殯葬業面試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整理懶人包

殯葬業面試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寫的 工作的身體性:服務與文化產業的性別與勞動展演 和盧拉拉的 命案現場清潔師:跨越生與死的斷捨離‧清掃死亡最前線的真實記錄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巨流圖書公司 和橡樹林所出版 。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 陳斐娟、楊國柱所指導 吳金奇的 臺灣喪禮服務乙級技術士證職場效益之研究 (2020),提出殯葬業面試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喪禮服務乙級技術士證、喪禮服務、職場效益。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中央大學 土木工程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林志棟所指導 吳正士的 建置生命紀念園區營運階段管理模式之研究以新北市某民間公共紀念園區為例 (2011),提出因為有 殯葬業、生命週期、永續經營的重點而找出了 殯葬業面試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殯葬業面試,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工作的身體性:服務與文化產業的性別與勞動展演

為了解決殯葬業面試的問題,作者 這樣論述:

  台灣直到近年來,關於女性低階白領工作的勞動過程、身體和情緒勞動的操作、當代服務業與性╱別的期刊或專書論文才逐漸增加。這應是與大量互動式服務性質工作的興起,以及被認為符合女性特質、女性天生就會做的刻板認知有關。同時,服務性工作流動性高、偏向個人式的服務,也不如工廠內的勞工般較易凝聚集體意識和抗爭動力,早期的相關研究因此較少探討服務業勞工的自主和性別意識。   本書收錄的文章主要包含三個主題:工作、身體、性與性別。其中任何一個面向都可以單獨成為一個研究主題或一本書籍。將三個主題結合在同一本書中,不僅是要顯示議題之間的交織性,也是要說明:早期以製造業男性及其陽剛的身體作為「工人」、「勞動者」的

社會想像,已然無法解釋當前服務業與女性受薪階級的日常勞動圖像。服務性工作中的互動過程、勞動結果、具有性別意涵的各式身體勞動需要更多研究能量的投入,讓個體的勞動血汗和過程被看見。   編者簡介 張晉芬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社會學系博士。研究興趣為勞動市場、性別研究、社會階層化。主要出版品之一為《勞動社會學》(2015,政大出版社)。目前正進行台灣醫護人員的勞動過程與待遇之研究。 陳美華   中山大學社會學系教授。英國約克大學婦女研究中心博士。研究興趣包括工作與性/別、親密關係、性產業政策。相關研究成果包括本地性工作研究、兩岸跨國性遷移,以及對異性戀常規

性的批判,已相繼刊登於中、英文期刊。   序言 Part1 美學勞動 第一章    性別、勞動身體與國家:台灣商展小姐,1950s-1960s ︱吳怡靜、王秀雲 第二章    名模養成:模特兒工作中的身體、情緒和自我 ︱楊雅清 第三章“Gi Su Na Mi Tminun Na O” 我們還在織布:當代文面族群編織勞動的轉    化與存續 ︱賴淑娟、羅中峰   Part2 照顧勞動 第四章 為何無法消除敵意工作環境?分析醫院內處理性騷擾事件的權力運作 ︱張晉芬 第五章 「每個人的身體都不一樣」:居家照顧服務中的身體工作 ︱葉怡廷 第六章 「沒有她們、我們關門」:外籍看護工在小型長期照顧機

構的勞動實踐 ︱王潔媛 Part3 親密勞動 第七章 美髮作為身體工作:從苦勞到美感協商的身體化勞動 ︱陳美華 第八章 從「禁忌」的身體到「合宜」的身體:禮儀師的勞動過程分析               ︱蘇毅佳 第九章 男男情慾按摩中的身體工作:親密關係的劃界與跨界                   ︱陳伯偉、王宏仁 推薦文獻及影片╱紀錄片 名詞索引   序   本書收錄的文章主要包含三個主題:工作、身體、性與性別。其中任何一個面向都可以單獨成為一個研究主題或一本書籍。將三個主題結合在同一本書中,不僅是要顯示議題之間的交織性,也是要說明:早期以製造業男性及其陽剛的身體作為「工人

」、「勞動者」的社會想像(Acker 1990)已然無法解釋當前服務業與女性受薪階級的日常勞動圖像。尤其,過往勞動社會學常以男性工人階級關心的議題,以及製造業勞動過程的霸權/專制觀點,作為核心理論圖式的研究途徑,明顯無法適當地勾勒當前女性在服務業中的勞動形態與勞動過程。   台灣自1995 年開始,服務業的就業人數就突破所有就業人口的50%;即使在那之前,服務業所占比例也高於製造業。2017 年服務業的就業人數超過673 萬人,其中女性占了54% 。在台灣,除了學位論文之外,大概是到藍佩嘉(1998)、陳美華(2006)等人的研究發表之後,關於女性低階白領工作的勞動過程、身體和情緒勞動的操作

、當代服務業與性╱別的期刊或專書論文才逐漸增加。這應是與大量互動式服務性質工作的興起以及被認為符合女性特質、女性天生就會做的刻板認知有關。同時,服務性工作流動性高、偏向個人式的服務,也不如工廠內勞工般較易凝聚集體意識和抗爭動力,早期的相關研究因此較少探討服務業勞工的自主和性別意識。服務性工作中的互動過程、勞動結果、具有性別意涵的各式身體勞動需要更多研究能量的投入,讓個體的勞動血汗和過程被看見。   服務業中屬於女性的工作並非都需要與服務對象或客戶直接互動,然而,即使是「單純的」性/別化身體的公開展示,在面對群眾或觀眾時,仍需要展現適當的表情和肢體動作。在早期、當台灣社會的經濟尚未起飛之際,雖

