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叫梅森杯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整理懶人包

為什麼叫梅森杯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美)威廉·艾斯珀寫的 表演力:邁斯納方法幫你練好基本功 和麥可‧卡威爾的 趨勢交易正典:成為多空百萬贏家(全新增訂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用梅森杯取代你手上的塑膠杯 - 無痕生活板 | Dcard也說明:哈囉大家好~我之前有發過文說,如果收到梅森杯會上來分享,最近終於收到了...就用了幾天,大概分享幾張照片這樣。先說說為什麼我會想買梅森杯來用: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華中科技大學 和寰宇所出版 。

最後網站梅森瓶是什麼? - 雅瑪知識則補充:梅森 瓶是什麼? 問題一:什麼類型的瓶子叫梅森瓶?它為什麼這貴? 梅森瓶,mason jar,一種有密封螺旋蓋的大口玻璃瓶,用以醃製或保存食品,(因美國發明家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為什麼叫梅森杯,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表演力:邁斯納方法幫你練好基本功

為了解決為什麼叫梅森杯的問題,作者(美)威廉·艾斯珀 這樣論述:

威廉·艾斯珀,當代傑出的表演教練之一,一生致力於闡述並拓展桑福德·邁斯納的傳奇表演技巧,制定了一套嚴格的訓練體系,為成為真正的創造性演員提供一套清晰明確、循序漸進的方法。本書再現了威廉·艾斯珀如何指導表演專業新生的全過程,生動地展示了良好的訓練並沒有禁錮演員的直覺,而是讓他們帶著真實且富有激情的內在生命去重塑自己的角色。很多零基礎的表演者讀完此書也受益頗多,可以說“用邁斯納技巧培養出的演員,無論身處何種媒介,都能呈現出上乘的表演”。 威廉·艾斯珀(William Esper) 曾與傳奇表演指導大師桑福德·邁斯納共事近20年,期間擔任紐約社區劇院學校(Neighborhoo

d Playhouse School of the Theatre)表演部的副導演,是美國業內公認的“最懂邁斯納”的當代表演大師。 艾斯珀畢業於凱斯西儲大學和以培養優質演員而著稱的紐約社區劇院學校,1965年建立了威廉·艾斯珀工作室,1977年在羅格斯大學梅森·格羅斯藝術學院創立了專業演員訓練項目。著名學生有奧斯卡最佳女配角獎得主金·貝辛傑、奧斯卡最佳男配角獎得主山姆·洛克威爾,還有約翰·瑪律科維奇,杰夫·高布倫等眾多好萊塢實力派演員。 001第一章 清空你的杯子—從頭再來 025第二章 第一個練習—他說的是什麼? 045第三章 更多重複練習—你真的聽出他的意思了嗎? 0

65第四章 培養專注力 089第五章 任何行為的背後都有理由 119第六章 放下一切防備,用心去體會 143第七章 目標和預期:想好你要的是什麼 163第八章 犯罪現場訓練法 183第九章 場景練習:對話—讓臺詞迸發出來 211第十章 告別重複練習:讓搭檔來引領你 231第十一章 醞釀情緒:白日夢、幻想、你的內心世界 257第十二章 表演中的人物關係:你兄弟真的和你親如兄弟嗎? 277第十三章 家庭情境練習:同一屋簷下發生的事 299第十四章 第二輪劇本選段練習:深入挖掘劇本 325第十五章 收尾的思考:我們要去向何方? 自序 “如果真心想成為藝術大師,光有技藝是不夠的。

要超越技藝,使其化於無形,讓藝術變成一種無意識的自然流露。” ——禪宗大師鈴木大拙(D.T.Suzuki) 大四的時候,戲劇教授把我叫到一旁,對我說:“我知道你想成為一名演員,而且你也很有天賦。但天賦像水,沒有容器來盛的話,就白白流走了。” “那什麼容器才能盛得了天賦呢?”我問。 教授回答:“表演技巧。” “明白,”我說,“那我就去學表演技巧,可去哪裡學呢?” “你要真打算學,就一定要向最好的人去學,找一位大師級的老師。” “那您告訴我哪裡有大師級的老師吧,我去向他們請教。”我說。接下來的故事是這樣的,幾天後我向朋友借了輛車,開著它直奔新澤西,到了新布朗斯維克市(New Bruns

wick)的羅格斯大學,梅森·格羅斯藝術學院就在那裡,我要去見比爾·艾斯珀。 他和我想像的不一樣。我印象裡的大師級老師應該是個放蕩不羈的人,戴著貝雷帽,留著邪惡的小鬍子。而我見到的比爾卻溫和平靜、滿頭斑白,可想而知我當時得有多震驚。他招呼我進了他狹小的辦公室,就在學院的萊文劇場(Levin Theater)裡。這就是鼎鼎大名的比爾·艾斯珀?不會吧,這個人看起來太普通了,山羊鬍子修剪得規規矩矩,戴著眼鏡,有一雙深邃的眼睛。 我們聊了大概45分鐘,我一直在很努力地表現自己,想給他留下一個好印象,以至於比爾說的話我幾乎一個字都沒記住,除了下面這段。在我們聊得差不多的時候,比爾問我:“你為什麼想來這

