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特瑞每月快訊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整理懶人包

多特瑞每月快訊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海倫‧麥克唐納寫的 鷹與心的追尋(柯斯塔圖書獎年度之書,一本為渴望離開現實的人所寫的書) 和Helen Macdonald的 H is for Hawk (The Birds and Bees)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doTERRA多特瑞、新人加入需知 - Weebly也說明:doTERRA多特瑞新人須知 ... 在台北、台中、台南、高雄、屏東,每週均有免費的精油課程可以學習! ... http://www.doterra.com/tw/newsMonthly.php ☆每月快訊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新經典文化 和所出版 。

中國文化大學 勞工研究所 林更盛所指導 林裕柏的 外包工作關係之研究-以彰化社頭製襪業為例 (2001),提出多特瑞每月快訊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外包、勞動、承攬、勞工、家內勞動、計件工作、製襪、從屬性。

最後網站美商多特瑞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 - 104人力銀行則補充:您願意加入我們,也創造自己的與眾不同嗎? 2008年多特瑞於美國猶他州成立,每個月以驚人的速度成長,目前已躍升為全球最大的精油公司之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多特瑞每月快訊,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鷹與心的追尋(柯斯塔圖書獎年度之書,一本為渴望離開現實的人所寫的書)

為了解決多特瑞每月快訊的問題,作者海倫‧麥克唐納 這樣論述:

這本書,是為那些渴望離開現實的人所寫的   她從小跟在攝影師父親身邊學會靜觀等待   她青春期時房間掛的不是搖滾明星而是蒼鷹海報   直到有一天,她失去摯愛父親後,決定遠走野地與一隻鷹共同生活七年……   「我一心只想成為鷹,在鷹的世界裡,我不再受到傷害;   在那裡,我能真真實實的感受自己的存在。」--海倫‧麥克唐納   「從沒讀過這樣的作品!」   跨越自然書寫、文學傳記與療癒文字三種類型的獨特作品   山繆‧強森獎 最佳傳記 英國柯斯塔圖書獎 年度之書   ★《冰與火之歌》演員莉娜‧海蒂(飾演王后瑟曦)一讀愛不釋手,率先取得電影改編權。   ◎作者親身經歷,在自然中找尋自我重建

的力量   博物學家、自然寫作者蒙哥馬利(Sy Montgomery)曾經這麼寫道:「鳥類這生物宛若由氣體生成,而寫作一本偉大的鳥之書就像是人類奢望取得幽靈的指紋。」     要瞭解那翱翔在天的物種,並找到牠們與人的深刻聯繫,此任務之艱鉅可想而知。《鷹與心的追尋》是怎麼做到的?英美書評界壓倒性的年度好評選書,說明了他們也非常驚訝,驚訝這書非凡的成就。     這是作者的親身經歷,他寫的是鷹,其實也是她自己。當海倫‧麥克唐納遭遇親人故世,心碎的她只想避世遠離一切,她決定重拾年少的嚮往,馴養一隻蒼鷹(goshawk),這段長達七年的歲月中,她探入自然也探索自我。     海倫領著讀者踏入人

類視野視而未見之處,飛越熟悉的地景,也遠離了人世的哀傷。最終她體認到那古老又簡單的道理:「當你心碎受創,能帶給你力量的——就是大自然。」        這本引人入勝的經典,從英國劍橋蠻荒林地寫起,作者一貫地透露著自己對鷹與大自然的愛:「一眼望去全是東倒西歪的松木、燒得只剩鋼板骨架的破車、彈痕累累的路標,這裡是美國空軍基地。」黎明時分,她開著破車離家,卻不知該去哪,直到她發現了自己想找的:一對蒼鷹,正在清晨的天空共舞,帶著「雨雲般的灰黑」,一瞬間劃過天際。沒想到三週後,她收到心愛的父親離世的噩耗,故事正由這個悲傷開始……     2007年,父親驟然離世的那段日子,她回憶道:「當時我再也不想當

人,選擇走入小時候本能迷上的蒼鷹世界,因為做一個人,我就會感受心裡深處那不見底的悲傷和情緒。我想停止那一切,飛離那一切,我想變成其他生物。」   她開始訓練世上最難馴服的禽鳥:蒼鷹,自由野性的象徵。日日活在鷹的世界,離開人群投入荒野天際,最後她反而意識到自己需要人。她說:人的雙手不能只拿來當作老鷹的棲木,必須與他人緊握;而悲痛正因為有愛而不會永遠消失,但,她終於能夠重返人群,回到正常的世界。   ◎融合詩意與自然科學,獨特性征服英美文壇,深刻度讓讀者心碎驚嘆   作者融合詩與自然科學的語言,在兩種語言的表達間穿梭自如,把禽類的本質栩栩如生地描繪出來。而她的文字彷彿鳥羽──美不可方物卻蘊含

強大能量,也陪伴英美讀者走出自己生活的不順遂。這本《鷹與心的追尋》打破文學與非文學的藩籬,如此絕無僅有,於2015年更獲英美媒體一致好評。先在英國上市即空降排行榜,緊接著並囊括文學與非文學重要大獎:「柯斯塔圖書獎」年度之書,「山繆‧強森獎」傳記類最佳圖書,獲全體評審一致認可:「二十年後仍會是經典」!2015年3月在美國首週上市便攻下《紐約時報》排行榜,成功擄獲美國讀者的心,同時更有來自超過30個的媒體自主推薦,還包括《紐約時報》《時代》《經濟學人》年度之書。也讓《深夜小狗練習題》作者馬克‧海登、《真愛一世情》作者《吉姆‧哈里森》大讚不已。   當然,這本書不只是一段與過去和解的旅程,它還包含

更多;像是一場人類與動物的文學邂逅,被譽為更勝《白鯨記》《老人與海》的當代經典。其富詩意的文字、扣人心弦的自然書寫,以及將《石中劍》《永恆之王》作者的懷特(T. H. White)的《馴鷹》和傳記渾然融入,都使這本書成為無法定義的經典作品。 名人推薦   作家詹宏志、精神科醫師王浩威、科普作家張東君 推薦   ★《紐約時報》、《時代雜誌》、《經濟學人》、《全國公共廣播電台》、《歐普拉雜誌》、《Vogue》、《Vanity Fair》、《華盛頓郵報》、《華爾街日報》、《波士頓環球報》、《芝加哥論壇報》、《西雅圖時報》、《衛報》、《出版人週報》《柯克斯書評》、《紐約客》、《洛杉磯時報》、《娛

樂週報》、《國家地理》雜誌、《時人》雜誌……超過30個媒體好評熱薦!   ★2015年最獲英美媒體一致好評,Book Mark書評網A+推薦!   這本書悠揚啼囀,令我愛不釋手。──《深夜小狗神祕習題》(Curious Incident of the Dog in the Night-Time)作者 馬克‧海登(Mark Haddon)   非常美麗的一本書,它帶有一點死亡、失去的氣味,是文學作品,也是書寫了自然。作者深入許多細節描繪,文字充滿韻味。──《美人心機》(The Other Boleyn Girl)作者 菲莉帕.葛列格里(Philippa Gregory),《坦帕灣時報》(T

ampa Bay Times)   美好得令人屏息!海倫‧麥克唐納把一隻猛禽的本能──還有她自己的──描繪得活靈活現,令人印象深刻、難以抹滅。她的用字遣詞就像羽毛般難以置信的輕盈美麗,讓我們都沒注意到他們驚人的本能。──薇琪‧柯羅珂(Vicki Constantine Croke),《紐約時報書評》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這本近似野性的美麗之書,告訴我們原來出色的自然書寫可以如此揭示我們與野生世界的親密關係。它如此高明,有時候還會傷害著我而暫時無法閱讀;它在心頭劃出鮮血,卻可以療癒人心。讓人馬上就想讀的經典。──德懷特‧加納(Dwight Garne

),《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   充滿自信、真誠而筆觸生猛,帶領我們振翅飛舞的奇幻旅程。──黛妮特‧史蒂芬斯(Daneet Steffens)《波士頓環球報》(Boston Globe)   優雅自如地融合自然書寫、個人回憶錄、文學肖像、逝親試煉……它用你沒想過的方式照亮著你從沒想過要探尋的角落。──蓋伊.加福爾.凱(Guy Gavriel Kay)《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   今年最令我難以忘懷而獨一無二的閱讀體驗,甚至可說是近十年來的唯一傑作。梅寶被形容得栩栩如生彷彿躍然於紙上。──萊夫.葛羅斯曼(Lev Grossman),《時代》雜誌(

Time)   如此動人,一讀就上癮,引領我們深思動物與人類的聯繫,時而刺痛人心,也讓我們體會到生命的美好。──《時人》雜誌(People)選書   她把人類與動物之間的邂逅,描繪寫得引人入勝。──賽門‧沃羅(Simon Worrall)《國家地理》雜誌(National Geographic)   今年最愉悅的閱讀體驗,你將無法再次目睹有這麼一隻鳥如此地飛過你頭頂。──傑森‧席勒(Jason Sheeler)《娛樂週報》(Entertainment Weekly)   一本結合回憶錄、敍景、史實與馴鷹術的卓越之書,它跟之前讀過的書完全不同。麥克唐納在她的回憶錄裡,用豐富的文字表現告訴

