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竹蒸籠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整理懶人包

三峽竹蒸籠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張一麐寫的 袁世凱秘書長張一麐回憶錄:《古紅梅閣筆記》 和楊志弘的 移動的城市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新銳文創 和時報出版所出版 。

中原大學 建築研究所 林曉薇所指導 郭冠吟的 新竹市米粉寮產業文化及聚落空間轉變之研究 (2011),提出三峽竹蒸籠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民宅、空間構成、聚落空間、米粉。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三峽竹蒸籠,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袁世凱秘書長張一麐回憶錄:《古紅梅閣筆記》

為了解決三峽竹蒸籠的問題,作者張一麐 這樣論述:

  清末民初之際,袁世凱從嶄露頭角到當上大總統,他一路隨侍在側,   從普通幕僚到成為總統府秘書長兼政事堂(前國務院)機要局局長,   是袁氏最倚重的心腹之一──   張一麐,做為袁氏最親密之幕僚,其《古紅梅閣筆記》記述了袁氏從台前到幕後,從機要到瑣聞,諸多鮮為人知的事蹟!   本書作者張一麐,自號「古紅梅閣主人」,為袁世凱重要幕僚之一,其將此生的遭際寫成《古紅梅閣筆記》,完成於一九三○年。光緒29年(1903)作者入袁世凱幕府後,一路跟隨袁氏,從普通幕僚做到政事堂的機要局長、總統府秘書長,他憑其官職之利,將親見、親歷與親聞,且外人多半不得而知之事盡記述《古紅梅閣筆記》中。如:袁氏善於玩弄權

術、袁氏食量驚人等,這些「內幕」披露,是本書堪稱最精華之處,不僅是第一手資料,也是研究袁世凱不可多得的史料!   本書亦收錄其時之政界名人與要事:左宗棠、張之洞、譚嗣同、甲午戰爭、立憲運動、日俄戰爭等。另特別收錄民國初年各界名人如郭沫若、梁漱溟、黃炎培等紀念作者的追悼文,足見其當時之重要地位。本書內容翔實,可補正史之闕,並特邀文史專家蔡登山專文導讀,喜愛清朝歷史的讀者們千萬別錯過! 本書特色   ★作者一路跟隨袁氏,將親見、親歷與親聞,且外人多半不得而知的袁氏「內幕」盡記述其中,如袁氏善於玩弄權術、食量驚人等,是研究袁世凱不可多得的史料!   ★本書收錄左宗棠、張之洞、甲午戰爭、立憲運

動等政界名人與要事;郭沫若、梁漱溟等紀念作者的追悼文。喜愛清末民初歷史的讀者們別錯過!   作者簡介 張一麐(1867-1943)   張一麐,亦作一麟,字仲仁,別署紅梅閣主。幼時有神童之稱。十二歲應童子試,即為秀才。光緒十一年考中舉人。光緒二十九年,與時任直隸總督的袁世凱,結下一生之緣。一九一四年,袁世凱撤銷國務院,設政事堂,政事堂下設機要局,以張一麐為總統府秘書長兼機要局長,成為袁世凱最親密的幕僚之一。袁世凱稱帝後,兩人關係漸行漸遠,終至於分道揚鑣。一九四三年十月,因病逝世於重慶,終年七十六歲。 編者簡介 蔡登山   文史作家,曾製作及編劇《作家身影》紀錄片,完成魯迅、周作人

、郁達夫、徐志摩、朱自清、老舍、冰心、沈從文、巴金、曹禺、蕭乾、張愛玲諸人之傳記影像,開探索作家心靈風氣之先。著有:《人間四月天》、《傳奇未完──張愛玲》、《色戒愛玲》、《魯迅愛過的人》、《何處尋你──胡適的戀人及友人》、《梅蘭芳與孟小冬》、《民國的身影》、《讀人閱史──從晚清到民國》、《叛國者與「親日」文人》、《楊翠喜‧聲色晚清》、《多少樓臺煙雨中:近代史料拾遺》等十數本著作。   導讀 張一與《古紅梅閣筆記》/蔡登山 原序 應童試得褒 左宗棠籌邊 黃漱蘭視學 繆荃孫勸進 羈禁於保定之大院君 中日戰爭之禍胎 乙酉順天鄉試 中法之戰 「潘大傻子」 翁同龢盟俄圖稿 丙戌會試