裡?是什麼吸引你來跟我學習?” 我回答:“我大學的時候學了點邁斯納技巧,已經受益不少。現在我想要完整地學習表演技巧。” 比爾沒有說什麼,只是坐在那裡看著我,*後他輕聲地說:“你要來這兒的話,學的不是邁斯納技巧,而是我的技巧,也就是比爾·艾斯珀技巧。而老天保佑,你畢業的時候帶走的是你自己的技巧。你明白我的意思嗎?” 其實我當時不太明白,但年少輕狂的我撒了謊,點了點頭,說:“明白。” 眼下已經過去十多年了,比爾讓我去見他。我一把拉開他工作室的大門,穿過一小段紅牆隔出的門廊,徑直走到了他的辦公室。這間小屋被塞得滿滿當當,呈現出一幅忙亂的景象。走進門第一眼看到的就是門邊上立著的一座金屬傘架,上

面架了三把雨傘、一根磨舊了的舞臺手杖、一根路易斯維爾球棒和一把花劍。沒錯,演員的辦公室就該是這個樣子。 我向上瞥了一眼,一座大書架遮住了整面牆,書架前面就是比爾的書桌。書架的隔板都被上面的書壓彎了,螺旋筆記本搖搖欲墜;馬尼拉資料夾各個都被填得鼓鼓的,往外探著頭,裡面是滿滿當當的手跡,載著一生的思索噴薄欲出。書架上還擺著來自世界各地的小玩意,我猜有些一定被當作演戲的道具用過,有一塊鑲嵌著玻璃珠寶的臂章、一件羽毛頭飾,還有一個有凹槽紋的白色花瓶,裡面插著一支玫瑰絹花,紅豔奪目。書架上還有一個小金屬盒子,挨著一本破舊的、藍色封皮的《完整版韋氏英語大辭典》(Webster’s Unabridged

English Dictionary)。木雕小馬擺放在書架的各處,好像在守護著這座五花八門的大寶庫。 我的老師就坐在他淩亂的書桌後,讀著晨報。他抬頭看了我一眼,說:“希望這地方能適合咱倆工作。”沒有任何寒暄,即使我倆已經有些年頭沒見了。 “我覺得這地方挺好。”我說。往這個地方一窩,與世隔絕,一定會文思泉湧的,正適合我手頭要幹的這件事。“你覺得可以嗎?”我問比爾。 他一笑,說:“我不太確定,我從來沒寫過書啊。” “只要你知道怎麼開頭,寫書其實不難的。我們可以先來介紹一下你的情況。”我從包裡拿出一台微型答錄機,按了開始鍵,然後放在比爾的桌上。“先來講講你為什麼要寫這本書吧。你想通過它告訴讀

者什麼?” 比爾沉思了許久,開口說:“我覺得自己非常幸運,過去的這40年能一直致力於傳承桑福德·邁斯納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我感到榮幸之至,也抱著極大的熱忱,去完善他的技巧,甚至在某些情況下,去拓展它們。在桑迪①事業*輝煌的時候,我跟隨他學習了17年,之後我又花了30多年用他的技巧去做各種嘗試,提煉這些技巧,把它們用到桑迪沒能嘗試的領域,比如經典戲劇。這種戲劇語言色彩強烈,桑迪很喜歡這種風格和誇張的戲劇效果,但作為一名老師,他沒有什麼時間在這個領域進行廣泛的探索。” “讓我先當一下壞人,唱個反調。”我說,“世上的表演老師有千千萬,為什麼你們的方法就與眾不同呢?” 比爾點了下頭,說:“現在大

部分自稱為表演老師的人講述的都是些小技巧或軼事,雖然有些用處,但表演者亟須的是真正的、系統性的指導,那些小技巧我並不視為教導。在我看來,很少有人能像李·斯特拉斯伯格(Lee Strasberg)和桑迪那樣教授表演,幾乎也沒有什麼老師能夠摸索出一套實用又循序漸進的方法,可以培養出真正有創造力的演員。我說的這種方法是把演員當作素材,讓他們從基礎開始往上不斷累積所需的技能,直到他們達到高超的技藝水準。 “技巧,你也可以稱之為技藝,對於藝術是至關重要的,但很多人並不理解。我聽到的最大的誤解就是有人認為演技限制了演員的天賦。這太荒謬了!歸根到底,演技不但不會限制演員的天賦,還會讓它們得到釋放。” “