我們,只要抬頭看這個世界,就可以改變我們已經順從或認命的人生。──蘇珊‧史崔特(Susan Straight)《洛杉磯時報》(Los Angeles Times)   如果有「綜合類型」的最佳好書獎,就該頒給這本書!讀來引人入勝、一氣呵成的痛快,這應該今年我讀過最好看的非虛構作品了。──凱瑟琳•舒爾茨(Kathryn Schulz)《紐約客》(New Yorker)   麥克唐納這本書的精髓在於,她用一針一線將各種不同的碎片編織而成,字字句句富有深度含意。它最有趣的一點是,她把我們所居住世界的外在與核心看得一清二楚。──克列柏.克雷恩(Caleb Crain)《紐約書評》( New Yor

k Review of Books)   若只把這本書分類在回憶錄,或自然書寫,還是心靈成長,就完全小看作者的功力,她的散文發光而灼熱。──凱琳‧亞騰伯格(Karin Altenberg)《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   令人讚嘆!──凱特‧圭達尼諾(Kate Guadagnino)《Vogue》雜誌   大器而生猛的出色筆觸,沒有一句話讀來虛妄,每個見識的體悟都得來不易。麥克唐納在藝術與真相之間取得了最理想的平衡。──大衛‧拉斯金(David Laskin)《西雅圖時報》(Seattle Times)   我所讀過以自然為主題最好的一本書。麥克唐納的文字是

美好的禮物,加上敏銳的觀察力,每翻一頁都充滿愉悅。──凱倫‧山德斯壯( Karen Sandstrom)《克里夫蘭誠懇家日報》(Cleveland Plain Dealer)   富於詩意的散文體裁,失去至親之痛與著迷、悼亡、重生、野性、家庭關係等狀態細細地交互作用,喚醒我們殘酷大自然的片刻記憶,以及對人性必要的信心。──邁爾康‧富比士(Malcolm Forbes)《明尼阿波利斯明星論壇報》(Minneapolis Star Tribune)   獨一無二!麥克唐納是名詩人,她的文字俐落而意境深遠。她走入荒野的世界,幾近瘋狂地與蒼鷹互動,留下強而有力的紀錄。她以觀察家之眼、詩人之聲,唱出

普世皆知的傷痛與失去的哀歌。──芭芭拉‧波特曼(Barbara Brotman)《芝加哥論壇報》(Chicago Tribune)   讀來美好,每一字句都重重地打在我們的心上。──海倫‧馬龍(Helen W. Mallon)《費城詢問報》(Philadelphia Inquirer)   這是一本關於專注的書,作者經歷了觀察、聆聽、觸摸、嗅聞、哭泣、吶喊、憤怒的旅程。簡單來說,她慎重地克服荒野(也不說是征服),與荒野心靈相通、相互學習而啟發彼此。──黛娜‧藍尼(Dinah Lenney)《洛杉磯書評》(Los Angeles Review of Books)   鳥類這生物猶如空氣化身

,而寫作一本跟鳥類的偉大之書就像是奢望取得幽魂的指紋。閃輝而充滿熱情的美好,卻又令人心痛。──賽伊‧蒙哥馬利(Sy Montgomery)《獵戶座》雜誌(Orion)   傑作。──尼克‧威洛比(Nick Willoughby)《Salon》網路報   混合各種元素、難以歸類與定義的真人真事傑作,扣人心弦。──《Rain Taxi》書評雜誌   透明暢達的筆觸,深具意涵的散文。它最出色的貢獻是將人類與自然世界的衝突,描寫得很有文學性。──《山巒俱樂部雜誌》(Sierra Club Magazine)   我深信它即將成為以大自然為題材的經典之作。──尼克‧拜禮(Nick Barley)

《衛報》(Guardian)   麥克唐納平實的敘事手法,精準犀利都只是本書諸多特質之一。她訓練梅寶的過程,在她筆下猶如一部驚悚片,揭示人與鷹之間的衝突張力,讀者莫不謹慎小心翻著每一頁,期待著接下來兩者間的激情互動,太令人著迷了。──瑞吉兒‧庫克(Rachel Cooke)《觀察家報》(Observer)   字字鏗鏘,擲地有聲,這本回憶錄閃耀著優雅光芒,席捲愛讀人士,讓讀者緊抓不放,全心體會美麗動人的情節。本季最佳作品。──愛芮卡‧瓦格納(Erica Wagner)《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   非常獨特、美麗的一本書,帶有灼痛的真情流露與出色的描寫敍述,舉世無雙的現代

文學。──「柯斯塔圖書獎」年度之書 評語(Costa Book Award citation)   我不記得自己最近讀過哪一本作品,可以這樣給我一連串的豐富情緒。──瑞吉兒‧庫克(Rachel Cooke)《衛報》(Guardian)   這是麥克唐納作家生涯的里程碑,某種程度上,本書描述的挫敗與失落,竟能讓讀者宛如乘風翱翔,悠遊天際。──菲力浦‧霍爾(Philip Hoare)《新政治家》(New Statesman)   麥克唐納的文筆如詩如畫,卻又精準犀利,讓人不由得脈搏加速。她的字彙鮮明喜悅,如鳥兒般自在飛翔。──班傑明‧邁爾斯(Benjamin Myers)《新科學家》(New

Scientist)   精心細膩到破壞力十足。它一定會睥睨書市,橫掃各大獎項,看似撰寫大自然,卻也是傑出的文學作品。──安格斯‧克拉克(Angus Clarke)《泰晤士報》(The Times)   人與自然心靈相通的結構,結合嶄新與老舊的自然寫作與人文哲思,原創性十足。也是失落與療癒的奇幻「文學」,麥克唐納以她詩人的巧筆,娓娓道來對人生的體悟,非常精采。峰迴路轉的情節,引人入勝。從來沒有人像她因為看了一隻猛禽飛過天空,而改變了人生。──提姆‧迪(Tim Dee)《國家雜誌》(National)   人們總會哪一本書改變了自己的人生。我熱愛這本書,因為它的價值不僅於此,它什麼也沒改

變,它讓一切原封不動,卻更顯獨特,更具個性,助我們開展視野,深化我們的既定觀點;讓人類知道,天地萬物都是並存於天地間。──《河畔掠影》作者(Caught by the River) 蘿拉‧貝蒂(Laura Beatty)   鷹爪般銳利的回憶錄,讀來驚悚、寒涼刺骨。麥克唐納是自然學家也是詩人,在宛如觀察家的慧眼中,流露出她真實的情感。──克雷格‧布朗(Craig Brown)《星期日郵報》(Mail on Sunday)   讓人沈醉的情節,筆觸犀利震撼,飛行中的梅寶身影在她筆下,堪稱每一位賞鳥人的野外指南。克唐納是頂尖自然書作家,也是這類文字體裁的最佳實踐者。──斯圖特‧溫德(Stuar

t Winter)《星期日快訊》(Sunday Express)   扶搖直上,勝利在握。──可麗斯‧豪斯(Christian House)《每日電訊報》(Daily Telegraph)   這本書的體裁完美。書中的自然世界扎著你的皮膚,就像荒野小徑上跳出動物時那般驚喜。它不是書,是天賜的禮物,它在降下之前已經跨越門檻,立身於野性與文明、過去與現在、生命與死亡之間等難以觸及的高度。──凱蒂‧瓦曼(Katy Waldman)《Slate》網路報   令人愛不釋手的書市類型破壞王,值得全人類的盛讚。──伊莉莎白‧杜娜莉(Elisabeth Donnelly)《Flavorwire》網路報

  非凡卓越!麥克唐納細緻地將豐富多元的題材編織成這本毫無縫隙的散文作品。──露西‧秀絲(Lucy Scholes)《The Daily Beast》網路報   麥克唐納的文采有著神話般的共鳴,讀來含蓄卻絲絲入扣,她的情感保留了文學情懷,同時也讓我們像沐浴在詩文的美好中。更重要的是,這本書的成功地讓每個類型的讀者都能深深感動。──瑪德蓮‧拉雷 (Elisabeth Donnelly)《The Millions》線上雜誌   麥克唐納關於土地、自然、故事、歷史與傷痛的書寫,讓梅寶狂野內心中保留了悠閒而緩慢的特質,以及她自己如鷹眼般地洞悉人心。──喬安娜‧史可茲(Joanna Scutts)

《新聞日報》 (Newsday)   殘酷卻充滿救贖力量,好一個魅力十足的尤物。──艾力西斯‧波林(Alexis Burling)《奧勒岡人報》(The Oregonian)   打動人心!──黛安‧雷姆(Diane Rehm)《黛安‧雷姆秀》節目   充滿哲思的自然書寫,簡直是奇蹟。──莫蕊‧柯瑞根(Maureen Corrigan)《Fresh Air with Terry Gross 》廣播節目   讀海倫‧麥克唐納的回憶錄會讓你全身每個細胞都醒過來、活過來似的。──羅蘋‧揚(Robin Young)《Here and Now》廣播節目   在這本往下探度探尋與徹底令人著迷的回

憶錄裡,麥克唐納精巧又令人難以忘懷地將心碎、驚愕、哀傷,完美地串連起自然史與老鷹。──唐娜‧西曼(Donna Seaman)《書單》雜誌(Booklist) 推薦書目   一個女子馴養老鷹與喪親的哀傷博鬥:她描述得美麗動人,我們讀來鼓舞人心,書裡充滿令人屏息的戲劇張力。麥克唐納的眼界超越個人,她將重心擺在人類與自然環境的關係。不管你認為這本書是個人回憶錄,或是自然書寫,它情感濃烈、富於哲思且深植人心,足以成為各種類型的經典。──《柯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s )   這是一本充滿靈氣與奇蹟之書,它受到恐懼與慾求對等性地啟發。每一字句美麗得讓讀者讀來驚奇讚嘆。它由羽毛與鳥骨、智

