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夢蝶剎那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整理懶人包

周夢蝶剎那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李天靖 張海寧 主編寫的 水中之月:中國現代禪詩精選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美術學系 詹獻坤所指導 張世綸的 在此岸與彼岸之間探詢生命鄉愁 (2019),提出周夢蝶剎那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生命鄉愁、無常追尋、永恆風景。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周夢蝶剎那,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水中之月:中國現代禪詩精選

為了解決周夢蝶剎那的問題,作者李天靖 張海寧 主編 這樣論述:

一本慧眼獨具的詩選。 所謂「禪詩」,自古有之,實際上是從禪宗發展而來。而禪宗本是中國佛教宗派之一,以專修禪定為主,南朝宋末由菩提達摩從天竺來華傳授禪法而創立。南宋嚴羽以禪喻詩,提出「妙悟」之說,對中國詩學的影響尤為重大,王士禎等均沿其說,以至成為中國詩學理論體系中一個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到了今天,禪宗甚至已滲入音樂、繪畫等藝術門類,使其更多地成為一種文化或藝術上的意義。 法國象征派詩人保爾·瓦雷里曾說過:「有一個廣闊無垠的智力的感性的國度」,至今仍為詩所忽視。如果他所說的這一「國度」的確存在的話,那應該引起我們詩人的足夠重視。而禪詩正是其中的載體之一。 坐看風景,自然即禪。

於自然的變動不居中,乃心不動; 「外離相,內性不亂」。即能「一切無礙,處於一切境界之上。」 簡單的生活,單純的心,才有「兼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的烏托邦;才有「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閑適;才有「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的恬然。 這已成為現代人永遠的鄉愁。 李天靖,詩人、詩評家。1982年畢業於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1989年畢業於中國文化書院「中外比較文化研究班」。現為華東師范大學某雜志副編審,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上海作家協會《上海詩人》「名家專稿」、「華夏詩會」等欄目主持。 (序一)禪詩的現代美學意義/洛夫(序二)傳統與現

代的—個契合點/孫琴安心花海/廢名我不懂荷花升起是一種欲望或某種禪/洛夫談禪與微雨/鄭愁予希望/綠原一棵開花的樹/席慕蓉涅槃/韓作榮蓬萊寺飲茶/季振邦進香/姚風水雲航/辛笛說法二帖/詹虹苦思尊者/羅青雪/嚴力寂/張燁女兒初學鋼琴:莫扎特彈,鍾子期聽/歐陽江河雨中峨眉/奕林在內蒙的藍天下/安琪坐看/陳慧華行背向大海/洛夫山雨/余光中雪意/王家新一次藝術培訓的瞬間記憶/陳鳴華禪,跳舞/顏艾琳垂釣/韓高琦長椅/海岸凡間的神祗/於懷玉千燈石佛/郭沫若夜宿谷關一未落成的寺內/鄭愁予貝葉/羊令野藏明之歌/葉紅弗米爾的光/多多滴水觀音/舒婷在這茫茫的人世上/娜夜我是一聲看不見的回響/許德民朝向陽光生長的青苔

/成路舊地鏡銘/廢名無題/卞之琳佛語/顧城禪宗修習地/舒婷青鎖亭/寧宇高原牧場/蕭融裊裊飛升的青煙/征帆禪念/錢濤草色微笑/戴望舒菩提樹下/周夢蝶剎那/周夢蝶暮/俞平伯亮得有點發白的光線/李天靖坐成一塊懸在虛空的石頭/李天靖十一月二十五日下午在媚香樓聽詩魔說法/李岱松滴水觀音/徐芳放下/榮榮十一月的法雨寺/古馬寒波一朵青蓮/蓉子山寺/白靈寫在脖子上的菩薩/海子內心/默默觀畫者/葉青優於水/張海寧春末的傍晚/春野終站/周鼎真理的黃昏/葉人古寺問禪/熊召政塵埃常州天寧寺聞禮懺聲/徐志摩如歌的行板/痘弦斯人/昌耀大漠落日/孔孚觀音山/鐵舞寺院梧桐/人鄰殺狗的過程/雷平陽一棵樹/楊鍵泥土和陽光/張熾恆

後記/李天靖 去年春,李天靖在編定了《波濤下的花園——中外名家現代詩技法鑒賞》一書後,曾對我說,他還想編一本禪詩選。 當時只以為他隨便說說,也沒放在心上,不料到了年杪,他與張海寧果然把一本《中國現代禪詩選》的書給編撰出來了。 這無疑是一本慧眼獨具的詩選。 所謂「禪詩」,自古有之,實際上是從禪宗發展而來,而禪宗本是中國佛教宗派之一,以專修禪定為主,南朝宋末由菩提達摩從天竺來華傳授禪法而創立。自佛學傳入中國,便與中國的詩學結緣。早在唐五代,佛教典籍中的「門」、「勢」諸概念,便以逐漸引進滲透到詩論之中。南宋嚴羽以禪喻詩,提出「妙悟」之說,對中國詩學的影響尤為重大

,王士禎等均沿其說,以至程度中國詩學理論體系中一個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到了今天,禪宗甚至已滲入音樂、繪畫等藝術門類,使其更多地成為一種文化或藝術的意義。 在中國古代,曾涌現過許多優秀的禪詩,有些是和尚寫的,如皎然、寒山、拾得、齊已等都是其中的優秀代表;有些詩雖然不是和尚寫的,卻也充滿著禪意,如:「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王維句);「月在上方諸品靜,心持半偈萬緣空」(郎士元句);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常建句);「僧歸夜船月,龍出曉堂雲」(張祜句)┅┅都極具代表性,早已成為千古傳誦的名句。同樣的,在中國近百年的大量新詩中,也已出現過一些富有禪意的詩篇,只是未

