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應速率常數越大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整理懶人包

反應速率常數越大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郭宗儒寫的 藥物化學總論(第四版) 和黃震,成英之,孫典亭(主編)的 物理化學實驗(第二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化學動力學 - 科學Online也說明:速率定律式中的k值,稱為反應速率常數(rate constant),k值越大代表反應速率越快。影響速率常數k值的因素有很多,如:反應系統的溫度、反應物之間碰撞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科學 和化學工業所出版 。

高苑科技大學 化工與生化工程研究所 顏幸苑所指導 方建智的 H2O2/UV程序處理人工合成都市污水之研究 (2009),提出反應速率常數越大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都市污水、過氧化氫、薄膜。

而第二篇論文朝陽科技大學 環境工程與管理系碩士班 劉敏信所指導 陳美麗的 利用超臨界流體製備之光觸媒二氧化鈦降解含氯溶劑 (2006),提出因為有 超臨界流體、溶膠凝膠法、光觸媒、二氧化鈦、界面活性劑的重點而找出了 反應速率常數越大的解答。

最後網站反應速率與平衡則補充:平衡定律式、平衡常數的意. 義與計算(不涉及自由能 ... 快慢,同樣的,化學反應的快慢稱為反應速率,通常用 ... 反應物濃度越大,反應速率越快。 化學反應速率為什麼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反應速率常數越大,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藥物化學總論(第四版)

為了解決反應速率常數越大的問題,作者郭宗儒 這樣論述:

全面反映了近年來全球快速發展的新藥研究和藥物化學的學科進展,主要體現在以下諸方面:將藥物分子設計的理念與策略同具體的方法和技術有機地融合在一起,使讀者更容易把握和領悟新藥研究全貌與內涵;增添了結合動力學原理的分子設計內容,突出討論了藥物駐留在靶標分子上的時間對藥物作用的持久性、選擇性和作用強度的重要意義;增添了幹擾蛋白-蛋白相互作用的藥物設計內容和蛋白降解靶向嵌合體技術,為創制治療疑難重症(如癌症、免疫系統和神經系統疾病等)提供了基礎性技術知識;系統討論了“基於片段的藥物發現”,反映了近年來長足的進步,在內容上作了進一步擴充;從成藥性的視角充實了近年來發展的藥物成藥性的設計和優化;此外還引進了

10餘個新藥研發的範例,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為讀者擴大了視野。第四版還對部分比較成熟的技術進行了適當的壓縮,使內容更為精練。 《現代化學基礎叢書》序 第四版前言 第三版前言 第一版序 第1章 緒論 1 1.1 藥物化學的定義和範圍 1 1.2 藥物與藥物化學發展的回顧 1 1.2.1 以天然活性物質為主的藥物發現時期 1 1.2.2 以合成藥物為主的藥物發展時期 3 1.2.3 藥物分子設計時期 4 1.2.4 精准醫學的提出 7 1.3 本書的內容 9 參考文獻 10 第2章 藥物的化學結構與藥代動力學 11 2.1 藥物與機體的相互作用 11 2.1.1 機體對藥物

的作用 11 2.1.2 藥物對機體的作用 11 2.2 藥物在體內的過程 12 2.2.1 藥劑相 12 2.2.2 藥代動力相 13 2.2.3 藥效相 13 2.3 藥代動力學及其參數 13 2.3.1 生物利用度 14 2.3.2 曲線下面積 14 2.3.3 半衰期 15 2.3.4 清除率 16 2.4 藥物的化學結構與吸收 16 2.4.1 生物膜 16 2.4.2 藥物在消化道的吸收 20 2.4.3 藥物的化學結構對吸收的影響 23 2.4.4 離體細胞模擬腸中吸收 31 2.5 藥物的化學結構與分佈 32 2.5.1 分子大小對分佈的影響 33 2.5.2 親脂性對分佈的影

響 33 2.5.3 氫鍵形成能力對分佈的影響 35 2.5.4 電荷對分佈的影響 36 2.5.5 藥物的化學結構與組織成分或蛋白結合的關係 37 2.5.6 鹼性藥物對分佈容積和持續時間的影響 39 2.6 藥物的化學結構與生物轉化 40 2.6.1 一般概念 40 2.6.2 藥物代謝的兩個階段 41 2.6.3 氧化反應的重要酶系 41 2.6.4 氧化作用 44 2.6.5 還原反應 54 2.6.6 水解作用 55 2.6.7 軛合作用 57 2.6.8 影響藥物代謝的因素 62 2.7 藥物的化學結構與消除過程 65 2.7.1 藥物經腎排除 66 2.7.2 藥物經膽汁排除 6