慧與血肉架構而成,召喚出靈魂深處弱點與黑暗面,讓人深刻感受真心誠意的力量如此龐大。它不只是最具權威的馴鷹術作品,它還寫到人性等我們可能或無法面對的真相。──《天空、星星、荒野》(The Sky, the Stars, the Wilderness)作者 瑞克‧巴斯(Rick Bass)   觸動人心!一個年輕女子承受著失去父親的傷痛,藉由訓練一隻地球上最難馴服、最狂野的生物:蒼鷹而找回自己。──《真愛一世情》(Legends of the Fall)作者  吉姆‧哈里森(Jim Harrison)   這本書除了是一本關於失去與面對喪父傷痛的出色回憶錄之外,它還探索了猛禽如何成為藝術創作的

象徵與人生指南,非常精彩。讀後更豐富你的生命。──作家 丹‧歐布萊恩(Dan O’Brien)   富於詩意的文筆,故事順著作者自述失去至親的心情,像山風一樣地吹過。並緊密地將文學、生物、自然歷史,與放鷹狩獵術等領域纏繞成冊。讀者可能會為以為這本書是喘口氣的點心,卻沒想到是一份扎實的全餐。──作家 林‧舒勒(Lynn Schooler)   擁有多層次的美麗之書,麥克唐納無所懼地用針刺探每一道悲痛的面向,橫渡荒野只為得到救贖,但最美麗的還是她與梅寶之間複雜多重的關係。誰料想得到人鳥之間可以分擔這麼多呢?──《風 》(Wind)作者 珍‧德布里歐(Jan DeBlieu)   在這本回憶錄

與文學偵查的綜合體裡,麥克唐納用她美麗而很有意涵的散文體直視死亡。這方式很新,驚奇連連。──《出版人週刊》(Publishers Weekly)   令人讚嘆,餘音繚繞,洋溢熱切的親情與智慧,是一本充滿人性的深刻好書,堪稱本年度所向無敵的最佳好書。──蒙莉莎‧哈利森(Melissa Harrison)《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   絲絲入扣,她的文采動人豐富。英文世界對記載自然生物與牠們同具魅力的夥伴的書籍總抱著某種古老熱情,她就要將重振這種文學體裁了。──馬克‧可卡(Mark Cocker)《衛報》(Guardian)   文壇罕見成就,從寫實角度探索人與動物覺知的

密切關係。她訓練梅寶的故事有著穿梭過去與現在的懸疑與張力,你會因每個最微小的動作、每一次羽翼的翻轉而深深吸引,梅寶居功厥偉,帶領讀者遠颺藍天。──約翰‧凱睿(John Carey)《泰晤士報週日版》(Sunday Times)   痛失至親的有力紀錄,人人都想翻頁細讀,帶著翅膀的悲傷回憶錄。──卡洛琳•桑德森(Caroline Sanderson )《書商》雜誌(The Bookseller)   本書絕美無比,充滿巧思,能即刻觸動讀者內心,它是寫給父親的輓歌,也禮讚了大自然,更對優雅的英格蘭鄉間、生死課題與先人傳承多加著墨,深入探索人類與環境的關係,是一部超凡卓越的佳作。──安得魯‧莫森

(Andrew Motion)   我所讀過最神奇的一本書。──《回聲泉之旅》(The Trip of Echo Spring)作者奧莉維亞‧萊恩(Olivia Laing)   作者簡介 海倫.麥克唐納 (Helen Macdonald)   作家、詩人、插畫家,也是歷史學者,目前在劍橋大學歷史哲學系研究。從小就相當著迷於鳥類,特別是猛禽,始終立志當個馴鷹人,一股腦栽進鷹的世界,投入這象徵英格蘭傳統的古老技藝。   2007年她的父親驟然離開人世,突如其來的打擊讓她萌生逃離人群之意,決定馴養蒼鷹,走進荒野。2014年,她把對父親的思念與對鷹隼的熱愛化為文字,完成這本曠世巨作。她富

於詩意的文字描寫與真情流露,緊緊擄獲讀者的心,與文壇高度讚賞。融合自然、人文哲思、傳記歷史的跨類型書寫,在英美甫上市即造成轟動,空降排行榜,深受各大媒體好評推薦。更因這本書拿下山繆‧強森獎最佳傳記書與柯斯塔圖書獎全英國跨類型年度之書。其他著作包括《獵鷹》和《謝勒的魚》。 譯者簡介 陳佳琳   台大外文系畢,華盛頓大學國際關係碩士,蒙特雷國際學院口筆譯碩士,譯作有《布魯克林》(電影《愛在他鄉》原著)、《大師》、《外遇的女人》、《在我墳上起舞》、《來自無人地帶的明信片》、《P.S.我愛你》、《一日‧一生》、《一刀未剪的童年》、《飄浮男孩》、《驚奇少年的冒險旅程》、《娥蘇拉的生生世世》等等。

  Side A 1.耐心 2.迷失自我  3.小小世界 4.懷特先生 5.緊抓不放 6.箱中繁星 7.隱形無蹤 8.林布蘭特畫作 9.成年禮 10.黑暗 11.離家 12.無法無天 13.墜落的愛麗絲 14.線 15.鈴聲為誰而響 16.雨 17.熱 Side B 18.自由飛翔 19.滅絕 20.躲藏 21.恐懼 22.蘋果節 23.追思會 24.藥物 25.魔幻地帶 26. 時間的消逝 27.新世界 28.冬日紀事 29.進入春天 30.撼動的大地   9.成年禮老鷹身上的一切都為了狩獵殺戮而設計。昨天我發現自己吸氣、發出受傷兔子般的吱吱聲時,鷹爪的所有肌腱會瞬間收緊,足以碎骨

的可怕力道戳進我的馴鷹手套。這種殺戮式的抓握深植於牠的大腦,但我們至今尚未找到恰當的刺激釋放這種先天的本能反應。這裡的環境還會發出其他聲響,同樣會觸發牠的反應:如門拴鉸鏈、刺耳的剎車聲,沒上油的自行車齒輪聲—還有第二天下午,收音機傳來瓊.蘇德蘭唱的詠嘆調。喔喔,我大笑了。刺激物再加一筆:歌劇。反應:殺戮。但後來,這些誤導的本能反應再也不好笑了。剛過六點時,窗外推過的嬰兒車傳來淒厲的哀號。蒼鷹立刻收緊利爪,甚至不自主地痙攣,刺壓我的手套。殺戮。嬰兒哭了。殺戮。殺戮。殺戮。兩天過去了。我時而坐定,時而起身步行,又坐定與睡覺,蒼鷹幾乎都站在我的拳上。我的手臂疼痛,一種潮濕的倦意籠罩我的心。廣播節目討

論著農業問題:小麥、琉璃苣、油菜、溫室與櫻桃。牠有時像隻駝背蟾蜍,有時像個緊張兮兮的孩子,偶爾又像是一條龍。屋內簡直像個垃圾堆,生肉屑則是垃圾桶的裝飾。我把咖啡喝完,也忘記該怎麼說話。我的嘴不斷發出喃喃聲,向蒼鷹保證一切都會沒事,但牠則沉默以對,偶爾從鼻翼發出細弱焦慮的呼吸。我走路時,牠會用眼睛跟隨我的腳步,牠可能把它們當作兩隻在屋內移動的小動物了。牠對飛蠅與飄動的灰塵很感興趣,也會注意落上某些物體表面的光線。牠在看什麼?牠在想什麼?我能聽見牠眨眼時瞬膜開闔的聲響,近距離一看,牠的雙眼開始令人不安。它們看起來就像黏在牠頭側的兩張白紙,而瞳孔就是在白紙上打的圓孔,它們的透明圓穹外表彷彿水泡。蒼鷹

的奇特遠超出我的想像,也比我預期中更為冷靜。

外包工作關係之研究-以彰化社頭製襪業為例

為了解決多特瑞每月快訊的問題,作者林裕柏 這樣論述:

當勞動力變成一種商品,勞動力的用途不是按工人本身的意願使用,而是依資本家的需要安排時,如何控制勞動勞動過程,就變成資本家切身的問題。資本主義進一步積累,動員了產業後備軍。家庭部門 (家庭工廠及家庭代工)是透過外包制度中的分工 (將細分過的工作送至家庭部門,而不是將勞動力招募至工廠中,而被整合進資本主義體系)。甚至為了對抗、制約正式工廠內有組織或受國家法律保護的勞工,利用工廠外不利條件的勞動者,將工人分而治之,以增加資本對勞動成本及勞動過程的控制。 非典型勞動工作大量增加的現象,主要是因為雇主利用現存之契約形成自由與權力所形成,雇主透過勞動契約手段擁有諸多的可能性,得以訂定

合乎雇主彈性需求的規定。對於具有從屬性的勞動者,以獨立、自主的個體形式提供勞務。因此會使勞工的團結或團結可能性大為降低,因為這些勞動力所有者間的利益狀態並不完全一致,甚且有可能具有相互衝突對立的利益狀態,也因此極易被分化而對立。除了白領與藍領的區分之外,正式員工與「 彈性勞動力 」之分類亦是有利於資方,資方可利用後者壓低勞動條件的標準,亦即利用之作為正式員工之競爭者,而來壓低正式員工之勞動條件。 像外包、轉包、承攬勞動、家內勞動這類前資本主義的勞動方式,由於被納入資本主義社會中,而與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有縱向結合又分裂的現象。一方面為資本所買斷,一方面又免除了資本所應負的責任

