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櫃家人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整理懶人包

出櫃家人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臺灣青少年性別文教會王振圍寫的 性別無敵好青春 (1)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世新大學 性別研究所 王增勇所指導 莊蕙綺的 櫃裡櫃外:女同志伴侶照顧生活實踐歷程 (2016),提出出櫃家人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女同志伴侶、照顧者權益、親屬制度、異性戀框架、解釋性互動論。

而第二篇論文亞洲大學 社會工作學系 羅幼瓊所指導 杜孟純的 女同志向家人出櫃的轉變歷程之研究 (2011),提出因為有 女同志、出櫃、家人、轉變歷程的重點而找出了 出櫃家人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出櫃家人,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性別無敵好青春 (1)

為了解決出櫃家人的問題,作者臺灣青少年性別文教會王振圍 這樣論述:

  今年年初馬偕醫院一名跨性別員工遭到違法解僱;日前「真愛聯盟」發起「反對教育部將同志教育納入中小學教育」的聯署;參加「515國際家庭日義走」的同志遭到排擠和言語攻擊。這一連串的社會事件,都凸顯出台灣普遍存在的恐同歧視,性別人權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而落實性別教育更是刻不容緩。   雖然性別教育的相關書籍越來越多,但以青少年為主體的性 / 別經驗與性 / 別觀點依然缺乏。本書的集結,期待能幫助社會看見青少年多元性別主體,讓更多的青少年、教師與家長感同與感動,進一步理解多元性別青少年在家庭、校園、社會中的處境。   本書內容包括五大篇:「跨性別」、「多元豐富的性別氣質」、「性別與校園社團」、「青少

年同志.生活」、「青少年同志.家庭」,各篇都由許多精彩的文章所組成。本書透過眾多青少年的眼、心、手,引領著我們瞭解多元性別、多樣化性別特質、複數的性、流動的情慾,原來是這樣活生生的經驗。 本書特色   本書封面的蝴蝶為Papilio androgeus的雌雄同體,即俗稱之「陰陽蝶」。設計者以此意象來傳達性別的流動特性。透過這本書,可以讓你從青少年的角度了解性別議題,關於認同,也關於生活。拿起這本書就好像貼近一座七彩的萬花鏡,輕輕一轉,妳 / 你能看見的就會完全不一樣。 編者簡介 臺灣青少年性別文教會   成立於2005年10月11日,簡稱「好性會」。吉祥物「小強」,象徵青少年與性別弱勢自古以來

弱勢邊緣的位置,但一直充滿旺盛的精力。以尊重、多元為兩大精神,以教育、文化、學術、連結作為行動。特別關注校園性別社團、青少年學生主體與發聲、校園性別經驗。 王振圍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碩士。現為臺灣青少年性別文教會秘書長、《臺灣立報》「性別大補帖」專欄作家。 序 / 性別新星發聲,不必等我長大 王振圍 推薦序一 / 青春印記 趙淑珠 推薦序二 / 性別無敵.好青春 楊幸真 推薦序三 / 青春發聲無敵,再造性別大業 蘇芊玲 推薦序四 / 拉基站起來,世界更年輕

鄭智偉 【跨性別】 談我心裡面的跨性別──咪咪的成長經驗 你穿得好娘! 快樂網路女生的真實愛戀──我在網路遊戲天堂裡的性別實踐與愛戀 天聲性別──談聲樂、藝術表演與性 / 別 【多元豐富的性別氣質】 從成長經驗看自己中性氣質 有著多樣性別氣質的我 我喜歡芭比,但我不是芭比 拼湊成長拼圖 多元性別氣質的成長故事 異男樣,異男妄 二十歲性運者的淚水與感謝 【性別與校園社團】 二六青少年性 / 別社團未來之展望 性別社團大於同志社團 性別社團就是性別社團 性別才沒那麼簡單 二八青少年性 / 別社團未來之展望 反思社會關係、做中學──沒有天生的社長 性別社團經營大補帖 參與性別社團,我的成長 我

