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何資訊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整理懶人包

幾何資訊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李括劉琦寫的 中文版AutoCAD 2019實用教程 和老虎工作室姜勇的 AutoCAD 2016中文版從新手到高手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直播预告】汪建华:12月钢铁市场展望及营销策略建议也說明:秋冬采暖季的钢铁市场走势几何?秋冬季对下游采购及生产影响几何? ... 曾任我的钢铁研究中心主任、我的钢铁资讯总编、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客座教授等。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清華大學出版社 和人民郵電所出版 。

淡江大學 建築學系碩士班 陳珍誠所指導 陳柏榮的 木構造節點與關節設計之數位構築 (2021),提出幾何資訊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參數化模型、機器人建造、木構造節點、木構造關節、構築。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資訊科學與工程研究所 林文杰所指導 曾巧華的 改善大規模場景中光達語意分割模型的泛化能力及對少見類別的表現 (2021),提出因為有 光達語意分割、自駕車、深度學習、少見類別、泛化能力的重點而找出了 幾何資訊的解答。

最後網站幾何資訊有限公司- 店家介紹- Super hiPage中華黃頁網路電話簿則補充:幾何資訊 有限公司是位於台南市安平區育平路128號的資訊系統諮詢服務店家,這裡提供幾何資訊有限公司的電話、地址資訊、統一編號資訊及相關產品服務介紹,並分享幾何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幾何資訊,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中文版AutoCAD 2019實用教程

為了解決幾何資訊的問題,作者李括劉琦 這樣論述:

《中文版AutoCAD 2019實用教程》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介紹Autodesk公司最新推出的專業繪圖軟體——AutoCAD 2019的操作方法和使用技巧。全書共分15章,分別介紹AutoCAD基本概念與操作,繪製二維圖形,編輯二維圖形,設置對象特性,控製圖形顯示,精確繪製圖形,標注圖形尺寸,使用文字和表格,創建圖案填充和面域,使用圖塊和外部參照,繪製三維圖形,編輯三維模型,三維模型後期處理,輸出與共享圖形,使用模型空間、圖紙空間和圖紙集等內容。 《中文版AutoCAD 2019實用教程》內容豐富、結構清晰、語言簡練、圖文並茂,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和可操作性,是一本適合高等

院校及各類社會培訓學校的優秀教材,也是廣大初、中級電腦用戶的自學參考書。 《中文版AutoCAD 2019實用教程》對應的電子課件、實例源文件和習題答案可以到http://www.tupwk.com.cn/edu網站下載。

幾何資訊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Visio 2010版有許多重大的改變,主要功能是繪製流程圖、交互功能流程圖、室內建築圖、組--織圖、魚骨圖、腦力激盪圖、甘特圖、統計圖等各種辦公室人員可能需要的圖表。圖表檢-查-、自動對齊、產生圖例、與資料庫結合、每個圖形都加入幾何資訊,都是很捧的功能。

木構造節點與關節設計之數位構築

為了解決幾何資訊的問題,作者陳柏榮 這樣論述:

構築(Tectonic)是近年來建築討論重要的概念,其緣由可追朔至Kenneth Frampton於1995年所著的,該書的出版將建築的討論帶回到建築的主體以及對於建築構造問題的關注上。伴隨著隨著電腦輔助設計與製造(CAD/CAM)、電腦數值控制工具機(CNC)等技術的發展,讓我們對於建築的構造有了更多的想像。同時參數化建模(Parametric Modeling)的發展、結構分析、與遺傳演算法等技術,也讓建築構造設計產生了了更多的可能性。近年來永續環境成為全球關注的重要議題,建築業是碳排放量非常高的一個產業,成為永續環境所關注減碳的目標。木材因其優異的固碳能力,質地輕、可重複利用的特性,在

建築業界受到重視,未來木構造建築的發展方興未艾。 本研究著重在定義木構築在數位時代的角色,如何透過結構分析與遺傳演算法的幫助,讓木材料在節點接合處的設計與製造更為多元,並使得木構造構築過程有了更多的新技術之導入。本研究分成為四個部分:一、透過文獻回顧建立數位製造與機器手臂製造的相關知識,並研究木材料相關的加工方式,以及力學分析與遺傳演算法的相關技術。二、利用條狀木材料進行木橋樑的設計與製造,透過CAD軟體繪製搭配遺傳演算法與力學分析進行形態找尋,並使用機器人離線編成與機器人製造進行加工程序的設計與實際橋樑模型的製造。三、利用板狀木材料進行塔狀木構築的設計與製造,進行板狀木頭卡榫的試驗,透