、風險。使用非正式化的勞工,但資本並未放棄勞動過程,且更以不著痕跡的方式呈現,進一步模糊、矯飾了勞資間的衝突。 近年來世界各地「 外包 」的快速成長是資本主義經濟的功能關係整合了舊生產體制中的重組部門所組成的,而此種落後的生產方式打擊了有組織的工人階級,但勞動者之所以選擇投入的一個主觀知覺的原因則是因為在其中工作令勞工覺得較為「 自由 」。這是因為正式部門的保障過度脆弱,使勞工情願捨棄保障而選擇自由。這種 「 自由 」是因為生產關係改變而帶來的 (由受僱轉為自僱) 。但是當經濟蕭條、年老、疾病或傷殘時,勞工要承擔全部的代價。這種「 自由 」的感覺 (抗拒被剝削的自由) 使得

非正式部門的勞動者益發不易認同於正式部門的工人。 大部分外包工人均屬於非技術性工人,其處於生產網絡的最末端,不但競爭激烈,還要承擔所有市場的風險,景氣蕭條時便將面臨大量失業的危機,面臨其他第三世界勞動後備軍的壓力,可能在資本外移後失去工作而失業。且生產組織分散,無法形成團結組織,大部分勞動技術低,可替代性大,勞工締約條件弱,因而可能是受剝削最嚴重的社會群體。但是其做為外包廠、代工廠存在卻又處處扮演著勞動後備軍的角色,牽制著正式部門的工人工會,使它們無法壯大。 勞動契約與承攬契約在實際區別上並非容易,而在分別勞動與承攬之特徵中應以從屬性的有無為重,其內涵是

經濟的從屬性、人格的從屬性。實際上從屬性的判斷仍須回到社會中加以掌握,具體判斷。 像外包工作關係的幾個態樣均面臨勞動與承攬之區辨。 獨立家內勞動關係性質屬於承攬,從屬家內勞動關係具有勞動契約效力,但家內勞動關係仍不免有與承攬相類似之處,因此須以從屬性作為判斷標準。 家內勞動者在自家勞動,因此僱傭關係中僱主對受僱人之工作規則以及指示權無拘束或行使之可能。因此,家內勞動契約的從屬性,是在交付時就存在,僱主在將加工物品交付給家內勞動者的時候,即同時將工作的種類、方法詳細說明指示。 家內勞動的家庭成員協力,實屬當然此勞務提

供的特色,勞務的專屬性與勞動的代替性判斷即須退位。 家內勞動之場所不在僱用人直接監視,然實際上仍間接的在其監視中,家內勞動多以件計,然此不過工資給付之方法,其對象仍為勞動力之給付。就原料而言,家內勞動多由僱用人供給原料,故家內勞動之契約,通例仍視為勞動契約。 廠內外包(內包)的情形中,原企業主,對實際完成工作之代工或對代工頭所雇用的工人,行使指揮監督權,則應將此實際完成工作之人視為原企業主之勞工。 電傳勞動者工作的職場,不只以空間、位置為準,也應包括空間上雖然在外,但組織上、功能上卻屬於同一企業的工作場所在內。 家

內電傳勞動連線作業須借助資訊設備持續地與雇主連繫,而納入其生產組織。如果連線作業的電傳勞動者是提供無法自主的勞務,須接受指導、協調,是納入生產組織。又電傳勞動者的工作被分割,執行由公司控制,電傳勞動者無自主的提案空間,則表示電傳勞動者受到雇主指揮監督。電傳勞動者納入雇主生產組織,不以持續連線為限,只要每日數次或每週數次短暫地與雇主連線而取用其資料,即因其取用而納入雇主生產組織。即使只使用雇主提供的軟硬體,亦無法否認被納入雇主的生產組織。家內電傳勞動者的連線作線須遵守公司規定時間、或在企業一般的工作時間,每日多次進入電腦資料中心取得或輸入資料,則認為受工作時間的拘束。雇主要求完成工作的時間短,則

達要求遵守固定工作時間,有工作時間的拘束。必須經常撰寫工作記錄、在短時內提交中間工作成果、或者在特定時間以電子郵件向公司詢問各種事項,亦是間接對工作時間的監督。 外包工作皆是以論件計酬來作為勞務給付對價的計算方式,透過做件意識的共同運作,勞動的質量和強度乃由工資形式的本身來控制,對勞動的控制成多餘。 以計件制的表像掩飾了計時制的本質,雇主透過種種薪資制度的設計,不但萃取又掩飾剩餘價值,使用廉價勞力,達到控制與剝削工人的目的,不必負擔勞動力閒置與其再生產的成本。掩蓋了資本主義的剝削關係,使人看不到勞動區分為必要勞動時間和剩餘勞動時間的事實。

資本主義的發展使工人被迫以承攬勞動的方式出賣其產出。像按件計酬、承攬勞動是資本家用以馴服勞動的工具,是以承攬勞動者與薪資勞動者間差異並不重要。 按件計酬工作以虛擬的自主、自由意識,使勞動者自願去除其從屬性,將勞動力再生產的責任完全倒置在勞動者身上,而由雇主創造的擴大剩餘價值剝削的機制,只論以必要勞動時間的價值, 「 No Work No Pay 」 ,免工資續付責任,免企業危險負擔,將勞動力商品化推展到極至。 按件計酬工作只是計時工作的轉化形式,在薪資策略上作更精確的勞動控制。是以單憑論件計酬的外表並不足以說明其具有承攬關係的態樣,而非勞動關係。

在界定勞動關係與其他法律關係上,最重要的是要考量勞務係在何種狀況下被提供 而非報酬給付的形式。 工資以實際的工作成果來計算,與承攬契約性質有相混淆之可能,但並不能因此就說計件工作是承攬契約,計件工作之工資雖表面帶有承攬契約之色彩,但其實際上仍與典型的承攬契約無關,縱使是計件工作,若是受到雇主雇用擔任繼續性工作之勞工,且被雇主納入企業組織,又受到雇主之指揮監督,因此其本質仍應屬於勞動契約之勞工,只是在工資的計算上將計時轉化為以實際的工作成果來計算,而與承攬類似而已。 計件工的工資的計算係基於勞工之工作成果,在「 有做有錢,沒做沒錢 」,

「 加班沒有加班費 」,「 假日沒有工資 」的「 勞資共識 」下,勞基法關於工資的最低保障、加班費的加成與雇主的工資續付義務都好像被規避了。 但是,計件工既適用勞基法,當然有勞基法之例假日工資。 採計件工資之勞工所得基本工資,以每日工作八小時之生產額或工作量換算之。當若雇主無法提供相當的工作、原料、業務量少(小月),致使計件工的工作成果降低,甚至計件工資低於基本工資,有理由將工資調升至基本工資。 採計件工資,則其加班工資之計算基礎,並非「 每小時工資 」而是仍為「 每單位成品工資 」,並依加班之長久,類推適用勞基法第24條之規定,以確

定每單位成品應加成之比例,並以勞工於加班時所完成之單位成品數乘以加成後之單位成品工資,以得出其加班工資。 在後現代,無法被化約成經濟壓迫之抵抗與對立在多元的場域中發聲,在法律層面如消費者保護法、環境保護法、兩性平等工作法、公平交易法等諸多面向,集結對抗。在去中心、去化約的懷疑與逃逸中,工人的階級本質優位性被消解,勞動法不再被要求成為處理勞動關係的唯一。 勞動者生活有諸多面向,在商品市場中消費、競爭、買賣交易的,各依相關法律規定處理。但在勞動、生產面向,因剩餘價值由雇主取得,在納入雇主的生產組織,受其指揮監督的從屬關係下,勞動法針對此有特別的關照,是以仍以

為處理勞動關係問題的唯一法制。 且在勞動、生產層面,憲法肯認勞資衝突、對立的價值。提供勞工勞動法的保障,亦實寓含有勞動者團結之可能,使勞動意識集結在體制內的法律上做尊法鬥爭,具有社會福利國統治上的意涵。 而國際勞工組織的家內勞動公約與承攬勞動公約草案及日本家內勞動法,有助於提供諸多可能類型以解決外包工作的問題,在解釋法律時,可引用為參考,而視為法理來適用。若不與我國社會相違與能夠納入我國法律體系的情況下,可以以「 對此問題,外國立法例設有規定,我國法上雖無明文,但應採相同解釋 」的漏洞補充,適用法律。 國勞家內勞動公約與承攬勞動公約草

案及日本家內勞動法,皆是以另立途徑,針對更具有保護必要性之傳統、典型勞動關係以外的勞務供給進行規範、保護,而非逕自適用商法的相關規定。 國勞的家內勞動公約與承攬勞動公約草案並非突然地改變非正式工人的狀況,而是,提供了國家機器和在地的壓力團體一個鬥爭工具(campaigning tool)。 除了鬥爭的工具外,家內勞動公約與承攬勞動公約草案也能夠對仍然主要是看不見的勞動力之勞動者的組織起強大工具性的作用。 三者在處理外包工作時,各有其規範目的,其相關的實質規定皆是為了救濟不為傳統勞動法所關照的「外包勞工」。家內勞動公約以平等待遇、勞動統計、安全衛生等改善家

內勞動者之勞動環境,承攬勞動公約草案對於在從屬關係下完成一定工作的勞動者提供安全衛生、工資、平等待遇等的保護,日本家內勞動法規定工資之最低金額、安全衛生及有關家內勞動之最低勞動標準,以資提高家內勞動條件,安定家內勞動者之生活。 在方法上,國勞家內勞動公約與日本家內勞動法,定義出家內勞動態樣的構成要件,用目的論規範、保護家內勞動者,而國勞承攬勞動公約草案以完成一定工作及具從屬性的工作型態,掌握承攬、勞動的過渡、中間態樣,創造第三種類的勞工。實際上均造成所謂的「 三分法 」的結果。對我國而言,除了在立法論上有實益外,在法解釋論上則助益不大。 在「 商品化,太

