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色透光積木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整理懶人包

彩色透光積木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RinoAlaimo寫的 愛上月亮的男孩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樹德科技大學 應用設計研究所 陳文亮所指導 呂智全的 整合理性實驗及感性創作應用於複合媒材產品開發與教學設計之研究 (2014),提出彩色透光積木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複合媒材;理性實驗;感性創作;產品開發;教學設計。

而第二篇論文淡江大學 土木工程學系博士班 王俊雄所指導 徐昌志的 臺南菁寮聖十字架堂興建過程之研究 (2013),提出因為有 現代性、現代建築、教堂、菁寮聖十字架堂、波姆、厚描述的重點而找出了 彩色透光積木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彩色透光積木,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愛上月亮的男孩

為了解決彩色透光積木的問題,作者RinoAlaimo 這樣論述:

一本從動畫短片改編而成的繪本作品 從愛出發,圍繞著愛而發展, 最終,讓我們明白什麼是「愛」!   「愛」是重要的議題,每個人從小到大都必須學習。希望這本書能夠傳達給大大小小的讀者:美麗與財富無法爭取到「愛」,物資的提供也無法建立「愛」;必須給對方真正的需要,才能獲得接納與感動。   好多好多年以前,在六月的一個晚上,城裡的燈光一盞接一盞的熄滅了。只剩下一道光芒照亮夜空。那是月亮,發出瑩潔的光。她的光照進一扇打開的窗,捕獲了寂寞男孩的心。   為了贏得月亮的芳心,男孩展開漫長又艱苦的旅程——他攀登極峰,獻上一朵美麗的玫瑰;他潛入深海,奉上一顆晶瑩的珍珠;他無懼獨自面對惡龍,挖出牠

珍貴的鑽石眼珠——但是都遭到月亮的拒絕。對不在意美麗與財富的月亮,男孩要如何得到月亮的心? 童心推薦       ☆ 賴玉釵 銘傳大學新聞系副教授   ☆ 黃筱茵 兒童文學工作者   ☆ 吳其鴻 海狗房東的繪本書櫥繪本賞析推廣   ☆ 李貞慧 知名部落客水瓶面面 閱讀分享     出自:海狗房東的繪本書櫥   神秘、奇幻、瑰麗、史詩般的氛圍,這些比較常用來評價電影、而較少用以形容繪本的形容詞,在這本《愛上月亮的男孩》當中,似乎都很合宜。   這或許與作者Rino Alaimo的背景有點關係。Rino Alaimo是義大利人,這本繪本,是他的第一本著作,是從他製作的動畫短片改編而成,

因此這本繪本就像是一部神秘、奇幻、瑰麗,且充滿史詩氛圍的電影。   故事的主角是個孤單的小男孩,有一天夜裡,城裡的燈光都熄滅了,他注意到月亮的光芒,這道光晶瑩亮潔,讓寂寞的男孩深深著迷、愛上了月亮。   男孩蒐羅了各種美麗的禮物,想要贏得月亮的芳心,例如玫瑰、深海的珍珠或龍的鑽石之眼。男孩攀登上月亮,將珍貴的禮物送給月亮,但是他的心意都被月亮婉拒了。直到,他送給月亮一份極其平凡,但卻是她從未見過的禮物。   是什麼呢?對我們而言,極其平凡,但是月亮從未見過的禮物?   男孩找來長繩,繫住月亮,讓她停留在原處,直到白晝降臨。月亮見到白天裡繽紛的顏色,大為感動,男孩因此得到了他夢寐以求的愛

。   這本繪本,百分之九十的內頁都是以象徵黑夜的黑色為底,再以金色的線條或色塊作畫,有極獨特、迷人的視覺美感。但是到了白天的這一個跨頁,和其他所有內頁非常不同,翻頁的那個剎那,變得非常耀眼燦爛,讓雙眼都瞇了起來。   《愛上月亮的男孩》無論是動畫或是繪本都非常迷人,不像某些由動畫改編的繪本,由動態影像變成平面媒體後,有些走味,身為繪本愛好者只能輕嘆可惜。   在人類的歷史上,無論藝術、文學或宗教,都對月亮有許多的想像,也留下許多軌跡,無論是神話、詩歌、畫作、節慶,乃至宗教儀式。而繪本,作為一種文學與藝術的綜合表現形式,也為月亮的想像做了不同的貢獻。   以月亮想像為主題的作品不少,例

