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克力棒台北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整理懶人包

壓克力棒台北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幾米寫的 繪本的夢想與實際:幾米分享創作心得 和幾米的 繪本的夢想與實際:幾米分享創作心得(限量幾米親簽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台北玻璃圓棒工廠新北壓克力透明防疫隔板工廠三重名片架批發也說明:HH1515DFFE158ED 壓克力桌上立牌、壓克力產品型錄海報架、L型雙面菜單展示牌、直立式T型壓克力立牌等等……,這些桌上型的壓克力展示立牌世弘皆可以替您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大塊文化 和大塊文化所出版 。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美術學系碩士班 康敏嵐所指導 沈安琪的 以幼兒情緒與分離焦慮為主題之繪本創作研究 (2021),提出壓克力棒台北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幼兒、幼兒氣質、情緒、分離焦慮、繪本。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美術學系 李錦明所指導 周怡廷的 愛的禮物-親子生活日常記錄 (2020),提出因為有 親子生活日常、普普藝術、新普普藝術、卡漫流行文化元素的重點而找出了 壓克力棒台北的解答。

最後網站台北面板護蓋加工台北文具展示架盒/箱客製化加工桃園壓克力 ...則補充:台北 面板護蓋加工台北文具展示架盒/箱客製化加工桃園壓克力圓棒客製化加工 ... 壓克力桌上立牌、壓克力產品型錄海報架、L型雙面菜單展示牌、直立式T型壓克力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壓克力棒台北,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繪本的夢想與實際:幾米分享創作心得

為了解決壓克力棒台北的問題,作者幾米 這樣論述:

★ 幾米創作繪本精要大公開! ★ 毛遂自薦畫插畫到出版20種外語繪本的修煉過程。 ★ 創作繪本、閱讀繪本、深入了解繪本的獨一無二心法寶典! ★ 從畫到書、從單幅畫作到整本故事繪本的修鍊精要!   幾米繪本創作的獨門技法大公開   從一九九八年出版《森林裡的祕密》和《微笑的魚》開始,幾米已經在這條路上耕耘了二十多年。二十多年間,幾米以驚人的創作能量,每年維持一到三本新書的創作量,持續推出作品與讀者見面,幾米的作品已經翻譯成二十種外語,有兩百種左右的不同語言繪本。   到底幾米如何維持創作能量,他的創作過程到底是怎麼產生的,許多人都有好奇。過去幾米出版過《故事的開始》與《故事團團轉》兩本

書,與讀者分享他創作繪本背後的故事。但如果要專注討論如何創作繪本,本書提供讀者更加清楚的路徑,除了以《故事的開始》與《故事團團轉》為基礎,以創作繪本的方法為主幹架構,重整更新內容並加上近幾年的幾米新作分析而成。   分層架構詳細討論創作會遇到的種種難題   本書從幾米如何開始創作談起,進入到對於創作者的準備與鼓勵,永遠不要想好了才創作,而是立刻就可以直接創作,邊實作邊學習,才有可能真正進入創作的領域。同時必須做好創作者的準備:怎樣突破瓶頸、怎樣面對低潮、如何協調創作與生活。   第二部分細談繪本創作的各種眉角。同樣是繪本,經營長篇和發展短篇各有不同的方式,幾米自己也試過不同的創作方法,全

部提出來讓讀者參考。   實際解析經典繪本的創作奧祕   第三部分針對幾米七部作品做案例分析,討論膾炙人口的《向左走・向右走》、《地下鐵》、《星空》、《時光電影院》、《忽遠忽近》、《走向春天的下午》與《我不是完美小孩》等書是怎麼完成的,每個看似理所當然的發展,背後都煞費苦心。   最後的附錄則面對作品「之外」的經驗分享,像是如何與編輯工作、怎麼和出版社互動、出書後怎麼面對評語,和作品延伸授權等等。   因為遭逢重病而開始創作繪本,到逐漸將創作變成日常要面對的工作,如何能夠持續每天攤開空白畫紙把作品畫出來,利用畫面去組構成故事,不斷推翻自己的故事又重新建立,把故事和自己的人生與思考搭建起

