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門路二手書店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整理懶人包

北門路二手書店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蘇明如寫的 台灣博物館散步GO:30條最潮博物館群創意觀光路線 和城市旅遊編輯部的 台北捷運小旅行【5線暢通版】:踏青趣+賞藝史+衝尋寶+老城遊+閒逛街,半日x單日悠遊提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晨星 和PCuSER電腦人文化所出版 。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圖文傳播藝術學系 賀秋白所指導 李耘衣的 臺南地區書店變遷與轉型研究 (2019),提出北門路二手書店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書店轉型、臺南地區書店、書店場域。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南大學 台灣文化研究所 陳培豐所指導 李佩玲的 日治時期臺灣洗浴文化之研究(1895-1945) (2007),提出因為有 個人衛生、公共浴場、洗浴、潔身、浴間的重點而找出了 北門路二手書店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北門路二手書店,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台灣博物館散步GO:30條最潮博物館群創意觀光路線

為了解決北門路二手書店的問題,作者蘇明如 這樣論述:

  整個城市、整個台灣、整個世界都是你我的博物館,就來一次超時空之旅!   博物館是人類為了保存人類文明、促進瞭解差異、維繫世界和平的努力,當然更是「看見過去」的一種旅遊觀光方式。台灣有多元豐富的族群與文化,如果能夠按圖索驥,走訪台灣博物館群,就能看見台灣文化與史蹟的不同風貌,從古典的菁英主義演變至當代的地方主義,從傳統的絕對威權到當下的解構文化多樣性,而現代注重餐飲、商店、觀光的各種時尚潮流,更讓博物館成為觀光產業中的重要資產與亮點。   本書不同於以往的旅遊觀點,特別採用策展人的眼光穿針引線,將一間間博物館、一條條路線及一座座城市,由點到線到面的串接,從移動到靜觀,

宛如穿越時空,走向一場截然不同的博物館探索之旅。   三十條路線,精彩呈現三十種城市行旅路徑,不要讓想走動的心怠速空轉,一起來場穿越時空旅行吧! 本書特色   1.以在地具有特色的博物、古蹟、藝術或產業等文化展覽館為旅行的新起點,串接起一個地方的博物誌路線,並用緩慢的步履循線欣賞一地最精彩的文化景觀、自然美景及品嘗美食。   2.以行旅和身心漫步結合,五感體驗在地最深層的文化風物,不管是產業、農業或工藝,讓旅行不再是只為了趕行程而匆忙,讓身心全然的投入,偶有實際的體驗或動手DIY參與,留下身與心最深刻的記憶連結,啟發個人獨特的旅行境界。   3.尋寶攻略地圖的設計,讓在地博物、寶物與

美食無所遁形,循著地圖自 在遊走,更能挖掘屬於自己的特殊意義。  

臺南地區書店變遷與轉型研究

為了解決北門路二手書店的問題,作者李耘衣 這樣論述:

「書」被定義為文化商品,「書店」作為圖書出版產業鏈的下游端,成為文化消費的重要場域。臺灣現代化書店的濫觴,可回溯自日本時代(1895-1945)。歷經百年社會和環境的變遷。回顧臺灣圖書出版產業發展,1980年代,臺灣言論自由逐漸鬆綁,連帶造就臺灣圖書出版產業進入了快速擴張期,連鎖書店的出現改變了產業生態,使得臺灣實體書店的發展進入第一階段轉型潮。1990年代,網路書店的出現逐漸對實體書店產生衝擊,實體書店第二階段轉型潮應運而生。  本研究屬探索式研究,旨在探討二戰後臺南地區實體書店的發展歷史與演變,透過資料探勘(data mining)、文獻分析與田野調查與深度訪談,勾勒置身於臺灣圖書出

版產業之中的臺南實體書店在戰後(1945-)的變遷與轉型脈絡。本研究援引英國學者 J. B. Thompson所提出的「出版場域」(publishing field)概念,分析臺南不同類型實體書店其「資本」(capital)的側重點。研究者也透過實地查訪,與部分書店經營者、書業相關從業人員等進行深度訪談,進一步了解當前書店的現況。  戰後,臺南書店商圈以中正路最盛,1970年代移往火車站側的博愛路(今北門路一段),中正路與博愛路書店的扎實訓練,培養不少優秀的臺南出版人和書業從業人士,在圖書出版產業鏈的各個領域都有不錯的成就。1990年代中期,臺南火車站前的中山路因百貨公司開幕帶動商圈發展,成為

連鎖書店駐點展店的目標。2000年後,因網路逐漸普及與網路書店的出現,造成閱讀、休閒與消費型態改變,讓臺南實體書店面臨挑戰。連鎖書店調整經營策略或發展副業,部分非連鎖的中小型書店,則面臨歇業或轉型的狀態,而新成立實體書店則重新思考書店空間與閱讀的關係,業態不僅已從複合式經營出發,而是建構擁有平台交流功能的新型態書店。2010年後,臺南新開設的書店,經營者多半結合本身專長和資源,投注自身理念,除了賣書,更透過各類活動、講座、展覽,創造書店成為平台交流的可能性。本研究也發現,臺南地區城鄉差距大,各類型書店與二手書店,多集中在原臺南市區與鄰近行政區。其他行政區的書店,較多是以結合販售圖書文具、參考書