至癸巳超等 甲午戰爭 馬關條約與中國積弱 維新之潮 保國會 政變述聞 江標 庚子之變始末 姜桂題試拳師 唐才常 吾國交通不便 三遊洞與東山寺 過三峽 自萬縣至大竹 照燈壩〈八歸〉詞 自蓬州至成都 成都勝跡 趙舒翹、壽富絕命辭 兩宮回京 川南金礦 入京應經濟特科試 張之洞主持特科試 初入北洋幕府 五大臣遇炸 袁世凱治津 潤飾步兵操典 天津小學之發達 袁世凱處事無私 刑事訴訟法之確定 袁世凱祝張之洞壽 袁世凱奏請預備立憲 朗潤園風波 編纂官制之蛇尾 日俄之戰與東三省善後 欽定東督之內幕 袁張入樞桓 楊度任職憲政館 項城去位 袁世凱之戊戌記載 自辦鐵路風潮始末 五十年來國事叢談 附錄 張仲仁先生

傳/黃炎培 張仲仁先生/王寵惠 我所嚮往之仲仁先生/張君勱 紀念張仲仁先生/梁漱溟 仲仁先生之回憶/張名振 張仲仁先生軼事狀/錢基博 兩次哭先生/郭沫若 追悼仲老/千家駒 追念江左耆英張仲仁先生/汪懋祖 張一生平/張一澧 《心太平室集》跋 《心太平室集》跋二   導讀  張一麐與《古紅梅閣筆記》 蔡登山   張一麐(一八六七-一九四三),亦作一麟,字仲仁,別署紅梅閣主、心太平室主人,江蘇吳縣(今蘇州)人。幼時有神童之稱。十二歲應童子試,即為秀才。光緒十一年考中舉人。甲午中日海戰,清軍慘敗,康有為等「公車上書」,倡言變法圖強,在北京成立強學會,各地也紛紛成立學會,張一麐等在蘇州倡設蘇

學會。光緒二十九年,張一麐錄取經濟特科,以候補知縣發往直隸擢用,遂得與時任直隸總督的袁世凱,結下一生之緣。其時袁世凱開府北洋,力行新政,不遺餘力地擴張幕府,收羅人才。張一麐成了袁世凱的重要幕僚。   宣統即位,載灃當政,袁世凱因勢力過大威脅到清政權,以足疾為由被開缺回籍,張一麐沒有像其他幕僚一樣另投新主,而是舉家南返,退居故里。一九一一年,袁世凱被起用為內閣總理大臣,重建幕府,張一麐被召回京襄助。袁世凱當總統後,張一麐被任命為機要秘書。一九一四年,袁世凱撤銷國務院,設政事堂,政事堂下設機要局,以張一麐為總統府秘書長兼機要局長,成為袁世凱最親密的幕僚之一。   張一麐為人正直,慮事皆以民國大

局為重,而不以北洋一系相拘束,自視為「北洋派中的非北洋派」,對袁世凱常以正言相規勸。袁世凱決心要稱帝,作為心腹幕友張一麐曾數次力勸袁「帝制不可強行,必待天與人歸……」,說到動情時幾乎掉下眼淚。見袁世凱不聽,勸諫的話語一次比一次加重,希望袁世凱不要受人蒙蔽,勿操切從事,而至身死國滅,為天下笑。在袁世凱稱帝的問題上,二人的分歧無法調和,嫌隙越來越深,關係漸行漸遠,終至於分道揚鑣。   眼看帝制即將失敗,在起草取消帝制令的時候,袁世凱首先想到了張一麐,有時一天召張一麐三次談話,實際上並沒什麼重要話談。據說,袁世凱死前感到最對不住的人就是張一麐。一九一六年六月六日袁世凱憂憤而卒,張一麐感其知遇之恩,

