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靜為何離開商周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整理懶人包

王文靜為何離開商周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雅莉安娜‧赫芬頓寫的 愈睡愈成功:揮別疲憊的生活,從充足睡眠開啟自信人生 和王文靜的 沒有大學文憑的日子,我說故事(博客來獨家加贈「商周知識庫」+限量簽名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46歲我選擇退休,不只離開職場,而是離開得失心** @ 影子小窩也說明:我46歲,決定今年退休農曆年前在路上巧遇了前主管, 也就是<商業周刊>執行長王文靜, 她問我近來過得如何? 我說:"今年我視為退休元年, 從今以後@ @ a5168698.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商業周刊 和商業周刊所出版 。

最後網站商周人事異動郭奕伶接執行長- 銘報即時新聞則補充:2019年9月25日 — 商周集團人事異動,原執行長王文靜16日離開,由原總編輯郭奕伶接執行長,總編輯則由採訪中心主管曠文琪接任。 商周集團執行長郭奕伶18日在商周雜誌上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王文靜為何離開商周,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愈睡愈成功:揮別疲憊的生活,從充足睡眠開啟自信人生

為了解決王文靜為何離開商周的問題,作者雅莉安娜‧赫芬頓 這樣論述:

別再以為「少睡一點沒關係」! 睡眠不足會妨礙大腦排毒,提高阿茲海默症風險 超時不眠,開車危險程度形同酒駕 人睡好了,一切都好!快來幫助自己好好入睡!   《時代》全球百大最具影響力人物、《富比士》全球最有權勢女性   《赫芬頓郵報》創辦人──雅莉安娜‧赫芬頓   從社會問題、產業、歷史、科學⋯⋯各層面告訴你,睡覺不像你想的那樣。    我們的文化普遍認為睡眠是浪費時間,這種錯誤觀點不僅有害健康與決策,也會破壞職場生活、個人生活,甚至性生活。如美國最火紅新聞網站《赫芬頓郵報》創辦人雅莉安娜‧赫芬頓成就顯赫,卻一度因長期睡眠不足在辦公室暈倒、撞裂顴骨。   赫芬頓此後全心探尋睡眠與工作績效的

關聯,獲得驚人發現:人類無法靠意志力縮短睡眠生理需求,「睡足」才能發揮最佳創意、決斷力、記憶與學習力,打破超時工作與低效率的惡性循環。   而她所提倡的觀點,也獲得各界人物支持─   ◎ 頂尖企業開始重視睡眠對工作的幫助:   《赫芬頓郵報》、NIKE、Google、Zappos等企業,陸續設立小睡室與午睡艙,讓員工恢復精力。   ◎ 政治、宗教領袖大方坦承午睡有益治理政務:   從柴契爾夫人、甘迺迪總統、邱吉爾首相,到教宗方濟各、達賴喇嘛,都曾要求幕僚安排午休時間。   ◎ 企業領導者公開表態支持充足睡眠:   微軟執行長納德拉、股神巴菲特、LinkedIn人力資源長瓦多斯、亞馬遜執

行長貝佐斯齊聲力挺。   ◎ 運動員提升績效的秘密武器:   不僅NBA球星雷霸龍詹姆斯、史蒂夫奈許親身體驗,諸多球隊教練甚至將睡眠效益視為機密。   別再認為睡覺浪費時間了!如今研究證明睡到飽其實好處多多,可以改善身心健康、增強記憶與學習、激活思考與腦力,還能提升經濟效益。   ►►雅莉安娜‧赫芬頓在TED的演講:【想成功?多睡點吧!】   www.ted.com/talks/arianna_huffington_how_to_succeed_get_more_sleep?language=zh-tw#t-80143 本書特色   一、顛覆「不眠不休」才能成功的舊有觀念   現代生

活步調緊湊,人們往往隨時保持連線、疲於奔命,睡到自然醒似乎已成奢求,但透過科學發現,睡飽、睡好才能充分發揮大腦功能,幫助我們更妥善達成任務目的。《赫芬頓郵報》創辦人大膽主張:唯有改善睡眠,才能重新掌控自己的生活!   二、內容包羅萬象、詼諧易讀,具喚醒警覺的震撼力   書中從歷史文化、作夢功效,到睡眠不足的後果等各種角度全面探索。赫芬頓揭露科學對睡眠時大腦運作情況的發現、大膽指出安眠藥產業的危險,以及現代人如何扼殺自己的睡眠;同時提出諸多專家建議與秘訣,教大家如何睡得更好,掌握睡眠的神奇效益。 名人推薦   王文靜(商周集團執行長)   王浩威(精神科醫師)   何飛鵬(城邦媒體集團首席

執行長)   李開復(創新工場董事長與執行長)   洪 蘭(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教授)   徐崇堯(台灣睡眠醫學學會理事長)   張善政(前行政院院長)   曾佩琳(台灣席夢思董事總經理)    楊建銘(政大睡眠實驗室主持教授)   劉 軒(哈佛心理學教育家)──幸福推薦(依筆畫順序)   我曾因為工作壓力,幾乎每天晚上睡到一半就會爬起來收信、處理公事、再繼續睡,卻不知因此付出多大代價。雅莉安娜在《愈睡愈成功》中以科學研究說明,睡眠充足不僅有益身心健康、提升工作效率、做出更多明智決策,還能更貼近個人內在自我、掌握均衡人生。真希望我能早一些懂得這個道理。──李開復,創新工場董事長與執行長  

 許多人把工作、事業成敗視為個人價值的象徵,讓自己精神緊繃夜不成眠,但我很認同作者所提倡的,「成功」的定義應該更寬廣,若我們已盡力而為、無愧於心,便該心安理得好好睡覺,養足精神體力才能在嶄新的一天將事情處理得更妥善。──張善政,前行政院院長   雅莉安娜就像我從未謀面的老友,因為她提倡的正是我多年信念:睡眠美好,一切更美好。追求成功,常讓我們覺得努力都來不及了,哪有時間睡覺,更遑論睡眠品質。雅莉安娜用自身經歷告訴我們,睡得少,付出的代價才大得可怕。唯有睡得充足而美好,才有源源不絕的活力與靈感,為工作、為生活揮灑。這也是為什麼,我愈來愈認為我所銷售的,不只是持續創新的世界名床,而是長久的幸福。