、影印傳真、印刷、郵政代辦等的傳統型書局為主,且有不少三十年以上的老書局仍在營業。  今日臺南新型態的書店經營模式已啟動了──以書為本,書店為媒介,開啟平台交流功能,創造書店的新價值。也能從過往對商業的重視,對空間美感的注視,延伸至對於書「內容」的本身進行活化與詮釋,朝往「閱讀」與「生活」有機結合的方向前進。

台北捷運小旅行【5線暢通版】:踏青趣+賞藝史+衝尋寶+老城遊+閒逛街,半日x單日悠遊提案

為了解決北門路二手書店的問題,作者城市旅遊編輯部 這樣論述:

  「不開車也能便捷玩大台北,出了家門就在旅行的路上!」   ★旅時短小精緻   搭上四通八達的捷運列車,即使是忙碌一星期之後的週末小假期,旅行也能說走就走   ★旅伴多寡不受限   無論是單身/情侶/好朋友/親子家庭/揪團出遊,各站停靠交通工具全天候供應   ★旅程百玩不膩   5條捷運路線劃分5大旅遊特色,實地網羅各站景點、店家,讓初認識台北/再一次認識台北的你,自由穿梭城市和近郊之間,體驗最台北風格的旅行航線   「坐上一條捷運線,充實半日/單日的旅遊行程!」   文湖線》〉〉洗滌靈魂,赤子之心回歸〉大小朋友近郊踏青趣   淡水信義線》〉〉老城新遊,藝史大匯合〉新舊

台北城的校外教學,邊學邊遊   松山新店線》〉〉食飲衣著,青青學子氣息〉青春期/後青春期巡禮   中和新蘆線》〉〉探看懷舊情,心誠則靈求籤問卜〉善男信女,我拜故我在   板南線》〉〉文創世代,最潮最型!〉你的創意流行伸展台

日治時期臺灣洗浴文化之研究(1895-1945)

為了解決北門路二手書店的問題,作者李佩玲 這樣論述:

本文試圖建構傳統漢人在洗浴文化上,如何在日本統治過程中發生轉變。其中包含洗浴方式、習慣、思想及設備上其轉變之過程為何?影響又是什麼? 日人領臺之初,傳統漢人的潔身仍僅限於局部清潔,重視身體外露部分,對於衣物遮掩下之皮膚,偶出現不適感才以濕布隔著衣物擦拭。相關器具講求彈性簡便,因此無浴場之設,也無入浴之習。這點令初至臺灣且自認「愛好清潔」、「最愛洗澡」之日人相當不以為然。洗浴條件極度缺乏、日人無法滿足日常潔身之需求下,殖民政府首先於接收之公家及事業單位設立公共浴場,作為日人洗浴之場所。而民間洗湯業也因為日人帶入之經營模式及洗浴文化於1906年已相當蓬勃,其中又以日人聚集之台北地區發展最為

快速。另一方面,溫泉區之開發也因日人對溫泉療效之熟稔下進行開來。最初是為了因應臺灣醫療條件不足,作為軍警療養之輔助。加上,眼明手快之日人溫泉業者紛紛於溫泉區經營起相關事業,而日人更可藉由溫泉洗浴彌補思鄉之情。以上,也吸引了臺人加入經營之列。1912年總督府基於「馴化臺人入浴之習、養成個人衛生觀念」首以公共衛生費於全臺各溫泉區設立公共浴場,鼓勵臺人前往入浴。然因溫泉公共浴場多座落偏野又充滿濃厚之休閒娛樂及養生氣息,潔身功能反而轉為次要,往往僅能吸引臺人之上層階級前往。公共浴場真正貼近庶民大眾應始於1920年地方制度改革後,公共浴場經營權移轉各市街庄經營。總督府亦開放、鼓勵民間團體加入浴場經營經營

之列,以免費或低廉之價格鼓勵大眾前往入浴。加上1921年起,公共浴場事業被納入社會救濟事業中,作為社回福利之一環,使得公共浴場更近一步走入庶民生活。 在衛生思想之宣傳上,總督府藉由學校教育、報章宣導及1920年起各地地方衛生講座宣傳、地方衛生自治團體、青年會等團體開始於地方深耕,終令上層階級在浴間設置、入浴回數及個人衛生觀上有了進展,漸漸接受以洗澡最為保持個人衛生及疾病預防之不二手段。而1930年起各地部落振興會深耕於各部落,宣傳近代化衛生知識、風呂桶及浴間設置獎勵運動,也於1938年前後有了初步成果。民間浴間設置漸次普及、人民也漸漸接受日人帶入之日式風呂桶,享受全身被水包圍之舒適。另一

方面,隨著民間浴間設置之普及,曾經扮演馴育臺人入浴之習之市街庄公共浴場亦功漸漸走入歷史,其功能及角色亦快速被取替。這也說明了日人雖帶入了清潔、衛生等洗浴文化,然其浴場共浴及公開裸身社交等文化內涵仍普遍不被一般大眾接受。這也說明了臺人面臨日人推行之洗浴文化下,對於清潔衛生觀等文明價值展現認同、接受之態度;然而對於精神、文化面卻呈現消極、抵抗之一面,保留了傳統漢人洗澡潔身之私密性。 另一方面,日人帶入之溫泉休閒、娛樂、療養洗浴文化,卻影響了臺人之上層階級,成了其固定之消費群。也是1938年後,溫泉區公共浴場仍維持一定數量,並未因民間浴室普及而蕭條之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