商品化 」外包的世界中,勞動者被純勞動意識附身,虛擬、幻化自身為想像的自由人,大小頭家在商品市場叢林中競逐的集體出神。那只有在勞資關係瀕臨斷裂,乞求法律介入時,勞動者才會從催眠狀態中回神過來。 外包在「 純勞動 」的共識下,商品邏輯四處橫流,締約者強弱對立已不復見,都是站在同一陣線上,為了台灣的經濟奇蹟在打拼。如此隱晦的霸權宰制、自願認同,所形塑出的法律關係自然是資本主義市民法下的買賣、承攬、委任。 是以,常因代工們其在工作時間、加工過程等原則上得自由決定,無勞務專屬性,得轉交他人加工,且工作完成後方能獲取報酬、承擔勞動成果完成風險,符合民法承攬契約之類

型而無勞動法之適用。 隱藏的從屬性、勞動控制,規避的法律契約關係,剝削、邊陲的階級位置,雇主的市場專制,彈性、外部化的勞力運用,在在都使的現行勞動法理論對外包望之興嘆、徒呼負負。 不管是舊的外包或是新的外包都是在資本主義之下所謀求的最佳利潤生產方式、勞動控制。從分散的控制到集中的控制,工人們發展了勞動法以玆救濟。但從集中的控制到分散的控制,現代的勞動法應如何以對,實是當今之大哉問? 吾人以為其就是,對外包制度的「 再結構 」,將外包制度正式化,納入勞動法的保護、規範,資本不能再靠著萃取最低勞動標準以下的勞動力來生產,迫使產業升級,這是

社會不可低貶的發展。 將具有經濟上從屬性,具社會保護的必要性的勞動者,如家內勞動、勞動派遣及電傳勞動等之非典型工作形態,因此刻並無專法加以規範,其權益的保障只能仰賴一般勞工法令,回到勞動法的掌握,普同適用勞動法的規範,給予最低的勞動標準的保護,是社會正義的要求,亦是避免有「 次勞工 」的社會分化。 提供、爭取勞工勞動法的保障,亦寓含著勞動者團結之能動,勞工意識集結在勞動法上做體制內的順法鬥爭,捍衛進步的社會意識,反抗新自由主義全球化下國家與社會的市場化。 在現行的法律體系下,運用勞動法理論把外包、家內勞動者納入歸攝範圍(Subsumt

ion),從解釋「 勞動契約 」、「 勞工 」、「 從屬性 」 這些不確定法律概念著手,而能說服、融入整個法體系,合理可擷,絕無窒礙難行之處。 有著承攬面貌的外包,在習焉不察下,容易忽略其本質上是資本迫使工人以承攬的方式出賣其產出。被歸類為承攬契約,適用民法承攬契約相關規定,無勞動法之適用。惟外包契約關係的給付義務仍與典型承攬有所差異。 外包生產過程中的零細分工,透過垂直分工,將生產結構分散在各個不同的代工廠或家庭代工間進行。在外包生產流程中,半成品的加工垂直移轉、運送是要勞動的成果才有可能,未凝結成實體的勞動力本身並無法達成。 在外

包工作中,勞務的提供是以一定工作之完成呈現,其是指內含在零件及加工後的半成品的勞動力成果。再加上計件制的配合運用,馴服勞動。 不必再有雇主的指揮監督,工作即可自律地完成,由工人承擔瑕疵擔保責任 以及報酬的危險。惟企業經營上的風險轉嫁給他方,不能推論出他方具有自主的營業性。一方面具有企業經營上的風險,而另一方面享有企業經營上機會始可。風險與機會間必須有適當的平衡。承受企業經營風險必須係「 自願地 」,一個人若自願地承受企業經營上的風險,以期獲得企業經營上之機會,自然無須再予以保護。惟如是被迫而轉為自主的營業人,則仍須予以保護。 在「 純勞動 」的共識下,看

起來代工都是「 自願地 」承受企業經營風險,但從企業經營機會都掌握在發包單位手中,代工廠、家庭代工只是就像積木一樣,是雇主決定下的生產組合,賺取層層的勞動剩餘價值,像多層次傳銷一樣,機會與利潤永遠累積在最上層的為人作嫁。 外包的生產過程中,家庭成員協力,是此外部勞務供給的特色,勞務的專屬性與勞動的代替性判斷在此並非為重。 因為工作量變化、不穩定,所以要另謀出路與別家配合,才不會導致沒有工作可做,的不可避免的「參與市場競爭」。 在認定勞動契約時,應取決於勞務提供者其給付義務之著重點。若勞務提供者其實際上給付義務之著重點具有從屬性,不論其

名稱、縱有些許的偏離,不會影響到其為勞動契約之認定。 勞動法上的勞動者,傳統的通說認為係指一個人基於私法契約,在他人指示下提供具有人格從屬性的勞務。然此勞動法建立時的背景,是福特主義的大量生產積累,勞工被整編到理性化的生產組織;所掌握的是成年男性勞工的工作生活,其在雇主的工廠中,以不定期契約的形式,服從雇主的指示,提供特定的勞務。勞務給付的場所集中、時間節奏單一與所需技能單純。 而隨著資本主義開始進入後福特的彈性積累體制,為了對抗正式工廠內有組織或受國家法律保護的勞工,利用工廠外不利條件的勞動者,將工人分而治之,以增加資本對勞動成本及勞動過程的控制。勞動

者的報酬依其勞動過程中相關的經濟價值來考量,大量運用彈性勞動、外包制,分割生產流程,拆散聚集的工人階級,並使勞動條件降低,阻止工資增長。且透過外包工人,簡單而迅速的權宜措施來調整其支出,並確保其置身於低風險性的狀況。如此,承受經濟壓力的就非資本家,而是勞動者。 資本家如此調控勞務的提供方式,是以,提供勞務者的工作型態與傳統勞動者的工作型態殊異,造成處於勞動者與非勞動者間之邊界案件大量增加,使得以人格從屬性作為認定勞動者標準之困難度提高,而必然導致這些提供勞務者被棄於勞動者身份之外而未能受到勞工法的保護。以傳統人格從屬性的認定標準來認定勞動者,是不足以掌握彈性積累下的社會實態

的。 勞工提供勞動力進入雇主支配之企業與廠場,且受到雇主在其領域內之勞動秩序的統治。勞工是被納入雇主所統治之組織體系,在雇主的指揮監督之下從事勞動生產,被納入雇主的組織而形成從屬性。 典型勞動關係的特色就是受僱人進入僱主之生產組織內從事工作,受其指示,然而外包勞動者因為其被外部化的特性,無法被納進僱主形式上的生產組織。勞資雙方雖然沒有空間上直接組織關係,但其指示權之行使與服從仍然存在,外包勞動之場所雖不在僱用人直接監視之下,然實際上間接的仍在其監視之中,所以其間仍有一種「 從屬性 」,一種間接的從屬性,「 自願性服從 」的從屬性。 由

於外包勞動者多係在自家勞動,因此僱佣關係中僱主對受僱人之工作規則以及指示權幾乎無拘束或行使之可能,蓋外包勞動者不論在理論上或事實上均非在僱主的監督下工作,家內勞動者自行決定工作時間、地點、生產方式等,因此,家內勞動契約的「 從屬性 」,往往是在「 交付 」時就已存在,雇主在將加工物品交付給家內勞動者時,即同時將工作種類、方法詳細說明指示。 且外包勞動係在自家勞動,則雙方已存有默示的同意,亦即在讓地點提供勞務。受到默示的工作地點所拘束。 雖然代工們有一套自己安排工作時間的方式。可以想做就做,不想做就可以休息,但大多數的代工們都會先趕完代工以便交貨,然後才可

能做其他事情。 生產方式的自主在此也通常是在低廉的工資下的自我回應,以草根研發,偷吃步的方式,在外包共識中迂迴。 而資本並未放棄勞動過程,且更以不著痕跡的方式呈現,進一步模糊、矯飾了勞資間的衝突。勞動控制在其中隱而不顯的展現。尤其在計件制的巧妙運用下,指揮監督在勞動過程的前後以扣錢、損賠的方式出現。 外包勞動從接到訂單,到完成出貨的過程中,包括原料的採購、生產流程的安排、時間的掌握、品質的要求等,完全在接單工廠的掌握之中,代工廠、家庭代工毫無置喙的餘地,只有被動的從事被指定的工作,而「 指揮監督 」、「 納入生產組織 」也在其中隱而不

顯的展現。 是以外包勞動者工作的企業、廠場,不應以空間為準,也應包括空間上雖然在外、但組織上卻屬於同一企業的工作場所在內。此外就「 沒有圍牆的工廠 」、「 隱形工廠 」而言,實際上就是公司外面的一個生產工廠、第二製造部,僱主依自己的能力從事不同的廠內及外包生產流程的組合調配,透過垂直分工,以外包的方式進行生產,將生產結構分散在各個不同的代工廠或家庭代工間進行。都是在同一個僱主所支配的生產組織之中。 外包工作皆非只固定向同一上手提供產品,因其市場不穩定且無法預期,仰賴外來訂單性高,大月時人手不足,小月時人手過剩閒置,所以工廠平時都維持小規模,在接獲訂單時才

