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 興 棉業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整理懶人包

志 興 棉業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新北市建築師公會寫的 新北建築:二百年建築足跡 和尼爾.弗格森的 文明:決定人類走向的六大殺手級Apps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湖州府(浙江)志: 96卷 - 第 11-20 卷 - Google 圖書結果也說明:... 不名二绵接有業頂之匙者之四冬,中紗手明舊色譜今帽通有餘收繼大被春糊接單中全志 ... 白以國春熱毛龄間者八蜀孔日喜羅平一額立尺淨小米鞋為呼合手中雀帽志志興文有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木馬文化 和聯經所出版 。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 科技法律研究所 吳淑莉所指導 康佑任的 行動應用程式(APP)網路購物衍生之消費爭議研究 (2020),提出志 興 棉業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行動應用程式(APP)、消費者保護、通訊交易、網路購物契約、無條件解除權、標價錯誤、網路拍賣平台業者。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虎尾科技大學 工業管理系工業工程與管理碩士班 楊太宏所指導 黃致庭的 觀光工廠經營策略之研究-以雲林虎尾金鵬巾緻親子館為例 (2020),提出因為有 毛巾產業、觀光工廠、Porter五力分析、STP分析、SWOT矩陣的重點而找出了 志 興 棉業的解答。

最後網站羽絨被推薦|合隆羽藏:大稻埕發跡的百年經典工藝,用最天然 ...則補充:棉被推薦品牌羽絨被推薦|合隆羽藏:大稻埕發跡的百年經典工藝,用最天然的 ... 日式寢具生活館-寢具工廠直營品牌推薦- 志興棉業. 日式寢具超齊全週邊寢飾任你挑!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志 興 棉業,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新北建築:二百年建築足跡

為了解決志 興 棉業的問題,作者新北市建築師公會 這樣論述:

銘記城市的今日,眺望城市的未來   著眼新北,盡收古今建築風采 「建築史+建物誌」雙軌並行,開啟兼具深度與廣度的新北巡禮     這是一本古今建築圖錄,更是一部城市景觀發展史,   邀請你一起從建築設計的視角,觀看新北大都會的繁盛發展。     走在新北街道上,你可曾想過:眼前這棟建築從何而來?為何它是這般形貌?設計者寄託了何種理念、何種期盼?甚至連你身在其中所體驗到的空間感,是否也經過了設計師精密的計算?      新北市境內擁有山、海、川、平地等多元的自然地貌,從而衍生出漁、農、礦、工、商及服務業等相異的產業性質,加上建築法規訂立、興建技術發展、理論主義日新月異等政治、人文、科技因素影

響,從而造就出新北市容的獨特風格——既都市又鄉土、既古又今、既中又外。     新北市建築師公會以專業發聲,廣邀眾多建築師探討新北建築的特色與意義,思考在城與鄉、人文與自然共融的環境條件下,新北建築物應呈現出何種樣貌,又能與人產生何種互動;並且,試圖為日漸緊張的人與環境之關係提出解方,為都市開發的方向提供良策,也為個人的生活空間勾勒舒緩的輪廓。     本書共收錄8篇論文與95則建築物誌,邀集李乾朗、徐明松等知名建築研究者,與李祖原、姚仁喜、潘冀等數十位第一線建築師,分別宏觀、微觀新北建築的脈絡,成就兩大論述系統:     ■ 新北建築論述   由古至今分為:史前、荷西、明清、日治、光復初期、

十大建設後初期、921地震後時期近20年,透過清晰的時間軸,探源新北建築的風格變化。     ■ 新北建築誌   廣納全市29區各式建築:古蹟、學校、商場、醫院、商業大樓、住宅社區、公共設施,嚴選最具代表性者,說明其設計考量與用意。     本書不僅收羅各式新北經典建築,更透過深度的時空梳理,讓人一睹這座城市的生命空間演化。   本書特色     ‧聚焦全台最大的都會區,專為新北而寫的建築百科   ‧建築史、建築誌一次讀全,時間的深度、空間的廣度俱足   ‧嚴選95處最具代表性建築,類型齊全   ‧為都市發展與更新規劃提供專業解方   產官學各方齊力推薦(依姓名筆畫排序)     林盛豐 監察

院監察委員   花敬群 內政部政務次長   邱昌嶽 內政部常務次長   吳欣修 營建署署長   王榮進 建築研究所所長   陳純敬 新北市副市長   吳思瑤 立委   林奕華 立委   羅致政 立委   蘇巧慧 立委     王俊雄 教授   江維華 教授   吳光庭 教授   李正庸 建築師   李祖原 建築師   李乾朗 教授   杜功仁 教授   邵文政 教授   洪廸光 建築師   孫振義 教授   孫偉德 建築師   徐明松 教授   崔懋森 建築師   張啟明 建築師   陳宇進 教授   傅朝卿 教授   曾光宗 教授   游顯德 建築師   黃志弘 教授   楊逸詠 建築師  

 褚瑞基 教授   趙家麟 教授   潘 冀 建築師   蘇瑛敏 教授

志 興 棉業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加入會員按鈕▶ https://reurl.cc/k5XbNK
訂閱我們吧▶https://goo.gl/9YmnKW

---

志銘與狸貓:
「這是瑪瑪信箱,蒐集阿瑪子民給奴才或後宮貓咪們的信件,可以分享對我們想說的話、對貓咪想說的話、自家貓咪的故事、心情瑣事等等……因為時間比較長,有興趣的人可以當成錄音檔或非專業廣播來聽聽喔,近期都會在Youtube直播開信喔!」

