昏迷後遺症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整理懶人包

昏迷後遺症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李詩應,陳永綺暨團隊寫的 醫病大和解:協助醫師、護理師、藥師、社工師、醫檢師、醫院行政、病人和家屬一起學習同理關懷與自我保護之教育手冊(三版) 和林靜芸的 不老的挑戰:創造理想的老後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顱腦損傷後遺症,有這些症狀也說明:... 嚴重情況會引起腦血腫,腦缺血,顱腦損傷後還會出現疼痛,頭暈,昏迷,休克等症狀,這些都是顱腦損傷後引起的後遺症,對患者一定要做...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方舟文化 和寶瓶文化所出版 。

臺北醫學大學 呼吸治療學系胸腔醫學碩士班 鍾啟禮所指導 李芯妤的 預測肺炎急性呼吸衰竭病人延長機械通氣之回溯性觀察研究 (2021),提出昏迷後遺症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肺炎、急性呼吸衰竭、延長機械通氣。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高雄科技大學 科技法律研究所 王勁力所指導 翁于媜的 醫療養護機構內約束行為刑事責任探究 (2020),提出因為有 醫療約束、長照機構、刑事過失、注意義務、醫療常規、醫療契約的重點而找出了 昏迷後遺症的解答。

最後網站洪卓立疑因昏迷留後遺症被診斷聲帶肌肉彎曲:發不到高低音則補充:洪卓立(Ken)在今年5月底於內地拍戲時突然抽搐暈倒,更從高處墮下,昏迷超過十分鐘兼口吐白泡,情況令人非常擔心。其後Ken返港治療休養,連月來鮮.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昏迷後遺症,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醫病大和解:協助醫師、護理師、藥師、社工師、醫檢師、醫院行政、病人和家屬一起學習同理關懷與自我保護之教育手冊(三版)

為了解決昏迷後遺症的問題,作者李詩應,陳永綺暨團隊 這樣論述:

  ◆重建醫病和諧‧100%同理溝通   在台灣,平均每天有一名醫師被告   醫療糾紛每三年增加一倍   西醫執業生涯中遇到醫糾的機率甚至高達44%!   究竟是病人多「奧客」?還是「傲醫」難溝通?   面對剪不斷、理還亂的醫糾暴力與官司   台灣醫療促進溝通、衝突管理專家李詩應、陳永綺暨團隊聯手編纂   國內第一本以全案例解析醫療糾紛、尋求根本解決之道的專書   蒐錄全球知名案件,客觀剖析事發、處理、結果之真實面目   為醫療環境找出一條安心、安全的路   本書匯集心理學大師、爭議調解專家、法學談判權威專業與受難家屬經驗法則   終結誤解和暴力!一起走出醫療糾紛的迷宮、重建醫病信賴關

係   ‧20種你一定要知道的人性     ‧12堂必修溝通關懷認知技巧   ‧45件醫療爭議案例調解訴訟分析   ◆讓「溝通」改變「對立」‧以「關懷」取代「官司」   除了醫治疾病,醫病之間的「關係」更需要被療癒   當醫療糾紛發生時,要做的是冷靜、同理、思考、溝通   從關懷思維出發的溝通,才能創造醫病和諧   ‧ 為什麼病人家屬會發飆?     ‧ 這件事是「誤解」還是「誤診」?   ‧ 怎麼表達遺憾(抱歉)、何時說及如何道歉才是合宜?   ‧ 家屬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 如何做到有效的溝通?   ‧ 如何恢復醫病信賴,達成共識?   ‧ 病人是無助的「人球」還是「奧客」?  