然服務業只是初具發展,但商業銷售活動已開始利用女性作為產品代言人。在第一個單元「美學勞動」中,吳怡靜及王秀雲的〈性別、勞動身體與國家:台灣商展小姐,1950s-1960s〉藉由歷史和訪談資料,勾勒出台灣在戰後動員女性展露身體美學的勞動過程,並探究勞動者的自我認知。這些身體化的展演都經過組織安排下的面試和職前訓練,對於求職者和受僱者的外貌和身材有特定要求。楊雅清的〈名模養成:模特兒工作中的身體、情緒和自我〉分析在光鮮亮麗的模特兒產業背後,資本家如何透過嚴厲的身材檢選、反覆訓練各種身體技藝,包含微笑、走路姿勢、優雅站位等,將一個個女體轉化成可配合客戶要求、符合時尚標準的商品化身體。   過去的勞

動研究提到工匠精神,幾乎都是指男性擅長的技術,如:鐵匠、金匠;女性擅長的技術幾乎從未被視為工匠技藝的一種。在家庭中煮飯燒菜的大都是女性,有「媽媽的味道」似乎是對餐飲食物的高度讚許,但勞動市場中多數大廚都是男性。編織或做衣服自古以來是女性的專業,「男耕女織」即是描寫農村社會時常用的詞彙。然而,在現代資本主義社會中,知名的服裝設計師大都是男性,日常負責家中縫紉事務的仍然是女性;台灣許多中小企業是靠紡織起家,但女性也多數是老闆娘而非老闆(呂玉瑕 2001)。漢人社會如此,當前的原住民族社會也似乎把女性的編織技能視為居家自娛、頂多是具有族群和文化色彩的副業。本單元的第三篇文章─賴淑娟及羅中峰的〈“Gi

Su Na Mi Tminun Na O” 我們還在織布:當代文面族群編織勞動的轉化與存續〉─顯示,編織作為原住民族群內女性代代相傳的技藝,雖然無法讓她們開工廠、成為名牌設計師,但藉由教導與學習,使用網路科技,擴展勞動過程的疆域,讓女性的勞動與經濟、集體記憶和族群認同連結。   在第二個單元「照顧勞動」中,三篇文章均為探討照顧工作的勞動過程與互動難題。在多項女性主導的白領工作中,護理算是相對而言工作報酬較高的職業。然而,在關於工作場所性騷擾的研究中,護理這項職業經常是被研究的對象。過去已有文獻揭露護理人員經常受到性騷擾。張晉芬的〈為何無法消除敵意工作環境?分析醫院內處理性騷擾事件的權力運作

〉則進一步探討,當性騷擾發生後,醫院內部如何處理以及其中涉及的權力運作。利用對醫院護理人員間接詢問所獲得的資料,作者發現,性騷擾被正式處理的機率低,處理方式也依加害人的身分而有所不同。當加害人為醫師或主管時,受害人明顯較可能離職;對後者來說,在權力關係不平等的階級結構下,醫院並非是一個友善的工作場所。   根據勞動部的調查(2018a, 2018b),低階服務業職位的平均月薪在職業結構中居於下層,尤其是那些必須直接在他人身體上勞動的身體工作者。例如,居家看護的平均月薪約為2 萬9 千元,外籍看護的報酬通常低於基本工資。由於這些工作大都是由教育程度中等的女性擔任,且其中不乏移民女性,不需要技術

和太多知識、單一和重複的過程成為大眾對這些工作的刻板印象。然而,從葉怡廷的〈「每個人的身體都不一樣」:居家照顧服務中的身體工作〉及王潔媛的〈「沒有她們、我們關門」:外籍看護工在小型長期照顧機構的勞動實踐〉這兩篇文章可知,互動式的服務工作都需要依顧客或被照顧者(或其家屬)的特性和要求,付出高度的情緒和身體勞動,也要隨時因應突發狀況而有所變通。   第三個單元「親密勞動」所收錄的文章呈現出美學、照顧、與親密間的交錯關係及勞動過程的複雜性。在台灣,多數美髮師的月收入是2 萬6 千元左右,僅有少數髮型設計師可能賺取更高的薪水。陳美華的〈美髮作為身體工作:從苦勞到美感協商的身體化勞動〉顯示,照顧與剪髮

都需要具備一定的知識和技術。有些美髮師甚至自費出國學習髮型設計,但這種自發性的在職訓練所累積的人力資本卻未必反映在她們的社經地位上。並非所有互動式服務都是由女性提供,展現美感也未必都是顧客最想要的。陳伯偉及王宏仁的〈男男情慾按摩中的身體工作:親密關係的劃界與跨界〉突破異性戀關係的想像,利用訪談及觀察,探討男男按摩的過程中,金錢與情慾交流的關係。他們指出,男性按摩師固然必須具備展演有限親密(bounded intimacy)的能力,以進行認同劃界的工作,但也經常與顧客發生情慾溢出邊界的現象。   進一步而言,並不是所有服務性工作都是針對活著的人。蘇毅佳的〈從「禁忌」的身體到「合宜」的身體:禮儀