瑪瑪信箱108:2021/09/14
1285 錢彥澄
1286 阿惠
1287 紫沁
1288 JC
1289 麵包超人
1290 Ru
1291 雯萱

感謝今日贊助:
喵喵我是fumean fans
招弟鐵粉
招弟鐵粉
miss dada#
Ducky
Jsm_use_ Jekyll
傅曉雅
盈盈
yinn 芸蕙yuyinhui
招弟鐵粉

本集信件寄件者編號與時間點:
0:00「閒聊」
1:42「看戲巧遇以前的好友」雯萱 1291
13:07「犀牛盾聯名商品介紹」
22:45「插畫版桌曆商品介紹」
33:10「Q&A時間」
-

【瑪瑪信箱,徵件企劃】https://goo.gl/gjt676

《信封上的收件資訊》重要!
22099 新北市板橋莒光郵局第38號信箱
許志銘 收(一定要寫許志銘收,不然會被退信喔!)

P.O.BOX 38 Banqiao Juguang
New Taipei City 22099
Taiwan (R.O.C)

【瑪瑪信箱各集來信名單】https://goo.gl/UZGXp1

阿瑪的Line:@sbq7719e (一定要包含@)

-

【近期活動】
《黃阿瑪終於出門了?!要跑不跑的路跑》5K FUN RUN
📍台北場
📍高雄場
⚠️因應疫情升溫,為了維護參與跑者的安全、避免疫情傳播風險,路跑活動取消舉辦。​
詳情&退費問題,請看【黃阿瑪終於出門了?! 要跑不跑的路跑】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ama5krun

《阿瑪x高雄渡輪》
即日起到2021年12月31日止
■旗津鼓山航線:早上05:00至翌日凌晨02:00
■棧貳庫旗津航線:假日與國定假日,下午13:00至晚上19:30

-

第七本年度著作《等我回家的你》
台灣(瑪瑪商行):https://reurl.cc/Kxxa5n
(瑪瑪商行 獨家贈送「後宮出遊趣插畫明信片一張,隨機出貨不挑款」其他通路沒有贈送喔~)
馬新地區:https://reurl.cc/bzzGvr

-

首本圖文漫畫書《貓咪超有事》
台灣:https://reurl.cc/q8zKeg
馬新地區:https://is.gd/x5xwc5

---

【阿瑪 Line貼圖&主題】
《最新上架》https://reurl.cc/Nr24LQ
《更多貼圖》https://reurl.cc/4RY6L2

【阿瑪官網-瑪瑪商行】
https://www.fumeanstore.com/
《最新商品》純棉短T、拼圖、鑰匙圈、珪藻土地墊

行動應用程式(APP)網路購物衍生之消費爭議研究

為了解決志 興 棉業的問題,作者康佑任 這樣論述:

本文從行動應用程式(APP)之簡介出發,依序介紹其起源、定義、特性、惡意之行動應用程式,以及網路購物類型之行動應用程式…等,接著再探討APP網路購物消費者之保護,說明網路購物契約之特性,再論述關於主體、客體之內容,其中以APP上之購物契約與通訊交易之關係為主軸,釐清「通訊交易」之定義及要件,然後於行動應用程式(APP)無條件解除權之適用一節,以Google案之事實經過及相關判決評析,進而帶出該案之後續影響,在「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除了提及相關立法源起,更有針對適用上可能遭遇之爭議論述,另外亦以歐盟、日本、韓國等國家之相關立法例進行比較,並從其中得到我國值得學習及改善之處。

再來則討論提供行動應用程式之企業經營者責任,先以網路購物契約涉及標價錯誤之問題為開頭,探討買賣契約成立之認定及撤銷錯誤意思表示之法律效果,接著以APP設計者於設計該款應用程式之瑕疵釐清其所應負之相關責任,以及另外兩種情況,分別是操作標示價格者之過失及其他惡意第三方程式之干擾所影響之緣故,最後釐清網路拍賣平台業者與使用者間的法律屬性及相關契約義務,以定義行動應用程式(APP)開發設計者之責任,係以類推適用之角度闡述。 最後,本文針對消費者保護法之未來修正及衡平企業經營者與消費者間權利義務關係,提出幾點建議,分別為(1.)必須建立完整之監督與管理機制(2.)進一步強化消費者諮詢及爭議處理(3.)

提升企業經營者與消費者之教育…等並肯認「109-110 年度消費者保護計畫」中所提及之目標,希冀在科技發展及社會經濟蓬勃運作之過程中,平衡企業經營者及消費者間相關權利義務。

文明:決定人類走向的六大殺手級Apps

為了解決志 興 棉業的問題,作者尼爾.弗格森 這樣論述:

高踞 亞馬遜 Amazon 暢銷榜.年度最佳重量級鉅作暢銷書《貨幣崛起》作者 尼爾.弗格森 最新力作!   當前西方聲譽最高、影響力最大的歷史學者  《時代》周刊稱為「影響世界的100人」之一   尼爾.弗格森重新詮釋「東方文明與西方文明」的興起與衰落,更提出新的創見:破解西方如何支配世界的六大「殺手級應用」(Killer Apps)──競爭、科學、財產權、醫學、消費社會與工作倫理   《文明:決定人類走向的六大殺手級Apps》深入探討過去,大膽預測未來   西方何以支配現代世界超過500年?  西方的主宰地位是否正受到亞洲崛起的威脅?   過去,西方靠六大「殺手級應用」獲得壓倒性勝利。  現