 ‧ 真正「來鬧事的人」如何處理?   ‧ 委由律師處理訴訟比較好嗎?   以訴訟解決醫病衝突,絕非最理想的方式   和平解決醫療紛爭,醫病才能協力對抗病魔   ◆醫護有解 ! 病患有靠 !      本書以實案教學,提供各類醫糾調解模式   讓每一場爭議都能找到最佳解決方案!   協助醫師、護理師、藥師、社工師、醫檢師、醫院行政、病人和家屬   一起學習同理關懷與自我保護   ‧醫病關係邁向和諧 3 步驟分析     1. 傾聽.同理.關懷   2. 溝通.說明.對應   3. 共識.執行.追蹤   ‧爭議解決 4 大策略解說   1. 溝通防範   2. 私下和解   3. 法律訴

訟   4. 替代調解ADR   ‧醫療爭議調解模式 6 類型探討   1.【意外風險】腦動脈瘤手術失敗、車禍開顱成植物人、物理治療意外傷害   2.【醫療疏失】低估車禍傷害、給錯藥方、打錯點滴、乳癌誤診、麻醉失誤、誤關警告器…   3.【溝通不足】不准假硬要外出、覺得被耍的病人、醫檢觸碰私密部位   4.【情緒效應】天邊孝子症候群、愛妻大腸癌逝、喪子痛求賠償、醫師受創憂鬱…   5.【突發暴力】醉漢暴砸護理師、吸毒女動手毆打、失智老人攻擊…   6.【灰色爭議】女童心臟術後出血、孕婦死胎事件、性騷擾疑案、醫師控告醫師   …   ‧醫病關係6大警報與因應   1.    預防→提前準備,

以應萬變   醫療前清楚說明措施與風險,但醫方仍應積極預防和因應病方因認知落差和人本情緒,若無法接受最後發生之不幸醫療結果,可能會有怨懟、求償、控訴之行為。   2.    除雷→提高敏度,佈署支援   醫療過程中要覺察病方的想法和歧異點,隨時說明溝通,減少爭議。另對於危險人物就醫要有高度警覺,必要時以警力支援,如醉漢、失智、吸毒、精神異常者。   3.    降溫→傾聽宣洩,情緒引導   爭議初期未處理妥善,包括醫療疏失、溝通不足、態度不佳、認知落差等都會造成病患和家屬憤怒不滿,應善用傾聽、同理、關懷、溝通、道歉和情緒輔導等技巧。   4.    分析→同理對方,掌握關鍵   急著下定

論或想草草結案,未能真正分析了解病方的關切點和需求,會被認為欠缺誠意,想推託責任,造成敵意和對立產生,後續更難以達成共識。   5.    填補→誠懇認錯,合理賠償   因為醫療疏失或溝通關懷不足,未能給予病方應有的照護和權益,甚至造成病方的傷害,應誠懇認錯、道歉、溝通及研議補償方案;但也要避免病方予取予求。   6.    復原→感謝抱怨,修復和諧   態度和說話口氣,在忙碌工作中是最容易疏忽的細節,往往會造成醫病之間看不到的裂痕,   當病患提出抱怨時要立即警覺和改正,趁問題還小儘早彌補即將破裂的關係,當雙方關係不幸嚴重破裂時,修復彼此的關係。 名人推薦   【五大影響力人物 撰文

推薦】(按姓氏筆劃排序)   和田仁孝/日本早稻田大學法學研究所教授   王明鉅/台大醫學院麻醉科教授、前台大醫院副院長   林宏榮/奇美醫院首席醫療副院長、前醫策會執行長   陳明賢/國立台灣大學財務金融學系教授   潘維大/東吳大學校長      【醫、法、財經三大體系、聯合推薦】(按姓氏筆劃排序)   醫界:   王志嘉醫師/三軍總醫院家庭暨社區醫學部主治醫師、台灣醫病和諧推廣協會常務理事   王桂芸教授/兆如安養護中心院長、台灣護理學會副理事長   方基存醫師/林口長庚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長庚大學醫學院醫學系內科臨床教師   吳志正醫師/法院醫糾調解委員、月旦醫事法報告主編   余萬能

理事長/中華民國藥事品質改革協會理事長   林工凱醫師/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副祕書長   林萍章醫師/長庚醫院心臟外科主治醫師、長庚大學外科教授   柴惠敏理事/台北市物理治療師公會理事   楊文理醫師/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本部策略長   劉家正醫師/中華民國基層醫療協會理事長   劉越萍醫師/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副祕書長   法界:   李永芬律師/理律文教基金會執行長   李兆環博士/得聲法律事務所主持律師、台灣醫療衛生研究協會理事   林家祺主任/真理大學法律系教授、台灣法學基金會副董事長   施茂林理事長/台灣法研會理事長   洪家殷教授/東吳大學法學院專任特聘教授   鄭冠

