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生長素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整理懶人包

植物生長素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牛勝玉寫的 2020 PASS·綠卡圖書 學霸提分筆記 高中生物 高一至高三 和(英)凱茜·威利斯(英)卡羅琳·弗里的 綠色寶藏:英國皇家植物園史話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遼寧教育出版社 和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所出版 。

明道大學 精緻農業學系碩士班 羅惠萍所指導 黃潤銓的 ‘滿天星’百香果莖頂組織培養之研究 (2021),提出植物生長素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莖頂培養、‘滿天星’百香果。

而第二篇論文中華科技大學 健康科技研究所 郭鐘達所指導 張媛雅的 探討不同有機肥料對金銀花 之生長功效成分之影響 (2021),提出因為有 金銀花、乳酸菌發酵、綠原酸活性、抗氧化能力的重點而找出了 植物生長素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植物生長素,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2020 PASS·綠卡圖書 學霸提分筆記 高中生物 高一至高三

為了解決植物生長素的問題,作者牛勝玉 這樣論述:

本書引入思維導圖構建知識體系。作為促進學習和思考的有效工具,思維導圖不僅可以更直觀地呈現各知識要點之間的聯繫,而且讓學習、記憶過程變得更輕鬆、更高效。

植物生長素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主要科學知識:光合作用是植物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水變成葡萄糖的過程。
這在幾百年間,科學家對於植物生長提出不同的問題,而且透過實驗了解在生長過程中的各項要素,並且結合不同的實驗結果,針對這些要素有了更多了解,
光合作用中之各個要素(水、氣體變化、光、葡萄糖),最終結合眾人的研究,完成課本上出現的光合作用反應(水+二氧化碳—(光)→葡萄糖+氧氣)。

*本場次於2021年8月於科教館5樓科學劇場演出

‘滿天星’百香果莖頂組織培養之研究

為了解決植物生長素的問題,作者黃潤銓 這樣論述:

本研究探討以不同鹽類濃度、培養基型態及生長調節劑,對‘滿天星’百香果莖頂初代及增殖培養之影響。鹽類濃度有1/4MS、1/2MS及MS,以1/2MS培養其培植體鮮重其雖較以MS培養小,但其癒傷組織率低,展葉良好。培養基型態有固態、雙相及液態紙橋培養基,其中液態紙橋培養基其培植體鮮重較重,且無癒傷組織,並展葉良好。生長調節劑有NAA(0~0.04 mg/L)、BA(0~0.4 mg/L)及NAA 0.02 mg/L與BA(0~0.4 mg/L)之組合,於各處理及組合以僅添加0.02 mg/L NAA,其培植體表現良好,鮮重可達15.4 mg,且無癒傷組織形成。初代培養之建立培植體取之季節,在

夏季摘取之培植體,不僅鮮重表現最佳,無癒傷組織生成。經本研究結果‘滿天星’百香果莖頂初代培養,建議培養基鹽類濃度以1/2MS、培養基型態以液態紙橋培養並添加 0.02 mg/L NAA其培植體且有較佳的生長情形。 增殖培養階段,在添加kinetin時,增殖率以0.6 mg/L kinetin結合0.02 mg/L NAA之固態培養基,其增殖率最佳達2.1個芽,其癒傷組織生成率極低。在添加2iP時,培植體伸長效果最佳,濃度0.4-1 mg/L 2iP結合0.02 mg/L NAA之固態培養基,芽長達5.4-5.8mm,但僅在低濃度之0.1 mg/L之2iP無癒傷組織生成,其他各濃度皆有癒傷組織

生成。增殖培養有添加TDZ之處理者皆有癒傷組織生成,且添加TDZ之處理者與其他兩種生長調節劑2iP及kinetin比較,其增殖及培植體伸長皆表現不佳。在溫度試驗增殖及培植體伸長三種溫度雖無差異,但在30。C不僅存活率最高,同時無褐化及癒傷組織生成。最後培養基型態以固態培養基較雙向培養基表現佳,雙向培養基之培植體顏色黯淡,且部分培植體出現玻璃質化的情況。

綠色寶藏:英國皇家植物園史話

為了解決植物生長素的問題,作者(英)凱茜·威利斯(英)卡羅琳·弗里 這樣論述:

1759年皇家植物園成立,宣示了英國領導全世界科學發展的決心。通過帝國的力量,皇家植物園在世界各地建立聯絡網,委託探險家與植物獵人採集大量標本資料,使英國在植物學領域獨步全球。皇家植物園彙集了世間的奇花異卉,成為海內外的科學知識庫,激發了世人移植、栽培和食用植物的文化興趣,以及觀賞和探索其奧秘的強烈欲望。 植物園也留下了許多引人深思的故事:分類學之父林奈過世後,首任園長班克斯協助收藏了其珍貴的標本和文獻,使得重要的植物分類系統得以留存;皇家植物園大力推廣經濟作物橡膠、觀賞植物蘭花和醫藥植物奎寧等物種,極大地影響了人類的生活;外來甲蟲竟能摧毀漫山遍野的榆樹,讓英國引以為傲的鄉村景致一夕消失,而