在,新興國家是否將藉著這六大利器,終結西方的優勢地位?   西方文明憑什麼統馭全世界?   十五世紀初,如果你能在當時環航世界,那麼最吸引你的將是東方的璀璨文明。明朝的北京正興建紫禁城;在近東,鄂圖曼土耳其人正進逼君士坦丁堡。   相較之下,英格蘭在你心中留下的印象卻是鼠疫、惡劣衛生條件與戰亂相尋的破敗景象。其他動輒啟釁的西歐王國,如亞拉岡、卡斯提爾、法國、葡萄牙與蘇格蘭,看起來也沒比英格蘭好多少。西方將在往後五百年間支配全世界,這樣的想法此刻看來無異是天方夜譚。然而,它居然成了事實。   西歐文明憑什麼勝過外表看來比它優越的眾多東方帝國?弗格森認為答案是西方發展出六大「殺手級應用」,而這六大

利器正是世界其他地區所缺乏的:競爭、科學、財產權、醫學、消費社會與工作倫理。   時至今日,關鍵的問題是,西方是否喪失了對這六大利器的壟斷。若是如此,弗格森警告,我們將目睹西方優越地位的終結。   《文明》以深入淺出的文字,帶領讀者進行一場不尋常的環遊世界之旅。從中國的大運河到土耳其的托普卡皮宮;從南美洲的馬丘比丘到西非的鯊魚島;從布拉格的壯麗塔樓到溫州的祕密教堂。這是一則有關帆船、武器、地契、疫苗、牛仔褲與中文聖經的故事,也是一部清楚明晰的世界近代史。 作者簡介 尼爾.弗格森 Niall Ferguson   1964年出生於蘇格蘭。美國哈佛大學歷史與商學院經濟史學家,是當前西方聲譽最高、影

響力最大的歷史學者之一,曾任牛津大學、紐約大學及哈佛大學教授。專長貫通歷史與財經兩大領域,研究重心為經濟史和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研究,是全球矚目的美國外交政策權威評論者。2004年榮獲《時代》周刊評選為「影響世界的100人」之一。   重要著作有:《紙幣與鋼鐵》(Paper and Iron)、《戰爭憾事》(The Pity of War)、《羅斯希爾德家族》(The House of Rothschild)、《金錢與權力》(The Cash Nexus)、《帝國》(Empire)、《巨人》(Colossus)、《二十世紀的戰爭》(The War of the World)、《貨幣崛起》(The

Ascent of Money)等。   弗格森定期為世界各報章雜誌撰寫文章,並且協助第四頻道製作了五個極受歡迎的電視紀錄片系列:《帝國》、《美國巨人》、《二十世紀的戰爭》、《貨幣崛起》與近期的《文明》。詳見:www.niallferguson.com。 譯者簡介 黃煜文   專職譯者。近期譯作有《如何寫歷史?》、《王者之聲》、《氣候變遷政治學》、《我們最幸福:北韓人民的真實生活》與《威徹爾先生的猜疑:羅德丘宅謀殺案》。 前言 西方文明的興衰導論 拉瑟拉斯的提問 第一章  競爭泰晤士河與長江∕太監與獨角獸∕香料競賽∕平庸之國 第二章  科學圍城∕《顯微圖譜》∕奧斯曼與弗里茨∕仁政改革∕從伊

斯坦堡到耶路撒冷 第三章  財產權新世界∕自由人之地∕美國革命∕古拉人的命運 第四章  醫學伯克的預言∕戰爭的毀滅性∕無國界醫師∕鯊魚島的頭骨∕黑色恥辱 第五章  消費消費社會的誕生∕日本的西化∕從貧困到富足∕牛仔褲的的影響力∕睡衣與頭巾 第六章  工作工作倫理與識字倫理∕新教精神的轉折∕中國的耶路撒冷∕無信仰的國度∕西方優勢的終結? 結論 競爭對手 前言 西方文明的興衰   我試著回想這個念頭是在何時何地在我腦子裡出現的。是二○○五我首次走在上海外灘時想到的?還是在粉塵瀰漫的重慶,聆聽中共官員描述眼前堆積如山的瓦礫堆日後將成為中國西南方的金融重鎮時產生的?那是在二○○八年,我覺得我看到的那

幅景象比同時間北京熱鬧進行的奧運開幕儀式更讓我印象深刻。還是在二○○九年的卡內基音樂廳,我聆聽中國傑出年輕作曲家,同時也是古典音樂東方化的代表人物,林安淇的悠揚樂曲中得到的啟示?我想大概就是到了這個時候,當二十一世紀第一個十年即將步入尾聲之際,我的腦子裡閃過這麼一個念頭:我們正經歷西方五百年優越地位的終結。   我認為,本書提出的主要疑問也是現代史家最感興趣的問題。從一五○○年開始,為什麼歐亞大陸西端的幾個小國能成為世界其他地區的支配者?就連人口比西歐眾多,社會比西歐複雜的東方國家也無法倖免於難?我的次要問題是:如果我們能對西方過去的支配地位提出充分的解釋,那麼我們是否能預測西方的未來?西方世