過參數化軟體繪製不同的板狀卡榫,並利用CNC技術及機器人離線編程技術進行製造,再以力學分析及遺傳演算進行塔狀構築的設計與製造。、設計完成橋樑構築的設計與數位製造。 過去在面對較複雜的木構造系統,需要極為精湛的工藝技術,同時所需花費的時間、成本與經費,在效益上不高。而過去缺乏電腦輔助設計的協助,在發展新形態構造的力學分析上需要花費許多的時間進行嘗試或是仰賴直覺的經驗。本研究利用力學分析搭配遺傳演算法技術,進行多樣化的形態找尋以確保結構的合理性,並透過CNC及機器人離線編程技術及機器人製造的方式進行由節點到完成整體的構築。希望本研究對於力學分析、遺傳演算、機器人離線編程、與數位製造的嘗試,所

整合的研究成果可以提供後續研究者參考,在未來面對構築時可以有更多的可行的工作方式。

AutoCAD 2016中文版從新手到高手

為了解決幾何資訊的問題,作者老虎工作室姜勇 這樣論述:

本書在內容的編排上突出了兩點:一是內容的實用性;二是AutoCAD常用功能的全面性,涵蓋了AutoCAD絕大部分常用功能。“實用性”的目標是讓讀者學以致用,確保讀者在學完本書後,可以得心應手地使用AutoCAD解決工作中的實際問題;“全面性”使得本書也可作為AutoCAD簡明功能手冊及案例手冊來使用。 全書共有14章,其中第1~9章主要介紹二維圖形繪製及編輯命令、查詢圖形幾何資訊、書寫文字、標注尺寸等,並提供了豐富的二維繪圖實例及練習題;第10~11章介紹參數化繪圖、圖塊及設計工具等;第12~14章講述三維繪圖基本知識、創建實體模型的方法及如何從模型空間或圖紙空間輸出圖形等。 本書可供各高

校相關專業及各類AutoCAD培訓班作為教材使用,也可作為AutoCAD工程技術人員及電腦愛好者的自學參考書。 薑勇 AutoCAD培訓專家,老虎工作室作者,長期從事AutoCAD培訓與應用研究工作,編著各類AutoCAD教材80余部,讀者超過400萬人。 第1章 AutoCAD 使用者介面及基本操作 1 1.1 初步瞭解AutoCAD 繪圖環境 1 1.2 AutoCAD 2016 使用者介面的組成 3 1.2.1 菜單流覽器 4 1.2.2 快速訪問工具列及其他工具列 4 1.2.3 功能區 4 1.2.4 繪圖窗口 5 1.2.5 視口、視圖及視

覺樣式控制項 5 1.2.6 ViewCube 工具 6 1.2.7 巡覽列 6 1.2.8 命令提示窗口 6 1.2.9 狀態列 6 1.3 學習基本操作 8 1.3.1 用AutoCAD 繪圖的基本過程 8 1.3.2 切換工作空間 10 1.3.3 調用命令 11 1.3.4 滑鼠操作 11 1.3.5 選擇物件的常用方法 12 1.3.6 刪除對象 14 1.3.7 撤銷和重複命令 14 1.3.8 取消已執行的操作 14 1.3.9 快速縮放及移動圖形 14 1.3.10 視窗放大圖形及返回上一次的顯示 15 1.3.11 將圖形全部顯示在窗口中 16 1.3.12 設定繪圖區域的大

小 16 1.3.13 設置單位顯示格式 17 1.3.14 預覽打開的文件及在檔間切換 17 1.3.15 階段練習──佈置使用者介面及設定繪圖區域大小 18 1.4 模型空間及圖紙空間 19 1.5 圖形檔管理 20 1.5.1 新建、打開及保存圖形文件 20 1.5.2 輸入及輸出其他格式檔 22 1.6 習題 24 第2章 設置圖層、線型、線寬及顏色 26 2.1 創建及設置圖層 26 2.2 控制圖層狀態 28 2.3 有效地使用圖層 29 2.3.1 切換當前圖層 30 2.3.2 使某一個圖形物件所在的圖層成為當前層 30 2.3.3 修改圖層狀態 30 2.3.4 修改已有對

