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oth stick vs tooth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整理懶人包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 食品科學系 龔瑞林所指導 安心亞的 奈米纖維水凝膠及顆粒對預防牙周病之抗菌潛力 (2021),提出tooth stick vs tooth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牙周病、奈米顆粒、水凝膠、抗菌、抗發炎、表面素、草本炭方。

而第二篇論文高雄醫學大學 牙醫學系碩士班 林英助所指導 李敏綱的 慢性牙周病患者經不同非手術性治療模式治療後之成效比較,以及成效與唾液中基質金屬蛋白酶之改變量的相關性 (2018),提出因為有 分次性及一次性全口牙結石刮除合併牙根整平術、非刺激性全唾液、基質金屬蛋白酶、8和9的重點而找出了 tooth stick vs tooth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tooth stick vs tooth,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奈米纖維水凝膠及顆粒對預防牙周病之抗菌潛力

為了解決tooth stick vs tooth的問題,作者安心亞 這樣論述:

牙周炎與牙齦發炎有關,並導致牙齒周圍保護性和支撐性組織的流失。這項研究目的從修飾後纖維素奈米纖維 (CNF) 中開發具有抗菌劑的納米顆粒和水凝膠,用於牙周炎的治療。通過將表面素摻入與κ-角叉菜聚醣寡糖 (CO) 連接的 CNF 納米顆粒 (CO-CNF)中來製備納米顆粒,並且通過將表面素和草藥黃素摻入CO-CNF中來製備水凝膠。 通過化學機械方法從豆腐渣中提取CNF,然後將其用CO修飾。該CO-CNF 材料具有提高澎潤性、結晶度和降解溫度。體外研究表示,納米顆粒和水凝膠均對牙齦紫質單孢菌、變種鏈球菌、核梭桿菌和銅綠假單胞菌等細菌具有抗菌活性。它們顯著減少了生物膜的形成,代謝活性,並增加了細菌

中的丙二醛 (MDA) 表現量。此外,在LPS給予的人類牙齦成纖維細胞中,介白素6 (IL-6)、前列腺素E2和核因子(NF)-κB 的表現量也降低。在活體試驗中,一周內通過三次在牙齦上注射10 µl (1 mg/ml) 脂多醣(LPS) 誘導牙周炎。通過使用口腔擦拭棒將200 µl 樣品用於注射區域進行處理。結果表示,納米顆粒和水凝膠均顯著降低了腫瘤壞死因子α (TNF-α) 和介白素-1β (IL-1β)、骨髓過氧化酶 (MPO) 和誘導型一氧化氮合酶 (iNOS) 的表現量。此外,給予後一氧化氮 (NO) 和丙二醛 (MDA) 的產生減少。微型計算機斷層掃描 (µ-CT) 和組織病理學分

析證實,治療後牙齦和牙齒的結構得以恢復。這些結果表示所提出材料對牙周炎的治療具有有益的作用。

慢性牙周病患者經不同非手術性治療模式治療後之成效比較,以及成效與唾液中基質金屬蛋白酶之改變量的相關性

為了解決tooth stick vs tooth的問題,作者李敏綱 這樣論述:

研究目的: 比較兩種非手術性牙周炎治療計畫,牙周炎病患在治療前後的臨床牙周健康指標與基質金屬蛋白酶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 (MMP-8 and MMP-9) 的量有無不同,以及臨床牙周健康指標與基質金屬蛋白酶濃度在治療前後變化的相關性。材料與方法: 慢性牙周炎病患依就診的時間序列,隨機分配到兩種不同模式的全口牙結石刮除合併牙根整平術接受治療 ,分別為分次性組 (n = 10) 及一次性組 (n = 9),最後共有19位病患納入研究。資料收集包含治療前及治療後一個月的非刺激性全口唾液 、全口牙周囊袋探測深度 (probing pocket depth;PPD)、

臨床附連水平 (clinical attachment level;CAL)、探測出血百分比 (percentage of bleeding on probing;BoP%)、牙菌斑百分比 (percentage of plaque;PI%) 等,並在治療後一周也收集唾液及測定牙菌斑百分比,之後以酵素聯結免疫吸附試驗測定唾液中的基質金屬蛋白酶濃度。所有資料經整理建檔後以無母數統計方法進行分析,比較其相關性。結果: 研究發現,分次性組與一次性組在各項牙周臨床指標與基質金屬蛋白酶(MMP-8和MMP-9)濃度的治療前、治療後一周及一個月皆無顯著差異。但在治療後一個月相對治療前的改變量,分次性組在P

PD下降量 (17.10 ± 8.80% vs. 9.10 ± 4.97% ,p = 0.03) 及PPD≥7mm的牙齒百分比下降量 (61.99 ± 25.41 % vs. 20.94 ± 33.40 %,p < 0.01) 比一次性組顯著下降較多。臨床指標中的PI%、BoP%、PPD、PPD≥5mm的百分比及CAL等指標在治療後一個月比起治療前,兩組皆有顯著下降。而在MMP濃度中,分次性和一次性治療兩組的唾液MMP-9 (p < 0.01) 和MMP-8 (p < 0.01) 的唾液濃度在治療後一個月與治療前相比皆有顯著下降。,此外只在分次性組觀察到治療後一周與治療前相比有顯著下降 (p

= 0.04)。相關性分析發現,經過治療後一個月,患者唾液中的 MMP-8和 MMP-9濃度改變量於分次性組 (ρ = 0.70,p = 0.03) 和一次性組 (ρ = 0.67,p = 0.05) 皆有顯著正相關。而在治療後一個月,發現MMP-9濃度的下降量在分次性組中BOP% (ρ = 0.70,p = 0.02) 的下降量有顯著正相關,在一次性組中則與PPD≥7mm% (ρ = 0.68,p = 0.04)、PPD (ρ = 0.86,p < 0.01) 和CAL (ρ = 0.83,p = 0.01) 的下降量有顯著正相關,而MMP-8的濃度下降量則與臨床指標改變量在兩組中皆無相關。

合併兩組擴大樣本數來看,MMP-9濃度下降量和PPD≥5mm% (ρ = 0.51,p = 0.03) 和CAL (ρ = 0.55,p = 0.02) 下降量有顯著正相關,然而在MMP-8濃度下降量與臨床數值改變量依然沒有觀察到任何顯著的相關性。結論: 臨床牙周健康指標和MMP濃度在分次性和一次性全口牙結石刮除合併牙根整平術治療後皆有顯著性的改善,但在不同階段的比較,兩組間皆沒有顯著差異。在牙周囊袋探測深度與囊袋深度≥7mm之牙齒百分比的下降量比較,顯示分次性治療較能更有效降低較深的囊袋深度,不論是不同分組或合併兩組,MMP-9濃度下降量比起MMP-8濃度下降量與臨床指標的改變量相關性較明顯

,但受限於樣本數和追蹤時間只有一個月,未來仍需要更多的研究來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