7 參考文獻 67 第3章 藥物靶標和活性測定 70 3.1 藥效藥物和化療藥物 70 3.2 靶標的一般概念 70 3.3 靶標的分類 71 3.3.1 受體 72 3.3.2 酶 78 3.3.3 離子通道 80 3.3.4 轉運蛋白 82 3.3.5 核酸為藥物靶標 83 3.4 藥物-受體相互作用的定量表徵 85 3.4.1 基本方程的推導 85 3.4.2 激動劑的濃度-效應曲線 86 3.4.3 競爭性拮抗劑 87 3.4.4 部分激動劑和效能概念 88 3.5 受體結合試驗 89 參考文獻 91 第4章 藥物作用的理化基礎 92 4.1 藥物與受體作用的學說 92 4.1.1

佔據學說 92 4.1.2 親和力和內在活性學說 92 4.1.3 誘導契合學說 94 4.1.4 大分子擾動學說 96 4.1.5 啟動-聚集學說 96 4.2 分子識別 97 4.3 藥物-受體相互作用能 98 4.3.1 複合物離解常數和結合能 98 4.3.2 發生在受體的結合基團 98 4.3.3 藥物-受體的結合類型 99 4.3.4 影響焓變的相互作用 99 4.3.5 影響熵變的相互作用 107 4.4 焓熵對藥物活性的貢獻 110 4.4.1 藥物與受體結合的焓與熵 110 4.4.2 他汀類藥物的焓熵貢獻 111 4.4.3 從茚地那韋到地瑞那韋 113 4.5 立體因素

對藥物-受體相互作用的影響 114 4.5.1 構型對藥物作用的影響 114 4.5.2 藥效構象和構象異構 116 4.6 蛋白-蛋白相互作用 117 4.6.1 蛋白水解酶 118 4.6.2 蛋白激酶 118 4.6.3 無特定反應位點的蛋白-蛋白相互作用 119 4.6.4 小分子誘導蛋白-蛋白相互作用的PROTAC技術 120 4.7 藥物與靶標分子間的共價鍵結合 122 4.7.1 酶促提高阿司匹林的乙醯基活性 122 4.7.2 模擬底物構型的β-內醯胺類抗生素 123 4.7.3 代謝致活的氯吡格雷 123 4.7.4 基於蛋白結構設計的硼替佐米 124 4.7.5 含邁克爾加

成片段的藥物 124 4.7.6 與輔酶I共價結合的非那雄胺 125 4.8 藥物與受體的結合動力學 126 4.8.1 封閉系統和開放系統 126 4.8.2 藥物與受體結合過程與能量變化 126 4.8.3 藥物在受體的結合半衰期——駐留時間 127 4.8.4 藥物的離解速率和體內活性 128 參考文獻 132 第5章 藥物結構與性能的關係 135 5.1 定義和範圍 135 5.2 骨架和藥效團 135 5.2.1 結構骨架 135 5.2.2 骨架遷越 145 5.3 藥效團 149 5.3.1 基本概念 149 5.3.2 藥物分子是由骨架與藥效團組合而成 150 5.3.3 藥

效團的物化特徵 150 5.3.4 藥效團的表徵方法 151 5.3.5 藥效團的產生 152 5.3.6 藥效團及其代表性藥物 153 5.4 原子或基團對活性影響 169 5.4.1 氘原子 169 5.4.2 氟 169 5.4.3 氯和溴 170 5.4.4 甲基 170 5.4.5 氰基 171 5.4.6 炔基 172 5.4.7 羥基 173 5.5 毒性基團 173 5.5.1 親電性基團 173 5.5.2 警示結構——代謝產生的毒性基團 174 5.5.3 產生醌、亞胺-醌和次甲基-醌的結構 175 5.5.4 雜環代謝成毒性基團 177 5.5.5 芳烷酸的代謝活化 17

9 參考文獻 180 第6章 定量構效關係 183 6.1 引言 183 6.1.1 定量構效關係的定義 183 6.1.2 定量構效關係的歷史發展和研究範圍 183 6.2 Hansch-藤田分析法 184 6.2.1 Hansch-藤田方程 184 6.2.2 Hansch-藤田分析法的操作步驟 185 6.2.3 首批化合物的選定 185 6.2.4 生物學參數的標記法 186 6.2.5 物理化學參數 187 6.3 三維定量構效關係 192 6.3.1 三維定量構效關係的一般特徵 192 6.3.2 比較分子場分析法 192 6.3.3 案例解析:微管蛋白抑制劑的研究 194 參考