象的圖層 31 2.3.5 動態查看圖層上的物件 31 2.3.6 隔離圖層 31 2.4 改變物件的顏色、線型及線寬 31 2.4.1 修改對象顏色 32 2.4.2 設置使用中色彩 32 2.4.3 修改對象的線型或線寬 32 2.4.4 設置當前線型或線寬 33 2.5 管理圖層 33 2.5.1 排序圖層及按名稱搜索圖層 33 2.5.2 使用圖層特性篩檢程式 33 2.5.3 刪除圖層 35 2.5.4 合併圖層 35 2.5.5 重新命名圖層 35 2.6 修改非連續線型外觀 35 2.6.1 改變全域線型比例因數以修改線型外觀 35 2.6.2 改變當前物件線型比例 36 2.7

 習題 37 第3章 基本繪圖與編輯(一) 38 3.1 繪製線段 38 3.1.1 輸入點的座標畫線 39 3.1.2 使用物件捕捉精確畫線 40 3.1.3 利用正交模式輔助畫線 44 3.1.4 結合極軸追蹤、自動追蹤功能畫線 45 3.1.5 利用動態輸入及動態提示功能畫線 48 3.1.6 調整線條長度 50 3.1.7 剪斷線段 51 3.1.8 階段練習—畫線的各種方法 52 3.2 延伸、打斷對象 54 3.2.1 延伸線條 54 3.2.2 打斷線條 55 3.3 作平行線 56 3.3.1 用OFFSET 命令繪製平行線 57 3.3.2 利用平行捕捉“PAR”繪製平行線

 58 3.3.3 階段練習──用OFFSET和TRIM 命令構圖 58 3.4 畫垂線、斜線及切線 62 3.4.1 利用垂足捕捉“PER”畫垂線 62 3.4.2 利用角度覆蓋方式畫垂線及傾斜線段 63 3.4.3 用XLINE 命令畫任意角度斜線 63 3.4.4 畫切線 64 3.4.5 階段練習—畫斜線、切線及垂線的方法 65 3.5 畫圓及圓弧連接 69 3.5.1 畫圓 69 3.5.2 畫圓弧連接 70 3.5.3 階段練習──畫簡單圓弧連接 71 3.6 移動及複製對象 74 3.6.1 移動對象 74 3.6.2 複製對象 75 3.6.3 複製時陣列對象 76 3.6.4

 階段練習──用MOVE及COPY 命令繪圖 77 3.7 倒圓角和倒角 79 3.7.1 倒圓角 79 3.7.2 倒角 80 3.8 綜合練習1 ──畫直線構成的圖形 81 3.9 綜合練習2 ──用OFFSET和TRIM 命令快速繪圖 83 3.10 綜合練習3 ──畫直線及圓弧連接 85 3.11 習題 87 第4章 基本繪圖與編輯(二) 89 4.1 繪製矩形、多邊形及橢圓 89 4.1.1 畫矩形 89 4.1.2 畫正多邊形 90 4.1.3 畫橢圓 91 4.1.4 階段練習──畫矩形、橢圓及多邊形 92 4.2 繪製均布及對稱幾何特徵 94 4.2.1 矩形陣列對象 94

4.2.2 環形陣列對象 96 4.2.3 沿路徑陣列物件 97 4.2.4 沿傾斜方向陣列物件的方法 98 4.2.5 鏡像對象 99 4.2.6 階段練習—用陣列及鏡像命令繪圖 99 4.3 旋轉及對齊圖形 103 4.3.1 旋轉實體 103 4.3.2 對齊實體 105 4.3.3 階段練習—用旋轉及對齊命令繪圖 105 4.4 拉伸及縮放對象 109 4.4.1 拉伸圖形物件 109 4.4.2 按比例縮放對象 110 4.4.3 階段練習—用拉伸及縮放命令繪圖 111 4.5 關鍵點編輯方式 114 4.5.1 利用關鍵點拉伸物件 115 4.5.2 利用關鍵點移動及複製對象 11

5 4.5.3 利用關鍵點旋轉物件 116 4.5.4 利用關鍵點縮放物件 117 4.5.5 利用關鍵點鏡像物件 118 4.5.6 利用關鍵點編輯功能改變線段、圓弧的長度 119 4.5.7 階段練習──利用關鍵點編輯方式繪圖 119 4.6 繪製樣條曲線及斷裂線 121 4.7 填充剖面圖案 122 4.7.1 填充封閉區域 122 4.7.2 填充不封閉的區域 123 4.7.3 填充複雜圖形的方法 124 4.7.4 使用漸變色填充圖形 124 4.7.5 剖面線的比例 124 4.7.6 剖面線的角度 125 4.7.7 編輯圖案填充 125 4.7.8 創建注釋性填充圖案 126