請代工一同完成,擴充產能。 雇主與代工間的關係是一種斷斷續續的連帶,是以訂單的存續作「開放」存在,並沒有所謂「專屬」長期穩定的代工,但近來在品質提昇的要求之下,亦有將這種「開放」式的管制,轉變為「專屬」的勞動控制。 採取類型的思考模式,對法律所規範的社會事實無法完全地加以掌握,或法律需更有彈性地因應社會事實之變動時,有其必要性。 取人格從屬性的諸多特徵為核心範圍,做本質的觀察,若雇主對勞工之工作時間、地點、所應提供之勞務的具體種類、具有單方決定權限、懲戒權、納入企業生產組織、勞務提供具有專屬性,勞務提供者具有上述的特徵,則可認為勞工。

惟若欠缺 (部分)人格從屬性之特徵,僅意味著該事項不是屬「 從屬性 」的核心範圍,此並非表示應將其排除於勞工的範圍之外,該勞務提供者有可能仍在勞工的邊緣範圍。 在判斷是否屬於「從屬性」邊緣範圍,並不採單純本質的觀察,而是應採取目的論的觀察,探討可能適用的相關法規目的,以適當地控制其適用範圍、並貫徹立法者制定法律時所欲實現之目的。 總此而言,外包工作關係,其實際上的給付義務與典型承攬勞動有異。,而應被歸類於勞動契約。再從雇主與勞工間之從屬性的判斷上,仍呈現出雇主對勞工之工作時間、地點、所應提供之勞務的具體種類、具有「 指揮監督

」、「 納入生產組織 」、「 單方決定權限 」。並且從勞動基準法規範目的之保障勞動者的最低勞動條件而言,應把外包工人納入勞動法保護規範,與典型的勞工作相同的處遇。 並且,在確定外包工人具有勞動法上勞工的地位後,其勞動法上的保障層度,即原則上應是全盤接受、照單全收,不容有因循苟且,排除部分保障之便宜。然容有疑義的是因為外包工作的特性,其未進入雇主直接控制的生產組織內提供勞務、以雇主的訂單存否為取向的臨時性、短期性、季節性工作等,主要所產生的勞動法上困難即是基本工資、工作時間如何計算、職災責任歸屬釐清、平等待遇的評判、資遣、退休、解僱保護有無等問題。 在基本

工資方面,因外包工作大都以按件計酬的方式計算勞務對價,採計件工資之勞工所得基本工資,係依勞基法施行細則第12條規定以每日工作八小時之生產額或工作量換算之。又勞基法第十四條第一項第五款規定「 雇主不依勞動契約給付工作報酬,或對於按件計酬之勞工不供給充分之工作者 」勞工得不經預告終止契約,表示雇主對於計件勞工不供給充分之工作相當於不給付工資。且雇主提供之工作至少應充份到勞工所作之件數能夠獲得「基本工資」,否則,雇主至少積欠勞工「基本工資」,其不給付此「基本工資」,則構成勞基法第14條第1項第5款前段「不依勞動契約給付工作報酬」與第五款後段「對於按件計酬之勞工不供給充分之工作」的相等,同樣都成為勞工

得不經預告終止契約之原因。是以若雇主無法提供工作、原料、業務量少(小月),致使計件工的工作量(成果)降低,甚至計件工資低於基本工資,而影響其生活維持時,即不再強調勞動對價與工作成果之不可分割性,而將應工資調升按基本工資來計算。 在工作時間方面,依日本家內勞動法第4條規定「 委託人在委託工作時.必須考慮家內勞動者的工作時間,不可超過其周邊地區從事相同或類似工作的勞工之通常的工作時間。 」的法理,計算外包工作的工作時間可以其周邊地區從事相同或類似工作量的正式工人相比擬、推估工時,算出工時。 而就其他的勞動條件,依國勞承攬勞動公約草案第6條第二項「 應採取適當

方法以確保承攬勞工就下列事項享有充分的保障:(a)工時及其他工作條件;(b)懷孕保護;(c)職業安全衛生;(d)報酬;(e)法定社會安全。 」的法理,外包工人與類似勞動條件的正式工人就工時及其他工作條件、懷孕保護、職業安全衛生、報酬、法定社會安全等應採相同的處遇。 又關於外包工人的平等待遇,可依國勞家內勞動建議書第15段「 關於按件計酬之特定工作,在家工作者之報酬率應與在其雇主企業中工作之工人所領取者相等,其無此等工人者則應與其他同一行業或同一地區工人之報酬率相等。 」。國勞承攬勞動公約草案第5條「 應該考量其他執行本質上類似工作之勞工所適用的條件,而根據相類似條件促進承攬

勞工與具有推定雇用關係之勞工間對待的平等。」。國勞承攬勞動公約草案第6條第一項「 應採行方法以保障承攬勞工就下列事項與雇用關係內之勞工受到相等之保障:(a)組織權與團體協商權;(b)免於因種族、膚色、性別、宗教、政治理念、血統或社會出身而遭到雇用與職業上歧視之自由;(c)最低年齡。 」。外包工人與類似勞動條件的正式工人就集體法上的權利、差別待遇禁止、最低勞動條件等應作相同的處理。 在職災責任歸屬方面,依國勞承攬勞動公約草案第4條規定「 根據國家法律及命令,應該採用方法,以保障承攬勞工因為執行承攬勞動而發生傷害或疾病時能獲得補償金。 」因外包工人未進入雇主的生產組織內提供勞務

,而且是分散在外包工人家裡,雇主之提供安全工作環境與設備的義務、自動檢查工作場所的安全衛生等難以落實。是以欲課以雇主職災發生的補償責任時,則雇主必須擁有能防止職災發生的機制,法律上、解釋上同意雇主的安衛人員進入檢查有其必要。 在資遣、退休、解僱保護等方面,主要是為保障具有繼續性債之關係的不定期勞動契約而言。惟一般的外包工作若欠缺臨時性、短期性、季節性或特定性者,只得約定為不定期勞動契約,雇主非有勞基法第11條與第12條第1項之法定契約終止事由,不得終止勞動契約。而依雇主的訂單存否為取向的外包工作,若其是可以在六個月內完成的無法預期或可預期之非繼續性工作或是可在九個月內完成的

受市場銷售影響之非繼續性工作,為定期勞動契約,於所定期限屆滿,契約關係及消滅,並無資遣、退休、解僱保護等保障。

H is for Hawk (The Birds and Bees)

為了解決多特瑞每月快訊的問題,作者Helen Macdonald 這樣論述:

這本書,是為那些渴望離開現實的人所寫的   她從小跟在攝影師父親身邊學會靜觀等待   她青春期時房間掛的不是搖滾明星而是蒼鷹海報   直到有一天,她失去摯愛父親後,決定遠走野地與一隻鷹共同生活七年……   「我一心只想成為鷹,在鷹的世界裡,我不再受到傷害;   在那裡,我能真真實實的感受自己的存在。」--海倫 ‧ 麥克唐納   「從沒讀過這樣的作品!」   跨越自然書寫、文學傳記與療癒文字三種類型的獨特作品   山繆 ‧ 強森獎 最佳傳記 英國柯斯塔圖書獎 年度之書   ★《冰與火之歌》演員莉娜 ‧ 海蒂(飾演王后瑟曦)一讀愛不釋手,率先取得電影改編權。   ◎作者親身經歷,在

自然中找尋自我重建的力量   博物學家、自然寫作者蒙哥馬利(Sy Montgomery)曾經這麼寫道:「鳥類這生物宛若由氣體生成,而寫作一本偉大的鳥之書就像是人類奢望取得幽靈的指紋。」   要瞭解那翱翔在天的物種,並找到牠們與人的深刻聯繫,此任務之艱鉅可想而知。《鷹與心的追尋》是怎麼做到的?英美書評界壓倒性的年度好評選書,說明了他們也非常驚訝,驚訝這書非凡的成就。   這是作者的親身經歷,他寫的是鷹,其實也是她自己。當海倫 ‧ 麥克唐納遭遇親人故世,心碎的她只想避世遠離一切,她決定重拾年少的嚮往,馴養一隻蒼鷹(goshawk),這段長達七年的歲月中,她探入自然也探索自我。   海倫領著

讀者踏入人類視野視而未見之處,飛越熟悉的地景,也遠離了人世的哀傷。最終她體認到那古老又簡單的道理:「當你心碎受創,能帶給你力量的——就是大自然。」       這本引人入勝的經典,從英國劍橋蠻荒林地寫起,作者一貫地透露著自己對鷹與大自然的愛:「一眼望去全是東倒西歪的松木、燒得只剩鋼板骨架的破車、彈痕累累的路標,這裡是美國空軍基地。」黎明時分,她開著破車離家,卻不知該去哪,直到她發現了自己想找的:一對蒼鷹,正在清晨的天空共舞,帶著「雨雲般的灰黑」,一瞬間劃過天際。沒想到三週後,她收到心愛的父親離世的噩耗,故事正由這個悲傷開始……   2007 年,父親驟然離世的那段日子,她回憶道:「當時我再也

不想當人,選擇走入小時候本能迷上的蒼鷹世界,因為做一個人,我就會感受心裡深處那不見底的悲傷和情緒。我想停止那一切,飛離那一切,我想變成其他生物。」   她開始訓練世上最難馴服的禽鳥:蒼鷹,自由野性的象徵。日日活在鷹的世界,離開人群投入荒野天際,最後她反而意識到自己需要人。她說:人的雙手不能只拿來當作老鷹的棲木,必須與他人緊握;而悲痛正因為有愛而不會永遠消失,但,她終於能夠重返人群,回到正常的世界。   ◎融合詩意與自然科學,獨特性征服英美文壇,深刻度讓讀者心碎驚嘆   作者融合詩與自然科學的語言,在兩種語言的表達間穿梭自如,把禽類的本質栩栩如生地描繪出來。而她的文字彷彿鳥羽──美不可方物

