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投縣長當選人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整理懶人包

國立成功大學 歷史學系 鄭梓所指導 沈明財的 戰後初期屏東地區政治演變之研究―從接收到二二八事件(1945-1947) (2018),提出南投縣長當選人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接收、屏東市、市參議會、屏東三四事件。

而第二篇論文佛光大學 公共事務學系 孫以清所指導 李廣演的 全縣性影響力人物在選戰中的角色探討:以南投縣長選舉為例(1989~2014) (2017),提出因為有 投票行為、縣市長選舉、政黨政治的重點而找出了 南投縣長當選人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南投縣長當選人,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戰後初期屏東地區政治演變之研究―從接收到二二八事件(1945-1947)

為了解決南投縣長當選人的問題,作者沈明財 這樣論述:

  本論文探討的是戰後初期屏東市的政治變遷。日治時期,總督府於1920年以「屏東」取代「阿緱」作為地名,距今已將近百年之久,從最早隸屬高雄州的屏東郡屏東街,到1933年升格為高雄州屏東市,再到戰後1945年底改制為臺灣省屏東市,是當時九個省轄市之一,與戰後由高雄州改制為高雄縣的行政層級是相同的。 這一特殊的歷史階段,肇因於戰後國民政府的軍事接收與行政接管,因此,首先須探討二戰結束前,美國與中國如何規劃佔領與接收臺灣,以及戰後實際的軍事接收行動和行政版圖重整的過程。在地方行政機關建立後,為達成國府實行憲政目標而擬定之計畫,因此,行政長官公署在全臺進行民意代表的選舉,各縣市菁英積極投入下,

陸續成立區民代表會、縣市參議會、省參議會。故探討屏東市地方民意代表與民意機構亦是本文之重點。行政長官公署在統治一年四個月後爆發的二二八事件,在屏東市亦發生「三四事件」,市政府與市參議員在事件中的角色更須進一步探討。

全縣性影響力人物在選戰中的角色探討:以南投縣長選舉為例(1989~2014)

為了解決南投縣長當選人的問題,作者李廣演 這樣論述:

南投縣長期以來都是藍綠勢均力敵的五五波,一般人對於南投縣是藍大於綠的傳統錯誤認知,原因在於早期省府的資源挹注,以及中興新村的鐵藍票倉,最重要的,是自從1987年解嚴以後,開放選舉所產生的歷屆南投縣長,藍大於綠的比例更是個不爭的事實,但若讓我們回顧1989年到2014年總共七次的縣長選舉得票率,以及1995到2016歷屆立法委員的席次分布,就會發現南投縣不是如一般人所認知的藍大於綠。  至於為何國民黨可以在南投縣長的選舉史上勝多敗少,原因涉及政黨的成立背景與政黨的經營模式,而依照本文研究結果發現,最關鍵的因素與「人」有關,更具體地說,就是國民黨往往有全縣性的影響力人物在南投縣長的選戰中扮演關鍵

性的角色,而民進黨正是缺乏這類人選,因此在五比五的選舉型態中,國民黨的候選人便得以在激烈的選戰,獲得全縣性影響力人物的支持進而勝選。  針對全縣性影響力人物在選戰中的角色探討,本文作者提出三種影響的假設類型,第一種類型是短期影響,偏向情感作用;第二種類型是長期的影響,與完全的資源繼承有關;第三種類型是候選人透過本身的開發經營,加上全縣性人物的支持。而研究結果發現,第三種類型最符合南投縣長勝選的型態,如1989年林源朗得到林洋港的支持、1997年彭百顯得到林源朗的支持、2009年李朝卿得到吳敦義的支持、2014年林明溱得到林源朗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