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復式正義內涵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整理懶人包

修復式正義內涵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霍華德寫的 犯罪學概要:2023一般警察特考(保成)(二版) 和鄭安齊的 不只哀悼:如果記憶有形狀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醫病關係QandA(下)】兩敗俱傷的醫療訴訟修復式正義如何 ...也說明:ADR蘊含的修復式正義的精神,在於讓病人和醫師對話,李兆環律師 ... 不了解其與訴訟的差異,所幸近來法務部宣導下,已有越來越多民眾理解ADR的內涵。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志光教育保成數位出版 和沃時文化有限公司所出版 。

國立清華大學 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教育心理與諮商碩士在職專班 曾文志所指導 林鳳師的 修復促進者主持修復會議之經驗研究 (2017),提出修復式正義內涵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修復式司法、修復會議、修復促進者。

而第二篇論文世新大學 行政管理學研究所(含博、碩專班) 邱志淳所指導 陳俊淋的 鄉鎮市調解與修復式正義之關係 (2017),提出因為有 鄉鎮市調解、家事調解、修復式正義、報復式正義的重點而找出了 修復式正義內涵的解答。

最後網站修復式司法:實踐與反思則補充:由 魏小嵐 著作 · 2012 · 被引用 1 次 — 〈泰雅族傳統正義概念內涵之探討〉,《犯罪與刑事司法研究》, 10 期,頁125~174。 連結:; 許春金, 陳玉書, 游伊君, 呂宜芬, & 胡軒懷(2005)。〈從修復式正義觀點探討緩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修復式正義內涵,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犯罪學概要:2023一般警察特考(保成)(二版)

為了解決修復式正義內涵的問題,作者霍華德 這樣論述:

  站在人生十字路口的你,看不清未來的模樣嗎?   或者很徬徨未來的十年,自己的人生會何去何從?   只要下定決心,這一刻,就是你的人生黃金轉捩點!   加入正義的守護者—警察行列吧!   不是科班出身也沒關係,只要18歲以上未滿37歲,具備高中學歷即可加入替民眾伸張正義的行列!   想考前衝刺卻缺了一本教練書?!   搶進「警察」動作要快!   拿對書、快攻分、搶上榜!   適用對象   犯罪學初學者或已學習過犯罪學者均可適用   使用功效   1.建立犯罪學的體系與架構   2.大幅強化對犯罪學理論的理解與記憶   3.掌握命題趨勢並增強解題能力   改版差異

  全書細修,修正錯字,調整內容 本書特色   1.大量圖表整理國內外權威學說─網羅中外學說見解,以圖表分析比較理論差異,從中培養基礎實力。   2.廣泛參酌典試委員新著之內容─摘錄典委文章論著,掌握近期命題趨勢,免於擔心獨門暗器。   3.清晰明列考點精要─濃縮章節精華,快速掌握考試重心,不再年年考試拼手氣。  

修復促進者主持修復會議之經驗研究

為了解決修復式正義內涵的問題,作者林鳳師 這樣論述:

本研究旨在探討法務部在全國地方法院檢察署實施修復式司法試行方案後,修復促進者主持修復會議之整體經驗。研究採用質性研究取向,對於全國各地方法院檢察署所聘任,具有一定經驗之修復促進者,透過深度訪談之方式,取得其主持修復會議之經驗資料,依據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整理出研究參與者主持修復會議中印象深刻之各項經驗,在主持修復會議時曾經遭遇的困難,以及個人因應困難之處理經驗,進而瞭解影響修復會議之各項要素,研究結果發現如下:一、從修復促進者主持修復會議之經驗中,理解修復促進者詮釋修復式司法之觀點,可分為「對於修復式司法的理解」、「詮釋修復式司法與主持修復會議之間的關聯性」、「影響修復會議進行之要素」。二、

修復促進者主持修復會議之整體經驗部分,分別為「理解當事人觀點與引導當事人對話的過程」、「對個人意義重大的經驗」、「因應困難與挑戰之歷程」。三、擔任修復促進者之成長與省思部分,分別為「擔任修復促進者之動機與學習」、「自我評價修復會議的成效」、「自我成長與省思」。根據研究結果與發現,提供予修復促進者將來主持修復會議時之參考,並對修復式司法計畫運作制度及未來從事相關研究者提出建議。關鍵字:修復式司法、修復會議、修復促進者

