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東鹿角蕨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整理懶人包

另外網站閒置豬舍轉型屏東青農打造植物療癒空間也說明:... 鹿角蕨等各種景觀植物,為自己在養豬之餘,又開創了事業的一片天。 不時傳出豬叫聲的工作室,牆面上掛滿了多種鹿角蕨與觀葉植物,現年39歲的蘇名健 ...

國立臺灣大學 園藝暨景觀學系 葉德銘所指導 劉純安的 環境因子與室內維管對女王鹿角蕨光合作用及生長之影響 (2019),提出屏東鹿角蕨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鹿角蕨、光合作用。

而第二篇論文東海大學 歷史學系 唐啟華、蔡秀美所指導 陳省吾的 清代台灣蔬菜的引進與利用 (2017),提出因為有 台灣蔬菜、引進與利用、蔬菜與文化的重點而找出了 屏東鹿角蕨的解答。

最後網站屏感蕨則補充:屏感蕨, Kaoshu, T'Ai-Wan, Taiwan. 583 likes · 22 talking about this. 屏感蕨其實很簡單! 位在故鄉屏東鄉下的花園農場,時常憑著當下感覺來做事,因為鹿角蕨讓我們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屏東鹿角蕨,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環境因子與室內維管對女王鹿角蕨光合作用及生長之影響

為了解決屏東鹿角蕨的問題,作者劉純安 這樣論述:

女王鹿角蕨(Platycerium wandae Racif.)為體型最大之鹿角蕨,因姿態優美且觀賞期長,若栽培環境適宜,深具庭園或室內綠美化之價值;然而其育苗期長,且目前關於鹿角蕨生理特性之學術研究仍不足,因此本研究分別探討溫度、光度及養液濃度對女王鹿角蕨小苗光合作用及生長之影響,並於模擬室內低光環境下探討最適介質體積含水量、氮濃度及強生氏養液濃度。 將帶有2-3片營養葉之女王鹿角蕨小苗栽培於遮光50%環境,以日/夜溫35/30、30/25、25/20、20/15及15/13℃處理3個月,結果顯示苗期對溫度適應性廣,以25/20℃有利植株生長,其淨光合作用速率、全株乾重及葉面積最大。35

/30°C或15/13°C處理之地上部乾重、全株乾重、葉面積及淨光合作用速率低,而細胞間隙CO2濃度高。而35/30°C處理之植株不僅受到非氣孔因素限制,還伴隨著光系統II的損傷,最大螢光值(maximum fluorescence, Fm)及PSII最大光化學量子效率(maximum PSII photochemical quantum efficiency, Fv/Fm)下降。栽培於15/13°C者則遭受寒害,生長受阻。於日夜溫23/16°C環境,將帶有2-3片營養葉之女王鹿角蕨小苗置於光度37、79或194 μmol•m-2•s-1下,結果顯示,2個月後,各處理之淨光合作用速率、氣孔導度

、細胞間隙CO2濃度及蒸散作用速率無顯著差異。以79 μmol•m-2•s-1處理者葉片數、葉面積、地上部乾重、地下部乾重較高,且隨光量子通量(photosynthetic photo flux, PPF)由0上升至2000 μmol•m-2•s-1時,氣孔導度增加,促使淨光合作用速率高達8.18 µmol CO2•m-2•s-1,並於200 μmol•m-2•s-1 PPF達50%最大淨光合作用速率。具有2-3片平展狀營養葉或具有螺旋狀營養葉之女王鹿角蕨,栽培於溫度25/20℃,以光度100、200或300 μmol•m-2•s-1搭配施用0%、25%、50%或100%強生氏養液處理131天

。結果顯示,僅具2-3片平展狀營養葉之女王鹿角蕨以高光300 μmol•m-2•s-1搭配100%強生氏養液處理,淨光合作用速率、氣孔導度、蒸散作用速率、光飽和點及暗呼吸速率高,且有最佳葉片長及葉片寬。高光300 μmol•m-2•s-1搭配未施肥處理者之Fv/Fm下降。葉片數隨光度或養液濃度下降而減少;SPAD-502讀值隨光度下降或養液濃度提高而上升。而具螺旋狀營養葉之女王鹿角蕨光度適應性廣,光合參數主要受養液濃度影響,高光300 μmol•m-2•s-1搭配100%強生氏養液處理,淨光合作用速率及暗呼吸速率高,而細胞間隙CO2低。未施肥之植株置於高光300 μmol•m-2•s-1,其類

囊體之非光化學粹熄係數(nonphotochemical quenching, Qn)及天線系統之非光化學粹熄係數(nonphotochemical quenching, NPQ)顯著高於其他處理。葉片長度及SPAD-502讀值,隨養液濃度提高而增加。 模擬室內低光55 μmol•m-2•s-1下,將帶有2-3片營養葉之女王鹿角蕨栽培於25℃環境,以20%介質體積含水量(volumetric water content, VWC)處理、30% VWC處理、70% VWC潮濕處理及20%/70% VWC乾旱復水處理3個月,結果顯示,以20% VWC處理不利植株生長,乾重與葉面積最低,淨光合作用