──曾佩琳,台灣席夢思董事總經理   演講時我常問聽眾:「睡眠重不重要?」大家都回答:「重要。」但若再問,當工作、學業、社交活動與睡眠相牴觸時通常會怎麼做,答案也不例外:「犧牲睡眠!」本書作者以其自身經驗告訴大家犧牲睡眠的影響,提醒大家要重視睡眠,再輔以科學知識,告訴讀者睡眠為何重要?睡眠不足會出什麼問題?如何獲得優質睡眠?《愈睡愈成功》是本有使命感、知識性、又實用的好書,值得推薦。──楊建銘,政大睡眠實驗室主持教授   自古以來,多少成功人士的傳記透露,他們每天都只睡幾個小時,彷彿睡得少就代表有過人的毅力。網路上的勵志故事也傳頌,說哈佛圖書館的凌晨三、四點,總是燈火通明。當我回顧自己在哈

佛的求學經驗時卻發現,那些徹夜不眠的苦讀學生雖然存在,但身邊特別優秀的朋友,尤其是拿獎學金、參加校隊的優等生,往往是最早睡、也睡得最飽的一群人。他們那時就已經相當清楚,睡眠品質愈好,生活效率愈高的真理。──劉軒,哈佛心理學教育家   赫芬頓證明,睡眠不僅對健康很重要,也可以幫助我們達成目標。有時候,我們需要睡眠才能挺身而進!─雪柔.桑德伯格,Facebook營運長及《挺身而進》作者   赫芬頓是充實生活的頂尖權威。在這本充滿熱情、研究深入的好書中,她完整揭露人們需要知道的睡眠妙用:從如何獲得充足睡眠,到為什麼睡眠很重要,一應俱全。你一定要讀這本書,讀了以後,就再也不敢剝奪身心迫切需要的夜間

補給了。──蘇珊.坎恩,安靜革命(Quiet Revolution)共同創辦人及《安靜,就是力量》作者   科學和實際體驗都證明,唯有一夜好眠,才有快樂、健康、活力充沛又充實的生活。但很多人夜裡卻捨不得關燈睡覺,讓腦袋休息。這本書是想要培養睡眠習慣的人很寶貴的資源。──葛瑞琴.魯賓,《過得還不錯的一年》作者   赫芬頓寫了一本有關睡眠的書,卻讓我看到欲罷不能,熬夜續讀。這是一本難能可貴的好書,內容風趣、每個人都需要。書中解釋為什麼我們總是如此疲累,該如何改變,並從科學、歷史、文化面探索睡眠在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也談到睡眠的功效。──葛文德,醫生及《凝視死亡》作者 作者簡介 雅莉安娜‧赫

芬頓 Arianna Huffington   雅莉安娜‧赫芬頓是《赫芬頓郵報》(Huffington Post)的創辦人,也是Thrive Global的創辦人兼執行長,著有十五本書,包括近作《從容的力量》(Thrive)和《愈睡愈成功》(The Sleep Revolution)甫上市即成為國際暢銷書。   二〇〇五年五月,她推出新聞與部落格網站《赫芬頓郵報》,成為網路上點閱率最高、最多人連結、最常引用的媒體品牌之一,二〇一二年榮獲普立茲的國內新聞報導獎。二〇一六年八月,她推出企業與消費者的健康和生產力平台「Thrive Global」,目的是終結「過勞是成功必要代價」的集體迷思,從而

改變我們工作與生活的方式。Thrive Global根據最新的科學研究,提供培訓、研討會、電子課程以及持久的輔導支援,藉以改善大家的健康,為世界各地的公司與個人提高生產力。   赫芬頓曾榮登《時代》全球百大最具影響力人物榜單,以及《富比士》全球最有權勢女性排行榜。希臘出生,十六歲負笈英國求學,從劍橋大學取得經濟學碩士學位。目前擔任優步(Uber)、公共誠信中心(The Center for Public Integrity)等多家企業與機構的董事。 譯者簡介 洪慧芳   國立台灣大學國際企業學系畢業,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 MBA,曾任職於西門子電訊及花旗銀行,目前為專職譯者,從事書籍

、雜誌、電腦與遊戲軟體的翻譯工作。   譯作包括《挺身而進》、《人生是永遠的測試版》、《藍色革命》、《別自個兒用餐》、《開會開到死》、《看得見的領導》、《引爆市場力》等近八十部。 推薦序 學習睡眠,讓自己愈睡愈成功 何飛鵬 推薦序 睡眠中的大腦工作更辛勞 洪蘭 推薦序 那些在夜晚該做的事 徐崇堯 推薦序 心安理得好好睡覺 張善政 推薦序 誰是偷眠者? 劉 軒 前言 犧牲睡眠是明智的選擇? 第一篇 醒醒吧!該好好睡覺了 第一章 犧牲睡眠導致更大危機 工時愈長,損失愈大/睡眠不足更易心理崩潰/疲勞駕駛形同酒駕/過勞造成致命醫療疏失/沒睡飽的孩子易過動/疲憊的官員引發錯誤決

策 第二章 安眠藥、提神產品的商機與惡果 失眠與安眠藥:過勞界的天作之合/咖啡因:過勞界的重要功臣/「聰明藥」的愚蠢/大學教育:過勞訓練所 第三章 睡眠地位隨時代演變 古代:睡眠是超凡入聖的途徑/前現代和現代早期:分段睡眠理所當然/工業革命:睡眠從尊貴跌落為懶惰/美國:塑造不眠文化的表率/熬夜風氣席捲全球各地/十九世紀:睡眠科學覺醒/戰後:過勞成為炫耀身份的象徵 第四章 科學證實睡眠中的大腦活動 為什麼人們要睡覺?/睡眠的四個階段/愛護大腦,就多睡一點/記性差與熬夜的惡性循環/睡眠是最簡單的身心保健/「感覺累」不見得是「睡不夠」/呵欠理論/意志力無法縮短睡眠需求 第五章 睡眠障礙:需醫師協助的