界是否真的已到了終點,而新興的東方是否即將迎接屬於他們的時代?換言之,西歐在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之後興起,在科學革命與啟蒙運動推波助瀾下將文明傳布到大西洋彼岸,甚至抵達世界最偏遠的角落,最後在革命、工業與帝國的年代達到極盛,宰制世界絕大多數的人口,然而,今日的我們是否將目睹這個時代的終結?   我提出這樣的問題,正說明了二十一世紀前十年的一些現象。我出生而且成長於蘇格蘭,先後就讀於格拉斯哥中學與牛津大學。我在二、三十歲的時候以為自己的學術生涯將在牛津或劍橋度過。我最早開始產生去美國的念頭,是因為慷慨捐款給紐約大學史登商學院的資深華爾街人物考夫曼(Henry Kaufman)問我一個問題,為什麼一

個對金錢與權力的歷史感興趣的人不到實際充滿金錢與權力的地方見識一下?而談到金錢與權力,有哪個地方能比得上曼哈頓鬧區?隨著新千禧年的展開,紐約證券交易所不證自明地成為美國一手設計與操控的全球巨大經濟網路的核心。網路泡沫顯然正在消退,而令人難受的小衰退也使即將還清國債的民主黨失去了白宮寶座。然而繼起的小布希上任才八個月便遭遇一起事件,這起事件明顯凸顯出曼哈頓是西方支配世界的中心。蓋達組織的恐怖份子摧毀了世貿中心,這是對紐約致上的醜惡恭維。凡是想挑戰西方支配地位的人,一定會將此地視為頭號攻擊目標。   往後一連串事件的發展使美國躊躇滿志。塔利班(Taliban)在阿富汗遭到推翻。將敵對者烙上「邪惡軸

心」(axis of evil)的稱號,就能為「推翻敵方政權」提供完美的藉口。「惡毒的德州人」民調居高不下,為他鋪平了連任的坦途。美國經濟因減稅而景氣回春。「老歐洲」(更甭說美國自由派人士)對此雖然憤怒,卻無可奈何。這些歷史事件深深吸引著我,我開始大量閱讀與發表許多有關帝國的作品,我尤其想知道美利堅帝國能從大英帝國的歷史中得到什麼教訓;結果我完成了《帝國:英國如何塑造現代世界》(Empire: How Britain Made the Modern World, 2003)。當我開始思索美利堅帝國的興起、宰制與可能來臨的衰微時,我逐漸發現美國的權力中心有三項不足之處:人力不足(未在阿富汗與伊拉

克駐紮充足的地面部隊)、注意力不足(民眾對於長期占領征服國家興趣缺缺),以及最重要的,財政不足(與投資相比,儲蓄明顯不足;相對於公共開支,稅捐顯然太少)。   我曾在《巨人:美利堅帝國的興起與衰微》(Colossus: The Rise and Fall of America’s Empire, 2004)中提出警告,美國已不知不覺過度仰賴東亞資本來挹注本身失衡的經常帳與財政收支。美國是個從未以帝國自稱的帝國,它的衰頹與沒落不是因為恐怖份子進犯國門,也不是因為流氓政權資助恐怖份子,美國步入衰弱的真正禍首其實是帝國內部核心的金融危機。二○○六年下半年,當我與舒拉里克(Moritz Schular

ick)創造「中美國」(Chimerica)一詞──奇梅拉(chimera)的雙關語──來形容我們看到的吝嗇的中國與揮霍的美國之間難以維繫的關係時,我們也看到了全球金融危機即將來臨的重要徵兆。如果美國人沒有廉價的中國勞動力與資本供他們恣意消費,那麼二○○二年到二○○七年的泡沫也不會如此嚴重。   美國以「超級強權」自任,這種幻覺在小布希總統任內破滅了不只一次,而是兩次。首次的幻滅出現在伊拉克薩德爾城後街與阿富汗的赫爾曼德省荒野,這兩場戰鬥不僅暴露出美國軍事力量的極限,更重要的是,它們顯示出新保守主義者對大中東地區民主浪潮抱持過於天真的願景。第二次的打擊是二○○七年次級房屋信貸危機,而後進一步擴

大為二○○八年的信用緊縮,最後演變為二○○九年的「大衰退」。在雷曼兄弟破產之後,「華盛頓共識」與「大平穩」──各國中央銀行官員認為大平穩如同「歷史的終結」,將成為往後世界經濟的常態──在人們眼中成了虛妄之物,遠遠被拋在腦後。第二次經濟大恐慌成為世人可怕的夢魘。到底哪裡出了問題?我從二○○六年年中開始發表一系列文章與演說,到了二○○八年十一月,也就是金融危機最嚴重的時期,我將這些作品集結成《貨幣崛起》。我在書中指出,國際金融體系的重要成分遭到嚴重削弱,原因出在銀行資產負債表出現過度短期的債務,不動產擔保證券與其他結構金融產品的定價嚴重失真與估價過高,美國聯準會採行過度寬鬆的貨幣政策,政治操作產生

的房地產泡沫,以及無限出售假保險契約(稱為衍生性金融商品)對不可知的不確定性風險(而非可量化的風險)提供虛假保障。源自西方的金融制度傳布到全球各地,原以為可以開展出經濟波動減緩的新時代,然而光是傳統的流動性危機就足以讓使用槓桿的財務工程在搖晃下癱倒在地。其實只要了解過去的歷史,自然可以察覺到當中充斥的危機。   二○○九年夏天過後,第二次經濟大恐慌的危險逐漸消散,但危機尚未完全解除。然而,整個世界卻起了變化。金融危機造成全球貿易恐慌性的崩潰,與金融信貸緊縮一樣,一般預期貿易量的減少將重創亞洲幾個出口仰賴西方的大經濟體。然而,中國藉由大規模的信貸擴張來推動高效能的政府刺激方案,使中國的經濟成長在

