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事項目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整理懶人包

家事項目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ArlieHochschild寫的 第二輪班:那些性別革命尚未完成的事 和加藤俊德的 做家事練大腦:健忘、詞窮、慢半拍……善用不同家事動作,對症訓練退化腦區,提升工作和學業表現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災保法滿周年擴大納保對象包含家事移工逾1103萬人 - 外勞也說明:其中4人以下僅加職保者增加4萬1千餘人;家事移工增加17.9萬餘人。 ... 畫設立一站式的示範服務站,整合職業醫學、社會復健、職能復健、職業重建服務等服務項目,讓職災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群學 和采實文化所出版 。

明志科技大學 工業設計系碩士班 高清漢所指導 張文蘊的 家庭主婦生活型態差異對隨身智慧穿戴IOT產品需求研究 (2017),提出家事項目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家事、穿戴式產品、物聯網、深度訪談、集群分析、因素分析。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台北護理學院 嬰幼兒保育研究所 林敏慧 博士所指導 吳慧萍的 肢體障礙父親的父職參與研究 (2009),提出因為有 肢體障礙父親、父職參與、親職工作的重點而找出了 家事項目的解答。

最後網站專業團隊與服務項目 - 六合法律事務所則補充:本所之專業法律服務領域包括工程及不動產法律、文創暨科技法律、商務及證券法律、勞動法律、刑事暨家事法律、行政救濟及公法、兩岸及國際事務等,並提供各機關、團體及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家事項目,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第二輪班:那些性別革命尚未完成的事

為了解決家事項目的問題,作者ArlieHochschild 這樣論述:

打臉仇女自助餐,告別感情豬隊友! 臥底客廳的社會學家Arlie Hochschild 從個案家庭的生命故事解析「愛情剝削」 讓人看見性別革命究竟哪裡受了挫 一本男、女、同、異的伴侶都需要的平權之書      ★紐約時報書評年度社科好書      「只要結婚就可以不用付我薪水,能免費使用我,所以很務實。你這樣是剝削我對你的喜歡。」──《月薪嬌妻》      ◎妳/你是否白天上班,回家後繼續做家事加班,並感到身心俱疲?   ◎妳是否曾經得在事業成功與婚姻美滿之間做出痛苦的抉擇?   ◎妳珍視的另一半,是否常因家務分配或育兒方式與妳爭執不休?   ◎面對網路仇女言論所謂「兩性早就已經平等」的論調

,妳不以為然卻又不知從何反駁?   ◎身處低薪化、少子化的當代,妳是否曾在生或不生掙扎,並寄望更友善的托育政策?   ◎我們該如何重新衡量家務勞動的價值,讓整個社會創造出對家庭、對孩子、對各種性別的人皆更友善的大環境?      幾十年前─   當大量女性人口步入就業市場,變得經濟獨立,性別平等的烏托邦,彷彿露出一道曙光。   眾人紛紛期待這場「性別革命」的開展。      然而─   在家庭的景象中,我們往往看到職業婦女要扛起重責大任,在「第二輪班」中繼續從事家務勞動。   在事業及家庭之間蠟燭兩頭燒的女性,因此更容易在職場撞到所謂的「玻璃天花板」。      為了─   瞭解伴侶們性別互動

的真實樣態,社會學家霍希爾德(Arlie Hochshild)深入十數個家庭,親身觀察性別觀念、生命歷程及社會環境,如何影響他們的行動。   她讓我們窺見每個家庭中那本難念的經;而看似獨一無二的個別家庭困境,背後原來也有某些共通的文化機制在作用。      因此─   有別於流行的仇女言論說法,性別平等其實遠遠還沒有到來。   不論男、女、異、同,我們都得擺脫各種關於「家庭」的迷思,並催生更性別友善的育兒及勞動政策,這場進行到一半的性別革命,才能繼續走下去。    專業推薦      沈秀華 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副教授   梁莉芳 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助理教授   楊佳羚 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

育研究所助理教授   藍佩嘉 台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依姓名筆劃排序)      ▍「在工作場所妳是在上班,回到家,妳也是在上班。然後又回到工作場所,又是上班。」      ▍「我照顧凱文(他們的兒子)。我打掃房子。我付帳單。我買慶生的東西。我寫聖誕節卡片。我已經是個單親媽媽了。」      ▍每年多出來的那一個月的工作,等於是一種間接的、女性在家庭裡支付給家庭外部的經濟歧視。      ▍父權制沒有消失,僅是新瓶換舊酒。在舊的父權形式中,女人被迫在私領域裡服從專橫的丈夫,受制於不公平的婚姻……但同時也在其中得到穩定的經濟基礎。新形式的父權,女人不僅自己賺得所需,還要自己料理一切。