健康問題 睡眠呼吸中止症/失眠/其他睡眠障礙 第六章 作夢:帶來睡眠額外價值的寶庫 佛洛伊德、榮格及夢的心理學/由夢造就的藝術作品/化夢境創意為生產力/作夢時的大腦活動/可主導內容的清醒夢/夢的文化/改變人生的夢境/夢的力量 第二篇 好眠成功之路 第七章 享有好眠的關鍵 睡眠啟蒙從家庭開始/睡多少才夠?/嬰幼兒家長的睡眠需知/讓孩子一覺到天明/上班族家長的奧援/上學時間不應過早/從大學校園扭轉認知/把孩子教好不如讓孩子睡好 第八章 同床共眠需知 夫妻不敢分房的秘密/伴侶打鼾怎麼辦? 第九章 睡眠注意事項 減少光線干擾/避免藍光阻礙入睡/好眠的最適溫度/養成運動習慣/好眠的飲食方式/睡前小酌能

助眠?/針灸、草藥和其他自然療法/正念、冥想:靜心助眠/從門外漢到行家的技巧/好眠穿著 第十章 小睡片刻:睡眠不足補償辦法 解決時差的睡眠問題 第十一章 將睡眠革命引入職場 朝彈性化發展/科技問題,科技解決 第十二章 各行各業都需要睡飽 政治人物必須清醒決策/擾眠醫院有礙康復/交通事故其實皆可預防/旅館藉睡眠服務獲利 第十三章 運動界提升績效的秘寶 充分休息立即提升運動表現/延長睡眠反增競爭優勢/頂尖運動員視睡眠為優先要務/運彩賭客不說的訣竅/效法職業選手養成良好習慣/NBA球員的親身體驗 第十四章 善用科技助眠 我的睡眠願望清單   結語 睡眠帶來的不僅是成功 謝辭 附錄 參考文獻 推薦

序 學習睡眠,讓自己愈睡愈成功 文/何飛鵬 城邦媒體集團首席執行長   我是個不停地在創作(文字工作)和創業,並全心投入工作的人,我相信「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即使面對各種艱鉅挑戰,絕不輕言放棄!   隨著歲月流逝,我雖然依舊努力工作、持續運動,但健康與體力實已無法與年輕時相比。期間陸續聽聞許多優秀的年輕朋友、高級主管或企業領導人,因勤奮工作、求好心切,工作壓力所致而承受失眠之苦,導致身心開始出狀況,甚或失去寶貴的生命。我開始體會到,人能靠努力打拚贏得事業,卻不能透過奮鬥不懈贏得健康。   《愈睡愈成功》一書的作者雅莉安娜‧赫芬頓是美國知名媒體《赫芬頓郵報》的創辦人,同樣也是新聞背景出

身,特別擅長蒐集資訊、挖掘真相。她於書中敘說了少眠的風險,不僅會危害企業生產力,甚至還會危害公眾安全,造成難以彌補的後果。睡眠不足的員工會精神不濟,睡眠不足的主管更會做出錯誤決策、脾氣暴躁而瓦解團隊向心力、讓單位走向高壓僵化的企業文化,嚴重者更可能將公司領向毀滅之路。   《愈睡愈成功》書中闡述安眠藥與提神飲料產業、壓縮睡眠時間的社會文化背景,以及科學實驗證明睡眠不足對大腦的傷害、提高罹患阿茲海默症機率,到睡眠充足對思考、決策、記憶、學習、身心健康的正面幫助等,從各行各業收羅人類需要充足睡眠的證據,其報導完整的記者精神亦令人敬佩。      或許很多人會問:「誰不想多睡一點,但工作做不完呀!

」當我到了一定年紀,開始感受到歲月的壓力後,我的答案是:把時間用在對的地方,發揮思考創意、謀定後動,而非埋頭苦幹、土法煉鋼用時間換取結果。工作者要自問:若只有這麼點時間,我該如何有效達成目標?!   這本書讓我明白,好的睡眠,會讓工作更有效率、更有創意,人生會更積極、更有衝勁,才是最不浪費時間、最不虛耗的人生。讓我們重視睡眠,一起《愈睡愈成功》。 推薦序 睡眠中的大腦工作更辛勞 文/洪蘭 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教授   俗語說「飽漢不知餓漢飢」,不曾睡不著的人不會知道失眠的痛苦。本書作者曾因睡眠不足昏倒送醫,所以知道睡眠的重要性,又因身為《赫芬頓郵報》創辦人,收集了很多有關睡眠的資料,從

睡覺是否浪費時間到睡眠跟生活品質、健康和事業的關係,鉅細靡遺詳列出來,唯一沒有的是實驗,不然真是一本完整的論文了。   睡眠是種每個人都在做,卻不懂其原理的行為。過去我們都以為睡覺是大腦在休息,有了核磁共振後,才發現原來是身體在休息,大腦在工作,甚至工作得比平日休息狀態(resting state)時還辛苦。這是因為大腦在睡眠的第四階段時,要補充白天消耗的神經傳導物質,如血清張素、正腎上腺素。實驗發現,如果嬰兒今天睡眠時間比平常多,四十八小時後就會長高一些,因為睡眠時會分泌生長激素。   睡眠的另一個必要性在於作夢,若只准睡覺卻不准作夢,學習會嚴重受損。作夢是去蕪存菁,在REM(快速動眼期

,這是作夢的指標之一)時,大腦會把白天發生的事拿出來整理;實驗發現,技能性的學習,如彈鋼琴、打網球,在睡過一覺後會有進步。   書中有提到運動有助於避免失眠,但沒有解釋其生理原因。當運動使心跳達到最高點的七○%時,大腦會分泌與睡眠有關的血清張素,所以運動可以幫助睡眠。同時,人在睡眠時,血腦屏障的細胞壁會鬆開一些,讓大腦在白天工作時所產生的廢物能隨著脊髓液排出去。   睡眠對身和心都非常重要,沒有任何一樣東西值得你用犧牲睡眠去換。我以前念書時,每天晚上十一點半,爸爸總會來強制關燈,叫我去睡。他告訴我:「去睡,把剛剛念的書在心中默想一遍,不懂或背不起來的課文,明天一早起來再看,效果比現在坐在書