來。幾米的創作技巧和心法,毫無保留地在本書中呈現,為想創作繪本的人提供踏腳石,讓有志於繪本創作者少走冤枉路,把寶貴的時間節省下來專注於作品,同時也為喜愛繪本的讀者多開了一扇觀看創作的窗口。   盧貝松說:創作劇本就像健身一樣。   比方說,每天固定練兩個小時,一開始一定痛苦萬分,看不到任何成果,全身痠痛。但持續一個月後,慢慢感覺肌肉有了強度,身形出來了。   盧貝松說他每天固定時間寫劇本,天天都得練身體,沒有放縱的長假。   我是一個幸運的創作者。我聽到了盧貝松的工作方式,而且我的作法跟他一樣。又悲又喜的是,過去十五年我幾乎天天健身八小時。——〈創作就像健身〉(摘自第1章:創作就是實作)

  繪本的故事情節都相對簡單,讓人感到有趣的不會是情節的離奇。   而且就算有讓人驚奇的情節,在繪本裡所能鋪陳的篇幅都極為有限,很難將曲折情節表現得好。   強調曲折離奇的情節,看過一次就破哏了,而頁數不多的繪本要吸引讀者能夠一再翻看,讓故事耐得起重看而不單調枯燥,不會在反覆結構上讓人覺得厭煩,就要讓讀者在每一次翻看都會發現新的東西,就必須在畫面上做出趣味。   我總練習讓自己是在視覺上、而不是在情節上做趣味,即使是重複的結構,畫面上卻擁有不同的感觸。——〈趣味需要表現在畫面上,而不是情節上〉(摘自第2章:繪本是怎麼回事)   透過不斷創作去摸索不同作品的需求,努力找到一個簡單的方式來表達。

  創作者必須一邊做一邊試驗主題和形式,不斷從實作中去挑戰。所有人在創作中都會遇到困難,然後就得想辦法解決,找到一個簡單的方法去完成,而不是用更複雜的方式去難上加難。   最簡單的方式就會是最好的方式。——〈繪本化繁入簡的實作〉(摘自第5章:結構與節奏)   創作是自己給自己的挑戰,一定都是挑困難的來做,因此瓶頸隨時都有。   在《星空》整本書完成後來看,這是個通俗流暢的故事。但實際上畫面與故事的創造過程是不斷難產的,很難去解釋這看似簡單的故事為什麼卡這麼久。只有夾在其中創作的人,才能體會那種被整得死去活來的感覺。   創作是,自己做得再痛苦,卻讓讀的人讀得理所當然,一切痛苦只有創作者自己

知道,不能讓讀者看到苦,一旦看到,就不順了。——〈一切痛苦只能創作者自己知道〉(摘自案例分析三:《星空》)   真實的人生,不像電影那般輕易地可以理出主線脈絡,也不像繪本這般可以清楚看到結構,各種創作都是我們試圖理解混沌的人生而強加組織的。   所有的創作只能試著暗示。是不是我找到答案了?是不是我可以釋懷了?只能暗示,只能象徵,繪本便是象徵與暗示的創作。   人生沒有答案,謎語最後的意義似乎是解謎的過程,而非答案。創作面對人生巨大的謎語,只能叩問,只能感受,再在作品裡獨自體會滋味一二。——〈暗示與連續暗示〉(摘自案例分析四:《時光電影院》)    

壓克力棒台北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 Instagram:taipei_serenade ▶ 來玩喲:)
📣 𝐅𝐚𝐜𝐞𝐛𝐨𝐨𝐤:ㄢㄢ台北小日常 𝐀𝐧𝐧 𝐢𝐧 𝐓𝐚𝐢𝐩𝐞𝐢 ☻

---------------------*

跟我們分享你的佈置ㄅ💃🏼
來FB社團🔍「佈置藏在生活裡」💁‍♀️
PO出你的佈置術🙆‍♀️

---------------------*

上次在IKEA看到透明壓克力收納盒
斜插盒真的是太棒了!!!
超級像文具店的擺設呢 :D
而且價格比MUJI便宜了一些
MUJI的組合收納盤
不可違抗的超級好用
疊起來的瞬間
真的太療癒了~

一起佈置辦公桌吧~ : )

以幼兒情緒與分離焦慮為主題之繪本創作研究

為了解決壓克力棒台北的問題,作者沈安琪 這樣論述:

在幼兒初次入園或是短暫分離,我們耳熟能詳的「分離焦慮」,不僅讓幼兒處在負面情緒中,也干擾幼兒的語言及思想,經由觀察與幼兒互動中,不僅影響親子間的感情,也連帶影響老師的教育課程。本繪本創作經由文獻的整理與歸納,以及圖文創作的繪製,找出如何舒緩幼兒的分離焦慮的方式,幫助調解幼兒的負面情緒。本繪本創作研究,根據文獻內容的幼兒氣質與情緒發展、分離焦慮,以及相關繪本的分析,進而編撰繪本的內容。繪本的開端由避性的幼兒氣質為故事的「起」,並以綿羊作為故事的主角,經由分離焦慮的依附關係繪製「承」,再由情緒發展繪製「轉」,最後繪製出故事結局的「合」。繪本使用媒材以水彩為主,色鉛筆與壓克力為輔,繪製出28張,長

28公分、寬26公分的繪本手稿,經由電腦安排圖文配置,包括封面、封底、蝴蝶頁、版權頁、書名頁、前言頁的版面。希冀藉由繪本的創作,讓幼兒在面對不熟悉的情境中,透過扮演郵差的角色,鼓勵幼兒表達自身的負面情緒,讓他人理解與接納,獲得幫助後進而完成任務。最後,幼兒在敞開心房的同時,不僅舒緩內心焦慮的情緒,也減少對固定依附者的依賴性,進而改變避性的氣質,建立良好的社會互動,讓他能接受生活上不同的刺激,獲取經驗促進發展。關鍵詞 : 幼兒、幼兒氣質、情緒、分離焦慮、繪本

繪本的夢想與實際:幾米分享創作心得(限量幾米親簽版)

為了解決壓克力棒台北的問題,作者幾米 這樣論述:

★ 幾米創作繪本精要大公開! ★ 毛遂自薦畫插畫到出版20種外語繪本的修煉過程。 ★ 創作繪本、閱讀繪本、深入了解繪本的獨一無二心法寶典! ★ 從畫到書、從單幅畫作到整本故事繪本的修鍊精要!   幾米繪本創作的獨門技法大公開   從一九九八年出版《森林裡的祕密》和《微笑的魚》開始,幾米已經在這條路上耕耘了二十多年。二十多年間,幾米以驚人的創作能量,每年維持一到三本新書的創作量,持續推出作品與讀者見面,幾米的作品已經翻譯成二十種外語,有兩百種左右的不同語言繪本。   到底幾米如何維持創作能量,他的創作過程到底是怎麼產生的,許多人都有好奇。過去幾米出版過《故事的開始》與《故事團團轉》兩本書,

與讀者分享他創作繪本背後的故事。但如果要專注討論如何創作繪本,本書提供讀者更加清楚的路徑,除了以《故事的開始》與《故事團團轉》為基礎,以創作繪本的方法為主幹架構,重整更新內容並加上近幾年的幾米新作分析而成。   分層架構詳細討論創作會遇到的種種難題   本書從幾米如何開始創作談起,進入到對於創作者的準備與鼓勵,永遠不要想好了才創作,而是立刻就可以直接創作,邊實作邊學習,才有可能真正進入創作的領域。同時必須做好創作者的準備:怎樣突破瓶頸、怎樣面對低潮、如何協調創作與生活。   第二部分細談繪本創作的各種眉角。同樣是繪本,經營長篇和發展短篇各有不同的方式,幾米自己也試過不同的創作方法,全部提

出來讓讀者參考。   實際解析經典繪本的創作奧祕   第三部分針對幾米七部作品做案例分析,討論膾炙人口的《向左走・向右走》、《地下鐵》、《星空》、《時光電影院》、《忽遠忽近》、《走向春天的下午》與《我不是完美小孩》等書是怎麼完成的,每個看似理所當然的發展,背後都煞費苦心。   最後的附錄則面對作品「之外」的經驗分享,像是如何與編輯工作、怎麼和出版社互動、出書後怎麼面對評語,和作品延伸授權等等。   因為遭逢重病而開始創作繪本,到逐漸將創作變成日常要面對的工作,如何能夠持續每天攤開空白畫紙把作品畫出來,利用畫面去組構成故事,不斷推翻自己的故事又重新建立,把故事和自己的人生與思考搭建起來。

