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力帶長度選擇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整理懶人包

彈力帶長度選擇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FredericDelavier,MichaelGundill寫的 進階肌力訓練解剖聖經 2:高手只做不說的關鍵檔案 (附 加大手繪肌肉解剖圖海報) 和黃如玉的 從步態看健康:走對了,痠痛bye bye,身材回正!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皮拉提斯|如何選擇彈力帶? - 台灣迪卡儂運動誌也說明:使用彈力帶可以讓你以漸進式的阻力訓練肌力,而不會讓關節受傷。你可以根據兩個標準進行選擇:訓練目標與訓練強度。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旗標 和方舟文化所出版 。

長庚大學 醫療機電工程研究所 李明義所指導 鄭朝駿的 全人工髖關節術後病患脫位防止、運動控制及本體感覺訓練之復健系統開發與驗證 (2009),提出彈力帶長度選擇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全人工髖關節置換術、關節脫位、脫位警示、關節活動限制、運動控制、本體感覺。

最後網站TPE彈力帶不可不知的優點則補充:每個想嘗試彈力帶的人都來看看! ... 威達斯公司售有TPE彈力帶無異味無滑石粉無蛋白質 TPE彈力塑身帶 ... 無壓紋彈力帶彈力長度分段,多種選擇供您參考. ☆彈力長度分段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彈力帶長度選擇,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進階肌力訓練解剖聖經 2:高手只做不說的關鍵檔案 (附 加大手繪肌肉解剖圖海報)

為了解決彈力帶長度選擇的問題,作者FredericDelavier,MichaelGundill 這樣論述:

  繼前作《進階肌力訓練解剖聖經》針對精選運動的肌肉解剖與動作做了深入的剖析,本書《進階肌力訓練解剖聖經 2 - 高手只做不說的關鍵檔案》再將範圍擴大,系統性的介紹前書未列入的運動,並為健身者面臨的三個重大問題提出解答(建議兩本書搭配閱讀):   [1] 程度越高,越難進步:   在入門時期肌肉量較小,要快速提升肌力並非難事,但是當肌力已經趨近身體的極限,想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時就會遇到更大的挑戰,往往需要運用特殊方式召喚出平時鮮少動用的身體素質,才能將整體能力推至更高處。   [2] 不正確的觀念侷限訓練的多樣性:   在健身房和網路上流傳著許多觀念,源自於業餘愛好者無根

據的推想,往往缺乏正確性卻被奉行不疑,非常有可能導致運動傷害,也讓訓練的型態變得單一而貧乏,最後可能進入無法突破的撞牆期,務必破除這些迷思以拓展自己的視野。   [3] 長期訓練下來反覆遭遇的老問題如何解決:   體能越強,需要花更多心力移除進步的絆腳石,具體來說像是:如何在肌腱疼痛期間仍然繼續訓練肌肉?背痛或膝蓋疼痛時該怎麼訓練大腿肌肉?諸如此類的問題將會在本書中深入探討。   <<高手只做不說的關鍵檔案>>   本書內容包括絕大多數健身書都不會談論到的進階主題,甚至連專業健身教練都不見得懂的技術。這些在高手間默默實踐的關鍵檔案,就讓本書一一揭曉。您可試著思考以下這些問題,這還只是本書

的局部內容而已:   ●對不同身體型態者而言,所謂的標準動作卻反而可能造成傷害?   ●越弱的肌肉越不易成長,如何運用新生肌肉重分配的技巧練強補弱?   ●肌肉幫浦效應能促進肌肉生長,但卻不是創造肌肥大最有效的方式?   ●使用直線、弧線軌跡器材與身材高矮有關,如何選擇才適當?   ●肩關節損傷在肌力訓練傷害中就佔了 36%,彈力帶能幫助什麼?   ●前臂較長或較短者,在做槓鈴彎舉時適合寬握或窄握竟然有所不同?   ●三角肌感受度低是來自於上斜方肌與棘上肌的競爭,有器材可協助嗎?   ●背闊肌群、下斜方肌與大圓肌感受度低,什麼動作模式可活化弱點肌群?   ●血流阻斷訓練法能用低重量徵召出大重