如思考月亮的大小、好奇月亮的味道,還有因為月亮緊緊跟著而視月亮為朋友的可愛作品。多數的風格都是童趣的,在這當中,《愛上月亮的男孩》可以算是獨具風格。   對小讀者來說,《愛上月亮的男孩》是一則很奇幻的冒險之旅,全黑的頁面上靈動的金色線條,也像是深海裡或叢林中散發幽光的寶藏,給孩子很獨特的美感體驗。對大人讀者而言,《愛上月亮的男孩》是一則唯美的成人童話,追求愛情的旅程,也可視為追尋夢想的歷程。   這本作品有一種神奇的魅力,當你閱讀時,心中可能也會有一個獨獨對你發出特別光芒的月亮;至於正在召喚你的那個月亮,是愛情、是夢想,或是任何夢寐以求的東西,那必定是高遠難求,卻不足為懼的目標了。 出自

:水瓶面面   【勵志篇】追尋夢想的路上別輕言放棄---《The Boy Who Loved the Moon》   遇到挫折時,你容易輕言放棄嗎?你有愈挫愈勇的毅力嗎?邀請你來聽聽這個愛上月亮的小男孩的故事。   多年前,在六月的某個晚上,城市所有的燈光都熄滅了,只留下月光照耀天空。月亮的美占據了一個寂寞男孩的心。   為了要贏得月亮的芳心,男孩忍受一段漫長而艱困的旅程,來到月亮身邊,獻上一朵美麗的玫瑰。然而,月亮對這份禮物沒有絲毫感動,婉拒了男孩的情意。   男孩可沒那麼輕易放棄,他展開了一場波濤洶湧的航程,就只為了尋找到能夠打動月亮的禮物。他在海底深處發現一顆高貴至極的珍珠,他

手中緊握著這顆得來萬般不易、價值連城的寶貝,再度來到月亮身旁。但再一次的,月亮拒絕了他。   小男孩沒有因此退卻。帶著一顆破碎的心,他拔劍與森林中那隻兇猛的龍搏鬥,奮力取下龍的鑽石眼。但,不看重財富的月亮,再次拒絕了男孩至誠的心意。   心碎的男孩來到一棟古老、崩壞的房子前,屋子裡的老人告訴男孩,之前也有不少人帶著世間極為奢華的禮物來向月亮求愛,但都失敗了,他勸男孩還是放棄吧!   聽聞老人這番話,如果是你,你會放棄嗎?也許大部分的人會就此打消追求月亮的念頭,但這男孩意志堅決,他想到一個計畫。   男孩用一條長長的線將月亮繫在一個固定的地方,當太陽從地平線緩緩升起時,男孩讓月亮看見了她

從未見過的情景,他帶給她白晝色彩的美麗!   你說,最後月亮還能不被男孩給打動嗎?   表面上看來,這是一個勇敢追求愛情的故事,但我看到更裡層的部分是,男孩在追尋一份永恆愛情的過程中,那顆意志堅決、不輕言放棄的心。男孩的心當然不是鐵打的,被月亮頻頻拒絕的他,也會傷心、也深刻體驗被擊敗的感覺,但他選擇不退縮,調整步伐,一試再試,最後終於贏得月亮的心。男孩的執著與堅持,讓他能夠愈走愈靠近夢想,最後終得擁抱夢想。   年輕的你,願意承認自己是「草莓族」、經不起挫敗打擊嗎?你願不願意嘗試在遇到困境或不順遂之時,對自己信心喊話,告訴自己我過得去?追尋夢想的路上不可能總是平坦,也許你會遇到滿途荊棘,

