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園廁所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整理懶人包

公園廁所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坂口恭平寫的 第一次自己建國就上手:上任有理,建國無罪,自己的政策自己訂! 和洛德.韓菲瑞斯的 茶室交易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河堤廁所無燈照安全問題引人憂 - 小世界也說明:她也強調,政府應該要有一個完善的規畫,以提供一個較好的公廁環境。 對此,臺北市水利工程處站長林益正表示,當局也有在關注景美河濱公園流動廁所的照明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時報 和群學所出版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高階經理人企業管理碩士在職專班(EMBA) 董澤平所指導 楊天助的 以公私協力夥伴關係導入AIoT科技建設智慧城市可行性分析之探討-以智慧公廁營運為例 (2021),提出公園廁所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智慧城市、智慧公廁、公私協力夥伴關係、人工智慧物聯網、人工智慧。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中科技大學 室內設計系碩士班 王伶芳所指導 蔡海曼的 臺中市公共親子廁所空間使用後評估之研究 (2018),提出因為有 親子廁所、親子廁所法規、幼兒設備設施、環境行為模式的重點而找出了 公園廁所的解答。

最後網站大里區運動公園廁所則補充:The fastest way to get from your current position to the Public Toilet 大里區運動公園廁所///toddler.hotdog.monks on an interactive map.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公園廁所,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第一次自己建國就上手:上任有理,建國無罪,自己的政策自己訂!

為了解決公園廁所的問題,作者坂口恭平 這樣論述:

一言不合就建國,現在正流行!   台灣民主行之有年,但我們的生活卻好像愈來愈苦悶。一例一休吵翻天;物價猛漲、實際薪資卻倒退十六年;PM2.5到處飄,把空氣變糟的罪魁禍首卻個個活跳跳……   不公不義不合理的事愈來愈多,你是否也感到過無力,不知道除了對政府失望、然後繼續用木刀捅坦克以外,還能做什麼?   你需要來一場思考革命!   日本文化界奇人、行動藝術家坂口恭平在對政府失望之餘,決定徹底放棄這沒用的體制,獨立建國,還自己當起行政院長。他要告訴你:改變現狀根本沒那麼難。   我們都不知不覺習慣了這僵化的體制,所以覺得改變很難,但事實上,從思考開始革命,你的腦袋能做的事遠比你想像的多;

看不慣現有的政策,那就自己建國自己來!   坂口恭平的「新政府」出招:   .房貸壓死人:改變「房屋」的定義,不是只有豪宅才算房子。我們真的需要住在死板板的水泥牢籠裡嗎?   .生活很苦悶:不是只有不斷向「錢」進才叫生活。人也可以選擇活在善意和愜意之中。你是誰、能做什麼,由你自己決定。   .政策有夠瞎:那就自己建國、站出來做自己想做的事。錢從哪裡來?只要展現出你的「態度」,錢還真的就會從四面八方湧過來。   改變現狀並非空想,坂口恭平的「新政府」就是最佳範例。   自己的政策自己訂。你,準備好要建國了嗎? 作者簡介 坂口恭平   一九七八年生於日本九州熊本縣。是建築師,也

是作家。   早稻田大學建築系畢業後,二○○四年出版以日本街友居住狀況為主題的攝影集《零元住家》(○円ハウス),二○○六年在加拿大溫哥華舉行首次個展,二○○七年前往肯亞的奈洛比參加世界社會論壇。他將東京隅田川的路上生活達人,鈴木先生平日的點滴記錄下來,於二○○八年出版《在東京住零元屋,過零元生活》(TOKYO○円ハウス○円生活)一書,並於次年(二○○九年)在多摩川親身體驗這樣的生活。   從對生存權的思考出發,在對日本政府徹底失望後,於二○一一年獨立建國,創建「新政府」,並自己擔任行政院長。   其他著作還包括:《隅田川的愛迪生》(隅田川のエジソン)和《東京一坪遺產》(TOKYO一坪遺産

)等。   喜歡在推特記錄自己的想法點滴,也歡迎所有人來提出質疑或一起討論。   Twitter:twitter.com/zhtsss?lang=zh-tw   E-mail:[email protected] 譯者簡介 王榆琮   熱愛日本的理工人,著迷於翻譯工作,希望未來可以引介更多日本文化給同樣熱愛日本的人們。譯有《去作狂野的夢》、《擁抱脆弱,你會更堅強》、《暴走社會》等書。 前言 序/水溝裡的探險 第一章 生活中早已有無限的層面 1街友的新層面生活 房子只能算是寢室/鈴木先生的淺草和我的淺草/佐佐木先生的哲學/單純的觀點/思考產生新空間/多摩川街友阿