4.7.9 階段練習──創建填充圖案 126 4.8 編輯圖形元素屬性 128 4.8.1 用PROPERTIES 命令改變物件屬性 128 4.8.2 物件特性匹配 129 4.9 綜合練習1 ──畫具有均布特徵的圖形 130 4.10 綜合練習2 ──創建矩形陣列及環形陣列 132 4.11 綜合練習3 ──畫由多邊形、橢圓等物件組成的圖形 134 4.12 綜合練習4 ──利用已有圖形生成新圖形 136 4.13 習題 138 第5章 高級繪圖與編輯 140 5.1 繪製多段線 140 5.2 編輯多段線 142 5.3 多線 143 5.3.1 創建多線 143 5.3.2 創建多

線樣式 144 5.3.3 編輯多線 147 5.3.4 用多段線及多線命令繪圖的實例 148 5.4 畫雲狀線 151 5.5 徒手畫線 152 5.6 點對象 153 5.6.1 設置點樣式 153 5.6.2 創建點 153 5.6.3 畫測量點 154 5.6.4 畫等分點 154 5.6.5 階段練習─等分多段線及沿曲線均布物件 155 5.7 繪製圓環及圓點 156 5.8 畫無限長射線 157 5.9 畫實心多邊形 157 5.10 創建空白區域以覆蓋物件 158 5.11 更改物件的顯示順序 159 5.12 分解、合併及清理物件 160 5.12.1 分解對象 160 5.1

2.2 合併對象 160 5.12.3 清理重疊物件 161 5.12.4 清理命名物件 161 5.13 選擇物件的高級方法 161 5.13.1 套索選擇方式 161 5.13.2 畫折線選擇物件 162 5.13.3 使用任意多邊形選擇對象 162 5.13.4 對象編組 163 5.13.5 設置物件選擇方式 165 5.14 視圖顯示控制 165 5.14.1 控制圖形顯示的各種方法 166 5.14.2 命名視圖 167 5.14.3 平鋪視口 169 5.15 面域造型 170 5.15.1 創建面域 170 5.15.2 並運算 171 5.15.3 差運算 171 5.15.

4 交運算 172 5.15.5 階段練習──面域造型應用實例 172 5.16 綜合練習─創建多段線、圓點及面域 174 5.17 習題 176 第6章 繪製複雜平面圖形的方法及技巧 178 6.1 繪製複雜圖形的一般步驟 178 6.2 繪製複雜圓弧連接 181 6.3 用OFFSET 及TRIM 命令快速作圖 183 6.4 畫具有均布幾何特徵的複雜圖形 185 6.5 繪製傾斜圖形的技巧 187 6.6 利用已有圖形生成新圖形 188 6.7 利用“裝配法”畫複雜圖形 190 6.8 綜合練習──繪製組合體視圖的一般過程及技巧 192 6.9 習題 195 第7章 查詢圖形資訊 1

97 7.1 獲取點的座標 197 7.2 測量距離及連續線長度 198 7.3 測量半徑及直徑 199 7.4 測量角度 199 7.5 計算圖形面積及周長 200 7.6 列出物件的圖形資訊 202 7.7 綜合練習──查詢圖形資訊 202 7.8 習題 203 第8章 在圖形中添加文字 204 8.1 創建及修改文字樣式 204 8.2 單行文字 206 8.2.1 創建單行文字 206 8.2.2 單行文字的對齊方式 208 8.2.3 在單行文字中加入特殊符號 209 8.2.4 用TEXT 命令填寫明細表及標題列 209 8.3 多行文字 211 8.3.1 創建多行文字 211

8.3.2 添加特殊字元 215 8.3.3 在多行文字中設置不同字體及字高 216 8.3.4 創建分數形式及公差形式文字 216 8.4 注釋性對象 217 8.4.1 注釋性物件的特性 217 8.4.2 設定對象的注釋比例 217 8.4.3 自訂注釋比例 218 8.4.4 控制注釋性物件的顯示 218 8.4.5 在工程圖中使用注釋性文字 218 8.5 編輯文字 219 8.5.1 修改文字內容 219 8.5.2 改變字體及字高 220 8.5.3 調整多行文字邊界寬度 220 8.5.4 為文字指定新的文字樣式 220 8.5.5 編輯文字範例 221 8.6 綜合練習──

