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新附卡線上申請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整理懶人包

台新附卡線上申請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琳賽.希爾遜寫的 深入絕境: 戰地記者瑪麗‧柯爾文的生與死 和丹.布特尼的 藍色寶地:解開長壽真相,延續美好人生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台灣大哥大Open Possible聯名卡,業界最高5.5%電信費現金 ...也說明:*提醒您,您在本行的存款餘額,可能無法完整反映您的財力全貌,若您對額度金額有特定需求,建議您可檢附所得或財力相關文件。 奈米存數位帳戶 開戶享優利累積小財富. 台幣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衛城 和如何所出版 。

元智大學 文化產業與文化政策博士學位學程 劉宜君、劉阿榮所指導 李啟睿的 藉「創意高齡」促進文化產業之發展:以台灣老人的戲劇參與為例 (2021),提出台新附卡線上申請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文化產業、戲劇業者、創意高齡、高齡者、戲劇參與。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跨領域藝術研究所 蔡佩桂所指導 王品堯的 媒體蝨集 (2020),提出因為有 蝨、寄生、新聞媒體、媒體詩、詩的重點而找出了 台新附卡線上申請的解答。

最後網站TSIB 台新銀行核卡必知3 件事!網友常見問題&PTT則補充:但是,他在申請台新信用卡時,提供的財力證明不足以讓台新銀行認定為:具有穩定收入 ... 附卡的話則是需要年滿15 歲(須以法定代理人為正卡持有者)。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台新附卡線上申請,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深入絕境: 戰地記者瑪麗‧柯爾文的生與死

為了解決台新附卡線上申請的問題,作者琳賽.希爾遜 這樣論述:

曾有一個時代,記者願意捨命,只因深信「真相」能改變世界 她是英勇的傳奇,戰爭的見證者,也是堅毅而無畏的女性 戰地記者瑪麗‧柯爾文 唯一中文傳記 ◆電影《私人戰爭》主角的實際人生 ◆身經百戰,只為見證真實,傳遞真相   瑪麗‧柯爾文,是歐美家喻戶曉的偉大戰地記者。她曾隻身訪問利比亞狂人「瘋狗」格達費,也在以巴衝突的硝煙中與阿拉法特會面,還獲贈珍珠。她走訪戰地,無懼砲火,關注殘破世界裡珍貴的一絲人性。即使她在轟炸中瞎了左眼、左耳失聰,但仍止不住她凝視真實、報導真相的熱情,之後更以「獨眼」的女俠形象深深烙印在世人的記憶當中。二○一二年,她不幸死於敘利亞的戰火,將畢生都奉獻給了戰地記者這份職業。

  在《深入絕境:戰地記者瑪麗‧柯爾文的生與死》中,瑪麗的同事琳賽・希爾遜細膩地梳理了她近乎傳奇般的經歷。她獲得獨家授權,透過研究瑪麗從十三歲起就寫下的私密日記,以及對許多親友的深度訪談,經過多方深度調查,才寫成這本動人心弦的傳記。在世人眼中,她是勇者,是英雄,是戰爭的證人,是一位堅毅而反叛的女性;在這本傳記中,讀者更能看到,她也是有血有肉、時而脆弱、時而迷惘的個人。她因為性別而受到不同的眼光和待遇,也和所有人一樣,會恐懼、會掙扎,僅有平凡的肉身,但她不曾因此卻步,直到死亡都仍體現人性與人道的精神。   本書不僅是一位非凡女性的傳記,也是二十世紀末一系列重要的國際爭端、人道危機的回顧,更可

以讓我們看見:敢於深入絕境的戰地記者,曾經在國際大事現場扮演的重要傳真角色,與他們為接近真相而做的人生選擇。書中充滿了故事,也令我們重新思考新聞行業的理想、真相的價值,在今天這個資訊混亂的時代看來更令人動容。透過瑪麗‧柯爾文的一生,或能喚起「我們需要什麼樣的新聞」的省思。 本書特色   1.中文世界唯一一本關於傳奇戰地記者瑪麗‧柯爾文的傳記。她畢生追求真相,將世界最危險之地的實況傳遞給所有人;她更是勇於突破性別限制的先行者,打破過往幾乎由男性壟斷的記者行業。她的傳奇人生,值得我們認識。   2.本書也回顧了二十世紀末,共產瓦解、中東衝突、世界正步入後冷戰時代時的一段歷史,與當時在前線上的

國際新聞記者所扮演的傳真角色。當時新聞記者置身衝突現場,做足功課,為無聲者發聲,甚至與權力者當面對質真相,在今天這個資訊混亂的時代看來更令人動容。尤其在台灣主流媒體公信力長期低迷的情況,或能喚起「我們需要什麼樣的新聞」的話題性探討。   3.書中收錄瑪麗‧柯爾文生平日常相片,生動表現出她的形象,也讓讀者能更深刻記得這位不平凡的女性。 得獎與推薦記錄   ★《紐約時報書評》(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編輯選書   ★科斯塔圖書獎(Costa Biography Award)入圍決選   ★安德魯‧卡內基優秀獎章(the Andrew Carnegie Medal

for Excellence)入圍   ★《君子》(Esquire)雜誌與《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雜誌2018年度最佳書籍提名   ★《衛報》(Guardian)11月書店選書與《星期日標準報》(Evening Standard)11月書單   ★ 亞馬遜(Amazon)11月最佳書籍,讀者4.6顆星高度讚譽評價 推薦人   閭丘露薇(前戰地記者、現為香港浸會大學新聞系助理教授)   ──專文推薦   李雪莉(《報導者》總編輯)   阿潑(轉角國際專欄作者)   范琪斐(資深媒體人)   張鎮宏(轉角國際主編)   郭崇倫(聯合報副總編輯 ,Podcast《郭崇倫會

客室》主持人)   劉致昕(《報導者》副總編輯)   閻紀宇(風傳媒執行副總編輯)   ──共同推薦(按首字筆畫排序) 各界推薦   戰爭不曾發生,除非有人將它帶到你的眼前。瑪麗‧柯爾文,大半生都投入這樣的志業,甚至死在採訪的戰火之中。《深入絕境》不僅是這個知名戰地記者的傳記故事,也透過其經歷敘事讓我們看見她所經驗的戰爭,而她又為何將自己的生命投擲於此。值得注意的是,本書作者琳賽‧希爾遜是瑪麗‧柯爾文相識十餘年的同行,一樣在烽火中堅持真相傳遞,因此,閱讀這本書時,我感覺到的是,這次,她藉著自己的筆所傳遞的,除了瑪麗‧柯爾文冒險得來的報導,還有她從立志當記者開始的學習、思考、方法與實踐。瑪麗

柯爾文雖然不在這個世界上,但透過她的報導與被紀錄下來的這一切,她得以繼續活著。而我們都因此而得以學習──如何當一個記者。──轉角國際專欄作者 阿潑   每個記者作為社會的一分子,身上總是不免帶著時代的印記。柯爾文是一個感性的人,也因為這樣,她會在報導伊拉克戰爭時犯下錯誤。而我一直認為,雖然沒有一個記者能夠做到絕對客觀中立,但是記者需要理性和冷靜,將個人價值偏好和工作區分開來,這樣才能避免因為情感上的偏好,而犯下判斷錯誤。但是同一時間,我也認同柯爾文一直的堅持:記者需要為弱者發聲。要擁有這樣的情懷,才不會對社會不公無意識地視而不見。   在這本書裡面,柯爾文是一個希望能夠平衡事業和家庭的女性,