你說的這些和邁斯納技巧有什麼關係呢?” “學表演很像蓋房子。首先你得挑個合適的地方,把土地清理出來。接著要打一個牢固的地基,能經得起風吹雨打。這都是最開始的步驟,也應該是最重要的步驟。如果地基壘得不好,第一陣大風刮來,整座房子就會被自己的重量壓垮。邁斯納技巧就貫徹著這個類比的精神,通過一整套的練習來給學生打造一個牢固的基礎,之後他們可以放心地在上面積累技巧。” “你的表演課程一般都為期兩年。”我說,“那在訓練過程中,你是如何給學生打基礎的呢?” “運用邁斯納的方法,”比爾回答,“在訓練的第一年,我的學生會把自己訓練成一個表達真情實感的表演‘樂器’,你也可以這麼說,第一年就是培養學生成為職

業演員所需要的基礎技能。” “我又得當壞人了,”我說,“多數的表演學校都認為表演的基本技巧不外乎聲音、臺詞和動作。那你是怎麼認為的呢?” 比爾擺了擺手,說:“聲音、臺詞和動作都只是外在的技巧,它們對表演來說是很重要,但如果你為了掌握它們而忽略了演員的內在世界,也就是情感的源泉,那就得不償失了。沒有情感之源的滋潤,演員就像一副紙板人。 “現在*常聽到的給青年演員的建議就是‘做自己’,但接下來他們十有八九一定會問的是‘我是誰?’而在我看來,如果一個演員沒有學會基於真情實感的表演,那麼這世上所有的聲音、臺詞和動作訓練只能打造出一具技藝高超的布偶。我可不想訓練出這種像機器一樣的人,我想培養的是獨

一無二的演員!有靈魂的演員! “畫家用畫筆、畫布、顏料來創造藝術;雕塑家用黏土、青銅、石頭、石膏來打造作品;作家用紙筆,現在是電腦來創作;音樂家也有各種樂器,但演員用什麼來創作他們的藝術呢?也許有人會說,他們什麼都沒有,但這麼說是不對的。其實演員擁有的是最複雜的創作工具——他們自己!他們的經歷、想像力、感悟力,還有他們的身體和對外界的觀察,所有使人之為人的一切都可以拿來當作工具。埃萊奧諾拉·杜塞(Eleonora Duse)說過:‘作為一位藝術家,我能提供給世人的就是對我的靈魂的瞥見。’” “您講的這些很像斯坦尼斯拉夫斯基(Stanislavsky)的理論,”我說,“那為什麼你沒有直接用他

的那套方法呢?” “原因很多,”比爾回答,“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方法對當代的演員行不通。21世紀演員面臨的局面和19世紀俄羅斯演員面臨的局面完全不同。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時代,如果演員想花三年的時間排一齣戲,他們就能這麼做。而現在的演員為了滿足多種不同媒介、媒體的需要,得不斷對自己的表演做出調整和適應新情況,而留給他們的排練時間又出奇的少,他們只能疲於奔命。這種現象在電影和電視行業尤其普遍,開機前演員如果能有三分鐘的排練時間都算幸運。照現在的情形看,一部長片通常不到28天就能製作完成,電視行業更是馬不停蹄,壓力有過之無不及。 “我為什麼堅信邁斯納技巧是訓練演員的*佳方法,其中的一個原因就是,

這種技巧可以幫助演員應對他們遇到的任何難題。用邁斯納技巧培養出的演員,無論身處何種媒介,都能呈現出上乘的表演。 “表演藝術從出現的那天起就處於不斷變化中。很大的一部分變化是由於社會的發展,有意思的是,也有很大一部分的變化是因為技術的發展。舉例來說,19世紀演員是要在大劇院表演的,所以他們的訓練也是以此為基礎。他們要練習把自己的聲音放開、掌握動作的套路,好讓自己要表達的情緒能在人山人海的劇場裡傳遍每一個角落。之後到了20世紀早期,無聲電影為演員提供了大部分的出路,他們要想辦法解決無聲表演這個難題。而後來有聲電影時代到來了,演員又得解決鏡頭前表演的重大難題:表演得自然與真實。 “在我跟隨桑迪學