師的勞動過程分析〉從殯葬業中禮儀師對大體的處理過程,指出其勞動過程的複雜性,包括美學、心理、情緒和身體勞動的要求。即使沒有了生命,人死後的軀體也不能完全被當作物品看待,因為這個身體不僅曾經是活生生的個人,對家屬也深具意義。對大體的謹慎處理既是對往生者的尊重,也是要做給活著的人看,當中自然脫離不了殯葬業的商業考量,以及禮儀師也是受僱勞工的成本計算。   本書所收錄的文章及編輯過程具有幾項特色。第一,所有文章都是原創性的實證研究,論述的基礎來自於各個作者藉由訪談、觀察、歷史檔案或問卷調查所獲得的資料進行分析。第二,每篇文章都經過至少兩位學者的兩階段匿名審查(初、複審)。第三,本書所收錄的九篇文章

中,有六篇改寫自作者的學位論文,其中一篇專門為本書撰寫(賴淑娟及羅中峰),都是首度發表的文章。張晉芬、陳美華、陳伯偉及王宏仁的文章已在期刊上發表,但投稿本書後,仍經過相當程度的修改,以符合專書的要求。   這本書能夠順利完成要特別感謝張逸萍小姐的全方位協助,包括與作者和審查人聯繫,校訂和編排文章格式,並且協助其他多項行政事務。謝麗玲小姐專業的校對和文字編輯大幅提高文章的學術性和可讀性。同時感謝巨流公司出版部同仁對於出版本書的鼓勵與支持。   主編 張晉芬、陳美華 2019 年6 月 第三章 “Gi Su Na Mi Tminun Na O” 我們還在織布 四、從邊緣到中心的部署 Cliff

ord 指出:「部落藝術都是原住民社會與文化振興的根本一環。在實踐上,當個原民藝術家需要用偶發的方式把各種分歧世界給連接起來。『藝術家』的身分因此是個銜接與翻譯的場域,其內涵會視所處的跨文化角力場之不同而有異」(克里弗德 2017:367)。從「傳統肩負者」的自覺意識來看,本文所討論的織女正是這場文化運動的核心角色。 當文面族群女性的編織從傳統家戶勞動的照護,轉化為族群文化的象徵與經濟營生的工具,針對這些編織功能的轉化,本文特別著重在三個面向的觀察。首先是水源部落Mwaray da 陪伴教學團體的開始與擴展,使得織藝的學習以跨界自體繁殖的方式擴展到花蓮西林村,甚至宜蘭縣的南澳鄉,繼續衍生;尤其

透過網路分享的平台,形成一股編織熱的現象。再者是織女嘗試與國家行政體系協商,叩問博物館典藏的大門,進入博物館親撫早期以國家或學術權威蒐藏入庫的織品,藉著分析祖先織品織紋與技術,再進行重製與展覽的工作。最後是將編織與市場機制結合,除了將織物轉化為文創商品,輔以編織技藝的展演與文化故事的訴說,從中取得文化分享的空間與經濟的動能。 前述織女返回編織文化根源,透過銜接、翻譯與展演的過程,使得編織文化在當代社會中以多元的樣貌呈顯文面族群女性的「現身」。其中所產生的自信心、族群認同、社會連結與經濟收入,都成為從邊緣到中心之協商資本。 (一)陪伴教學、編織記憶與社會行動:學習擴展與認同建構 Mwaray d

a 最早是由名為Meyce Yusi(宋美枝)的太魯閣族女性所發起;她20 多年前從紅葉部落嫁到水源部落,婚嫁的前一天,Meyce的老奶奶依太魯閣族習俗,送給Meyce 她長年使用的ubung(傳統織布機)及編織的qabang(被單)。這台織布機與被單成為她婚後思念娘家時的撫慰與對老奶奶的記憶,最後成為她想學習編織的動機。當時在水源部落還能記得織布的老人家不多,幸好Meyce 先生的伯母還會編織,Meyce 就向伯母學習,有時少數幾位老人家也會串門子來看她織布,給她意見。

殯葬業面試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主題:全球都在瘋兼差!! 各國兼職行業千奇百怪?!
想看完整版嗎?點我就對了►►https://youtu.be/8N4wZ7Hy_QU
藝人來賓:黃小柔、陳德烈
各國代表:夢多、杜力、吳子龍、費丹尼、肯納、張和平、凱琳、蕭彰程

誰說外國人比較懶?下班後他們一刻不得閒,為了生活拼命賺錢狂兼差?!各國特殊兼職工作又有哪些?!日本殯葬業薪水超級高,夢多為賺生活費曾去面試洗屍體?!巴西每天太多人死於意外,費丹尼朋友竟靠賣棺材半年就換進口轎車?!義大利兼差讓人好害羞,吳子龍弟弟幫馬配種每月收入竟多上萬元?!南非兼差野生保育員超危險,肯納友人每天近距離接觸兇猛動物還跟非法獵人槍戰?!杜力姐姐靠探望假釋犯人賺外快,居然差點丟掉小命?!到底各國還流行哪些兼職工作?精彩內容請鎖定晚間11點《2分之一強》!

