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東東港漁港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整理懶人包

屏東東港漁港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姚怡萱寫的 漁鄉風情畫-台灣漁港逍遙遊(軟精裝)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華僑市場| 台灣旅遊景點行程 - 玩樂地圖也說明:進入了屏東縣東港鎮就會想到東港漁市、東港燒王船,東港是台灣主要漁港之一,最耳熟能詳的是大家所熟知的黑鮪魚,每年的漁獲量更是堪稱港口之冠,漁獲有旗魚、鮪魚、烏 ...

國立中山大學 海洋科學系研究所 陳孟仙所指導 鄭仲的 濁水溪南部沿岸蝦蟹及蝦蛄群聚組成之季節變化研究 (2017),提出屏東東港漁港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濁水溪南部沿岸、蟹類、蝦蛄類、逕流量、棲地利用、蝦類。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澎湖科技大學 水產養殖系水產資源與養殖碩士班 施志昀所指導 廖弘燊的 澎湖拖網漁船漁獲大型甲殼類組成與季節變動之研究 (2016),提出因為有 大型甲殼類、季節變動、拖網漁船漁獲的重點而找出了 屏東東港漁港的解答。

最後網站【屏東】小琉球旅遊攻略。交通、景點、美食、住宿、潛水推薦 ...則補充:小琉球介紹(2020/06/08更新船班資訊)小琉球位在屏東東港西南方, ... 上下船位置:東港–面對東琉線建築物左邊(靠近華僑市場)/小琉球–東南方的大福漁港.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屏東東港漁港,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漁鄉風情畫-台灣漁港逍遙遊(軟精裝)

為了解決屏東東港漁港的問題,作者姚怡萱 這樣論述:

  本書改編自民視極具口碑的優質節目「漁鄉風情畫」,作者姚怡萱全台走透透,精選出台灣30個超人氣觀光漁港,以輕鬆活潑的筆調、圖文並茂的方式,完整介紹各漁港的自然與人文特色,加上書中特別規劃的「行程快易通」、「漁樂報馬仔」、「買魚高手」、「嚐鮮行事曆」等單元,絕對讓讀者可以玩得輕鬆愉快、滿載而歸。  此外,本書還包括了「非吃不可」、「怡萱私房菜」的單元,作者不僅呷好逗相報,把個人挑海鮮、吃海鮮的秘訣大公開,也詳細介紹了各漁港的特色料理與海鮮做法。全書內容既豐富又有趣,且深具實用性,可說是一本最內行、最便利的漁港休閒資訊隨身書。作者簡介  姚怡萱,淡江大學大眾傳播系畢業。曾任緯來體育台電視企劃

,大成體育報記者,民視記者、假日主播。現任民視電視公司新聞主播,民視電視公司文字記者,「漁鄉風情畫」、「半線花田情」節目主持人。

屏東東港漁港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更多新聞與互動請上:
公視新聞網 ( http://news.pts.org.tw )
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 ( http://pnn.pts.org.tw/ )
PNN 粉絲專頁 ( https://www.facebook.com/pnnpts/ )
PNN livehouse.in頻道 ( http://livehouse.in/channel/PNNPTS )

濁水溪南部沿岸蝦蟹及蝦蛄群聚組成之季節變化研究

為了解決屏東東港漁港的問題,作者鄭仲 這樣論述:

為了解濁水溪口南部沿岸之蝦、蟹及蝦蛄物種組成,並探討環境因子與甲殼類群聚之關係,並依據優勢物種生物學之成長參數與其季節變化,推估其補充群及棲地利用之情形。於2012年3月至2014年9月間,在濁水溪口以南的雲林沿岸海域,水深6–21米之三測站進行拖網採樣,並同步收集表層水溫、表層鹽度、溶氧量、葉綠素a含量、濁度、透明度、硝酸鹽、亞硝酸鹽、矽酸鹽、河川逕流量及降雨量等環境因子。結果顯示表層水溫、溶氧量、葉綠素a含量、濁度、硝酸鹽及亞硝酸鹽皆具有明顯月別變化,濕季呈現高溫、高葉綠素a含量及低溶氧量、低硝酸鹽及低亞硝酸鹽。在11個航次33網次的採樣中,共捕獲甲殼類標本28,833隻,共15科33屬

