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性餐具危害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整理懶人包

一次性餐具危害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江守山寫的 腎臟科名醫江守山教你逆轉腎:喝對水、慎防毒、控三高【暢銷增訂版】(四版) 和左卷健男的 世界史是化學寫成的:從玻璃到手機,從肥料到炸藥,保證有趣的化學入門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新自然主義 和究竟所出版 。

國立臺北大學 自然資源與環境管理研究所 李育明所指導 賴瑩瑩的 塑膠循環經濟發展模式之研究 (2021),提出一次性餐具危害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塑膠、物質流向分析、循環經濟、循環模式。

而第二篇論文朝陽科技大學 工業設計系 黃裕哲所指導 劉承育的 消費者的環保袋使用意願之研究 (2020),提出因為有 環保袋、環保意識、主觀規範、自我效能、新產品屬性的重點而找出了 一次性餐具危害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一次性餐具危害,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腎臟科名醫江守山教你逆轉腎:喝對水、慎防毒、控三高【暢銷增訂版】(四版)

為了解決一次性餐具危害的問題,作者江守山 這樣論述:

★增訂免費線上有聲書★ 台灣每8人就有1人腎臟出問題, 但96%的人有慢性腎臟病卻不自知!     腎臟是人體的「超級濾心」,負責過濾血液、調節體內水分、製造尿液排泄廢物與毒素,同時也是維持骨骼健康、調節人體免疫力、保護胰臟免於發炎、強化神經與肌肉機能的重要器官。但是,你知道嗎?「腎臟病」年年登上國人10大死因排行榜,可說是台灣人的「新國病」!根據衛福部最新統計,台灣罹患慢性腎臟病的人數超過200萬人,平均每8個人就有1個人罹患。更可怕的是,高達96%的人,不知道自己腎臟已經出了問題,往往病情發展到「快洗腎」,才知道自己罹患腎臟病!     腎臟科名醫江守山醫師,同時也是《吃對保健食品!》

、《食在安心》的暢銷書作者,他開宗明義指出,腎臟病之所以成為台灣人的「新國病」,全是因為錯誤觀念根深柢固。為此,他特別在書中破解國人對腎臟的8大錯誤觀念,像是男性常把泡泡尿、混濁尿,跟腎虧混為一談,寧願選擇來路不明的偏方而不願就醫,結果反而造成腎臟嚴重損壞、必須洗腎;有些人怕吃太鹹腎臟會受損,特別買標榜健康的低鈉鹽,卻不知低鈉鹽的鉀含量非常高,腎功能不佳者吃了反而更要命……等等。這些似是而非的觀念,都是腎病罹患率居高不下的主因。     事實上,腎臟病是有跡可循的,想要及早發現並非不可能,只要掌握腎病上身的5大徵兆,像是尿液顏色異常或尿量異常(每天高於3000 cc或低於400cc)、水腫、腰

痠背痛,以及30歲以前或60歲以後突然有高血壓……等等,都可能是腎功能出了問題。但是,高達九成的人在遇到真正的腎病徵兆時,往往缺乏正確常識與判斷力,以致罹患腎病卻不自知。     預防腎病!江守山醫師的獨門護腎祕訣大公開!     視病如親的江醫師,有感於台灣腎病罹患率年年攀升,特別將腎臟專科醫師的專業與多年來身體力行的護腎祕訣提供給大家:(1)聰明喝水,掌握起床就喝水、運動前中後要喝水、便祕或尿液呈深黃褐色時要喝水的喝水時機;(2)小心防毒,少外食、少吃加工食品、少喝飲料、少用塑膠餐具;(3)控制三高,三餐定時定量、體重符合標準、運動要足夠……等等,相信只要跟著江醫師一起身體力行吃、喝、住的

避毒要點,就可預防腎病上身,腎臟用到120歲也沒問題!     解析腎病檢查&治療,讓你知己知彼保健康!     更難能可貴的是,本書詳盡介紹不同種類的腎功能檢查方法、台灣5大常見腎病變與3大腎病併發症,如果你已經罹患腎病,本書可幫助你了解如何透過飲食控制、正確用藥、生活注意事項,避免腎病進一步惡化,成功逆轉「腎」!萬一不幸被醫師告知必須洗腎,本書也提供了尿毒症患者的飲食、治療原則,有效控制病情,保有良好生活品質。     本書不僅是一本腎臟健康照護的最佳指南,也是解答你心中對腎臟保健所有疑惑的寶典,擁有本書,就好像家裡住了一位腎臟科醫生!   本書特色      ■第1本針對台灣人而寫的護腎