#兼差 #小三 #團購 #OL #裸體 #工作 #舞者 #夜店 #吊花場 #特殊 #職業 #伴遊

★訂閱【2分之一強】Youtube►►https://bit.ly/2Jg6lG5
★YouTube限定獨家【2分之一強網路版】►►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yi-Ztspx3aklCPyt4y5uGioPwPZvU7m7
★打工換宿遊台灣【請問 今晚住誰家】►►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Sbc11qZgT1-EsK2A-Zxbzk9jlPsvQujN
★兩性育兒新知【媽媽好神】►►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VdCfXX7j884-B-zY3zhLlyPf_zQ1lkNy
★健康醫療知識【醫師好辣】►►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L4ugceG1iyeMfbLvWecAs3re_dOBHR9f
★和曾國城一起動動腦【全民星攻略】►►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ktxyvtfjgOO3q9B8C2dkcad5m0Z89pQD
★關注【2分之一強】粉絲團►►http://bit.ly/2mrp432
★官方 IG 追起來(@ebchalf_n_half)►► https://pse.is/GE7WW

臺灣喪禮服務乙級技術士證職場效益之研究

為了解決殯葬業面試的問題,作者吳金奇 這樣論述:

  本研究旨在探討喪禮服務乙級技術士證職場效益之研究。因此,研究目的為:(一)瞭解殯葬禮儀從業者,對取得乙級技術士證後,專業知識的提升及助益情形;(二)瞭解殯葬禮儀從業者,對取得乙級技術士證後,專業技能職場實務運用情形;(三)瞭解殯葬禮儀從業者,對取得乙級技術士證後,在職業市場上效益影響的看法。至於,研究採取質性研究取向,以「深度訪談法」為主,作為蒐集研究資料之方法,並以立意選取任職公司大、小規模之參與研究者共25位,研究對象分為喪禮服務人員13位、殯葬服務主管12位兩類受訪者。最後,以主題分析法將訪談文本,以系統性歸納分析整體後,以提出本研究結果與建議。對此,本研究結論如下:一、學科尚能提

升及有助實務應用的有「宗教服務」、「初終至入斂」、「殯葬服務禮俗」、「社交禮儀」與「服務倫理」、「殯葬法規」、「後續關懷」等專業知識。二、學科未能提升及未有助於實務應用的有「臨終關懷」、「悲傷輔導」等知識,前項在臨終階段,因無法觸及臨終者,所以基本僅能給予「悲傷關懷」協助。三、術科實屬有提升及有助於實務應用的是「治喪流程規劃書技能」、「定型化契約實務技能」、「撰擬殯葬訃聞技能」等技能;其次,「奠禮流程安排技能」及「靈堂布置技能」等,相較前三項專業技能,僅屬於有些微提升及助益。四、術科未能提升及未有助於實務應用的有「撰寫奠文」、「手摺國旗」、「司儀主持」,但可作為備用型技能,而此三項技能較適合作

為司儀檢定的核心職能。五、當前持有喪禮服務乙級,有助獲取職場面試機會,但非獲得工作就業之保證。六、取得喪禮服務乙級證照,較受大規模禮儀公司青睞,能獲數千元之額外加薪。七、實際乙級證照普及後更不具升遷優勢,只被視為低階基礎證照或是基本門檻。八、乙級考證訓練及費用補助,大、小公司都較無正向幫助,目前大公司較願意補助修習禮儀師專業學分費用,普遍從業者多半須自費報名考試及證照班。九、乙級證照之就業市場效應,不若禮儀師證書更具效益,就專業形象展現方面,持有乙級者並無實質幫助,在職稱尚無明定,也不像禮儀師能彰顯專業認證。十、投入大、小規模殯葬禮儀服務職場,大公司有明確工作階梯的內部升遷制度,以及完善的薪資

制度,會依據人員職級、績效給予獎金抽成;而小公司因考量人力成本,較無法落實底薪制度,多採用殯葬人力,而薪資較以論件計酬。  承上述結論,研提具體建議,以供經營管理者及相關主管機關參考,各建議臚列如下:一、應修訂《喪禮服務技能檢定規範》有關「悲傷輔導」知識應用之專精內涵,實際人員僅就喪禮服務,較能善盡悲傷撫慰與支持,僅能給予「悲傷關懷」。二、中央應針對申請經營許可資格條件修法,審視不同大、小規模經營許可申請者,應具備服務據點聘僱乙級技術士證人員張數。三、建議我國喪禮服務職類證照應採分項檢定模式,可借鏡美、中、澳分項檢定採分級方式,將乙級視為基礎門檻,才得已參加委外分項辦理單項考證職類檢定,若具備

所有證照,則會再換發特殊證照。四、考量喪葬禮儀服務範疇,實務殯葬司儀專業化需求,應委外辦理「殯葬司儀」職類檢定認證,可將摺旗、引導撰寫奠文及司儀主持皆納入核心職能。五、彰顯殯葬服務價值,應將專業融入服務過程,倡導名片印製證號,且可就職業證照級等規劃適切職稱,便於大眾就名牌識別。六、提供實質轉介及悲傷關懷服務,可開創服務連結專業諮商輔導及宗教師開發關懷app作為新的服務設計。

命案現場清潔師:跨越生與死的斷捨離‧清掃死亡最前線的真實記錄

為了解決殯葬業面試的問題,作者盧拉拉 這樣論述:

「走,上裝備,該出任務了!」   我們掃的不只是案件現場── 我們出現、我們離開, 只為了抹去生命消逝時殘留的痕跡, 消除人們心中的恐懼與傷痛……。 在刷洗清理之間,看見最深沉、最撼動人心的場景! 我們以為的日常,卻是他或她的無常……。 ▎盧是我聞▎  每一次的任務現場,總不乏人多嘴雜的議論甚至批評,熱切談論著往生者的種種。然而,如果大家真的在意,怎麼不是在人還活著的時候來關心呢?或許就不會發生憾事了。  我不過問往生者的以前,那已成定局,知道了又如何?好好的面對與重視眼前,才是重要。 *** 這是一個你我都陌生,卻不容忽視的行業!  不僅日本有特殊清掃隊長,台灣也有一群人在此專業領域幫助需要

的生者及逝者!本書即藉由台灣特殊職人「命案現場清潔師」的工作見聞與獨特體悟,帶我們直視最寫實、卻也是最難以想像的事件現場。  作者在書中分享,每一次出任務,要清除散落在各處的血跡血漬,可能也要協助撿拾蒐集殘肢,所以除了必備的特製服裝與專業技能,更需要膽大心細與吃苦耐勞的心理素質。而在清掃過程中,有時要安撫家屬的悲傷,有時要面對外行質疑(甚至同行相欺),有時也會遇到蠻不講理或者討價還價的客戶,當然也會收到來自委託者的由衷感激。  作者說,處理看得見的髒汙與垃圾並非最困難,現場濃重腐臭味也能靠清潔藥劑去除,最棘手的清整,往往是看不見的人心……。 ▎誠心推薦▎ POP Radio台長 林書煒 南華大

學生死系教師 洪筱蘋 作者簡介盧拉拉盧拉拉 南華大學生死學系畢業,於二00五年開始接觸殯葬業,現職為玥明有限公司特等掃地工,也是台灣第一位命案現場清潔師。 到目前為止,只做過兩種被家人極力反對的工作:「殯葬業」跟「掃地工」,也承受著龐大壓力(金錢也好、人們不解或鄙夷的眼光也是),但讓我願意堅持下去的最大理由,除了能協助家屬們安心面對與處理後續,我還希望盡一己之力,去幫助社會底層孤獨無助的往生者,願逝者能好好走完最後一哩路。 粉專:※玥明※命案現場清潔師https://www.facebook.com/act3tca 自序 之一 大學畢業的掃地工    之二 用心對待生命最後的痕跡   第一

現場、我出現,只為消除恐懼 生死兩安 特別的第一天 尊重 做白工 老闆,缺人嗎? 垃圾屋 社會哥的社會課 將心比心 打廣告   第二現場、孤獨,很殘酷 人心的距離 仍見銀白的髮絲 拋棄繼承的陌生人 佳節,不團圓 走上絕路,就能解脫嗎? 跟廢墟沒兩樣的家 吃不到的饅頭 蝸居,一坪大的空間 來不及再見 生與死的墨跡   第三現場、整理過後的真相 最後一本相簿 離鄉背井的夢想 最後的零錢捐 人生最公平的待遇 聽不到的心碎聲 不甘心也要活下去 燒炭成灰的慟 好死不如賴活著 深淵 顧生活還是挺政治 上山不為採藥 人生百態   後記 第二線工作人員   自序   之一 大學畢業的掃地工   常常有人

問從事命案現場清潔工作的我,家裡也經營殯葬業嗎?(要不然怎麼會做這行),答案是否定的。   我出生在普通的家庭,爸爸是消防員、媽媽是家庭主婦。小時候,父親因為值班的關係,我們能看到他的機會不多;也因此,每次看新聞的時候,只要他轄區內發生火災,我們都會擔心他的安全。   我的父親,用自己的生命在保護人們生命財產的安全;而他的生命,卻只能交由上天來守護。當時每月家裡所有的花用,都是他與祝融奮戰後所領得的賞賜。當火災發生的時候,人們逃離了火場,而他卻穿戴起笨重的防護裝備,反方向的提起消防水管進入被火焰吞蝕的現場;面對眼前的熊熊烈火,他是用自己的生命去搜尋與救助另一條生命。這份工作真的很辛苦,每一次任

務都有可能是最後一次;每一次的滅火,亦都是將生命與汗水澆灌其中。他雖然不是懸壺濟世的醫生,卻同樣是拯救生命的戰士。   父親不希望我們這些孩子以後走他的老路(消防員是個賭命的工作),也期望我能夠有所成就,所以在我還小的時候,常聽到我老爹耳提面命的跟我說:「你要好好念書,要是你不愛念書,以後就只能去當『土公仔』(以前對殯葬業者的稱呼),不要讓家裡失望了。」然而記得每當我考試考差時,他也常說:「你不愛念書的話就不要念,不要浪費時間,明天你就去殯儀館看有沒有工作可以做。」  就這樣,小小年紀的我反而對殯葬業產生了好奇,一直在想,為何不能選擇這樣的工作呢?   又過了幾年,老爹還是不斷的勸勉我努力讀書