桌前更好。」從經驗上,爸爸是對的,但道理直到我自己出來教「睡眠」的課時才明白。其實這就是孔子說的「學而不思則罔」,思了才知道哪裡不足,而在睡前省思,能幫助作夢時拿出來整理,睡眠又可幫助記憶,這樣學習效果便好了。   我們花了三分之一的人生在睡覺上,應該知道自己為什麼要做,這本書幾乎說明了所有你想知道的答案,不妨一讀。 前言  犧牲睡眠是明智的選擇?   從小我在雅典的一房公寓長大,家人對睡眠都很重視。我十一歲父母離異後,母親和我及妹妹睡在同一間臥室裡,但我們都知道,其他人還在睡時,盡量別去吵醒。要是妹妹就寢了,我還得念書,我會轉移到廚房,以免燈光吵醒她。家母深信睡眠對我們的健康、快樂、

學業都很重要,但即使從小接受這樣良好的訓練,我一離開家──先是負笈千里到劍橋留學,後來在倫敦生活與工作──就接受了外界普遍的文化信念:減少睡眠是追求成就與成功的必要條件。社群恐慌症(FOMO,Fear Of Missing Out的縮寫,意指怕錯失任何訊息)這個字眼還沒發明出來以前,我就已經有這種症頭了(FOMO可能是睡眠不足的千禧世代發明的)。   這種「睡眠能免則免」的心態持續了多年,直到二〇〇七年四月,我因睡眠不足、疲憊不堪、工作倦怠而昏倒,才對我敲了一記警鐘(我曾在《從容的力量》裡提過這件事)。   工作、工作、工作   當時我帶著讀高三的女兒克麗斯蒂娜去幾所大學參觀,我才剛返家

。我和女兒有個約定(或者更準確地說,是女兒對我的要求),白天去參觀學校時,我不用黑莓機,但這不表示我就停止工作了(那是滔天大罪!)。所以每晚我們很晚才用餐,回到飯店都累死了。接著,彷彿是角色對調一樣,克麗斯蒂娜乖乖去睡覺,我反而像鬼鬼祟祟的青少年熬夜到深夜。她睡著以後,我就啟動電腦和黑莓機,回覆所有「緊急」的郵件,把一整天的工作擠在該睡的時間裡做完,如此做到凌晨三點,眼睛快睜不開了,才倒頭大睡。睡了三、四小時以後,我又起床開始早上的行程。畢竟,工作比睡覺還要重要,至少對二〇〇七年的我來說是如此。當時我正經營新創公司,那家公司還掛著我的姓氏,顯然我是不可缺少、責無旁貸,所以我必須通宵工作,回覆上

百封電子郵件,在部落格上發表長文,白天還要克盡職責,扮演完美母親的角色。這種工作與生活方式似乎很適合我,直到我被那記警鐘敲醒為止。   大學之旅結束後,我沒有直接搭機回家,而是先飛去波特蘭演講(那是我排工作行程時,因太自滿而答應的活動),當晚才回到洛杉磯。深夜回到家以後,我只睡了四小時,又起床接受CNN的訪問。我也不知道我為什麼答應受訪,但是人累到一個程度時,你其實不會注意到自己累了,因為你已經不記得「不累」是什麼感覺。那樣疲累就像喝醉酒一樣,不僅會導致你做出糟糕的決定,你根本不知道你已處於不該做決定的狀態,我其實是以夢遊的狀態過日子。   當然,身為希臘人,我早該知道自滿終究會自食惡果,

我後來也吃到苦果了。訪談結束後,我回到辦公室,身體已不堪負荷,整個人昏了過去,恢復意識時已躺在血泊中。這時我才痛苦地領悟到家母多年來的諄諄教誨,她沒受過正規教育,更沒有醫學或科學方面的背景,但她多年前在希臘時就直覺知道:無論受到什麼限制,再怎麼狹隘的公寓,再怎麼緊湊的工作行程,睡眠都是人類的基本需求,必須受到重視。   「美好人生」是什麼?   當時,我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會昏倒(我一臉撞上書桌,撞裂了顴骨),醒來後,我看了好幾位醫生,在不同的科別之間轉來轉去,在後診室等候看診之際,我試著找出昏倒的原因,開始思考自己究竟是過著怎樣的生活。我終於有時間自問一些重大的問題,例如許多希臘哲學家的研究

核心:所謂的「美好人生」究竟是什麼意思?   經過多次檢查,醫生完全找不出我的身體有什麼毛病,只不過我的生活完全亂了套。其實我罹患的是急性疲憊症,比利時的哲學家帕斯卡‧夏波(Pascal Chabot)稱之為「文明病」3,這一切都是睡眠不足造成的。如果我真的要改變人生的話,就必須從睡眠開始著手。於是,我開始耐心地修復我和睡眠之間岌岌可危的關係,如今我們終於重修舊好了。不過,這段過程就像病患的康復之路,不是一蹴可幾,而是逐夜的累積。   這次教訓讓我學到,在當今的世界裡,最小阻力路徑其實是「睡眠不足」這條路。除非我們有心去改變,刻意把睡眠列為生活的首要之務,否則我們永遠也無法獲得充分的睡眠,

因為如今想要一夜好眠遠比以前困難,在工作與家庭的要求下,再加上各種發光螢幕及嗡嗡作響的設備無處不在,我們與外界處於過度相連的狀態,往往從醒來的那一刻到入睡為止都一直在連線。除非我們有所警惕,否則我們可能因為與外界過度相連,而切斷了我們與內在自我的連結。   即便如此,大眾依然抱持同樣的迷思,以為睡四、五個小時的做事績效,和睡七、八個小時一樣好。那迷思不僅影響個人健康,也影響工作效率和決策。換句話說,沒睡飽時,創意不如睡飽那麼多,甚至搜索枯腸也想不出創意方案,可能情緒暴躁或浪費一整天,或是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在某些行業中,睡眠不足甚至攸關生死,例如醫護人員、公路或空中的交通運輸人員。  

