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膠使用量統計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整理懶人包

塑膠使用量統計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Re-lab團隊寫的 臺灣數據百閱(雙面書封設計):100個重要議題,從圖表開啟對話、培養公民思辨力 和汪禧年,李俊璋的 ABS樹脂製造勞工丙烯腈、1,3-丁二烯、苯乙烯暴露評估研究_102藍A314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從吸管限用開始,我們該如何拯救被塑膠淹沒的海洋? - 泛科學也說明:預估一年可減少一億根吸管、約1% 的吸管使用量。 ... 從海洋保育署今年第一季的海龜及鯨豚通報救傷統計來看,漁業誤捕、漁業廢棄物與人造塑膠垃圾,已成為海洋生物擱淺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時報出版 和勞動部勞動及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所出版 。

輔仁大學 社會企業碩士在職學位學程 李禮孟所指導 劉博文的 從循環經濟觀點探討廢輪胎回收業之資源再生 (2021),提出塑膠使用量統計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循環經濟 、循環回收、廢輪胎再利用、商業模式。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北大學 自然資源與環境管理研究所 李育明所指導 林奕辰的 寶特瓶回收為纖維(Bottle-to-fiber)之生命週期評估 (2021),提出因為有 寶特瓶、生命週期評估、再生纖維、回收再利用技術、再生寶特瓶的重點而找出了 塑膠使用量統計的解答。

最後網站環保新潮流三階段禁用塑膠袋則補充:而依環保署調查,國人使用塑膠袋的數量已到了「獨步全球」的情況,估計台灣地區全年塑膠袋使用量約十六萬噸,約達五十八億六千萬個。而據統計,消費性塑膠袋使用量最高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塑膠使用量統計,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臺灣數據百閱(雙面書封設計):100個重要議題,從圖表開啟對話、培養公民思辨力

為了解決塑膠使用量統計的問題,作者Re-lab團隊 這樣論述:

★★ 公部門數據大改造!讓你一眼看懂臺灣社會的變化 ★★ ★★知名資訊圖表設計公司Re-lab全新著作 ★★   由年輕人發起的實驗性計畫   歷時一年蒐集彙整公部門與國際組織報告   用數據力與設計力,讓臺灣變得更好   ▍在圖表中,尋找改變的力量! ▍   數據不只是數字,   折線的背後,是我們生活的高低起伏   『這二十年來,你過得好嗎?』   『臺灣,你好嗎?』      ──────寫給罵過、怨過、失望過卻依然愛著臺灣的你 ──────   這些事,也許令你擔心……   ‧兒虐案件逐年減少,但因為兒虐死亡的孩子卻不減反增   ‧各縣市皆宣示要拆違建,但歷年累積的違

建卻愈來愈多   ‧農耕土地面積減少了,但平均農藥使用量卻反而增加   ‧禁供塑膠袋、吸管…….限塑推動十六年,塑膠袋產量卻沒有減少   ‧民主選舉超過二十年,但每到地方選舉年賄選案件卻仍居高不下   但這些事,也反映臺灣正在進步……   ‧犯罪率逐年降低,過去十年竊盜案件更大減70%   ‧勞動法規逐年完善,超時工作者的比例逐年減少   ‧不只失業率降至二十年的低點,失業者中長期失業超過一年以上的比例也創十年新低   ‧實質薪資停滯二十年後,近五年再次出現成長趨勢   ‧工業及養豬廢水漸受管制,2002年以後河川嚴重污染比例大幅下降   這是最好的臺灣,也是最壞的臺灣   採【雙面書封

設計】   你可以從頭從尾開始翻閱   自始至終不要放棄愛這座島嶼的心   ◎瞭解臺灣必讀的懶人包 ────── 三分鐘看懂一個數據、明白一個議題   2020年我們即將選擇的,不只是總統和立委,更是對臺灣未來的想像,如果我們對過去與現況不夠了解,就容易造成偏見或誤解。因此,一群由22歲到32歲、從小生長在臺灣的年輕人組成資訊圖表設計團隊,翻遍公部門和國際組織報告,將100個重要議題自2000年以來的發展,彙整成一目瞭然的圖表及深入淺出的文字,幫助我們跳脫個人意識或經驗,看見更完整的全貌。      讓改變,從瞭解開始。   ◎關心臺灣不是說說而已 ────── 一個議題延伸一道思考題,如