量才能活化的肌肉纖維?   ●肌肉電刺激可活化弱區肌肉的感受度,但上胸、腹肌卻可能不適?   ●深蹲出現暈眩、頭痛、心跳加劇,表示還需要加強哪方面的功能?   ●足跟增高鞋可提高股四頭肌的感受度,但對膝蓋是好事嗎?   ●多關節運動徵召目標肌群,當超過某個重量閥值後的效果反而變差?   ●下肢訓練在組間休息時若抬高雙腿,為何反而會更加疲勞?   ●健身者攝取高蛋白修復肌肉,但卻輕忽關節、肌腱恢復所需的膠原蛋白?   ●即使膝關節、下背疼痛還是可以鍛鍊下肢,你是否用對方法?   ●爆發式背部訓練啟動快速,但你知道長久下來會造成肩關節不穩定嗎?   ●X型腿、O型腿、膝反曲都是結構問題,為何舉重高

手常見O型腿?   ●出力時咬緊牙關可提升 5% 肌力,卻造成牙齒容易磨壞,該如何保護?   ●健身後分泌的褪黑激素會誘發睡意,但晚上健身卻會延後睡眠時間?   ●…… 等等 本書特色   ●附加大手繪肌肉解剖圖雙面海報   ●全球健身書暢銷王 Frederic Delavier 與 Michael Gundill 鉅著   ●揭開高手只做不說的關鍵訓練技術,只在本書中有 誠懇推薦   林晉利 教育部體育署國民體適能指導員術科考試召集人/曾任體育大學運動保健學系/研究所系主任及專任副教授:   『隨著健身風氣蓬勃發展,從事阻力訓練的運動者,為獲得良好健美體型及最大力量發展,進行大訓練量

及大重量的阻力訓練,相對運動傷害風險顯著增加。因此,本書介紹了訓練前適當熱身方式、正確的阻力訓練動作、漸進及適當阻力訓練處方皆是提高重量訓練效益的方式。此外,解剖結構及身體型態亦會影響訓練結果,本書特別介紹如何有效預防重量訓練時易發生於肩部、下背部的傷害,有效提升背肌、胸肌及手臂肌群的訓練效益之方法,並介紹其他新穎訓練方法與輔助訓練之器材,是一本值得大家參考及學習的好書。』   李恆儒 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副教授/台灣運動傷害防護學會理事長:   『本書透過淺顯易懂的呈現方式從解剖、身體動作功能切入,讓讀者能夠更清楚知道肌力訓練的目的與模式,並且搭配現在流行的高科技訓練方式與最新的身體疲勞恢

復方法,讓本書具有極高的參考價值。其中圖文並茂的肌力動作分析與講解,非常適合現今肌力與體能訓練的從業人員,拿來作為進階訓練的參考書籍。』   許育達 鐵克健身中心站長/東亞健美健身運動總會理事:   『本書延續《進階肌力訓練解剖聖經》一貫深入的瞭解肌肉特性,在第2輯除了談到更多包括核心強化在內的訓練動作,對於個人化的訓練課表設計,有更多不同於平日常見的考量,像是骨骼長度對於訓練與訓練姿勢的關連,舉例來說,並非所有人都能做到所謂正確的深蹲姿勢,原因就在個體的大腿股骨長度差異。此外包括柔軟度、天氣、激素、關節、活動幅度、組間休息、生長率等的影響,都能幫助訓練者在安排訓練課表時有嶄新的思維,在細節