61種,所採得之累積物種數仍呈現上升趨勢。此海域甲殼類動物前七優勢種依序為長角彷對蝦(Parapenaeopsis hardwickii)(66.1%)、矛形梭子蟹(Portunus hastatoides)(10.0%)、周氏新對蝦(Metapenaeus joyneri)(7.6%)、角突彷對蝦(Parapenaeopsis cornuta)(2.7%)、印度對蝦(Penaeus indicus)(1.9%)、劍角新對蝦(Metapenaeus ensis)(1.6%)和細足長臂蝦(Nematopalaemon tenuipes)(1.4%)合計佔總豐度的91.2%,除細足長臂蝦高峰出現於

12–2月外,其餘優勢種均以6–8月為出現高峰。 此河口海域之底棲甲殼類組成之時序更迭,為優勢種組成更迭所致,長角彷對蝦與矛形梭子蟹終年皆有捕獲,但乾濕季明顯的組成分群是因為周氏新對蝦及細足長臂蝦之更迭決定。種類組成與水文環境有關,劍角新對蝦及角突彷對蝦出現於高逕流量及高水溫之環境,細足長臂蝦則偏好低水溫、高營養鹽及高濁度的環境。整體豐度的季節變化則與優勢種補充及棲地利用相關,秋末夏初時,長角彷對蝦及矛形梭子蟹開始出現補充群,整體蝦、蟹群豐度提升,並穩定棲息於此海域。當濁水溪南部沿岸水溫達16oC以上較少捕獲周氏新對蝦的成熟個體,且6–9月出現大量的幼蝦,顯示濁水溪南部沿岸為周氏新對蝦幼

蝦的重要棲息場所。

澎湖拖網漁船漁獲大型甲殼類組成與季節變動之研究

為了解決屏東東港漁港的問題,作者廖弘燊 這樣論述:

本研究以澎湖魚市場與鎖港為採樣地點,採樣調查拖網漁獲物,以了解澎湖周邊海域之大型甲殼類組成。魚市場由2013年8月-2014年8月進行調查,鎖港則為2014年11月-2015年10月,二樣區均分為熱季及冷季進行採樣,共採獲26科77屬143種大型甲殼類,約佔台灣大型甲殼類十足目與口足目總和的10%,可見澎湖周邊海域大型甲殼類有一定程度的多樣性。在物種組成方面,魚市場共進行141次採樣,鎖港共進行58次採樣,魚市場與鎖港中,皆以短尾類所佔比例最高(59%;60%),次之為長尾類(26%;18%)與口足目(12%;15%),最少為異尾類(3%;7%)。在採獲頻率方面,魚市場中經常與一般漁獲種類僅

佔8%,而少見與稀有漁獲種類則佔了92%;鎖港中經常與一般漁獲種類僅佔26%,而少見與稀有漁獲種類則佔了74%,顯示少見與稀有種的多寡,對瞭解高生物多樣性區域的種類相,有重大的影響。在具代表性之採樣頻率方面,魚市場熱季中 平均每個月需採樣13次,且需持續採樣4個月以上才具代表性,冷季平均每個月需採樣10次,且持續5個月以上才具代表性;在鎖港中熱季與冷仍需更多次的採集,才可建立具代表性的採樣頻率。在群聚結構方面,因澎湖周邊海域深度較淺,應較容易受到氣候影響,但熱季與冷季中的大型甲殼類組成,僅有魚市場樣區具有差異,而鎖港則沒有,但不同季節中,仍存在一些獨有物種,顯示出大型甲殼類隨著季節不同,組成也

會有所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