痛哭一場,然後辭職南歸。張氏日後喟歎:「對於洪憲前事,曲突徙薪之無效,至焦頭爛額而已遲,認為生平傷心之一事。」   一九一七年八月,張一麐復任馮國璋大總統府秘書長,後隨馮國璋去位解職回籍。一九二一年,創議召開和平會議,會議失敗後,不復問政事,閒居蘇州。在此期間,曾與張謇組織蘇社;與李根源組織吳縣善人橋農村改進社,改良農業,興辦教育;與吳蔭培等創設吳中保墓會,保護鄉里文化遺蹟;參與《吳縣誌》總纂;倡議開闢體育場、圖書館、閱報室、植物園、蠶學館、博物館等社會文化教育設施。「九.一八」事變後,張一麐創辦《斗報周刊》,自署「江東阿斗」,撰發刊詞,號召奮起救亡圖存。「一.二八」淞滬抗戰爆發,張一麐積極

參加各種活動,支援抗戰。   「八.一三」事變後,組織抗敵後援會,捐募軍需,收容難民,並與李根源著手組織「老子軍」,號召全國,凡六十歲以上者,前來從軍,與侵華日軍決一死戰,各地耆老聞風迴響,轟動全國。由於種種原因,「老子軍」沒有組成,但這愛國行動,對於鼓舞全國軍民同仇敵愾,起到了相當的作用。從此無人不知蘇州有個張仲老,而「老子軍」之名,也不脛而走,婦幼皆知。   蘇州淪陷後,張一麐扮僧易服匿居於城西穹窿山穹窿禪寺(即茅蓬寺)、拈花寺等處,安置傷兵,組織抗日。經人力勸後,才最後撤離,由上海取道香港,轉赴武漢。被聘為國民參政會參政員,後又隨參政會移住重慶。一九四三年十月,因病逝世於重慶,終年七

十六歲。   《古紅梅閣筆記》是張一麐退出北京政壇後所作,定稿於一九三○年。張一麐晚年退居蘇州,在聽楓園西端的吳殿直巷東頭,建宅居之。嚴格意義上講,這裡才是宋代詞人吳感宅院的故址。吳感愛梅花,所作〈折紅梅〉詞曾流傳:   化工別與、一種風情,似勻點胭脂,染成香雪。   重吟細閱。比繁杏夭桃,品格真別。   相傳吳感有家姬「紅梅」,能歌善舞,與主人之間有「我賦新辭,小紅低唱」的默契,而人們更願意相信吳感是因人愛梅,因愛而賦詞。所以吳感因「紅梅」而命之書房。而張一麐「以所居為宋吳感紅梅閣舊巷,輒以名之。」因此他的齋館稱為「古紅梅閣」,自號「古紅梅閣主人」,甚至把此生的遭際和心情寫成《古紅梅閣

筆記》。他在該書的自序中說:「同人以鯫生經歷可補國聞,屬綴簡端,冀留夢影。酒闌燈灺,拉雜書之。昔《東齋記事》、《北夢瑣言》雖隸雜家,無傷大雅,茲所纂輯,意在存真,苟有然疑,寧從蓋闕。」指出該書內容翔實,正可補正史之闕。   在《古紅梅閣筆記》裡張一麐少稱神童,十二歲應童子試,就取中了秀才。跟祖輩在科舉之途上孜孜矻矻仍一無所獲不同,張一麐的登榮榜好像是易如探囊的事。接下來,十六歲(一八八二)赴鄉試,又是因為審題未清,從初定的第六名降為副榜第二名。雖然這是很令人沮喪的事情,但是張一麐卻得到本次考試的監考大人兩江總督左宗棠的賞識。原來,當榜發拆彌封時,發現考生只是一個十六歲的少年,現場一片譁然。左

宗棠即令調出三場墨卷,查看有無槍替痕跡。檢查完畢,實無可疑,乃歎曰:「此小子將來當有出息!」終於,在十九歲順天鄉試時,張一麐以十六名中舉,主考是同鄉潘祖蔭、翁同龢。   張一麐的姐夫夏孫桐,是清末民初著名的詞人、學者,也是科考的考官之一,按照清代的考試制度,例當回避。但連續三次回避,這對張一麐來講讓他一度幾乎絕望。科舉不第,父親去世,生活艱窘,張一麐經父親故舊汲引,各處坐館,謀取稻粱。光緒癸卯(一九○三),是張一麐時來運轉的一年。這年他應「經濟特科」廷試。以知縣發往直隸補用。直隸總督袁世凱一見即令入幕,這大概就是冥冥之中的因緣際會吧,從此以後,張一麐的人生就糾葛在袁世凱的世界裡。   作為