不只哀悼:如果記憶有形狀

為了解決修復式正義內涵的問題,作者鄭安齊 這樣論述:

閱讀德國轉型正義的紀念史,重審台灣百年不義歷史與暴政結構。   如果暴政的受害者已然消逝,我們該何從哀悼?   如果加害者的面目模糊,我們該如何指認?   如果不義的塑像已被高高豎起,我們的選擇是否只剩拆除?   如果受難者的紀念碑遲遲無法建立,我們怎麼一起合作?   閱讀本書,重新審視台灣百年的不義歷史與暴政結構。藉由德國轉型正義中的文化實踐案例,作者走訪、爬梳、研究,嘗試指出一種可能的方向:一個不再需要紀念碑的時刻。 名人推薦   ──共同思索未來,跨領域推薦必讀──   前端傳媒台灣組主編何欣潔/作家吳音寧/TIDF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策展人林木材/駐德自由記者林育立/中山社

會科學院助理教授林傳凱/中研院歐美所助研究員邵允鍾/轉角國際專欄作者阿潑(黃奕瀠)/作家馬翊航/不義遺址研究者張維修/C-LAB 策展人、前《藝術家》雜誌總編輯莊偉慈/新加坡電影節前策展人、台灣國際人權影展選片人郭敏容/政大台文所助理教授陳佩甄/東吳政治系教授陳俊宏/政大創新國際學院助理教授陳虹穎/同志諮詢熱線協會創會理事長、《台灣同運三十》作者喀飛/中研院民族所副研究員彭仁郁/工作傷害受害人協會專員、RCA員工關懷協會組織工作者賀光卍/中研院法律所研究員、台灣民間真相與和解促進會理事黃丞儀/台大城鄉所副教授黃舒楣/台灣文化法學會理事長、台灣文化政策研究學會理事廖凰玎/藝術家、台藝大雕塑學系助

理教授劉千瑋/中研院民族所助研究員劉文/策展人、東海美術系專任助理教授蔡明君/陽明交大人社系副教授蔡晏霖/鄭南榕的女兒、鄭南榕基金會董事鄭竹梅/前文化部長鄭麗君/劇作家、大慕影藝內容總監簡莉穎/《毋甘願的電影史》作者蘇致亨/北藝大助理教授、作家顧玉玲/策展人、南藝大藝創所副教授龔卓軍 推薦文   鄭麗君,前文化部長──   我一直相信,轉型正義工作除了是法制工作、政治工作之外,更必須是一個文化反思運動,才有可能藉由重新面對歷史記憶,重建正義觀,讓整個社會的民主脫胎換骨。《不只哀悼——如果記憶有形狀》為我們指出,人如何可能通過藝術與文化的實踐,不斷與遺忘搏鬥,又會在其中遭遇什麼挫折,對轉型正

義之路從來顛簸的台灣而言,宛如一種「堅持到底」的召喚與提醒。   何欣潔,前端傳媒台灣組主編──   從各種意義、各種尺度上看來,現在都是最適合閱讀《不只哀悼,如果記憶有形狀》的時刻:台灣史上首度官方設立的「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將在2022年5月底退場,留下諸多未竟之業;國際戰雲密佈,俄烏戰爭迄今未歇。隨著「冷戰」重返人間,威權的陰影也再度籠罩世界各角落。盤整人類對抗威權的記憶,我們不只需要文字,更要讓記憶長出形狀,變得看得見、觸得著、得以身在其中,長出全新的思想與行動的力氣。   黃舒楣,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副教授──   近年BLM運動影響跨界,曾推倒邱吉爾雕像而引發爭議。然而紀念碑、

銅像相關的記憶政治絕非新聞。鄭安齊這本細緻的考察研究,以德國歷史脈絡為主的探索,呈現了紀念碑在19世紀之逐漸增加,如何有效地協助建立了國家和人民之間的認同關係,透過物質及特定藝術形式,象徵物如何具體化記憶敘事,間接促成了政治的美學化,維繫政權更迭存續正當性相關的歷史敘事之延續或斷裂。所謂「過去」不一定很遙遠,如此書清楚指出,1951年,戰後西德首座紀念碑,與其說是追憶不過三年前之「過往」,更像當時呼應冷戰進行中的物質主張。   這本書即時出版,可讓難以自外於「記憶安全(mnemonic security)」、記憶武器化的華語圈讀者們提供很好的參照,畢竟不論是興建紀念計畫或重訪舊廟堂,人們的熱情