文獻 196 第7章 酶抑制劑 198 7.1 基本知識 198 7.1.1 酶反應的特點 198 7.1.2 酶抑制劑的作用環節 199 7.1.3 酶催化作用的機理 203 7.2 酶抑制劑分類及其原理 206 7.2.1 可逆性抑制劑 206 7.2.2 不可逆抑制劑 211 7.3 酶抑制劑舉例 216 7.3.1 可逆性抑制劑 216 7.3.2 不可逆抑制劑 224 7.4 案例解析——抗癌藥物硼替佐米的研製 231 7.4.1 靶標:蛋白酶體的確定 231 7.4.2 先導物三肽醛的確定 232 7.4.3 先導物的優化 232 7.4.4 降低分子尺寸:二肽硼酸的設計與硼替佐

米 233 參考文獻 234 第8章 肽模擬物 237 8.1 引言 237 8.1.1 活性肽類化合物 237 8.1.2 肽類化合物的結構特徵 237 8.1.3 影響構象的因素 239 8.1.4 肽模擬物 242 8.2 構象限制 243 8.2.1 原理 243 8.2.2 構象限制的設計方法 244 8.2.3 整體分子構象的限制 256 8.3 肽模擬物舉例 257 8.3.1 阿片類化合物 257 8.3.2 生長抑素的模擬物 259 8.3.3 人免疫缺陷病毒蛋白酶抑制劑 259 8.3.4 RGD的拮抗劑 261 8.3.5 白三烯D4受體拮抗劑 262 8.3.6 促甲

狀腺釋放激素的構象限制 263 8.3.7 細胞間黏附分子受體拮抗劑 264 8.4 全烴釘固肽 265 8.4.1 依據 265 8.4.2 原理 265 8.4.3 結構 265 8.4.4 應用 266 8.5 範例解析——從五肽到非肽藥物依盧多林 266 8.5.1 內啡肽的簡化和非肽化 266 8.5.2 先導物的優化 268 8.5.3 候選物的確定和依盧多林的上市 270 參考文獻 270 第9章 手性藥物 275 9.1 引言 275 9.2 手性藥物作用的立體選擇性 276 9.2.1 Pfeiffer規則和三點結合學說 276 9.2.2 優劣對映體和親和力分析 276

9.2.3 對映體與受體結合方式的差別 278 9.3 手性藥物的藥代動力學 278 9.3.1 手性藥物的吸收 278 9.3.2 手性藥物的分佈 279 9.3.3 手性藥物的代謝作用 281 9.3.4 手性藥物的排泄 286 9.4 手性藥物的藥效學 286 9.4.1 對映體有相同的藥理活性 287 9.4.2 只有一個對映體有藥理活性 288 9.4.3 對映體有不同或相反的藥理活性 290 參考文獻 291 第10章 藥物分子設計 295 10.1 引言 295 10.1.1 藥物設計的內容 295 10.1.2 新藥創制過程的價值鏈 295 10.1.3 新藥創制的研發階段

295 10.1.4 分子的多樣性、互補性和相似性 296 10.1.5 成藥性 297 10.1.6 宏觀性質與微觀結構 298 10.1.7 首創性與跟進性藥物 299 10.2 苗頭化合物 300 10.3 先導化合物 301 10.3.1 先導物的藥效學標準 301 10.3.2 先導物的藥代動力學標準 301 10.3.3 物理化學性質 302 10.3.4 先導物化學結構的一般特徵 302 10.3.5 苗頭和先導物的發現途徑 303 10.4 基於天然活性產物的藥物發現 304 10.4.1 天然產物的結構特徵 304 10.4.2 天然產物結構改造的原則和要旨 306 10.5

範例解析——沃拉帕沙的研製 315 10.5.1 研發背景 315 10.5.2 初始的研究目標——毒蕈堿M2受體拮抗劑 316 10.5.3 研發目標的轉換——抗血栓藥物 318 10.5.4 代謝活化的啟示 320 10.5.5 候選化合物的確定和沃拉帕沙上市 321 10.6 基於配體的藥物發現 322 10.6.1 基於結構的藥物發