習的(20世紀)50年代,電視這種媒介才剛剛出現,但你看現在,多少演員在電視行業打拼。之後的1963年,格思裡劇院(Guthrie Theater)開啟了地區劇院運動的風潮,美國忽然之間急需海量可以駕馭經典劇碼中的語言和年代戲的演員,這也給表演帶來了巨大的挑戰。” “但難道不是每種表演訓練體系都能讓演員適應不同的演出媒介嗎?” 比爾搖了搖頭,說:“情況完全不是這樣的。今天,無論你選擇哪條表演之路,總有一所學校在那兒,只要你交了學費,就會對你敞開大門。他們的學生可以同時駕馭電視電影表演和古典戲劇表演嗎?幾乎沒什麼人能做到。因為他們的訓練體系並不像桑迪的方法那樣條理清晰。我心目中訓練有素的演員

,是可以把他學到的東西既運用到當代電影表演中,又可以發揮到莎士比亞的舞臺作品中,兩種表演同等自如。這樣的演員既能詮釋歐裡庇得斯(Euripides)、蕭伯納(Shaw)、布萊希特(Brecht)、奧尼爾(O’Neill)④的作品,也能轉臉就去拍肥皂劇。” “這要求可蠻高的啊。” 比爾看了我一眼,說:“當然高了。” “但你為什麼又另起爐灶,自己寫一本關於邁斯納技巧的書呢?桑迪的那本不成嗎?” 比爾挑了下眉毛,說:“桑迪的書寫得很棒,但由於時間和精力有限,有些東西他沒有寫進去。他技巧的很多重要方面並沒有找到機會在《桑福德·邁斯納表演技巧》中提及,所以我想發掘出這些缺失的部分。此外,邁斯納技

巧的氾濫也導致了它的精髓被稀釋,國內有很多老師聲稱他們教的是桑迪的真傳,但其實並不是。邁斯納技巧的一個隱患就是,它的入門很容易,好學也好教,這就吸引了很多人想去給別人當老師,但其實他們是不夠格的。這些人教授各種版本的‘重複(Repetition)’練習,聲稱自己教的就是邁斯納的方法,但他們也就止步於此了,沒有更進一步的訓練。而‘重複’練習和其他更深層的訓練都是培養傑出演員不可或缺的部分,只有把它們放在一起綜合運用,才能讓演員創造出的角色有深度、有內涵,吸引觀眾。” 我清了清喉嚨,不敢正視比爾,就對著牆說:“比爾,有件事我得和你坦白。” 我用眼角的餘光瞄到比爾只是靜靜地坐在那裡,等我開口。他

是個沉得住氣的人,說話像詩人一樣,惜字如金,沉默不會給他帶來絲毫的不適。我竊以為,當初他要是沒選表演而是走上寫作之路,現在說不準成了個二流作家,寫些不入流的小說,但他的俳句,一定是擲地有聲的。 “我開始教表演了。” 比爾的耳朵都豎了起來,能看出他心裡樂開了花。 “太棒了!”他說,“我就一直覺得你會做這事。” “沒什麼可棒的。”我負氣地說。對於我的回答,比爾沒有絲毫驚訝。一看他的眼神我就明白,他想都不用想,憑直覺就已經知道了我的問題所在,我覺得自己太沒用了:“演得越多、教得越多,就越不確定自己做得對不對了。” “是得花點時間才能找到感覺。”比爾說。 “我都花了11年的時間了。” 他

哼了一聲:“等30多年的時候再回來找我吧,到時再看看你有什麼收穫。”但之後他又點了下頭,說:“這也正好,我想寫的這本書就是關於如何訓練演員的,如果你想多學點這方面的東西,明天正好也可以過來。我有個班明天開始上課,我們一起從頭開始,再過一下所有的東西。” “那可太好了,”我說,“真是再好不過了。” 比爾笑了。 在接下來的一年半裡,我觀摩比爾給他一年級的學生上課,並和他一起撰寫此書。我們想得很清楚,任何一堂課都不可能涉及學生上課時可能遇到的所有問題,也沒法展現出這種方法對每個學生改進自身問題時所起的不同作用。所以我們採用敘事的方式,虛構了一個典型的一年級班級,裡面的學生都是具有普遍性的,他們

遇到的問題也是比爾這些年實際經歷過的。這本書裡寫的學生並沒有實際原型。基於我的觀察和比爾幾十年的教學經驗,我們重塑了課堂上的各種情況,以期能形象地展現出這種技巧在實際中是如何運用的,讓讀者有所啟發。 達蒙·迪馬克

趨勢交易正典:成為多空百萬贏家(全新增訂版)

為了解決為什麼叫梅森杯的問題,作者麥可‧卡威爾 這樣論述:

原著銷售超過十萬冊 《海龜特訓班》作者、海龜交易者網站TurtleTrader.com ®創辦人策略全公開 投資人譽為「順勢交易法」必讀經典之作   創辦人麥可揭開「順勢交易系統」的真實面貌   當買進─持有策略在2008年慘遭滑鐵盧而失效時   順勢交易有機會賺取高達40%以上的獲利   由超過十位趨勢交易名家隨章註解的最新升級版   長據亞馬遜(4.2星)投資類暢銷排行榜   至今已被譯為德文、日文、中文、韓文、法文、阿拉伯文、土耳其文與俄文等十多國的語言版本   投資人一定曾聽過「海龜交易員」一詞,但鮮少人真正了解海龜交易策略的背後的精髓。由超過百萬流量的海龜交易者網站創辦人親自揭

露,何謂贏家正宗「順勢系統」交易模式,同時也是一部詳解「順勢系統、績效分析、人類行為、決策制定」的獲利操盤策略!   擊敗2008年金融危機的最新版本   為了反映2008年的災難性事件,現在,這本操作經典已經徹底更新,並隨章由超過10位趨勢交易名家作註解。麥可‧卡威爾強調順勢操作要創造這些神奇的成果,必須運用頂尖交易者提供的資料;書中他不僅證明這種策略有效,並告訴我們,為何只有運用價格資料的順勢操作系統,才能獲取長期成功。   完全解答順勢操作的關鍵問題   ◎ 對於這場交易的零和賽局,順勢操作者如何能夠勝出?   ◎ 順勢操作為何是獲利最豐碩的交易風格?   ◎ 順勢操作方法歷經時間考

驗的原理是什麼?   ◎ 順勢操作者對於市場行為的世界觀是什麼?   ◎ 順勢操作方法持續有效的理由是什麼?   「我認為這本書指引一項偉大的啟發,涵蓋了順勢操作的哲學和思維模式。你可以稱他為『趨勢金融怪傑』。」──凡恩‧沙普博士(Van K. Tharp, Ph.D.),《交易‧創造自己的聖盃》作者 作者簡介 麥可‧卡威爾Michael W. Covel   順勢操作公司(Trend Following™)董事長兼創辦人   海龜交易者網站(TurtleTrader.com ®)創辦人兼執行編輯   喬治梅森大學藝術學士學位   佛羅里達州立大學商學院商業管理碩士學位   居住於美

國聖地牙哥   順勢操作公司是一間以順勢為核心法則的研究與顧問公司。麥可‧卡威爾自1997年以來,就針對順勢操作方法,擔任個體戶、避險基金與投資銀行的顧問。他同時是知名海龜交易者網站(TurtleTrader.com®)背後的幕後推手,至今已吸引近百萬受訪者,該網站以培育後天操盤手的在投資界打響名號。   身為一位知名投資公司創辦人,他經常接受主流金融媒體及廣播電台的採訪,並於對沖基金國際會議上發表主題演講,其國際演講包括東京、澳門、香港、巴黎、維也納和美國等。透過這些場合,他提供投資人包括金融決策、交易方針與順勢操作等建議。他曾針對2007-2008年的金融危機,製作第一部戲劇性紀錄片《

破產:新美國夢》(Broke: The New American Dream)。   卡威爾同時是知名財經暢銷作者,著作在全球總銷售已超過150,000冊書籍。其著作包括:   《海龜特訓班》(The Complete TurtleTrader : How 23 Novice Investors Became Overnight Millionaires)   《交易漫談》(The Little Book of Trading: Trend Following Strategy for Big Winnings)   《趨勢誡律》(Trend Commandments : Trading f

or Exceptional Returns) 譯者簡介 黃嘉斌   台大商學系,Essex University經濟系,UCLA經濟學博士研究;曾經任職揚智投顧、潤泰投顧,目前從事專業翻譯。 前言009 序 004 謝詞 019 作者小傳 022 第 I 部 第 1 章 順勢操作 027 市場 027 輸 vs. 贏 028 投資人 vs. 交易者 030 基本分析 vs. 技術分析 031 自由裁量 vs. 機械性操作 035 實際情況 037 變動 040 運作方法:價格 042 順勢而為 043 虧損 048 結論 049 第 2 章 偉大的順勢操作者

053 大衛‧哈定(David Harding) 055 比爾‧鄧恩(Bill Dunn) 058 約翰‧亨利(John W. Henry) 072 愛德‧賽可達(Ed Seykoda) 085 凱斯‧康貝爾(Keith Campbell) 095 傑利‧派克(Jerry Parker) 100 塞礽‧亞伯拉罕(Selem Abraham) 103 理查‧丹尼斯(Richard Dennis) 106 理查‧董詮(Richard Donchian) 116 傑西‧李佛摩&迪克森‧瓦特斯(Jesse Livermore & Dickson Watts) 122 第 II 部 第 3 章 績效

