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室廢液處理廠商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整理懶人包

國立成功大學 電機工程學系 李文熙所指導 盧家瑋的 一種新穎加成法製作RFID天線之研究 (2020),提出實驗室廢液處理廠商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無線射頻辨識、網版印刷、銅鋁置換、天線。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管理學院工業工程與管理EMBA專班 林榮禾所指導 傅國慶的 應用FMEA於改善A公司汽電廠廢水處理系統 (2019),提出因為有 預防分析、失效模式與效應分析、查檢表、可靠度、設計品質的重點而找出了 實驗室廢液處理廠商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實驗室廢液處理廠商,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一種新穎加成法製作RFID天線之研究

為了解決實驗室廢液處理廠商的問題,作者盧家瑋 這樣論述:

傳統業界製程天線的方式是將銅箔基板利用銅箔基板去蝕刻的減法製程,此減法製程不只會造成大量銅金屬的浪費與和銅廢料,加上製程中會產生大量的蝕刻廢液及顯影液廢液,這些廢液對於環境的傷害很大。然而有些製造RFID的廠商雖然是用加法製程,但因為使用銅漿或銀漿直接印刷,使RFID的成本也因此居高不下,為了解決目前天線產業在製造過程中所衍生出的環保和成本問題,此論文將以實驗室獨特的銅鋁置換技術配上屬於加法製程的網版厚膜印刷技術(screen printing)製作天線,並探討置換後的銅金屬性質和天線特性。  本論文將分成兩個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將具有多孔性結構和高氧化電位且可以於低溫進行燒結的厚膜鋁導電

膏印刷在軟性基板上,並利用硫酸銅廢液搭配少量添加劑的置換溶液將厚膜印刷鋁導線置換成高導電率銅導線,並探討置換前後其金屬物理特性、金屬表面平整度、金屬厚度、銅沉積與銅置換的速率、銅鋁置換比例和銅晶粒的類型。經由實驗發現當使用太多加速劑類型的添加劑,金屬厚度在置換溫度超過60˚C後會大幅增加,且表面變得很不平整,但使用的添加劑有包含抑制劑和氯離子時,可以改善當置換溫度超過60˚C時金屬表面不平整的問題。在電阻率方面,經實驗發現最好的銅品質是發生在置換溫度為55°C置換時間60分時,換算出的電阻率為7.21*10-8 Ωm,跟理想銅金屬的電阻率1.7*10-8 Ωm大概差了4.24倍。  第二部分將

此創新的製程方法應用於天線上,如RFID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的標籤天線,透過調整浸泡在溶液的時間觀察金屬置換程度,並將不同參數下製作出的天線利用網路分析儀測量頻率、利用讀取器測量標籤天線讀取距離和在無反射室測量天線的場型變化。經量測後發現利用FCCL去製造的天線在未加晶片時S11的模態大約只有-14dB而增益為-3.5dBi,在加晶片後讀取距離大約為8公尺。使用創新置換方法製作出來的天線在未加晶片時,模態可達-20dB到-30dB之間,增益最好可達到-0.597dBi。而量測距離最遠甚至可達9.5公尺以上。

應用FMEA於改善A公司汽電廠廢水處理系統

為了解決實驗室廢液處理廠商的問題,作者傅國慶 這樣論述:

全球資訊科技發展神速,世界環保意識觀念提升,空污之顆粒物(Particulate matter,PM)2.5事件嚴格要求,若企業未達環保排放要求,將會遭受停止運作生產,造成企業對於汽電廠污燃物及廢水處理問題更加重視。本論文研究目的為建立汽電廠廢水處理系統事前預防製程異常及失效改善模式,其分別利用失效模式與效應評估(Failure Mode and Effects Analysis,FMEA)提供分析及監控機制,確保製程運作品質,提高運作穩定;並整合FMEA與魚骨圖設計交互應用查檢表技法,消除問題盲點及缺失獲得優化改善,及透過系統根因分析後並提出建議及改善。大幅提升良率。本研究個案之汽電廠廢水

系統,進行全面審核及檢視,給於改善方案及決解方法並持續提供產品問題之預防分析,以確保製程運作品質,提高運作可靠度。研究結果顯示,在本個案研究中透過團隊共同討論,應用FMEA分析、魚骨圖、瓶杯實驗,探討出廢水處理系統的失效原因,並透過風險優先指數(Risk Priority Number,RPN)評估方式,實施改善策略追蹤其改善成效改善前後之RPN平均值分別為75.02與28.67;廢水處理改善前後RPN總分由6077降至2322,可確保廢水運作之穩定並大幅降低 RPN值,故此個案廢水處理系統風險大幅降低外,更有效管理系統機制,可作為相關企業未來改善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