能引起人們的關注而已。至於專憑禪詩的新詩選本,似乎更未聞見。 而今,李天靖在評選了《一千只膜拜的蝴蝶》、《波濤下的花園》兩本頗有現代以為的詩集以後,又把目光移到了中國現代的產詩領域,這一視角本身就很耐人尋味。因為禪詩本就是一個傳統而古老的話題,而李天靖卻把它與中國的「現代」掛靠了起來,使其成為一個具有傳統與現代雙重含意的復合體。其中所選皆為新詩,有五四以來的名詩人郭沫若、徐志摩、戴望舒、廢名、卞之琳、辛笛的作品,也有海外華人名家洛夫、余光中、鄭愁予、周夢蝶、席慕蓉的作品,更有當今中國大路一批崛起的實力派詩人的作品。 當然,對於禪與禪詩,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歷來便有不同理解,就此書所

選的禪詩來說,無非有兩大類別,一種是對佛教范圍內種種物象的直接描寫和吟詠,諸如對佛寺、佛像、袈裟、菩提、蓮花、經幢等物的感受和聯想;另一種雖未直接涉及禪和佛家事物,只是抒發他對人生世象、生活百態、大千世界、生死幻滅、宇宙萬物的感受和領悟,但這些感受和領悟所達的境界,與佛家禪宗又有一種難以言喻的妙合。 應該說,李天靖與張海寧所認定的禪詩范圍,與古人的划分大致吻合。古人對禪詩也沒有一個明確而一致的界定,一般來說,我們平時所說的禪詩,恐怕主要還是指詩中所蘊含或折射出的禪意、禪趣、禪味和佛理而言的。有些詩雖然寫的是佛寺塔院、蓮花菩提,但其中的禪意、禪趣較少;有些詩雖未以佛家事物為題,字里行間卻充

滿著濃濃的禪意或禪趣,令人回味。就此書中所選,二者均有不少佳作。廢名的《海》、洛夫的《禪味》、鄭愁予的《夜宿谷關—未落成的寺內》、周夢蝶的《菩提樹下》、蓉子的《一朵青蓮》等,不愧名家之作,各有禪意、禪趣或禪味在內。席慕蓉的《一棵開花的樹》,構思甚佳,仍以詩情為多,最終仍以情意淹沒了禪意;余光中的《山雨》未尾跌出禪意,卻總嫌造作的成分多一點;顧城的《佛語》等,更多地仍是從世態的角度來寫的。 不過,就我個人來說,除了名家的一些詩作以外,我也特別喜歡一些新涌現的實力派詩人的作品,如書中所選的海岸的《長椅》、羊令野的《貝葉》、蕭融的《高原牧歌》、人鄰的《寺院梧桐》、姚風的《進香》、成路的《朝向陽

光生長的青苔》、周鼎的《終站》,葉人的《真理的黃昏》等。我不知他們是否刻意在寫禪詩,反正在這些詩的字句內外,都有意無意地蘊含或流溢著一些禪趣禪味。周鼎的《終站》是個大題材,似乎太簡約了一些,否則可以寫出更多的味。另外,周夢蝶的《托缽者》恰好相反,其起結皆好,如全詩再簡約一些也許會更好。榮榮的《放下》等,雖然都來自生活的感悟,卻自有禪意在內,給人以更多的啟迪。 與以往所編選的兩本詩集一樣,此書也進行了分類編排,每首詩後均加有「品讀」,游刃於詩意與禪意內外,出沒於詩學與佛學之間。看得出來,為了解讀好這里的禪詩,編選者是下過一番功夫的。 禪對我們現代生活、現代文化,乃至現代詩,究竟有無意

義,有多大意義?這是個大話題,也不是這篇短序所能解決的。但嚴羽提出的「以禪喻詩」之說,肯定有他的道理。我不敢說禪與詩的最高境界是殊途同歸,但至少兩者之間在某些領域有共通之處。┅┅

在此岸與彼岸之間探詢生命鄉愁

為了解決周夢蝶剎那的問題,作者張世綸 這樣論述:

本篇創作論述主要探討研究所期間(2017~2020)作品的主題內容意識與表現風格的發展。以大學畢業製作(2015~2016)為創作原點,更進一步梳理「鄉愁」此一情感之於自我的生命意義。「鄉愁」的內涵在時空變化下產生位移,它不再只是狹義的原鄉之愁,更擴延的是一種來自生命的涵蘊:既揮之不去又難以逃避的內在感受。我所訴諸的「生命鄉愁」透過風景的表現形式呈現,在剎那無常的變異中試圖刻劃一幅永恆風景,追尋內在意識的心靈原鄉,通達生命的精神彼岸。 本論述共分為六章:第一章緒論探討研究動機及創作目的,首先釐清「鄉愁」在時代脈動變化下所產生的意義位移,並定義何謂「生命鄉愁」,及它與創作者之間的支架關係。第二

章研究相關文獻與學理基礎,從哲學、史觀的角度梳爬、對接個人的創作文脈。第三章談論個人的創作觀及思想脈絡,詮釋「在此岸與彼岸之間」的藝術觀點視野。第四章從媒材的使用與表現技法中進一步闡釋個人創作的方法論與自我風格之形塑,是為生命「內化」的具體實踐。第五章借鏡古今藝術大家,汲取其創作能量情感的釋放與啟發,召喚技術涵量與生命證量的顯影,並從技法之實踐、創作理念之訴求、作品造形語彙之分析,與自我進行作品形式類比與對質。第六章結論,回望創作論述的撰寫,整合現階段個人的創作思想理路,作為對自我的後設認識,並檢視個人作品的時代性、特殊性、技術性,以為日後創作積澱與生命成長的涵養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