唸佛號次數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整理懶人包

另外網站經典雜誌 05月號 2018 第238期 - 第 20 頁 - Google 圖書結果也說明:雖然與呂媽媽見面次數不多,但每次開了。 ... 雖然她告別人間的當天,我無法參與法親的關懷行列,陪伴唱唸佛號,助緣往果身處古代,應是一位相夫教子,持家有方,赢得賢妻良母 ...

玄奘大學 應用心理學系碩士班 葉寶玲所指導 廖春滿的 喪親老年人慢性悲傷與適應歷程敘說研究 (2015),提出唸佛號次數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喪親、老年人、慢性悲傷、適應歷程。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勤益科技大學 電子工程系 王圳木所指導 崔守華的 音頻辨識之佛號計數裝置研究 (2009),提出因為有 音頻辨識、自動化的重點而找出了 唸佛號次數的解答。

最後網站念佛的人福氣究竟有多大? - 今天頭條則補充:阿彌陀佛是我們自己真心本性的德號,持名念佛就是念自性、念真心。 ... 一天九次,念誦的次數可以按照自己的時間來安排,靈活運用,比如早上念十句,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唸佛號次數,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喪親老年人慢性悲傷與適應歷程敘說研究

為了解決唸佛號次數的問題,作者廖春滿 這樣論述:

本研究目的旨在探討「喪親老年人慢性悲傷的經驗」、「影響喪親老年人慢性悲傷的因素」、「喪親老年人慢性悲傷的適應方式」與「喪親老年人慢性悲傷的適應歷程」。本研究方法採用敘說研究法,運用半結構式的訪談大綱,邀請二位分別為78歲與86歲的喪親老年人,進行各四次的生命故事訪談。資料分析採用Lieblich等人提出的「整體—內容」與「類別—內容」兩種模式。並透過研究者與協同分析者的共同分析資料,呈現最後的研究結果。本研究結果發現有六部分:壹、喪親老年人慢性悲傷的經驗:共有四項。一、適應逝者不在:有1.失落因子:包括連結物的思念、期待與逝者相遇、觸景生情、反芻事件;2.雙重因子:擺盪悲傷;3.復元因子:發

現沒有放下。二、情緒狀況:包括1.怨嘆未獲得生者與逝者反哺;2.憤怒式悲傷;3.孤單寂寞。三、信仰層面:包括擔心未度。四、老化照護層面:包括1.老化議題:包括停止樂齡學習、伴隨年老壓力、終老議題;2.照護議題:包括抗拒安排外人照護、適應外勞不良、適應日照不良。貳、影響喪親老年人慢性悲傷的因素:區分為三個時期共包括十二項。一、死亡事件前:包括1.生前關係;2. 個人性格;3.死亡的預期性;4.多重失落。二、死亡事件:包括1.多重喪親;2.死亡情境。三、死亡事件後:包括1.伴隨的壓力;2.喪親骨牌效應;3.一觸即悲傷的因子;4.反芻;5.停止樂齡學習;6.家庭支持高低。叁、喪親老年人慢性悲傷的適應

方式:共有五項。一、幻想:有1.虛擬想像:包括想像逝者坐旁邊與逝者在屋內;2.搜尋影子;3.撫摸連結物。二、認知行為層面:有1.反芻:包括反芻不幸福、反芻事件、自憐自哀;2.體認無常迅速;3.死亡準備:包括備妥塔位與叮嚀葬禮方式;4.承認沒放下。三、健康層面:有1.閱讀成功老化的書籍;2.勤走保健;3.呈現生理疾病:包括重聽、視力模糊、步態不穩、胃痛、牙痛、小腸部分壞死。四、信仰層面:有1.堅固信仰;2.持續辦超薦:包括超度與提升品位;3.念佛持咒;4.聽經聞法。五、未來展望:有1.念佛禪修;2.求生淨土。肆、喪親老年人慢性悲傷的適應歷程:呈現的是「與悲傷同行」和「超越悲傷」二階段之間來來回回

的狀態,前者有適應良好因子與適應不良因子同時併行前進;後者為對未來的展望,喪親者在長期慢性悲傷中會想要超越悲傷,於是積極唸佛禪修,當悲傷思緒湧現時,又與悲傷同行,故可說是雙軌擺盪前行。伍、喪親老年人生命核心主題的改變有五項:一、安全感:從依附緊密到依附崩斷到期待依附他人,再到未能滿足期待而再度失落;二、自我意象:從獨立自主變為依賴,從自我照顧轉變為自憐、失落;三、信仰層面:從祈求式信仰轉為堅固信仰,以念佛求生淨土為主;四、健康層面:由行動自主轉變為行動緩慢與行動不便;五、樂齡學習:由無到有再到無。陸、本研究提出與研究目的相關的議題討論:發現與文獻相符者多,也有與文獻不符者。結論:影響慢性悲傷的

因素會對喪親老年人完成哀悼任務有重大影響,並透過信仰找到新的生命歸屬和未來展望。另外,研究者根據研究結果提出研究反思、研究建議與研究限制。

音頻辨識之佛號計數裝置研究

為了解決唸佛號次數的問題,作者崔守華 這樣論述:

本論文是提供一種藉由聲控辨識技術自動計算出誦唸佛號的次數值,使誦唸者免於分心,而將專注力集中在持咒或誦唸經文上的研究。近年來人民物質生活比較充裕滿足,但隨之而來的卻是人們心靈層面上的空乏,因此為數不少的國人開始轉往追求宗教上的心靈慰藉,其中佛教及道教更是深為我國人民所信奉與敬仰的宗教。依佛教及道教的觀念,為達到消災解厄或修行的目的,就必須重覆持咒以及誦唸經文。然而一般用來計數持咒或誦唸經文的次數,大多以手部握住成串的佛珠,每持咒或誦唸經文一次,就以大姆指順位撥動位於食指上的其中一顆,當持咒或誦唸經文完畢時,再來檢視佛珠的數量,即可求得持咒或誦唸經文的次數。這種方法雖然在持咒或誦唸經文前,可以

先於該串佛珠易於辨識的位置做為佛珠撥動的起始點,然後依據起始點繞行的圈數再乘以佛珠的數量,即可求得持咒或誦唸經文的次數;但該種計數方式無法讓人將全部的注意力集中在持咒或誦唸的經文上而產生分心的現象,進而將起始點繞行的圈數搞混,以致無法得到較為精確的佛珠撥動次數值,造成在使用上的極度不便與困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