這場危機中僅受到些微的影響。幾乎沒有任何專家預期到中國能有如此傑出的表現。把規模達十三億人口的大陸經濟當成一個巨大的新加坡來經營確實很困難,儘管如此,在我寫作的當下(二○一○年十二月),中國似乎越來越有可能藉由工業革命而持續擴張,並且在十年內超越美國的國內生產毛額,正如日本在一九六三年超越英國一樣。   過去五百年來,西方實際上一直凌駕於世界其他地區之上。西方與中國的所得差距早在十七世紀就已出現,而且不斷擴大,這種趨勢直到一九七○年代末(如果不是更晚的話)才出現轉折。此後,雙方的所得差距開始以驚人的速度縮小。金融危機凸顯出我想提出的下一個歷史問題。西方現在還具有優勢嗎?唯有明確分析構成西方優勢

的是哪些要素,我才有希望得出解答。 導論 拉瑟拉斯的提問   在本書中,我要指出西方之所以能自別於世界其他地區(也就是,西方成為全球霸權的主要原因)在於它具備六個由制度、相關觀念及行為具體構成的新複合物。為求簡單明瞭,我將以六項標題來表示這些結合物:競爭、科學、財產權、醫學、消費社會、工作倫理。以目前流行的電腦行銷術語來說,這是六項殺手級應用,正是這六項事物使居住於歐亞大陸西端的少數人在近五百多年的時間裡支配世界。   現在,在你義憤填膺準備寫信提醒我漏掉一些西方興起的關鍵面向(如資本主義、自由、民主或甚至是槍炮、病菌與鋼鐵)之前,請閱讀以下的簡短定義:   一、競爭:政治與經濟生活去中心化,

使民族國家與資本主義獲得發展的平臺。  二、科學:一種研究、理解,最終能改變自然世界的方式,它使西方在軍事(以及其他事物)上取得對世界其他地區的巨大優勢。  三、財產權:以法治保護人民的所有權,以和平方式解決人民的財產爭端,並且為最穩定的代議政府形式奠定基礎。  四、醫學:科學的一門分支,它大幅改善了人類的健康與預期壽命,這項進展始於西方社會,而後擴及到西方的殖民地。  五、消費社會:一種物質生活模式,衣服與其他消費品的生產與購買在這當中扮演著核心的經濟角色,一旦少了這種模式,工業革命就無從存續。  六、工作倫理:一種可以追溯到基督新教(以及其他來源)的道德架構與行動模式。前五項殺手級應用創造

出來的社會,雖然充滿動力,但隱含著不穩定的因子,工作倫理可以為這個社會提供黏著結合的功能。   請不要誤解我的意思:本書不是另一本自鳴得意的「西方的勝利」。我想說明的是,世界其他地區之所以遭到征服與殖民,不只是因為西方的優越,也因為西方的對手意外由盛轉衰所致。舉例來說,一六四○年代,財政與貨幣的危機,加上氣候變遷與疫病流行,使明朝內部民變蜂起,王朝因此面臨生死存亡的危機。這一連串的災難與西方毫無關連。同樣地,鄂圖曼帝國在政治與軍事上的衰敗,根源也是起於內部,而非源於外在力量的壓迫。當南美走上衰落之時,北美的政治制度卻欣欣向榮;波利瓦(Simin Bolivar)未能成功建立拉丁美洲合眾國,並不

是因為英美兩國從中作梗。   因此,西方與世界其他地區出現差異的關鍵是制度。西歐能趕上中國,部分原因是西方的政治與經濟領域存在較多競爭。奧地利、普魯士乃至於日後的俄羅斯,這些國家的行政與軍事效能逐日提升,因為產生科學革命的網絡興起於基督教世界而非穆斯林世界。北美前殖民地的發展遠較南美前殖民地優越,因為英國殖民者在北美建立的財產權與政治代議制度迥異於西葡在南美建立的體制。(北美採行的是「開放參與的秩序」,而不是由一群尋租而排外的菁英統治的封閉體制。歐洲帝國能深入非洲內陸,靠的不只是馬克沁機槍,他們也研發了疫苗,能對抗連非洲人也束手無策的熱帶疾病。   同樣地,西方率先工業化也反映西方的制度優勢:

早在蒸汽動力或工廠體系來臨與傳布前,不列顛群島已經具備大眾消費社會的雛形。即使工業科技幾乎傳遍世界,西方與世界其他地區的差異依然存在,而且還不斷擴大。歐洲或北美的工人使用完全標準化的紡紗機與織布機,他們的生產力仍高於東方,歐洲或北美資本家僱主累積財富的速度也更為快速。公共衛生與公共教育的投資帶來鉅額收益;在缺乏這類投資的地方,民眾無法擺脫貧窮。本書要討論西方與世界其他地區的各項差異──這些差異為什麼存在,它們為什麼能產生如此巨大的影響?   到目前為止,我一直隨意地使用「西方」一詞,究竟我說的「西方文明」的確切意義是什麼?戰後,盎格魯撒克遜裔白人新教徒不加思索地以「西方」(或是「自由世界」)來