     ▍既有研究也顯示,男或女同性戀伴侶比異性戀伴侶更傾向分攤第二輪班。      ▍夫妻所謂「好的溝通」經常意指,對彼此在照顧家中生活所付出的一點一滴,兩人擅長表達感謝。幫忙學校的戲劇演出、協助小孩學習閱讀、懷著心意煮頓晚餐……這些是婚姻交易中的黃金與銀兩。到現在為止,與「新好男人」結婚的女性還是幸運的少數。      ▍但是,當政府與社會形塑新的性別策略,當年輕世代有學習的榜樣,就會有更多的男性與女性能夠享受悠閒的身體律動以及自由的歡笑,因為家庭生活就是家庭生活,而不是第二輪班。      ▍最膠著的婚姻,一般來說是發生在雙方都重視事業甚於重視家庭,並且為他們在家裡應該扮演的角色產生爭

執的情況。沒有任何其他種婚姻比這種婚姻更缺乏感謝、交流的內容如此著重在爭執的主題上,而婚姻的生命跡象如此微弱。      ▍真正影響婚姻幸福的因素,是丈夫做家事的意願。      ▍「在我的青少年時期……我就發誓我絕不利用性從男人身上得到我想要的。這樣不自重也有損尊嚴。但當伊凡拒絕承擔他的家務責任時,我卻如此做了,利用了性。我對伊凡說:『要不是每天早上一醒來要面對這麼多事情,我也不會每晚這麼疲憊、性趣缺缺。』」──報導人南茜      ▍「對,她沒有照顧我MCP(男性沙豬)的需求。但我無法沒有這樣的需求啊,我在這種社會長大,我也是社會的受害者阿!所以我可以有這樣的需求,沒有罪惡感。我只是不能表

達出來!」──報導人賽斯      ▍「真的很難過我有兩個女兒,她們都將走進我要應付的那個世界。……如果有個兒子就好了,他不必面對這些矛盾,可以有身為男性的好處,可以毫無保留地專注於發展自己的聰明才智。我這種想法,應該蠻可悲的吧!」──報導人妮娜    各界讚譽      在我們時代裡,這是一本討論典型家庭束縛的最好傑作。──紐約時報書評      這本書分析了兩性的工作與家庭常規對人們的影響,沒有任何一本書得以超越此書對於雙薪家庭敏銳、透徹與爭議性強的研究。──新聞日報(Newsday)      迷人、引人入勝的閱讀體驗,讓我們重新省思婦女運動的未竟之處。──為人父母(Parenting)

     由於Hochschild的研究,「第二輪班」成為許多人耳熟能詳的概念:對眾多女性而言,下了班往往還得在家裡上第二個班。這本書中文版的問世,讓台灣讀者得以藉由Hochschild的生動描述,看到不同背景的美國異性戀家庭關於家務育兒的困境與協商策略。在同樣缺乏公共托育的台灣,更令人覺得心有戚戚,並讓人重新思考台灣托育與性別平等政策。是值得一讀的好書!──楊佳羚(高師大性別教育研究所助理教授)      因為婦女運動的努力,台灣女人在勞動、教育以及政治參與,創造了新的扉頁,不少媒體和研究卻認為,女人的經濟獨立造成高離婚率。霍希爾德的研究不僅戳破這個普遍的迷思,也指出親密關係的關鍵殺手是婚

姻中停滯的性別革命。經濟變遷下,女人的生命經歷快速的改變;男人與國家還來不及回應這些劇變,這本書將看似個別的家庭議題,指向性別體制與結構所形塑的困境。──梁莉芳(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助理教授)      本書精彩的田野發現,駁斥了許多常識性的預設或簡化的因果解釋。……除了資料豐富、分析精彩,本書的寫作風格,更讓它成為美國大學課堂的社會學必讀書。──藍佩嘉(台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家事項目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今日のひとこと♦︎
「カレンダーをめくる」
この項目を動画に入れそうになった時は流石に気が引けました。

▼お仕事のご相談、ご依頼はこちらから承ります▼
https://www.uuum.co.jp/

▼チャンネル登録はこちらから▼
https://www.youtube.com/c/YLIFESTYLE4696/featured

▼愛用品&オススメアイテム▼
https://room.rakuten.co.jp/y.lifestyle/items

▼オリジナルグッズ販売中▼
https://muuu.com/videos/4645f7f1e7fa4909

▼お手紙お待ちしています▼
〒107-6228
東京都港区赤坂9-7-1
ミッドタウン・タワー 28階 UUUM株式会社
Y. LIFE STYLE宛
https://uuum.jp/guidance