難道你就因此回頭、不再向前?難道聰慧的你找不到方法披荊斬棘?   記得,成功將屬於你,如果你自始至終不輕言放棄。   【延伸問題討論】   1. 這個故事帶給你什麼樣的啓發?   2. 追尋夢想不是心中懷抱熱情便能所向無敵的,也須講求方法。你覺得為什麼最後男孩能夠贏得月亮的芳心?   ※試閱連結:   issuu.com/lindachen7/docs/9789863380900   ※學習單下載:   www.1945.com.tw/html/20150901/708066.pdf   www.1945.com.tw/html/20150901/708066.doc

整合理性實驗及感性創作應用於複合媒材產品開發與教學設計之研究

為了解決彩色透光積木的問題,作者呂智全 這樣論述:

本研究旨在以理性實驗及感性創作,將陶藝技術應用於複合媒材產品開發與教學推廣上,並藉此提出新思維的複合媒材產品設計開發與應用之架構,以陶瓷產品開發為案例,使之具有全方位通盤考量的研發與應用。研究方法擬透過理性實驗活動的「工程科技面」,感性創作活動的「人文設計面」,與教學設計活動的「培育推廣面」之相互搭配,藉此成果落實於陶藝技術提升與人才培育。其中,在理性實驗方面,其目的在找尋材料間相容的共通性為何,以及回收廢棄玻璃再利用的可能性。由文獻得知,陶瓷與玻璃性質最為相近,而且陶瓷絢麗的釉面與玻璃的透明,都是產品本身最大特色。因此,將陶與玻璃以不同溫度的燒結測試,由測量儀器及窯爐設備等實驗器材,

進行一系列的實驗規劃與試驗,以瞭解陶與玻璃的融合溫度,找出合適的加工方法,藉此可擴大陶瓷複合媒材應用層面與範圍。在感性創作方面,則藉由實驗完成結果參數及新型加工方法,以感性思維與創意設計融入陶瓷產品創作。同時,運用回收陶土製作成陶粒,並結合金屬材料,配合現今業界施工方式,開發屋頂綠化節能環保設施。至於,在教學推廣方面,則舉辦「生活創意商品設計、資源再生藝術創作、社區文化傳承」等三課程教授,以培育及推廣陶瓷技藝種子學員,有效拓展複合媒材技術與應用領域。 研究結果顯示:(1)在材料融合實驗中,(i)以陶與玻璃為基底,搭配不同添加物,經平面放置成形方式,分別以750℃、850℃、900℃、950

℃、1220℃等不同溫度進行試驗;並且在900℃時,另以不同放置成形方式,如氧化鋁粉、石膏模、懸空等進行試驗;藉由平面融合燒製得知,於750℃、850℃、900℃中,玻璃未達融解點,無法與其他物質融合。而在950℃時,回收玻璃可與陶作部分融合,鈉玻璃只產生部分燒融現象,並無法與陶直接作融合。直到1220℃平面融合燒製實驗的57項實驗中,發現玻璃與陶、925銀、白銅、黃銅、回收銅線、紫水晶、白水晶、琉璃砂、釉藥、石膏模等材料,可直接作融合;回收玻璃與鈉玻璃皆呈現流動現象,並超過融解點,達破壞溫度。(ii)將陶以紗布塗泥漿、美國白土,以1220℃作立面融合燒製實驗,結果顯示陶與玻璃雖然可以融合,但

無法達成複合後仍保留原材料的特性。藉由鑲嵌技法結合回收玻璃表面塗覆泥漿,其結果呈現面積2平方公分以下的回收玻璃可突破950℃的燒融溫度,並可承受1220℃的燒結,成功與陶作立面高溫燒融結合,並保留玻璃的透明度。(iii)以泥漿作為添加劑,摻入50目回收玻璃粉,以浸釉方式將陶上釉,進行1220℃的立面燒結,實際驗證玻璃廢料作為陶藝品釉面之可行性,確立最適宜的釉方數值與比率,提供陶藝初學者與創作者之參考。(2)在感性創作中,藉由上述實驗結果應用於產品開發,共創作開發出6款式及33件複合媒材陶藝作品。(i)在陶與金屬方面,以陶粒與鐵皮屋屋頂作結合,開發出適用於平面與立面設置,以及方便綠化種植的植栽設