上具有更多的調整策略。旗標自2011年出版《肌力訓練圖解聖經》以來的一系列健身叢書,都很適合訓練者個人自習,也是作為教育者充實自我與幫助學員的最佳工具書。』

彈力帶長度選擇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天天400秒馬甲線立現 #立姿動作不蹲不跳膝蓋負擔小 #徒手版和小孩一起動 #間歇負重版大人自己動

▎400秒馬甲線運動:14天宅在家如何養出好體態?如何和孩子相安無事?今天這套立姿馬甲線運動大人小孩都適合,媽媽練馬甲線,孩子增強體適能。

上周大家有沒有蹲好蹲滿,大腿和屁股都還好嗎?
今天我們把訓練部位往上一點,把重點放在馬甲線,
不用跳不用跑不用蹲,可以選擇徒手、負重或彈力帶,
訓練方式更多元有趣。
重點來了!
這套運動用徒手熱身的時候可以和孩子一起動,
而產後的媽媽月子做完剛好就做這套運動,
想加強線條的朋友可以用啞鈴或彈力帶,
加強肌力或肌耐力的訓練,
除了單組單組做,改成►400秒馬甲線間歇運動◄,
提高心率讓運動更有效率。

一組運動有2種選擇所以影片長度蠻長的,
附上秒數位置讓大家自由選擇自己想要的。
☛親子運動01:17~07:42
☛馬甲線間歇運動07:43~14:53

今天有幾個動作可以測試自己的腹部,夠不夠力?
像踮腳手上舉、跪姿直背支撐,
動作看起來簡單,但做起來有點難度,
不過放心,黑媽都在我們一起練下去💪

#黑面蔡媽媽 #和妳一起運動的好朋友 #超級媽咪 #SuperMami #防疫運動 #馬甲線 #間歇 #產後運動 #親子運動 #負重 #徒手

全人工髖關節術後病患脫位防止、運動控制及本體感覺訓練之復健系統開發與驗證

為了解決彈力帶長度選擇的問題,作者鄭朝駿 這樣論述:

接受全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之病患因手術時髖關節週邊肌群(如外展肌等)及關節囊遭受切除,因而喪失髖部本體感覺能力;當病患術後返家常會因姿勢不當造成人工髖關節脫位,須接受二次手術;另外,髖部外展肌與內收肌互為協同與拮抗肌,當外展肌受損時將造成其肌纖維鬆弛無力,若同時發生內收肌因肌纖維張力增加而攣縮,將導致髖部運動控制失衡。然而,目前臨床上對於髖關節術後病患復健治療,多以關節活動、肢體擺動、股四頭肌訓練及衛教為主,並沒有針對病患之外展肌進行復健訓練。爰此,本研究之目的主要係開發一套具聽、觸覺回饋防止髖關節脫位警示功能之穿戴式護具,並進行功能評估。除此,本研究也將設計一套具視、聽、觸覺回饋運動控制與本

體感覺訓練軟體,並進行功能驗證。 本研究主要工作內容將分為三部份進行。第一部份係進行具聽、觸覺回饋防止髖關節脫位警示功能之穿戴式護具設計與製作,並完成髖關節角度量測之再測信度驗證。至於穿戴式護具之主要設計理念係採用可撓性彎曲感測器(bend sensor)縫貼於彈力褲上,當病患髖關節曲屈至50度及80度時,可經由彎曲感測器量測並透過觸發電路啟動微型震動馬達與揚聲器,達到分段警示之效果。另外,本研究也利用具拉撐阻力之綁帶固定於腰帶後方與小腿後側之間,模擬病患髖關節到達禁忌角度(同時發生髖關節曲屈90度及內收大於0度)前之股二頭肌收縮,發揮限制髖關節活動之功能。在完成上述髖關節脫位防止穿戴式