但是最終沒能做到。而這正是很多女性記者,尤其是採訪戰亂和衝突的女性記者所面對的問題。研究顯示,大部分報導戰地的女性記者處於單身狀態,而且和報導戰地的男性記者相比,她們的學歷以及情緒控制能力更高,顯示女性跨入的門檻,要比男性高得多。柯爾文的那個年代,女性要在這個被視為男性的領地站穩腳跟,獲得尊重,她付出的,要比現在的女性記者多得多。但正是因為有她這樣的一批打破了男性壟斷的人,才使得後來者,可以將很多機會視為理所當然。   我喜歡這本書,展現了柯爾文的立體形象。她不再僅僅是一個戰地女記者。她之所以堅守在她的崗位,是因為她的價值觀,她的性格,她對這份職業的了解,她對這個社會的承擔。──前戰地記者 閭

丘露薇   本書非凡地描繪了一位記者的無畏與最終注定的犧牲奉獻……多虧了希爾遜的報導深厚以及熱情洋溢寫就此書,讓瑪麗‧柯爾文完全獲得她應得的評價。──約書亞‧哈默(Joshua Hammer),《紐約時報書評》(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這本傳記由希爾遜所寫,她認識柯爾文本人,也使用了未出版的報告和多達三百本的私人日記為材料,全書十分能掌握傳主的精神。──瓊‧李‧安德森(Jon Lee Anderson),《紐約客》(The New Yorker)   宏偉而動人……[希爾遜]捕捉到柯爾文一生中最極致衝擊之處。──吉爾‧多蒂(Jill Dough

erty),《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   希爾遜以欽佩之情與同情的理解,描繪了她的同事……記者們渴讀希爾遜這本書,但其他人會嗎?答案是肯定的:憑藉瑪麗的故事,希爾遜打開了許多人不曾窺見的大門。──艾德‧維利米(Ed Vulliamy),《紐約書評》(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深入絕境》是我這幾年來讀過最好的傳記。──克特‧施萊爾(Curt Schleier)《,明尼亞波里斯明星論壇報》(Minneapolis Star-Tribune)   這是我讀過的關於記者最好的傳記之一。──查爾斯‧格拉斯(Charles Gl

ass),《攔截》(The Intercept)   一本精彩的書──無疑是一份致敬,同時也講述了一段非凡的傳奇生命。──簡‧邦納姆‧卡特(Jane Bonham Carter),《週日泰晤士報》(Sunday Times)   作者簡介 琳賽・希爾遜(Lindsey Hilsum)   琳賽・希爾遜是英國第四台新聞的國際編輯。她曾報導過去二十五年來眾多重大衝突和國際事件,包括在敘利亞、烏克蘭、伊拉克和科索沃的戰爭;阿拉伯之春;和盧安達的大屠殺。她的作品散見《紐約書評》(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衛報》和《格蘭塔》(Granta)。她的第一本著作

《沙塵暴:革命時代的利比亞》(Sandstorm: Libya in the Time of Revolution)曾進入二○一二年衛報首作獎(Guardian First Book Award)的決選名單。 譯者簡介 黃楷君   政大阿拉伯語文學系、廣播電視學系畢業,曾任出版社編輯,現為書籍譯者。譯有《手寫時代》、《穆罕默德:宣揚謙卑、寬容與和平的先知》、《時光出土:考古學的故事》、《原始富足》、《漁的大歷史》等書,並曾合著《吹過島嶼的歌》。   [email protected]   前言 第一部    美國 第一章    死人的樹枝 第二章    

父與女 第三章    愛人與良師 第二部    中東 第四章    死亡之路 第五章    身處男性世界 第六章    戰爭、和平與愛 第三部    世界的彼端 第七章    我們要讓妳家喻戶曉 第八章    不計後果 第九章    鏡中的臉 第四部    倫敦 第十章    茫然失措 第十一章 魯莽的狂潮 第十二章 巴巴阿姆爾 後記 〈關於我倖存的報導可能有些誇大〉 資料來源與致謝 作者簡介   前言   我們生活的方式,   無論膽怯或無懼,   皆將成為我們的生命。   ──謝默斯・希尼(Seamus Heaney)   那晚,在貝魯特(Beirut)的晚餐時間只有一個話題

:是否該找人口販子偷渡我們通過邊界,進入敘利亞和遭圍攻的霍姆斯鎮(Homs)。當時是二○一二年的二月,革命正演變成內戰。希望推翻敘利亞政府的叛軍,正堅守在鄰近霍姆斯的巴巴阿姆爾(Baba Amr)地區。同一時間,總統巴夏爾・阿薩德(Bashar al-Assad)的軍隊以火砲猛烈轟炸當地。   我們四人已經在記者生涯中冒過許多次險。吉姆・穆伊爾(Jim Muir)從一九八○年代初便擔任BBC的中東記者,儘管蒙受綁架的威脅,仍居留黎巴嫩數年之久。尼珥・麥法夸爾(Neil MacFarquhar)童年時在利比亞長大,受《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派駐中東。我曾報導過盧安達(Rwa

nda)、伊拉克、利比亞和另外十多個國家的衝突事件。此外還有《週日泰晤士報》(Sunday Times)的瑪麗・柯爾文。她的左眼戴著一只眼罩,那隻眼睛在十年前,被斯里蘭卡政府士兵投擲的一顆手榴彈擊中,因此失去視力。一九九九年,配備槍枝和彎刀的民兵進逼東帝汶的聯合國駐區,即便多數其他記者都搭上最後一班飛機離境,瑪麗拒絕離去。同一年的冬天,她在俄國人轟炸道路時,於車臣的嚴寒山區瀕臨死亡。她總是一次次更加深入當地,也一次次待得更久。   不僅巴巴阿姆爾的轟擊毫無間斷,人口販子還可能綁架我們勒索贖金,或轉賣給聖戰士。對我們三人來說,這已經超越所能承受的危險底限,但瑪麗不以為意。「無論如何這就是我們的

工作。」她說。於是就這麼決定了。她將進入戰地。十五個月前,我人在倫敦的聖布里奇教堂(St Bride’s),也就是艦隊街(Fleet Street)上的記者教堂,當時瑪麗在年度禮拜上發表演說,紀念當年喪生的同業。「我們總是必須自問,新聞值得我們承擔多高的風險。」她說。她高高站在讀經臺上,瘦削的身軀罩著一件黑色針織洋裝,眼鏡架在鼻子上,好用她那隻僅存未盲的眼睛讀稿。「什麼是勇敢,而什麼又是逞能?」   當晚在貝魯特的晚餐後,我回到飯店,不安地思考著,究竟是瑪麗魯莽,還是我懦弱。我有不去霍姆斯的理由──我的膝蓋不好,有個編輯認為那趟旅程會太過危險,我還有本書要寫──但那些都只是藉口。瑪麗知道新聞