【楽曲提供】
Production Music by http://www.epidemicsound.com
BGM DOVA-SYNDROME

----------FOLLOW ME----------

YouTube 1
http://www.youtube.com/c/YLIFESTYLE4696
YouTube 2
http://www.youtube.com/c/YsKitchen
YouTube 3
http://www.youtube.com/c/YOHVLOG
Top Buzz 1
https://www.topbuzz.com/user/6591228825131974661/publish
Top Buzz 2
https://www.topbuzz.com/user/6630962201393233926/publish
Yahoo!Creators Program
https://creators.yahoo.co.jp/ylifestyle
Blog
https://ameblo.jp/yohkichi-blog/
Twitter
https://twitter.com/y_lifestyle_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y.lifestyle/
TikTok
https://www.tiktok.com/@y.lifestyle4696
room
https://room.rakuten.co.jp/y.lifestyle/items

#名もなき家事 #家事 #育児 #料理 #掃除 #暮らし #ライフスタイル #モノトーン #主婦

家庭主婦生活型態差異對隨身智慧穿戴IOT產品需求研究

為了解決家事項目的問題,作者張文蘊 這樣論述:

家事是由許多不同的小項目累積而成,它在執行上不只辛苦且繁雜,對於家庭主婦來說還是額外的義務性工作。若我們能將居家環境中協助執行家事的設備智慧聯網,並透過穿戴式產品來協助完成家事,勢必能減輕家庭主婦的負擔。本研究透過深度訪談與問卷的方法,對100位家庭主婦進行家事與家庭主婦之間的聯動性問題調查,並以AIO生活型態量表探討受測者的生活型態,接著以敘述性統計分析、集群分析與因素分析,對家庭主婦所面臨的問題做全面性的了解。研究結果顯示家庭主婦生活型態,分為1.保守樸實族、2.忠誠踏實族、3.自我實踐族、4.先驅潮流族以及5.趨勢觀望族。不同生活型態家庭主婦的家事智慧化協作需求為:1.保守樸實族具有清

洗碗筷和居家環境安全的智慧化協作需求;2.忠誠踏實族對智慧化協作需求的接受度不高;3.自我實踐族具有烹飪、居家環境安全和晾、收衣服的智慧化協作需求;4.先驅潮流族、5.趨勢觀望族則對每項智慧資訊協作都有著正向需求。我們根據此研究結果,提出三個針對家庭主婦所設計的穿戴式產品,並以圍裙的設計概念來進一步探討其IOT運作機制。

做家事練大腦:健忘、詞窮、慢半拍……善用不同家事動作,對症訓練退化腦區,提升工作和學業表現

為了解決家事項目的問題,作者加藤俊德 這樣論述:

「做家事」就能鍛鍊大腦! ★ 日本醫學博士獨創 ★ 依據腦科學原理設計,分區強化記憶、視力、表達等8大能力 訓練大腦不需額外花時間,只要改變做家事的方法   <真人實證>超過90歲,大腦持續進化   換手擦桌子、踮腳晾衣服,小動作有活腦大功用   有效預防失智老化,提高記憶力、工作效率   ●走三步就忘記自己要做什麼   ●老是想不出人名,用「這個、那個」代稱事物   ●經常問「你說什麼?」   ●東西就在眼前卻找不到   ●出門購物,常常漏掉該買的東西   ★你也有這些症狀嗎?常被人說健忘、少根筋,但這其實是「大腦發展不均衡」的證據。   ★腦科學解密!大腦當機的主因是「少用」

,而不是老化   我們明明平常工作有條不紊,生活也按部就班精打細算。但偶爾卻會大腦當機,忘東忘西、工作出包、衝動說話得罪人,打亂生活步調。這種偶發事件越來越頻繁,其實不是因為你老了,而是大腦使用不均衡。   成人之後,工作只會運用大腦固定的區塊,使某些能力因而荒廢。例如記憶力變差,你已經多久沒像以前那樣為考試默背了呢?大腦的特性是「不用就會退化」,並非年紀大才記不住事情。   ★醫學博士設計專業有效的「家事活腦法」,促進大腦均衡發展   加藤俊德身為醫學博士和腦科學專家,研究腦部影像25年以上,分析超過1萬人的大腦。為了解決大腦發展不均衡的問題,特別設計出利用家事鍛鍊少用腦區的方法。   加