大的發現/法律能整合多元層面/擅自在國有地種的枇杷樹該算是誰的? 2為房屋裝上車輪──移動式住家 我們從未真正思考過/鈴木先生的哲學/和「感情」邂逅/抱怨也無濟於事/移動式住家/便宜、簡單、好改建 3二○一一年三月十一日 跌入谷底時/東日本大地震 第二章 私人與公共之間 1土地是誰的東西? 只要思考就會覺得不合理/提出根本性的問題/重視「感官上無法接受」的感覺的/沒有地基的法隆寺/擁有不動產值得高興嗎?/麻煩才有意思 2逐漸醞釀出的公共空間 神奇的庭院/自己動手做公立公園/將「自身」作為起點/自己的政府自己蓋 3二○一一年五月十日 新政府誕生 覺醒之時/新政府誕生/以露宿生活為範本/新政府的

避難計畫/初次外交並開始組閣/零圓夏令營/將私有概念擴大 第三章 展現你的態度和對方交涉吧 1新經濟的型態 奈洛比之夜/什麼是經濟/態度經濟的理想樣貌/讓互助習慣成自然/不想要房屋、金錢,什麼都不想要/不是交換,而是交涉/在腦海中創造都市 2學校社會與放學後的社會是不同世界 放學後的土井同學/學校社會與放學後的社會/無數種放學後社會/封閉的態度無法達成交涉/展現態度和「真正的資訊」接軌/非記名的錢和記名的錢/穿衣服的資訊跟赤裸的資訊 3我的態度經濟紀實 徹頭徹尾的態度經濟/自己不懂的事就交給懂的人處理/跟出版社談生意/「絕不退讓」戰術/自己到國外行銷/我的畫要賣多少錢/錢的有趣之處/簡潔地展

現自我/訂好計畫,嚴守例行工作/我的年收入漲六倍了!/不改變自己的態度/進行交涉時/省去互相理解的階段 第四章 創造的方法和人類機器論 1創造的定義 人生無法重來/自己想做的事並不重要/創造就是質疑萬事萬物/打造「死不了」的環境 2將自己想像成機器 判斷是很重要的/人類機器論/才能不分高下/放輕鬆但不輕浮/尋求生命中的貴人 3善用自己的絕望 憂鬱成了一切的起點/絕望使我有所領悟/想死時就該仔細地眼觀四面/創造層面 終章 踏上零圓戰爭之路 Zero Public/零圓特區的具體樣貌/新政府的領土擴張戰/飲食零圓/施工費零圓/能源政策/持續移動/新政府國會免費到手/持續擴張的新政府/專心致志

結語 我們不是孤單一人 後記 前言   大家好,我是坂口恭平。雖然我不知該如何說明自己的職業,但我想對大家說:「你覺得我是什麼樣的人,我就是什麼人。」不過,我還是想在這裡清楚地介紹一下我的工作內容。   一九七八年,我在熊本縣出生,目前三十四歲,有一位妻子和一個三歲的女兒。還有,我收了一個名叫阿米的徒弟。   我的家位於熊本市的某棟公寓大樓內,坪數約為七十平方公尺(約二十一坪),是一間備有三房一廚的公寓,房租為六萬日圓。此外,我還有一間辦公室,就在夏目漱石在熊本五高(第五高等學校)擔任英語教師時的故居的對面。那是棟屋齡有八十年,建地兩百平方公尺(約六十一坪)的古早日式建築。我和徒弟

花了十五萬日圓進行改建,後來又以三萬日圓的超低破盤價租到這棟房子。   二○一一年時,我的年收入為一千萬日圓,目前存款為三百萬日圓。   生於熊本的我,從當地的高中畢業後,為了到早稻田大學學習建築知識,所以前往東京討生活。後來,我在建築師石山修武先生的門下學習,畢業後也以沒付學費的形式在石山先生的研究室裡繼續學習,接著我就一直自行接洽各類工作。   雖然我說自己是建築師,但以現行的日本法規來看,我建造過的東西並不算是「建築」,頂多只是蓋出了幾棟像小孩玩具般的房子。換句話說,就日本的法律而言,我只是一個「沒有實質建造經歷的建築師」。當然,我也沒有取得建築師的執照,因為就我的工作性質來看,我