資料 129 絕對報酬 130 害怕價格波動,誤解風險 131 帳戶耗損 138 相關 145 市場呈現的零和性質 148 喬治‧索羅斯與零和 150 第 4 章 重大事件、崩盤&恐慌 157 事件#1:2008 年股票市場泡沫與崩盤 160 每日分析 173 事件#2:2000 ~2002 年期間股市泡沫 175 事件#3:長期資本管理公司崩解 190 事件#4:亞洲金融危機 203 事件#5:霸菱銀行 208 事件#6:德國金屬工業集團 212 結語 216 永遠都有「新」風暴來臨 219 第 5 章 棒球:打擊區外的想法 221 全壘打 222 魔球與比利‧畢恩 225 約翰‧亨利進

場比賽 226 2003 ~2007 年期間的紅襪隊 229 第 III 部 第 6 章 人類行為 235 展望理論 236 情緒智商:丹尼爾‧高爾曼 242 查爾斯‧福克納 244 賽可達的交易營 245 答案在於好奇,不是程度 247 恪守習慣性成功的承諾 250 第 7 章 決 策 255 奧卡姆剃刀 256 迅速而樸實的決策 257 創新者兩難 261 程序 vs.結果 262 第 8 章 交易科學 265 批判思維 266 混沌理論:線性 vs.非線性 268 複利 273 第 9 章 萬靈聖杯 277 買進–持有 278 華倫‧巴菲特 280 輸家加碼虧損部位 282 崩

盤與恐慌 285 分析癱瘓 288 後語 291 第 IV 部 第 10 章 交易系統 295 風險、報酬與不確定性 296 交易系統的五個問題 302 你的交易系統 316 常見問題 316 第 11 章 賽 局 329 緩慢接受 330 怪罪賽局 331 瞭解這場賽局 333 降低信用擴張;降低報酬 334 財富總是賜予大膽者 335 後記 337 接納 337 缺乏效率的市場 340 順勢操作的批判 343 對於吉泰胥‧巴德瓦的批判 347 總結想法 350 本書初版前言—查爾斯‧福克納 353 附錄 附錄導論 361 附錄 A:股票順勢操作 363 順勢操作方法是否適用於

股票? 363 放空交易 374 節稅效益 375 資本主義分配:個別普通股報酬的觀察,1983~2006 年 388 走勢圖 395 附錄 B:績效指南 405 順勢操作歷史績效資料 405 亞伯拉罕交易公司(Abraham Trading Company) 405 康貝爾公司—金融–金屬&能源—大型規劃(Campbell & Company, Inc.) 407 切薩皮克公司—分散性規劃(Chesapeake Capital Corporation) 409 克拉克資本管理公司—千禧規劃(Clarke Capital Management, Inc) 411 德魯茲資本公司—分散性順勢操

作規劃(Drury Capital, Inc) 412 鄧恩資本管理—世界貨幣資產(DUNN Capital Management, Inc) 413 艾克哈特交易公司—標準規劃(Eckhardt Trading Company) 415 約翰亨利交易公司—金融與金屬規劃(John W. Henry Company, Inc) 417 密爾本里奇費爾德公司—分散性規劃(Millburn Ridgefield Corporation) 419 拉跋市場研究公司—分散性(Rabar Market Research, Inc.) 421 昇陽資本合夥機構—擴張性分散(Sunrise Capital

Partners, LLC.) 423 超級基金(Superfund) 425 Transtrend—分散性趨勢規劃—提升風險 426 元盛資本管理公司—分散性元盛期貨基金(Winton Capital Management Ltd) 427 風險免責聲明 428 附錄 C:短線交易 429 附錄 D:成功交易者的人格特質 431 附錄 E:順勢交易模型 435 附錄 F:Mechanica 提供的交易系統範例 439 系統背景資訊 440 系統細節 441 加拿大元交易 442 系統績效 444 摘要總結 447 附錄 G:交易系統相關的重大問題 449 資源 451 尾註 453 參

考書目 473 前言 好決策絕對不會是坐在旋轉椅上擬定的。 ──巴頓將軍 拉利‧海德   35 年前,我剛踏入商品期貨市場時,這個產業甚至還沒有正式名稱。現在,這個領域的發展已經十分成熟,基金運作各自引用特有的方法,也有許多不同的投資風格。我參與的特定交易領域,現在很簡潔地稱為「順勢操作」(trend following)。專業生涯裡,我見過很多策略來來去去,但根據我瞭解,過去幾十年來,在全球期貨市場獲致成功的經理人,多數都是順勢操作者。對於我這個靠著順勢操作謀生的玩家,我從來沒有見過類似像麥可‧卡威爾(Michael Covel)之《趨勢交易正典》(Trend Following)如