,只是內容有點不一樣了,他常說:「你要好好念書、考上大學,你看,現在清潔隊一堆人搶著報考,連博士都跑去考清潔隊了,你要是書讀不好,連清潔隊都沒得做。要是不想念書,你現在只能去幫別人掃地,說不定你要幫別人掃地,別人還不讓你掃。」   其實職業不分貴賤,父親說的都是為我好,希望我能好好念書,不要像他一樣辛苦賣命的工作以求得溫飽。   可惜,願望就只是願望,想想就好。因為想得越美好,現實往往就會越用力的打你一巴掌,讓人深刻的看清現實。   我是家中唯一念大學的人,雖然符合了爸爸的期望,他甚至認為我以後可以坐辦公桌,而不用像他一樣在外面拚命;然而,我那看似讓父親滿意的美好未來,卻在我還沒畢業時有了一百

八十度的大轉彎—我選擇在殯葬業服務,而這個決定,在當時著實讓我爸「嘔血三升」。我剛入行的那段時間,每天都被他念一樣的話:「虧你書念得那麼高,還是全家唯一的大學生,結果你跑去做土公仔,早知道這樣,當初你國中畢業就可以去做這途了。我辛苦賺錢讓你去念書,不是要你去學怎麼扛棺材,是希望你以後不要像我一樣,書念不好,只能做沒人願意做的工作(在很久很久以前,因為薪資太低的關係,公務員可沒什麼人願意做)!」   殯葬業的工作很爆肝。或許有的人認為自己的工作很辛苦,要早起貪黑或是日夜顛倒;然而在這行卻是無時無刻的待命與工作,睡覺時還會怕自己沒接到電話,就連睡到一半都會突然驚醒檢查手機。有時工作一多,兩、三天不

回家很正常;即便下了班想好好休息一下,客戶的電話攻勢卻又一波波襲來⋯⋯。   幾年時光過後,我爹對我從事殯葬業也比較沒有意見了,甚至覺得這是很好的工作。但就在此時,我又做了個選擇—離開殯葬業、投身清潔業,而當父親得知後的瞬間,用「怒髮衝冠」來形容他一點也不為過。我以為又會被他罵到臭頭,只聽到他無奈地說:「當初要你好好念書,要不然你只能做禮儀,結果你還是跑去殯葬業;要你努力用功,要不然以後只能去掃地,你還真的給我跑去掃地!要你不要做什麼,你偏偏去做,你是要氣死我嗎?」自從我爸說了這段話後,就再也沒有對我的工作發表任何意見。   雖然我爸沒說話,但換我娘開始接力:「一個大學畢業的,跑去掃地,虧你之

前還是禮儀師,好好的工作不做,現在要做這行業,你以為這行生意很好嗎?哪來那麼多意外現場可以處理?你就算想幫別人掃地,現在外面那麼多清潔公司,競爭那麼大,你是想要餓死就對了?我們家怎麼會出一個像你那麼笨的人?你是怎麼考到大學的?都不會想一想什麼才對你比較有利,年紀都那麼大了,還要家人為你操心。你看看人家誰誰誰,多有成就,你都這把年紀了,還只想要去掃地@#$%^&**&^%$#⋯⋯(以下省略三千字)。」   在一連串有如機關槍火力不間斷的嘮叨攻勢之下,讓我傷痕累累,但是我卻仍然堅持己見,繼續命案現場清潔的工作。剛開始的確很辛苦,在家人不看好的情況下,我挺了過來,也讓家人接受我的工作、我的理念。只是

,我娘那碎念絮叨的聲音,仍不時的傳進我耳中(抱頭⋯⋯啊⋯⋯)!     之二 用心對待生命最後的痕跡   我從不覺得自己做命案現場清潔的工作有多偉大,也不是為了累積天上的財富或做功德那麼形而上的情操,其實就只是為了糊口飯吃、剛好選擇了這一行而已。然而不得不說的是,因為我大學時期讀的是生死系,以及在殯葬禮儀服務業的這些年,都讓我更深刻體會到生死無常與緣起緣滅。   在看過無數次的生離與死別後,我感受到現代人對於「死」的議題,已不像早期那般避諱,反而逐漸體認到死亡是不可逆的過程及必將來到的結局,所以在面對「可預期的死亡」時,對於「身後事」也有先做準備的觀念,例如預立遺囑以及生前契約的普及,甚至還出

現了所謂的「死亡咖啡館」,人們可以在那兒自在地談論生死和進行「生前告別式」,以期能夠在生前體會到親朋好友對自己的愛與追念。   但是在面對「非預期死亡」時,在世的家人親友又該怎麼辦呢?意外無常隨時都會發生,每當這類的事件發生時(孤獨死、自殺⋯⋯等),亡者的家人常常是回家打開大門、或是接到警方通知時,才知道噩耗,心裡還沒準備好面對親人的驟然離世,就得接受今生再也無法再見的事實。   我在從事殯葬禮儀服務時,曾看過亡者的家屬在面對親人無預期的死亡時,那悲痛萬分的心情—只能強忍著悲傷、努力保持著理智,在警局做著筆錄;然後到了相驗室進行相驗,再從司法人員手上接到一紙證明;接著辦理喪葬事宜的同時,還要壓