宇教授/東吳大學法學院院長兼系主任   謝哲勝教授/台灣法學基金會董事長   藍瀛芳博士/元貞聯合法律事務所主持律師   財經界:   魯慧中教授/輔仁大學社科院院長  

昏迷後遺症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邵佩玲經歷人生最大手術,
為切除子宮肌瘤拿掉輸卵管、子宮、卵巢
術後昏迷內分泌系統失調,
讓她面臨身體老化危機!
#子宮肌瘤#金馬最佳女配角#命運好好玩

【精華版】男神主播負債千萬照顧重症妻
http://yt1.piee.pw/JVMED
【精華版】節目史上最福氣的痣
http://yt1.piee.pw/JWENT
【精華版】名人上酒店不戴套
http://yt1.piee.pw/J2TWC
【精華版】帝王之命化解難關
http://yt1.piee.pw/H57JU
【精華版】福祿壽財神面相
http://yt1.piee.pw/HWCQD

【2019.06.11 水人也要有水命!】
完整版請點▶▶http://yt1.piee.pw/J9YVW
精華版請點▶▶http://pse.ee/5Q2PD

💖跪求訂閱《命運好好玩官方頻道》
掌握好運http://ppt.cc/NiwB

【JET綜合台CH45頻道】
【命運好好玩】周一至周五晚上九點三十分
【命運好好玩】完整版播放清單▶▶http://26097.psee.io/7B27F
【命運好好玩】精華版播放清單▶▶http://pse.ee/5Q2PD
【命運好好玩】臉書粉絲團按讚▶▶https://www.facebook.com/mysuperlucky
#何篤霖#郭靜純#星座#命理#運勢#賴青畇#邵佩玲

預測肺炎急性呼吸衰竭病人延長機械通氣之回溯性觀察研究

為了解決昏迷後遺症的問題,作者李芯妤 這樣論述:

背景:肺炎為肺或肺實質的感染,是老年人常見的感染,也是國人十大死因的前三名。嚴重肺炎會引發急性呼吸衰竭而需使用呼吸器,為入住加護病房病人最常見的原因之一。這類病人如呼吸功能短期無法恢復,而需使用呼吸器超過21天,則定義為延長機械通氣。延長機械通氣會大幅增加醫療保健成本,且與疾病後遺症的發生和死亡率有密切相關。這類病人若早期執行氣管切開術,可提高其舒適感、有助於溝通和方便長期呼吸照護;且如果能儘早轉到專門呼吸訓練單位,接受以病人為中心的呼吸復健與專業照護,應可有效降低醫療成本及改善預後。然而,之前的研究尚未找到具實證且有效的因子,可以早期識別可能需要延長機械通氣的病人; 且雖然肺炎合併呼吸衰竭

是機械通氣延長最常見的原因,但專門針對肺炎病人的研究,基本上仍付諸闕如。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希望利用大規模臨床資料分析和病程觀察,建構並驗證可以有效早期預測因肺炎急性呼吸衰竭造成延長機械通氣的危險因子。 方法:本研究採用回溯性病歷分析,收集自2017年4月至2020年12月於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因肺炎合併急性呼吸衰竭使用呼吸器的病人共198位。分析的臨床數據包括基本資料、使用侵襲性呼吸器第1天及第7天的血液學、生化學、血液動脈氣體分析、胸部x光檢查、脫離指標、呼吸器使用天數、加護病房天數、住院天數等數據,並依據文獻依呼吸器使用天數是否超過21天,分為延長機械通氣(n = 97)和非延長機