藤博士從腦部MRI影像中發現,常常做家事的人,即使高齡也活力十足,甚至極少罹患失智症。所以根本不必另外花時間去上課開發腦力、鍛鍊大腦,只要利用一般的「家事動作」就能讓大腦越來越靈活。   ★做家事為什麼可以鍛鍊大腦?因為「人的行為」能夠改造大腦結構   從醫學和腦科學的角度來看,做家事的時候,腦中的各個區塊會藉由神經網絡連結起來,可以活化的大腦範圍非常廣泛,例如:   ▌記憶腦區:收納、打掃、種菜加強活化記憶   看似面熟卻想不起名字,經常忘東忘西,這是記憶路徑不夠活絡。「多回想」可強化長期記憶;短期記憶需要多默背,並和「時間注意力」相輔相成。   [活腦家事] 整理照片會勾起回憶,活化記

憶迴路,種菜要不斷回想、比對成長狀態,都能訓練長期記憶。做菜時有意識地強迫自己試味道,比對幾分鐘前的味覺,則很能鍛鍊短期記憶。   ▌視覺腦區:打掃和居家布置訓練觀察力   常常找不到眼前的東西,是因為大腦習慣快速掃視不留意細節。因此必須改掉看東西的習慣,訓練大腦準確捕捉視覺資訊,讓自己「刻意去看東西」。   [活腦家事] 改用掃把掃地需要逼自己仔細看哪裡比較髒,換季時換窗簾花色,可以使人下意識搜尋家中改變的地方,增加視覺敏銳度。   ▌感情腦區:把喜歡的人事物融入做家事   一煩躁就吃甜點、很久沒有興奮感,是感情僵化的徵兆。研究發現,「懷念之情」和自己真心喜愛的事物,激活感情腦區的效果最

好,能讓大腦產生正向的情緒波動。   [活腦家事] 做料理試著重現媽媽的味道,回想往事會勾起懷念之情。做家事根據心情換穿圍裙花色、假想家人是男神偶像做料理給他吃,大腦則會因為「喜歡」而活躍運作。   ▌思考腦區:做家事刻意給自己限制,訓練全方位管理能力   思考退化的人懶得做規劃、判斷,所以不喜歡自助旅行,也很優柔寡斷。此時只要鍛鍊主掌決策的「自制力」,並且找機會增加日常動腦次數,便能恢復敏捷思考。   [活腦家事] 買菜限定預算,是克制購買欲望、訓練自制力的好方法。把剩菜改造成新料理、按照收衣順序晾衣,增加動腦次數去解決問題,還能一併強化規劃能力。   ▌理解腦區:換一種方法做家事,刺激

好奇心與創造力   大腦不想花力氣去了解別人的時候,會變得易怒、跟不上流行。促進理解的原動力,是需求和好奇,家事看似一成不變,但小小改變習慣,我們就會迫於實際需求,增進對自己和周遭事物的理解。   [活腦家事] 只用菜刀做料理,會激發人找出菜刀更多元的用法。改變收納方式,需要重新認識自己使用物品的習慣、頻率以及空間特性,大大開發理解力。   ▌聽覺腦區:用家事訓練自己對聲音更敏感   經常漏聽重要資訊、看電視馬上看字幕,真正原因並非聽力下降,而是大腦失去「積極想聽懂」的欲望,所以會忽略聲音傳達的訊息。   [活腦家事] 邊聽廣播邊做菜,一心二用而且要複誦內容,必須逼自己努力聽懂,人對自己的聲

音比其他聲音更敏感,更能刺激聽覺系統。看料理節目聽寫抄下食譜,會因為害怕分量出錯,像考試一樣專注聆聽。   ▌傳達腦區:把家事當作人際交流契機,變身說話達人   衝動失言、總是最後才打email,是由於傳達腦區越來越不靈光。傳達的對象是人,因此只要利用家事豐富社交活動,就能在無形中促進表達能力。   [活腦家事] 多去小店、菜市場買菜,自然就會和老闆殺價、談食材新鮮度和料理作法,或是閒聊八卦等,練習到很多口語表達技巧。在臉書上分享料理照及心得,會因為想獲得更多認同按讚,不斷精進表達方式。   ▌運動腦區:做家事常用部位,就是運動腦區的核心   寫字越來越醜,是運動能力退化警訊!顯示大腦無法

