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提供塑膠一次用飲料杯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整理懶人包

不得提供塑膠一次用飲料杯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unknow寫的 環境荷爾蒙(二版):認識偷走健康.破壞生態的元兇:塑化劑、雙酚A、戴奧辛、壬基酚、汞… 和蔡正亮的 營養關鍵32問:破解飲食迷思與不實傳言,蔡營養師的健康生活Q&A,教你這樣吃最健康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中市限塑令10/1上路盧秀燕說擴大宣導自帶環保杯也說明:台中市政府積極推動源頭減塑,配合行政院環保署限塑政策將擴大執行,今年10月1日起,台中市轄內「飲料店」將不得提供塑膠一次用飲料杯(包含生物可分解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新自然主義 和遠流所出版 。

國立中興大學 環境工程學系所 林坤儀所指導 蘇仲富的 限用一次用塑膠吸管政策推動成效與消費者認知、態度、行為素養之調查(以臺中市為例) (2019),提出不得提供塑膠一次用飲料杯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塑膠吸管、政策成效、問卷調查、素養調查。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清華大學 公共政策與管理碩士在職專班 廖肇寧所指導 張莉君的 拋棄式塑膠吸管與容器之支付意願研究 (2018),提出因為有 拋棄式塑膠、邏輯斯迴歸、願付價格的重點而找出了 不得提供塑膠一次用飲料杯的解答。

最後網站新北市跟進!5/1起飲料店禁用一次性塑膠杯則補充:新北市政府環保局宣布,今(112)年5月1日起轄內「飲料店」將不得提供塑膠一次用飲料杯(包含生物可分解塑膠材質之PLA杯)。新北轄內目前約有2,704間飲料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不得提供塑膠一次用飲料杯,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環境荷爾蒙(二版):認識偷走健康.破壞生態的元兇:塑化劑、雙酚A、戴奧辛、壬基酚、汞…

為了解決不得提供塑膠一次用飲料杯的問題,作者unknow 這樣論述:

  1962年《寂靜的春天》出版,揭開農藥濫用對生態環境的影響;1996年《失竊的未來》則引發對持久性污染物的關注。農藥和環境荷爾蒙在這一二十年間陸續列入管制或禁用,但為什麼我們的生活還是不斷有農藥污染、環境荷爾蒙效應等環境事件危害人體與生態?   科技一日千里,有時候推進的速度快到人類無法想像。其中化學製品種類更是日新月異,目前世界上出現的十幾萬種化學物質,還陸續在增加中,而環境荷爾蒙的種類也不斷的在增加。多數合成化學物質在使用前幾乎很少進行長期人體健康和環境影響評估,過去的「無毒」有可能在今天被驗證為「有害」。   「環境荷爾蒙」對健康危害最深遠,種類還不斷在增加中

  近年來只要關係到飲食安全或日用品檢驗,醫生、毒物專家都會特別呼籲關注的避免攝入「環境荷爾蒙」,這類化學物質在人體或環境會對生物產生類似激素作用干擾內分泌、影響生長、生育、免疫、神經系統等,對人體和生態造成的傷害最為深遠。環境荷爾蒙會出現的地方從食衣住行都可能找得到它的蹤跡,其中製造塑膠製品所添加的塑化劑更隨著各種日用品在生活中無所不在…,不僅如此,屬於環境荷爾蒙的物質種類還不斷在增加(2017年5月又新增兩項)!   消費者往往夾在既擔心健康受損,又無法自外於化學物質無處不在的現代生活的兩難中。其實消費者不必成為毒物專家,也無須死守「無毒」兩字!不想誤觸地雷,需要的是釐清迷思,認清風

險在哪裡,維持安全低風險的生活並不困難!   本書透過40篇輕薄短小、淺顯實用的識毒錦囊,教你輕鬆理解什麼是「環境荷爾蒙」,如何簡單安全的使用各種便利生活的化學材質! 本書特色   (一) 破解迷思,生活減毒更簡單   化學物質如此之多,天然的成分應該就是無毒?塑膠餐具都有塑化劑溶出的風險嗎?容許殘留標準比較高的農藥,應該比容許標準低的毒性低?   消費者對毒物的迷思有時候會讓你平白多花冤枉錢消費,有時候還會讓人誤觸地雷!有毒與否和天然或合成沒有一定關係,天然化學物質若劑量超過人體負荷還是會產生毒性:而塑膠餐具不一定都有添加塑化劑,此外美耐皿類餐具要擔心的是溶出三聚氰胺:農藥容許殘留量是