械通氣(n = 101)兩組。使用多變項邏輯回歸分析找出與發生延長機械通氣相關的獨立風險因子,再根據多項獨立風險因子的權重,建立延長機械通氣的綜合風險評分。並使用受試者操作特徵(ROC)曲線評估各獨立風險因子及綜合風險評分預測延長機械通氣的成效。後續再以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共86位肺炎急性呼吸衰竭使用呼吸器病人的臨床數據來進行驗證。 結果:延長機械通氣和非延長機械通氣兩組於年齡、Charlson comorbidity index、心衰竭病史、及使用呼吸器第七天時的APACHE II評分、Glasgow昏迷指數、胸部x光肺實質化超過2個象限的比率、血紅素、血小板、凝血酶原時間

、國際化標準化比率、天門冬氨酸轉胺酵素、尿素氮、鈉、C反應蛋白、白蛋白、乳酸和PaO2/FiO2等有顯著差異。多變項分析確定年齡大於70歲、使用呼吸器第7天時血小板計數小於150,000/μL和胸部x光肺實質化超過2個象限等三個變項為發生延長機械通氣的獨立危險因子,依此三變項的權重建構綜合風險評分,其預測需延長機械通氣的ROC曲線下面積為0.729 (p

不老的挑戰:創造理想的老後

為了解決昏迷後遺症的問題,作者林靜芸 這樣論述:

用「減法」過生活, 創造超脫年歲的樂活自在。 【林靜芸醫師:「無齡的人,無論多老,都不叫做老。」】   ◆◆◆   相信自己、訓練自己,保有生活熱忱,   發揮能力、奉獻經驗,擁有社會尊嚴。   老不老,不是別人怎麼看,而是自己的選擇!   ◆◆◆   ❙台灣人的平均壽命八十多歲,「不健康餘命」卻超過八年!   ❙減少病痛、減少煩憂、減少破壞……   ❙「減少遺憾」就是最好的養生。   邁入七十歲的林靜芸,人生字典沒有「退休」一詞。她身體硬朗,熱愛工作,心靈開闊,熱情生活。身為台灣第一位女外科醫師,她堅持的信念是:   →「做自己擅長的事,隨時挑戰自己,不必是別人眼中的『我』。」

  年輕時幫六十歲的病人整形,被資深醫師質疑為何幫老人整容。但如今,還有九十五歲的患者上門求診。到底多老,叫做老?她的見解鏗鏘有力:   →「如果說人生像場球賽,年齡不過是球衣的背號!」   兒女出色又孝順,令人稱羨。不過,她與先生活得獨立,不依賴孩子。這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有的生存智慧:   →「最該照顧你的人,是你自己。只有自己不會離開自己,自己照顧自己是最有效率的照護。」   「養生,是為了活得長、老得慢、病得輕、死得快」。結合令人感同身受的小故事,融入醫學觀察與反思,林靜芸醫師更以自身為例,實踐養生,創造新生。   不管幾歲,不但都要保有健康,還有對愛的渴望、美的追求、成長的需要!

本書特色   ◎青春樂活的6大心法:   1.人生猶如馬拉松,任何年齡都能一圓夢想,任何年齡都可以挑戰自己。   2.專注、熱情地活在當下,經營自己的舞台,激發成就感,生活有動力。   3.健康是「減法」,「減少破壞」就是最好的養生。   4.微小的改變,只會有微小的不便,但日積月累就能帶來關鍵性的好處。   5.老來打扮是「為自己」。打扮後,不用別人誇,我們自己就整天心情好。   6.人生要不要快樂,是自己的決定! 極致推薦   ◆摘自本書推薦序〈極致醫師的生活哲學〉(林之晨◎兒子‧台灣大哥大總經理/AppWorks 董事長暨合夥人):   她一輩子認真生活,努力讓每天都有收穫。為

了把工作做好、把人生活得精采,她努力不懈,要克服自己的缺點,證明人定勝天。   這就是林靜芸醫師。   這本書,可以說是她的學習筆記,很高興她能整理出來與大家分享。希望大家讀完後,都能找到許多繼續進步的動力。   ◆張忠謀、張淑芬伉儷◎携手推薦   ◆活力推薦◎丁菱娟(影響力學院創辦人)、林經甫(時尚老人Dr. Lin)、施昇輝(暢銷作家/樂活大叔)、高愛倫(自由作家)、張清芳(歌壇天后)、彭菊仙(親子作家)、譚艾珍(資深藝人)、蘭萱(資深媒體人/中廣蘭萱時間節目主持人)(依姓名筆劃順序排列) 作者簡介 林靜芸醫師   【台灣第一位女外科醫師.整形醫療權威】   她是台灣第一位女