認為自己沒有必要取得相關執照。   我的畢業論文的主題是調查街友的居住狀況。由於我對建築物被商品化的現況感到絕望,所以我想建造一種像鳥巢般的房屋供人居住,而在我看到街友們所住的房子後,我對建築領域又燃起了希望。   那篇畢業論文在二○○四年時,以寫真集的形式出版,名為《零元住家》(little more出版社)。換句話說,我步入社會時的身分是攝影師。不過,由於這類題材的書籍在日本沒有銷路,所以二○○五年,我前往歐洲和北美地區,於當地的現代藝術界展開活動。二○○六年時,我首度在加拿大漢堡州立美術館舉辦個展。由於我在漢堡被認可為現代藝術家,所以讓贊助商贊助我的作品,便成了我主要的收入來源。

  二○○八年時,我回到日本,開始寫作,以沒有實質建造經歷的建築師的身分來告訴大眾,「家」這個詞究竟代表著什麼意思。到目前為止,我已經出過四冊單行本、兩冊文庫本,其中還有一冊被翻譯成韓文。加上寫真集,我總共出了八本書。換言之,我也算是一名作家了。   此外,我每個月都要進行三到四場的演講。因為透過談話的形式,我比較容易將自己的想法傳達出來。還有,我前往大學演講的場次也很多,不過由於說笑話的時間比講正經話的時間還要多,所以我也算是一名相聲家。事實上,我也有過說落語(譯註:一種類似說書、相聲的日本傳統表演)的經驗。我以前曾在柳家三三師父的門下當過前座(譯註:落語家的一種位階,大約是從練習生升格為

正式新人的程度)。所以,我也曾當過落語家。   還有,我能用吉他自彈自唱,我在街上走唱一整天能賺進約一萬日圓。在念書時,我也都是靠這種才藝賺錢,當時甚至還出過幾張專輯呢。當然,唱片是我自己發行的,但靠著這項才藝我也養得起自己。所以說,我也稱得上是一名音樂家。   到了二○一二年的夏天,我開始前往歐洲工作三個月。在那裡,跟我一起工作的人大多是負責表演、舞台劇的導演,而他們認為我是一個能在日常生活中演活自己的演員。因此由歐洲的觀點來看,我也算是表演工作者。   然後到了最近,我蓋了一間附有車輪的房屋。這個附有車輪的屋子名為「移動式住家」,雖然在日本法律上不能算是正式的房屋,但我到處於泡沫經濟

、因而房租不斷升高的新加坡時,聽我演講的新加坡人也將我視為道地的建築師。所以,我也能算是一名建築師。   之後我又更上一層樓,開始擔任起「新政府」的行政院長。也許你現在會覺得這種發展未免也太莫名其妙,但其中的緣由我將會在本書中娓娓道來。   總之,我成立了一個獨立國家。   因為我這個人,就是不想附庸於他國名下,我只想靠自己的手創造出屬於自己的人生。   那麼,為什麼我想創造這樣的人生呢?因為我小時候有一些問題,但一直都沒有人可以回答我,所以我才想創建一個獨立國家,自己仔細地來探討小時候的那些問題。   無論如何,我想在此列出我一直在思考的那些問題,讓各位一起來想想。換成是你,你又會

如何回答這些問題呢?   我由衷地希望各位讀者能一邊思考我的問題,一邊閱讀本書。   坂口恭平從小所抱持的疑問:   一、為什麼在所有動物裡,只有人類必須靠錢才能生活下去呢?還有,「沒錢萬萬不能」是真的嗎?   二、我們每個月都要繳房租,但為什麼我們不是把錢回饋給腳下的土地,而是把錢繳給房東呢?   三、汽車的電池能用來驅動大多數的家電產品,但為何我們還需要建造核電廠,以獲得大量電力呢?   四、「土地基本法」是為了防範人們將土地作為投機營利之用,但為何不動產業者卻不會因此遭到檢舉呢?   五、被我們稱為「金錢」的東西,其實是日本銀行發行的債券,但為何我們拿到日本銀行的債券都會開

心得不得了呢?   六、很多人的庭院裡都種著可供食用的枇杷樹或橘子樹,但為何大家還是覺得沒錢就會死呢?   七、我認為日本若是真的保障人民生存的權利,那就不該有街友露宿街頭。既然日本露宿街頭的人這麼多,為何我國政府還要剝奪他們自己搭建小房子的權利呢?   八、在二○○八年時,日本的空屋率為百分之十三點一。而野村綜合研究所預測,二○四○年時,日本的空屋率將提升到百分之四十三。但為何現在還是有很多人不斷地蓋房子呢?   如果你的孩子們也提出這樣的問題,身為大人的你又該如何回答呢?   好了,我的開場白就說到這裡。接下來《第一次獨立建國就上手》就要正式開始啦。 第一章 生活中早已有無限