 但即使睡眠的科學進步了,我們仍急需揭開其神秘的面紗。每晚的睡眠可能都在提醒我們,我們不光只是成敗的總和,在奮鬥與匆忙之外,還有一股沉靜的力量等著我們,那股沉靜來自比周遭無盡的雜訊更深層、更悠遠的地方。當我們透過睡眠接觸到那股沉靜的力量時,我們可以從中汲取能量,即使在最緊湊忙碌的日子中也可以做到。雷‧布萊伯利(Ray Bradbury)曾說:「在學習獲取之前,我們應該先學習放手。」每晚乖乖入睡,就是放手的極致。   撰寫本書的初衷   我撰寫這本書,就是為了從各個角度檢視睡眠這個悠遠、必要、神秘的現象,以及探索如何運用睡眠來重新掌控失衡的人生。我希望你讀到工具與技巧那章時,已經從瞭解睡眠的

必要,轉變成身體力行,做到知行合一了。在第一、二章,我將提出大量的證據來證實,我們確實面臨睡眠危機。醫學界建議每晚至少睡七個小時,但40%以上的美國人未達這個標準,世界各地的統計數字也差不多,有些國家甚至更糟。我們會看到這對不同產業的影響,從交通運輸業與醫療業、再到政治和執法單位都深受其害。在第三章,我們將探索睡眠的歷史。如今我們才剛開始脫離一個階段,這個階段是從工業革命開始的。在工業革命以前,睡眠是通往神聖境界的獨特門戶,但工業革命以後,大家開始把睡眠視為工作的阻礙,為了追求進步和生產力而犧牲睡眠。   二十世紀的勞工運動,反抗工作侵犯個人生活。後來在睡眠新科學的出現下,我們開始發現睡眠與

身心健康的各方面息息相關。但是二十世紀末的科技進步,也導致工作日無限延伸,變得毫無止盡,這就是我們目前所處的狀態。接著,我將探討睡眠的科學以及入睡以後發生什麼事情。一言以蔽之,睡眠時發生了很多事。睡著後,人體不是就此停擺,此時大腦有很多部位正忙著運作,而且那些運作對我們影響很大(若是忽略睡眠,導致大腦無法做那些事,後果更是嚴重)。我們會看到睡眠不足提高了罹患糖尿病、心臟病發、中風、癌症、肥胖、阿茲海默症的風險。之後,我們會探討一些睡眠障礙,從睡眠呼吸中止症和失眠,再談到所謂的「爆炸頭症候群」(exploding head syndrome,沒錯!那是學名)。   在本書的第二篇「好眠成功之路

」中,我將探討促進睡眠革命的創新、改革、發明和科技。大家都想獲得更充足的睡眠,市場正在因應這些需求。例如,有些旅館轉型變成睡眠殿堂;學校也開始改變上學時間,以配合青少年的睡眠需求;市面上用來追蹤睡眠的穿戴式裝置暴增;五花八門的智慧型產品開始進入我們的生活(如智慧型床墊、智慧型耳機)。不過,我們能做的不僅於此,解決睡眠危機不僅需要確實改變我們的日夜作息,也需要重新思考生活的輕重緩急及優先要務。畢竟,睡眠是整體活力的核心。睡得好,感覺格外愜意;睡不好,感覺格外煩躁。俗話說「人如其食」,其實「人如其眠」更是不爭的事實。   我相信讀完這本書後,你對睡眠會產生新的重視。不僅如此,你可能還會和睡眠展開

一場愛戀關係。我們需要重新掌握這個特殊領域,不只是因為睡飽可以讓我們在工作上表現得更好,在各方面都變得更健康,也因為睡眠可以讓我們接觸到更深層的自我。因為在沉睡中,那些清醒時界定我們身份的一切(舉凡工作、人際關係、希望、恐懼等等)都變得不重要了,那也因此帶出了一個大家很少討論的睡眠效益(或奇蹟):它讓我們在經歷一晚的歷程後,以全新的觀點、飽足的活力來觀看世界,整個人煥然一新。貫穿我們生活的兩條線,一條在白天把我們拉進世界裡奮鬥,另一條在夜晚把我們抽離世界養精蓄銳,乍看之下這兩條線似乎相左,其實它們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我希望讀完本書後,你會因此受到啟發,全面改善你與睡眠的關係,並加入睡眠

革命的行列,逐夜轉變你的生活及這個世界。 第四章 科學證實睡眠中的大腦活動 愛護大腦,就多睡一點 最近最重要的發現之一是,睡眠基本上就像帶著一批大夜班清潔工,幫你清除白天大腦細胞累積的毒素。羅徹斯特大學轉化神經醫學研究中心的共同主任梅肯‧內德嘉醫生(Maiken Nedergaard)研究過這些淨化功能背後的機制。她說:「那就像洗碗機,我們不會拿髒碗盤來盛裝食物,為什麼能接受大腦在欠缺充足的活力和潛力下運作一整天呢?」 內德嘉醫生以老鼠做實驗,發現膠淋巴系統(基本上是大腦的管線疏通系統)在睡眠期間以更高的效率運作,是維護大腦的要角。老鼠睡覺時,大腦細胞其實會縮小,騰出更多的空間讓脊髓和腦液

在大腦裡流通,掃除那些和阿茲海默症有關的毒素累積。最初的研究顯示人腦也出現類似的流程,那個發現可進一步推動癡呆症的預防和治療。這個清除廢棄化學物質和毒素的流程,只有在睡眠時才會發生。清醒時,大腦忙著處理身體的許多功能,無法排毒。誠如內德嘉所言:「大腦能自由運用的活力有限,它似乎必須在兩個不同的功能狀態之間選一個:清醒與感知,或是睡眠與淨化。你可以把它想成開家庭派對,你只能在娛樂賓客及清理屋子之間二選一,無法同時做兩件事。」 不給大腦足夠的時間去排除毒素和廢棄的化學物質,後果不只是無法維護大腦而已。牛津功能性磁共振成像中心的克蕾兒‧賽克斯頓(Claire Sexton)指出,長期睡眠不足和大腦縮