感我社:社長有熱血!社團不會倒! 我是陸仁賈──成長與回顧 我在社團的美麗與哀愁:從性酷社「辛苦經營」到「瀕臨倒社」,以及如今的「二次創社ing」 加入性別團體之必要 同志平權戰力的延續 從政大學生會參加同志大遊行談起 在同志大遊行之後 港都的彩色天空 辦理青少年性別營隊的感動 參與性別社團與運動 自在做自己 【青少年同志.生活】 期待正面、去污名的同志訊息 我要正面的同志訊息 我閱讀BL漫畫的經驗與發現 雙性戀喵喵:出櫃會上癮 異鄉男同志明越的故事:好人緣,好出櫃 直同志Tammy的故事:為好友加入同志社團 我們的愛很真實 雙性戀者的「選擇」 多元的同志樣貌 看門、關門與開門 我是什麼戀?

流性戀,A New Name? 不是不分 【青少年同志.家庭】 環抱.家鄉 男同志小歐:出櫃不出櫃,家人朋友差很大 櫃子沒開 櫃子想不開──未出櫃男同志家庭應對故事 未出櫃同志與家庭 我們對男同志家庭的想像 同志們一起來生孩子 同志家庭想像 性別新星發聲,不必等我長大王振圍(臺灣青少年性別文教會執行長)   當天上的星星在閃耀的同時,我也看見在校園中一顆又一顆閃耀的新星。我們不必然成為性別領域的北極星,但求在每一片需要光亮的黑暗之中,帶來一點希望的光芒。   臺灣青少年性別文教會自二五年成立以來,分別舉辦二六好青春研習營、二七好青春集中營、二八好青春研習營、二九「同志冏事,學校咁知」研討

會、二一好青春集中營,與各高中、大學學生共同整理、分享青少年及性別經驗,集結各場活動的成果為《性別無敵好青春》。   好青春系列活動,延續青少年性∕別成長學苑二四年青青我我成長營、二五年青我青我成長營、二六年我青我青研習營的精神,由青少年自己設計課程、自己舉辦營隊擔任志工,同時向其他年輕伙伴一起學習的傳統。過程中,我共學的成員,就是我的老師,也是支持我繼續努力的伙伴。   在分享、體驗與對話過程中,每一個成員都是主角,都是發聲的主體,強調平等、充分的對話,讓每個人都能夠參與其中。這一系列的活動,目的在透過青少年與性別文章撰寫或學術研討,提昇性別相關社團伙伴參與青少年及性別議題學術研究的興趣。自

我培力的同時,提昇青少年意識及性別意識,進而將性別平等、青少年賦權的概念帶回校園,影響更多的同儕好友,共同創造出性別友善校園。   八年前高三的我,因為受魁格.柯柏格(Craig Kielburger)「解放兒童」的理念影響,成立青少年性 / 別成長學苑,大三時成立臺灣青少年性別文教會,到去年取得碩士學位,擔任教職,我一直深刻感受,對青少年來說,青少年就是自己最棒的老師。近四年來,集結青少年、多元性別的心血結晶、真誠感受,多麼希望讓這些自我成長與校園性別經驗的故事論述,讓更多更多的人知道,讓更多更多的年輕人告訴自己:「改變世界,不必等我長大」。   感謝一路所有曾經幫助過青性苑、好性會的所有老

師及同學們,尤其是性別人權協會、同志諮詢熱線協會、性別平等教育協會、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所,沒有你們願意相信我們這群呆呆向前衝的傻子,沒有你們長期的支持,不會有今天這兩冊《性別無敵好青春》。   特別感謝願意為我們這群小毛頭寫推薦序的鄭智偉秘書長、賴友梅秘書長、趙淑珠老師、劉安真老師、蘇芊玲老師、游美惠老師、楊幸真老師、鄭昱菁常務理事、陳俞容秘書長。感謝妳們一起讓更多人相信,臺灣有這麼一群年輕人正在性別平等的路上努力,並給予相同默默在努力、掙扎的多元性別青少年們一些鼓勵與勇氣。   雖然性別教育的圖書越來越多,但青少年為主體的性 / 別經驗與性 / 別觀點依