所在,赴湯蹈火也要前往報導。我完成了關於黎巴嫩敘利亞難民的報導後,搭機回到倫敦。瑪麗多花了幾天安排她的行程,接著和攝影師保羅・康羅伊(Paul Conroy)踏上危機四伏的旅程,他們步行、搭乘摩托車和吉普車,甚至一度爬行通過暴雨水溝。   幾天後我收到一封電子郵件,是用衛星電話寄出的。「到巴巴阿姆爾了。這裡簡直是場噩夢,但太令人憤慨了,非常值得。我現在應該要申請伊朗簽證,但我把我伊朗門路的聯絡方式遺留在家中。你有伊斯蘭指導部辦公室(Islamic Guidance Office)那位(相較之下!)親切的女士的電話嗎?」瑪麗已經在計畫她的下一趟旅程。   當週星期六, 我讀到她關於「寡婦的地

下室」的報導,和她奉為楷模的著名記者瑪莎・蓋爾霍恩(Martha Gellhorn)的任一篇戰爭報導一樣強而有力。蓋爾霍恩曾經報導西班牙內戰(Spanish Civil War)和諾曼第登陸戰(D-Day landings)。「這是個飢寒交迫的城市,砲彈的爆炸聲和陣陣砲火轟隆迴響……冰冷的雨水填滿坑洞,白雪從沒有玻璃的窗戶飄進屋內。」她寫道,「每個人的嘴上都在問著:『為什麼世界棄我們而去?』」   我以為她已經在返家的路上,但兩天後,我聽說她又回到巴巴阿姆爾。我對她感到生氣。為什麼要再次冒險呢?她寄給我一封電子郵件,說她後悔離開了,而且其他歐洲記者也在霍姆斯,所以她覺得自己也應該待在那裡。當

時的情況非常緊急,她必須在星期日她的報社出刊前就發布報導。我們安排了一次Skype通話,讓她替我任職的第四臺新聞(Channel 4 News)做段訪談。我們在訪談開始前聊了幾句。   「琳賽,這是我們見過最糟的情況了。」   「我知道,但妳打算怎麼從那裡脫身?」   她停頓了一會。   「就這樣了。我也不曉得。我還在安排。」   隔天早晨,我醒來時想起一位在巴格達(Baghdad)被綁架撕票的朋友。瑪麗也可能遭遇這樣的不測,我心想。我在上班途中的公車上,接到一位在貝魯特的西班牙友人稍來的訊息,她的記者丈夫也在巴巴阿姆爾。   「我想妳的朋友瑪麗遇上可怕的事了。妳聽說了嗎?」  

 *****   瑪麗死後的幾天一團混亂。有名年輕的法籍攝影師瑞米・歐希里克(Rémi Ochlik)也不幸遇害。《週日泰晤士報》竭盡全力要把保羅・康羅伊給救出來──他受了重傷,另一名法籍記者艾狄・布維耶(Edith Bouvier)也是。我把我的悲慟和掛念,灌注在廣播節目上談論瑪麗的事蹟,與為《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撰寫她的訃文。我發現自己憶起一九九八年我們初相識的情景,當時衣索比亞和厄利垂亞(Eritrea)之間的戰爭已經爆發。有十來位記者在吉布地(Djibouti),包括瑪麗和我,那是地球上最炎熱的地方。我們看上一架搖搖晃晃的烏克蘭飛機,正在將救援人員和商人從厄利

垂亞首都阿斯瑪拉(Asmara)載離。當時的情況並不尋常──所有明智之人都爭先恐後離境,但有「一小群瘋子」試圖入境,他們是記者。有兩名烏克蘭飛行員同意掉頭,送我們回去。一轉眼,瑪麗和我已經走過鋪有柏油碎石的飛機跑道,路面熱得快要融化。上機後,我們坐在一塊。飛機在崎嶇不平的跑道上滑行時,我們注意到有兩個東西猛然飛越窗外──那是兩位飛行員汗濕的襯衫,他們掛在機翼上晾乾,結果忘記要穿上。我們朝敞開的駕駛員座艙門一瞧──沒錯,他們正打著赤膊開飛機。機身突然向上傾斜,堆放在前方的電視採訪設備沒有固定住,沿著走道逐漸往後滑。瑪麗和我捧腹大笑,幾乎快要從座位上跌下來。我們就像兩個女學生在課堂上咯咯笑著。這是

我對她最初的印象。當然我過去曾見過她,也因為她的名聲認識她,但那是我們成為好友的時刻。我們笑得停不下來,想著自己可能會從空中墜落紅海而死。   接下來的十四年間,我們會在前往採訪途中,或在帕丁頓(Paddington)附近、特派記者經常出沒的前線俱樂部(Frontline Club)相見。她邀請我參加派對,第一次是在她諾丁丘(Notting Hill)的公寓,後來是她在漢墨斯密(Hammersmith)購入的房子,位於泰晤士河(Thames)的北岸。她穿著一襲黑色的雞尾酒會禮服,姿態優雅,調配著伏特加馬丁尼,屋子裡滿是演員、詩人、政治家和記者。隨著二十世紀末和二十一世紀初衝突事件激增,我感覺

我們是共患難的死黨,就像記者團的塞爾瑪(Thelma)和露易絲(Louise)。二○○一年四月,我聽說她在斯里蘭卡中彈。我聯繫上她時,她人已經回到美國,正等著為她受傷的眼睛動手術。「我沒辦法哭,」她說,「但我需要哭,因為我不斷收到泰米爾人(Tamils)的訊息,說要捐贈他們的一隻眼睛給我。」外科醫師發現一枚長六毫米的砲彈碎片抵住她的視神經。她自那時起戴上的眼罩,成為她的代表性標誌,也是她英勇的象徵。   如今她聲名大噪,變成授獎的熱門人選,而且獲獎無數,但她卻日漸消瘦、性格乖僻。我在二○○三年美國入侵後的伊拉克見到她時,她臉上的皺紋似乎更加深了。某個在倫敦的晚上,我們在一群人權運動人士的觀眾

面前共同演講。觀眾席中有位認真的年輕女性提問,想知道我們是如何處理報導衝突事件後的創傷。這是個前往戰區採訪的特派記者都討厭的問題──我們真的有必要在某個星期四晚上,在一整個講堂的陌生人面前,坦露我們的心靈狀態嗎?瑪麗和我互使了眼色。   「琳賽和我,我們兩人會去酒吧喝酒。」她用她從未改變的東岸口音,慢聲慢氣地回答,而我們咯咯笑了起來。   有時候事情沒那麼好笑。某次我在倫敦安排了一位伊朗社運人士的採訪,她兩小時後才姍姍來遲,而且還喝醉了,令我勃然大怒。後來我原諒了她,這是當然的,因為所有人都會原諒瑪麗──她擁有一種個人魅力,當你認為她把你看作好友時,會感到雀躍不已。我認識她的方式相當簡單,