的層面(節錄) 1街友的新層面生活 房子只能算是寢室 我在隅田川附近散步時,看到一些用藍色塑膠布搭成的房子。大約十二年前,二○○○年時,我還是早稻田建築系大四的學生。當時我不想找工作,也沒有打算成立設計公司,對自己的未來一片茫然,不過我每天都會到處觀察,就像是在尋找些什麼一樣。 當時在我眼中,那些人只不過是遊民而已,不過,我卻有些在意他們的生活情形。我在大學裡學習建築知識,打量他們的房子後,我疑惑:這也能算是建築物嗎?這些人的房子看起來很小,小到似乎一點發展性也沒有,我反而還覺得他們很需要別人的救濟。 但有一次,我卻發現一間很特別的房子。雖然看起來不過是由藍布搭成的房子,但屋頂上卻裝著一個很不

可思議的東西。仔細一看,才發現那是太陽能發電板。我對這個從來沒見過的高科技房屋感到很驚奇。 走進屋裡一看,還能發現裡頭有一張榻榻米,是一間小房子呢。而且裡頭使用的也全是電器產品喔!房子的規格,正面寬度剛好是九十公分,看得出是一間經過精心設計的房子。 事實上,我認為這間房子是所有我看過的建築物中,最貼近我的想法的房子。不但在都市中自然生息,而且以東京的自然素材為原料,不花費半毛錢(廢物回收利用),親手打造出剛好合住的房屋。這一點和為了勉強配合生活,只好花錢付房貸、房租的現代房子有很大的不同。 雖然大家都稱這種人是「無家可歸的遊民」,然而這又確實是他的家。 和他聊過以後,我更加覺得這真的是一個道地

的「家」。同時,我覺得我自己還比較像是借宿在別人的房子裡的遊民。 不過,他家很小,狹窄到讓人覺得這不適合人類居住,裡頭的空間就只有一塊榻榻米長的四十公分大小。我問他,住在這麼狹窄的房子裡,不會覺得很麻煩嗎?結果他說:「這你就錯了。這個房子只能算是我的寢室而已。」 當時我聽了,只覺得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所以他便開始為我解釋。 晴天時,他會在隔壁的隅田公園看書,或是參考撿來的國中音樂課本來彈吉他。此外,公園廁所和自來水也都隨便他使用,而且他一個禮拜會去附近的澡堂洗一次澡。想吃飯就去超市幫忙打掃,就能順便拿到人家給的肉和青菜。所以,對他來說,一個寢室大小的房子就夠用了。