幾米的創作技巧和心法,毫無保留地在本書中呈現,為想創作繪本的人提供踏腳石,讓有志於繪本創作者少走冤枉路,把寶貴的時間節省下來專注於作品,同時也為喜愛繪本的讀者多開了一扇觀看創作的窗口。   盧貝松說:創作劇本就像健身一樣。   比方說,每天固定練兩個小時,一開始一定痛苦萬分,看不到任何成果,全身痠痛。但持續一個月後,慢慢感覺肌肉有了強度,身形出來了。   盧貝松說他每天固定時間寫劇本,天天都得練身體,沒有放縱的長假。   我是一個幸運的創作者。我聽到了盧貝松的工作方式,而且我的作法跟他一樣。又悲又喜的是,過去十五年我幾乎天天健身八小時。——〈創作就像健身〉(摘自第1章:創作就是實作)   

繪本的故事情節都相對簡單,讓人感到有趣的不會是情節的離奇。   而且就算有讓人驚奇的情節,在繪本裡所能鋪陳的篇幅都極為有限,很難將曲折情節表現得好。   強調曲折離奇的情節,看過一次就破哏了,而頁數不多的繪本要吸引讀者能夠一再翻看,讓故事耐得起重看而不單調枯燥,不會在反覆結構上讓人覺得厭煩,就要讓讀者在每一次翻看都會發現新的東西,就必須在畫面上做出趣味。   我總練習讓自己是在視覺上、而不是在情節上做趣味,即使是重複的結構,畫面上卻擁有不同的感觸。——〈趣味需要表現在畫面上,而不是情節上〉(摘自第2章:繪本是怎麼回事)   透過不斷創作去摸索不同作品的需求,努力找到一個簡單的方式來表達。  

 創作者必須一邊做一邊試驗主題和形式,不斷從實作中去挑戰。所有人在創作中都會遇到困難,然後就得想辦法解決,找到一個簡單的方法去完成,而不是用更複雜的方式去難上加難。   最簡單的方式就會是最好的方式。——〈繪本化繁入簡的實作〉(摘自第5章:結構與節奏)   創作是自己給自己的挑戰,一定都是挑困難的來做,因此瓶頸隨時都有。   在《星空》整本書完成後來看,這是個通俗流暢的故事。但實際上畫面與故事的創造過程是不斷難產的,很難去解釋這看似簡單的故事為什麼卡這麼久。只有夾在其中創作的人,才能體會那種被整得死去活來的感覺。   創作是,自己做得再痛苦,卻讓讀的人讀得理所當然,一切痛苦只有創作者自己知道

,不能讓讀者看到苦,一旦看到,就不順了。——〈一切痛苦只能創作者自己知道〉(摘自案例分析三:《星空》)   真實的人生,不像電影那般輕易地可以理出主線脈絡,也不像繪本這般可以清楚看到結構,各種創作都是我們試圖理解混沌的人生而強加組織的。   所有的創作只能試著暗示。是不是我找到答案了?是不是我可以釋懷了?只能暗示,只能象徵,繪本便是象徵與暗示的創作。   人生沒有答案,謎語最後的意義似乎是解謎的過程,而非答案。創作面對人生巨大的謎語,只能叩問,只能感受,再在作品裡獨自體會滋味一二。——〈暗示與連續暗示〉(摘自案例分析四:《時光電影院》)   作者簡介 幾米   繪本作家。宜蘭人,現在

和家人與貓住在台北。幾米喜歡畫畫,大學念美術系,畢業後到廣告公司上班,大量閱讀各種插畫與繪本作品來自學插畫。幾米覺得繪本實在太棒了,不該只被當作兒童讀物,便開始創作給各年齡層讀者閱讀的繪本,開啟了成人繪本的新類型。   出版繪本二十多年來,幾米創作了超過六十部作品。作品被翻譯成二十種外語,在全球各地出版了近兩百本不同的外語作品。幾米的繪本曾被改編成音樂劇、電視劇、電影、動畫,也有VR互動作品。在台北、新北、宜蘭、台南有多處幾米的地景藝術和主題公園,日本的大地藝術祭和北阿爾卑斯藝術祭也邀請幾米參展創作,最新的公共藝術作品在淡海輕軌綠山線沿線車站及漁人碼頭。幾米作品在台灣、中國大陸、香港、比利時