就如同你認識某個同樣因患難和倖存而心有戚戚的朋友,譬如炸彈在你離開後立即爆炸,或擊中道路另一端的空大樓,而你只差幾碼的距離或幾分鐘就會遇難。對於她的黑暗面,我僅略知一二,如她幾次破裂的婚姻,以及我知道深深折磨她的創傷後精神壓力。   在她逝世後的那週,我找到一張二○○二年的照片,那是她失去一眼視力的隔年。照片裡我們兩人身在傑寧(Jenin)的巴勒斯坦難民營的瓦礫堆中,難民營剛剛慘遭以色列的推土機摧毀。相片裡的瑪麗穿著淡藍色的丹寧襯衫和灰色牛仔褲,眼罩蓋在她的左眼上,一手拿著筆記本,一手拿著筆。我身穿紫色襯衫和深藍長褲。我們看上去滿身灰塵,疲憊又快樂。而那正是我們當時的感受,在一股記者取得新聞

的強烈渴望下團結齊心,也很高興遇見彼此。那次相遇留下的幾張照片,是我僅有的兩人合照。   我認識她的時間匆忙而短暫──比如在的黎波里(Tripoli)的晚餐、通過約旦河西岸地區(West Bank)的顛簸車程、在耶路撒冷一起喝酒──如今她卻已離開人世。我對許多關於瑪麗的事一無所知,無論是她對我隱瞞,或我選擇不看的事情。是什麼驅使她在職業和私人生活,都走向這樣的極端?是勇敢抑或魯莽?她是我們世代最受敬佩的戰地記者,她的私人生活也因衝突留下傷痕。而雖然我把她視為好友,我對她的認識卻如此微不足道。   悲慟的情緒沉澱之後,我總是時時想起她。她永遠都在那裡,她的鬼魂激勵我去發掘一切我在她生前錯過的

點滴。  

台新附卡線上申請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本片於疫情升級前拍攝,防疫期間,請帶好口罩、勤洗手、減少外出,防疫工作大家一起來。”

感謝本次贊助廠商,台新Richart數位銀行贊助播出!

這次有和廠商爭取到特別給我們粉絲的活動
新戶於活動期間透過專屬連結(專屬連結:https://tsbk.tw/3c4p2u/ ,代碼:KOL77)成功完成註冊Richart存款帳戶,首次登入使用Richart APP後,即可獲得用戶禮100元+Richart磁鐵乙個。
或於活動期間透過專屬連結成功完成註冊Richart存款帳戶
(專屬連結:https://tsbk.tw/3hdzay/ ,代碼:KOL95)
首次登入使用Richart APP後即可獲得Richart新臺幣12次跨行轉帳優惠
開戶審核成功並登入APP後90日曆日內使用完畢,限額160名額滿為止
(以上活動二擇一參加)

Richart官網:https://richart.tw/TSDIB_RichartWeb/RC00/RC000000
Richart粉專:https://www.facebook.com/richart.tw/
Richart LINE官方帳號:https://line.me/R/ti/p/%40richart
Richart IG:https://www.instagram.com/hellorichart/

第九十部影片,離夢想最近的一次,G-Class野營去!

烙野孩FB粉專:https://www.facebook.com/%E7%83%99%E9%87%8E%E5%AD%A9-108421374001542/
烙野孩IG:https://www.instagram.com/im_yeah_hi/

太夢幻了!第一次上G-Class~

這一次,是一趟圓夢計畫!在戶外玩了這麼久,一直沒碰過G-Class的車,是連碰一下都沒碰過,只有遠遠看過,或是在雜誌上看到。那天,看到朋友開著這台車去露營,想說,不知道他們會不會想要野營,電話就打過去,大驚喜!二話不說答應了!於是我們出團啦~

G-Class給人一種滿滿的粗礦,但一進到車室,大大的橫向數位儀表,科技感直接爆棚,同時,中控又出現復古的小時鐘,真是融合古今的設計啊XD!

整台車位選配的基本重量達2429kg,踩起來卻一點笨重感都沒有,油門輕盈,換檔綿密,一不小心已經到達速限了。

到達野營地,在附近小小玩了一下,沒有改裝過的原廠車,對於中小型的石頭輕鬆樂勝,一路上的坑洞也是直接輾壓,Amber完全沒在怕。

晚餐也是一個衝突的呈現,魚子醬、鮭魚卵、小龍蝦配泡麵,滿滿的海味,這個晚餐+宵夜真的很好吃!

對車子的了解,隨著年紀及興趣的不同一直在改變,心中的夢想清單也一直在改變。還不會賺錢的時候,看到跑車覺得長大一定要有,出了社會,工作或家庭需求,會想買舒適的車,開始玩戶外以後,對於可以Off-road的車更是嚮往,這次G-Class真的讓我們很驚艷!

近期也會有換車的需求,當然不是G-Class這麼厲害的車啦~

買車不是小事,大部分人還是會貸款購買,台新Richart數位銀行App讓貸款變得簡單清楚,手機上操作就能得到大部分的資訊,想買車的人可以方便評估自己能力,最好規劃。貸後的管理頁面清楚明瞭,不用再找紙本文件啦~

感謝這次台新Richart數位銀行邀約合作,讓我了解到手機上的數位銀行App可以做很多事,整理一下覺得特別的地方:
1.線上就能開戶,十分鐘就能完成
2.一個月5次跨行提款、5次跨行轉帳免手續費
3.線上快速申請車貸(新車、中古車、重機皆可貸),介面方便清楚
4.用手機就可以提款,節省錢包卡片空間
5.小查罐(子帳戶)功能,方便管理資金用途

現在手機真的很方便,大家也可以試試看哦!


離開時要帶走垃圾,最好可以帶袋子幫忙撿垃圾。
對影片有問題可以在下方留言,有幫助的話🙇懇請按讚訂閱分享。


#台新richart#richart#Richart陪你存下生活的每一塊
#Taiwan#台灣
#野營#Camping
#Outdoor#戶外#旅遊
#烙野孩#imyeahhi

藉「創意高齡」促進文化產業之發展:以台灣老人的戲劇參與為例

為了解決台新附卡線上申請的問題,作者李啟睿 這樣論述:

  戲劇,是文化產業第二類別的其中一項業別。本研究探討高齡者參與戲劇如何促進戲劇業者之工作機會,藉創意高齡理論證明戲劇參與對身心健康有益,建議政府向全民傳播戲劇參與對身心健康之益處並鼓勵高齡者以觀眾、演員、學員、故事提供者、戲劇治療參與者、志工等六種身份參與戲劇,高齡者可根據個人健康狀態以及自身經濟能力選擇參加公費與自費之項目。戲劇業者投入創意高齡所獲得之研究發現,能提供文化產業其他業別業者參考。  由於高齡浪潮使老人權益更受重視、台灣銀髮商機有待開發、台灣醫界與藝術界已開始合作、文化產業從業者低薪問題尚待解決,本研究以「統整適合高齡者的戲劇商品」、「歸納和預測高齡者參與戲劇的管道」、「探討

藉高齡者戲劇參與增加戲劇業者工作機會的方法」、「提出高齡者戲劇參與相關之政策建議」為目的,以文獻分析法呈現創意高齡理論及戲劇理論,以參與觀察法探查台灣高齡者戲劇參與之實況以及台灣戲劇業者接案之現況,以深度訪談法歸納出戲劇業者如何藉高齡者戲劇參與取得更多工作機會。  研究發現:在戲劇商品方面,與高齡者相關之戲劇有戲劇課程以及戲劇節目兩種,相較於戲劇節目之觀賞式參與,戲劇課程不僅可獲得較多元角度之體驗與學習,戲劇業者也可獲得較合理之薪資待遇,故戲劇課程應被列為戲劇推廣之重點,建議政府設置戲劇課師資之條件並訂立職訓教育系統之規範,增進戲劇課程之品質和廣度,有助於戲劇課程之推廣,以利戲劇業者從戲劇課程