然缺乏,而本書的集結,期待能幫助社會看見青少年多元性別主體,讓更多的青少年、教師與家長感同與感動,進一步理解多元性別青少年在家庭、校園、社會中的處境。   在各校園閃耀的小星星們,我們看見妳 / 你了!希望您也能在這本書中,看見自己,自我認同,肯定自己! 推薦序一青春印記趙淑珠(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婚姻與家族治療研究所教授兼教育學院院長)   這是一本關於年輕人如何在自己成長過程中為自己努力的紀錄!   青春是令人羨慕的,但有時也是令人困惑與迷惘的。有時我們跌跌撞撞,也能掙得個柳暗花明又一村,但也有些朋友在黑暗中因為看不到光與希望,而離開了我們!青少年性別文教會一直以來為高中生、大學生所舉辦的營隊

,就是希望能為在困惑、黑暗中的年輕人點一盞燈,讓他們能循線摸索,知道未來的人生可以很美好。這本書豐富的紀錄了這幾年來參加營隊的年輕人的經驗與思考,不僅可以提供給同年齡的青年們參考,對於老師們更是可以從他們活生生的紀錄與文字中,更深思在教育環境中可以怎樣為年輕人提供更好、更友善、更不具歧視性的學習及成長的環境!   雖然好性會一直是辛苦的經營,但相信每一次的努力所點亮的光,將逐漸累積成繁星點點,在夜空中留下美麗且絢爛的青春印記! 推薦序二性別無敵.好青春楊幸真(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副教授)   就如同本書的書名《性別無敵好青春》一樣,這一本書透過眾多青少年的眼、青少年的心、青少年的手,引領我們

瞭解多元性別、多樣化性別特質、複數的性、流動的情慾原來是這樣活生生的經驗。透過他 / 她們的分享,讀者絕對可以瞭解與看見「原來有一群人是這樣長大的」、「原來是可以這樣展現性別特質的」、「原來還有這樣的男生、女生」、「原來還可以這樣去愛一個人」、「原來有些青少年是這樣有視野」、「原來還有青少年關心性別與國家大小事」……。   臺灣青少年性別文教會(簡稱或暱稱「好性會」)集結它過去幾年舉辦的好青營隊中的書寫成果,彙集而成的《性別無敵好青春》,內容包括「跨性別」、「多元豐富性別氣質」、「性別與社團」、「青少年同志與生活、家庭、生涯」、「青少年與身體」、「性別與校園」、「同志諮商」,以及「還有還有」中

的與國家政策對話、從救災支援中的性別觀察……等等。種種的這些,果然是「性別無敵」「好青春」,因為它讓我們看見青少年推動性別平權的智慧與行動力。   本書難得之處就在於以青少年為主體,由青少年自己來說、寫青少年。這些青少年藉由他 / 她們親身的性別體驗,說寫他 / 她們所關心與經歷的性別事件,他 / 她們的性與性別認同及成長歷程。它並不窮盡所有青少年與性別的面貌,但閱讀本書絕對豐富我們對於青少年與其性別經驗的想像與認識,更讓我們看見與懷抱無限希望,原來有一群青少年是如此認真的生活,用他 / 她們的肉身與不斷進化的父權社會進行「肉搏戰」。而在與父權體制的近身短兵相接過程中,這群青春男女讓我們看見他

/ 她們的挫折與成長、他 / 她們的困頓與努力、他 / 她們的愛與希望,以及他 / 她們關心自己也關心這個社會。   打造一個性別平權與公平正義的社會,從來就不是一件輕鬆容易的事,往往一抹開心的笑或一滴勝利的淚是由無數辛苦的汗水與淚水換得。正如書中眾多青少年的心聲一般,不論自己的性別或性身份為何,都企求「自由自在地活在這個世界上」。閱讀本書可以感染青少年的春青無敵,和從他 / 她們的故事與奮鬥中獲得無限希望。希望是信心之源,有希望就有可能,不論什麼樣的性與性別,相信終有一天他與她都可以自由自在地活在這個世界上。 推薦序三青春發聲無敵,再造性別大業蘇芊玲(長期參與婦女新知基金會、台灣性別平等教

