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地生態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整理懶人包

極地生態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曹毓倫,陳俊中寫的 極地生態小百科 和黃莉娜的 南極企鵝北極熊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世一 和天地圖書所出版 。

國立東華大學 海洋生物多樣性及演化研究所 柯風溪所指導 潘韋伶的 南極魚類及無脊椎動物體內持久性污染物生物累積分析 (2011),提出極地生態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南極、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生物累積、多環芳香烴、有機氯農藥、多溴聯苯醚。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森林系所 陳朝圳所指導 胡瀞予的 應用MODIS影像數據估測台灣陸域初級生產量 (2009),提出因為有 MODIS NPP產品、土地利用型、氣候生態區的重點而找出了 極地生態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極地生態,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極地生態小百科

為了解決極地生態的問題,作者曹毓倫,陳俊中 這樣論述:

極地生態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 #漫漫改革路 』EP.11 縣長承諾完善動保政策,一年過去到底做了什麼?

上週 #走私動物 遭安樂死新聞一出,讓動保的議題備受討論。

必須說,雲林縣非常不注重動保政策,去年6月,賢仔針對縣內的動保政策公開質詢縣長,首先針對 #動物安樂死的問題,去年縣內就有發生,但張縣長卻渾然不知;再者,縣內的 #動保自治條例 自2009後都沒有再修改,許多法規已經早已 #不合時宜;最後,雲林縣是 #全台唯一沒有公立收容所 的縣市,每年要花費約570萬的委託收容費用,是筆不小的開銷。

「我想友善保護動物是我們的政策,那無論是成立公立動物收容所,或是其他一種生態園區,我想能夠保護、尊重動物的生命,我想這是我們一定會積極地來做。」張縣長承諾。

但是,一年過去了,「雲林縣動保自治條例」仍未送進議會審議,張縣長說的生態園區,更是沒有任何進度。真心希望張縣長每天回家見到歐古時,不要忘了歐古有很多好朋友還在外飄零,等著張縣長的友善政策。

🐕黑糖教會我的事:一份對於生命的尊重 推動動保自治條例
https://www.facebook.com/nppyuhsien/posts/929550510826453

🐕曉河阿姐的狗園
https://www.facebook.com/nppyuhsien/posts/1122899581491544

🐕貓貓狗狗遭路殺,我該如何幫上忙?
https://www.facebook.com/nppyuhsien/posts/1240096683105166

南極魚類及無脊椎動物體內持久性污染物生物累積分析

為了解決極地生態的問題,作者潘韋伶 這樣論述:

極地環境的低溫和極地生物依賴脂質儲存能量的特性,使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容易在此地區隨食物鏈產生生物累積,對極地生態系統可能造成衝擊;本研究針對南極地區的魚類及無脊椎動物體內之三種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多環芳香烴、有機氯農藥和多溴聯苯醚進行分析調查。23種總多環芳香烴(t-PAH)在南極魚類及無脊椎動物體內濃度範圍分別為6 ~ 27 ng/g ww及7 ~ 753 ng/g ww,其中以三環的phenanthrene佔最大比例;15種有機氯農藥(t-OCP)在南極魚類及無脊椎動物體內濃度範圍分別為6 ~ 39 ng/g ww及4~123 ng/g ww,以蟲必死(HCH)系列的農藥為主要組成,DDT系

列的農藥次之;17種多溴聯苯醚(t-PBDE)在南極魚類及無脊椎動物體內濃度範圍分別為0.1 ~ 0.4 ng/g ww及0.1 ~ 125 ng/g ww,魚體內以BDE15及BDE183的濃度最高,無脊椎動物體內則因物種而不同。依不同部位進行分析的南極魚類及海膽,體內的持久性有機污染物主要累積在含脂量高的內臟及卵(生殖腺)中。南極生物體內的持久性有機污染物濃度,可能受其棲息地、食性及代謝機制之間的交互作用所影響;生物體內的PAH和PBDE濃度和生物的營養位階有顯著負相關,OCP濃度和生物體內的脂肪含量呈正相關。本研究中累積在南極生物體內的多環芳香烴和有機氯農藥,與世界許多其他地區的海洋生物