表達或冷漠忽略,都直接或間接地回饋了公共記憶的「形狀」如何存續。      顧玉玲,北藝大助理教授,作家──   記憶是多重且流動的,紀念卻不免壟斷、排他。本書以詳盡的歷史考查,搭配具體影像,並設計生動的圖表,呈現德國記憶工程的文化實踐與實驗,進一步追問:由下而上的紀念協商是可能的嗎?對於當下的台灣特別受用。以碑為鑑,民主化是永遠的現在進行式。   邵允鍾,中研院歐美所助研究員──   紀念碑的創作作為一種介入記憶政治的藝術行動,背後複雜的辯證在本書獲得淋漓盡致的討論。作者積累多年的研究成果一次呈現,除了知識含金量極高,書中針對具體個案的評論也往往蘊含深刻洞見,為德國的轉型正義提供了獨特而珍

貴的觀察視角。   張維修,不義遺址研究者──   紀念碑是權力鬥爭的結晶,在空間中傳達意志、記憶與價值,它們從來都不中性,而紀念碑是目的,還是達成目的的手段,不妨從本書爬梳紀念碑如何形塑共同體的德國歷史經驗,民主與極權、甚至納粹如何利用紀念碑來治理國家。   喀飛,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創會理事長、《台灣同運三十》作者──   對抗遺忘,才能讓迫害的歷史不會一再上演。德國透過紀念碑/紀念標誌面對記憶、回應受迫害者的經驗、反省歷史。其中包括了戰後半世紀1993年才開始倡議、2008年揭幕的「納粹時期受迫害同志紀念碑」。   《不只哀悼──如果記憶有形狀》深入各紀念碑/紀念物建立過程的權力角力

和辯證、民間意見進入決策歷程,讓人看到德國社會投注於平反和修復的豐富論述與經驗。對於近年高喊「轉型正義」、最常被關注的仍僅是政治犯平反的台灣,如何指認、平反白色恐怖期間同志遭遇的迫害,本書有相當的啟發意義。   賀光卍,工作傷害受害人協會專員、RCA員工關懷協會組織工作者──   正如同在台灣30年的工傷/殤運動中,工傷者與亡者家屬企圖用工殤碑,來重省、尊重、提醒壓迫歷史的存在,讓傷痛與怨恨推動社會朝向和諧共存前進。透過此書,讓我們參照與梳理受難者的紀念模式,並提醒我們持續由下而上的實踐,才能避免階級壓迫的記憶被遺忘。   林木材,TIDF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策展人──   作者以強烈的觀察

意識,從東西德合併前後,以紀念碑、紀念館、歷史遺址、藝術機構等為主體,探索暗藏其中的歷史故事與創傷痕跡,成為一扇我們思考轉型正義的重要明鏡。   莊偉慈,C-LAB 策展人、前《藝術家》雜誌總編輯──   紀念碑所代表的意義,遠超過造形所能揭示的內容,而人們多半很難一眼看穿背後錯綜複雜的歷史脈絡。   鄭安齊透過深入的研究與書寫實踐,帶著讀者從不同角度理解紀念碑的設立,如何重構人們的記憶。特別是這些被建構出來的文化記憶,多半具有受調控或被簡化的疑慮。雖然紀念碑總被視為一個能填充歷史記憶的憑弔之所,但鄭安齊的文字也提醒我們:紀念碑的出現並非轉型正義工作的終點,相反地,在揭幕的那一刻,相關歷史事

件的處理工作,才正要開始。   陳佩甄,政治大學台文所助理教授──   此書基於台德間的參照與「紀念的形式」探討歷史轉型,並不以單一國族論述、範式化的形式為準則,而是呈現有機連動的語言、藝術、性別、情感如何塑造出紀念的形狀。以紀念為引,此書細緻地重讀20世紀德國重要的歷史事件,將已知的資訊作為記憶之線,編織出未知的心靈之所。   劉文,中央研究院民族所助研究員──   如何「哀悼」威權的記憶並不只是一個歷史的問題,而是當代民主政治的核心議題。在戰爭持續燃燒的歐陸,這片必須處理同時納粹與蘇聯共產壓迫的現場,紀念碑並非單一敘事的傳承,更是錯綜復雜的創傷生命的延續。   陳虹穎,政治大學創新國