指稱(理所當然)從倫敦到麻州萊辛頓,以及(可能)從史特拉斯堡到舊金山的狹長走廊地帶。一九四五年以後,英語成為戰後西方最重要的語言,其次則是努力圖存的法語。隨著歐洲在一九五○與六○年代整合成功,西方俱樂部也逐漸壯大。現在幾乎沒有人爭論低地國、法國、德國、義大利、葡萄牙、斯堪地納維亞與西班牙是否屬於西方。另一方面,儘管希臘後來信仰了東正教,卻被視為西方的當然成員,因為我們承襲了古希臘哲學的悠久遺產,而最近的希臘也積欠歐盟大筆的債務。   那麼,地中海的南部與東部是否算是西方?這些地區不僅包括伯羅奔尼撒以北的巴爾幹半島,也涵蓋北非與安那托利亞。埃及與美索不達米亞這兩處人類文明最初的發源地呢?南美與北

美一樣被歐洲人殖民,在地理上也屬於同一個半球,它是否也屬於西方的一部分?俄羅斯呢?歐俄是否真的可以歸類為西方,而俄羅斯位於烏拉山脈以東的領土是否就某個意義來說應該劃歸東方?冷戰期間,蘇聯及其衛星國被稱為「東歐集團」。但我們有充分的理由認為蘇聯與美國一樣都是西方文明的產物。蘇聯的核心意識形態,與民族主義、反奴隸制及婦女投票權一樣,都發源於維多利亞時代──它的誕生與培育都發生在大英圖書館的舊圓形閱覽室。蘇聯遼闊的地理幅員與歐洲人移民美洲一樣,都是歐洲對外擴張與殖民的一環。中亞的情況與南美雷同,由歐洲人統治著當地非歐洲族裔。就這層意義來看,一九九一年蘇聯的瓦解,標誌著最後一個歐洲帝國的死亡。不過,近

年來最具影響力的西方文明定義來自於杭廷頓(Samuel Huntington),他不僅排除了俄羅斯,同時也把信仰東正教的國家全摒棄於西方之外。杭廷頓眼中的西方只包括西歐、中歐(不含東正教東歐)、北美(不含墨西哥)與澳大拉西亞。希臘、以色列、羅馬尼亞與烏克蘭都不符合西方的標準;加勒比海島嶼雖然許多與佛羅里達州一樣充滿西方風味,卻未被歸類為西方。   因此,「西方」不只是一種地理表達,也是一套規範、行為與制度的集合,而其疆界極為模糊。西方的意義值得我們反覆思索。亞洲社會如果完全接受西方的服飾與商業規範──例如日本從明治時代開始西化,以及其他亞洲國家目前正推動的措施──是否可能因此轉變成西方社會?過

去曾流行一種說法,認為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在做為核心的西方與做為邊緣的世界其他地區之間建立了永久性的勞動分工關係。然而,如果全世界最終都被西方化(至少從外表與生活方式來看),那會是什麼樣貌?或者,其他文明是否如杭廷頓所言,未來可能重獲活力,尤其是「中華」文明(指大中華地區)與伊斯蘭文明(包括「充滿血腥的邊界與內部地區」)?這些文明採用了西方的運行模式,但在多大程度上它們的學習僅止於粗淺的現代化而未及於文化的深層面向?這些將是接下來要討論的問題。   西方文明另一個令人不解的地方在於分崩離析似乎是西方的一項明顯特徵。二十一世紀初,許多美國評論家抱怨「大西洋兩岸漸行漸遠」──冷戰期間,將美國與西歐

盟國連繫在一起的共同價值已然崩解。季辛吉擔任美國國務卿期間,美國政治人物想與歐洲對話,就應該打電話給季辛吉,然而今日大西洋兩岸的關係已不如過去緊密,我們很難說接電話的那個人是否就能代表西方文明。然而,美國與「舊歐洲」過去在宗教、意識形態乃至於文明本身的意義上曾存在巨大分歧,與此相比,大西洋兩岸目前的各自為政顯得溫和與友善多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人宣稱他們要為高尚的「文化」而戰,反對低俗唯物的英法「文明」(這項區別是曼恩(Thomas Mann)、佛洛伊德與其他人提出的)。但這項區別很難合理化戰爭初期焚燒魯汶大學圖書館與迅速處決比利時平民的行為。英國宣傳人員抨擊德國人是「匈人」(Huns)

,是生活在文明領域之外的野蠻人,他們日後以勝利者的姿態稱這場戰爭為「為挽救文明而進行的大戰」。今日,關於「西方」是單一文明的討論,難道會比一九一八年對這個問題的討論更有意義嗎?   最後,我們應該記住,西方文明曾經衰亡過。羅馬時代的廢墟散布在歐洲、北非與近東各地,清楚提醒人們西方曾經衰敗的事實。西方最初──西方文明1.0版──興起於從尼羅河谷地延伸到幼發拉底河與底格里斯河匯流處的肥沃月彎,而其發展的兩個極致是雅典民主與羅馬帝國。今日,我們文明的關鍵元素──不只是民主,還有體育競技、算術、民法、幾何學、古典的建築風格以及比例相當高的現代英語辭彙──全源自於古代西方文明。極盛時期的羅馬帝國是一個複