護具後,本研究也針對彎曲角度感測器進行再測信度(test-retest reliability)驗證。首先係利用關節角度尺與壓克力條製作角度量測驗證治具,然後將感測器放置於角度量測驗證治具上,並記錄彎曲感測器量測0至125度範圍內之對應電壓值,再透過統計分析軟體(SPSS)進行再測信度實驗數據之分析。經統計分析顯示,本研究所選用之彎曲感測器具有極佳的再測信度(ICC=0.999~1)。 本研究之第二部份係進行具視、聽、觸覺回饋運動控制與本體感覺訓練軟體之開發與信效度驗證。研究工作係使用VB.NET程式開發工具語言設計遊戲化復健訓練程式。復健訓練軟體共分為人機介面、資料庫管理、運動控制訓練

及本體感覺訓練等模組。其中所完成之人機介面模組具有直覺式操作介面、具資料保密功能、使用者防呆機制與資料即時分析等特性,所設計之畫面包含使用者登入、受測者資料管理、系統設定與測試、訓練資料分析、訓練數據顯示、運動控制訓練及本體感覺訓練介面等;至於資料庫管理模組係利用Access工具軟體建構,內容包括受測者資料、彎曲感測器角度/電壓內差對照表及訓練次數記錄等資料表;本研究亦使用SQL語法完成資料庫之讀取與寫入功能。另外,運動控制訓練模組之設計目的係為了讓病患能在居家環境內自我訓練,因此規劃為遊戲化、任務導向式虛擬實境設計模式,且為了提升訓練之安全性,也將病患活動髖關節時,其曲屈角度之範圍界定為安全

區(小於50度)、注意區(50至70度)、警戒區(70至90度)及禁忌區(大於90度),並進行不同型態分區視、聽、觸覺警示訊號回饋,以發揮安全且具趣味性之訓練功能;除此,本體感覺訓練模組之設計目的係為了強化病患髖關節角度位覺(joint position sense)能力以提高其髖關節角度的意識性認知,使病患處於無法穿著脫位防止護具之情況(如洗澡)時,也能自我避免髖關節脫位,因此本研究係採用具即時角度顯示之表現回饋(knowledge of performance, KP)及僅於訓練完成後顯示成績之結果回饋(knowledge of result, KR)兩種模式進行設計,以便評估此兩種模式應

用於髖關節本體感覺訓練之效果。最後,再利用超音波三維動作量測分析儀(CMS-HS System,Zebris Medical GmbH,Germany),針對本研究所開發完成之訓練軟體進行信效度驗證。本實驗共徵召10位正常年輕人為受測者(年齡24.25±1.96歲、身高171.75±3.59公分、體重71.66±10.03公斤),首先要求受測者穿著本研究所開發之穿戴式護具,再將Zebris超音波接受器貼附於受測者軀幹側緣至股骨粗隆之間及股骨粗隆至股骨外髁之間,接著讓受測者執行指定測試動作,包括髖關節曲屈(flexion)至90度、伸展(extension)、外展(abduction)及內收(a

dduction)動作等,伸展、外展及內收動作則受測者個人能力做到肌肉緊繃為止,驗證工作為前、後測兩次實驗,兩次實驗間隔時間為七天;實驗時係同時記錄Zebris及所開發系統所量測之髖關節角度,再將實驗數據利用統計分析軟體(SPSS)進行皮爾森相關係數及再測信度驗證之分析。統計結果顯示,受測者穿著本研究所開發之穿戴式護具在接受復健訓練執行髖關節活動時,其關節角度與市售超音波三維動作量測分析儀之測定角度具有高度相關性(Pearson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0.896 ~0.993);再測信度方面,受測者在執行髖關節曲屈動作方面也具有極佳的再側信度(ICC=0.759~0

.962)。 第三部份係針對本研究第二部份所開發之具視、聽、觸覺回饋復健訓練軟體進行功能驗證。功能驗證共分為運動控制訓練與本體感覺訓練兩階段。首先,在運動控制訓練方面,共徵召7位正常年輕人為受測者(年齡24.57±2.50歲、身高172.00±2.88公分、體重67.85±9.75公斤),驗證過程係使用本研究所開發之復健訓練軟體,訓練效果之評估指標為受測者髖關節達到訓練軟體隨機指定動作與目標角度時,所能維持姿勢的時間,該時間會自動由程式轉換為分數(每秒150分) 並作為記錄。由於此項訓練目的係為了強化股四頭肌及外展肌之控制能力,因此預設之訓練目標角度為曲屈至20、35、50、65、80度