確實指揮細微的手部動作,吃飯掉出碗外也是動作不協調的關係。此時只要加強活動口、足、手三個部位,就能強烈刺激大腦恢復活力。   [活腦家事] 打掃時換非慣用手擦桌子,大腦指揮手做不順暢的擦拭動作,要費更多力氣,增加腦部耗氧量,使腦區活動加劇。踮腳晾衣服,保持平衡需要相當大的肌力和精神,大腦感受到壓力,腦細胞成長會更明顯。   ★做一件家事,就能全面活化大腦!輕鬆不費力、效果極佳   除了針對不同腦區,用單一的家事項目對症訓練,也有某些家事能夠一次同時訓練多個腦區。例如:特地依照家人喜好做料理。   【依照家人的喜好做料理,可一次訓練八大腦區】   (1)充分了解家人的喜好、心情、健康狀態,以

及食材營養成分,運用<理解腦區>設計菜單   (2)挑選食材需要仔細觀察新鮮度,擺盤配色也要誘人美觀,會積極使用<視覺腦區>   (3)做料理必須熟記料理步驟、分量,途中試味道能喚醒過去的味覺記憶,活化<記憶腦區>   (4)安排多道料理的順序,讓2~3道菜同步進行,需要<思考腦區>發揮作用   (5)備料清洗、切菜、削皮、拌炒時,必須用手做各種動作,或來回走動拿取食材,刺激<運動腦區>   (6)油炸和燉煮東西的時候,以聲音判斷食物熟成度,活化<聽覺腦區>   (7)因為料理做得很成功,受到家人稱讚,自己也會覺得很開心,<感情腦區>活潑運作   (8)拍下料理以及家人聚餐的照片,上傳到臉書和

其他朋友分享,可以鍛鍊<傳達腦區>的表達力   只要了解做家事的過程能刺激大腦什麼功能,便可確實活用腦科學原理,恢復荒廢的能力。千萬不能漫無目的地做家事,必須「有意識」針對重點進行訓練才能得到預期的成果。 本書特色   1、史上第一本結合家事和大腦訓練的科學活腦法。   2、由醫學博士和腦科學專家執筆,專業經驗超過25年。   3、以大腦分區訓練的方式,達到預防退化的最佳效果。   4、列出68種大腦退化症狀,可以自我檢測各個腦區的健康狀態。   5、分析各種家事動作活化大腦的益處,把勞動變成愉悅的收穫。 名人推薦   謝伯讓:認知神經科學博士、杜克─新加坡大學醫學院助理教授,著有《

都是大腦搞的鬼》等書 作者簡介 加藤俊德   加藤PLATINA CLINIC院長、醫學博士。1961年出生於新潟縣,昭和大學醫學院研究所畢業,是將腦部活動影像化的腦科學專家。1991年發現腦部活動的測量原理fNIRS,1995〜2001年在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放射線科MR研究中心,從事阿茲海默症與腦科學的研究。2006年設立「大腦學校」,積極參與協助企業的腦研究與企業經營者的腦部諮商顧問事業等。   以醫師身分研究失智症與發展障礙、臨床活動,分析過從胎兒到超高齡者等超過一萬人的大腦。具有首屈一指的大腦診斷技術,可以根據核磁共振成像(MRI)腦部影像,鑑定出每個人的優缺點、潛能等,並且不斷

推進能使腦部成長的新醫療方式。加藤PLATINA CLINIC(位於港區白金台)以MRI腦部影像診斷為基礎,實踐針對發達障礙及失智症的診斷與預防醫療。   著有提倡活用「腦區」訓練大腦的暢銷書《66妙招,輕鬆練出好腦力》、《一百歲前的大腦成長訓練法》(主婦之友社)、《大腦學校WORK BOOK》(POPURA社)、《巧用腦科學,學英語快一倍》等多部作品。多次參與電視節目的腦科學監製及演出,活躍於雜誌、報紙、廣播等。 譯者簡介 謝雪玲   畢業於日本神戶大學文學研究所,曾任職面板設備代理商對日窗口以及留日顧問等職,熟悉商務口譯及筆譯。現任自由譯者。透過留學、工作、旅遊對日本這個國家及日本

文化有更深層的了解,覺得日語是個很有趣的語言,希望藉由翻譯讓更多人認識日本。   E-mail: [email protected] <前言>腦科學解密!「做家事」就能鍛鍊大腦 ★「家事活腦功效」檢查表   第1章  改變家事方法,腦力不斷升級! 戒掉高效率,大腦更聰明 日常的家事動作可以全面刺激「腦區」 這樣做,不失智!三大「積極家事法」   第2章  活腦家事65招,對症訓練退化腦區 【1】用家事訓練記憶腦區 1種花或種菜 2用計時器限定整理與打掃時間 3做「逆向計畫表」,反推一日行程 4為衣櫃換季 5挑戰費工的料理 6第一次做的料理,唸出作法與分量 7做菜