中取得工作機會。在戲劇參與管道方面,民眾除了可透過劇團、場館、公部門各局處、社福組織、售票系統網路參與戲劇外,政府與戲劇業者宜朝三大領域開發,一是健康促進、二是結合觀光,三是創建app,此三大領域之落實為:建立民眾創意高齡的觀念並制定創意高齡相關政策以推廣老人戲劇參、以觀光推廣老人戲劇參、以戲劇參與app推廣老人戲劇參與。

藍色寶地:解開長壽真相,延續美好人生

為了解決台新附卡線上申請的問題,作者丹.布特尼 這樣論述:

  長壽是文化,不僅關乎健康,更在面對人生的態度與從容。   遇見百歲人瑞,改變了東京上班族小夜子,感覺生命首次臻於圓滿。   今天,這些居住在藍色寶地的長壽智者,要跟你分享更多有關生命與健康最珍貴的功課!   藍色寶地,是世界上最長壽的人住的地方。   他們是:義大利薩丁尼亞半島、日本沖繩島、美國加州的洛馬林達區,以及哥斯大黎加的尼科亞半島。   作者費時七年深入這四個地方,與數十位人瑞訪談,終於揭露了長壽的真相!   原來,壽命25%由基因決定,75%取決於我們的生活方式,以及每天的抉擇。   為什麼「藍色寶地」的人會長壽?   是相同的生活方式、環境、飲食、人際互動和人生觀,造就了他們質

量兼具的人生。   ◎《紐約時報》、亞馬遜網路書店暢銷書  ◎百歲人瑞教你的健康長壽智慧寶典,良好的生活方式讓你至少多活十年!   在義大利薩丁尼亞半島,嘲諷式的幽默感,讓他們每天笑著面對艱困環境。在這裡,人們打招呼會說:「祝你活到一百歲!」;人瑞享有名人待遇,小酒館貼的不是比基尼女郎海報,而是「本月百歲人瑞月曆」。   在日本沖繩島,老人家相信服用「維他命S」--每日一笑--可延年益壽;用餐前會說:「不要吃太飽!」用餐結束時會說:「我不餓了!」而不是「我吃飽了!」。人瑞以自己的長壽為榮並充滿使命感,這是他們「每天早上起床的理由」。下午的「互助會」是他們的精神寄託,「像這樣聊天就是我生命的意義

!」   在美國加州的洛馬林達區,每週安息日一定放下手邊工作,跟重要的人聚在一起,完全釋放壓力。他們說,「感謝老天爺特別眷顧,讓我們健康長壽」,其實是歸屬感及幸福感延續了他們美好的人生。   在哥斯大黎加的尼科亞半島,所有長者都對家庭有所貢獻,家人互相需要、鄰居往來熱絡,即使百歲母親仍對八十歲的兒子一樣呵護備至。在這裡,做兒子的可以慢慢長大。   作者不但深入訪問,並讓科學來解答這些長壽區的各個生活面向,以百歲人瑞做見證,揭開這些人不靠藥丸、手術或藥療的健康長壽真相。 ◎延續美好人生的九堂課  第一堂課 讓運動成為理所當然的事  第二堂課 只吃八分飽,輕鬆減少20%的熱量  第三堂課 植物傾向

--避免食用肉類或加工食品  第四堂課 生命的葡萄--適量喝紅酒  第五堂課 給自己一個「每天早上起床的理由」  第六堂課 放慢步調,紓解壓力  第七堂課 參與宗教性團體,創造歸屬感  第八堂課 家庭至上  第九堂課 與志同道合者在一起 作者簡介 丹.布特尼 Dan Buettner   國家地理探險家兼作家,「藍色寶地」機構創辦人,這是幫助美國人更健康長壽的機構。他創新的研究成果曾登上2005年《國家地理雜誌》封面報導「長壽的秘密」。目前居住於明尼蘇達州的明尼亞波利市。   布特尼和美國國家老化研究院、相關領域頂尖研究人員合作,歷時七年,走訪全世界四個「藍色寶地」,與數十位人瑞進行訪談,分享

來自這些長壽聖地的秘密,並接受《歐普拉秀》、CNN、《早安美國》和《NBC晚間新聞》專題報導,他的經驗已不再是世界彼端的秘密。 譯者簡介 田霏   台灣大學外國語文系畢,美國雪城大學廣播電視電影碩士。曾任美語教學雜誌編輯、電視台購片企畫、英語講師。譯有多部影片、文稿。 推薦序 人人有機會成為樂觀健康的人瑞 郎祖筠 推薦序 原來我也是藍色寶地的實踐者 衝浪爺爺 前言 準備改變你的人生 第一章 長壽的真相:你也許錯過了十年美好人生 第二章 義大利的藍色寶地:薩丁尼亞島 第三章 日本的藍色寶地:沖繩島 第四章 美國加州的藍色寶地:洛馬林達 第五章 哥斯大黎加的藍色寶地:尼科亞半島 第六章 延續美好

人生的九堂課:打造你專屬的藍色寶地 推薦序人人有機會成為樂觀健康的人瑞春禾劇團教學暨藝術總監,基督復臨安息日會教友 郎祖筠   (內文)十幾年前,因為節目錄影的關係,外景隊開拔到沖繩那霸訪問長壽村。那是個炎熱得令人昏昏欲睡的午後。導遊帶著我們進入保留傳統格局的村子,找到受訪的老人。老人那時七十七、八歲,還在烈日下的菜園裡清除雜草。透過翻譯請問他怎麼不午休呢?老人稍稍靦腆的回答:「答應幫奶奶整理菜園一陣子了,卻因為閒散至今沒整理。奶奶聽說今天有貴客來訪,被客人看到雜草叢生的園子(其實還好啦!),實在太沒面子!」於是老人被罵得臭頭,只好犧牲午睡,趕著將菜園整理爽利。   當時聽老人這麼說,其實

沒啥感覺。當作是老先生在敘述被老婆叨唸的過程。之後老人抱著一簍剛摘下的豇豆,領著我們到他家的廊下乘涼喝冰茶並受訪。   老人幾十年來作息規律,每天七點起床,就先去田地裡巡巡走走,活動筋骨。飲食清淡健康,每餐八分飽,還有睡眠充足。我問他:「奶奶呢?怎麼沒見他人影!」他看看時鐘說:「奶奶午睡到三點,差不多可以『過去』探訪他了。」   「過去」探訪?莫非老人家七老八十還學年輕人搞分居嗎?才在心頭犯嘀咕,就來到另一棟房子的後廊了。老人從屋裡請出奶奶……啥?原來老人口中的奶奶真的是他的祖母!已經有一一四歲高壽了!   人瑞奶奶看來精神抖擻,笑瞇瞇地跟我分享她的長壽之道:園子裡自家種植的蔬果和味增豆腐湯是