小有關。她告訴我:「我們發現睡眠品質不佳和腦容量在三到五年間加速縮小有關。問題是,我們不確定睡眠品質不佳是肇因,還是大腦結構改變的效果,或是兩者之間的關係是雙向的。」 「絕對不要浪費可拿來睡覺的任何時間。」─芝加哥經濟學派的共同創始者 法蘭克‧奈特(Frank Knight) 腦細胞的損失不可逆 有一點是明確的:睡眠幾乎和大腦健康的各方面都密切相關。長期睡眠不足可能導致腦細胞喪失,而且無法逆轉,這也破除了睡眠債可以事後彌補的迷思。賓州大學和北京大學的研究人員在一項聯合研究中發現,睡眠不足使老鼠喪失二五%的LC神經元。LC神經元攸關精神敏捷性、認知功能、注意力時間的長短。該研究的主筆之一西格麗德

‧維塞(Sigrid Veasey)表示:「一般來說,我們一直以為短期和長期睡眠不足後,認知功能會完全恢復。但一些針對人類的研究顯示,即使補睡三天以後,注意力的長短和其他幾個認知功能還是無法恢復正常,因此這不免讓人懷疑大腦受到持久的損傷。」最近她補充提到:「沒有人真的認為睡眠不足會導致大腦出現不可逆的傷害。」

沒有大學文憑的日子,我說故事(博客來獨家加贈「商周知識庫」+限量簽名版)

為了解決王文靜為何離開商周的問題,作者王文靜 這樣論述:

  【博客來獨家加贈「商周知識庫」+限量簽名版】   預購即附「商周知識庫」單月訂閱免費序號(市價329元)+作者親筆簽名書   archive.businessweekly.com.tw/   著名媒體人、《商周集團》執行長   以「大女生」的視角,講述她20年來的工作大小事、日常點滴,   看人、看花、看風景,   一路以來的人生學習、幸福體認   她,沒有大學文憑,卻在台大教書   她,數學考零分,現在卻每天看財報   她,英文底子差,卻時常擔任國際論壇演講者   這是一個從「零」開始的鴨蛋人生,   且看全台灣最會說「故事」的執行長娓娓道來…   書中娓娓道出她的看待事物的心得感

想,讓同為經營者的人,能夠再次檢視自己的管理能力、經營方式、組織架構;身為職場工作者,能夠重新調整、實踐自己的工作目標;身為台灣人,能夠有重新學習、領悟幸福的機會。   這不是一本商業書、不是一本回憶錄,卻是一本給所有想要重新學習的人,在經營管理間、工作職場中、人生道路上一些建議、自問與省思。「人生」短暫,「故事」卻很多,總結這些心路感受,與想遇見幸福的人分享。 名人推薦   ★何飛鵬 ‖ 城邦出版集團首席執行長   ★金惟純 ‖ 《商業周刊》創辦人──共同誠摯推薦   《商業周刊》創辦人 金惟純推薦:   成功是沒辦法學的,成功只能真實做好自己。   這本書,是一個成功者用單純的心看

人生的真實紀錄,值得細讀玩味。   城邦出版集團/首席執行長 何飛鵬推薦:   她是一個無時無刻在尋找改變的人,也是一個無時無刻都在尋求挑戰的人。只要每天改變一點點,日積月累,結果就是無限大,無限可能。    作者簡介 王文靜   目前擔任「商周集團」執行長,並執教於台大新聞研究所。   任《商業周刊》總編輯時,率團隊獲國內外獎座逾40座,使《商業周刊》成為台灣發行量最大的雜誌。   二○○六年獲「艾森豪獎」赴美研習,成為台灣第二位獲獎女性。   在專注工作之餘,熱衷於遊山玩水,從南極到非洲部落。 推薦序  心性 ╱金惟純 推薦序  每日改變一點點,結果是

無限大 ╱何飛鵬 自序    在荒涼中,走出繁華風景╱王文靜   話年少 沒有大學文憑的日子 戰敗的孩子 千金難買少年貧 地上的鹽 餃子露出餡 萊比錫女孩 不能遠飛高走   聊花草 巨人與侏儒樹 南瓜與鐵絲 香草生死鬥 錯過三毛櫸 沃土種出膚淺的葡萄樹 不與赤陽相遇 風吹柳動,未見柳折 密林養幹 原來是山茼蒿 晨曦木瓜樹 田螺含水過冬 辦公室沒有藍鵲嗎? 我是一隻豬 十姊妹與胡錦鳥 貪睡的長頸鹿 螞蟻高,還是長頸鹿高? 無翼鳥的滅絕   議旅途 征服的不是高山,是自己(台灣雪山) 心中伏獅(北京野長城) 艾森豪隨筆(前進美國) 艾森豪之旅(費城.華府.紐約.聖彼得堡.雅圖.舊金山) 生氣盎然的

驢子,總比死獅子來得好(南極) 沒有電話的飯店(德國柏林) 郵輪上的「仙女」(美國阿拉斯加)   論人 老闆教我的兩件事 平庸的馬伕主管 將軍的價值 當傑克.威爾許遇上韓非 另一種革命家 成功關鍵,九○%想失敗 說人話 斷腳酒杯 下台.上台 燈泡或發電機 能大能小 心中之尺 受與擔 包子學 小三與小四 冒牌貓 危險動作C.C. 失去眼鼻的主管 請問:發票要開統編嗎? Delete垃圾流程 一顆單純的心 飯包哲學 After the Game Is Before the Game 沒事常吃飯,有事打電話 拖鞋之交   談天地 逢山遊山,逢水玩水 菩薩重因,眾生重果 大佛與石階 燒柴大小事 Wha

t a Wonderful World 流奶與蜜 心中無事一床寬 南威之容,龍泉之利 掛在樹梢的麵包 蘋果,可以給我嗎?   代跋——人生故事.故事人生 四只鑽戒 被停權的女兒 推薦序 心性 文/《商業周刊》創辦人 金惟純   文靜出書,受邀寫序,我義不容辭,因為她常說我是她人生的貴人。表面看來,確實也是。她三十四歲出任《商業周刊》總編輯,四十四歲出任「商周集團」執行長,都由我安排,從我手中接位。但天地良心,我從未動念要成為她的貴人,一切的發生,都水到渠成。   說來也巧,一九九九年我交出總編輯,是在九二一大地震後;二○○九年我卸下執行長,是在金融海嘯後。是不是這兩次超級天災人禍,讓