至少要「試味道」三次 8看到很棒的料理擺盤,回家做做看 9睡前寫日記,記下一天的心情大小事 10整理照片時,順便重新編排相簿 11使用物品前,先想好收納方法 12使用父母傳承下來的衣服和物品 【2】用家事訓練視覺腦區 13拿出珍藏的餐具,試做新擺盤 14改用掃把掃地 15換季時也一起換窗簾 16觀察超市收銀台,排在速度最快那一列 17洗碗前先想好清洗順序 18逛街多注意新商品與流行商品 19三個月一次,改變居家布置 20假日動手做木工 【3】用家事訓練感情腦區 21假想老公幻是某個男神偶像,為他做料理 22準備三件圍裙,隨每天的心情更換 23動手做家事前,先對著鏡子微笑 24一天結束後,把挫敗

的事寫成短詩 25自己做出「媽媽的味道」 26每個月訂一天不做家事「獎賞日」 27打造度假風浴室 【4】用家事訓練思考腦區 28設定絕不花錢日 29在週末挑戰沒做過的料理 30同時做二〜三道料理,最後一起整理結束 31用剩菜剩飯做出新料理 32學做旅遊勝地必吃美食 33先設定預算,再出門購物 34先想好收衣服順序,再開始晾衣服 【5】用家事訓練理解腦區 35女僕角色扮演做家事 36用當季食材入菜 37變換家中布置前,先畫好配置圖 38只用菜刀做菜,不依賴方便的料理小物 39改變收納的方式 40在鏡子前嘗試不同穿搭 41用青魚、蔬菜、堅果,設計一週菜單 42為家人設計兼顧喜好及健康的菜單 43

營造歡樂的吃飯氣氛 44替五條購物路線取名字 【6】用家事訓練聽覺腦區 45邊聽廣播邊做菜 46外出購物時,找到三種季節的聲音 47沒有幹勁時,聽音樂讓身體動起來 48問家人「今天的料理幾顆星?」 49看電視料理節目,聽寫抄下食譜 50錄下喜歡的電視節目,用快播模式訓練聽力 51傾聽料理發出的聲音 【7】用家事訓練傳達腦區 52多去小商店買東西,順便和老闆聊天 53邀三五好友一起吃午餐 54自己開「家庭咖啡廳」,請家人點餐 55把料理照片分享到網路上 56慶祝不同的節日 57和親朋好友「分享」好東西或手做料理 58積極參與社區活動與慶典 59找機會多稱讚公婆、女婿或媳婦 【8】用家事訓練運動

腦區 60用非慣用手做擦拭的動作 61晾衣服時踮腳唱歌 62用手洗衣服 63用毛筆寫信 64更換衣服上的鈕扣 65在有限的時間內買完東西   第3章  真人實證!超過90歲,大腦持續進化 做家事「脫自動化」,大腦充滿活力 【1】吉澤流記憶腦區家事訓練─記住冰箱裡所有東西 【2】吉澤流視覺腦區家事訓練─一邊種菜一邊觀察 【3】吉澤流感情腦區家事訓練─喜歡做麻煩的事 【4】吉澤流思考腦區家事訓練─期待吃美食、做出創意料理 【5】吉澤流理解腦區家事訓練─動動腦,解決各種生活不便 【6】吉澤流聽覺腦區家事訓練─邀請三五好友聚會聊天 【7】吉澤流傳達腦區家事訓練─每天用鋼筆寫信 【8】吉澤流運動腦區家事

訓練─送自己一個放鬆小旅行   <結語>做家事練大腦,不管幾歲都能追求夢想 前言   ★腦科學解密!多做家事,大腦不當機     普遍來說,女性和男性相比,壽命較長且充滿元氣。過了五十歲之後,很多男性的體力開始走下坡,相對於此,女性卻是相當活躍,好像有永遠用不完的精力。女性不管到幾歲,都會和三五好友到熱門景點旅遊、在餐廳或咖啡館大笑談天、積極參與志工活動及培養個人興趣。   隨著年齡增長,到了五十歲、六十歲、七十歲時,可以很明顯看出男女的活力差距越來越大。為什麼會變成這樣呢?     ◎工作太賣力,頭腦反而不靈活   大多數男性幾乎將所有精力投入工作,不太管家裡的事,而工作的專門領域