創建單行文字及多行文字 222 8.7 創建表格物件 223 8.7.1 表格樣式 223 8.7.2 創建及修改空白表格 225 8.7.3 在表格物件中填寫文字 227 8.8 習題 229 第9章 標注尺寸 230 9.1 尺寸樣式 230 9.1.1 尺寸標注的組成元素 230 9.1.2 創建國標尺寸樣式 231 9.1.3 修改尺寸標注樣式 233 9.1.4 標注樣式的覆蓋方式 233 9.1.5 刪除和重命名標注樣式 234 9.1.6 標注尺寸的準備工作 234 9.2 標注尺寸的集成命令DIM 235 9.2.1 標注水準、豎直及對齊尺寸 235 9.2.2 創建連續型及

基線型尺寸標注 236 9.2.3 利用尺寸樣式覆蓋方式標注角度 237 9.2.4 使用角度尺寸樣式簇標注角度 238 9.2.5 直徑和半徑型尺寸 239 9.2.6 使多個尺寸線共線 240 9.2.7 均布尺寸線及設定尺寸線間的距離 241 9.3 引線標注 241 9.3.1 生成引線標注 241 9.3.2 階段練習──編輯引線標注 243 9.4 尺寸及形位公差標注 245 9.4.1 標注尺寸公差 246 9.4.2 標注形位公差 247 9.5 編輯尺寸標注 247 9.5.1 修改尺寸標注文字 247 9.5.2 改變尺寸界線和文字的傾斜角度及恢復標注文字 248 9.5.

3 調整標注位置、均布及對齊尺寸線 249 9.5.4 編輯尺寸標注屬性 249 9.5.5 更新標注 250 9.6 在工程圖中標注注釋性尺寸 250 9.7 創建各類尺寸的獨立命令 251 9.8 綜合練習─尺寸標注 252 9.8.1 採用普通尺寸或注釋性尺寸標注平面圖形 252 9.8.2 標注組合體尺寸 253 9.8.3 標注尺寸公差及形位公差 255 9.9 習題 256 第10章 參數化繪圖 257 10.1 幾何約束 257 10.1.1 添加幾何約束 257 10.1.2 編輯幾何約束 259 10.1.3 修改已添加幾何約束的對象 260 10.2 尺寸約束 260 1

0.2.1 添加尺寸約束 260 10.2.2 編輯尺寸約束 262 10.2.3 使用者變數及方程式 263 10.3 參數化繪圖的一般步驟 265 10.4 綜合訓練──利用參數化功能繪圖 267 10.5 習題 268 第11章 圖塊、外部引用及設計工具 269 11.1 圖塊 269 11.1.1 創建圖塊 269 11.1.2 插入圖塊或外部文件 271 11.1.3 定義圖形檔的插入基點 272 11.1.4 在工程圖中使用注釋性符號塊 272 11.2 動態塊 272 11.2.1 給動態塊添加參數及動作 272 11.2.2 創建附帶查詢表的動態塊 275 11.2.3 控制

動態塊中圖元的可見性 277 11.2.4 參數化動態塊 278 11.2.5 利用表格參數驅動動態塊 279 11.3 塊屬性 281 11.3.1 創建及使用塊屬性 281 11.3.2 編輯屬性定義 284 11.3.3 編輯塊的屬性 284 11.3.4 塊屬性管理器 285 11.3.5 階段練習──創建明細表塊 286 11.4 使用外部引用 286 11.4.1 引用外部圖形 287 11.4.2 更新外部引用文件 288 11.4.3 轉化外部引用檔的內容為當前圖樣的一部分 289 11.5 AutoCAD 設計中心 290 11.5.1 流覽及打開圖形 290 11.5.2 

將圖形檔的塊、圖層等物件插入當前圖形中 291 11.6 工具選項板視窗 292 11.6.1 利用工具選項板插入圖塊及圖案 292 11.6.2 修改及創建工具選項板 293 11.7 習題 295 第12章 三維建模 297 12.1 三維建模空間 297 12.2 觀察三維模型的方法 298 12.2.1 用標準視點觀察三維模型 298 12.2.2 消除隱藏線 299 12.2.3 三維動態旋轉 299 12.2.4 使用ViewCube 觀察模型 300 12.2.5 快速建立平面視圖 301 12.2.6 平行投影模式及透視投影模式 302 12.2.7 視覺樣式—創建消隱圖及著