她多年的主食。少量的肉食是沖繩人最自豪天然養殖的黑毛豬肉(當年還沒有有機的名詞),或是親戚捕撈的海魚。每天散步兩回,早睡早起,午睡一到兩小時,鮮少動氣,積極參與村民活動,只要醫生許可,偶爾還隨團旅遊……更可愛的是,人瑞奶奶笑罵著他孫子說:「這個『年輕人』閒散慣了,一定沒好好招待遠來的貴客……」吼 ~ ~ 歐巴將!這位「年輕人」都七十八歲啦!那我們這群二、三十歲的呢?人瑞奶奶捂著嘴笑說:「剛才就很想叫你們『小娃娃』哩!」   沖繩長壽村的採訪令我大開眼界、印象深刻。不過仗著自己還年輕,就只是讚嘆而已,哪裡知曉自己有多幸運,早早接近了青春之鑰,卻又輕易擱置?   二○○五年,《國家地理雜誌》以「藍

色寶地」為封面,並專文報導。當時,我先生驕傲的攤開雜誌指著加州洛馬琳達區的文章說:「這就是復臨安息日會教友實踐安息生養及長壽的實證。」   不說別人,就說我今年高壽九十六歲的公公,創建台灣復臨安息日會的高哲儒牧師(Jerold Christensen)。二十二歲那年向教會申請自願到中國傳教,帶著新婚妻子赴任,就遇到世界大戰。夫妻倆用籮筐挑著在逃難半途誕生的女兒和細軟,逃進中國內陸深處,經歷數度驚險死裡逃生,好容易回到美國。好日子才過三年,當時二十五歲的公公又帶著妻子和年幼的女兒申請來台灣傳教。   高牧師跟長老教會的馬偕牧師一樣,也幫原住民拔過蛀牙,在台服務到八十幾歲才退休返回美國。這期間以微

薄的牧師薪水,正式或非正式的收養台灣六十幾個孩子,盡力協助推展基督復臨安息日會含宗教外的三大社福目標:醫療、教育、健康。大家所熟知的台安醫院、魚池三育基督書院、劍潭復臨附中(家樂式玉米穀片還是敝教會發明的哩!)等等都是屬於復臨系統。   高牧師徹底實踐健康素食、勞動知足、社區服務、每週一定有一天的身心休養--安息日,規律作息以及堅定的宗教信仰。九十六歲的公公,目前定居在北加州沙加緬度。老先生自己砍樹改建車庫、蓋涼亭;開車上超市購物(還常常超速)、上網、收發E-MAIL;去年娶了他第三任牧師太太,我跟先生開玩笑,公公那麼長壽,很有機會娶到第四任妻子。上個月我們買一台新的蘋果筆電送他,他開心得像個

孩子。我的公公--高哲儒牧師簡直是「藍色寶地」的「活標本」!   當《藍色寶地》即將出版,我和先生(Robert Christensen)樂意而且興奮的盡力為此書大力推薦,用力推廣,使力推文。   作者丹.布特尼費時七年的深入探訪,在本書揭露長壽健康的真相,而且只要我們願意付諸行動,徹底改變揮霍青春、健康的惡習,人人有機會成為樂觀健康的人瑞。   最後,我與讀者分享基督復臨教會的New Start(新起點)生活宗旨:N ~ nutrition(均衡營養),E ~ exercice(持久運動),W ~ water(充足水分),S ~ sunlight(適度陽光),T ~ temperance(節

制生活),A ~ air(清新空氣),R ~ rest(身心休息),T ~ trust God(信靠上帝)。這不就是《藍色寶地》裡的長壽法則!   快快放下荼害自己健康的屠刀,擠身「藍色寶地」改變您的人生,保證是黑白變彩色喔! 前言準備改變你的人生   那是2000年的春天,小夜子當時是東京的年輕主管,前途無量。她的公司請我到日本探索人類長壽的秘密,這個主題可能會激發許多觀眾的想像。在此之前,我已主持一系列名為「探索」的互動教育計畫長達十餘年,我們透過網路聯繫一群科學家團隊,調查地球上的大謎團。我們希冀成千上萬的學生能關注每天在網路上發表的訊息,藉此激發他們的想像力,激盪腦力。為了之前的探索計

畫,我的足跡遍及墨西哥、俄國和非洲。   幾年前,我第一次得知沖繩在長壽研究上的地位。當時人口研究指出,沖繩是世界上人類活得最久,也最健康的地方。不知何故,沖繩人口達百歲的速度比美國快了三倍之多,罹患心臟病的比例為美國的五分之一,沖繩人平均比美國人多了七年的健康人生。沖繩人健康長壽的秘密是什麼呢?   我帶了一小組攝影人員降落在沖繩,有一名攝影師、三名編劇,和一名衛星技術員,讓我們與約25萬的學童保持聯絡。我們的聯絡名單包括老人醫學專家、人口學家、草藥師、巫醫和女祭司,還有百歲人瑞,他們是沖繩人長壽的活證。 探索「藍色寶地」   五年後,我帶著另一組專家回到沖繩。我剛為《國家地理雜誌》完成一篇

名為「長壽的秘密」的封面報導,內容介紹全世界最長壽人口集中的三個區域。我們將這些地方暱稱為「藍色寶地」,這是人口學家在調查薩丁尼亞島的時候,創造的新名詞。我們擴充詞彙的意涵,納入世上其他長壽區域,而沖繩依然在這些區域中名列前茅。   我決定進一步探究沖繩人的生活方式,作為我們線上探險新計畫—「探索藍色寶地」的部分內容。每天會有超過一百萬人次在線上關注我們的進展,我們可以趁機發揮極大影響力。我知道截稿日期不能有絲毫延誤,決定去找小夜子。   小夜子不太好找。我試過她的舊電子郵件地址,問遍以前的隊員,打聽她的下落。我聯絡她的前老闆,發現她已經丟下那份呼風喚雨的工作,成為一位全職母親。我知道後很錯愕

,因為我以為她現在已經是SONY還是日立的高階主管了,但她卻離開了東京。他說她搬去屋久島,跟擔任學校教師的先生和兩個小孩同住。我致電給小夜子時,她聽來相當興奮。   「丹先生!」她說。「聽到你的聲音,我真是太高興了!」我告訴她沖繩的新計畫,希望她能加入。   「丹。」她回答:「你知道我很愛探索計畫,那曾是我生命中很重要的經歷,但現在我有兩個小孩,不能丟下他們。」   我們又談了幾分鐘,然後我失望地掛上電話。只好另覓合作夥伴了。但是幾天後她打電話給我,突然接受了這份工作。她為何改變心意,我毫無頭緒,只是對她的歸隊鬆了一口氣。   我們將總部設在沖繩偏遠的北半部,一間傳統的家庭旅社中。我募集了一群