植物園立志重現昔日風貌…… 凱茜•威利斯(Kathy Willis),英國皇家植物園(邱園)現任科學主管、牛津大學生態學教授和墨頓學院研究員。在生態學和生物多樣性領域有近三十年的教學與研究經驗,獲獎多次。 卡洛琳•弗裡(Carolyn Fry),英國皇家地理學會《地理雜誌》前編輯,周遊列國尋找精彩故事。現為自由撰稿人,作品散見於《新科學家》《衛報》《每日電訊報》《泰晤士報》等。共著有七本書,其中包括著名的《植物獵人的傳奇故事》( Plant Hunters )。 序言 第1章 植物命名:老蘇鐵的見證 第2章 全球探險:植物搜集者的足跡 第3章 乾燥壓制

:標本館之由來 第4章 流行疫病:愛爾蘭大饑荒 第5章 植物分類:歸併與拆分 第6章 人工馴化:美輪美奐的王蓮 第7章 經濟作物:橡膠的發現及妙用 第8章 生態平衡:蘭花狂熱的傳奇 第9章 植物侵略:杜鵑花的惡作劇 第10章 遺傳奧秘:菜園裡的豌豆 第11章 光合作用:空氣和陽光 第12章 多重基因:美味的香蕉 第13章 真菌罪犯:榆樹林的消失 第14章 野生近緣:保存遺傳多樣性 第15章 藥用植物:金雞納樹皮及其他 第16章 重大突破:發現植物生長素 第17章 植物方志:全球物種大全 第18章 樹木之道:老櫟樹因禍得福 第19章 生命之囊:種子庫的使命 第20章 基因改造:模式植物擬南芥 第

21章 進化譜系:開花植物的歷史 第22章 熱帶雨林:形形色色的棕櫚 第23章 人與自然:保護生物多樣性 第24章 造福人類:綠色的聖土 第25章 無盡財富:偉大的生產者 致謝 延伸閱讀 植物在地球上出現得比人類要早。遠在三十八億年前,它們就先在海洋裡建立了自己的棲息地。後來,大約四億八千萬年前,當陸地從海水中浮出的時候,植物便隨之亮相,給地球的表面覆蓋上了薄薄的一層綠色地毯。相比之下,人類在地球上立足的歷史則不過短短的兩百萬年。 植物物種比人類多。據信,地球上大約有 50 萬種植物,相比之下,現代人類只有一種。就有機碳的總品質而言,兩者也相差懸殊——在陸地上,植物的體量

約是動物的一千倍。 人類離不開植物。植物為我們提供氧氣、食物、服裝、住房、燃料、醫藥和運輸工具,以及可存儲知識的紙張。它們為我們所從事的一切提供基本原料,無論人類索取多少,至少到目前為止,它們都源源不斷地生產出來。我們需要搞清楚這個驚人的、毫無怨言的慷慨資源的來龍去脈,瞭解它是如何運行的,以及如何保護它。我們需要制止由於疏忽、意外或故意犯下的錯誤而使這個寶貴的資源遭到破壞。 儘管地球上的植物如此重要,但令人驚訝的是,人們將之作為一門真正學科的歷史卻不到兩百年。如我們所知,植物學在科學殿堂中的輩分較低,它不得不格外努力奮爭,來為自己贏得一席之地。植物學研究的很大一部分工作是在英國皇家植物園—

—邱園(Kew Gardens)——完成的。這座美麗的園林坐落在悠緩蜿蜒的泰晤士河畔,它位於倫敦西面,離市中心約 10 英里。 邱園是在 1759 年由奧古斯塔公主創立的,她的夫婿是英王喬治二世(King George Ⅱ)的長子,即威爾士親王弗雷德里克(Frederick Prince of Wales)。邱園占地 300 英畝,約合 121 公 頃,作為一座皇家花園和人們喜愛的休閒場所,在倫敦郊外高檔社區的擴張過程中,它一直被保存下來。當鼓搗植物發展成為一門科學學科之後,邱園便很自然地成為一個理想的研究基地。這種部分是公共園林、部分是科研機構的植物園便從此誕生了。隨著時間的推移,植物園如

雨後春筍般大量出現,遍佈世界,在全球形成了一個獨特的植物生命網路,無奇不有,氣象萬千。 今天,在邱園裡工作的科學家有三百餘名,包括為植物命名的分類學家、做比較研究的系統學家,以及自然保護學家、植物防疫檢疫專家及其他研究人員。他們的研究課題包括土地使用、植物的天然價值和食品問題等,其影響波及社會、政治和經濟各個領域。毋庸置疑,自邱園創立二百五十年以來,科學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和突飛猛進的發展,譬如對分子生物學的理解,以及用來揭示其奧秘的技術。但是,早年的科學家們試圖回答的一些問題至今仍然懸而未決。 最早的植物科學家是一批真正的開拓者。他們經常要同世人的偏見和冷漠做鬥爭。在過去,植物學並不是正宗