我深感世事無常,因而做出重大抉擇?事後回想,不無可能。但為什麼偏偏都交給了王文靜?   多年來,《商業周刊》編輯部出過不少人才,出身名校者有之,出口成章者有之,領袖群倫者有之;在「商周集團」內,則經營長才者有之,貢獻卓著者有之,名重業界者有之……,為什麼偏偏是只有專科學歷(當時)、看不懂財務報表(當時)的王文靜?   說實在的,我自己當時也覺得奇怪。後來才明白:能擔大任者,重點不在條件,而在於心性。是那種心性,讓人覺得託付重責,可以放心。事實也證明,她擔任總編輯,做得比我好,她做執行長,也比我更稱職。   一個組織要出類拔萃,需要三種人,第一種人能「無中生有」,第二種人能「從有變好」,第

三種人能「卓越長青」。我自己基本上是第一種人,組織裡也有不少第二種人,但文靜是稀有的第三種人。沒有她,我創辦的事業,遲早會變成自己的墨碍,人生不可能瀟灑前行,還能享受成果和榮耀。其實她才是我的貴人,真正該感謝的人,是我。   這貴人是怎麼出現的?回想文靜二十出頭進入《商業周刊》時,是在商周的邊陲單位「廣播小組」任職,即使後來升任小主管,也根本不可能讓人看到。我第一次注意到她,是在兵荒馬亂、資源欠缺的狀況下,她居然把廣播小組的內容集結成讓人驚艷的新產品,叫做「成功者的壓箱寶」,從發想到執行,可圈可點,大大超越了當時《商業周刊》的作業水準。   我注意到她後,偶有接觸,發現她向我「請教」的,從

來都不是工作,而是人生。「這小女生有點意思」的印象,就此種下。後來她請調編輯部,我欣然同意。做記者一年後,我對她說,「妳是商業周刊最有深度的記者,因為妳寫的報導,不只有商業,更有人味。」   後來她到電視台歷練了幾年,也做了主管。我邀她重回《商業周刊》,她不跟我談薪水、談職位,只問我可不可以讓她每年休假出國旅遊?後來我提前告訴她,準備接總編輯,準備接執行長,她都不以為意,甚至根本不相信我會交班,也不相信我會交給她……。這就是王文靜,只用單純的心,做好當下該做的事,活好當下想過的生活。   這就是我說的:心性!這樣的心性,讓人看到她不同;這樣的心性,讓人放心她擔大任;這樣的心性,讓她可以把事

情做到卓越。   讀文靜這本新書,讓我更清楚看到她心性的來由。鄉下的成長環境,一個讓她必須獨立的母親,一個厚道守分的父親。……這一切,讓她對大自然充滿嚮往和感知,讓她的人生熱情而有活力,讓她對事業專注到極致。   身為商業媒體集團的執行長,出版的這本書相當另類,似乎不打算教人如何成功。但以我人生的閱歷,我要告訴讀者一個秘密:成功是沒辦法學的,成功只能真實做好自己。這本書,是一個成功者用單純的心看人生的真實紀錄,值得細讀玩味。 每日改變一點點,結果是無限大 文/城邦出版集團首席執行長 何飛鵬   商業周刊的執行長王文靜要出書了,要我寫序,這讓我回憶起這二十幾年來,她宛如愛麗絲夢遊記的變身

過程。   上個世紀九○年代初期,《商業周刊》仍在艱苦的創辦期,當時我們為了增加一些短期的營收,承包了台北電台的時段,製作廣播節目。為了製作節目,我們只好招聘節目的執行製作,那時王文靜就成了我們廣播小組的成員,她負責廣播節目的製作。   印象中,她剛出社會不久,也沒有很好看的學歷,因為口條清晰,我們就用了她。而在工作上,我們全心全意在經營《商業周刊》,根本無顧及其他,因為廣播節目完全由她一手負責,她也讓我們十分放心的把節目順利完成,不會讓我們多費心,她是一個可以百分之百把任務執行良好的人。   工作了一段時間之後,電視媒體開放,王文靜就被挖角到電視台,我們雖然不捨,但也只能讓她離開,印象

中她成為很傑出的電視記者,她是一個給她舞台,就能盡其全力,完美演出的人。   後來《商業周刊》稍微營運好轉,我們又把她找回來,從第一線的採訪寫作,最後變成《商業周刊》的總編輯,負責《商業周刊》全部的編務,也決定了《商業周刊》營運的命運。   在這一段時間,我另外創辦了《PCHOME雜誌》,也參與城邦出版的運營,不再過問《商業周刊》。變成一個單純的旁觀者,每期都看著《商業周刊》的轉變。   《商業周刊》在王文靜手中快速變身,營運從艱苦的勉強存活,到發行量不斷增加,營運大幅好轉,終於變成全台灣發行量最大的雜誌。   王文靜是真正改變《商業周刊》命運的人。   在這一段期間,每隔幾個月、半

年,《商業周刊》都讓我感到意外,許多選題是我不能想像會在《商業周刊》出現的,許多做法也不是我這個傳統編輯人做得出來的,可是每一次改變都擴大了《商業周刊》的讀者群,也把《商業周刊》帶到另一個更高、更寬闊的境界,《商業周刊》最高時的發行量十六萬份,也是台灣有費雜誌不曾觸及的領域。   記得在《商業周刊》創辦二十年時,王文靜問我可以做什麼事來慶祝二十年。我提了一些建議,可是王文靜想出來了「客座總編輯」的做法,請了世界知名的人士擔任客座總編輯,這絕對是令人耳目一新的創新,只有王文靜做得出來。   從一個廣播節目的執行製作,到全台灣最大雜誌的負責人,而且是在她手中把雜誌從很小變成最大,這真是一個不可