雜得令人吃驚的體系。穀物、製品與錢幣流通於從英格蘭北部延伸到尼羅河上游的廣大經濟區,學術繁榮,擁有法律、醫學乃至於像羅馬圖拉真廣場的購物中心。然而上古西方文明逐漸衰敗,到了西元五世紀時急速殞落。蠻族入侵破壞了文明業績,也使西方陷入分裂。經過一個世代的時間,羅馬這座偉大的帝國城市已殘破不堪,輸水道年久失修,原本繁華的市場也渺無人煙。西方古典知識在拜占庭圖書館員、愛爾蘭僧侶與羅馬天主教會的教宗與教士──不要忘了還有阿拔斯王朝的哈里發(caliph)──的保存下免於失傳。如果沒有他們的細心維護,西方文明不可能在義大利重生,進而開啟文藝復興時代。   西方文明2.0版是否也將面臨衰敗的命運?以人口統計

的角度來說,西方社會人口長久以來在世界上一直居於少數,而今日西方的人口甚至還不增反減。曾一度居於支配地位的歐美經濟,現在正面臨中國在二十年乃至於十年內超越的真實威脅,而巴西與印度落後它們的幅度也不大。正如自由市場經濟政策的「華盛頓共識」開始瓦解,西方的「硬實力」似乎也在大中東地區(從伊拉克到阿富汗)陷入泥淖。始於二○○七年的金融危機也顯示出消費社會核心(及其過於強調舉債消費)的根本缺陷。新教強調的節儉美德曾在西方社會裡受到重視,現在卻消失無蹤。在此同時,西方菁英擔心的卻是即將來臨的環境末日這類千禧年式的恐懼。   更嚴重的是,西方文明似乎喪失了對自己的信心。一九六三年,史丹福大學首開先例,停開

大學部的古典「西方文明史」課程,之後一些知名大學也陸續跟進。在中學歷史課程裡,有關西方興起的大敘事也被認定為過時。教育者熱衷推動所謂的「新歷史」課程(課程改革帶來意想不到的結果),強調「歷史技術」比歷史知識更重要,結果有太多英國學生在中學階段只學到零碎片斷的西方歷史:亨利八世與希特勒,再加上一點金恩牧師。針對英國一所知名大學的歷史系大一新生進行調查後發現,只有三四%知道無敵艦隊時代的英格蘭國王是誰,三一%知道波耳戰爭的發生地,一六%知道誰在滑鐵盧之役指揮英軍(超過兩倍的學生認為是納爾遜而非威靈頓),而只有一一%的學生說得出十九世紀某位英國首相的姓名。另一項對十一歲到十八歲英國學生的類似調查顯示

,一七%以為克倫威爾打贏了黑斯廷斯戰役,二五%把第一次世界大戰發生的世紀搞錯。此外,通觀整個英語世界,有越來越多人認為我們應認識其他文化,而非自己的文化。一九七七年送往外太空的航海家號(Voyager)太空船,上面附有二十七首曲子,其中只有十首是西方作曲家創作的,包括巴哈、莫札特與貝多芬,還有阿姆斯壯(Louis Armstrong)、貝里(Chuck Berry)與盲眼威利(Blind Willie Johnson)。二○一○年,大英博物館館長出版了用「一百件文物」寫世界史,其中西方文明的文物不超過三十件。   然而,世界文明史的寫作如果輕忽了一五○○年後世界其他地區逐漸從屬於西方的過程,等

於錯失了整部世界史的核心重點──這是世界史最須解釋的部分。西方的興起是基督紀元第二個千年後半部最引人注目的歷史現象。它是近代史的核心。對史家而言,它或許是最具挑戰性的謎團。我們試圖解決這個問題,不只是為了滿足我們的好奇心,也是為了其他更重要的理由。唯有找出西方興起的真正原因,我們才能更清楚地看出目前的西方正如何走向衰敗。 ︱第一章︱競 爭中國長期以來似乎一直停滯不前,或許在很久以前,它就已經達到法律與制度所能支持的充分富足狀態。然而這樣的富足似乎遠低於中國的土地、氣候與形勢所能發展的極限。一個忽略或鄙視海外貿易,只允許外國商船到一兩個口岸交易的國家,除非改採不同的法律與制度,否則不可

能提升貿易量⋯⋯更廣泛的海外貿易⋯⋯勢必能大量增加中國的製造產品,大幅改善中國製造業的生產力。透過更遠程的海外航行,中國自然會學習使用與製造其他國家使用的各種機器,以及世界其他地區運用的改良技藝與優良產業。              ─亞當斯密(1723-1790,英國哲學家、經濟學家)彼何以小而強?我何以大而弱?⋯⋯然則有待於夷者,獨船堅砲利一事耳。              ─馮桂芬(1809-1874,中國近代思想家、教育家)泰晤士河與長江紫禁城(故宮)位於北京的心臟地帶,由一百萬名以上的工人使用來自帝國各地的原料興建而成。城內羅列了近千幢建築物,所有的建築與裝飾全為了表彰明王朝的權力而

設。紫禁城不僅是世界最偉大文明的遺跡,也提醒我們世上沒有任何文明能傳之永恆。遲至一七七六年,亞當斯密仍認為中國是「世上最富有的國家之一,也就是說,中國是世上土地最肥沃、耕作技術最好、人民最勤奮與人口最多的國家之一……遠比歐洲任何一個國家都要來得富有」。然而亞當斯密也認為中國長期以來一直「停滯不前」或「靜止不動」。他的說法點出了事實。從一四○六到一四二○年,紫禁城修建完成,而後不到一個世紀的時間,東方便逐漸步入衰途。相反的,窮困而戰禍頻仍的西歐小國,卻在往後五百年間如火如荼地對外擴張。就在這段時期,東方的偉大帝國停止發展,最後終於屈服在西方的宰制之下。為什麼歐洲向前邁進的時候,中國卻走向沒落?亞