外科醫師,有「整形教母」之稱,是全台公認的整形外科權威。   她與心臟外科權威林芳郁醫師結褵多年。丈夫身體力行「妻子的美麗是先生的責任」。她則從醫學專業出發,在生活中由內而外,具體實踐一套「天天年輕」的養生主張,持續在「元氣網」、《自由時報》等媒體撰寫專欄,並出版長銷著作《不老的幸福》。   從自我成長、醫美專業等層面,她分享不管幾十歲,都要追美、追愛、追健康的獨特觀點,激勵熟年讀者創造「無齡生活」,享受理想的後青春,成為熟齡族優雅養生的師法對象。   現為聯合整形外科診所院長、台大醫院整形外科兼任主治醫師,並擔任中華民國整形外科醫學會理事、中華民國美容外科醫學會理事。   民國七十一

年,獲頒「十大傑出女青年」。曾任馬偕醫院整形外科主任醫師、美國紐約大學醫學院整形外科醫師、中華民國美容外科醫學會理事長。 【推薦序】極致醫師的生活哲學  009 文◎林之晨 (台灣大哥大總經理、AppWorks董事長暨合夥人) 1 挑戰自己 最該照顧你的人,是你自己  020 我七十歲,我正在挑戰自己  024 無齡的人,無論多老,都不叫做老  029 超級老人的活力祕訣──挑戰自己的極限  034 什麼時候「結束營業」?  038 經營自己的生命舞台  042 打扮,是為了自己  048 積極動起來,職場不顯老  052 危機或轉機,是自己的選擇  056 斷捨離,學億萬富豪「裝窮」 

060 2要愛,也被愛 看場電影吧,熟年不孤單  066 你今天「擁抱」了嗎?  070 戀愛有益健康  074 老伴,你還愛我嗎?  078 讓我們手牽手,一起變老  083 老了,一樣可以享受性生活  087 野獸伴侶變王子,一半靠養成  092 打破關係盲點,夫妻一起做家務  095 一起吃飯,幸福其實很簡單  099 「孝」、「順」,是表達對父母的愛  103 有了「雲端公媽」,不用擔心以後沒人拜  107 婆婆是最重要的客戶  111 創造美麗回憶,陪伴父母老去  115 3 安然健康 每個人都應該準備一份給醫院的「自傳」  120 生病的人,尤其不應該悲觀  125 保暖、保

濕、防嗆,提防肺炎危機  130 幾歲應該開始運動?  134 晚上運動,改善高血脂更有效  138 關於健康,你是搞建設,還是搞破壞?  142 你的病痛無法醫治嗎?試試運動吧  146 腦力、骨本和肌肉,健康存摺三關鍵  150 如何變得更健康?──醫師的建言  155 體檢不及格,怎麼辦?  160 長程久坐,穿「彈性襪」防靜脈血栓  164 骨質疏鬆,讓身型和臉型「走鐘」  167 老年醫學專家建議,年紀大了「要吃肉」  170 我的高膽固醇  174 腸道菌沒被餵飽,會吃我們的腸壁  178 每天一點小改變,放過被壓榨的身體  182 你知道怎麼正確地呼吸嗎?  186 給「五十後」

的減重六建議  190 女人如何可以不顯老?  195 4 繼續愛美 掉髮,如何修飾?  200 拉肚皮手術,身材改善,讓自己滿意!  205 隆乳,「自己高興就好」的觀念正盛行  209 眼袋手術也要「客製化」  214 你希望正面、還是側面年輕呢?  219 臉部要抗老,愈早開始保養,愈好  222 保養皮膚,避免過度清洗  227 抬眉、鼓臉、舔下巴,抗老動動臉  230 臉頰鬆弛,其實是脖子老化  233 為什麼年齡相同,有人臉部緊實,有人卻鬆弛?  237 我這把年紀,可以「微整」嗎?  242 微整前,先控制血壓與凝血功能  248 熟齡整臉,「表情協調」最重要  251 推