與外展至10、15、20、25、30度等。每次實驗共進行三次訓練,每次訓練為10個週期,每個週期包含訓練與休息兩階段各30秒,並於訓練後記錄該次訓練之總分,最後再將數據利用SPSS進行配對樣本T檢定。統計結果顯示,受測者經過第一次訓練後,在髖部運動控制能力上具有顯著差異(p&;lt;0.01),但是在進行第二次訓練前後就無顯著差異(p>0.05),可能之原因係本研究所徵召之受測者為正常年輕人,經過一次訓練後其髖部運動控制能力已達到最佳狀態,導致第二次訓練前後並無顯著進步;接著,在本體感覺訓練方面,本研究也徵召10位正常年輕人為受測者(年齡24.30±2.16歲、身高172.50±3.47公分、

體重69.5±9.50公斤),驗證時亦使用本研究所設計之復健訓練軟體進行。訓練效果之評估指標為受測者閉眼狀態下的維持髖關節曲屈至30、50與70度時,受測者髖關節角度與指定目標角度間之誤差。本實驗之受測者係隨機分為兩組進行,第一組是先接受表現回饋訓練,第二組受測者則先進行結果回饋訓練,並於訓練前後進行前後測實驗。在完成第一次訓練後須於三天後再進行另一種回饋訓練,最後將兩次訓練之前後測數據利用SPSS進行配對樣本T檢定。統計結果顯示,受測者在訓練前之髖關節角度位覺能力無顯著差異(p>0.05);在結果回饋方面,髖關節曲屈至30、50、70度皆有顯著差異(p&;lt;0.05);至於在表現回饋訓練

方面,髖關節曲屈至50、70度皆具有顯著差異(p&;lt;0.05),但髖關節曲屈至30度時,其角度位覺在訓練前後無顯著差異(p>0.05),其主要原因可能是因為受測者在訓練期間凝視於視覺回饋螢幕時,無法同時注意微弱之肌肉收縮所致;最後,表現回饋與結果回饋在髖部本體感覺訓練成效上無顯著差異(p>0.05)。 本研究第一部份所完成之具聽、觸覺回饋防止髖關節脫位警示功能之穿戴式護具,可避免病患日常生活中因姿勢不當造成脫位;第二部份所完成之具視、聽、觸覺回饋復健訓練軟體,可供病患在居家環境中強化運動控制能力與增進病患髖關節之意識性認知,作為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後病患一項具安全、客觀、量化且具情境式

遊戲化數位復健訓練工具。關鍵字:全人工髖關節置換術、髖關節復健訓練、關節脫位、脫位警示、關節活動限制、運動控制

從步態看健康:走對了,痠痛bye bye,身材回正!

為了解決彈力帶長度選擇的問題,作者黃如玉 這樣論述:

台灣第一本以「人體脊骨平衡」角度切入的走路指導書 要告訴您每天不經意地走路,如何大幅地影響了你一身的健康 1分鐘步態自我評估檢測  + 10大常見錯誤步態現形+ 12種步態病徵兆&症狀 + 15項完美步態秘訣  + 3分鐘關鍵肌群速感鍛鍊操  + 22則「走路很有事」Q&A問答,期待能協助讀者: 走出真健康、走出好體態   錯誤步態一身病,   九十%的人「走錯」健康冤枉路!   ⊙別讓錯誤步態「走歪」了你的健康和身材   走路有益健康,走路不只是單純的腳部的動作,步伐會牽動全身的肌肉、骨骼、神經系統,以及內臟。如果走路姿勢不正確,反倒會成為迫害健康的殺手,各種痠、痛

