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櫃故事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整理懶人包

出櫃故事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徐志雲寫的 讓傷痕說話:一位精神科醫師遇見的那些彩虹人生 和陳樂山的 走出暗櫃:瑪拉同志的現身故事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雨後有彩虹?男同志向父母出櫃的故事也說明:本研究以五名男同志的敘說故事體現同志的認同經驗,勾勒出櫃歷程的親子關係樣貌, ... 男同志出櫃之後引發父母震撼、傷心、憤怒等負面情緒,男同志採行正負面論述、訴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遠流 和台灣好世協會所出版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 林伯修所指導 李佳運的 男言之隱—臺灣男同志的個體展演 (2018),提出出櫃故事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男同志、個體展演、自我民族誌。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社會工作學研究所 潘淑滿所指導 周澄巽的 行行重行行:雙性戀者父母的生命地景 (2017),提出因為有 雙性戀者、雙性戀者父母、出雙櫃、生命歷程的重點而找出了 出櫃故事的解答。

最後網站「爸媽的平靜反而讓我急躁」一位精神科醫生的出櫃告白則補充:從大學時代,我就開始思考向父母出櫃的事,但是因為我的家鄉在金門,天高 ... 家四代單傳的故事(我哥哥與我同母異父,所以我是學理上的徐家單傳)。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出櫃故事,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讓傷痕說話:一位精神科醫師遇見的那些彩虹人生

為了解決出櫃故事的問題,作者徐志雲 這樣論述:

我是一個精神專科醫師, 特別的是,我專門傾聽那些彩虹病人的苦惱。 對他們來說,彩虹是一個繽紛的祝福,卻也是深受痛苦的詛咒……   在門診中,我承接著每個裂解的生命,拼湊受難的地圖。   彌補創傷的方式,不是蠻橫地縫合,   而是讓傷痕開口說話,讓游離的心靈選擇自己的處方。   這個門診,終究不是為了治療誰,   只不過是為了讓彼此,多一點點溫度。   「開設同志諮詢門診的目的,就是希望有一天,再也不需要這個門診!」   帶著這樣的冀盼,徐志雲醫師寫下了診間看到的彩虹人生。這14篇故事,有些驚心動魄,有些啼笑皆非,更多的是於心不忍。故事的主角或許不特別,就在你我身邊,有男同志、女同志、

跨性別;故事的話題或許不有趣,講家暴、宗教、藥物、性文化、變裝癖,還有更多自我認同與社會認同的問題。以及,他自己的出櫃故事。   診間不過是社會的一隅。我們在此看到了片段的事件、濃縮的情節、拓印之後的憂鬱。外面世界的人生,卻是更連綿不斷的驚心動魄。生命總會有傷,但在傷痕過後,期望能保有最基本的公義,讓每個人相信自己值得被愛,並且,願意愛自己……   【特別附錄】   「同志親友的考古題」Q&A   →從醫學、遺傳學等科學角度,解答同志親友在診間最常見的提問。而這些問題,很可能也是你我身邊最常聽到的質疑與問題。 真摯推薦   aMEI    金曲歌后   尤美女  立法委員   

王小棣  導演   王浩威  作家、精神科醫師   朱家安  簡單哲學實驗室共同創辦人   呂世浩   台灣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呂欣潔 婚姻平權大平台總召集人     李屏瑤 作家   周美玲   電影導演   紀大偉  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副教授   桃色壞男孩  同志圖文插畫家   畢恆達  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   陳芳明  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教授   陳珊妮  歌手   許毓仁  立法委員   黃宗正 台大醫院精神醫學部主任   黃惠偵  《日常對話》導演   鄧惠文  榮格分析師、精神科醫師   蘇芊玲  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創會理事長   羅毓嘉  詩人   

或許在社會生存的本質使我們覺得困難,也許我們無法免除於世界的傷害,但我們仍要相信,自己值得被愛,正如徐醫師遇見的彩虹人生,每一個生命都應該被好好擁抱、善待。──尤美女 立法委員   對於一般人來說,這本書是你理解身邊可能的同志朋友的好機會。對於考慮出櫃的同志和憂心小孩性傾向的家長,這本書讓你知道你可能有哪些未來。──朱家安  簡單哲學實驗室共同創辦人   這本書用溫暖但堅定的筆觸,描繪出真實人生的樣貌,盼更多的人能看見我們彼此身上都有相似的傷痕,以及傷痕背後的力量。──呂欣潔  婚姻平權大平台總召集人   謝謝志雲醫師帶著強大的同理心,去理解所有身陷困局的人們,也謝謝他以慈悲的胸懷,把這

