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生產指數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整理懶人包

工業生產指數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何宗武寫的 財經時間序列預測:使用R的計量與機器學習方法 和橋本寿朗,長谷川信,宮島英昭,齊藤直的 現代日本經濟的25個關鍵課題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工業生產 - 解釋頁也說明:工業生產指數 主要在衡量全國工業,礦業及公用事業的實質總產出。由於財貨的產出佔GDP約一半,因此想若由產出面來估計GDP值,工業生產是一項很好的參考。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五南 和五南所出版 。

國立中正大學 經濟系國際經濟學研究所 陳和全所指導 林侹丞的 利率期限結構衡量貨幣政策對總體經濟之影響 (2021),提出工業生產指數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貨幣政策衝擊、利率期限結構、向量自我回歸模型。

而第二篇論文逢甲大學 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 張吉宏所指導 曾政勝的 我國民眾對於產壽險之需求影響因素探討 (2021),提出因為有 保險需求的重點而找出了 工業生產指數的解答。

最後網站馬來西亞2021年8月份工業生產指數微跌... | 經貿透視雙周刊則補充:馬來西亞2021年8月份工業生產指數微跌0.7%,較市場預期之成長0.3%遜色,但較7月的萎縮5.2%有所改善根據馬來西亞統計局(Department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工業生產指數,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財經時間序列預測:使用R的計量與機器學習方法

為了解決工業生產指數的問題,作者何宗武 這樣論述:

  本書為進階的教材,需要經濟計量方法和矩陣代數的基礎。時間序列預測是統計學裡非常實用的工具,不論是分析投資組合的數據、全球總經和金融市場,以及預測景氣循環變動等等,可以用過去的數據資料,預測未來趨勢,是可以符合實際決策需要的實用能力。     書中並介紹機器學習方法,機器學習不是指特定估計方法,學習指的是如何在資料結構中運算,以追蹤最小預測誤差的方法獲得最佳預測(tuning)。我們應用機器學習演算法訓練歷史資料,執行特徵萃取(features extraction),再測試預測表現。依此建立一個可預測未來的模型,作為決策之用。     使用R語言進行時間序列預測是本書的一大特點,R語言

是統計學中普及且容易上手的分析工具,書中針對一個個資料分析步驟進行深度解說,教給讀者進行預測與評估的最實用方法。

工業生產指數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勞基法關乎數百萬勞工權益,政府要修改勞基法,應該提出具體的數據與資料供國會與民眾討論其必要性。

現在有一種說法是:一例一休後企業成本提高,因此乾脆不接訂單;勞工因而加不到班,所以加班費減少,甚至跑去兼差。這結果是勞資雙輸。

然而這種說法是否為真?勞動部並沒有提供我們相關數據,因此我們只能整理其他資料來對比。從工業生產指數來看,2016年9月是106,到了2017年9月,工業生產指數是112,從這些指數看起來企業承接訂單應該沒有變少。企業人力需求方面,2017年1月相較於2016年10月淨增加15.5%。另一方面,2016年1月比起2015年10月,人力淨需求增加7.5%,如果一例一休讓企業成本增加而造成減少雇用人力,怎麼會反而越請越多人?

勞動部說一年來辦了885多場說明會、五場公聽會、以及各級民代匯集的民情。既然已經廣蒐民意,勞動部應該可以彙整出不同行業反應的各種問題,以及每個問題其背後的結構性因素是什麼?需要調整的是勞基法還是其他的環節?還有這些問題是該產業的廣泛問題,或有個別企業的困境?沒有這些資料就說要修法,實在太倉促!

利率期限結構衡量貨幣政策對總體經濟之影響

為了解決工業生產指數的問題,作者林侹丞 這樣論述:

本文以台灣地區2005年至2010年為研究期間,採Bu et al.(2020)之利率期限結構方法取得貨幣政策衝擊之估計量而後使用向量自回歸模型之衝擊反應函數,以探討通貨膨脹率、工業生產指數增長率、加權股價指數增長率以及貨幣政策衝擊間之動態影響關係。於結果可知,在該研究時段內經由因果檢定可得出,加權股價指數增長率顯著的影響工業生產指數增長率、通貨膨脹率以及貨幣政策衝擊,而後於向量自回歸模型中發現,貨幣政策對總體經濟變量的衝擊幅度不大。

現代日本經濟的25個關鍵課題

為了解決工業生產指數的問題,作者橋本寿朗,長谷川信,宮島英昭,齊藤直 這樣論述:

  國內第一本由日本經濟學博士精心編寫的日本經濟讀物,帶來前所未有的真知灼見。   從這本書開始,改變理解日本的方式!   看經濟大國這一甲子的掙扎與奮鬥,從日本經驗學習更效率的改革之路。   日本經濟在戰後歷經多次挑戰,曾經遭遇困境,也曾經靠著世界第一的鋼鐵產業晉升「華麗一族」。泡沫經濟崩潰之後,又遭逢亞洲金融風暴,導致嚴重的不景氣,相較他國,日本經濟持續的低成長,被稱為「失落的20年」。另一方面,新興國家與資源國家引領全球景氣的恢復,環繞著日本的外部環境也正進行巨大的結構性改變,各種挑戰接踵而來,日本將如何接招。   本書站在歷史的角度,分析戰後日本型企業體系的「形

成」、「進化」、「精進」、「制度化」之過程,同時也提示以歷史分析為前提來展望新企業體系形成的課題。   本書將1945年後的戰後改革、復興到現代日本經濟的發展和轉變,順應其歷史的結構轉換,區分為戰後復興期、高度經濟成長期、石油危機時代、經濟大國化時代以及現況等5個時期,描繪構成日本經濟體系的重要子體系,也就是主力銀行制度、安定股東、承包制度和豐田生產系統,以這些支撐著日本型企業體系的「子體系」之形成、定型及轉變為主軸,描繪出嶄新的現代日本經濟論。  

我國民眾對於產壽險之需求影響因素探討

為了解決工業生產指數的問題,作者曾政勝 這樣論述:

由於保險對於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之發展影響重大,為各國政府所重視,因此,目前已經有相當多研究探討在一個經濟體內民眾對於保險的需求會受何種因素影響。由於各國狀 況不一,各地人民對於保險的需求勢必會有不同的影響因素。本文在此針對台灣人民會受何種因素改變他們對於保險的需求進行探討,且由於財產保險與人身保險有性質上不同之處,所以將其分別予以研究。經過迴歸分析,有關財產保險,影響人民需求最深為薪資的變化, 在台灣,人民平均每月薪資上升 1%時,月財產保險保費收入上升2.616%,和本文假設相符,得出財產保險業於評估台灣財產保險市場時,必須優先考量台灣人民的薪資水準。另外也必須考量台灣境內失業率的增減,失

業率將降低台灣人民對財產保險的需求,且影響力僅次於薪資的變化。 必須重視這兩個變數的變動,才可以較為正確對台灣財產保險市場進行評估並擬定行銷策略。至於人身保險,經過迴歸分析,死亡率的變動最為影響人民保險的需求,台灣的每月死亡率上升 1%時,月人身保險保費收入將41.238%,且具有統計顯著性,說明人身保險業於評估台灣人身保險市場時,每月死亡率必須優先納入決策的考量中,才可以較為準確得知台灣人身保險市場趨勢,並據此規劃經營方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