此能夠激發研究興趣、內容簡潔明瞭的著作。   我剛認識卡威爾的時候,他剛好在寫這本書。對於是否和他分享我在這個行業累積的心得與秘密,心中頗感猶豫。當然,我也沒讓卡威爾太輕鬆。我開始採訪他,主要是有關於他的投資,以及他管理風險的方法。他很快就讓我清楚他不只瞭解順勢操作,而且也像我一樣熱愛這套方法。我們共同探索順勢操作的根源,以及我的投資策略,想要弄清楚這些操作為何能有效,而不是默默接受結果。閱讀《趨勢交易正典》,我才知道他多麼擅長把他的知識、許多同業的觀點,轉移到書本上。   回顧 1970 年代的情況,我所認識的人,大多從事於個別市場的交易。交易小麥的人,他不會和交易糖的人討論;從事股票投

資人的人,也不會和交易商品的人討論,因為商品是供「投機客」賭博的,不適合「投資人」。另外,從事債券交易的人,則認為股票玩家都是西部牛仔。每個小團體都各有自己的優越感,而且相信只有像他們之類的專家,才真正瞭解他們各自市場的微妙動態。我想,情況之所以如此,一部分是因為沒有人真正看得起像我這樣的順勢操作者--我把每個市場都看成相同;對於我來說,每個市場都只代表一種交易對象而已。目前,就各種不同層面而言,我相信每個人都說著相同語言:風險的語言。   交易生涯的早期,我只知道有個人看起來似乎每年都賺錢。他叫做傑克‧鮑伊德(Jack Boyd)。在我認識的人裡面,傑克也是唯一交易許多不同市場的人。你如果

追蹤傑克的任何一筆交易,你絕對搞不清楚他會怎麼做。可是,你如果像我一樣,統計他的所有交易,就知道他每年大概獲利 20%。所以,我非常想知道,究竟如何同時交易期貨的各種市場。每個市場的風險雖然看起來都頗高,但如果把所有市場合併起來,風險經常會彼此抵銷,結果是在價格波動較低的情況下,賺取較高的報酬。   踏入華爾街之後,我發現--雖然有些混淆--行情總是由人們與其情緒驅動。這就是所有市場的共通點--人--而人是不會變的。所以,我決定要知道驅動行情的共同因素。綜觀傑克的交易,我發現,真正賺錢的交易只有少數幾筆。對於每筆重大獲利交易,我知道都有「專家」曾經告訴傑克,相關市場已經不可能繼續走高,但實際

上卻是如此。至於傑克的虧損,我發現,這些虧損都相對有限。雖然我花了很多年時間才搞清楚所有這一切--因為當時還沒有類似《趨勢交易正典》的書--這些看似不重要的觀察,卻成為我個人投資哲學的最主要兩個支柱:順勢操作與風險管理。傑克稱不上是真正的順勢操作者,但他採納了順勢操作的首要法則:迅速認賠,讓獲利部位持續發展。   我認識的人當中,凡是賠大錢的人,他們判斷正確的時候,通常都超過錯誤。問題是他們的真正虧損,往往只集中在少數幾筆交易。我相信,這些人為了讓自己保持正確,所付出的代價太高了。我發現,這經常是那些出身名校、成績優異者的通病--他們已經習慣於正確。當這些人碰到不順利的交易,總是堅持抱牢虧損

部位,因為他們不想接受自己錯誤的事實。很多時候,這些部位確實能夠解套,甚至讓他們賺些小錢。對於我來說,賺這種錢,等於是在奔馳而來的大卡車前面撿銅板。   很幸運地,市場根本不在意我或你是誰,也不在意我們是哪家學校畢業的。市場不在意你長得高或矮。我的在校成績並不特別好,也不擅長運動。我發現,我對於自己可能犯錯的事實,從來不覺得有困擾。所以,不論做什麼事情,我總是假設自己可能出差錯。我現在把這種處理事情的方法,稱為「風險管理」,我實際想要回答的問題是:「我可能會碰到什麼最糟情況?」我絕對不做那種足以讓我致命的事情。由於我知道自己並不經常正確,所以我必須想辦法在交易正確的時候賺大錢,錯誤的時候則儘

