一次用外帶飲料杯源頭減量及回收獎勵金實施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整理懶人包

中原大學 工業與系統工程研究所 饒忻所指導 李威葳的 結合仿生概念與預期失效分析發展產品設計方法 (2020),提出一次用外帶飲料杯源頭減量及回收獎勵金實施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預期失效分析、萃智理論、生態網路分析、仿生設計。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中興大學 環境工程學系所 林坤儀所指導 蘇仲富的 限用一次用塑膠吸管政策推動成效與消費者認知、態度、行為素養之調查(以臺中市為例) (2019),提出因為有 塑膠吸管、政策成效、問卷調查、素養調查的重點而找出了 一次用外帶飲料杯源頭減量及回收獎勵金實施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一次用外帶飲料杯源頭減量及回收獎勵金實施,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結合仿生概念與預期失效分析發展產品設計方法

為了解決一次用外帶飲料杯源頭減量及回收獎勵金實施的問題,作者李威葳 這樣論述:

隨著科技與產業越來越先進下,產品的設計結構和技術應用的複雜度日益上升,在產品設計階段促使許多非預期或失效問題發生。仿生學為模仿生物的結構和功能來解決人類的技術問題,而生物存活至今,必然有其生存法則,若能將其原理或構造應用於產品設計上,針對產品進行失效情形的改善,排除或降低失效問題發生,大幅提升產品整體可靠度,以利產品創新設計的進行。本研究提出一個新的產品設計方法,改良萃智(TRIZ)理論中的預期失效分析且結合功能分析和仿生學概念,透過關鍵詞彙檢索合適生物案例,使設計者有系統地找出潛在失效模式,再應用生物類比方式找到創新發想解,最後則利用生態網路分析概念,提出一改良型生態食物網矩陣,計算出最大

特徵值,使設計者具體判斷產品的整體使用穩定性。本研究也成功地引用案例驗證此方法的可行性,其成果期待能作為創新產品設計之參考。

限用一次用塑膠吸管政策推動成效與消費者認知、態度、行為素養之調查(以臺中市為例)

為了解決一次用外帶飲料杯源頭減量及回收獎勵金實施的問題,作者蘇仲富 這樣論述:

  環保一詞長久以來是國際間重要的全球共識,但近年來「減塑」的議題,更加速各界對於環境永續及生態保護的加強執行措施。自第四屆的聯合國環境大會(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 UNEP)宣示要在2030年之前大幅減量一次性塑膠製品之時,我國亦針對各類塑膠製品分別制定法令規範,其中一項則為本研究探討之環保政策,從2019年7月1日起針對四大對象(包含政府部門、學校、百貨公司業及購物中心、連鎖速食業者等),施行餐飲內用不得再提供一次用塑膠吸管,使消費者與店家業者能漸漸適應,使政策後續推動上得以順利。  本研究利用自編之問卷調查,以臺中市14處百貨公司及購

物中心美食商圈之消費者做為詢問受測對象,將收回後之有效問卷,採用社會科學套裝統計軟體SPSS 20.0版作為分析工具,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獨立樣本t檢定及單因子變異數分析,以探討臺中市政策推動後之成效與消費者的認知、態度及行為素養表現。  分析結果顯示,不同個人屬性背景在行為表現有較大的顯著差異存在,而在以各構面整體素養觀之,消費者在認知素養均值為3.65、態度素養均值達4.02,行為素養均值則僅有2.80,綜合以上得知,即使政策訊息在傳遞與推動成效上獲一定的認同度,但在消費者行為付諸的表現上顯然不足。透過蒐集個人意向與政策回饋統計發現,窒礙難行的主要原因為政策推動後所帶來的不便性較讓消費者無

法接受,以及在未全面強制執行前,消費者多數採被動的行為表現。此外,本研究亦整合消費者對於政策精進建議,作為政府調整之參考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