、西班牙、瑞典、葡萄牙都曾獲得重要獎項。   繪本是幾米多年來持續每天進行的創作,近年除了繪本之外,幾米也嘗試油畫、雕塑等其他形式的藝術創作。能夠持續創作,且透過創作與讀者互動,是幾米最感到幸福且幸運的事。   前言 童年的記憶 畫畫的基因遺傳 喔,原來大學有美術系喔 大學時期沒有熱情的事情 開始畫插畫與中斷 最早畫的插畫 「幾米」這個人的出現 開始幫報紙畫之後 女相士 1995年 生命大發的意義 出院之後的新出發 重新畫圖,並開始成為繪本作家 這本書誕生的緣起   Part One 心法   1  創作就是實作 1 畫畫像園丁 2 比思考更重要的是實作 3 創作就像健身 4 創作需要的

孤獨和紀律 5 最好、最多的時間留給最重要的事 6 讓自己進入一種狀態 7 創作像是攀登一座大山 8 創作的艱困和堅持 9 瓶頸和挑戰中的死去活來 10 創作的擔心與面對作品的焦慮 11 創作時要考慮到讀者或市場嗎? 12 迷惘與鼓勵 13 浪費才華比浪費光陰更讓人惋惜 14 如何面對自我懷疑 15 創作與生活養分的交流 16 風格是創作時慢慢釋放出來的自我 17 持續享受籠罩在靈光之下的喜悅   2 繪本是怎麼回事 1 畫得如同動作瞬間被凝固下來的畫面 2 插畫與繪本最遙遠的距離 3 什麼是大人繪本 4 怎樣思考什麼題材可以創作繪本 5 短篇繪本像敲擊樂,長篇繪本是交響樂 6 繪本與小說的不

同 7 故事會有機地隨著實作演變走向 8 創作者串聯得要死要活,而讀者渾然不覺 9 趣味需要表現在畫面上,而不是情節上 10 繪本是找出技法和故事搭配的實作 11 不必一定要做故事書 12 我的迷你稿 13 大紙箱和時間 14工作室和畫桌   Part Two 方法   3 插畫與短篇繪本 1 從亂畫開始 2 畫單張圖的實作——從細節開始 3 為文章配圖的較量 4 報章雜誌的專欄 5 為文章配圖的滋養 6 插畫化繁入簡的實作 7 領略單純的美麗 8 短篇專欄要先有主題 9 畫短篇的訓練與受益 10 短篇集結成書的準備 11 當專欄需要編輯出新生命的時候   4 靈感與主題 1 用主題來激發靈感

:又寂寞又美好 2脫不了「追尋」的主題 3 好想畫跟什麼什麼有關的故事 4 為什麼? 5 如果月亮從天上下來 6 創作源自於一個好玩的點子或畫面 7 一首歌帶來的願望 8 電影是創作的神祕魔窟 9 挖掘意識深層 10 源頭是悲傷的繽紛 11 真相崩毀是創作的超級活火山 12 聽不聽別人修改的建議? 13 畫不畫別人的劇本 14 從別人的故事框架中再添血肉 15 承接委託案的前提 16 用概念來融合出來的故事   5 結構與節奏 1 簡化結構擁有更多想像 2 如何分解繪本的節奏 3 繪本的實作——從一連串問題開始 4 還要問完自己的另一些問題 5 用單純的形式來釐清複雜的思考 6 形式需要反覆,

但反覆不是重複 7 一半又一半變化的形式 8 組圖的相互對照呼應 9 最多的限制下,找出最大的自由創作空間 10一個窗戶的限制 11 兩個畫面演化出的分鏡劇本 12 摹擬電影鏡頭 13 投入和抽離 14有時越簡單越真誠   6 圖像和文字 1 從文字到意象再到畫面的轉換 2 文與圖的發想順序 3 第一次先寫文字再畫圖的創作 4 圖文有各自生命的時候 5 文圖各走各的:《遺失了一隻貓》 6 寫不出文字的時候,用唸的 7 銜接的道具和作用 8 編輯既有的元素來產生新的趣味   7 媒材、色彩、人物設定 1 選擇什麼畫法 2 使用的媒材 3 壓克力:在作品裡放進更多的色彩與厚度 4 流線的、類似漫畫