抑抽空所有情緒進到事發地點,去整理令人觸景傷情的現場⋯⋯。對家屬來說,這一切無異是二次傷害,就像是在傷痕累累的心上,再重重的給予一擊,情何以堪吶!   因此,針對特殊狀況(例如慘不忍睹、血肉模糊、髒亂不堪的現場),有一些殯葬業者與周邊相關的服務人員便會提供協助。畢竟,不是所有的清潔業者都願意接下這類任務,而且多數人一看到事發現場的慘況,就會立馬奪門而出逃之夭夭,奔去行天宮收驚都來不及了。   不過即使殯葬從業人員願意協助,可是到底不是專業的清潔人員,或許僅是靠著三大神器「鹽酸、拖把、漂白水」來處理現場,只要能把痕跡抹去、東西丟掉、味道蓋住就好,該如何用最正確的方式清潔處理(例如消滅汙染源與還

原現場等)還有待商榷。而這樣的做法是對還是錯?當時還在殯葬禮儀服務業的我並不清楚,只知道那是前輩告訴我最合適的處理方法。久而久之,也造成了「敢做的不專業、專業的不敢做。」的奇特現象。   但是隨著時日推移,處理案件現場的方式卻沒有任何改變。我開始思索著,在清理現場時,還有沒有進步的空間?   殯葬業從起初的家族式經營(一家大小包辦所有工作),如今也細分成司儀、襄儀、化妝師等專業。比如說化妝師,從以前畫的殭屍妝,轉變為時尚風格的個性化妝容,有時在遺體受損的情形下,經由他們的巧手,修補、縫合傷口,還原往生者生前的容貌;而一位專業的司儀,不單是整場喪禮儀式的主持人,藉由他良好的口條與深具同理心的臨場

反應,協助喪禮儀式以合乎禮法的方式進行,並在司儀的感人言詞之中,讓親友得以釋放悲傷的心情,撫慰內心的失親之痛。而經由禮儀師的溝通協調,則能幫助家屬完成心中想要的具有追思及客製化的喪禮。禮儀人員不再一手包辦所有的工作,而是經由專業的分工,讓禮儀服務更加周到與細膩,也因著各領域的專業培訓,讓從業人員的工作本領愈加精益求精。   那麼,特殊現場呢?為何沒有專門的公司及專業的人員來處理?有時我與同業朋友聊天,還常聽他們開玩笑地說,「哪有那麼難?把東西收一收,離開時漂白水潑一潑,再把門關起來就好。」當我聽到這樣的見解後,深深反思,覺得特殊現場的處理更應該專業化才是。國外相關產業已行之有年,台灣為何沒有?

大家為何認為不必要?甚至還有點小看這個領域了。我抱著「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心情,抱著「敢做的也要是最專業的」的信念,決定遞了辭呈、放下年薪百萬的禮儀師工作,去學習合適的清理方法,並和友人合作成立了專業的清潔團隊,成為「命案現場清潔師」—聽起來好像滿威的,但我都笑說自己就是個掃地工(所以才會被阿母愛的碎念轟炸個不停呀⋯⋯)。   透過學習與進修,我才更瞭解,特殊現場的清潔工作一點都不簡單,諸如各式各樣的死因、發現日期的長短、居住的環境、往生者的生活方式⋯⋯等等,有太多因素要考量,而在全盤檢視後,也才能有效、迅速的解決問題。對我來說,每一次的工作都是學習,更是體會生命—對「逝去」的體悟,以及對「活著

」的珍惜。 我因為工作,常會見到各種「精采」的人生百態,有時比八點檔還要狗血。像是某一次,我還在屋內清理往生者死亡多日才被發現的現場,委託家屬卻在屋外忙不迭地討論自己可以分到多少遺產,看他們笑顏開懷的表情,不像家中發生喪事,倒像是中了樂透一樣;也看過有些家屬因婚姻、工作等因素,久久一次才能與往生的家人相見,在打開門見到躺臥著的往生者時,從他們眼中表達出的震驚。死亡的方式很多,結果卻是一樣;但對家人而言,是喜?還是悲?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以前的人們多是在家中、於親人的陪伴下辭世,但是現今有很大部分的人是在醫院的病床上迎接死亡,或是在睡夢中安詳逝去,這些可說是目前最常見的死亡情況。然而我們工

作中所遇到的個案,百分之百都是非正常的案件,和一般人甚至禮儀業者平時所接觸到的情形不一樣,有長年獨居、睡著睡著就斷氣的「孤獨死」(發現時不是在床上就是已經倒臥地上),也有以各種想得到或想不到的方式結束生命的狀況。對某部分的禮儀師來說,能夠直視、協助搬運而不吐已經是最大的挑戰了,更別提後續的處理了。   清理現場的唯一目的,是希望能還原現場,不讓家屬受到二次衝擊。我們掃的不只是血跡,還有人們內心的恐懼與傷痛。   有時我們所接觸的個案家屬,可能因為某些原因,與往生者幾日才得見上一面,不過在處理案件過程中,仍能感受到家屬的用心。記得曾有人透過我的臉書粉專找到了我,請我前去服務,當時看到委託人勉強打