何貢獻自己的力量?   Re-lab團隊從健康疾病、社會照顧、自然環境、文化休閒、教育研究、經濟發展、居住條件、公共安全、國際關係9大主題,引導讀者看見數據背後錯綜複雜的成因,並提出問題讓我們進一步思索解決方案。書中不會提供一個簡單的答案,而是把探索的過程整理成100條線索。   讓改變,從思考開始。   ◎找到一起守護臺灣的夥伴 ────── 從線下到線上企劃,開啟不一樣的對話   《臺灣數據百閱》只是小小的起點。掃描書中QRcode,會帶我們找到更深更廣的國內外評論與成功案例分析,以及藉由聊天機器人,用輕鬆幽默的方式,持續關注有趣的臺灣數據和現況。除此之外,只要回答線上問題,就有機會跟

各領域的專家或意見領袖共桌吃飯,用一餐飯的時間討論你感興趣的議題,開啟不同世代、不同觀點的交流。   讓改變,從對話開始。 各界推薦   ▍專文推薦   吳琬瑜 │天下雜誌總編輯   李怡志 │世新大學新聞系助理教授   ▍各界人士好評推薦   Hauer  │臺灣吧執行長   李雪莉 │報導者總編輯   李取中 │The Big Issue大誌雜誌總編輯   朱家安 │哲學雞蛋糕腦闆   巫彥徳 │人生百味共同創辦人   邵璦婷 │文化銀行共同創辦人   林以涵 │社企流共同創辦人   林冠廷 │台客劇場導演   林宗弘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   胡川安 │國立中央大學中文

助理教授   胡采蘋(Emmy Hu)│財經媒體人   施光訓 │中信金融管理學院校長   柯伯麟 │玖樓共同創辦人   陳雅慧 │親子天下媒體中心總編輯   楊斯棓 │方寸管顧首席顧問/醫師   楊貴智 │法律白話文創辦人   蔡淇華 │作家   劉必榮 │東吳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鄭國威 │PanSci泛科學創辦人   顏澤雅 │作家/出版人   蘇仰志 │雜學校校長   (依姓氏筆畫排列)

從循環經濟觀點探討廢輪胎回收業之資源再生

為了解決塑膠使用量統計的問題,作者劉博文 這樣論述:

循環經濟是一種考慮環境生態、當地就業、經濟活動和資源自給自足新的循環拓展模式。循環經濟的重點在創造價值,重新設計人類的經濟活動,物盡其用,事物的結束是另一個事物的源頭,留給後代一個永續的環境。 本研究探討台灣廢棄輪胎的循環再生利用之現況和商業模式,經資料蒐集、訪談、多方驗證分析之後發現,在熱裂解回收方法中常常因熱化和分離過程的成本過高,必須投入大量資金和技術資源,尤其在製程成本上之考量和如何透過熱裂解法能否確保碳黑、裂解油、可燃瓦斯氣、以及鋼絲等分解之產品仍留在經濟中,持保留之態度。如以不二次汙染方式將廢輪胎破碎、研磨所得之各種粗、細的橡膠粒、橡膠粉,經再處理後,運用發展成各式

的再生產品。循環再利用所創造的循環經濟,減少資源浪費,最終建立以永續的資源循環再利用之商業發展模式,較具信心。

ABS樹脂製造勞工丙烯腈、1,3-丁二烯、苯乙烯暴露評估研究_102藍A314

為了解決塑膠使用量統計的問題,作者汪禧年,李俊璋 這樣論述:

  1,3-丁二烯(1,3-Butadiene)、丙烯腈(Acrylonitrile)、苯乙烯(Styrene)是合成塑膠的主要原料,其最主要的產品為ABS樹脂。依據環保署毒性化學物質資料庫所示,2011年1,3-丁二烯的製造量和使用量分別為50.1和59.3萬公噸;丙烯腈則為41.6和40.8萬公噸,苯乙烯的產量為189萬公噸。由於國內相關製程與管線設備之改進,ABS職業暴露已較過去之暴露情形降低許多,但仍有研究觀察到職業暴露勞工的代謝功能異常、血液中促發炎因子(IL-6, IL-8, TNF-α)有增加之趨勢,以及職業性肝病、化學毒物引起之脂質肝炎(Toxicant-A

ssociated Steatohepatitis, TASH)發生率較高。TASH會造成胰島素阻抗及體內氧化壓力增加。本研究之目的為建立ABS製造及使用作業勞工之暴露實態,並進一步探討三者共暴露與健康效應之關係。本研究調查共完成4間ABS運作工廠,有效樣本共102位;1,3-丁二烯、丙烯腈、苯乙烯之個人空氣樣本濃度以幾何平均值表示,分別為39.94 μg/m3 (0.018 ppm)、109.59 μg/m3 (0.051 ppm)、137.94 μg/m3 (0.032 ppm)均低於作業環境空氣中有害物容許濃度標準,然有3位工人之丙烯腈暴露濃度高於標準。以勞工的職稱劃分為高、低暴露組,並