際學院助理教授──   作者透過本書,提供都市、景觀、建築、政治、社會與藝術文化愛好者,一場生動的德國紀念地景的紙上走讀。透過他深入淺出的梳理,讀者將能一同思考:紀念碑/物如何書寫東西德從對立激化到統一的歷史?紀念碑/物的空間設計與物質化,如何為(創傷)歷史提供索引?甚至,紀念碑/物的生產或取消,如何反映德國社會為「轉型正義」求解的民主化過程?   蔡晏霖,陽明交大人社系副教授──   多年前,我還沒在街頭認識本書作者鄭安齊,就已經先認識他以藝術介入社會的精彩作品。多年後,我讀了《不只哀悼》,更驚豔於安齊能將德國社會透過藝術「處理歷史」的複雜歷史,梳理得如此清晰有力。原來,為轉型正義賦形的過

程,即便在德國也一路崎嶇。本書有脈絡、有方法,更有反思,值得每一位關心轉型正義的台灣讀者借鏡。   蔡明君,策展人、東海大學美術系專任助理教授──   我的台灣啟蒙,來得非常晚,那是在27歲隻身到國外求學後,透過許多對話與觀察感受到文化衝擊,且很大一部分是對自己的文化。期間去到德國旅行的經驗更是帶來巨大的震撼,當時參觀紀念碑與博物館,讓我想進一步探索台灣做了些什麼。在序言最後,作者掠美紀念碑藝術家約亨.蓋茨的概念說到:「願我輩會是最後一個需要研究這樣事務的世代[...]。當社會自集體至個人,都能常對歷史持警醒態度,並將公益實踐於現世之時,那就再也不需要任何的紀念碑了。」   本書從歷史發展、

案例分析來到當代討論,細膩整理出這些文化工程與歷史、政治、生活以及藝術創作者之間的複雜關係,每個篇章都發人省思,提醒作為藝術文化工作者的我們,在轉型正義與人權議題上擔負著開啟更多對話的角色,需一起繼續努力,朝向不需要紀念碑的那一日前行。

鄉鎮市調解與修復式正義之關係

為了解決修復式正義內涵的問題,作者陳俊淋 這樣論述:

經由鄉鎮市調解、家事調解與修復式司法的背景來探討我們可以發現,鄉鎮市調解雖源於「以和為貴」的傳統,但於現代刑事司法體系中,調解之目的亦在舊有理念之上再添「疏減訟源」之色彩;家事調解之出現乃為針對家事事件相對於一般民事事件的特殊性;修復式司法所秉持之理念乃是修復式正義,其係解決傳統刑事司法體系偏重加害人一端因而忽略被害者及社區的弊病而生。這些制度要解決的問題雖因其制度所從出的理念和宗旨而各有差異,但在實踐上,這三個制度卻有極其相似之處。鄉鎮市區調解所要解決的是「人與人之間的問題」;這點在家事調解中並無二致,只是這時候當事人之間具有親屬關係;我國修復式司法制度所採之加、被害人調解(Victim-

Offender Mediation, 簡稱VOM)模式,其本質仍是要解決人與人間的問題。在這三種制度中,其共通之處在於其解決問題的方式,同樣都強調利害關係人以面對面的方式自主地決策出屬於當事人自己的解決之道。 修復式正義(Restorative Justice,或譯為修復式司法)是對因犯罪行為受到最直接影響的人們,即加害人、被害人、他們的家屬、甚至社區的成員或代表,提供各式各樣對話與解決問題之機會,讓加害人認知其犯行的影響,而對自身行為直接負責,並修復被害人之情感創傷及填補實質損害。相對於以刑罰為中心的傳統刑事司法制度,修復式正義關注的重點不在懲罰或報復,而是國家如何在犯罪發生之後,療癒創傷

、恢復平衡、復原破裂的關係,並賦予「司法」一種新的意涵,即在尋求真相、道歉、撫慰、負責與復原中伸張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