量不要賠太多。如果這還不夠的話,那麼交易還必須簡單到讓我能夠瞭解的程度。   經過多年的摸索與學習,付出慘痛的代價之後,我整理出自己的一套順勢操作方法。根本構想很合理,而且有一些可供遵循的案例。雖說如此,在實際投入資金之前,我還是希望先證明這套方法確實有效。我必須先做測試;換言之,假定我過去曾經運用這套方法做交易,結果會如何呢?當時,電腦還不十分普及,我甚至必須到大學「借取」電腦時間,才能測試和證明我的理論。整個測試程序相當繁瑣,但也給了我所需要的信心。現在,閱讀《趨勢交易正典》,喜歡DIY的人可能會覺得有點無趣,因為這本書已經把相關原則說得很清楚了。   事實上,卡威爾就如同任何優秀的順

勢操作者一樣,不只是強調最後結果。他更讓讀者深入瞭解最重要的部分:過程與路徑。不同於多數其他投資著作,《趨勢交易正典》除了最後結果之外,也探索這群交易者的旅程。   對於我們海德資本(Hite Capital)的工作者,卡威爾的《趨勢交易正典》是必讀經典。至於我們家的女兒,這本書也幫我回答了一個我始終說不清楚的問題:「爹地,你究竟是幹什麼的?」這本書掌握、也傳遞了很多交易者付出慘重代價而想學習的東西。蠻幸運地,各位不需知道 ρ、β、κ 等希臘字母,就能瞭解這本書。   我們現在生存的世界,已經很少有純粹的小麥交易者、糖交易者或股票交易者。順勢操作已經成為每個市場的主流之一,也是任何分散性投

資組合不可或缺的部分。對於我個人而言,順勢操作並不侷限於交易與資金管理。順勢操作是一種思考方式,能夠運用於生活的許多層面,讓那些有效的東西能夠繼續有效,讓無效的東西不繼續運作。   我認為,各位有兩種選擇—你可以和我一樣,花費 30多年的工夫搜尋各種資訊,自行摸索,設法建構一套能夠賺錢的策略,或者你可以閱讀卡威爾的書,直接跨過 30 多年的學習曲線。   關於拉利‧海德   拉利‧海德(Larry Hite)於 1983 年創辦敏特投資公司(Mint Investments)。1990 年,敏特投資已經成為全球管理資產規模最大的商品交易顧問。敏特的成就,使得海德與其團隊在整個產業備受推崇

。傑克‧史瓦格(Jack Schwager)於1990 年在其暢銷著作《金融怪傑》(Market Wizards)用一整章篇幅介紹海德的交易與風險管理哲學。 第1章 順勢操作 (節錄)投資人vs.交易者 我們從事資金管理已經有21年經驗。這段期間裡,我們發現,沒有什麼事情真的發生變動。不論是過去、現在與未來,政府的管制與干預都會繼續存在──只要這個社會的生存需要管理。今天的政府干預與命令,就代表明天的機會。舉例來說,政府的行為就如同企業聯盟(cartels)的行為一樣。石油輸出國家組織(OPEC)無疑是最重要、最有效率的企業聯盟,但即使是OPEC也不能創造理想世界──就產品訂價來說。自由市

場永遠可以找到價格發現的方法。 ──Keith Campbell 各位自認為是投資人或交易者呢?多數人認為自己是投資人。可是,你如果知道市場上真正的大贏家都認為自己是交易者,你可想知道為什麼嗎?簡單說,他們不做投資,他們做交易。 投資人會把資金或資本投入股票或房地產之類的市場,他們假定這些投資的價值,永遠會隨著時間經過而增加。價值一旦增加,他們的「投資」也跟著增加。至於投資價值減少的可能性,投資人通常沒有因應計畫。萬一投資價值減少,他們通常會繼續持有,期待行情會自行反轉而回升。投資人在多頭市場通常會成功,在空頭市場則發生虧損。 這是因為投資人對於空頭市場(價格下跌)總是抱著畏縮的心理;等到投資

開始發生虧損,他們沒有能力擬定因應計畫。他們決定「抱牢」投資,讓虧損繼續發生。他們知道,還有其他較複雜的交易技巧(譬如:放空),可以處理虧損部位,但他們懂得不多,也懶得學習。只要主流媒體繼續認定投資是「好的」、「安全的」,而交易則是「壞的」、「危險的」,人們就不願意讓自己成為交易者,甚至不想知道交易是怎麼回事。 交易者是藉由明確的計畫或策略,把資金投入市場,唯一目標是:賺錢。交易者不在意持有什麼,或賣出什麼,只要能夠賺錢,他們都不在意。他們沒打算投資任何東西。他們只做短線交易。這是交易者和投資人之間的明確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