新進幕僚,張一麐牢記「少說話,多幹事」的古訓,惴惴於公事。入幕一年,張一麐謹守:一不私謁府主;二不汲汲求進官階;三不求加薪一文;四不推諉工作。他步入了袁世凱的核心層。張一麐辦理文牘既工致又敏捷,「往往他人以數百言不能盡者,己以數十言了之而無不盡之義。嘗飯餘治官書,世凱對坐,且談且起草,一炊傾而十稿就,人誇為枚皋」。這一時期袁世凱與人書信,基本上都是由張一麐捉刀。當時北洋舉辦新政的許多章程條款,如警政、地方自治、外交、法律等,凡舊幕友不能辦者,袁世凱都一一託付於張一麐,張一麐自己也說「新政無役不從」。正是由於彼此感情的水乳交融,心理的互相信任,二人的關係很快進入「蜜月期」,也才有了「親如張一麐」

之語。此時,張一麐也對袁世凱評價極高:「其不用私人,不有私財,非當世貴人所能望其項背。使遇承平之世,豈非卓卓賢長官哉?」   袁世凱是個城府極深的人,心思又密,所以他欣賞張一麐的單純坦直。從小站練兵時一直到袁世凱當大總統時期,張一麐隨著袁世凱一道起起落落,從一個普通幕僚一直做到專任政事堂的機要局長、總統府秘書長,成為袁世凱倚重的心腹。袁世凱曾對張一麐說過幾次絕不稱帝的話,張一麐信以為真,甚至對外宣稱,願以項上人頭擔保袁無稱帝思想。但到了一九一五年八月籌安會的發起,醞釀已久的帝制運動終於公開化了,張一麐幡然醒悟,自始至終反對最強烈的,就數他。他反對帝制主要是通過三種途徑,一是直接勸諫袁世凱勿為

帝制,二則發動他人勸諫袁世凱,三則為勸阻以袁克定為中心的帝制派。張一麐的行為令帝制派極為嫉恨,必欲除之而後快。他們想方設法把張一麐調離機要局,改任教育總長,不復與聞機要。帝制派還以種種威逼手段,迫張附和帝制。張一麐後來回憶說:「僕自籌安會起,至帝制取消,此半年中,人為刀俎,我為魚肉。」處境岌岌可危如此。袁世凱稱帝時,不知出於什麼心理,他又極想讓張一麐來寫昭告天下的詔書,張一麐的「書生」氣頓時發作:「我歷來對橫行霸道者恨之入骨。袁詭譎竊政,我決不屈從。若要殺我,我是因不做幫兇而死的,有何懼哉」!有人在袁世凱面前挑唆說:「大總統命令,他竟敢違抗,真不識抬舉,把他殺掉算了!」袁世凱苦笑道:「我原諒他

是個懦怯怕事的蘇州人、無用之輩,我大事未成,先開殺戒,恐失民心,暫且饒了他。」   袁世凱稱帝畢竟不得人心,引起西南地方實力派的起兵反抗,八十三天的皇帝夢,終告失敗。袁世凱想要發一個官方的撤銷帝制電令,竟又想起了早辭職回老家的張一麐。張一麐道:「此事為小人蒙蔽。」袁世凱道:「此是予自己不好,不能咎人。」張一麐起草好撤銷帝制令,交袁世凱審閱,袁世凱將譴責帝制派的語句削去,改稱自己:「誠不足以感人,明不足以燭物,予實不德,於人何尤?」張一麐原曾警告過楊度,若袁世凱稱帝不成,會把他當作晁錯殺掉以謝天下。結果出乎意料,袁世凱沒把帝制派視為替罪羊,而是把責任歸於自己,張一麐此時感到袁世凱「猶是英雄氣概

