棚集山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整理懶人包

棚集山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潘樵寫的 台灣尋櫟記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棚集山 - 110全國登山日也說明:小百岳078-棚集山. ... 屏東三大郊山之一.全程都在樹陰下走..還算好走..比較難的是在後半段.撐一下就可到達三角點!

國立屏東大學 生態休閒教育教學碩士學位學程 黃任閔所指導 郭芯怡的 中高齡登山者休閒動機與休閒效益之相關研究 (2015),提出棚集山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步道分級、台灣小百岳、中高齡者、休閒動機、休閒效益。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研究所 鍾國芳所指導 李承翰的 武威山烏皮茶之保育生物學:分類地位、生態、種子發芽與育苗試驗 (2012),提出因為有 茶科、武威山茶、植群調查、物候、親緣關係、激勃素、低溫層積、土壤酸鹼值的重點而找出了 棚集山的解答。

最後網站屏東避免群聚原鄉族人籲暫勿上山則補充:來義鄉公所也在臉書貼出公告表示,因應全台多縣市三級警戒防疫事項,由於部落內多為老人、小孩,為保護鄉內族人健康安全,考量鄉內景點如棚集山、丹林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棚集山,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台灣尋櫟記

為了解決棚集山的問題,作者潘樵 這樣論述:

  一本結合人文及旅行的生態創作,值得您細細品讀!   《臺灣尋櫟記》宛若台灣殼斗科植物的尋寶地圖,透過殼斗科植物的專業知識,以輕快簡約的文字,幻化出我們熟悉的自然生活之美。近年來生態旅遊與鄉村旅遊活動盛行,週休假日進行自然生態觀察,儼然成為最顯熱的行程。透過周遭熟悉的物種,學習各種堅果櫟實的生態環境,是引領自然愛好者入門的關鍵。   在《臺灣尋櫟記》中,潘樵老師生花妙筆,精彩生動的描繪他「尋櫟」 生活故事之外,更提供了台灣殼斗科植物群實的地理分布與生態環境介紹,使讀者悠遊其中進而體會多采多姿的堅果櫟實世界。 作者簡介 潘樵   ●潘樵本名潘祈賢,目前服務於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文學、藝術、旅

行與生態觀察是生活中最主要的興趣。   ●曾出版〈埔里祈安清醮一百年〉〈鄉情書寫〉〈山城埔里步道〉〈感動來自土地〉〈鄉下老師閒賢沒事〉〈水沙連紅茶〉(蛙現台灣)等近五十本書,曾任埔里鎮立圖書館第一屆駐館文學家及南投縣文化局文藝創作班指導老師。   ●曾舉辦〈廟寺埔里〉〈世間有情〉〈文史與水墨的對話〉〈親近台灣〉及〈尋找清涼〉等十幾場藝術個展,並出版水墨畫冊〈美麗與鄉愁〉一書。   ●個人的網頁  潘樵的文藝旅行 art.pulinet.com.tw/panchiau/index.asp?struID=0&cid=8  潘樵的部落格 tw.myblog.yahoo.com/pan369p

an369/

棚集山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更多新聞與互動請上:
公視新聞網 ( http://news.pts.org.tw )
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 ( http://pnn.pts.org.tw/ )
PNN 粉絲專頁 ( http://www.facebook.com/pnn... )
PNN Youtube頻道 ( http://www.youtube.com/user... )
PNN livehouse.in頻道 ( http://livehouse.in/channel/PNNPTS )

中高齡登山者休閒動機與休閒效益之相關研究

為了解決棚集山的問題,作者郭芯怡 這樣論述:

本研究目的旨在瞭解中高齡登山者從事登山活動之現況,並探討其休閒動機與休閒效益之相關。研究採用修編之「休閒動機量表」與「休閒效益量表」為研究工具,進行問卷調查,以屏東縣笠頂山、棚集山、里龍山之中高齡登山者為研究對象,發放問卷450份,回收問卷450份,有效問卷423份,並透過 SPSS 17.0 for Windows 以描述統計、單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雪費事後比較、皮爾森積差相關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處理分析。共獲得以下五點結論:一、參與者的休閒動機、休閒效益均達中上程度。二、不同年齡、參與頻率之中高齡登山者在休閒動機上達顯著差異;不同性別之中高齡登山者在休閒效益上達顯著差異。三、不同性別、教

育程度、婚姻狀況、職業、登山夥伴等背景變項在休閒動機上均無顯著差異;不同年齡、教育程度、婚姻狀況、職業、登山夥伴等背景變項在休閒效益上均無顯著差異。四、45-50歲的登山者「自然體驗」動機大於56-60歲的登山者,每週登山0-1次的登山者「自然體驗」動機高於每週登山2-3次的登山者;男性登山者「生理效益」大於女性登山者。五、中高齡登山者之休閒動機與休閒效益具有顯著正相關,意即參與登山的動機越強,得到的效益也越高。

武威山烏皮茶之保育生物學:分類地位、生態、種子發芽與育苗試驗

為了解決棚集山的問題,作者李承翰 這樣論述:

武威山烏皮茶 (Pyrenaria buisanensis) 為嚴重瀕臨滅絕之稀有植物,目前僅知台灣屏東縣瑪家鄉與來義鄉兩處生育地。根據本研究利用ITS序列分析所得到的親緣關係,確認武威山烏皮茶為台灣特有種,而近緣種為中國的多萼核果茶 (P. jonquieriana subsp. multisepala) 、大果核果茶 (P. spectabilis var. spectabilis) 與長萼核果茶 (P. wuana) 。武威山烏皮茶生育環境為海拔300-1100公尺之原始林或次生林山坡或稜線,土壤具有較好之通氣與排水性,結果量與天然更新情形良好,但生育地受人為干擾程度大且頻繁。武威山烏

皮茶果實為多汁的蒴果,不同於茶科植物典型的乾燥蒴果,並且藉由重力滾落進行散佈,成熟後不開裂或略微開裂。種子較烏皮茶大且無休眠性,新鮮種子之發芽率可達90%,發芽率在30/20℃、25/15℃、20/10℃與25℃之下沒有差異,其平均發芽日數僅在20/10℃明顯增加。種子施用激勃素GA3、GA4與低溫層積4週處理皆可加速發芽,尤以低溫層積效果最為顯著,但對於最終之種子發芽率無明顯影響,兩種GA的促進效應也沒有差異。幼苗為子葉出土型,土壤pH 3-pH 7之間對其苗高與葉數生長沒有顯著趨勢,但土壤pH 6之環境在幼苗生長增量的表現較佳。幼苗容易因為缺鐵而呈現新葉黃化或葉脈間黃化導致生長停滯,施以鐵

肥可恢復其正常生長。以GA處理之種子,發芽後下胚軸有明顯增長,但對後續生長之影響則不顯著。本研究之前武威山烏皮茶尚未被詳細調查或研究,因此這是第一篇對於其親緣關係、果實和種子型態、種子發芽及幼苗培育進行深入探討的研究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