完全指南!    本書作者江守山醫師擁有專業腎臟科背景,並長期致力於預防醫學的推廣,他以數十年豐富的臨床經驗,一一破解一般人對腎臟的迷思,同時提出了獨門的腎臟預防保健觀念,無論你是想要養生保健或是對症解惑,都能在本書中找到答案。     ■一次破除對腎臟的9大迷思,全方位護腎知識大解密!   小心!以下都是害人喪命的錯誤迷思:長期吃西藥會傷腎?鈣片吃太多,容易形成腎結石?腎臟病會遺傳嗎?治療腎病千萬不能吃類固醇?一旦開始洗腎,就得洗一輩子嗎?……等。想要擁有健康的腎,必須先破除這些錯誤觀念,並導正你的腎知識,才能追求健康,不再走冤枉路!     ■腎臟科名醫獨門護腎祕方大公開!   江醫師多年

來不斷推廣安心飲食、無毒空間,現在更大方公開自己的護腎祕訣,只要力行護腎祕訣,腎臟用到120歲也沒問題!      祕訣1──聰明喝水:(1)每天至少喝2000cc,且至少排尿6次;(2)解身體的渴,請喝溫開水;(3)不喝瓶裝水、山泉水;(4)多喝經過6道過濾的醫療級好水;(5)掌握起床就喝水、運動前中後要喝水、便祕或尿液呈深黃褐色時要喝水的喝水時機。     祕訣2──小心防毒:(1)少外食、少吃加工食品、少喝飲料、少用塑膠餐具;(2)吃看得到原形和原味的食物;(3)房屋裝潢不使用含揮發性有機化合物建材;(4)不燒香、燒金紙、點蚊香;(5)室內濕度維持在40~60%;(6)不亂吃減肥藥、感冒

藥、止痛藥或偏方。     祕訣3──控制三高:(1)茶、紅麴、納豆、魚及魚油,可調節血壓、血脂兼清血管;(2)三餐定時定量、體重符合標準、運動要足夠;(3)掌握先喝湯、再吃魚或菜,最後吃肉和水果的飲食順序,腰圍就能瘦一圈。     ■完全圖解,把艱深醫學變簡單!   聽說中藥比較不傷腎?為什麼喝很多水還會腎結石?多尿+夜尿,是腎臟的求救訊號?糖尿病會引發腎衰竭?腎病對健康的傷害是什麼?治療腎病千萬別吃類固醇?醫師說我要洗腎時要怎麼辦?洗腎患者飲食怎麼吃才好?……等,本書針對所有有關腎臟的相關疑問,輔以插圖說明方式,帶領讀者快速、清楚且正確地了解腎臟跟腎病,擁有本書,就像家裡住了一位腎臟科醫生

!     ■9個自我檢測表,3分鐘測出你的目前狀態!   在進入每一章前,都會有自我檢測表,分別檢測你的「護腎敏感度」、「腎知識正確度」、「腎臟健康度」、「喝水正確度」、「謹腎防毒度」、「腎臟危險度」、「腎力掌握度」、「逆轉腎成功率」以及「洗腎知識正確度」,解答和正確方法就在內文中,只要照著書中建議調整,就能輕鬆逆轉腎!

一次性餐具危害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保麗龍飲料杯禁不禁?台中市議員張耀中、何敏誠、黃守達今天質詢指出,市府在2014年5月制定「台中市發展低碳城市自治條例」,規定連鎖飲料業應禁用一次性保麗龍杯,並附帶罰則,但至今還能在坊間買到保麗龍盛裝的手搖飲,自治條例通過6年,執行成效和稽查作為顯然不彰。

張耀中指出,根據「台中市發展低碳城市自治條例」,經市府公告之商店禁止使用保麗龍及其複合材質飲料杯及餐具,禁止範圍包括百貨公司業及購物中心、量販店、超市、連鎖便利商店、連鎖速食店、有店面的餐飲業及連鎖飲料販賣業,違反規定,先施以警告,再違反者可處1200元至6000元罰鍰,並通知限期改善;屆期未完成改善者,按次處罰。

張耀中說,保麗龍幾乎萬年不化,常傳碎裂片污染海洋,因質量輕體積大,資源回收業者不願回收,即使回收都採焚化處理,保麗龍一旦沒完全禁用也未被回收、有效焚化,將成為「萬年垃圾」,市府應遵循自治條例管制禁用。

環保局說,經查目前全市百貨公司、購物中心、量販店、超級市場、連鎖便利商店、連鎖速食店、店面餐飲業及連鎖飲料店等,保麗龍杯使用數量已較往年減少,針對部分業者有使用保麗龍杯及其複合材質飲料杯及餐具,將盡速召開說明會並派員輔導,宣導業者避免使用,減少環境危害。

塑膠循環經濟發展模式之研究

為了解決一次性餐具危害的問題,作者賴瑩瑩 這樣論述:

塑膠的發明對於民眾的生活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讓民眾的生活獲得了改善,然而塑膠產業的線性經濟模式,對資源使用及環境造成相當大的危害,國際間已思考如何以循環經濟的方式,儘可能將塑膠資源保留於經濟體系運作減少對環境的損害。本研究透過瞭解國內外塑膠資源循環發展與運作現況,並搜整我國循環經濟制度之推動情形,擇特定產業及塑膠材質,以物質流向分析方法,評估推動不同管理策略與工具使用(如禁用、限制使用、經濟誘因及自願性)後之實施成效,進而提出塑膠循環的發展模式。臺灣2020年塑膠資源進口量約為12.49 百萬公噸/年,加上回收使用之0.48 百萬公噸/年,則塑膠資源總共投入量為12.97 百萬公噸/年。經產

業活動後約78.12%出口,僅21.88%(約2.84 百萬公噸)在國內使用,從這也看出臺灣塑膠產業的興盛發展。研究中推估約1.18 百萬公噸是以塑膠產品存在於市場上或家庭中,1.66 百萬公噸排出量包含0.48 百萬公噸回收再利用及1.12 百萬公噸轉換為能源再利用,0.04 百萬公噸經分類後以塑膠廢料出口,僅0.02 百萬公噸進入掩埋場。研究中進一步以國內使用量、循環利用量及淘汰量進行多年期數據之觀察,可知塑膠國內使用量自於2012年有攀升後逐步下降、止跌回升再下降情形,惟長期觀察中可發現整體使用量呈下降趨勢。在回收量部分呈現持平,惟自2018年起有攀升之趨勢。在淘汰量部分有增加情形,「禁

用+限制使用」為整體使用量減少之重要管理工具。在民生(以零售量販業為例)及工業(以電子零組件製造業為例)面向盤查分析皆發現,原進行焚化處理之廢塑膠已逐年降低;可再利用比例提升。民生部分之整體塑膠量有下降之趨勢,惟在工業部分有增加之趨勢,應與因應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製造需求回流故產能增加有關。故以個別業別而言,在整體塑膠朝向減少使用或循環再生利用的的驅動下,經政府政策引導,即使僅有經濟誘因及自願性為主要政策工具,廢塑膠中可再利用比例逐年增加,以兩業別相比,特定零售量販業的增加幅度,有高於特定電子零組件製造業之趨勢,顯見未來對於電子零組件製造業在政策引導面向,可多加以構思。此外,本研究中以使用量、回

收量第一之PET及第二大之PP和PE進行相關政策推動前後回收量消長分析,隨著相關政策推動,整體之回收量2021年較2018年略微提升,於PET提升率約5%、PP/PE部分提升率約7%。本研究透過物質流向分析,提出未來應增加塑膠循環管理政策;也就歷年減量及回收之分析,探討政策有效性;從塑膠循環鏈結圖發現產業鏈結斷點,故據此提出如何連結建立循環模式的方式。在此同時,經由分析各相關利害關係人及其應負責任,透過法令強制方式、經濟工具等政策工具,進一步運用以建立可行之塑膠資源循環模式。分別以建立再生料添加模式及飲料杯循環使用模式進行探討分析,提出執行方式及問題後,建立添加模式或循環使用模式,並提出關鍵議

題或指標。前者為查驗驗證、標示揭露、經濟誘因及研擬指標;後者為扭轉民眾消費習慣、具經濟規模以降低使用成本及有效回收清潔再使用。

世界史是化學寫成的:從玻璃到手機,從肥料到炸藥,保證有趣的化學入門

為了解決一次性餐具危害的問題,作者左卷健男 這樣論述:

  ‧獲選 2021年《Newton》雜誌「百大科學名著」,日本暢銷書!   ‧日本亞馬遜超過 500 筆書評湧入,4.5 ★好評推薦!   ‧《朝日新聞》《日本經濟新聞》《每日新聞》《讀賣新聞》各大媒體書評盛讚不斷!   ‧東京大學教授.腦科學家池谷裕二推薦:這麼有趣的化學書,還是第一次看到!   ‧臺大化學系名譽教授 陳竹亭、趣味知識圖文作家 10秒鐘教室(Yan)、最狂生物老師 瘋狂理查GTO──一起有趣讀化學   世界史 × 化學,所以才會這麼有趣!   「合成出新物質時,各國的勢力消長和生活方式也會跟著改變,真的很有趣!」   好奇心 + 欲望,人類的歷史因此推動!   東京