速率因氣孔因素而下降;以30%或70% VWC處理者生長量與光合參數無顯著差異;以20%/70%VWC處理之植株乾重、葉面積、淨光合作用速率與氣孔導度最高,而細胞間隙CO2濃度最低,顯示乾溼交替使植株有效代謝細胞間隙CO2,營養葉快速生長且彎曲成螺旋形。各VWC處理下,光系統II參數及SPAD-502讀值無顯著差異。模擬室內低光55 μmol•m-2•s-1下,以具有2-3片營養葉之女王鹿角蕨作為參試植株,栽培於27℃環境,每週施用一次含有0、4、8、12、16、20或24 mM N之強生氏營養液。處理6個月後,結果顯示氮肥施用濃度以4-8 mM較適當,光合作用速率、地上部乾重、葉面積及SPA

D-502讀值較12-24 mM N處理高;當養液N濃度大於12 mM,光合作用受非氣孔因素限制而下降,根冠比提高,葉片焦枯無觀賞價值;以24 mM N處理者除了受非氣孔因素之影響,Fv/Fm顯著降低,營養葉基部褐化。模擬室內低光55 μmol•m-2•s-1下,以具有2-3片營養葉之女王鹿角蕨作為參試植株,栽培於27℃環境,每週施用一次0%、25%、50%或100%強生氏完全養液。處理8個月後,結果顯示以25%強生氏養液處理之淨光合作用速率、乾重及葉面積最大;以0%或50%強生氏養液處理,生長量無顯著差異,但50%強生氏養液處理者部分葉片褐化;以100%強生氏養液處理,淨光合作用受氣孔因素限

制,葉片壞疽並脫落,使葉片數顯著降低。模擬室內低光環境下,健康之女王鹿角蕨小苗光補償點約為21-23 μmol•m-2•s-1。 綜上所述,僅具營養葉之女王鹿角蕨生長適溫為25/20℃,以高光300 μmol•m-2•s-1栽培,並搭配100%強生氏養液施用,可促進植株生長;當女王鹿角蕨作為室內觀賞植物,生長於低光(55 μmol•m-2•s-1 )環境下,以20%/70% VWC乾溼交替的方式給水,並施用4-8 mM N或25%強生氏養液,有助於植株維持良好觀賞品質。

清代台灣蔬菜的引進與利用

為了解決屏東鹿角蕨的問題,作者陳省吾 這樣論述:

蔬菜是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物,並且蔬菜被人類種植食用的歷史也非常悠久。今日台灣大部分的蔬菜多是外來品種,僅有少數是原生種蔬菜。台灣外來品種蔬菜之引進,早在荷蘭時期就已開始,並逐漸在台灣栽種,但大部分的外來蔬菜仍舊是在清代統治時才引進台灣。過去與蔬菜之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植物病理學方面,或是蔬菜生產與消費方面的論述,有關蔬菜引進和利用之歷史研究則較欠缺。因此,本研究將以台灣蔬菜做為研究對象,考察荷蘭時期至清領時期台灣蔬菜引進之背景、種植、推廣與利用等情形。本研究將蒐集分散於方志與蔬菜有關的檔案文獻,仔細爬梳荷蘭時期檔案、清代台灣地方志、遊宦文人來台作品等資料,加以分類和分析,以確認清代台灣

的蔬菜種類,並探究蔬菜引進、食用與推廣等課題。  從本文的討論得知,1624年荷蘭人殖民統治台灣以前,台灣的原住民主要食用長在枝頭上、結在藤蔓或是埋在土中的各類果實和野蔬。荷蘭時期引進台灣的蔬菜,主要是荷蘭人從印尼爪哇引進台灣,如豌豆、甘藍、茴香等蔬菜。根據康熙初年所編纂《台灣府志》,可推知鄭氏時期引進台灣的蔬菜有41種,並且主要來自華南地區。清代台灣的蔬菜多是由移民者所傳入,且此時傳入的蔬菜種類也比荷蘭時代還要豐富。最初,清代康熙年間(1685)蔣毓英所編纂的《台灣府志》中所載蔬菜有41種,直至1895年屠繼善所編纂《恆春縣志》為止,共有辣茄、紅菜、油菜、番芥藍、蘿蔔菜、萵菜、角菜、雞啄菜、

薺菜、葛薯、菰、蘿蔔、白花菜、木耳等25種蔬菜引進台灣。台灣在引進外來蔬菜後,除了在增加台灣蔬菜的種類方面有貢獻外,蔬菜也融入台灣文化當中,並且和地名、俗諺語連結在一起,由此或許可以觀察到該蔬菜的推廣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