H2O2/UV程序處理人工合成都市污水之研究

為了解決反應速率常數越大的問題,作者方建智 這樣論述:

本研究以H2O2/UV處理人工合成都市污水,探討在不同pH、反應時間、過氧化氫劑量及照光強度下,對DOC礦化效率及分子量分布之影響,同時針對H2O2/UV氧化程序進行DOC反應動力以及比電能消耗進行探討。最後評估H2O2/UV結合NF及RO薄膜去除有機物之去除效率。研究結果顯示,隨著起始pH增加,水中DOC之殘留率亦隨之上升,然而差異不大。在起始pH 3時DOC之殘留率為最低30%,而起始pH 8時DOC之殘留率為35%。在pH中性情況下,UV照光強度128Watt、H2O2劑量為250、300、350、400及500 mg/L時,氧化180分鐘,其DOC殘留率分別為67%、58%、45%、

37%及29%。另DOC之降解符合假一階反應動力,其礦化速率常數分別為0.25×10-2、0.33×10-2、0.45×10-2、0.57×10-2及0.74×10-2 min-1,H2O2加藥量越高、kD值越高、反應速率越大,亦即DOC分解速率越快。依上述條件中H2O2劑量250-500 mg/L,去除水中有機物所需之電能分別為10880、8320、3253、2400及1822 KWh Kg-1 DOC,顯示當添加適量之H2O2,其所需電能亦相對較少。改變UV照光強度為16、32、64、128Watt、H2O2劑量為500 mg/L時,氧化180分鐘,其DOC殘留率分別為85%、66%、45

%及29%。相同H2O2劑量之條件下,UV光功率的增加,處理效率也會隨著增加。另一方面,其DOC之降解符合假一階反應動力,礦化速率常數分別為0.09×10-2、0.22×10-2、0.45×10-2、0.74×10-2 min-1。顯示增加UV照射之能量,隨著能量的增加其反應速率常數越大。原水SDI值為6.1,經H2O2/UV氧化後可將SDI值降低至0.1,並可改善RO薄膜滲透液流通量,由15.3 L/m2h提升至23.7 L/m2h。H2O2/UV氧化程序處理後,再以NF及RO兩種薄膜程序進行處理,其整體DOC之去除率分別為92%及98%。證明使用H2O2/UV氧化程序做為薄膜處理之預處理方

式,可降低薄膜阻塞並有效提高薄膜之流通量,而H2O2及UV又兼具消毒作用,因此可有效減少細菌於薄膜表面滋生。因此H2O2/UV氧化程序可作為薄膜程序之前處理技術,且H2O2/UV結合薄膜可同時去除水中有機物。

物理化學實驗(第二版)

為了解決反應速率常數越大的問題,作者黃震,成英之,孫典亭(主編) 這樣論述:

《物理化學實驗》(第二版)共分四章。第一章介紹了物理化學實驗的目的要求、誤差、資料記錄和處理等。第二章是實驗部分,共25個實驗專案,實驗內容安排難易結合,既有傳統實驗,也有反映現代物理化學新進展、新技術及與應用密切結合的實驗,兼顧了基礎性、應用性和綜合性。第三章是實驗技術,介紹了物理化學實驗中一些常用的儀器和測量方法。第四章收集了化學實驗所需的常用資料表,便於查閱使用。 《物理化學實驗》(第二版)可作為高等院校化學、化工、材料、環境、生物、食品、輕工等專業本科生的教材,也可供從事化學科學研究的人員、化學專業技術人員參考使用。 黃震   青島大學化學化工與環境學院,副教授,

物化實驗室主任,在高校從事物理化學實驗教學工作十年。長年參加實驗教學工作,從中積累了較豐富的經驗。 科研上從事過巰基乙酸異辛酯的合成工作,其中巰基乙酸異辛酯生產新工藝獲通過青島市科技局技術成果鑒定。 參加多項研究專案: 國家973前期專項(2004CCA04800),2004-2007; 青島市自然科學基金(04-2-JZ-111),2004-2006; 青島市科技計畫(04-3-GX-35)2004-2007 青島市科技計畫(05-1-P-11),2005-2007 第一章緒論1 一、物理化學實驗的目的、要求和注意事項1 二、物理化學實驗中的誤差2 三、物理化學實驗資