卻蘊含強大能量,也陪伴英美讀者走出自己生活的不順遂。這本《鷹與心的追尋》打破文學與非文學的藩籬,如此絕無僅有,於 2015 年更獲英美媒體一致好評。先在英國上市即空降排行榜,緊接著並囊括文學與非文學重要大獎:「柯斯塔圖書獎」年度之書,「山繆 ‧ 強森獎」傳記類最佳圖書,獲全體評審一致認可:「二十年後仍會是經典」!2015 年 3 月在美國首週上市便攻下《紐約時報》排行榜,成功擄獲美國讀者的心,同時更有來自超過 30 個的媒體自主推薦,還包括《紐約時報》《時代》《經濟學人》年度之書。也讓《深夜小狗練習題》作者馬克 ‧ 海登、《真愛一世情》作者《吉姆 ‧ 哈里森》大讚不已。   當然,這本書不只

是一段與過去和解的旅程,它還包含更多;像是一場人類與動物的文學邂逅,被譽為更勝《白鯨記》《老人與海》的當代經典。其富詩意的文字、扣人心弦的自然書寫,以及將《石中劍》《永恆之王》作者的懷特(T. H. White)的《馴鷹》和傳記渾然融入,都使這本書成為無法定義的經典作品。 各界好評推薦      ★《紐約時報》、《時代雜誌》、《經濟學人》、《全國公共廣播電台》、《歐普拉雜誌》、《Vogue》、《Vanity Fair》、《華盛頓郵報》、《華爾街日報》、《波士頓環球報》、《芝加哥論壇報》、《西雅圖時報》、《衛報》、《出版人週報》《柯克斯書評》、《紐約客》、《洛杉磯時報》、《娛樂週報》、《國家地

理》雜誌、《時人》雜誌…… 超過 30 個媒體好評熱薦!   ★2015 年最獲英美媒體一致好評,Book Mark 書評網 A + 推薦!   這本書悠揚啼囀,令我愛不釋手。──《深夜小狗神祕習題》(Curious Incident of the Dog in the Night-Time)作者 馬克 ‧ 海登(Mark Haddon)   非常美麗的一本書,它帶有一點死亡、失去的氣味,是文學作品,也是書寫了自然。作者深入許多細節描繪,文字充滿韻味。──《美人心機》(The Other Boleyn Girl)作者 菲莉帕.葛列格里(Philippa Gregory),《坦帕灣時報》(

Tampa Bay Times)   美好得令人屏息!海倫 ‧ 麥克唐納把一隻猛禽的本能──還有她自己的──描繪得活靈活現,令人印象深刻、難以抹滅。她的用字遣詞就像羽毛般難以置信的輕盈美麗,讓我們都沒注意到他們驚人的本能。──薇琪 ‧ 柯羅珂(Vicki Constantine Croke),《紐約時報書評》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這本近似野性的美麗之書,告訴我們原來出色的自然書寫可以如此揭示我們與野生世界的親密關係。它如此高明,有時候還會傷害著我而暫時無法閱讀;它在心頭劃出鮮血,卻可以療癒人心。讓人馬上就想讀的經典。──德懷特 ‧ 加納(Dwigh

t Garne),《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   充滿自信、真誠而筆觸生猛,帶領我們振翅飛舞的奇幻旅程。──黛妮特 ‧ 史蒂芬斯(Daneet Steffens)《波士頓環球報》(Boston Globe)   優雅自如地融合自然書寫、個人回憶錄、文學肖像、逝親試煉…… 它用你沒想過的方式照亮著你從沒想過要探尋的角落。──蓋伊.加福爾.凱(Guy Gavriel Kay)《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   今年最令我難以忘懷而獨一無二的閱讀體驗,甚至可說是近十年來的唯一傑作。梅寶被形容得栩栩如生彷彿躍然於紙上。──萊夫.葛羅斯曼(Lev Grossma

n),《時代》雜誌(Time)   如此動人,一讀就上癮,引領我們深思動物與人類的聯繫,時而刺痛人心,也讓我們體會到生命的美好。──《時人》雜誌(People)選書   她把人類與動物之間的邂逅,描繪寫得引人入勝。──賽門 ‧ 沃羅(Simon Worrall)《國家地理》雜誌(National Geographic)   今年最愉悅的閱讀體驗,你將無法再次目睹有這麼一隻鳥如此地飛過你頭頂。──傑森 ‧ 席勒(Jason Sheeler)《娛樂週報》(Entertainment Weekly)   一本結合回憶錄、敍景、史實與馴鷹術的卓越之書,它跟之前讀過的書完全不同。麥克唐納在她的回

憶錄裡,用豐富的文字表現告訴我們,只要抬頭看這個世界,就可以改變我們已經順從或認命的人生。──蘇珊 ‧ 史崔特(Susan Straight)《洛杉磯時報》(Los Angeles Times)   如果有「綜合類型」的最佳好書獎,就該頒給這本書!讀來引人入勝、一氣呵成的痛快,這應該今年我讀過最好看的非虛構作品了。──凱瑟琳 • 舒爾茨(Kathryn Schulz)《紐約客》(New Yorker)   麥克唐納這本書的精髓在於,她用一針一線將各種不同的碎片編織而成,字字句句富有深度含意。它最有趣的一點是,她把我們所居住世界的外在與核心看得一清二楚。──克列柏.克雷恩(Caleb Cra

in)《紐約書評》(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若只把這本書分類在回憶錄,或自然書寫,還是心靈成長,就完全小看作者的功力,她的散文發光而灼熱。──凱琳 ‧ 亞騰伯格(Karin Altenberg)《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   令人讚嘆!──凱特 ‧ 圭達尼諾(Kate Guadagnino)《Vogue》雜誌   大器而生猛的出色筆觸,沒有一句話讀來虛妄,每個見識的體悟都得來不易。麥克唐納在藝術與真相之間取得了最理想的平衡。──大衛 ‧ 拉斯金(David Laskin)《西雅圖時報》(Seattle Times)   我

所讀過以自然為主題最好的一本書。麥克唐納的文字是美好的禮物,加上敏銳的觀察力,每翻一頁都充滿愉悅。──凱倫 ‧ 山德斯壯( Karen Sandstrom)《克里夫蘭誠懇家日報》(Cleveland Plain Dealer)   富於詩意的散文體裁,失去至親之痛與著迷、悼亡、重生、野性、家庭關係等狀態細細地交互作用,喚醒我們殘酷大自然的片刻記憶,以及對人性必要的信心。──邁爾康 ‧ 富比士(Malcolm Forbes)《明尼阿波利斯明星論壇報》(Minneapolis Star Tribune)   獨一無二!麥克唐納是名詩人,她的文字俐落而意境深遠。她走入荒野的世界,幾近瘋狂地與蒼鷹

互動,留下強而有力的紀錄。她以觀察家之眼、詩人之聲,唱出普世皆知的傷痛與失去的哀歌。──芭芭拉 ‧ 波特曼(Barbara Brotman)《芝加哥論壇報》(Chicago Tribune)   讀來美好,每一字句都重重地打在我們的心上。──海倫 ‧ 馬龍(Helen W. Mallon)《費城詢問報》(Philadelphia Inquirer)   這是一本關於專注的書,作者經歷了觀察、聆聽、觸摸、嗅聞、哭泣、吶喊、憤怒的旅程。簡單來說,她慎重地克服荒野(也不說是征服),與荒野心靈相通、相互學習而啟發彼此。──黛娜 ‧ 藍尼(Dinah Lenney)《洛杉磯書評》(Los Angel

es Review of Books)   鳥類這生物猶如空氣化身,而寫作一本跟鳥類的偉大之書就像是奢望取得幽魂的指紋。閃輝而充滿熱情的美好,卻又令人心痛。──賽伊 ‧ 蒙哥馬利(Sy Montgomery)《獵戶座》雜誌(Orion)   傑作。──尼克 ‧ 威洛比(Nick Willoughby)《Salon》網路報   混合各種元素、難以歸類與定義的真人真事傑作,扣人心弦。──《Rain Taxi》書評雜誌   透明暢達的筆觸,深具意涵的散文。它最出色的貢獻是將人類與自然世界的衝突,描寫得很有文學性。──《山巒俱樂部雜誌》(Sierra Club Magazine)   我深信

它即將成為以大自然為題材的經典之作。──尼克 ‧ 拜禮(Nick Barley)《衛報》(Guardian)   麥克唐納平實的敘事手法,精準犀利都只是本書諸多特質之一。她訓練梅寶的過程,在她筆下猶如一部驚悚片,揭示人與鷹之間的衝突張力,讀者莫不謹慎小心翻著每一頁,期待著接下來兩者間的激情互動,太令人著迷了。──瑞吉兒 ‧ 庫克(Rachel Cooke)《觀察家報》(Observer)   字字鏗鏘,擲地有聲,這本回憶錄閃耀著優雅光芒,席捲愛讀人士,讓讀者緊抓不放,全心體會美麗動人的情節。本季最佳作品。──愛芮卡 ‧ 瓦格納(Erica Wagner)《經濟學人》(The Economi

st)   非常獨特、美麗的一本書,帶有灼痛的真情流露與出色的描寫敍述,舉世無雙的現代文學。──「柯斯塔圖書獎」年度之書 評語(Costa Book Award citation)   我不記得自己最近讀過哪一本作品,可以這樣給我一連串的豐富情緒。──瑞吉兒 ‧ 庫克(Rachel Cooke)《衛報》(Guardian)   這是麥克唐納作家生涯的里程碑,某種程度上,本書描述的挫敗與失落,竟能讓讀者宛如乘風翱翔,悠遊天際。──菲力浦 ‧ 霍爾(Philip Hoare)《新政治家》(New Statesman)   麥克唐納的文筆如詩如畫,卻又精準犀利,讓人不由得脈搏加速。她的字彙鮮