公園廁所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台中超高九米高玩立體迷宮,結合跑酷攀爬與滑梯,外觀更是大城堡造型,周邊還有沙坑、兒童遊憩區、體建設施、籃球場、草坪廣場等,很適合溜小孩喔!
全文閱讀:https://taiwantour.info/taiping-district/
~~~~~
新福公園地址
地址:太平區旱溪東路2段100號旁
~~~~~~~~~~~
KLOOK線上旅展優惠/95折優惠碼「SKY2021」
這裡買:https://affiliate.klook.com/redirect?aid=3143&aff_adid=524655&k_site=https%3A%2F%2Fwww.klook.com%2F
~~~~~
領隊對自己的要求,每一趟行程一定都是精心規劃,
安排最美味的在地美食,找最優質的飯店或民宿,
分想給喜歡旅遊的每個人~

跟著領隊Sky玩
網站:https://taiwantour.info
Youtube頻道:http://www.youtube.com/c/Skyinfo
IG:https://www.instagram.com/huang0415/

以公私協力夥伴關係導入AIoT科技建設智慧城市可行性分析之探討-以智慧公廁營運為例

為了解決公園廁所的問題,作者楊天助 這樣論述:

智慧城市已成為本世紀城市建設之顯學,因為城市愈進步愈能代表國家競爭力,也是呈現國家經濟活動的正指標,更是提升城市發展觀光的重要吸引力,以現今資通信技術(ICT)、人工智慧(AI)、與人工智慧物聯網(AIoT)結合5G通信技術與設備都已經非常成熟,並成為推動各項智慧城市建設之基本架構與設施。以本研究對象德國柏林市及台北市、新北市、桃園市,皆依施政需求輔以階段性不同智慧城市之重點建設。建構智慧城市的經費所需不斐,絕大部分之城市皆採用公私協力夥伴關係(PPP)模式,以降低政府財政短絀困境並能提升國內產業升級發展,本研究側重智慧城市運用AIoT技術建置智慧公廁營運之探討,分析德國柏林市結合戶外廣告商

,使用公私協力夥伴關係(PPP)營運之模式,以及台北市、新北市、桃園市在智慧公廁導入現況加以分析,本研究個案「台北市河濱公園公廁ROT」經由適法性、科技可行性、市場性、財務可行性等分析,輔以深度訪談及以戶外廣告收入為主之媒體通路業者意見,本個案「台北市河濱公園公廁ROT」具有執行之可行性。藉由本研究期能對我國智慧城市,運用公私夥伴關係(PPP)在智慧公廁營運的規畫有建設性參考,亦期望能擴大現有公共廁所成功轉型為智慧公廁並永續發展。

茶室交易

為了解決公園廁所的問題,作者洛德.韓菲瑞斯 這樣論述:

歧視與污名年代下的幽微抵抗 顛覆護家盟們迷思的深刻書寫   「好,讓我們這麼說吧,沒有一個自尊自愛、腦袋清楚的同性戀會寬貸公共場所裡的性。但,承認吧,那真的很爽。……危險挾著冒險、狩獵、釣人、幽會的一場美妙的小遊戲。然後,往往來場『即時性愛』。就是這樣。」~同性愛戀雜誌《Vector》   一九六〇年代,恐同氛圍瀰漫的美國,男男性愛於「茶室」中,正如火如荼展開。不少男人冒著遭到逮捕、名聲敗壞的風險,來到人煙稀少的公共廁所「交易」,只為求得毋須承諾的性愉悅。   針對這類高度私密的活動,學者韓菲瑞斯偽裝成茶室成員以貼身觀察。韓菲瑞斯的深入調查,打破衛道人士對同性戀的誤解,榮獲C. Wrig

ht Mills獎的肯定;然而,他隱瞞身分,蒐集參與者的個資,也引發輿論抨擊。50年後的今天,這場「隱私vs.知的權利」的爭議,仍是人們熱烈討論的焦點。 本書特色   ●社會學家化身性愛現場把風者,窺視同性情慾活動上演的第一手觀察   ●戳破保守派的家庭、婚姻及性別迷思──像是,原來已婚男性才是茶室交易的主要客戶!?   ●人文學科研究方法、研究倫理爭議的必讀經典   作者簡介 洛德.韓菲瑞斯 Laud Humphreys (1930~1988)   美國社會學家,另個身分則為關懷同志的教會牧師,在1974年的美國社會學年會上公開出櫃。他以深具洞見卻也頗具爭議的《茶室交易》一書轟動