的線條 5 迷人又神奇的綠色的光 6 見證人間苦難的豔色 7 角色設定的線索 8 我和我的「小人」 9 享受扮演各種不同角色的樂趣 10 心裡的小孩 11 孩子的世界 12《失樂園》:完美小孩的對立面 13 希望所有大人能給孩子多點寬容 14 反抗權威的小孩 15 表情與情境   Part Three 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一|《向左走・向右走》 ① 從一張圖開始的故事 ② 空間刺激的靈感 ③ 左右的呈現方式 ④ 時間和溫度 ⑤ 人物設定與「年輕的傷感」 ⑥ 情感的傳達 ⑦ 道具設計 ⑧ 最後的疑惑解開 ⑨ 一個很簡單的故事   案例分析二|《地下鐵》 ① 從畫許多出入口開始 ② 盲女的出現

③ 故事合理與不合理的中間點 ④ 上下的呈現方式 ⑤ 文字和圖像互為膠水 ⑥ 如何結尾:等待 ⑦ 細膩、美麗的背後   案例分析三|《星空》 ① 暴衝閃過腦袋的畫面 ② 一個新聞的啟發 ③ 建立人物的具體背景 ④ 沒有浮上故事水面的背景 ⑤ 圖與文的相互線索與伏筆 ⑥ 文與圖的相互暗示與延伸 ⑦ 變魔術:圖像的非現實 ⑧ 衝擊前的預告拍 ⑨ 光是畫面就足夠的時候 ⑩ 幽暗中幸福的光 ⑪直覺的重要 ⑫ 如何結尾:海洋的擁抱 ⑬ 一切痛苦只能創作者自己知道   案例分析四|《時光電影院》 ① 感謝電影給我力量 ② 一張電影海報的預告 ③ 座位和節奏 ④ 利用類似的結構來變奏 ⑤ 透過反覆的結構強化

也變化故事主題 ⑥ 暗示與連續暗示   案例分析五|《忽遠忽近》 ① 一個外文書名引發的構想 ② 一個延伸卻對應的故事 ③ 想到了透視法 ④ 設計各種阻隔 ⑤ 形成「遺憾」的節奏   案例分析六|《走向春天的下午》 ① 找出貫穿珠玉的鍊子 ② 不斷地篩選,試寫 ③ 設定視角   案例分析七|《我不是完美小孩》 ① 在設定的限制裡自得其樂 ② 看你相不相信自己 ③ 確定主題後的萬箭齊發   附錄:創作以外的參考 每本書都有它的命運 與出版社訴求方向或意見不同時 設計+封面 必須取得授權的時候 面對書店和宣傳的時刻 面對書評和讀者的時刻 很多年輕創作者都想出書 如何面對國際市場+不同語文版本+國際

合作 作品衍生周邊商品的時候+有一個主題廣場的時候 作品授權改編成動畫、電影、音樂劇的時候 筆記書+口袋書   結語   序 這本書誕生的緣起   當年,我剛好趕上報禁解放的年代,有了大量插畫的機會。   開始做繪本的時候,我因為生病的經驗,有了勇氣去做當時沒有人做的成人繪本,誤打誤撞地走出了一條特別的路。然後又有機會也創作了給兒童的繪本。   而即使是本來設定為成人繪本的作品,許多在國外出版或獲獎時,也都是當作兒童繪本,顯然可以跨越年齡和地域的限制。   在創作的路上,我很幸運。所以我想寫這本書,和大家分享我的心得和一些體悟。希望對目前許多在做插畫的人,以及想成為繪本作家的人有

些參考的助益。   這是一本寫給圖像創作者看的書。但不是一本教你如何繪畫的書。   這是一本主要告訴你如何用圖像創作一本書,並且創作一本故事繪本的書。   整本書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心法」。   創作是很複雜的。不是一言堂。   但以我自己的經驗來看,創作最重要的就是實作。   技法、靈感、故事、結構、節奏、韻律、畫風,沒有一樣不是從實作中來的。   所以我首先要講的就是實作的重要,如何進行實作,如何成為有紀律的實作者,如何和實作的孤獨共處,如何使用一些實作的方法和工具。   最重要的,每個人都是不同的存在。只有從實作中發現屬於自己的特色和節奏,並盡情揮灑。   

而要創作繪本,使之呈現為一本書,就要投入很多時間。要轉來轉去,要折來折去,要不服輸,要和你的作品角力,就是要把它做出來。   這個過程中,會遭遇很多困境和低潮,有的是身體的,有的是心理的;有的是迷惘,有的是自我懷疑;有的是創作本身的,有的是和生活相關的;有的是瓶頸,有的是挑戰。   二十多年的繪本創作過程中,我各種狀況都遭遇過。但我堅持了不論自己情況如何,都持續創作。   我把這些心得都整理出來,希望對創作者,尤其是年輕創作者有所參考,不要氣餒,要讓自己能夠享受籠罩在創作靈光之下的喜悅,並且長期持續。   第二部,「方法」。   從畫插畫到創作繪本,中間的差異和距離,絕不只是畫的數量