,通常只會使用到大腦的某個區塊。加上超過五十歲後都是擔任管理職,不再從事第一線工作,或是因為高齡不受重用。但與此同時,腦部的活動也會逐漸遲緩。等到了退休不必工作後,身體狀況就會像走下坡一樣快速老化。   在二○一四年日本「一百歲以上男女人口估算」中可以發現,高齡男性與女性的活力差異逐漸加大。一百歲以上的女性人口約為男性的七倍。男性平均壽命約八十歲,女性的平均壽命約八十七歲。     ◎為什麼女性壽命長、晚年比較健康?   我一直對於「為什麼女性比較長壽?」百思不解,很想解開這個疑惑。舉例來說,我的母親今年七十九歲,在新潟老家過著充實的生活。家裡只有她和父親兩人,母親和往常一樣每天做家事,不

知從何時起也開始種菜,農作物豐收的時候,除了自己煮來吃,也會跟左鄰右舍分享。   母親也積極參加各種節日慶典以及社區的活動,每天睡前都會將一天發生的大小事,或是和左鄰右舍交流的心得、農作的情況等,寫在筆記本上。此外,如果有家人或朋友來找她商量事情,她也會運用自己的各種經驗,為大家解惑。我即使沒有困惑或煩惱,也會常找她聊天、聽聽她的意見。所以即使我們沒有住在一起,但母親的見解對我非常重要,因為她總是能夠提供新的觀點,給我新的啟發。   日本其實有很多像我母親這樣充滿元氣的「媽媽」。這些女性每天過著家庭主婦的生活,五十歲以後也過得非常充實,我非常尊敬她們。然而我也由衷希望,有更多人可以在六十、

七十甚至八十歲時,都過著這種精采的生活。在醫學發達的現代,有很多人甚至能活到九十歲、一百歲,希望所以高齡者都可以健健康康、元氣飽滿度過幸福的老年生活。     ◎不思考,家事越做越笨   為什麼這些女性即使邁向高齡,仍然精神奕奕呢?我想祕訣就在於「做家事」。做家事讓女性必須常常動腦,因而促進大腦活化。   但是,並非所有做家事的人都能有效活化大腦。站在腦科學的角度來看,家事有分為「鈍化大腦的家事」與「活化大腦的家事」。有人每天做家事強化腦力,但也有人不懂善用這寶貴的機會,反而讓大腦漸漸變遲鈍。   你平常在做的家事,是否有助於活化大腦呢?做這些家事是否有達到訓練大腦的效果呢?讓我們來檢視

一下吧!請在符合的項目上打勾。     ★「家事活腦功效」檢查表   □1.常常重複做那幾道拿手料理。   □2.窗戶的窗簾從來沒換過。      □3.小心收藏給客人用的餐具。   □4.沒有特別思考晾衣服的順序,就只是掛上去而已。   □5.收納方法一旦決定好了就很少改變。   □6.每天都走相同的路去買東西。   □7.下廚以簡單的快炒料理或微波料理居多。   □8.煮菜時不會試味道。   □9.打掃順序固定不變。   □10.做菜時喜歡用方便的料理小物。   □11.把剩菜剩飯加熱後直接端上桌。   □12.髒衣服都用洗衣機洗。   □13.幾乎都只在超市買東西

。   □14.在收銀台聽到金額後,才從錢包拿錢出來結帳。   □15.父母傳承下來的物品,都沒有拿出來用。   □16.覺得布置房間很麻煩,所以很少動手布置。   □17.不管是不是產季,只買自己愛吃的蔬菜、水果、魚等。   □18.認為衣服不需要換季。   □19.出去逛街時只看想買的東西。   □20.從來沒有計算過做家事的時間。   □21.每天一定把該做的家事做完。   □22.會特別慶祝的日子只有過年。   □23.幾乎不太參加社區活動或慶典。   □24.最近都沒有開發新菜單。     【診斷結果】   ◎超過11項符合……大腦老化指數★★★   非常可