起精神才能與我對談,心想定是因為死亡、味道以及眼前場景所帶來的恐懼,不斷擊打著他脆弱的心。而就在我們清理完後,委託人有了邁開腳步走向家人房間的勇氣,看著他眼眶中充滿對家人愛與思念的淚水,還有對我們由衷的感謝話語,即便再辛苦勞累,也值得了。 曾有委託人說我們是心靈老師,理解亡者、同理家人,細心、專業不用多說,助人之心更是難得;而他們未能及時發現親人離開,在心裡留下的難解遺憾,也因為有我們團隊的相助,安心了不少。   其實,我們只是盡全力把事情做到圓滿,感同身受地為對方設想。突然遭遇這樣的事件,慌亂在所難免,我們能夠做的就是協助與陪伴家屬一起渡過,幫助他們減輕傷痛、撫慰悲傷。清潔只是最基本的工作,

重點是家屬們心上的那片塵,由我們來拂去。    盧是我聞 對於熟悉的親友,我們願意去愛與付出;但是面對需要幫助的陌生人時,仍然願意嗎?電影「王牌天神」裡有段話讓我印象深刻:「人們都想看神蹟,而神蹟是要人們自己創造的。」神不只存在於天上,更在我們的心中,若能不分人我的行動、付出與實踐,一切才能有所改變,也才有機會創造神蹟。 老闆,缺人嗎? 人們常說「死人錢最好賺」,是真的嗎?相信殯葬業界的大哥大姐,一定會打從心底說:「好賺,你來賺賺看,難賺得要命。」而我的工作算是特殊中的特殊,在媒體與網路的渲染下,便常給人一種錯覺,「這種工作一定很賺錢,我也要試試看!」於是,自從成立公司以來,幾乎每一天都有許

多不請自來的求職者,用盡各種方式管道毛遂自薦,例如電話、簡訊、粉絲團訊息、電子郵件、登門拜訪(擅闖),或是裙帶關係(我堂哥的朋友的同學的爸爸的朋友認識你,可不可以讓我從事這一行),可謂是奇招百出。 我覺得最神奇的是,不是應當開出職缺才接受應徵嗎?我們可沒有主動開出過命案現場清潔師的職缺啊!求職也就算了,重點是「禮節」啊!有時看到信件或訊息時,還真是令人臉上三條線,不知該哭該笑還是該生氣,心想:「現在是你要找工作,而不是我拜託你來工作呢!」 最令人厭煩惱怒的是,我經常會「不分時段」接到打來詢問工作的電話,通常一接電話,對方劈頭就是:「請問薪水怎麼算?」,我心想,「算你X(消音),打來就直接問我薪

水多少,為什麼不乾脆XXX(消音)!」像這樣連最基本的問候、謙詞以及回話都不會,就直接開口要錢,當我是#$%^&*@#$#&*(消音)。當然,需要消音的話只能在心中想想而已,現實裡我只能回應:「我們不缺人,還有,不分時段打電話來是很沒禮貌的喔,我沒睡不代表我不用休息,知道嗎?」 還有的人會直接發訊問說:「這工作要去哪裡應徵啊?」現在是在問路人甲嗎?都來問我了還用奇怪的語句。甚至有人會問:「請問?我何時能來上班?」我想說,「老兄啊,我好像跟你連認識都談不上呢,那麼想要工作,我可以介紹你去附近工地打工,簡單面試立即上班,再也不用為找不到工作而煩惱,有的地方還有包住宿,連住房的問題都省下來了唷。」 

也有遇到為了工作可以把整個人生豁出去的,「您好,我已經把現在的工作辭掉了,隨時都可以到貴公司上班,有提供住宿嗎?沒有的話有沒有租屋補助呢?」(請問我錄用你了嗎?)

建置生命紀念園區營運階段管理模式之研究以新北市某民間公共紀念園區為例

為了解決殯葬業面試的問題,作者吳正士 這樣論述:

摘 要本文旨在討論生命紀念園區(即一般認知之殯葬業有關『葬』的部分,也就是『墓園』)營運及管理之模式,藉著研究分析現有業者之經營模式以及民眾需求,以法務、財務、工務、行銷及售後服務的多重領域,逐一分析利弊得失,藉由生命週期及永續經營的百業範例與手法,探討現有制度與法令條文的盲點,佐以現有業者的困境與歷史包袱,提出相對應的方法從而冀望使生命紀念園區轉為一種優適、安逸,符合人性生活環境的一部分,並能被民眾認同為一種貼身服務的商業形態,排除舊有的負面觀感,吸引各階層消費者,提供其對往生親友妥切穩定之長期照護,足以對一般家庭發生安定情緒之影響,並擴大為社會安定力量的一環。在本文中,筆者一方面試圖以

業者及客戶的不同角度,客觀檢視政府機關在法令上是如何脫離民眾需求以及合法業者執行之困難,另一方面也分析如何能在既有之條件下,利用適當的方法,既兼顧中華民族既有之喪葬禮俗,又能顧及工程安全,倂用節能減碳之觀念,減少人工營建材料的浪費,促使材料以及空間的再利用,期使生命紀念園區的運作,不僅將對當代的汙染降到最低,更能維繫子孫的未來環境,以達永續經營之目的。因此本文作為以生命紀念園區為焦點的研究結果,希望能藉此提供民眾更深入了解這個看似神祕的行業,扭轉其冰冷刻板的印象,也期許政府機關能加快腳步,跟上民間資訊發展速度,從而建立更完善之法規以供業者遵循、建立更親民之自動查詢系統以供民眾查詢,循以建立政府

、業者及民眾互惠之透明公開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