育協會;任教於銘傳大學)   《性別無敵好青春》,兩大冊厚厚四、五百頁,由一大群十幾二十歲的青少年作者所寫。讀著讀著,讓人既感動又充滿希望!   自己青春年少時,當然沒有這樣的書寫,將近三十歲,才覓得一本薄薄二、三十頁的《婦女新知雜誌》,啟蒙了我的女性意識,開始走上一條不太一樣的路。   而今,在「好性會」的耕耘統籌之下,有這麼多年輕人願意現身勇於發聲。光是這一點,就令人樂觀期待,性別大業的路基愈來愈穩固了!   《性別無敵好青春》多采多姿,包羅萬象,有性別成長經驗,有教戰手冊,有教育實踐,有理論剖析,還有政策建言。適合不同需求的讀者,相同的是,大家一定可以從中得到力量,繼續往前。   其中,

我覺得最可貴的是關於校園性別社團的幾個篇章。個人的覺醒很重要,但在現代公民社會中,集結眾人的力量更為關鍵。當年若沒有類似「婦女新知基金會」這樣的婦運團體,凝聚出許多個人的力量向社會集體發聲要求改變,台灣的婦女權益不可能有顯著的提升。   社團的意義和當年或許已大不相同,電腦通訊科技取代了許多實體的集會結社,但同時,愈趨多元複雜的性別樣貌,愈加嚴苛細緻的挑戰,卻還是我們身處的現實。知道自己不孤單,知道團結力量大,知道現狀可以改變,仍是我們許多人賴以生存的重大意義。   在這一點上,相信「好性會」的這兩本《性別無敵好青春》,一定會召喚出更多的夥伴,一起走上「再造」性別大業的路! 推薦序四 拉基站起

來,世界更年輕鄭智偉(臺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秘書長)   一九九八年,我22歲,踏入所謂的圈子不到半年,機緣把我帶到了「導航基金會」這個曾以大學落點分析成名卻轉作邊緣青少年工作的NGO,關注的議題包括那時鮮少被注意及肯定的COSPLAY、街舞及中輟,我也幸運的得以在這個有趣又有活力的機構展開我的社會工作實習,並改變了我對於社會工作的思考及實踐。那時機構督導佳君也因為對青少年同志議題有了興趣,於是成立了一個小團體,我們稱它為「拉基小組」。   拉基的成員有男有女、有大有小、有師有生、有GAY有拉、有異有同,每個禮拜我們十幾個人固定聚會一次,從談個人的生命經驗到後來有了具體行動(出了一本叫《拉拉基基

站起來》的書,甚至也到高職校園談同志),「拉基小組」都陪伴著我及當時的小拉基們近二年的時光。還記得第一次拉基小組開會時,聽見在場每一個人自在的說著自己的性別認同,大方說出自己是男同志、雙性戀或是直同志時,那種完全的被接納的感動,也成了我日後投入同志運動的重要養份。   而臺灣青少年性別文教會(我總叫它「好性會」)也一直在扮演著青少年性別議題的養份工作,在全台各地結合在地學生資源,幫助台灣社會了解青少年、了解性別。從六、七年前好性會的幹部來同志諮詢熱線協會借用場地辦營隊開始,一直到幾個月前我去成功大學拜訪正在舉辦《二0一0性 / 別領Show營》的他們、還有歷屆的同志遊行及社會行動的場合,你都看

見這群青少年工作者持續投入,我不得不佩服這些朋友們用心的態度及具體行動,好增進青少年的性別多元觀點、培力青少年投入更多性別工作,並在校園中開花結果。   而現在,好性會的伙伴們更透過這本《性別無敵好青春》一書的出版,讓青少年與性別的議題得以引發更多討論及思考,也幫助更多青少年及性別教育工作者有更多元的思考,台灣的青少年絕非只有草莓或是宅男這種單一的想像,在這上下二冊中,你會看見青少年多元的性、伴侶家庭、身體自主、社會行動及他們眼裡的世界。   他們的投入與堅持,讓世界得以繼續年輕! 我喜歡芭比,但我不是芭比劉郁婷(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研究生,女,24歲) 芭比娃娃,幾乎可以