科學家、編劇、影片製作人和攝影師,小夜子跟日本譯者和技術員團隊一同抵達。她那身時尚探險裝扮已不復見,現在她腳踏涼鞋,身穿大地色系棉衣,頭上幾絲白髮,散發沉穩的氣質。但是當她打開電腦,展開電腦表格,我知道她對條理組織的熱愛絲毫未減。 人生轉彎處   計畫進行到一半的時候,線上觀眾投票決定我們的團隊前往大宜味村這個小漁村,採訪一位名叫奧島宇治的104歲女性。小夜子和我以前曾訪問過她,後來在《國家地理雜誌》的報導中登出她的人物側寫。她驚人的活力讓我們印象深刻,宇治說她吃的食物大多是自己種的,還為朋友舉辦飲酒會。自從擠身百歲人瑞,不知為何她成了媒體寵兒,全世界重要新聞機構幾乎都訪問過她,包括CNN、D

iscovery頻道和BBC在內。   小夜子聽到我們計畫再次拜訪宇治,便要求同行。在前往大宜味村的一小時車程裡,我們第一次有機會關心彼此近況。我們坐在後座,沖繩北部色彩鮮明的綠葉植物在車窗外快速掠過。   「你知道嗎,丹?宇治改變了我的人生,」她開頭。「我一直在東京市中心工作,早上七點半就去公司,很晚才離開。一天要開五到七個會,然後吃晚餐、唱卡拉OK到凌晨一、兩點。工作很辛苦,但我樂在其中。我做得很好,賺了很多錢,但是我的生命裡缺少了什麼。我覺得這裡很空虛。」她把手放在胸口。   「丹,你記得嗎?」她回憶道:「我們去見宇治的時候,第一眼看到的是她燦爛的笑容。你是外國人,但她把你當朋友一樣談話

。日本人通常對外地人懷有戒心,但宇治立刻接納了你。那種氣氛像是一個大擁抱。看得出來她讓周圍的人都很開心—家人、朋友,甚至是外地人。雖然她沒跟我講一句話,我也能感受到她的活力。」   小夜子說,我們第一次跟宇治見面後,她走到街上喝果汁。「我當時想,『這個經歷對我來說很重要。』日後沖繩的行程中,我一直想到宇治,想到她簡單的生活,她讓周遭的人都很愉快,不用擔心未來會發生什麼事,也不為從前錯過的事感傷。我的想法慢慢成型,『我要變得像她一樣,這就是我的目標。』」   「回到東京後,我向老闆遞出辭呈。過去我的夢想一直離不開商務,但是我了解到那不過是空中樓閣。我了解到我想變得像宇治一樣。我思索,『該怎麼做呢

?』我打電話給在屋久島的男友,說要去找他。我搬到屋久島,學習下廚。一年後我們結婚了。」   「我懷第一胎的時候,和先生回到沖繩,再次拜訪宇治。我不認為她對我有任何印象,但我希望她能祝福我的孩子。很慶幸寶寶生下來很健康。現在我有兩個孩子,他們是我的生命。沒人知道我在東京的工作。」 再見人瑞宇治   我們抵達宇治家的時候,太陽已偏西。她住在沖繩傳統木製房子裡,房間用宣紙拉門隔開,地板上擺著榻榻米墊。我們脫鞋進入屋內。雖然日本人習慣坐在地板上,宇治像女王一樣坐在房間中央的椅子上,平靜安祥。我第一次見到宇治的時候,她還默默無名,現在已成了名人,像是宣揚長壽的「達賴喇嘛」。她包裹著藍色和服,示意我們坐下

。如同一群幼稚園孩童圍著老師,我們盤腿坐在她腳邊。然而,我注意到小夜子幾乎沒有踏進房間。不知道為什麼,她似乎不願意靠宇治太近。   宇治為了歡迎我們,將手臂舉至頭頂,像是展示她的二頭肌,接著大喊:「元氣,元氣,元氣,」即日文中的「活力,活力,活力!」   「多麼彌足珍貴啊!」我想著。這麼多人害怕變老,但如果他們能看看這個精力充沛的老婦人,就會滿懷期待。我把宇治登在《國家地理雜誌》上的照片給她看,我一臉得意,因為本人執筆的這篇報導登上了封面。 百歲人瑞的智慧   世界各地的「藍色寶地」,都有像宇治這樣的人,本書是關於聆聽他們的故事。要如何擁有長久且富足的生命?世界上最健康長壽的人能傳授的秘訣不勝

枚舉。如果智慧是知識和經驗的總和,那這些人的智慧之高,無人能望其項背。   因此,本書充滿百歲人瑞對美好人生的真知灼見,故事包羅萬象,從養育孩子到如何討人喜愛,從致富到尋找,並保有今生的摯愛。每個人都能從他們身上學到如何創造自己的「藍色寶地」,踏上長久且美好的生命之路。   但是當談到長壽的科學,如同七呎長人無法解釋自己為何擁有七呎身高,百歲人瑞也無法解釋為何能擁有百年人生。宇治每晚喝的艾蒿浸漬酒有益健康嗎?或許吧,但仍不足以解釋,為什麼她沒有罹患癌症或心臟疾病,以及她為什麼在104歲的高齡,還如此精神奕奕。為了習得像宇治這種人的長壽秘訣,我們要尋找一個有許多宇治的地方,尋找一種文化,一個「藍

色寶地」,那裡健康的九十歲或百歲人瑞占總人口比例奇高。接著加入科學角度,探究其成因。   科學研究顯示,人類的壽命只有約25%由基因決定,這是著名丹麥雙胞胎研究的結論。另外75%取決於我們的生活方式,以及每天所作的抉擇。因此,如果我們調整生活方式至最佳狀態,便能在生理象限內,將平均壽命延展至最長。 延續美好人生的九堂課   本書一開始先處理老化的現況。你真正能活到一百歲的機會有多少?膳食補充品、荷爾蒙治療和基因介入能有多少成效?有哪些經過科學證實的方式,能延長你健康的壽命?   接下來的章節中,我們會帶你來到世上已確認的長壽熱門地,進入「藍色寶地」:義大利薩丁尼亞島的巴巴嘉地區、日本的沖繩、加

州的洛馬林達社區,和哥斯大黎加的尼科亞半島。我們每到一處,便會邂逅不同的文化,他們各有其獨特的長壽途徑。我們會遇見像宇治這樣的長壽名人,以及研究這些人瑞生活方式和文化的專家。我們會解說歷史、基因和悠久的傳統,如何聯手眷顧這些地區的居民。我們會深入探討生活方式各個面向,讓科學來解答,為何此種生活方式能為居民延續美好人生。   最後一章將所有經驗歸納成九堂課,堪稱世上最佳長壽實踐的精華,超越文化隔閡。我們相信這些課程等同於長壽的實際配方,不只是延年益壽最有效、最可靠的資訊,還能為生命添加色彩。   當然,若不付諸行動,這些資訊將沒有實質意義。因此,頂尖行為學專家也會提出一份行動計畫書,幫助你在日常

生活中實踐這些長壽秘訣。好消息是,你不必全盤接受,我們接受「單點」。你可選擇最感興趣的項目,聽從我們的建議,把長壽菜單上的項目化為日常習慣,並確信不論如何選擇,增添幾個月或幾年的壽命並非天方夜譚。   數百年甚至是數千年的人類經驗,已轉換成密碼,寫入世界各地的「藍色寶地」。我相信這些人攝食、與人交往、消除壓力、自我治療、避免疾病和看待世界的方式能為他們延續美好人生,其中必然有理可循。長壽智慧已在他們的文化中發展多時。如同大自然選擇保留對物種生存有益的特徵,我相信這些文化長久傳遞下來的正面習慣,某種程度上能幫助成員的壽命延展至最長。我們只需敞開心胸、準備好聆聽,便能獲益良多。 長壽的真相--你