多寡,以及如何集結而已。   許多張每一張單獨看起來、或掛在牆上都精彩無比的畫,集結起來不見得能成為一本讓人願意看下去的繪本。同樣的,一本精彩的繪本,每張圖拆開來,也不見得每張都值得掛到牆上。   繪本創作,有許多祕密。   最重要的,是如何以自己擅長的技法,來講一個最適合這種技法的故事。   再來,是這個故事要有主題、架構、節奏、韻律。   並且,發展這個故事的時候,有時候是線性的,有時候是歸納的;有時候是從頭開始,有時候是從結尾開始,有時候是任何一點開始;有時候是靈思泉湧、行雲流水,有時候是搜盡枯腸、山窮水盡,有時候是只有時間才能給出答案。   我很幸運能在報刊蓬勃發展年代有豐

富的插畫和專欄經驗,我也有創作短篇、長篇,各種形式繪本的經驗。我希望能整理出各種不同創作的特質,比較其異同。   我也希望能整理出創作的各個要點,包括如何運用靈感、如何發展故事、如何建立結構、如何設定形式、如何使用文字與圖像的互補與落差,以及如何設定給自己的限制,然後在限制中發揮出最大的創意。   綜合起來說,就是能說明從插畫到繪本的距離,方便讓有志探尋的人參考,少走一些冤枉路,多享受一些創作的樂趣和成果。   還有,我也希望說明一點:喜愛繪畫、有繪畫才能的人,並不見得一定要畫故事為主的繪本。還有許多其他的可能可以探索。   第三部,「案例分析」。   延續第二部的解釋,我從自己的作

品中,選出不同技法、不同形式與結構、不同創作途徑的代表,來做細部分解與說明,讓讀者能從更細部看到一部作品如何鋪陳成形,中間的關卡,以及最後如何找到解答的黃金之鑰。   案例分析一|《向左走・向右走》   一部從最後結局的圖,回溯故事形成的作品。也確立了我對形式,尤其畫面平衡對稱的重視。   我也會透過這本書「不確定的美麗」,來說明故事裡要有主題的重要。還有大結構中如何增添小道具的趣味。   案例分析二|《地下鐵》   一部原始構想必須被推翻的作品。也是我所有創作中,每個畫面都表現得最美麗的作品。我會說明為什麼這部作品每個畫面都必須美麗,也可以美麗,而其他作品不見得非要如此不可。   案例

分析三|《星空》   這是我從下意識隨意畫的一個女孩造型而逐漸編繪出來的故事,中間曾經有五年時間難以為繼。我可以用這部作品來解說許多發展繪本的難題,以及最後如何解決。這部作品的解析裡,我也特別著重角色設定與發展。   案例分析四|《時光電影院》   這是一部我從畫一些場景而開始發展故事的作品,也是我必須以比較寫實的技法來畫的作品。這部作品的技法,和《微笑的魚》是完全對立的。我希望讀者能從這些分析,特別感受到為什麼需要為自己的技法找到適合說的故事,或者,為自己想說的故事找到適合的技法。並且,在這部作品的解析中,我也特別著重「節奏」是怎麼安排的。   案例分析五|《忽遠忽近》   這是一部因為

《向左走.向右走》法文版譯名而勾起創作靈感的書。但是構思了十七年才終於成書。而中間我一直無法動手畫的原因是,我不知道怎麼透過畫面去表現「忽遠忽近」。我來解釋如何找到了解答。   案例分析六|《走向春天的下午》   這是從週刊專欄的畫作改編為繪本的作品。可以清楚說明為何精美的畫作構不成書,又如何把互不相干的畫作編成一本故事動人的繪本。   案例分析七| 《我不是完美小孩》   我喜歡在創作過程中設定限制,然後從限制中發揮創意。到原來命名為「小妞妞」的這些畫作時,終於踢到鐵板,好幾年都找不出如何編成一本書的路。但這本書也可以說明一本書的主題有多麼重要,一旦主題確定了,為什麼可以萬箭齊發,掃平所