些血淋淋的現實,平靜的述說給更多人體會,撐大更多同理的空間。──周美玲 電影導演   徐志雲醫師青年才俊,卻早就已經在同志運動界耕耘多年,甚至還是在頂尖醫院開設「同志諮詢門診」的先驅者。《讓傷痕說話》就是他在這門診中所見所聞的重整與重述,令人讀來許多感觸。 ──紀大偉 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副教授   志雲的文筆驚人地好,透過文字把診間的互動化為生動的舞台,讀者彷彿身歷其境。苦難的人生在他幽默的筆鋒下,讓讀者也能產生同理的理解,進而探問產生這些現象背後的根源。──畢恆達  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   徐志雲在字裡行間,總是以同理心去了解來尋求諮詢的同志心情。他有一個博大的胸懷,可以

容納各種無法想像的故事。這本書寫出了許多被遮蔽的故事。……每個故事都非常精采,甚至某些情節也令人難以置信。──陳芳明 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教授   其實每個人都在不停詮釋著所謂的完美自由,然而這樣的自由必須伴隨著責任,伴隨著體諒關於身份認同的追尋,更伴隨著尊重每個人在這個世界所留下的軌跡。《讓傷痕說話》這本書所期望牽動你我前進的方向。──陳珊妮 歌手   這本書教導「櫃外」的人去了解那些在自己身邊卻久久不敢出櫃的人;也讓躲在櫃子深處的朋友們了解到,在這個巨大的宇宙裡,你並不是孤單一人。──許毓仁  立法委員   作者文筆生動俏妙,恍如將診察室的現場帶到讀者面前,除了讓我們了解在人間有各

式各樣的不同生命狀態存在以外,也增加我們對這些人生活方式與困境的了解。我非常樂意向大家推薦此書。──黃宗正  台大醫院精神醫學部主任   警語:本書不是一本溫馨的門診故事集,根本就是同志家庭版的《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透過他的文字,直擊一場又一場家庭自由搏擊賽中的拳拳到肉,甚至是刀光劍影,修飾不了的斑斑血跡與淚痕。──黃惠偵  《日常對話》導演   透過說故事與聽故事,徐醫師對台灣同志環境和性平教育的情深意切,躍然紙上,從頭到尾。──蘇芊玲  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創會理事長   志雲的這本書帶領每一個讀者進出親密關係、家庭倫理、世代與宗教的差異,性別豈只是一個冰冷的詞彙而已,如何愛自

己,愛你的家人,你的友朋與伴侶,才是每一個人在人生道途上終極的修煉。──羅毓嘉  詩人  

出櫃故事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email protected]
If you would like to repost/share our content, please dm us on Instagram or send us an email for our permission. Thank you!
這是我們花時間拍攝剪接的影片,若有需要搬運影片麻煩請詢問,若沒經過同意,一律檢舉,謝謝。

Background music credit: Picnic (Prod. by Lukrembo)

INSTAGRAM : olivvss / kallywuy
#LGBT #INTERNATIONALCOUPLE #LESBIAN #VLOG

男言之隱—臺灣男同志的個體展演

為了解決出櫃故事的問題,作者李佳運 這樣論述:

本研究採用自我民族誌 (autoethnography) 研究方法,以小說體書寫,描寫我身為男同志之生命故事,其目的是探究在臺灣社會中男同志身分之於我的意義與影響。在異性戀為主流價值的社會中,為了保護自己,我以「偽裝式」展演處世,並刻意扮演異性戀者與模仿陽剛氣質以符合社會對於我生理性別之期待。透過網路社群進而與日常生活中的男同志族群產生連結,從互動過程中建立同志認同。藉由男同志與非同志從事運動與休閒之比較中,瞭解除了性傾向不同,兩者同樣身而為人,有著愛與被愛的想望,並無相異。在社會價值觀的變遷下,臺灣推動同志婚姻平權相關法案,我亦藉由與社會他人的互動以及撰寫論文之契機,回溯成長過程中的自己。

走出暗櫃:瑪拉同志的現身故事

為了解決出櫃故事的問題,作者陳樂山 這樣論述:

花蓮瑪拉團契同志契友的現身經驗,也是同志基督徒出櫃的生命故事,見證耶穌愛同志。   ◎花蓮瑪拉團契的故事,也是同志基督徒出櫃的生命故事   ◎異性戀霸權?同性戀霸權?搞清楚這個社會如何建構霸權   ◎基督教反同志?同志基督徒出櫃現身,見證耶穌愛同志   暗櫃之中,隱藏著同性戀者的生命故事…   走出暗櫃,意謂同性戀者即將面對世界,揭露自己生命底層的愛慾情愁   外面的世界會友善的接納還是憎惡?用真誠的愛來回應還是隔絕疏離、冷漠以對?   若沒有真實發生在你、我週遭,我們就只能從影視、新聞等媒體中揣測想像。   為什麼?怎麼會?是週遭人的提問,也是同志年少時對自己不曾止息的疑惑。   好不

容易接納自己的同志身份,接踵而來的是向世界「現身」的壓力。   該不該?怎麼做?現身之後會更自由地做自己嗎?   那我的家人呢?他們能不能接受?又要如何面對家族親友的提問?   即使經過籌劃,現身之後的世界,仍往往不如想像中美善。   「走出暗櫃」是作者訪談花蓮瑪拉團契多位同志契友的出櫃故事,   由他們自述出櫃前心路的百轉千折,以及在家庭、學校、職場、教會現身的萬般情態,   期待您不只是好奇,更願意佇足傾聽生命故事的低吟,細看暗櫃建構的場景。   如果「走出暗櫃」的故事讓您有些觸動,   請更多關心這些邊緣的少數者,一起建構更友善的家庭與社會氛圍。   畢竟你、我、我們的家人、朋友,乃

至我們自己的兒女,   都有可能成為瑟縮在暗櫃角落的人…。   期盼這個世界   不再有暗櫃   本書依據作者 2006 年碩士論文所修改的書名,描述的是花蓮瑪拉團契同志契友的現身經驗。「現身(come out)」,也有人用「出櫃(come out of the closet)」一詞,即向他人告白或承認自己是同性戀者,其中「closet」通常被譯為「衣櫃」或「暗櫃」   作者簡介 陳樂山   社會工作兼教育工作者   出生於台北,因為喜愛花蓮的自然環境,30歲後成為花蓮人,參與社會工作並且到偏鄉國小擔任代課老師。   37歲時參加瑪拉團契,因而逐步接受基督信仰,42歲受洗成為基

督徒。   40歲時畢業於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以瑪拉團契為研究對象,訪談多位同志契友,探索各自的現身處境。撰寫碩士論文的同時,作者也對自己的同志身份與生命歷程,有深刻的梳理與反思。   第一章前言 第一節同性戀意識的啟蒙 第二節在家庭中不現身的現身狀態 第三節我的現身經驗 第四節遇見瑪拉團契 第五節研究內容與方法 第二章文獻探討 第一節異性戀霸權與後現代酷兒理論 第二節同性情欲的歷史觀點 第三節當代同性戀的社會處境 第四節同志的現身 第三章一位女同志的現身經驗 第一節在姐妹的親密關係中現身 第二節在家庭的兩代關係中現身 第三節在學校師生的權力關係中現身 第四節在教會信仰的權

力關係中現身 第四章五位男同志的現身經驗 第一節CL的現身經驗 第二節WJ的現身經驗 第三節YS的現身經驗 第四節AF、AC的現身經驗 第五章集體現身-看見同志團契 第一節關於「瑪拉團契」 第二節報佳音 第三節同志議題講座 第四節發行刊物 第五節花蓮的同志空間 第六章結論 參考書目   推薦序   維基百科在〈台灣LGBT權益〉的條目中,有一段文字這樣敘述:「根據一份2014年的研究,臺灣社會普遍接納同性戀者,不會因其性傾向而拒絕他們享有交友、求職等權利,多數反對過去對同性戀的種種刻板印象。……2012年《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計畫》指出55%受訪者贊成應立法保障同志合法結婚權。」

換句話說,同性愛已經不是台灣社會中具大爭議性的議題,不過,台灣教會界卻在此議題上有著激烈的對立爭論。   對於爭議性的議題,一般來說,我們需要有理性的討論、同理心的感受之後,才能採取關懷的行動。台灣好世協會推出三本好書—《走出暗櫃》、《彩虹之約》、《真愛的條件》剛好滿足這三項要求。   《彩虹之約》的作者艾蘋在書中探索台灣同志的處境、同志神學的興起,針對台灣教會有關同志議題之不同立場的聖經詮釋,做全面、深入的探討,解析不同詮釋背後的信仰型態,並嘗試在對立兩邊的中間搭建對話的橋樑。這本書是從聖經、神學的角度來解說同志議題。   《走出暗櫃》的作者陳樂山則是從敘事的角度述說同志的生命故事—身