色圖 302 12.3 使用者坐標系及動態使用者坐標系 303 12.4 創建三維實體和曲面 305 12.4.1 三維基本立體 305 12.4.2 多段體 307 12.4.3 將二維物件拉伸成實體或曲面 308 12.4.4 旋轉二維物件形成實體或曲面 310 12.4.5 通過掃掠創建實體或曲面 311 12.4.6 通過放樣創建實體或曲面 312 12.4.7 利用“選擇並拖動”方式創建及修改實體 314 12.4.8 加厚曲面形成實體 315 12.4.9 利用平面或曲面切割實體 315 12.4.10 與實體顯示有關的系統變數 316 12.5 獲得實體體積、轉動慣量等屬性 31

6 12.6 利用布耳運算構建複雜實體模型 317 12.7 綜合練習──實體建模 320 12.8 習題 322 第13章 編輯三維模型 323 13.1 顯示及操作小控制項 323 13.2 利用小控制項移動、旋轉及縮放對象 324 13.3 三維移動 325 13.4 三維旋轉 326 13.5 三維縮放 328 13.6 三維陣列 329 13.7 三維鏡像 330 13.8 三維對齊 330 13.9 三維倒圓角 331 13.10 三維倒角 332 13.11 編輯實心體的面、邊、體 333 13.11.1 拉伸面 334 13.11.2 移動面 335 13.11.3 偏移面 

336 13.11.4 旋轉面 336 13.11.5 錐化面 337 13.11.6 抽殼 338 13.11.7 壓印 339 13.12 綜合練習──利用編輯命令構建實體模型 339 13.13 習題 341 第14章 列印圖形 342 14.1 列印圖形的過程 342 14.2 設置列印參數 343 14.2.1 選擇列印設備 344 14.2.2 使用列印樣式 344 14.2.3 選擇圖紙幅面 345 14.2.4 設定列印範圍 346 14.2.5 設定列印比例 347 14.2.6 設定著色列印 347 14.2.7 調整圖形列印方向和位置 348 14.2.8 預覽列印效果

 348 14.2.9 保存列印設置 349 14.3 綜合練習1——列印圖形實例 349 14.4 綜合練習2——將多張圖樣佈置在一起列印 350 14.5 從圖紙空間出圖——列印虛擬圖紙 351 14.6 由三維模型投影成二維工程圖並輸出 353 14.6.1 設定工程視圖的標準 353 14.6.2 從三維模型生成視圖──基礎視圖 354 14.6.3 從現有視圖投影生成其他視圖──投影視圖 355 14.6.4 編輯工程視圖 356 14.6.5 更新工程視圖 356 14.6.6 設定剖視圖標注樣式 357 14.6.7 創建剖視圖 357 14.6.8 給工程圖添加文字及標注尺寸 

358 14.6.9 將視圖轉移到模型空間編輯並列印 358 14.7 習題 358

改善大規模場景中光達語意分割模型的泛化能力及對少見類別的表現

為了解決幾何資訊的問題,作者曾巧華 這樣論述:

光達感測器在近年來被大量使用在自駕車系統上。相較於雷達與相機等其他感測器,光達可以提供精準的立體幾何資訊。基於此特性,物件偵測或是語意分割等自駕車相關的領域,在近期也有許多研究將光達作為主要的資訊來源。而相關研究大多為基於深度學習模型的方法,因此需要包含多樣大規模場景的資料用以訓練及驗證深度學習模型的表現。在大規模場景的資料集中,不同類別間的資料數量不平衡是很常見的問題,並有可能因此導致模型對少見類別的表現遠不如常見類別。少見類別不乏在自駕車應用上需要特別重視的類別,例如行人、摩托車騎士、交通標誌等類別。為了改善光達語意分割對少見類別的表現,我們使用U-Net++架構,以及KPConv捲積運

算子,損失函數則混合使用dice loss以及cross entropy。我們的方法相較於基線(KPConv-UNet),在SemanticKITTI資料集上提高了5.1%的mIoU,並針對少見類別提高了9.5%的mIoU。此外,為了測試模型的的泛化能力,我們在以64-beam光達所收集的資料集中訓練模型,並且在以32-beam及128-beam光達所收集的資料集中測試模型的表現,並分別提高了1.9%的IoU與3.3%的I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