依照攝取風險來訂定,不一定容許標準高的毒性較低。   (二) 豐富圖解,繁瑣知識圖像化   環境荷爾蒙對內分泌的干擾機制怎麼運作的?不同毒性分類有甚麼差別?那些日常用品可能有環境荷爾蒙、塑化劑?本書有近半數的篇幅圖像化,透過生活化的插畫與圖片,將專業的化學知識去繁簡化,避免冗長的說明,讓讀者迅速確立觀念,而非與日常無關的艱澀知識。   (三) 專家審定,提供切實可行的減毒避毒訣竅   本書邀請毒物專家陳修玲參與全書審訂,同時訪談食安、減塑生活、安全農藥等各領域專家,從確保安全的標準下提供各種適合在現代便利生活的減毒生活建議,善用各種現成標章或生活知識,對毒物風險可以從容應對,不再杯弓蛇影。

 

限用一次用塑膠吸管政策推動成效與消費者認知、態度、行為素養之調查(以臺中市為例)

為了解決不得提供塑膠一次用飲料杯的問題,作者蘇仲富 這樣論述:

  環保一詞長久以來是國際間重要的全球共識,但近年來「減塑」的議題,更加速各界對於環境永續及生態保護的加強執行措施。自第四屆的聯合國環境大會(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 UNEP)宣示要在2030年之前大幅減量一次性塑膠製品之時,我國亦針對各類塑膠製品分別制定法令規範,其中一項則為本研究探討之環保政策,從2019年7月1日起針對四大對象(包含政府部門、學校、百貨公司業及購物中心、連鎖速食業者等),施行餐飲內用不得再提供一次用塑膠吸管,使消費者與店家業者能漸漸適應,使政策後續推動上得以順利。  本研究利用自編之問卷調查,以臺中市14處百貨公司及購

物中心美食商圈之消費者做為詢問受測對象,將收回後之有效問卷,採用社會科學套裝統計軟體SPSS 20.0版作為分析工具,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獨立樣本t檢定及單因子變異數分析,以探討臺中市政策推動後之成效與消費者的認知、態度及行為素養表現。  分析結果顯示,不同個人屬性背景在行為表現有較大的顯著差異存在,而在以各構面整體素養觀之,消費者在認知素養均值為3.65、態度素養均值達4.02,行為素養均值則僅有2.80,綜合以上得知,即使政策訊息在傳遞與推動成效上獲一定的認同度,但在消費者行為付諸的表現上顯然不足。透過蒐集個人意向與政策回饋統計發現,窒礙難行的主要原因為政策推動後所帶來的不便性較讓消費者無

法接受,以及在未全面強制執行前,消費者多數採被動的行為表現。此外,本研究亦整合消費者對於政策精進建議,作為政府調整之參考依據。

營養關鍵32問:破解飲食迷思與不實傳言,蔡營養師的健康生活Q&A,教你這樣吃最健康

為了解決不得提供塑膠一次用飲料杯的問題,作者蔡正亮 這樣論述:

  ★用知識破解假新聞!     專業營養師以超有感生活營養關鍵字,   讓你輕鬆掌握「健康」觀念,釐清「食安」真相。     「黃殼蛋」營養價值比「白殼蛋」高嗎?   「鮮奶」比「保久乳」新鮮嗎?   水果究竟是「飯前」吃,還是「飯後」吃比較好呢?   體質「冷底」的人,不能吃涼性的水果嗎?   蔬菜川燙2分鐘,冷凍儲存可以放很久嗎?   從國外紅到台灣的「無麩質飲食」,是為了「減敏」?還是「減重」?   為什麼日本鐵路便當不會壞?     今日的科學,明日的謊言。在網路流通的時代,人們可以更快速地得到資訊,但卻不一定是「正確」的知識,好像A說得對,B也有道理。於是生活中營養迷思百百種,