美國,卻在當時保守的社會及學院氛圍下,一度深受同儕批判與打壓。經過漫長的學術與社會辯論,特別在研究倫理的議題上,本書日漸獲得公正的評價。後人譽為「同性情慾研究之先知」。 譯者簡介 高穎超   美國Rutgers大學社會系博士候選人,以跨國視角研究基督教性道德與性別平等教育。千禧年起,生活即交織進性/別研究與同志運動,作品見於期刊 Sexuality Research in China、《性別平等教育季刊》及許多網媒。另有研究法的論文刊於《質/性別研究》(巨流)、《以身為度、如是我做:田野工作的教與學》(群學)。好奇於進出體制、穿梭國界的風景,相信知識生產與社會實踐交互幫襯的力量。  

導讀 前言 謝誌 上篇 公共場所的非個人化的性 第一章 公共場所的「私密」邂逅 第二章 方法:作為窺淫者的社會學家 第三章 規則與角色 第四章 集體行動的模式 第五章 遊戲的風險 第六章 鄰家男人 第七章 正義的護胸甲 第八章 快感、承諾與社會控制 下篇 評價與迴響 後記:倫理問題 回顧I:社會研究中的倫理議題 社會學式的窺探者與新聞說教者 茶室交易:社會研究中的手段與目的 反省:非個人化的性 回顧II:社會研究中的倫理議題 譯後記 索引   導讀 畢恆達(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   《茶室交易》這本書,在臺灣甚少有人提及。我第一次閱讀,是在紐約市

立大學環境心理學博一的必修課:研究方法(1986年)。課堂討論的是第二章「方法:社會學家做為一位窺淫者」。當時覺得韓菲瑞斯(Humphreys)實在太酷了,可以在那麼困難的田野找到「把風者」(watch queen)這個本來就存在的位置/角色。研究者既不需要參與田野中的性活動,研究行動本身又不干擾田野。而他既有系統又細緻的田野描述,讓讀者彷彿親臨現場。然後,幸運地在紐約的Strand二手書店以美金個位數的價格買到此書(原價要30美元),因而有機會在家中慢慢閱讀。回臺灣任教之後,也曾經將此方法章節列為質性研究課程中田野觀察記錄的閱讀教材。   即使沒有研究公共性行為,也會經常在社會科學研究方法

的書籍中瞥見《茶室交易》。幾乎很少例外地,只要討論學術研究倫理免不了會以《茶室交易》做為錯誤的範例(另一個是Milgram[1963]的服從電擊實驗)。他們認為這個研究「有問題」(dubious, Kelly & Ali, 2004)、「具爭議」(controversial, Neuman, 2006),且「惡名昭彰」(infamous, notoriety, Bryman, 2001)。於是乎,絕大多數社會科學的學習者,不知道此研究的時代背景,不清楚研究的學術貢獻,但似乎都深植了如下的印象:韓菲瑞斯是違反研究倫理的糟糕的學術工作者。   幾年前到美國開會,逛紐約書店又買到Laud Hump

hreys的傳記(Galliher, Brekhus, & Keys, 2004),特地不請書店代為郵寄到台灣,等不及就在回臺飛機上閱讀。這才更進一步認識了他充滿傳奇的一生。23歲時他父親過世,留下一封信寫道:「很遺憾我們沒有分享彼此的秘密,這讓我們沒能很親近」(原來,父子倆都是同志)。50年代擔任神職人員時,許多不敢出櫃的同志,找他諮商尋求協助。60年代參與人權運動,把黑人帶進教會,引起白人不滿,持槍闖進他住處,導致太太流產。66年向法務部投訴有家餐廳不肯服務他的菲裔友人(當時種族的空間隔離非常嚴重),在聯邦調查局(FBI)留下檔案。72年帶領反越戰的學生遊行隊伍,走到徵兵場所,將尼克森總統

肖像取下撕毀,因而入獄三個月。74年在美國社會學會研討會上出櫃,此後在社會學界致力推動同性戀研究的學術組織與論文發表,並積極參與洛杉磯地區的同志運動,直到88年因肺癌過世。   回到《茶室交易》,這本書獲得由美國社會問題研究學會頒發的C. Wright Mills Award傑出書獎,但也因為研究倫理的問題,讓他失去教職。韓菲瑞斯於60年代中期就在公園公廁中以把風者的角色觀察男性性行為。在取得少數觀察對象的信任後,也進行訪談。然而願意接受訪談的茶室參與者偏向高教育程度者,為免樣本偏差,他偷偷記下公廁參與者的汽車牌照號碼,並經由警察機關獲得車主的姓名與地址等資料。隨後再擔任一項政府健康調查的訪