、腫、麻、胖、脊椎或腿骨腳趾變形等症狀紛紛上身,甚至得面臨更換人工膝蓋!「只是單純的肌肉疲勞嗎?」別急著出門健走、拼馬拉松,當心!你可能已經把健康給「走歪」了!        脊骨神經專家黃如玉醫師高聲呼籲:「走路方式錯誤,反倒是萬病之源!」   黃如玉醫師是台灣少見擁有美國及加拿大脊骨神經醫學執照的醫師,回來台灣為國人服務已經近十餘年,由於受過有別於中西醫和民俗整脊等的脊骨神經醫學的專業訓練,以及更重視「看人,而不只是看病」、「從細微處找出病痛根源」……,這些早已成為她的本能直覺反應了;也因此,看到紐約客的大步快速疾行、日本女子的內八步態,甚至觀察到台灣人走起路來會搖搖擺擺的、每一個步伐

都很重、挺出啤酒肚走著、彎腰駝背的、低頭滑手機的……,這些錯誤的步態不只透露了身體正在發生的問題,也是導致許多人長年腰痠背痛、身型走樣的真正原因。   黃如玉醫師在2018年新出版的《從步態看健康》一書可說是將過去宣導體態、骨盆、步態等全人醫療與整體平衡的精華總成,更是閱歷無數健康諮詢患者的心得分享,書中專業健康分析與懇切解說提醒,讓讀者重獲健康步態與曼妙體態而不外求。   ⊙台灣人十大常見錯誤步態,你也是這樣嗎?!   你知道嗎?每天的步態其實都隱藏著健康警訊。黃如玉醫師列舉十大常見錯誤步態,包括:走路腳步很重、走路很拖、走路晃來晃去、挺著肚子走、翹著屁股走、走路時腿抬很高、走路外八、

走路內八、踮腳走路,以及中風或腦麻等的病理性步態。一旦被錯誤的步態影響的時間愈久,身體出現的痠痛不適和身材變形的情況,就會日益嚴重。   走路時「啪啪」作響,老遠就聽得見腳步聲,原因就出在扁平足,隨之而來的健康影響就是會對腳踝、膝蓋和腰椎造成壓力,易導致拇趾外翻、足底筋膜炎或腳踝扭傷。如果是走路時整個鞋腳在地上磨,可能是足弓較低、大腿後側和臀大肌緊繃,引發的健康效應將是小腿、下背和上背等部位容易疼痛、習慣性駝背。走路時左右晃動而常跌跤或絆倒,原因就出在骨盆旋轉、長短腳和臀中肌無力,會有對腰部、臀部的痠痛症狀。   挺著啤酒肚子走路,是因為臀肌無力,伴隨經常性的腰部疼痛、肌肉拉傷,甚至腰椎關

節磨損或椎間盤突出。翹著屁股走路,絕大多數是骨盆前傾,容易造成腰臀僵硬、疼痛。走路外八,可以研判是扁平足或者是穿高跟鞋時不會用肚子的力量走路;相對於走路內八,通常是股骨、脛骨和蹠骨內轉、W型坐姿,不論是外內八走路,都會無形中讓小腿、臀部、腰部及背部產生慢性疼痛。   ⊙錯誤步態、走樣體態……,就是不良的生活習慣病!   錯誤步態是雙腳的頭號殺手,但影響所及絕不僅於此,像是會造成足部與腳踝的病症,就有足底筋膜炎、拇趾外翻、扁平足與高足弓引發腳底痛、胼胝、雞眼與疣……;膝蓋與小腿的問題,涵蓋膝關節退化、髕骨疼痛、小腿痠痛腫脹、脛前肌痛……;骨盆和大腿的部分,就會引起坐骨神經痛、臀肌症候群、骨盆