薦序 極致醫師的生活哲學 林之晨   前陣子陪太太看了韓劇《機智醫生生活》,愈看愈覺得劇中角色很熟悉。後來才意識到,原來從小帶我長大的外科醫師外公、本書作者──我的外科醫師媽媽,以及我的外科醫師爸爸、妹妹、大舅、內科醫師妹夫、牙科醫師小舅,都與劇中角色有很類似的人生哲學。   他們都已是各自領域的頂尖醫師,但仍勤奮不懈,每天持續精進自己的醫學知識與技術。醫學之外,他們不僅都有各自的興趣,而且連興趣的追求也非常極致。   我的外公自學德文、法文,學到可以用它們來寫日記。他天天練一個小時高爾夫球,練到「單差點」等級。   我的父親轉任管理職後,每晚捧著彼得.杜拉克等人的管理著作研習,全心

當一個優秀的醫院CEO;也因此,史無前例地擔任了台大、榮總、亞東三所醫學中心院長,且在任內都有卓越貢獻。   我的妹妹喜歡美食,常常在網路上發表評論,連餐廳都會主動邀她上門。   我的小舅透過蒐集清代、日治、光復初期的寶島文物、文獻,研究台灣歷史,也變成權威,還捐贈數千件珍藏給新成立的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   我的媽媽也是這樣生活的極致醫師。   老天很公平,生給她一個非常會念書的頭腦,而生活上就有點慢半拍,性格上也有點活在自己的世界。但為了把工作做好、把人生活得精采,她一輩子努力不懈,要克服自己的缺點,證明人定勝天。   她先天扁平足,也沒有很好的體育細胞,加上長期低頭開刀,脊椎受

到不少傷害。但為了要健康,幾十年來,她堅持運動,每天都在滑步機上走一個小時,身體、身材都完全沒有七十歲的樣子。   他們那年代的醫師,還是很喜歡打高爾夫球,且常常小賭怡情。她是第一位女外科醫師,所以球友都是身材更高大、體育細胞更好的男醫師。媽媽不認輸,就每個禮拜下場三次。雖然姿勢不標準到近乎古怪,但練出極度穩定的球質,常常讓一堆同場競技的男醫師輸得又氣又好笑。   她不太會開車,也不太會用科技產品,但坐過幾次我的特斯拉之後,就要求我幫她也弄一部。她必須要學新東西,不能被世界淘汰。車子給她後,經常因為使用不善,發生問題。我問她,要不要換回她習慣的Lexus。她說不要,她終究會克服這個困難。

  這就是林靜芸醫師。   她一輩子認真生活,努力讓每天都有收穫。這本書,可以說是她的學習筆記,很高興她能整理出來與大家分享。希望大家讀完後,都能找到許多繼續進步的動力。 〈我七十歲,我正在挑戰自己〉 最近讀到一篇文章,講一位女性挑戰年齡限制的故事。主角是美國的林賽女士,她從十五歲開始跑馬拉松,目標是進入奧運國家代表隊,但是多次被淘汰。跑到三十歲後,身旁的人認為她沒希望,她也接受了,也就淡忘了自己的潛力。 紐約馬拉松已有四十年的歷史,冠軍一直是男性。二○一七年,首次由三十六歲的弗拉納根女士奪冠。她在領獎時,鼓勵身旁的女性跑者,「下次換你們了。」 果然,二○一九年,三十四歲的黛絲女士在波