料的記錄和處理6 四、物理化學實驗室安全知識8 第二章實驗部分12 實驗一恒溫槽性能測試及液體黏度測定12 實驗二燃燒熱的測定15 實驗三溶解熱的測定20 實驗四中和熱的測定24 實驗五凝固點降低法測摩爾品質26 實驗六液體飽和蒸氣壓的測定29 實驗七雙液系汽液平衡相圖31 實驗八二組分金屬相圖的繪製34 實驗九部分互溶雙液系的相互溶解度36 實驗十液相平衡38 實驗十一溶液偏摩爾體積的測定40 實驗十二電導的測定及應用43 實驗十三原電池電動勢的測定46 實驗十四氯離子選擇性電極的測試及應用49 實驗十五蔗糖水解速率常數的測定53 實驗十六乙酸乙酯皂化反應56 實驗十七丙酮碘化58 實驗十

八氨基甲酸銨分解反應平衡常數的測定62 實驗十九B-Z化學振盪反應65 實驗二十溶液表面張力的測定69 實驗二十一黏度法測定高聚物的摩爾品質72 實驗二十二溶膠的製備及電泳75 實驗二十三乳狀液的製備和性質78 實驗二十四差熱-熱重分析80 實驗二十五偶極矩的測定——小電容儀82 第三章實驗技術86 一、溫度的測量和控制86 二、折射率的測量和儀器91 三、旋光度的測量和旋光儀94 四、分光光度計97 五、電導率的測量和儀器101 六、原電池電動勢的測量及儀器103 第四章常用資料表109 參考文獻121 物理化學實驗是化學化工及相關專業本科生的一門重要必修基礎課程。由

青島大學和山東理工大學兩校合編的物理化學實驗自2009年出版以來,已使用了十年。在此期間,物理化學實驗技術不斷進步,實驗儀器也有所改進,編者歷經多年的教學科研實踐,也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因此對本書進行了修訂。 與第一版相比,在第二章“實驗部分”中,對恒溫槽性能測試及液體黏度測定、B-Z化學振盪反應、差熱-熱重分析等實驗進行了較大的調整和更新,並對部分實驗(如凝固點降低法測摩爾品質、溶液偏摩爾體積的測定等)的體系、內容、思考題和參考資料進行了修改。 參與本次修訂工作的有青島大學的黃震、陳悅、孫典亭、馬兆立、薛雲、權德、孟潔、薛鎮鎮、王鳳雲,山東理工大學的成英之、周子彥、牟景林、王海甯、艾兵、薛

莉、孫秀玉、劉卉春、李東鵬,黃震、成英之和孫典亭審閱了全書並任主編。 感謝在本書編寫過程中青島大學和山東理工大學相關領導、同事給予的幫助和支持,感謝讀者對第一版提出的意見和建議,再版時我們已盡可能作了訂正,雖幾經校對,仍難免有疏漏之處,還望讀者不吝指正。 編者 2019年3月 第一版前言 本書是以青島大學和山東理工大學等高校為主編單位合作出版的高等學校基礎化學實驗系列教材中的一部。該系列教材的編寫目的是為普通高等院校的化學、化工類專業以及近化學、非化學類專業本科生提供一套適用性強的實驗教材。 隨著物理化學實驗技術的不斷發展,當代科學技術在物理化學領域的廣泛應用,物理化學實驗教學內容、實驗

方法和手段的不斷更新,特別是社會對人才培養的要求越來越高,原有的物理化學實驗教材已遠遠不能滿足和適應新世紀人才培養的需要。因此,我們根據教育部關於化學、應用化學、化工、醫學、藥學、冶金和材料等專業“物理化學”教學大綱中對“物理化學實驗”部分的要求和教育部對國家級化學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建設內容中對物理化學實驗課的基本要求編寫了本實驗指導書。在編寫過程中參考了國內外出版的同類教材,吸收了青島大學和山東理工大學近年來物理化學實驗教學和教改的經驗和成果,還充分考慮了當前普通高等院校基礎課教學現狀和不同學科專業對“物理化學實驗”的不同要求,對教學內容進行了“精選”、“整合”和“創新”,強調對學生的動手能力

、創新思維、科學素養等綜合素質的全面培養。《物理化學實驗》是化學、化工、材料、醫學檢驗、藥學、食品和生物科學類各專業學生的基礎實驗課,其目的是使學生準確掌握物理化學實驗的基本技能,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以及良好的科學素質。 本書適用於化學化工類專業本科生的物理化學實驗課教材,在內容上基本涵蓋了物理化學的主要內容,主要由四章組成:第一章較為系統和詳細地介紹了物理化學實驗目的要求、物理化學實驗中的誤差問題、資料的記錄和處理等問題。第二章是實驗部分,涵蓋了大學物理化學理論教學的主要內容,共25個實驗專案,實驗內容多選取多數院校沿用至今的經典實驗,每個實驗包括目的要求、預習要求、實驗原理、儀器和