歪斜、骨盆前或後傾或旋轉……。   脊骨神經醫學希望啟動人體的自癒能力,吃藥、打針、開刀等都是下下之策,針對這些惱人的步態病,黃如玉醫師在書中引用最新醫學研究與豐富的健康諮詢專業,鉅細靡遺地解說十二大類步態病,包括如何可以自行觀察的病態徵兆、病變症狀的背後原因、緩解疼痛和不適感的方法,以及增進居家護理和自療的能力,讓讀者不再只是依賴貼藥布而苦無對策。   一樣是膝蓋痛,在專家眼中研判就是不一樣。比方說,中老年人多好發膝蓋關節退化,原因出在軟骨因年紀增長而耗損、不良步態與穿鞋習慣、缺乏運動而導致肌力喪失、體重過重等等;反觀年輕人的膝蓋症頭,多半是髕骨位移或軟化造成疼痛,尤其是X型腿或O型腿就

很容易讓身體負重偏離而落在膝蓋、熱中馬拉松或錯誤深蹲等過度使用膝蓋等運動、現代人久坐不動的臀肌無力、常穿高跟鞋、足弓塌陷、踝關節活動度不夠等等。因此,當深入了解膝蓋痛的問題成因後,該糾正的錯誤行為就該改善,而該加強或補充保養的就即刻去做。   在書中黃如玉醫師條理清晰的專業剖析各種常見的步態病之外,更提供步態異常自我檢測,就是希望大家好好徹底檢視自己走路的姿勢,因為體態、足部、身體、服裝、鞋底都會透露健康線索,盡早從生活細微處改正不良習慣,就此打造健康體態與正確步態,這是「上醫治未病」的初衷。   ⊙完美步態秘訣 十 關鍵肌群速感體操,正脊、美姿超有感!   錯誤的姿勢會讓肌肉形成「短期

記憶」或「長期記憶」,並且身體還會出自本能出現一些「代償作用」。舉例來說,經常翹腳久坐,骨盆長時間扭轉,會讓兩側的臀肌和腰肌張力失衡,造成單側肌肉的緊繃無力;如果是習慣翹右腿的族群(右腿在上左腿在下),在走路用力時,左腳會比較拖,不自覺地將重心往右側偏斜,並將力量集中放在右膝,造成右膝提早磨損,這就是代償作用的關係。   正本清源的行動靈活自如的健康之道,首先就是學會正確體態與步態,讓身體做最有效率的施力。如果你還在「抬頭挺胸」走路,那就大錯特錯了!完美步態最重要的秘訣之一,就是要將身體重心落在薦椎第二節,也就是黃如玉醫師宣導許久的「挺骨盆收緊臀部」的健康體態,當往前邁步時,骨盆應微幅地自然

晃動,如果臀肌力量不足,才會明顯地大幅左右擺動。   其次是強化與走路最有關的肌肉群,以補強現代人久坐、久站的腰腹臀腿無力現象,黃如玉醫師特別親自設計與示範腰方肌、臀大肌、腓腸肌等十組共三十式關鍵肌群速感鍛練操。在書中除了仔細介紹這些關鍵肌群在行走時所扮演的重要機能,更貼心提供當該肌群緊繃無力時,造成的步態與體態改變,因而引發的疼痛發炎症狀,以及你不知道的身體代償表現等重要醫學知識,只要循著這些健康提醒,就能找出自己最需要鍛鍊的肌肉群。以腰方肌緊繃無力來說,步態體態改變包括:骨盆前傾、翹著屁股走路、小腹凸出等→疼痛發炎症狀:椎間盤突出、腰椎退化、臀部疼痛等→常見代償表現:西洋梨型身材、上背痛