飲食謠言更是滿天飛,未經證實的報導與渲染,若是再加上「國外研究」保證,難免造成民眾困惑與恐慌,或是一窩蜂的跟進,讓人無所適從。     ■結合時事議題及新舊謠言,為讀者提供實用的營養科學資訊。   本書透過蔡營養師的專業背景與觀點,有助於關注食安與營養的讀者,破除以訛傳訛的營養迷思與不實傳言,建立正確的食品與醫藥知識。除了做好日常保健之外,也讓自己和關心的人變得更好更健康。     ■淺顯易懂的對話式情境,簡單建立正確的飲食觀念。   承襲「蔡營養師的大搜查線」FB的親民風格,以生活實例為切入點,透過一問一答的對話方式,與三位不同世代的發問者:潘妮─似是而非「聽說篇」、沈媽─婆媽實用「廚房篇」

及Q妹─原來如此「食安篇」,融入生活實例,做深入的搜查、驗證,傳授「正確營養知識」。只要學會搜查、理解真相,吃出健康,其實很簡單!     ■在這本書中,蔡營養師要告訴你:   ▶ 讀者最想知道、最想問的32則熱門營養冷知識。   ▶ 與你我生活經驗相關,但教科書鮮少提到的學問。   ▶ 每篇設有「營養常識隨堂考」,在進入內文解答前,能先檢測自己的營養小常識。   ▶ 每篇列有「關鍵字」,可以幫助讀者快速搜索想知道的資訊,並與問答間建立連結。   名人推薦   有位醫生名人演講曾說:「人類的疾病有三分之一的病不治也好,三分之一的病治也不好,只有最後三分之一才是治好的」,可見吃出健康來保持身體

免疫功能正常的重要性。蔡正亮營養師《營養關鍵32問》一書,就在破解最新飲食謠言,讓我們真正吃出健康、吃出快樂,達到身體維持正常免疫功能,減少疾病發生之目的。這是一本好書,值得我推薦!──文長安│輔仁大學食品科學研究所、餐旅管理系兼任講師,前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技正     在此偽科學充斥的年代,難得有這麼一本正派的營養資訊書籍。──林慶順│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醫學教授(退休),科學的養生保健站長(版主),CEO, Cell4Vet Corporation     豐富的資訊創造了貧乏的注意力,在資訊爆炸的時代,讓人可以輕易取得自己想要的知識,但往往讓人失去判斷的能力,像是常常在網路上瘋傳的農

場文,或是不正確的知識,而此書提供以科學為基礎的知識來破解迷思,非常推薦給大家。──營養師杯蓋│營養初Nuture粉專、IG、Youtube創辦人

拋棄式塑膠吸管與容器之支付意願研究

為了解決不得提供塑膠一次用飲料杯的問題,作者張莉君 這樣論述:

塑膠規範是近幾年環保政策中重要的一環,包含非洲、美洲、歐洲和中國等都有著手制定塑膠限用的相關法令。在台灣,環保署於2002年便開始實行分階段限用塑膠袋與免洗餐具的政策,也在2018年擴大管制業者不得免費提供購物用塑膠袋,政府更進一步計畫於2025年使用者需付費購買免洗餐具、一次性外帶飲料杯與塑膠吸管,以價制量的方式降低一次性塑膠的使用。本研究利用問卷詢問受訪者的社經背景與消費習慣後,以邏輯斯迴歸模型(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探討可能影響消費者付費使用一次性塑膠吸管與塑膠杯的因素,並得出受訪者對這兩種拋棄式塑膠的願付價格(willingness to pay)。研究

結果顯示,有56%受訪者願意支付一次性塑膠吸管,而有65%受訪者願意支付一次性塑膠杯,年紀越長的受訪者越不願意支付塑膠吸管與塑膠杯,且購買一杯手搖杯會購買塑膠袋的受訪者也比較願意支付拋棄式塑膠。此外,消費者對塑膠吸管與塑膠杯的願付金額分別為0.76元與1.62元,政府未來可依此訂定相關的限塑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