試劑、實驗步驟、資料記錄和處理、思考與討論7個部分,在一些實驗中還附有實驗資料記錄格式,可供學生參照使用。第三章是實驗技術,介紹了物理化學實驗中一些常用的儀器和測量方法。本書在第四章收集化學實驗所需的常用資料表,便於查閱使用。 本教材由黃震負責編寫書中第一章及第二章中的部分內容;孫典亭編寫第二章的實驗一、七、十三、二十及第三、四章中的部分內容;陳悅負責編寫第二章的實驗六、十六、十七、二十四及第三章中的部分內容;周子彥負責編寫第二章的實驗三、四、十、十四以及第四章中的部分內容等;王鳳雲負責編寫第二章的實驗九、十一、二十二、二十三等內容。全書由黃震擔任主編,負責全書的內容籌畫、審定和統稿,黃志剛

副教授為本書編寫顧問。 艾兵(山東理工大學)、成英之(山東理工大學)、胡豔芳、王亦軍、孫秀玉(山東理工大學)、齊同喜(山東理工大學)、路平等人參與了實驗方法探索、資料收集整理等工作。本教材在編寫過程中,得到了青島大學和山東理工大學有關領導和同行的大力支持,在此深表謝意。 由於編者水準所限,書中難免還有疏漏和不當之處,敬請讀者批評指正。 編者 2009年6月於青島大學

利用超臨界流體製備之光觸媒二氧化鈦降解含氯溶劑

為了解決反應速率常數越大的問題,作者陳美麗 這樣論述:

環境污染中大氣容易產生揮發性有機污染物,對人類的健康造成危害影響。為提供環境淨化的功能,奈米光觸媒研究技術正形成科技上的熱潮,而其中二氧化鈦最常為人們所研發應用,因其具有抗菌、脫臭、防污等效果,在照射特定波長光線後具有強大的氧化還原能力,產生破壞有害物質之機能。製備二氧化鈦的方式有許多種,本研究利用超臨界流體方法製備二氧化鈦光觸媒(SCF-TiO2),所使用之技術乃將四烷基氧化鈦於超臨界流體中,並在控制的條件下,以及利用界面活性劑逆微胞之功能,進行水解作用而產生奈米級二氧化鈦,以此結果比較溶膠凝膠法製備的二氧化鈦(SG- TiO2)以及市售P25二氧化鈦。製備完成的光觸媒進行粒徑大小分析、結

構狀況分析,並進行去除含氯揮發性有機污染物之測試。觸媒性質分析結果顯示,自製觸媒與市售觸媒P25以場發射掃描式電子顯微鏡(FE-SEM)觀察顆粒大小,都有小於100奈米的粒子;以能量分布光譜儀(EDS)分析皆是以含有Ti與O為主。自製觸媒與市售觸媒P25經由X光粉末繞射儀(XRPD)分析得知晶型,以超臨界流體製成的觸媒是純銳鈦礦晶相,而市售與溶膠凝膠法製備是銳鈦礦晶相與金紅石晶相之混合物質。在光催化降解三氯乙烯(TCE)與四氯乙烯(PCE)的結果中,以超臨界流體法製備之觸媒降解效果最好,而不論市售與自製觸媒其降解三氯乙烯及四氯乙烯在70分鐘之去除率均可達89.4%到99.9%,皆有很好之去除效

果。空氣污染物降解速率之探討中,在反應階次的套適方面,以一階反應較為符合實驗數據,對於降解三氯乙烯而言,觸媒SCF-TiO2一階反應速率常數最高,而其去除率可達99.7%;對於降解四氯乙烯而言,同樣觸媒SCF-TiO2一階反應速率常數最高,而其去除率達99.6%。顆粒越小其反應速率常數越大,而以在20 nm以下的觸媒,其反應速率常數普通較大。以Langmuir - Hinshelwood (L-H) kinetic model探討光觸媒降解污染物的機制,並計算吸附常數及反應常數,對降解三氯乙烯與四氯乙烯而言,觸媒SCF-TiO2有最高的反應常數及最高的吸附常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