備,可提供綠建築建材使用。(ii)在耐高溫生活用品方面,以仿生設計為發想,將樹葉與木紋作設計主題。運用創作實驗技術,將回收玻璃以鑲嵌加工方法與陶杯作結合,開發出茶碗1件及小茶杯系列3件;並以雙色絞泥,創造仿生木紋紋路,且結合學校特色文字,開發出馬克杯8件。(iii)在流行時尚飾品方面:採取陶製品釉面的炫麗變化與玻璃的透明,以吉祥語意為意涵,配合流行時尚文化,設計開發出具文化特色產品手環12件與戒指8件,上述創作足以使成果商品化。(3)在教學推廣與培育方面:以複合媒材創作陶藝作品,配合文化創意課程、環境教育課程、在地文化傳承課程等三項教學設計,進行教學推廣與人才培育,以促成拋磚引玉之效,提高陶藝

使用層面及多元性。 藉由上述成果,整合理性實驗與感性創作等程序,完善而有效率地,開發多元化陶瓷複合媒材產品,並擴大回收玻璃再利用,成為替代陶瓷釉面之應用。同時,以環保教育為中心,充分地考慮在地文化傳承的需求,推廣環境藝術的設計課程。此成果不僅對於複合媒材產業發展,形成別具特色及藝術的多樣風貌,對於提升整體陶瓷複合產品的價值與意義,具有實質上的貢獻,亦可提供其他相關學術界及產業領域參考。

臺南菁寮聖十字架堂興建過程之研究

為了解決彩色透光積木的問題,作者徐昌志 這樣論述:

本文以興建於臺南的菁寮聖十字架堂為研究對象。此教堂在1955年由天主教方濟會的德籍神父楊森(Eric Jansen)開始推動計劃,邀請到德國建築師戈特弗瑞得.波姆(Gottfried Bohm)進行設計,接續由臺灣營造團隊繪製施工圖,從1957年開工分成兩期施工,歷經四年於1960年建造完成。藉著探尋這個台灣戰後農村中的天主堂,從被計畫、設計、轉譯、建造的過程中,去解讀這個建造於台灣的現代建築教堂其移植的過程。本文藉著過程的解讀,期待達到的研究目的有二:1. 菁寮聖十字架堂興建過程的釐清。2. 臺灣建築現代性的內容探尋 。本研究以目前典藏於國立台灣博物館的建築圖說、照片及菁寮聖十字架佈道團編

年紀要等資料,以及菁寮聖十字架堂的建築物本身為主要研究史料,進行文本上的閱讀。配合建築師戈特弗瑞得.波姆的當面訪談最為間接史料,以「厚描述」的研究方式,將興建的過程架構,放置於臺灣戰後這樣特殊的時空背景下,進行梳裡。並加上其他傳道人員、居民等訪談,以及德國波姆建築師系列作品的參訪經驗等參考資料,作為歷史過程的相互考證,以進行整體興建過程的歷史詮釋。本研究主要發現有二:第一、藉著菁寮聖十字架堂興建過程的歷史探尋,我們看到在台灣戰後邁向復甦的農村,以及天主教在台灣興盛發展的歷史交叉下,催化了菁寮聖十字架堂的誕生。建築師波姆在初掌事務所的時刻,面對這個遙遠海外好友的邀約,做了一個不同以往的新嘗試。這

個在設計概念上與歐洲同步的現代建築教堂,不但是波姆在設計生涯中重要的轉折,對於台灣的天主教發展歷程中,也標示出一個多元發聲、協同併進的時代。其次第二點是:面對菁寮聖十字架堂這個設計,楊森神父在台灣鋁業的鄭逸群、許建築師、楊嘉慶建築師等本土營造團隊的協助下,努力克服困難,歷經四年推動將其實踐。因著環境、地理、氣候、營造方式等條件限制,興建過程中設計者與營造者都做出因應的調整,讓這個來自於德國的現代建築教堂設計真實的在台灣這塊土地長成。在其中我們看見業主、設計者、營造者,三方相互影響、拉扯、也產生位移的軌跡,對於這個外來之物變成本地之物的歷史過程厚描述,也正是本文嘗試表達的臺灣建築現代性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