也」。   袁世凱在取消帝制這段時期,與張一麐關係由疏遠重歸親近,有時一天召張三次談話。一次袁世凱說:「吾今日始知淡於功名、富貴、官爵、利祿者,乃真國士也。仲仁在予幕數十年,未嘗有一字要求官階俸給,嚴範孫(嚴修)與我交數十年,亦未嘗言及官階升遷,二人皆苦口阻止帝制,有國士在前,而不能聽從其諫勸,吾甚恥之。咎由自取,不必怨人。」袁世凱稱帝失敗,方感張一麐乃真國士,但為時已晚,禍國殃民之局已成。袁世凱臨死前對張一麐說:「你對得起我,我對不起你。」   《古紅梅閣筆記》的史料價值言,正是張一麐入參袁世凱幕府後,這些「內幕」的披露,構成了該書最稱精華的部分,是親見、親歷、親聞的一手資料,也是研究袁

世凱不可多得的史料。例如一日早晨,袁世凱和張一麐談論公事,忽然問張一麐吃了沒,張一麐答已吃過,袁世凱就讓侍者上早餐。袁世凱邊談邊吃,先吃了二十個雞蛋,接著又吃了一蒸籠蛋糕,事未談完,早餐已盡。在一邊的張一麐看得目瞪口呆。《古紅梅閣筆記》中有記載:「先食雞子(雞蛋)二十枚,繼而進蛋糕一蒸籠,剖食皆盡。余私意此二十雞蛋一盤蛋糕,余食之可供十日。無怪其精力過人也……」都是張一麐親見之場景,而外人不得而知之事。   袁世凱善於玩弄權術,張一麐在《古紅梅閣筆記》中,也說了這麼一個故事:「南皮張文襄督兩湖時,值七十生辰(按為光緒三十年丙午),項城送壽屏十六幅,命余為文,而使官報局總辦張遜之(孝謙)書之。

遜之書名本重,若幕府能文之士,多如過江之鯽,何以徵及下走?偶與同事謝仲琴先生談及,謝君謂余曰:府主以南皮為文章泰斗,善罵人,汝與遜之皆出南皮門下,若以為寫作不佳,則是自罵其門生也。余恍然項城雖此等交際小事,尚鉤心鬥角,亦見其精力過人也。」這些事都可看出袁世凱玩弄權術的例證,更是不可多得的珍貴史料也。   §袁世凱處事無私 光緒三十年間,朝有大政,每由軍機處問諸北洋,事權日重,往往有言官彈劾,賴中朝信任,未為動搖。毛碩君年丈上書勸其學湘鄉之謙退,項城雅重之,然軍人性質,頗與胡文忠所言包攬把持為近,但其虛懷下士,亦有不可及者。與幕府言,或謂「吾文字不通,汝為我改之」,屬員多就原文稍加是正,彼即

不懌,謂「如是不足蓋吾愆也」,盡易之則大喜。然長篇文字經其竄易者如神龍點睛,起稿者自愧弗如,固由更事之多,抑其天稟有大過人者。 一日晨起召余商公事,問已食否,答以已食,乃令侍者進早餐,先食雞子二十枚,繼又進蛋糕一蒸籠,旋講旋剖食皆盡。余私意此二十雞卵、一盤蒸糕,余食之可供十日,無怪其精力過人也。兩目奕奕有神,凡未見者俱以為異,與人言煦煦和易,人人皆如其意而去,故各方人才奔走於其門者如過江之鯽,然所用無私人,族戚來求食者悉以己俸食給月廩,不假事權,屬吏苟有贓私,必嚴劾治罪。總督本兼鹽政,時長蘆及永平七屬鹽務餘利巨萬,又灤州煤礦、啟新洋灰公司皆蒸蒸日上,每曰:「彼等拉余入股,余拒之。無諸己而後非諸