士頓馬拉松,打破自一九八五年以來的紀錄,成為第一位女性冠軍。這次輪到黛絲女士領獎時,不忘鼓勵身邊的女性跑者,「努力接棒。」 美國的奧運馬拉松國家代表隊沒有性別和年齡限制,只要求成績少於兩小時四十五分。林賽女士受到激勵,結合志同道合的馬拉松跑者,重新開始訓練。她坦言過程很痛苦,還需調整對年齡的認知,要說服自己相信自己的潛能,勇敢挑戰自己。 三十六歲時,林賽女士跑出超過自己以往的成績,獲選為美國奧運馬拉松國家隊的代表。 ● 我沒有跑馬拉松,但是,林賽女士的故事深深打動了我的心。 我們對年齡有固定的制式印象。例如我年輕時,看老醫師手抖無法對準目標、有老花無法拆線,便認定上了年紀的人無法做好外科醫師,

早早就規劃要在五十歲時退休,還選了席琳.迪翁的歌作為告別曲。 可是,隨著我的年紀一年年增長,習慣了多焦眼鏡,看遠和看近都沒有問題;身體健康,動作靈活,手部穩定。加上外科是我的最愛,至今,我仍持續工作。 可能是我七十歲了,最近常有病人打電話來詢問:「林醫師退休了嗎?」問的人太多,讓我上班常感覺心虛。 不過,看了林賽女士的故事,我的感想是:人生猶如馬拉松,任何年齡都能圓自己的夢想。如果能夠超越自己,就值得留在跑道上。 依據這篇文章,有的女性是生了四個小孩後,才開始進行馬拉松訓練,也能達到國家隊的標準。 年輕,不是馬拉松的必要條件。年齡,當然不是完成夢想的束縛。任何年齡都可以挑戰自己,而挑戰自己,有

很多方法。 法國標緻雪鐵龍集團的首席執行長斯泰夫中風後,昏迷數天才清醒,卻留下失智的後遺症,走出自家會迷失方向,無法回家。更糟的是失語,說話顛三倒四、詞不達意,甚至胡言亂語。他勉強復職,終究被解僱。

醫療養護機構內約束行為刑事責任探究

為了解決昏迷後遺症的問題,作者翁于媜 這樣論述:

身體約束最早是用於精神科,後來才逐漸擴展到老人照護機構、護理之家、重症加護病房等等,約束的目的是為了維護病人安全,防止病人受傷或傷及他人。在急性醫療照護單位中,身體約束為一項經常被使用及必要的醫療輔助之護理措施,在國內因為護理人員的教育、護理人力或品質、醫療機構的環境等等,會驅使護理人員深信身體約束可以減少意外事件發生及避免法律責任,而不願嘗試將約束解除,這會造成病人更大的損害。目前我國實務上,在醫院的情形,由護理師評估是否有約束必要性,再由醫師向家屬解釋並簽署約束同意書後,完成醫囑開立,護理師再依「約束照護護理規範」,執行約束照護,必須要每15分鐘探視並評估末梢血液循環,並做相關約束紀錄

。加護病房方面的約束,依據現行「約束照護護理規範」,每兩小時要執行翻身或肢體活動,鬆綁約五分鐘,但是在鬆綁過程中,護理師是被賦予一定的權利,可以評估病患的狀況,評估要不要繼續執行約束 。而照護機構為避免使用約束帶造成日後法律糾紛,往往以契約明文約定,在一定之情形下,照護機構有權使用約束技術,以取得約束受照護老人之合法性。在約束執行上,有可能出現簽了約束書後卻未即時執行而導致病患損傷;或者是未簽屬約束書而不及時約束導致病患損傷之情形,在醫護行政上,盡量要補足人力,避免超時工作或過勞的情形;醫院的設備環境必須以病患安全為主要考量,且在約束上,可能增加監視器等設備,確實監控病患有無鬆脫約束而導致傷害

結果之發生等等。在結合實務見解的整理,可以了解,刑事注意義務的範圍,可能來自於醫囑、醫療常規、以醫療契約。另一方面,在實務見解所整理的判決中,也了解到約束行為除了依照醫囑外,還有專業護理師的判斷,而該判斷也是基於醫療常規的前提下,因此本文認為,即使是在有「約束契約」的情況下,護理人員也可以依照醫療常規做是否鬆綁的判斷,以免讓病患約束過久,而產生更多約束所產生的後遺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