、肩頸痠痛等。所以,只要把這些動作成為日常保養操,擊退痠痛、正脊又美肌。   黃如玉醫師深刻體察到台灣人長年被這些錯誤的步態、體態、不良姿勢所引發的功能不協調與疼痛所苦,這本《從步態看健康》將醫學專業知識與脊骨保健新知,用淺顯易懂的精美圖文呈現,希望導正過去有病症才看醫生的消極作為,轉為防患未然的積極態度,真是廣大姿勢不良族、久坐久站族、疼痛族、銀髮族、跑重訓愛好者、育兒父母族等的一大福音。   ※特別收錄※   「走路姿勢很有事」Q&A問答集   幼兒學步車會影響腿型?學齡前是黃金矯正期?成人健走、瘋路跑有隱憂?銀髮族熱門的「倒退嚕」與「甩手走」其實很危險?足底筋膜炎、膝蓋無力

、關節炎、靜脈曲張、脊椎動過手術……已經腿腳不適的人該怎麼走路、運動才適當?一雙好鞋要符合哪些標準?哪些鞋子「會咬腳」?「好想穿高跟鞋」有護腳訣竅嗎?「機能鞋」究竟好在哪裡?「矯正鞋墊」該怎麼使用才對?各種讀者最想知道的腿腳問題、網路瘋傳的保健迷思都收錄其中,由專業醫師為您正解詳答。   過去你我擁有的   只能說是「走路能力」   每個人都應該重新學習正確的「走路方法」   好好走路   就能走出完全不一樣的人生!現在就開始來學習吧! 本書特色   1.以脊骨神經學出發,配合圖片解析各式病痛形成的原因,提供專業的改善建議。   2.作者親自示範各部位的伸展強化運動,讀者可以更加認識自

己的身體,減輕不當姿勢造成的緊繃不適,在家輕鬆完成身體保健。   3.列出誤以為只是壞習慣十大錯誤步態,深入剖析可能造成的身體損傷與體態缺陷,終止各項痠痛的惡性循環。   4.生活化的Q&A,釐清關於走路的諸多迷思,提供買鞋挑選的實用建議。 名人推薦   Brian Gleberzon (安大略省脊骨神經醫師公會秘書長)   王宏哲 (天才領袖教育中心執行長)   朱君璞 (香港執業脊醫協會主席)   林頌凱 (壢新醫院運動醫學中心副主任)   洪素卿 (每日健康網 總監)   侯昌明 (知名主持人、藝人)   曾雅蘭 (知名藝人) 讀者見證   劉蕙琪 / 商周集團顧客運

營處副總經理   過去,我不是個很愛走路的人,因為總是走不了多久,小腿、腳底和腰就會覺得很痠。自從使用黃醫師建議的客製化矯正型鞋墊後,我才知道走路其實可以很舒服,不但步伐變得輕盈,身體的疼痛也改善非常多。現在,我們全家只要有痠痛的問題就是找黃醫師,對於改善姿勢、舒緩疼痛都非常有幫助。   張清風 / 海洋大學校長     由於長年公務繁忙,腰痠背痛的老毛病總是醫不好。在嘗試黃醫師的調整以及聽從黃醫師的建議後,我努力改變走路姿勢並且搭配一些簡單的運動,現在疼痛改善非常多,已經很長一段時間沒有再復發,睡眠品質也變好,坐長程的飛機再也不用擔心了。   孫藍天 / 前海洋大學生物研究所副教授   

曾經,因為穿了不當的矯正鞋墊,造成了嚴重的全身痠痛和腳底疼痛,到處看了許多醫生都毫無幫助,日日疼痛難耐、舉步維艱。其實當時很灰心,感謝上帝,找到黃醫師之後,很神奇地,靠著每周固定的體態調整,依循運動處方加強肌力,加上每天的走路和伸展,以及矯正鞋墊的幫助,我竟然可以不痛了,甚至可以出國遊玩! 我深刻體驗到,當你找到適合的方法,只要長期的堅持與耐力,時間會給你回饋的。希望我的見證,可以帶給你信心與鼓勵。只到方法對了,長期努力為之,最終可遠離疼痛、重獲健康,嘗到甜美的果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