大學教授池谷裕二:這麼有趣的化學書,還是第一次看到!   人類的日常生活,就是一部透過化學改變世界的微物史。   ‧斗蓬、香水、高跟鞋,全都是為了某個臭臭的原因而發明的?   ‧拿破崙三世招待貴客的方式,竟然是使用鋁製餐具?   ‧石化和鋼鐵工業汙染程度高,為什麼還是不能沒有它們?   ‧稀土是什麼?為什麼既是熱門投資標的,又是國際貿易制裁的利器?   ‧如今成為觀光勝地的兔島──大久野島,其實曾是地圖上不存在的一塊?   早晨來臨,按掉鬧鐘、換好衣服鞋子,準備上班。到了辦公室,拿出剛剛買的咖啡和現烤三明治,邊吃邊看電腦和手機。下班後和朋友小聚,一杯啤酒下肚,整個人都放鬆了……   這

是許多人的日常,而這些日常的每一個環節,都和化學脫不了關係。   一提到「化學」,很多人會嚇得倒退三步。事實上,化學是一門研究物質結構、性質和反應的科學。從過去到現在,化學一直在背後默默助人類一臂之力,也形塑了我們的世界。   只要你懂化學,化學就會幫助你。本書將告訴你生活中各種材料與物質的前世今生,讓你更冷靜地面對各種廣告話術、更聰明地使用各種用品,也更睿智地思考自己與環境的關係。淺顯易懂的文字與圖解,再加上相關的趣味軼事,帶你從全新角度了解人類歷史,秒懂化學的奧祕與樂趣! 各界推薦   陳竹亭 臺大化學系名譽教授   10秒鐘教室(Yan) 趣味知識圖文作家   瘋狂理查 GTO 

最狂生物老師   ──一起有趣讀化學 讀者★★★★★好評   合成出新物質時,各國的勢力消長和生活方式也跟著改變,真的很有趣!   ‧高中念文科、完全不碰化學的我,就像窺看世界史般愉快地讀完了。這樣的搭配與介紹方式,的確提高了我對化學的求知欲與好奇心。真的是一本最適合化學素人的入門書。   ‧說「世界史是化學寫成的」一點也不誇張,是一部滿載了故事的有趣世界史!大推薦!   ‧買來送給不擅長化學的孫子,希望他能因此對化學產生興趣!   ‧如果能在學生時代讀到本書,說不定我會選擇完全不同於現在的工作。   ‧化學隨著人類的欲望而發展,既創造了便利,也帶來了恐懼。儘管科學與化學都有正確

解答,歷史卻沒有,這讓我感受到身為人類的奇妙。   ‧真的非常有趣,尤其推薦給不擅長化學的讀者!基礎化學結合歷史,易讀易懂。   ‧本書就像一塊敲門磚,讓讀者與「未知的未知」產生連結,讓你知道自己不知道什麼,進而再尋找能讓你知道的書籍來閱讀。   ‧一直覺得學校教的歷史非常令人痛苦,卻沒想到可以用這種角度來看歷史。不論從哪一章開始讀,都能很快進入作者所建構的世界,真是太棒了。   ‧以通俗易懂的方式整理了化學的發展如何在背後推動著歷史。讀完本書後,如果再讀世界史,相信一定會有新發現。如果我高中時就有這本書,我一定會同時愛上化學和歷史。

消費者的環保袋使用意願之研究

為了解決一次性餐具危害的問題,作者劉承育 這樣論述:

根據台灣環保署的估計,2002 年到 2018 年間台灣每人平均一年就需要用到780個塑膠袋,而生活在歐洲的民眾一年需求量約在198個,代表台灣每人平均使用塑膠袋的量大約大於歐洲人的4倍之多,原因是台灣的塑膠袋相比國外便宜的太多且容易取得,因此養成人民對於塑膠依賴與不當的使用習慣,在2008年政府推出限制塑膠的政策後,許多商家、消費者為配合政府而改變原有的習慣,雖然一次性塑膠袋逐漸在我們生活中減少,但是距離一次性塑膠完全離開我們的生活還有很長的一段路。本研究想了解台灣中部超市消費者使用環保袋的意願,以及影響消費者使用環保袋意願的因素;首先透過政府先前曾推行的環保政策的各面向了解政府在推行政策

時的施政重點為何,接著分析過去學者對於產品使用意願的文獻,並透過問卷的施測與回收後進行數據統計分析,得出目前台灣中部的消費者在超市的環保袋使用現況與消費者的「環保意識」、「新產品屬性」、「自我效能」、「主觀規範」是否影響環保袋的使用意願及全聯消費者之間的差異性。研究結論顯示,台灣中部的全聯福利中心消費者的環保意識、新產品屬性、自我效能、主觀規範、使用意願構面間皆有關聯性,其中自我效能、新產品屬性會顯著影響消費者的環保袋使用意願,且自我效能影響環保袋使用意願最為顯著,本研究最後從各構面找出彼此間的連結性與影響因子,並提出對於提升使用環保袋意願的可能性與辦法,希望環保袋能落實於普羅大眾的生活中,改

善一次性塑膠袋對環境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