人,余為一省長官而近利,何以責人?」故袁氏所有股票皆段芝貴以黑龍江巡撫罷斥後虧帑過多,項城為出資彌補而以股票作抵,非袁氏所固有也。其不用私人、不有私財,非當世貴人所能望其項背,使遇承平之世,豈非卓卓賢長官哉?此非一家之私言也,凡當日過北洋聞政者之公言也。 §自辦鐵路風潮始末 當項城初入軍機兼外務部尚書時,蘇浙自辦鐵路之風潮正盛,項城以軍機處字寄江浙,有「外交首重大信,議約權在朝廷」之語,江浙人大訌,於是江浙同鄉京官紛紛入諫,未得要領。同事費君急馳書囑余入都,余立至京邸力爭,謂外交固重大信而江浙人心亦不可不顧,項城謂:「此事由盛宣懷等經手,余初至外部,何以集矢於余?」因議電江浙督撫,告公司派代表

入都公開檔案,洎各代表至,閱檔畢,嗒然無詞,歸報公司,自辦之說乃寢。

新竹市米粉寮產業文化及聚落空間轉變之研究

為了解決三峽竹蒸籠的問題,作者郭冠吟 這樣論述:

本研究針對新竹代表性米粉產業進行研究探討,深入研究米粉產業構成的產業文化及聚落空間之轉變。研究動機源自:一為新竹米粉產業的代表性及相關研究尚未完整呈現其重要性,在日據時期台灣各地皆有生產米粉的產業,但在民國五十年代開始,新竹米粉逐漸在台灣嶄露頭角,確立新竹米粉產業在台灣的地位,興盛時期共有米粉工廠一百二十多家,至今約剩十餘家,它所代表的是新竹地區的地方特殊產業,也是新竹市民共同記憶,卻也是長久以來未被重視的一項產業,關於米粉產業的構成環境與人文背景仍未有人深入去研究。其次,未來在新竹米粉寮聚落空間將因應規劃中之「公道三延伸至灣潭地區新闢道路」計畫,將周邊交通及地景樣貌因新竹市政府將在大南勢客

雅溪上建造高架橋而有重大改變。 是以本研究基於身為南勢里米粉寮米粉產業家族的一份子,故在產業聚落空間尚未劇烈改變前,進行米粉產業聚落之變遷研究。研究方法以田野調查及測繪、文獻資料蒐集、口述訪談等,經由分析歸納,深入了解米粉寮產業聚落形成之生活、生產及空間文化的形成與轉變。其研究成果為:一、米粉寮形成的自然環境與人文背景整理 新竹米粉聚落的發展與自然與人文因素密不可分,藉由文獻資料與耆老口述了解此地區的環境變革,並整理、歸納以建構社經活動概況,對聚落地理、環境有整體的了解並發掘地方的獨特性。二、米粉產業文化在台灣的演變 分析日治時期至今米粉產業的發展與變遷,分析不同歷程中受到國

家政治、經濟、社會、交通、產業特性等因素的影響,書理米粉產業在台灣所具有的特殊性、文化價值及發展脈絡。三、新竹米粉產業有形及無形文化資產清查 自日治時期至今歷經多次產業變革,整理並紀錄分析新竹產業的製作技術、原料和器具演變,展現新竹米粉產業之有形及無形文化資產,避免因時代的變遷使之消逝以作為未來參考依據。四、產業生產與聚落空間發展的脈落分析 目的在於探尋新竹米粉聚落形成與發展之脈絡,解析其形成、發展的因素,描述其外在呈現的聚落形式與空間形態,並探索外在形式中所隱含的空間結構,藉此容易了解聚落實體環境的概況,展現集體記憶並展示聚落的地方特色,給予聚落明確的意象。五、民宅設施與廠房空間使

用調查研究 傳統合院式民宅的式微與現代樓房式民宅的興盛,反應出居民對產業生產與生活方式在觀念上的轉變,透過對民宅和廠房型式、空間組織等方式做調查與分析,了解米粉聚落的民居特色與建築風格。

移動的城市

為了解決三峽竹蒸籠的問題,作者楊志弘 這樣論述:

  讀懂一座城市   尋常市民的生活,正是城市居民集體共識的生活型態,反映了城市的腔調、態度、個性、精神和情緒。綜合上述的生活現狀,也形成每座城市各自的「城市氣質」。   不同的人,建構了不同的城市;不同的城市,養育了不同的人。人有氣質,城市也有氣質。人的氣質,決定了個人的人緣;城市的氣質,影響了城市的人氣。   旅人,初到陌生的城市,匆促地走馬看花,甚至是道聽途說,難免流於膚淺,甚至誤解。大陸作家易中天的《讀城記》,在一開始「城市與人」引言中,就將孟庭葦的歌「冬季到台北來看雨」,誤成「夏季」到台北來看雨(第二頁第十五行)。唯有在台北長期生活的人,才能領悟台北冬季綿綿

細雨的纏綿。反之,台北夏季的西北雨,往往來得急驟,雨滴大而急促,恐怕不適合「看」到情趣哦。   旅人初來乍到一個陌生城市,往往從自己的經驗,形成城市的第一印象;但是,外地人的第一次接觸,也正因為陌生的反差,更能感受到相對的區別,反而凸顯了城市的獨特性,這種刻板印象是很直接的反應,不一定精準,但往往很形象,也令人難忘。   順口溜出城市百貌,異趣橫生   大家耳熟能詳的大陸城市順口溜,正是典型的例子:「不到北京不知道自己官小,不到上海不知道自己鄉巴佬,不到廣州不知道自己車不好,不到深圳不知道自己錢少,不到東北不知道自己膽小,不到重慶不知道自己結婚早,不到海南不知道自己身體不好。」   當

然,台灣開放大陸客來台旅遊後,又加上了:「不到台灣不知道自己生活不好。」台灣的小確幸,的確令大陸客羨慕!   然而,初次接觸的印象,不免和實際狀況有所落差。大陸不同作家對台北就有著不同的定位:台北是「最陌生的城市」(新周刊)、「最說不清的城市」(徐學)和「最多樣的城市」(易中天)。部份未曾來過台灣的大陸人,受到電視螢幕上國會爭執和名嘴吵鬧的影響,不免認為台灣是一個亂糟糟的不平靜社會。然而,一位來台的大陸媒體人,在數度訪台後,卻得出如下結論:「台灣媒體很吵鬧,台灣社會很和諧;大陸媒體很和諧,大陸社會很吵鬧。」   這種淺嘗即止的定調,往往主導了外地人的城市印象。另一則大陸城市順口溜也是例證:

「重慶滿街是美女,深圳滿街撿鈔票,廈門隨時可泡茶,廣州什麼都能吃。東北吵架先動手再動口,上海只動口不動手。」   一種米養百樣人,各地風土人情迥異   此外,不同城市的生活方式,也孕育了不同城市人的性格。大陸各城市給予外地人也有不同形象:東北人好鬥,北京人好辯,上海人好省,成都人好閒,武漢人好爽。   再者,大陸南北兩大城市北京和上海,長久的相互較勁,更形成彼此嘲諷的城市印象。北京人自認大氣,嘲諷上海人小氣;上海人自認洋氣,看不起北京人土氣;上海人精緻小巧的小資生活,北京人不屑,譏諷是辦家家酒;反之,北京人瀟灑又隨便地找樂子,上海人也不認同,視為是窮開心。   網路上還有一則大老婆對抗

小三的段子,多年來流傳不斷。這則段子描繪大陸不同地方女性發現老公在外面有小三的不同反應,這則「老婆徹夜未眠」,發揮各地方特色,分別採取法律(北京)、醜聞(山東)、暴力(東北)、自虐(山西)、報復(湖南)、懷柔(四川)、算計(上海)、或灑脫(廣東)等不同手段,以維護大老婆權益。然而畢竟是段子,不免誇張戲謔,但也十分形象,多少凸顯了各地風土人情的對比差異。   我自認是一個城市移動者,頻頻在城市間移動,很自然地形成個人觀察城市的固定習慣,如果認真一點地說,或許也算是個人觀察城市的方法吧。   吃、穿、玩、樂,盡顯城市腔調   我觀察城市,看的是城市的生活,也就是城市居民日常的食、衣、住、行和