說是陪伴每個女孩子成長的重要玩伴,她完美的比例與美貌形象,一直是女孩子所追求的楷模。然而,不是每個女孩都想要成為芭比,也不是沒有男孩嚮往芭比的美麗。如果一個女孩子很喜歡芭比,但並不想要成為芭比;如果身為女孩子卻不想成為人們既定印象中的女孩子,那麼她會是什麼樣子?「好女孩」的養成打從一出生,我便在家族的眾多期待中成長,其中一項就是「成為」女孩子。從小被打扮得花枝招展,穿各式各樣的洋裝、上髮捲、燙捲髮,關於「我」的打造,充滿著母親、姑姑們對「女性」形象的嚮往以及教導「好」女孩的期待。身處在三代同堂、有四個兄弟姐妹的家庭,身為長女,時常背負著成為模範的重擔,而長輩的調教也塑造出我乖乖牌的形象。懂事、

乖巧、聽話、溫柔等等陰柔特質都曾經成為我的代名詞。家家有本難念的經,父母失和的情形以及原(母親的家族)漢(父親的家族)之間的對立,使我日漸與家人疏離。對家裡任何事情冷漠與麻木,我只做好份內的事,其餘皆與我無關。因此,「好」女孩的教養方式與每況愈下的家庭狀況影響我甚深,不過也造就我內斂、堅強與不服輸的性格。不與女孩同一國國中階段,我開始有了一些不是女孩子該有的行為,而通常這些「不合宜」的舉止都被以「大剌剌」、「潑婦罵街」的負面詞彙來形容,因為「正常」的女孩子不是這樣。然而,在逐漸展開、追求新自我的同時,我仍不脫序地在家人的期待下完成我應盡的義務。直到高中就讀女校,我發現自己並不喜歡「陰柔」女孩的

樣子,曾經在一次女孩們的聚會中,我的心中有一種強烈的排斥感與恐懼感,感到自己與其他人格格不入,即便當時我留著長髮也做著較女性化的打扮。也因此,在剪短頭髮,做回自己感到舒服的裝扮之後,我便過著獨立於「強迫陰柔特質(不論是自願或是不自覺內化「女性等於陰柔」價值觀,而展現陰柔特質的女性)」以外的人生。在此同時,我也漸漸發現女性始終成為我目光投注的焦點,讓我更相信我所擁有的特質,都因為愛女生而得到適當的位置,這讓我更自覺走在一條屬於自己的道路上。對性別氣質的重新省思與轉變 就在我自以為撇清陰柔特質、擁抱陽剛特質之後,因緣際會之下接觸了性/別的領域。我開始反省自己過去的認知,釐清我在許多事件當中的

轉變。因為交了第一個女友,讓我了解到硬要區分T婆的角色定位、強調陽剛與陰柔的二分是無意義的,只會僵化彼此之間的關係,更會侷限自己情慾的流動性與可能性。爾後,在與現任女友的相處之中,曾經從我身上消失的陰柔特質似乎開始蠢蠢欲動,我開始學習釋放情緒、表達關心、溫柔體貼但又保持我原有的特性。我可以是堅強、理性、勇敢、強壯的女孩,也可以是愛撒嬌、裝無辜、搏同情的女朋友。在這一路上,懵懵懂懂摸索自我,探索屬於自己的生活方式與氣質展現的模樣,開始學習喜歡自己。我喜歡生理女性的身體、認同身上散發出的融合特質。我感到非常幸運,能夠同時擁有不同的特質,就像游移在性別光譜的同時,也同時汲取了多種性別氣質,讓我除了傳

統陰柔陽剛特質之外,還有其他選擇的可能。

出櫃家人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很多人說同志要走一輩子不容易,
但我認為,兩個人要走一輩子本來就不容易,
只要兩個人相愛、個性合得來,那就好了。