員,登門詢問他們的婚姻狀況、職業、政治態度等相關資料。這些受訪者並不知道訪員曾經觀察過他們在公廁的底細。批評者認為他的研究涉及層層欺騙,會讓大眾對社會科學家失去信任;今後公廁中的參與者,不只要對警察提高警覺,還要時時小心偽裝成旁觀者的社會科學家;研究資料若不小心遺失走漏,會傷害很多當事人。韓菲瑞斯承認他不應該追蹤汽車牌照號碼,進而到他們家裡訪問。如果研究可以重來,他會花更長的時間與當事人建立關係,以找到背景更多樣、願意受訪的人。這樣即使樣本仍然沒有代表性,但是資料至少會豐富些。他也辯解,如果要觀察具有高度污名的行為,就得偽裝成船上的一員。如果高掛「我是研究者」的名牌,在公廁中只會看到沖馬桶的身

影。他非常謹慎將可以辨識參與者身份的資料銷毀,而他的研究成果有助於去除男同性戀的污名,因而受到同志社群的認可。他也說明,為了降低受訪者可能被他人指認出來的風險,他寫作變得有點綁手綁腳、不動感情;為了保護關鍵報導人的隱私,他無法像Whyte(1955)一樣寫出動人的研究歷程。   出版四十年後重讀此書,仍覺興味盎然,深受啟發。首先他使用系統觀察單,詳細記錄公廁參與者的身體互動過程(事實上參與者極少交談),書中舉例的幾段觀察記錄,活靈活現(當然也有評論者認為噁心、猥褻)。對啊,如果只有描述,可能讓人有獵奇的聯想。韓菲瑞斯進一步將參與者分類,包括玩家、異男、菜鳥、暴徒等;並強調在每次互動中所扮演的

角色,並非事先決定,而是在過程中逐步形成。亦即角色不穩定、有彈性。接著他辨識互動的步驟與階段,如接近、定位、發信號、調度、締約、前戲、繳械、清理戰場,並討論參與者如何處理外來的入侵與偶發的風險。由於他另外參與了健康調查,獲得實驗(偏差)組與控制組的樣本(雖然不能保證控制組中就沒有茶室的參與者),因而可以對照參與者的社會屬性與茶室行為之間的關係。他依據職業與婚姻狀態,將參與者分成易男、糊性戀、同志、櫃妃四種類型,說明他們的政治態度與生活風格。從活動描述、角色類型、進行步驟,到參與者的社會屬性影響、茶室活動對社會大眾的衝擊,一層一層解析,結合了個人心理、群體互動與社會態度之間的關係,讓讀者理解在特

定社會結構中茶室活動的意義。   這個研究遠在紐約石牆(Stonewall)運動之前,當時社會對茶室參與者的印象,咸認為他們是罪犯,會破壞社會秩序、帶壞小孩。然而韓菲瑞斯發現茶室參與者除了男同性戀之外,很大一部分是處在婚姻關係中的異性戀者,他們藉由與陌生男人的性愛來獲取心理的快感或婚姻的補償。根據他的觀察,也指出茶室活動是成年人雙方同意下的互動,不會騷擾陌生人,反而小心翼翼不要在他人面前洩漏他們的活動。陌生人如果沒有表現出有興趣參與的徵候(例如展示勃起的陰莖),不會有人騷擾他。他的另外一項學術貢獻,是提出到現在都還適用的理論概念:正義的護胸甲;亦即偏差者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具有不名譽的特質,因而

不自覺發展出一種過度令人尊敬的自我表演。將自己變成正義的化身,來掩飾無力抵抗曝光驚恐的弱點。至今,我們仍不時可以在新聞媒體看到這樣的公眾人物。   《茶室交易》是田野研究方法極佳的參考書,也是討論研究倫理的好素材。弔詭的是,它一方面開啟、鼓舞了此後的公共性行為研究傳統,一方面研究的倫理爭議,卻又促成學界對於研究倫理的嚴格規範。進入偏差行為的田野,愈來愈不可能。由於知情同意等學術倫理規定,80年代之後,有關性慾的研究以文本分析為主,而不是田野經驗研究。社會學變成只研究人們「說」了什麼,而不是他們實際做了什麼。酷兒理論中,人文與社會學的不均衡發展可見一斑。結果,因為缺乏相關社會學經驗研究而無法對

於愛滋政策擬定提出具體有效的建議。韓菲瑞斯所提出的正義的護胸甲概念,也正足以說明田野經驗研究的重要性。   韓菲瑞斯將他個人的社會實踐與學術研究緊密結合,而他的研究則同時處理個人與社會結構的關連。後來的研究者推測,他在茶室扮演的可能不是把風者的角色,而就是茶室活動的參與者。他研究的是自己就是其中一份子的次文化。在研究過程中,他曾經因為在公廁附近徘徊而被捕,但是他寧願被抓到看守所遭訊問搜身,也沒有亮出研究者的身份。他在「偏差行為」課堂的開場白是:「我抽煙酗酒吸毒,好,我們現在來談什麼是偏差行為」。除了眾所周知的研究倫理爭議,他在人權運動、同志運動、反戰運動的積極身影,也是我們理解《茶室交易》的