份認同的故事、現身出櫃的故事、追尋信仰的故事。作者指出,差異不是洪水猛獸,只會讓社會更豐富而多彩。有人說,心靈的困惑不能被理解,只能被體會。這本書邀請讀者聆聽同志的故事,感受同志的生命,進而去除偏見,接納同志。   《真愛的條件》的作者張仁和從長老教會〈關心同性婚姻議題之牧函〉的影響,探討基督教會應當如何來牧養、關懷因同志議題引發對立的信徒。這本書有所探討同志議題有知性的探討,也有同志的故事,作者的用心則是帶出適切的關懷行動。   這三本書也好像是我跟同志朋友之關係的歷程。我從無知而排斥,到理解、接納,與關懷,是經歷聖經與神學的探討,基督徒同志生命故事的感化、陶染。三位作者都是虔敬、熱心的

基督徒(一位牧師),這三本書也是這三位作者的碩士論文,有著紮實的學術研究做其論述的根基。因此,我極力推薦。   陳南州(前玉山神學院教授、副院長) 作者序   身為同志,一生都要不斷經歷走出暗櫃的躊躇和不安。即便在十年後重新出版碩士論文的此刻,腦袋中反覆酙酌的仍是走出暗櫃可能面臨的種種:那些我從未向他們現身過的家人、親戚、朋友、同事,若是因閱讀本書而發現我的同志身份會怎麼樣?十年前公開論文的忐忑再度攪擾,絲毫不因年齡增長、閱歷豐富而稍稍減損。   2006年的論文記述的是花蓮瑪拉團契成立最初三年的集體行動,和我所訪談契友們的現身故事。十年來物換星移,大多數的契友已離開花蓮失去聯繫。書

中最年輕的19歲阿美族少年,現在也即將屆臨30而立,他是否仍然是暗櫃中的同志?還是已經走出暗櫃勇敢做自己?訪談時26歲的職業軍人,背負著奶奶抱孫子的期待,現在是否已在家族壓力下結婚生子,完成長孫傳宗接代的任務?卻在午夜夢迴時溫存初戀男友的情書,交織著被父親發現的驚恐無助?我唯一知道的是那位國中老師,這十年經歷了學校、家長諸多不友善的對待,所有的苦處委屈也只能靠自己消解轉化,卻在另一個展演的舞台上扮裝解放真實的自己。   瑪拉團契在這十年間也有很大的改變。大家討論多年想要成立協會的願景終於實現,未來將聯結更多友好夥伴及資源,進行出版、同志講座等事工,也因此讓我的論文有了再次對外公開的機會,成為

「好世協會」成立第一年的出版書籍之一。十年變遷應該有很多內容需要修改增補,但我重讀論文後,發現社會的暗櫃依舊,即使是新世代同志,多數仍然處於是否現身、如何現身的壓力與焦慮中,因此,我想這本論文至今應該還是有其貢獻,而決定維持原本的論文結構和內容,讓它的價值不僅僅在述說同志現身的故事,也保留了與後續同志研究的對話空間。   謝謝所有接受訪談的契友們,不論你們現在何處,都祈願你們身心自在。也謝謝陳南州牧師、邱淑嬪牧師多年來持續關心團契發展,帶領同志基督徒認識上帝的信息。特別謝謝HM,雖然不贊成我對現身故事採取的詮釋觀點,卻仍大力支持這本論文的出版,我非常感激,也期盼HM有機會重新詮釋自己的故事,

呈現更多元的同志觀點。   讓我有勇氣敢將這本十年前的論文重新出版問世,最要感謝的是已在天上安息的恩師余德慧,藉由授課、私塾、論文指導、日常談話,引領我一窺詮釋現象學的堂奧。雖然寫論文過程讓我如入十里霧中,搞不懂余老師到底要的是什麼,十年後重讀修改,才發現這一套哲學理路歷久彌新,絲毫不因事過境遷而稍減其價值。即使今日我仍然覺得這門學問深邃晦澀難以言喻,但我相信它已幽幽暗暗地影響我觀看世事萬物的角度,不停留在表面呈現的樣子,而轉向探究事物的實底。對人,也就多一點理解與寬容了。   如果這本論文也能夠觸動您,期盼您也願意放下習而不察的成見,用新眼光檢視社會現象,理解每個人獨特的生命處境,幫助自