有障礙。   我希望經由這七部作品的分析解說,可以呈現我所感受到的繪本創作的祕密。   這本書的最後是附錄,「創作以外的參考」。   我也把繪本創作之後,要出版為書,要轉化成商品的過程,整理出一些經驗和心得。希望供其他創作者參考,不必走一些彎路,或者在不必要的地方浪費寶貴的時間。   這就是《繪本的夢想與實際:幾米分享創作心得》的出版緣起與目的。   現在,就讓我們開始吧。   1 |2  比思考更重要的是實作多年前看過一篇報導:一位年輕的美國漫畫新秀,第一次出版作品就一鳴驚人奪得許多大獎,有媒體訪問,希望他給同樣在創作的年輕人一些建議,他說:「不要囉嗦,回家每天畫三十張圖,三個

月後我們再來談創作。」他的口氣或許臭屁,但直接切進創作的核心。創作就是要不斷實作,長時間持續大量地創作,或許才能真正體會創作的神奇。思考固然重要,但很多時候唯有實際執行才能開出美麗奇異的花。畫下去,寫進去,才能釐清許多困惑,才能解開許多謎團。畫下去,寫進去,才能發現問題,才能清楚得知缺失,才能進入創作的漩渦,源源不絕產生靈感和動力。你想想想,想得天花亂墜,但坐下來一旦動筆,就可能走到另一個方向,本來想第一頁如何,第二頁如何;或者想了很久,很猶豫,但一旦坐下來畫,覺得所有的困難和問題都消失了。並且因為畫的當下,畫到這裡,因為這個畫面,這個小孩站在那裡,他該看哪裡,臉上什麼表情,所有的情境和動作就

都會浮現。在畫的過程和畫面中,會瞬間就決定了很多事。而做了這一張,就會有下一張。我們都不可能是曠世奇才,只好認分低頭默默耕耘。也許有一天我們發現自己是塊材料,也許有一天我們發現自己一無是處。但唯有畫下去、寫進去,才會知道我們是什麼。光靠想像,無法成就創作、判斷未來。1 |6  讓自己進入一種狀態2002年我開始在台灣《壹週刊》有個跨頁版面的專欄,叫作「甜美生活」,但那時的生活狀態其實一點都不甜美。當時一邊想著要持續創作長篇繪本,一邊還要分心畫兩個專欄,同時還有許許多多報紙雜誌的插畫邀稿。時間的壓力、題材的繁雜,和真氣亂竄的狂想靈感,都讓我感到痛苦難耐。但每個星期三早上,不管生活如何混亂腦袋如何

昏沉,我都必須安靜地坐在書桌前開始專心地畫這個專欄,畫一張38×56公分的大彩圖。順利的話一天結束,通常需要兩天,但常常也胡搞到第三天。這樣的日子持續了六年。雖然專欄設定了主題,但每個禮拜還是都不知道要畫些什麼、說些什麼。但神奇的是,當我把紙鋪出來,握著鉛筆的手就開始畫了,誇張說起來有點像乩童,準備好就被附身了。我喜歡畫樹林、草原、岩石、水流、湖泊、落葉、花朵、氣球、房子、公路,和一個行走其間的小孩。

愛的禮物-親子生活日常記錄

為了解決壓克力棒台北的問題,作者周怡廷 這樣論述:

摘要    本論文的研究目的起源於創作者有感於孕育新生命的喜悅及辛苦,想以輕鬆有趣的方式來記錄育兒階段的親子生活日常。文獻探討的部分列舉了文學歌詞中描寫的親情及創作者自身的新時代女性主義觀、育兒觀是如何間接影響到日後的創作。發想過程中搜尋了好幾個以描繪家庭親情之愛相當成功的藝術家作品做為參考,風格上受到普普藝術及新普普藝術的影響,結合了卡漫流行文化元素。創作脈絡分為四個階段,懷孕待產及請育嬰假期間是最初的創作發想起源,之後嘗試用插畫的形式表現繽紛色彩,風格明顯的轉變是從使用大量新普普元素的黑白卡漫風作品開始,最後階段以寓言式連環漫畫的形式來表現霸凌議題開創了另一個新的繪畫語言。結論是希望將來

能持續以創作來記錄親子生活,並思索媒材及展出形式的更多可能性,不僅希望觀者看到作品能產生育兒經驗上的共鳴,也想藉此將創作化為愛的禮物送給親愛的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