娛樂。因為尋常市民的生活,正是城市居民集體共識的生活型態,反映了城市的腔調、態度、個性、精神和情緒。綜合上述的生活現狀,也形成每座城市各自的「城市氣質」。   民以「食」為天,城市市民的吃,絕對是排名第一的日常元素,可算是最常見的一種「城市腔調」。便利店、超市、傳統市場和假日市集的貨源、種類和價格,呈現了城市的經濟結構與市埸興衰;大眾對食物的態度、餐飲的習慣、場所及儀式,在在都是市民的尋常生活方式。如北京人在胡同巷弄擺桌吃喝、上海超市進口食品充斥、廣州酒樓廿四小時不打烊、廈門隨處可見茶館、重慶火鍋換人添料不換鍋底等等,這些不同的飲食文化,展現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也描繪了市民的特有腔調。   

人要「衣」裝,佛要金裝。當地人的穿著,是當下的生活品味,也反映了市民的「城市態度」。初到陌生城市,我最喜歡上街看人,因為街上是市民生活的舞台,上街的穿著打扮,正是內在氣質的外露——上街看當地女人穿著,可看出城市內斂性格外顯的一面。例如上海冬季溼冷,上海女人卻著短褲、絲襪和長靴輕裝上街,相對於包裹厚重羽絨衣的北方遊客,上海女人細緻巧思的生活態度,表露無遺。反之,夏季有火爐之稱的武漢,室內悶熱有如蒸籠,武漢男人往往將涼蓆竹床擺在戶外的公園、江邊、人行道,不分老少赤膊短褲,睡滿整座武漢城,充分展現武漢敢愛敢恨、直白不做作的城市態度。   上海人人是外國控,北京老外都是中國控   「住」是市民安身

之地,城市規劃和建築形式,更是構成城市視覺景觀的主體,是「城市個性」的表現。走進城市的廣場、公園等公共開放空間,可接近市民的平常生活。公共紀念碑反映城市對重要政治社會經濟等的價值觀,與街道的行道樹、休憩椅、街燈和垃圾桶等街道家具,反映了市民的生活美學。商店招牌和街道路標使用多國文字,則是多文化融合的跡象,如上海新四里弄的居民宅,雖然年久失修,顯得殘敗頹廢,然而,依舊可以從褪色的「洋氣」建築中,觀察到十里洋場曾經的輝煌;北京胡同雖然陳舊,卻令人憐惜……,這些可貴的不僅是年代久遠,還有曾經有過的人與事。   觀察市民的「行」,可以衡量城市的社會流動性,了解當地的「城市精神」。城市馬路是行人優先或

是汽車霸道橫行,對照了城市的人本價值;而設有自行車專屬的便捷車道,則表現了市民的樂活;老人、幼兒、殘障人士出行的方便,則反映了城市對弱勢族群的同理關懷;而婦女上街的自由開放,則是社會對性別平等的視野。另外,出租車、地鐵、公車的供應量、車款、價格,不只表徵城市的經濟狀況,更是評估城市公共服務及市民生活水準的指標。   「娛樂」是城市最外顯的行為,最容易感受到「城市情緒」。酒吧、咖啡廳、戲院、劇場、街頭藝術,都是城市情緒的表露。譬如上海酒吧樂隊,多半是洋人洋歌,本地樂手只出現在觀光飯店彈古箏、拉二胡;北京酒吧則處處是本土樂團,甚至有老外頭戴瓜皮帽、用中國樂器玩搖滾,因而有俗話說:「上海人人是外國

控,北京老外都是中國控。」   尋找臭氣相投的城市氣質,感受魅力   一般人通常從影視、音樂、報刊、出版和道聽途說,形成對某座城市的話印象;可是,唯有親臨現場,親身體驗城市居民的食、衣、住、行和娛樂,才能覺察到城市居民生活的腔調、態度、個性、精神和情緒,真正感受一座城市的魅力。   令人嚮往的城市,通常有著獨特的「城市氣質」,一種與人臭氣相投的「城市氣質」。有的城市甚至吸引人一再舊地重遊,甚至迫使遊人忍不住要移居長住,這股拉扯著讓人離鄉背井的魅力,正是由當地人的生活型態醞釀所出來的「城市氣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