重要線索。中譯本雖然遲了四十年,但是期待會有許多幸運的人可以因此認識韓菲瑞斯這位精彩人物的傳奇。   第一章 公共場所的「私密」邂逅 「儘管合意的『一夜情』在許多場所都可能發生(如:澡堂、街上、公廁),達到性高潮前彼此互動的細緻或簡略程度也可能大異其趣,但這些行為共享了一項不可或缺的特色,那就是當事人都期待著不需要義務或承諾的性。」 週間某日傍晚,剛過五點不久,四個男人走進了一間位於市立公園的公共廁所。一人穿著剪裁合身的西裝;另一人腳踩網球鞋,身上套著短褲、T恤;第三人身上加油站的卡其制服還來不及脫;最後一人是個業務員,鬆了開領帶,把他的運動外套丟在車上。是什麼原因,讓這些男人駛離高速公路

上返家的車潮?有哪些共同的興趣引領著這些背景歧異的男人來到這公廁? 他們來這不是為了明目張膽的理由,而是想找「即時的性」(instant sex)。許多男人——包括已婚和未婚的,有異性戀認同的和自我意象為同性戀的——想尋求這種非個人化的性(impersonal sex),以避免涉入過深,並渴望著毋須承諾的刺激。出於何種理由(社會的、生理的、心理的)而尋求,我們姑且不論,「非個人化的性」這種現象,一直是種廣泛存在的人類互動形式,卻很少有人研究。 許多場所——像戲院的包廂、車床、樹叢後面——都存在著這種偏差活動,但若考慮此間男人認定的優點,很少有地方能與公廁匹敵。公廁,在同性戀次文化語言中稱為「茶

室」(tearoom)。它具備了數項特色,使之成為吸引人們性交,卻不用涉入感情的場所。 依據此暗語最精確的意義,只有那種同性戀彼此釣得到人而出名的公廁,才稱得上「真正的」茶室。當然,任何一間廁所都可能符合這項條件,但相對只有少數幾處會成為一時之選。舉例來說,我曾經調查某大都會區內逾九十間公園廁所,其中只有二十處經常上演「性遊戲」。因此,廣受青睞的廁所便加入車床、澡堂的行列,成為另一處偏差性活動的地方,熱門程度僅次於自宅臥室。每年的特定季節中——粗略地說,是四月到十月之間,那個中西部同性戀者口中的「獵食祭」(the hunting season)裡——茶室便可能超越其他場所,成為同性情慾事業最熱

門的地點。

臺中市公共親子廁所空間使用後評估之研究

為了解決公園廁所的問題,作者蔡海曼 這樣論述:

親子廁所友善條款立意在於建構良好的育兒環境,提供照顧者能夠方便帶著孩子去使用。目前國內雖設有「公共場所親子廁所盥洗室設置辦法」的規範,但許多公共場所因建物老舊及空間有限而無法著實改善親子廁所環境,且空間面積、內部空間規劃與設備內容皆有所不同。當今法令規範著重於各場所類別的設置與設備尺度建議,空間規劃方面較為不足,因此尚無法提供親子廁所較為完整設計的參考。本研究以使用者的觀點出發,以臺中市「圖書館」、「百貨公司」、「公園」等三個類別22間親子廁所為研究對象,首先透過文獻探討、個案現況調查、網路問卷調查等方式,了解既有親子廁所的空間規劃與使用者的問題需求;其次進行親子廁所使用者訪談,經由親子廁所

使用者的敘述,檢視前者空間使用問題、需求與使用者行為模式的關係。最後分析不同親子廁所空間型態規劃對使用者需求性的影響,積極建立親子廁所環境相關基礎資料,以供日後相關單位評估與運用。 研究發現在「空間規劃」方面,臺中市親子廁所可分為「獨立型」、「複合型」、「依附型」等三種類型。其中「公園」類(43%)親子廁所有朝向「複合型」親子無障礙廁所規劃趨勢,面積50%在4.1~6.0㎡區段;「圖書館」類(100%)及「百貨公司」類(60%)大多為「獨立型」親子廁所,面積最小為2.1㎡,最大至9.0㎡以上規劃。 在「環境行為」方面,依成人協助不同年齡幼兒的如廁行為,大致可區分為「被動協助」、「協

助行為」、「獨自完成」等三種行為模式;「被動協助」行為對應年齡2.5歲以下嬰幼兒,所需設備以「尿布臺」、「兒童安全座椅」的使用率較高。「協助行為」及「獨自完成」對應年齡為3~6歲幼兒,設備以「兒童洗面盆」、「兒童馬桶」的需求性較高。此外幼兒3歲過後,照顧者具體出現隱私性需求,如廁時感到心理開始有壓力,其中「注視大人如廁」對應「異性別組成」現象最為明顯。 本研究依據使用對象的研究結果與親子廁所使用的舒適性,提出「最基本使用空間」面積值(270x235公分)和「最舒適性使用空間」面積值(276x275公分)等兩個空間規劃建議。並針對未來設計親子廁所的需求性制定「親子廁所空間設備內容一覽表」供

未來設計者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