這是很特別的日子,
我想透過分享讓更多人知道,
愛就是這麼的純粹,
不論性別、年齡、職業、背景...etc,
每個人都需要愛,
每個人都有愛的權利

我相信世界會越來越美好。



👇【斜槓人生】不再用工作職位定義自己
https://youtu.be/BlGgBwnRaDo

👇【人生不迷網】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https://youtu.be/rBMl2MwRcT0

👇【自律的 7 個方法】人生越自律就越自由
https://youtu.be/EI8Cxpa21pY

👇【成功的方法】夢想板幫我達成目標
https://youtu.be/YB4Nc8j6dqE



😊Follow NanaQ ⇊

IG: https://instagram.com/nanaq521
FB: https://www.facebook.com/nanaq521



😊Contact Me ⇊

mail: [email protected]

__

#同志 #求婚 #彩虹 #結婚 #同性戀 #婚姻平權

櫃裡櫃外:女同志伴侶照顧生活實踐歷程

為了解決出櫃家人的問題,作者莊蕙綺 這樣論述:

  本研究以伴侶曾經因意外、疾病住院,而產生照顧經驗的女同志為訪談對象,描繪出女同志伴侶在醫護過程中的照顧生活實踐歷程。以「解釋性互動論」做為研究方法,透過受訪者的五個照顧經驗,探討受訪者照顧經驗的個人苦惱,與公共政策、社會制度的交會過程。經研究分析,女同志伴侶的照顧歷程,因為受訪者的生活背景脈絡和出櫃的現身動能、伴侶向原生家庭出櫃與否,產生各異的照顧經驗樣態。受訪者所經驗的照顧歷程和難題,反映出整體社會裡,同志汙名的公共論述、社會制度的異性戀框架、以及公共政策的親屬制度邏輯,對於女同志伴侶身為主要照顧者的經驗影響。  研究發現如下,一、親密伴侶得以擔負主要照顧責任有兩個層面,一個層面在於伴

侶原生家庭提供照顧角色讓渡與位移的鬆動機會,另一個層面在於伴侶照顧者本身有意識地承攬著照顧勞動與責任。二、女同志伴侶照顧者在醫療場域、人際網絡和職場,面對同志歧視與排除,造成女同志現身的障礙,迫使女同志必須在暗櫃中照顧伴侶;三、公共政策的親屬制度邏輯,讓女同志照顧者縱使勇於出櫃,仍被否定了女同志伴侶照顧者的身份權益;四、女同志伴侶照顧的身心勞動與一般照顧者無異,但是經驗和權益卻是大相逕庭,國家照顧政策未見性別多元族群的需求觀點,將使女同志伴侶照顧者的位置更顯邊緣。

女同志向家人出櫃的轉變歷程之研究

為了解決出櫃家人的問題,作者杜孟純 這樣論述:

本研究的目的是要探討女同志向家人出櫃後家人的轉變歷程,包括女同志向家人出櫃的歷程、以及出櫃後家人的反應。本研究使用立意取樣由網路上邀請符合的受訪者,訪談三組家庭成員,以女同志及其家人為主要受訪對象。研究方法採取質性研究,研究結果如下:一、 女同志向家人出櫃的歷程女同志向家人出櫃的歷程,女同志會先確認自己的性取向,有的會在掙扎之後才認同自己為女同志,有的對於此性傾向並未感到疑惑。在此女同志也會先試探性的向父母出櫃,然而在正式出櫃的歷程中,可能會產生爭執,亦有平靜的出櫃者。二、 女同志向家人出櫃後家人的反應女同志向家人出櫃後,家人的反應,有的視而不見,也有些父母會給予鼓勵並支持;在出櫃的過程中,

手足的協助給予很大的支持,協助父母參與座談會、借同志影片回家與父母討論...等。這些行為也改善了女同志與父母間的關係。三、 女同志向家人出櫃後家人轉變的因素然而,造成父母的轉變因素包括:父母親尋求親朋好友的協助,而同志友人的友善行為,改善了父母與子女間的互動,使其關係更加緊密,或女同志感情受創因而引發父母疼惜間接改善親子間的關係,這也是促成父母轉變的因素之一。綜合以上的研究結果,研究者也提出對於本研究的建議及限制,給予未來將研究同志相關議題之研究者更多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