也許錯過了十年美好人生其實,大多數人比自己以為的更有能力決定壽命長短。如果你能調整生活方式至最佳狀態,也許能贏回十年美好人生,反之則加速老化腳步。伊利諾大學芝加哥分校的S‧杰‧歐宣斯基博士,和全世界五十多位頂尖的長壽專家眾志成城,在西元2000年發表了一份對於人們盲目追循長生不死秘方的立場聲明。「我們對此事的措辭必須明確至極。」他們寫道。「沒有一種生活方式的改變、手術、維他命、抗氧化劑、荷爾蒙,或現行的遺傳工程技術,經過科學證實能改變老化的進程。」殘酷現實擺在眼前,老化這件事從來都只有油門踏板,到目前為止還沒發現煞車。我們能做的首要之務是不要太用力踩油門,以免加速老化的腳步。然而,現代人的生活

步調快速多變,踩油門的力道太猛,也過於頻繁。本書重點為探索世上健康和長壽的典範實務,並在我們生活中實踐。其實,大多數人比自己以為的更有能力決定壽命長短。事實上,若能採取正確的生活方式,我們至少能增添十年美好人生,因罹患疾病而提前死亡的機率也能大幅降低。為了一探長壽的秘密,我們一群人口學家、醫學科學家和新聞工作者,直接來到取經的寶地,長途跋涉至全球最健康的四個地區——「藍色寶地」,那裡長壽居民的比例之高令人咋舌,他們成功防治許多奪去現代人性命的疾病。而這些人活到百歲的機會,也是我們的三倍。在每一個「藍色寶地」中,我們採用與美國國家老化研究院合作發展出的調查方法,確認哪些生活方式有助於解釋該區的長

壽現象:居民選擇的食物、身體活動的多寡、與人交際的方式、服用何種傳統藥物等。我們尋找這些方式的共同點,也就是四地通行的做法,再提煉出我所謂的最佳健康實踐精華,便成為超越文化隔閡,一帖真正的長壽配方。這就是「藍色寶地」的假說:如果你能調整生活方式至最佳狀態,也許能贏回十年美好人生,反之則加速老化腳步。要如何調整生活方式至最佳狀態呢?請仿效我們在四個「藍色寶地」中找到的實踐法則。進入「藍色寶地」我們的工作團隊花了七年時間環遊世界,一一走訪四個「藍色寶地」,拜會不同風俗的居民。每到一處,我們會確認那些人的年齡是否屬實,與數十位人瑞進行訪談,並與當地醫學專家合作,研究當地每一種生活方式、習慣和日常活動

。每個「藍色寶地」的長壽秘方各有不同,但是我們會發現基本要素大同小異。這些基本要素,即九堂長壽課程,深植於我們所研究的這些文化當中。我想可以這麼說,我們追尋的是真正的青春之泉,只是這種泉水並非從地底冒出,而是歷經數百年的錘鍊而來。對我們來說,這一切都從義大利外海的小島開始。義大利的藍色寶地:薩丁尼亞島我遇到的所有人瑞都告訴我,在他們的人生中,最重要的是家庭,那是他們人生的意義。我問琵雅翠娜為什麼她的母親諾娜能如此長壽,她只回答我兩個字:孫子。「因為愛人與被愛。」她說。「母親不只幫我們把孩子養大,還一直告訴他們受教育很重要。有時候她會給孩子錢,也總是不忘為他們祈禱。孩子感受得到她的愛,所以會回報

她的恩情。孩子們知道諾娜希望他們能出人頭地,所以加倍努力。」兩年前,諾娜剛滿一百歲,當時她病得很重。「她很多天無法起床。」琵雅翠娜說。「我以為她快不行了,把整個家族都叫來。四個女兒和十三個孫子,每個人都到了,許多人是從本島趕回來。那一天我們以為她快走了,大家都聚在她的床前向她道別。我們不知道她聽不聽得見,但是當我功課總是不及格的姪子傾身跟她說以後會很想她,諾娜突然睜開眼睛說:『除非看到你大學畢業,不然我哪裡都不會去!』。後來諾娜漸漸康復,我姪子也回去把大學讀完。」巴巴嘉地區95%的百歲人瑞都是如此,因為他們有一名女兒或孫女在旁照顧。祖父母付出愛心、照料孩子、提供經濟支援、給予智慧建言、期待孩子

成功,並激勵後代延續傳統、督促他們出人頭地。結果可能造就了更健康、更能適應環境、更長壽的孩子,長壽的基因無疑地傳遞了下去。如果你想過著像薩丁尼亞人瑞一樣的生活,試試看以下的做法:家庭優先 薩丁尼亞堅定的家庭價值,有助於確保家中每個成員都受到妥善照顧。生長在情感聯繫緊密和健全家庭中的人,較不會憂鬱、自殺或壓力過大。喝山羊奶 一杯山羊奶所含的成分,有助於預防老化的發炎性疾病,如心臟病和阿茲海默氏症。頌揚老年人 祖父母付出愛心、照料孩子、提供經濟支援、給予智慧建言、給後代成功的期望和動機、激勵孩子延續傳統,並督促他們出人頭地。最終可能造就了更健康、更能適應環境、更長壽的後代,提高總人口的平均壽命。散

步 每天像薩丁尼亞的牧羊人一樣,走五哩或五哩以上的路,對心血管相當有益處,也對肌肉與骨骼代謝有正面影響,不像跑馬拉松或鐵人三項運動會造成關節碰撞。每天喝一到兩杯紅酒 東尼諾、塞巴斯提諾和喬凡尼都喝適量的酒。卡諾納紅酒所含的類黃酮濃度比其他酒類高出兩到三倍,類黃酮有助於保持動脈血液暢通。此地男性適量飲酒,這個習慣可能有助於解釋爲何他們的壓力較輕。與朋友一同相聚歡笑 藍色寶地的男性以他們嘲諷式的幽默感聞名。他們每天下午齊聚在街上,與朋友一同歡笑,也開對方的玩笑。大笑有助於紓解壓力,也能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

媒體蝨集

為了解決台新附卡線上申請的問題,作者王品堯 這樣論述:

詩與蝨子,取雙關來自詩與蝨樣態的特質:我的蝨有三個階段,我的蝨是從我在屏東美術館的個展開始,那是媒體蝨逐漸萌發的原初階段,我將詩寄生於展覽中,透過詩去闡述展覽,用詩與觀眾互動。接著我的蝨處理新聞媒體內容,挪用派系作為媒體蝨集的分類,是對於政治社會的隱喻,以及對於議題敏感性的再次強化,各分類的蝨子源自不同的新聞議題,我嘗試為蝨塑造出不同性格,經由詩的個別特性,強調媒體的媒材操作,在不同分類上進行各主題的辯證性思考。最後,我用媒體蝨進化變形蝨,借鏡在前兩階段操作經驗,省思我媒體蝨寄生網路創作書寫關係,變形蝨打破新聞時間軸與論述程序,以藝術家的姿態做出更尖銳的批判社會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