惜,你雖然很勤勞做家事,但是幾乎都沒有鍛鍊到腦力。請一定要重新調整做家事的方法。     ◎符合5〜10項……大腦老化指數★★   你做的家事或多或少有鍛鍊到腦力,但是還有很大的改善空間。     ◎符合4項以下……大腦老化指數★   恭喜你!在不知不覺中達到「用家事訓練大腦」的效果。請繼續保持下去,只要再多下點功夫,相信會有更好的效果。     本書將傳授六十五項絕招,教你如何透過做家事就能輕鬆訓練大腦。請將這些絕招活用在每天的生活中。不論幾歲,只要不斷訓練,都能使大腦持續進化! ★家事全面刺激「腦區」的神奇效用 ◎多做家事,訓練全方位管理能力 很多人都聽過「做家事有助於活化大腦」這

個說法。女性在日常生活中煮飯、打掃、洗衣、管理家計、和鄰里交流等,除了身體勞動之外也需要時常動腦。因此在不知不覺中,就安排好每一件該做的事,發生突發事件時也能臨機應變,所以說女性在面對這些生活大小事時,就不斷在活用大腦。 站在腦科學的角度來看,做家事的時候,大腦的各個區塊會藉由神經網絡連結起來。這代表做家事能活化的腦部區塊範圍非常廣泛,而這是男性在工作中無法達到的效果。因為男性工作時會偏重使用某個腦區,但女性則是每天藉由做家事不斷活用各個腦區。因此大部分的女性非但不會罹患失智症,反而是充滿活力又長壽。 ◎何謂八大腦區? 大腦有超過一千億個神經細胞,相同功能的細胞會聚集在一起,稱之為「腦區」。大

腦約有一百二十處腦區,為了使大家容易理解,再將其統合分成八大區: 1掌管記憶與回憶的「記憶腦區」 2用視覺獲得資訊的「視覺腦區」 3產生喜怒哀樂的「感情腦區」 4發揮思考力和想像力的「思考腦區」 5理解資訊的「理解腦區」 6聽取聲音的「聽覺腦區」 7掌管溝通的「傳達腦區」 8掌管身體各部位動作的「運動腦區」 ◎做一件家事,活化所有腦區 做家事可以充分刺激到八大腦區。例如,「做料理」就需要運用到好幾個腦區,使大腦充分發揮功能,是很棒的腦部訓練。我們在做料理時,大腦內部的運作如下: ●試味道→喚醒過去的味覺記憶,加以比較後調整味道 〔記憶腦區〕 ●挑選食材、做料理的時候→使用到視覺觀察鮮度、變化〔

視覺腦區〕 ●料理被人誇讚好吃而感到幸福→活化感情〔感情腦區〕 ●思考料理步驟、同時做二〜三道菜→活用思考力〔思考腦區〕 ●設計菜單考量家人的喜好與健康→需要對於他人的理解力〔理解腦區〕 ●拌炒料理或炸東西→使用聽覺,聽聲音判斷熟成度〔聽覺腦區〕 ●為某人而做的料理→以此傳達自己的愛意,也是一種溝通方式 〔傳達腦區〕 ●料理過程中用手做各種動作、在廚房內走來走去→因大腦下達指令,所以身體開始動作〔運動腦區〕 書中主要介紹這八大主要腦區。光是做料理,就會運用到很多腦功能,也會活用到大腦中許多細微的部位,所以能夠藉由作家事達到訓練大腦的目的。

肢體障礙父親的父職參與研究

為了解決家事項目的問題,作者吳慧萍 這樣論述:

本文從傾聽肢體障礙父親的聲音出發,並且藉此嘗試提出幾個肢體障礙父親在家事工作、育兒工作、教養工作的父職參與鏡頭。透過本文可以具體的看到肢體障礙父親的父職參與情形,從而了解,其在親職工作的參與中受到肢體障礙的影響,以及這些影響會驅使肢體障礙父親發展出何種因應策略。 本研究採用質化研究的詮釋現象學取向,使用深入訪談法蒐集四位,現階段育有學齡期子女(6-12歲)的肢體障礙父親資料,每一位皆訪談2-3次,研究結果如下:參與家事工作有兩點特色:(一)靜態式定位形態、(二)選擇性決策,挑選家事項目。參與育兒工作有三點特色:(一)成為父親前,對於「肢體障礙」的心理擔憂、(二)支持母親,發展克服肢體障

礙的育兒策略、(三)借力使力的身體遊戲方式。參與教養工作有三點特色:(一)教導孩子障礙知識的無形分工、(二)參與學校活動的替代性角色、(三)休閒活動的親職困境。綜合研究結果顯示,肢體障礙父親參與育兒工作最投入,其次為教養工作,最少為家事工作。他們對於家庭內的父職工作,所遭遇的「肢體障礙」有著許多方式可以克服。然而,對於家庭外的「社會環境障礙」,卻存在著難以克服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