當斯密的主要解釋是中國人未能「鼓勵海外貿易」,因此失去了比較利益與跨國分工的好處。但其他的解釋也可能成立。一七四○年代,孟德斯鳩在作品中指責「暴政的解決方式」,他將這種現象歸咎於中國異常眾多的人口,而人口數量的龐大又歸因於東亞的氣候:我的理由如下:亞洲沒有一處適合稱為溫帶。氣候極寒冷的地區,與氣候極炎熱的地區直接接壤,也就是土耳其、波斯、印度、中國、朝鮮與日本。歐洲剛好相反,溫帶分布的地區非常遼闊......因此彼此接壤的國家氣候都相當類似;國與國之間沒有太大差異......在亞洲,強國與弱國對立;尚武、勇猛而進取的民族直接與懶散、陰柔而膽怯的民族接觸;因此,一方必須征服,另一方必須被征服。歐

洲剛好相反,強國與強國並立;彼此接壤的國家幾乎擁有相同的勇氣。這是亞洲何以弱,歐洲何以強;歐洲何以自由,亞洲何以奴役的重要理由:而這個理由我在記憶中尚未聽聞有誰提過。日後的歐洲作家相信,西方勝過東方的原因是科技─尤其是引發工業革命的科技。馬戛爾尼伯爵(Earl Macartney)在結束令人沮喪的一七九三年出使中國之行後(詳見後述),心中顯然浮現了這種想法。另一個在二十世紀頗為流行的觀點是儒家學說阻礙了創新發明。然而每個時代針對東方衰弱所做的解釋都各有所偏。西方擁有而東方缺乏的六項殺手級應用的第一項,不是商業,不是氣候,不是科技,也不是哲學。如亞當斯密所言,東方缺乏的是制度。一四二○年,如果你

分別沿著泰晤士河與長江旅行,你會對這兩條河川的對比感到驚訝。長江是龐大水路網的一環,這條水路從南京往北延伸五百多英里到北京,往南則可通往杭州。這個水路系統的核心是大運河,它的延伸距離最長可達一千英里以上。大運河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元前七世紀,船閘的引進則是在西元十世紀,另外還有聯拱寶帶橋這類精緻橋梁。大運河實質的修復與改善是在明朝永樂年間(一四○二-一四二四年)。永樂帝的總工程師白英完成黃河的築壩與改道工程,可以讓近一萬兩千艘運送穀物的平底船每年南北往返於大運河。有近五萬人受僱維護運河。當然,西方最大的運河一直是威尼斯大運河。然而當大膽的威尼斯旅行家馬可波羅於一二七○年代造訪中國時,連他也對長江的

舟楫繁忙感到印象深刻:在大江上航行的船隻數量非常多,若不是親眼所見,光憑文字或轉述恐怕難以置信。船舶往來運載的商品堆積如山,也超乎人們的想像。事實上,這條江河實在太過遼闊,與其說是一條河,倒比較像是汪洋大海。大運河不僅是中國國內貿易的主要動脈,它也使帝國政府得以透過五座國家糧倉平抑糧價。在穀價便宜時買進,昂貴時賣出。南京在一四二○年時或許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人口大約在五十萬到一百萬之間。數百年來,南京一直是繁華的絲業與棉業中心。永樂年間,南京也成為學術重鎮。永樂這個年號意指「永保安樂」,然而宵旰圖治、勤於政事,或許才是更貼切的描述。明朝最偉大的永樂皇帝勵精圖治。他召集兩千名以上學者完成的《永樂

大典》,卷帙達一萬一千冊以上。近六百年來,《永樂大典》一直是世界最大的百科全書,直到二○○七年才被維基百科超越。

觀光工廠經營策略之研究-以雲林虎尾金鵬巾緻親子館為例

為了解決志 興 棉業的問題,作者黃致庭 這樣論述:

本研究以悠久歷史的永鵬毛巾工廠,在近年來透過政府輔助成功轉型為觀光工廠的金鵬巾緻親子館為研究對象,並運用策略性行銷工具的Porter五力分析、STP分析、內部因素評價矩陣、外部因素評價矩陣,針對毛巾觀光工廠所遇到內部條件因素的優勢及劣勢與外部條件因素的機會及威脅進行分析並給予權重及評分獲得總加權。再透過SWOT矩陣配對分析研究毛巾觀光工廠中的經營策略,最後再由定量戰略計畫矩陣決定各項策略的攻擊策略、防禦策略、改善策略、撤退策略之優先順序,並制定有助於觀光工廠永續發展之經營策略與建議。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對象個案觀光工廠在透過群組決策的腦力激盪法討論後,決定採用QSPM之攻擊策略,並針對此策略

進行經營策略的可行性延伸,金鵬巾緻親子館之經營策略方向分別為:1.創意毛巾市場的進軍;2.使消費者加深品牌印象;3.資訊媒體的傳播;4.空間場地之運用;5.促使地方經濟發展;6.商品的能見度增加;7.降低成本。本研究經由上述七個策略方向並分別擬定出11種執行方案,藉以有效的提升金鵬巾緻親子館之競爭力並達到永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