明喜悅,如鳥兒般自在飛翔。──班傑明 ‧ 邁爾斯 (Benjamin Myers)《新科學家》(New Scientist)   精心細膩到破壞力十足。它一定會睥睨書市,橫掃各大獎項,看似撰寫大自然,卻也是傑出的文學作品。──安格斯 ‧ 克拉克(Angus Clarke)《泰晤士報》(The Times)   人與自然心靈相通的結構,結合嶄新與老舊的自然寫作與人文哲思,原創性十足。也是失落與療癒的奇幻「文學」,麥克唐納以她詩人的巧筆,娓娓道來對人生的體悟,非常精采。峰迴路轉的情節,引人入勝。從來沒有人像她因為看了一隻猛禽飛過天空,而改變了人生。──提姆 ‧ 迪(Tim Dee)《國家雜誌》

(National)   人們總會哪一本書改變了自己的人生。我熱愛這本書,因為它的價值不僅於此,它什麼也沒改變,它讓一切原封不動,卻更顯獨特,更具個性,助我們開展視野,深化我們的既定觀點;讓人類知道,天地萬物都是並存於天地間。──《河畔掠影》作者(Caught by the River) 蘿拉 ‧ 貝蒂(Laura Beatty)   鷹爪般銳利的回憶錄,讀來驚悚、寒涼刺骨。麥克唐納是自然學家也是詩人,在宛如觀察家的慧眼中,流露出她真實的情感。──克雷格 ‧ 布朗(Craig Brown)《星期日郵報》(Mail on Sunday)   讓人沈醉的情節,筆觸犀利震撼,飛行中的梅寶身影在

她筆下,堪稱每一位賞鳥人的野外指南。克唐納是頂尖自然書作家,也是這類文字體裁的最佳實踐者。──斯圖特 ‧ 溫德(Stuart Winter)《星期日快訊》(Sunday Express)   扶搖直上,勝利在握。──可麗斯 ‧ 豪斯(Christian House)《每日電訊報》(Daily Telegraph)   這本書的體裁完美。書中的自然世界扎著你的皮膚,就像荒野小徑上跳出動物時那般驚喜。它不是書,是天賜的禮物,它在降下之前已經跨越門檻,立身於野性與文明、過去與現在、生命與死亡之間等難以觸及的高度。──凱蒂 ‧ 瓦曼(Katy Waldman)《Slate》網路報   令人愛不釋

手的書市類型破壞王,值得全人類的盛讚。──伊莉莎白 ‧ 杜娜莉(Elisabeth Donnelly)《Flavorwire》網路報   非凡卓越!麥克唐納細緻地將豐富多元的題材編織成這本毫無縫隙的散文作品。──露西 ‧ 秀絲(Lucy Scholes)《The Daily Beast》網路報   麥克唐納的文采有著神話般的共鳴,讀來含蓄卻絲絲入扣,她的情感保留了文學情懷,同時也讓我們像沐浴在詩文的美好中。更重要的是,這本書的成功地讓每個類型的讀者都能深深感動。──瑪德蓮 ‧ 拉雷 (Elisabeth Donnelly)《The Millions》線上雜誌   麥克唐納關於土地、自然、

故事、歷史與傷痛的書寫,讓梅寶狂野內心中保留了悠閒而緩慢的特質,以及她自己如鷹眼般地洞悉人心。──喬安娜 ‧ 史可茲(Joanna Scutts)《新聞日報》 (Newsday)   殘酷卻充滿救贖力量,好一個魅力十足的尤物。──艾力西斯 ‧ 波林(Alexis Burling)《奧勒岡人報》(The Oregonian)   打動人心!──黛安 ‧ 雷姆(Diane Rehm)《黛安 ‧ 雷姆秀》節目   充滿哲思的自然書寫,簡直是奇蹟。──莫蕊 ‧ 柯瑞根(Maureen Corrigan)《Fresh Air with Terry Gross 》廣播節目   讀海倫 ‧ 麥克唐納

的回憶錄會讓你全身每個細胞都醒過來、活過來似的。──羅蘋 ‧ 揚(Robin Young)《Here and Now》廣播節目   在這本往下探度探尋與徹底令人著迷的回憶錄裡,麥克唐納精巧又令人難以忘懷地將心碎、驚愕、哀傷,完美地串連起自然史與老鷹。──唐娜 ‧ 西曼(Donna Seaman)《書單》雜誌(Booklist) 推薦書目   一個女子馴養老鷹與喪親的哀傷博鬥:她描述得美麗動人,我們讀來鼓舞人心,書裡充滿令人屏息的戲劇張力。麥克唐納的眼界超越個人,她將重心擺在人類與自然環境的關係。不管你認為這本書是個人回憶錄,或是自然書寫,它情感濃烈、富於哲思且深植人心,足以成為各種類型的經

典。──《柯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s )   這是一本充滿靈氣與奇蹟之書,它受到恐懼與慾求對等性地啟發。每一字句美麗得讓讀者讀來驚奇讚嘆。它由羽毛與鳥骨、智慧與血肉架構而成,召喚出靈魂深處弱點與黑暗面,讓人深刻感受真心誠意的力量如此龐大。它不只是最具權威的馴鷹術作品,它還寫到人性等我們可能或無法面對的真相。──《天空、星星、荒野》(The Sky, the Stars, the Wilderness)作者 瑞克 ‧ 巴斯(Rick Bass)   觸動人心!一個年輕女子承受著失去父親的傷痛,藉由訓練一隻地球上最難馴服、最狂野的生物:蒼鷹而找回自己。──《真愛一世情》(Leg

ends of the Fall)作者  吉姆 ‧ 哈里森(Jim Harrison)   這本書除了是一本關於失去與面對喪父傷痛的出色回憶錄之外,它還探索了猛禽如何成為藝術創作的象徵與人生指南,非常精彩。讀後更豐富你的生命。──作家 丹 ‧ 歐布萊恩(Dan O’Brien)   富於詩意的文筆,故事順著作者自述失去至親的心情,像山風一樣地吹過。並緊密地將文學、生物、自然歷史,與放鷹狩獵術等領域纏繞成冊。讀者可能會為以為這本書是喘口氣的點心,卻沒想到是一份扎實的全餐。──作家 林 ‧ 舒勒(Lynn Schooler)   擁有多層次的美麗之書,麥克唐納無所懼地用針刺探每一道悲痛的面向

,橫渡荒野只為得到救贖,但最美麗的還是她與梅寶之間複雜多重的關係。誰料想得到人鳥之間可以分擔這麼多呢?──《風 》(Wind)作者 珍 ‧ 德布里歐(Jan DeBlieu)   在這本回憶錄與文學偵查的綜合體裡,麥克唐納用她美麗而很有意涵的散文體直視死亡。這方式很新,驚奇連連。──《出版人週刊》(Publishers Weekly)   令人讚嘆,餘音繚繞,洋溢熱切的親情與智慧,是一本充滿人性的深刻好書,堪稱本年度所向無敵的最佳好書。──蒙莉莎 ‧ 哈利森(Melissa Harrison)《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   絲絲入扣,她的文采動人豐富。英文世界對記載自

然生物與牠們同具魅力的夥伴的書籍總抱著某種古老熱情,她就要將重振這種文學體裁了。──馬克 ‧ 可卡(Mark Cocker)《衛報》(Guardian)   文壇罕見成就,從寫實角度探索人與動物覺知的密切關係。她訓練梅寶的故事有著穿梭過去與現在的懸疑與張力,你會因每個最微小的動作、每一次羽翼的翻轉而深深吸引,梅寶居功厥偉,帶領讀者遠颺藍天。──約翰 ‧ 凱睿(John Carey)《泰晤士報週日版》(Sunday Times)   痛失至親的有力紀錄,人人都想翻頁細讀,帶著翅膀的悲傷回憶錄。──卡洛琳 • 桑德森(Caroline Sanderson )《書商》雜誌(The Booksel

ler)   本書絕美無比,充滿巧思,能即刻觸動讀者內心,它是寫給父親的輓歌,也禮讚了大自然,更對優雅的英格蘭鄉間、生死課題與先人傳承多加著墨,深入探索人類與環境的關係,是一部超凡卓越的佳作。──安得魯 ‧ 莫森(Andrew Motion)   我所讀過最神奇的一本書。──《回聲泉之旅》(The Trip of Echo Spring)作者奧莉維亞 ‧ 萊恩(Olivia Laing)      **WINNER OF THE COSTA BOOK OF THE YEAR**   **WINNER OF THE SAMUEL JOHNSON PRIZE FOR NON-FICTION*

*   As a child, Helen Macdonald was determined to become a falconer, learning the arcane terminology and reading all the classic books. Years later, when her father died and she was struck deeply by grief, she became obsessed with the idea of training her own goshawk. She bought Mabel for £800 on a

Scottish quayside and took her home to Cambridge, ready to embark on the long, strange business of trying to train this wildest of animals.   H is for Hawk is an unflinchingly honest account of Macdonald's struggle with grief during the difficult process of the hawk's taming and her own untaming.

This is a book about memory, nature and nation, and how it might be possible to reconcile death with life and lo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