比較勞工空氣中1,3-丁二烯、丙烯腈與苯乙烯濃度,結果發現兩組間三種物質的濃度均達到統計上的顯著差異(1,3-丁二烯:p=0.003;丙烯腈:p=0.000;苯乙烯:p=0.000),顯示現場作業勞工相對於辦公室員工與主管人員有較高的暴露量。進一步依個人1,3-丁二烯濃度中位數,區分為1,3-丁二烯高/低濃度組,結果發現兩組間的總膽紅素(p=0.036)與直接膽紅素(p=0.014)有統計上顯著差異。以丙烯腈濃度中位數劃分為高、低丙烯腈濃度組,發現瘦體素介於顯著差異之邊界(p=0.077),而兩組間的生化指標異常率在瘦體素介於顯著差異之邊界(p=0.069),其餘指標均無統計上顯著差異。本研究

將勞工1,3-丁二烯、丙烯腈與苯乙烯的暴露濃度除以各自之PEL後相加,作為共同暴露指標,並區分高、低共同暴露組後發現高共同暴露組之瘦體素濃度顯著高於低暴露組(p=0.026),顯示共同暴露可能抑制脂肪的代謝,造成代謝異常。進一步排除有飲酒習慣之勞工,並區分高、低共同暴露組後,發現高共同暴露組勞工,在胰島素(p=0.018)、瘦體素(p=0.019)與HOMA-IR (p=0.045)三項指標均顯著高於低共同暴露組勞工,顯示在1,3-丁二烯、丙烯腈與苯乙烯的共同暴露下,可能造成代謝異常,甚至有增加胰島素阻抗之情形。最後依據勞工個人空氣中1,3-丁二稀、丙烯腈與苯乙烯濃度來計算勞工個人健康風險,數

據分析結果顯示,有17名勞工之1,3-丁二烯非致癌風險大於1,其致癌風險亦有8名勞工大於可接受風險10-3;有49名勞工之丙烯睛暴露的非致癌風險大於1,更有31位勞工之丙烯腈致癌風險大於可接受風險10-3。雖然勞工1,3-丁二烯暴露濃度均小於法定規範,但仍有部分勞工致癌與非致癌風險較高,與其他國家相比,建議1,3-丁案烯法定規範濃度可降至2 ppm。另外,有超過1/4的勞工丙烯腈風險超過建議值,顯示目前工作環境中的丙烯腈控制還需再進行改善與管理。

寶特瓶回收為纖維(Bottle-to-fiber)之生命週期評估

為了解決塑膠使用量統計的問題,作者林奕辰 這樣論述:

自工業革命後,全球溫室氣體濃度上升,使得氣候變遷加劇,人類活動為氣候變遷的主要原因,因人類活動使得溫室氣體排放過量,隨著時間推演,人們從過去至現在大量燃燒化石燃料,如煤和石油,再加上大幅開墾樹林和工業發展,造成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增加,致使溫室氣體濃度逐漸上升。隨著經濟發展人們對於塑膠產品使用度逐漸上升,而塑膠產品又是以化石燃料所提煉而成,在塑膠產品當中,寶特瓶使用量最大,因此為滿足需求大量製造,導致化石燃料大量消耗、二氧化碳排放以及廢棄物激增。為因應此問題,相關單位開發回收再利用技術,主要為寶特瓶回收為纖維(Bottle-to-fiber)與寶特瓶回收為再生瓶(Bottle-to-bott

le)等技術,並以生命週期評估工具探討寶特瓶回收為纖維(Bottle-to-fiber)之環境衝擊,並收集相關數據,以建置衝擊評估模型,最後研究結果顯示,寶特瓶回收為纖維(Bottle-to-fiber)之環境衝擊,衝擊最大者為水資源消耗約2.07×10-1(m3 water eq),其次為人體毒性(癌症影響)約1.58×10-08(CTUh),而當中在於生產再生纖維階段時,產生較大之環境衝擊,主要因電力使用所造成之間接影響。而寶特瓶回收為再生瓶(Bottle-to-bottle)則以文獻回顧法,探討臺灣相關法規之限制,並尋找突破食安疑慮以及應用之空間,過去因技術尚未成熟,可能產生有毒性或污染

之物質,並對人體造成影響,但現今寶特瓶回收為再生瓶(Bottle-to-bottle)技術已可有效去除污染物,生產之再生酯粒品質與原生酯粒相同,目前國外以及相關食品企業早已開始應用,國內業者亦具備良好技術,早已準備隨時可供應國內市場,另外,需透過教育宣導增加民眾認知,提升環保意識,降低民眾對於食安之疑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