的科學學科,頂多被視為一門非正統的學問,供紳士和淑女們消閒解悶兒。絕大多數的植物學家最初都是從事其他職業的——花匠、工程師,有的甚2 綠色寶藏:英國皇家植物園史話 至是和尚或修士。他們被視為有古怪癖好的人。有些人在帝國的對外征服和探險活動中被允許隨行,譬如約瑟夫•班克斯(Joseph Banks)參加了詹姆斯•庫克(James Cook)船長率領的第一次遠洋航行,但僅此而已。這些先行者中有一些赫赫有名的人物,他們的成功事蹟或悲劇故事引人入勝。當然,也有些人默默無聞或失敗了,他們做出的推斷是錯誤的,甚至誤入了歧途。不過,真正奇妙無窮的是植物本身。來自帝國各個角落的稀奇古怪的植物,從小巧如蜜蜂

的蘭花,到人可在上面行走的巨大睡蓮,激發了人們移植、栽培,並往往嘗試食用的興趣,以及觀賞和探索其奧秘的強烈欲望。 一位偉大的科學家曾經說過,最重要的工作不是積累資訊,而是提出挑戰性的問題並找出答案。當今世界面臨的一些最嚴重的挑戰是:氣候變化(尤其是大氣層中二氧化碳的增加)、人口增長、食品安全和疾病防治。這些問題都同人類與植物的共生關係緊密相連。植物肯定能夠為我們提供某些解決辦法。今天,植物學的術語比以往增加了很多,面臨問題的層次也不同了,我們大可以滿懷信心地說,人類絕不會再允許由於缺乏對遺傳多樣性的瞭解而導致整個國家出現大饑荒——如 19 世紀 50 年代在愛爾蘭發生的悲劇。不過,通過這本書

,我們會驚訝地發現,早已仙逝的拓荒者們提出的問題仍未解決:植物究竟是如何將自身的有用性狀傳遞給下一代的?——現代遺傳學之父格雷戈爾•孟德爾(Gregor Mendel)凝視著豌豆如此發問。當政治踐踏了科學的自由,會發生什麼悲劇?——列寧格勒失陷後,尼克拉•瓦維洛夫(Nikolai Vavilov)領導的研究小組成員為了保存植物標本,竟在冰冷的地下室裡活活地餓死,因為那些珍貴的標本未來可能成為千百萬人的食糧。本書是對植物學產生及其發展歷史的獨特考察,它清晰地列出

探討不同有機肥料對金銀花 之生長功效成分之影響

為了解決植物生長素的問題,作者張媛雅 這樣論述:

摘要金銀花的藥理活性及中草藥的重要性,因此本次研究進行有機栽培種植有別於過去種植方式,特別以有機栽培種植,進一步了解是否可提升金銀花的主成分綠原酸的藥理活性,透過本次論文發現兩種不同的有機液態肥料CUST01及有機液態肥料CUST03種出金銀花的品質及產量有非常明顯不同,結果是有機液態肥料CUST03的發酵時間使金銀花品質為最佳。 不同的菌株及不同的發酵時間温度再進行比對,金銀花主要成分綠原酸成分活性是否能夠提升,本研究出乳酸菌CUST3-27菌株進行發酵3,7,14天進行發酵比對,除此之外以不同的溶劑水、乙醇、乙酸乙酯萃取金銀花並探討成分綠原酸成分活性是否能夠提升,結果有機液態肥料CUST

03及乳酸菌CUST3-27菌株以『七天的水萃取方法』之綠原酸濃度表現最佳,金銀花在不同發酵條件與萃取溶劑之绿原酸活性濃度6.83±0.38% 為最佳。 萃取方式則是『水萃取方法』之綠原酸濃度,較乙醇與乙酸乙酯萃取效果為佳。乾燥後提煉出金銀花水萃物 (LJ-W),本次使用10, 25與50mg/mL金銀花水萃物 (LJ-W)濃度在這條件下,探討大鼠體內細胞的抗氧化酵素含量,分析是否有增加。在大鼠肝細胞抗樣化酵素之分析,亦大鼠體內細胞的抗氧化酵素GSH、GST、CAT與SOD是否能夠提升大鼠初代肝細胞中的抗氧化能力,其相較於控制組之酵素活性分別上升28.31±4.01、187.66±42.93、

18.6±1.78與0.5±0.28 (nmol/mg protein)。本實驗證實有機栽培金銀花水萃物(LJ-W)以大鼠初代肝細胞試驗中,能有效提升多種酵素之抗氧化能力。關鍵字: 金銀花、乳酸菌發酵、綠原酸活性、抗氧化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