己更開闊清明,也幫助所有同志走出暗櫃!   陳樂山 2016.02.14于花蓮 第一章 前言本來只想說別人的故事,卻又不得不將自己也推上了舞台!2004年5月,我決定放棄已蹲點兩年的田野,從對於原住民社區總體營造的探察,轉向到對「同志議題」的研究。這一個看似僅是更換論文題目的簡單決定,其動機卻滿佈著難以言說與理解的莫名。我試圖編造充份的理由來回應關心者的驚訝與不解,而這些理由卻連我自己聽來都覺得欠缺說服力,去放棄一個已建立良好關係的田野,轉進一個全然炯異的研究領域。對於「他者經驗」的關心所映照出的,似乎是對自己生命歷程的反思,定格在「同志現身經驗的研究」,儘管說的是別人的故事,但難道不是

想藉著別人的經驗,言說出自己對生命的理解與渴望嗎?但是在論文計畫中,我仍然試圖去掩蓋這一切自己也還無法釐清的莫名。我站在自以為最安全的位置包裝以客觀的研究者身份,自信可以脫離一切框架來詮釋敍事者的生命經驗。然而擔任計畫審查的教授們質問:「去除框架的『現身』如何成為可能?」「筆者的standing-point何在?究竟是站在insider的位置還是outsider的位置?」直指核心的問題讓我無法再安全地躲在舞台之後單純地做一個說故事的人,儘管仍然試圖反駁卻又找不出足夠說服他人的理由,最終只得把自己也推上了舞台,提早現身!這樣的結果,我並非完全沒有預期。早在更易論文題目之時,我就已經思索過這種可能

。事實上認真回想過去近十年來在花蓮的單身生活,我何嘗不是一步步在為自己終究要現身的這一天舖路?只是在理性的行動中,我還是比較傾向於將自己置身於一種混沌的狀態,不管內心如何清晰地給自己一種身份定位,對外仍然維持一種不明說的態度,以利於在現實社會中面臨不同的生存處境時,有足夠的彈性空間來應對。如今在這篇論文裡,我不得不脫離這種曖昧狀態,清楚地交待自己的位置、說出自己的故事,同時引領讀者走進同志的暗櫃,用心去體會同志現身情態的千折百轉。

行行重行行:雙性戀者父母的生命地景

為了解決出櫃故事的問題,作者周澄巽 這樣論述:

國內外雙性戀原生家庭的研究極少,以雙性戀者父母為主體的研究趨近於零,使這塊領域長期難以被看見。因此,本研究以我做為同志機構的原生家庭領域志工開始,探討雙性戀者的父母認知脈絡、生命歷程,以及家庭內部互動狀態,於子女出櫃前後如何變化。本研究使用質性研究方法,採解釋互動論 (Interpretive Interactionism) 資料分析,深度訪談八位居住於北中南三地的雙性戀者父母。本研究主要發現如下:一、子女出雙櫃前,父母採以單性戀框架,依照子女當時單戀、交往或結婚對象的性別,將子女視為異性戀或同性戀;當子女不只喜歡一種性別,父母仍採以單性戀視角,猜測子女究竟是同性戀還是異性戀。二、子女出雙櫃

時,父母呈現五種狀態:1. 以為子女是同性戀;2. 懷疑子女實為同性戀;3. 認為每個人都可能是雙性戀;4. 自責為何無法接納雙性戀子女;5. 平順接納子女的雙性戀身分。所有子女出雙櫃期間,恰逢交往期間或更換新伴侶,子女自此之後的每次感情變化,也都是父母思考子女性傾向的重要轉折點。家庭關係中,雙性戀子女的其他手足皆願意支持子女性傾向,多數父母表示安慰;另外,除了夫妻皆受訪的家庭以外,其他受訪父母家庭內部對子女雙性戀傾向的討論並未有太多衝突。三、雖然多數父母期待子女結婚生子,但全部父母都不反對子女的雙性戀傾向,也無意要求子女和異性交往,全任由子女發展。最後,本研究提供雙性戀者父母及其家庭的建議面

向給教育及助人工作者,並延伸討論雙性戀者父母的學歷及宗教信仰等基本資料,對於父母面對雙性戀子女是否有額外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