達到相似的濃度,而多溴聯苯醚則較其他地區的濃度為低。

南極企鵝北極熊

為了解決極地生態的問題,作者黃莉娜 這樣論述:

  這是作者繼《環球極光攻略》後,其極地旅遊系列的第二本作品。作者常到極地探索,對極地三小萌:皇帝企鵝寶寶、北極熊寶寶和豎琴海豹寶寶,一見鍾情。為着了解和記錄牠們的特質和生活,她不畏嚴寒,拍下精彩照片,寫下新奇故事,藉本書與讀者分享。

應用MODIS影像數據估測台灣陸域初級生產量

為了解決極地生態的問題,作者胡瀞予 這樣論述:

淨初級生產量(Net Primary Production, NPP) 為研究全球氣候變遷與陸域生態系之核心資料之一。NPP之估算方式有很多種,而將遙測數據應用於NPP的估算模型中為目前的趨勢。MODIS初級生產量產品(MOD17)為第一個以1 km空間解析力及8天的時間解析力,進行規律的重複監測植被NPP的即時監測(near real-time)資料,該項資料對監測生態環境,自然資源和環境之變化有很大的幫助。本研究以2001年至2006年的MODIS NPP產品,對台灣全島植被之NPP進行不同尺度之時空變異分析探討,並藉由氣象資料於台灣全島劃分氣候生態區,分析氣候因子對各氣候生態區NPP之

影響。結果顯示,台灣全島植被的NPP分布於2001年至2006年間大致上並無明顯的變異,且呈現出隨著海拔升高而NPP逐漸降低之趨勢。2001年至2006年之NPP值範圍介於50.40~2,062.30 g C m-2 y-1,全島植被年平均NPP以2005年為最高(1,117.88±286.24 g C m-2 y-1),2001年為最低(932.44±256.78 g C m-2 y-1)。全島植被6年的年平均NPP最小值為63.37 g C m-2 y-1,最大值為1,922.00 g C m-2 y-1,全島植被6年NPP平均值則為1,035.64±268.71 g C m-2 y-1。

2001年至2006年台灣全島植被之NPP組成介於1,000-1,500 g C m-2 y-1之間,約佔全島總面積的24.20%-54.53%。2001年至2006年台灣全島植被年平均NPP有80%以上之面積呈增加之趨勢,而增加的區域主要分布於山區部份。而呈減少趨勢之區域,則只佔全島植被面積的6%,其多分布於較為接近城市之區域及部分山區。台灣全島有超過60%的面積為IGBP之森林分類型,其中面積最廣的為常綠闊葉林,佔全台灣分類面積的37.47%。2001年至2005年間之IGBP土地覆蓋物類別中,草地類別的轉移率為所有植被類型之土地覆蓋物類別中最大者,主要係轉移至森林(25.93%)及農田(

27.76%)。各IGBP林型分類之NPP平均值皆分別與其他分類型具顯著之差異性,其中以常綠闊葉林之6年平均NPP為最高(1083.49±217.12 g C m-2 y-1),最低者為常綠針葉林(834.78±243.11 g C m-2 y-1)。台灣地區依照IPCC之氣候區與生態區劃分標準,可將台灣分成極地、寒帶山區系統、溫帶山區系統、亞熱帶潮濕林、亞熱帶山區系統、熱帶雨林、熱帶潮濕落葉林與熱帶乾燥林等8種生態區,其中以亞熱帶潮濕林面積最大,佔全台面積約54.00%。熱帶雨林之6年平均NPP為8種氣候生態區中最高(1370.96±426.26 g C m-2 y-1),最低者為極地(73

6.39±147.63 g C m-2 y-1)。氣候因子對氣候生態區的影響,以熱帶潮濕落葉林較其他生態氣候區敏感,尤其對溫度之相關性為最高,而溫帶山區系統與溫度之相關性則為最低者;極地與降雨量的相關性較為其他氣候生態區高。台灣重要樹種之NPP,呈現以闊葉樹種高於針葉樹種之趨勢,而針葉樹種中,又以人工林之NPP高於天然林。與前人研究之NPP數據比對,結果顯示本研究所估算之NPP數據仍位於常態之數據範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