思議的歷程,我常在想:王文靜為什麼能做得到呢?     在這一次寫序的過程中,我一氣呵成看完她完整的書稿,雖然有許多過去在雜誌中已經讀過,可是經過完整的連續性閱讀,我對王文靜有了更完整的印象:她是一個無時無刻在尋找改變的人,也是一個無時無刻都在尋求挑戰的人。   而每日只要改變一點點,日積月累,結果就是無限大,無限可能,怪不得王文靜永遠在突破我的想像。   她的每一篇文章都從生活中的瑣事、小事寫起,園中的草木,變換的晨曦夕陽,與人閒聊的場景,工作中偶然發生的橋段,旅遊中的觀察,都能引發她深刻的想像,並歸結出發人深省的人生體悟,而她的行為、思想都會隨之改變,這促成了她每日的進步。   這真

的是:每日改變一點點,隨時檢討一點點,其結果就是無限可能。   讀者或許從書中可以直接吸收她每一篇文章的體悟,這好比是王文靜精心調製的一道道美食,當然可以收穫滿懷。   可是我更欣賞她從生活、工作、休閒、旅遊的每一個小細節,都可以歷經深度思考,反覆琢磨,再轉化為自我修心、修身的修煉過程,或許這才是讀者們更該學習的關鍵。     在我眼中,王文靜仍然是二十幾年前初識的小女生,可是從小女生身上,我們卻有著太多學習的可能。 自序 在荒涼中,走出繁華風景  王文靜   這是一本寫了十六年的書。從我三十四歲開始寫,提筆之初,就是一週寫過一週,驀然回首,才發現走了好遠的路。   故事是這麼起頭

,因為當了《商業周刊》總編輯,我開始寫專欄。我總是核完當期大量稿件後才能提筆,通常每週二下午三點,我關上辦公室的門一小時,埋首於〈總編輯的話〉。那是每週最疲累的狀態。但沒有任何藉口,必須完成。截稿的英文叫deadline,死線,意思是警戒紅線,沒得打折,一定一定要完成稿子,不管你發生什麼事、是否江郎才盡。廢話別說,稿子交來。我從來沒有文思泉湧的才情,卻有龜毛泉湧的毛病。每到寫作就焦慮,覺得資料看得不夠、觀點無新意,不知能寫什麼。   卸任總編輯後,我轉任「商周集團」執行長,專欄改為〈執行長聊天室〉。這是一個轉折,挑戰更大,過去還能有當期雜誌題材為本,到此階段題材必須無中生有,考驗作家的視野寬

度、深度。若題材不足,就會如唱不出新把戲的老狗,窘態畢現。後來逐漸體悟,長期寫作需要紀律,於是養成記錄線索的習慣。或者是一本書與電影的啟發;或者是一趟旅行的觀察,立刻將靈感寫下,這是隨時採買。每到要寫稿時,就到手機裡的線索區(冰箱)逛逛,看看哪一則成熟了,可以成題。我的線索區,隨時都有十幾個素材,有的放了超過三年。   過去十六年的專欄,累積六百篇,有六十萬字。這次篩選其中的十分之一,六十八篇。它是我的工作日記,從我的眼睛看台灣與世界,看人物起落與四季更迭;隨我的足跡探索高山與極地,探索富裕國度與貧窮村落。每週選材雖有當時的必然性,更是我的價值觀影響所述。   我的價值觀是什麼?   之

一「鴨蛋人生」   十八歲數學考零分,以致於沒考上大學,那顆「鴨蛋」影響我對於挫折、文憑、成就的態度。後來,在《商業周刊》長年採訪成功或失敗人物,慢慢驗證我對於人生路徑如何成形的看法。本書收錄的〈萊比錫女孩〉、〈千金難買少年貧〉、〈不能飛高走遠〉、〈南瓜與鐵絲〉、〈螞蟻高,還是長頸鹿高?〉……,都是這類的探討。   我喜歡印度前總理尼赫魯(Jawaharlal Nehru)這句話:「Life is like a game of cards. The hand that is dealt you is determinism; the way you play it is free will

.」意思是說:人生是一場牌局,拿什麼牌,是命中註定。如何出牌,操之在我。它反映出我的人生態度,職場的發展,從來都不是因為你多優秀,而在你「想」多優秀。   沒有大學文憑,這不是我的選擇,是被淘汰的結果。有人沒大學文憑或許是因為很驕傲地「拒絕」聯考,我沒那本事。所以,我絕不是主張「文憑無用論」。但是很想分享當拿到這樣的牌局時,如何打出好牌。這顆「鴨蛋」讓我明白:沒有靠山,自己就是山;沒有天下,自己打天下。逢山過不去,就開路穿去。遇水阻攔,就架橋跨過。這體悟,比一張叫做「文憑」的紙更難得。   之二「以大自然為師」   我生於漁村,從小聽海聲長大。成人後,倚山而居,以樹為鄰。不論山或海,對於

大自然,即便一葉小草,都讓我有莫名的悸動、謙遜。大自然豐厚我的人生,我可以一個人在烈日下,蹲在院子拔草,汗流如雨,十指黑垢。我觀察萬物的存活哲學,獲得很多靈感,譬如辦公室的藍鵲、貪睡的長頸鹿、含水過冬的田螺、能矮小能巨大的玉山圓柏、不與赤陽相遇的曇花……。   譬如曇花,是美麗而有腦袋的花朵,她聰慧地在該退場時,毫不戀棧。然後,轉一個彎,伺機再起。她的出場方式很特別,雖然她每次現身都無法撐過白天。但一朵花謝後,會擇另一個黑夜另開一朵、再登場,化整為零的盤踞夏天三個月的黑夜。她把白天讓給太陽,但,在黑夜的星空下,成為女王。   這種從大自然中學習人生道理的體悟,逐漸融入我的文章風格,以物喻事

。如果我的生活,沒有豐富的大自然提供源源不絕的素材,肯定無法展現寫作的多面貌,一如只能演某類型角色的演員。   之三「永不停止探索」   我喜歡冒險與旅行,走過六十個國家。我去過冰封雪地、人類無法長住的南極;拜訪過非洲貧窮部落,看到當地人站在路邊販售一大串成列的老鼠。我探索國家,也探索人物。我在高挑戰中,目睹世界的精采。因為採訪,我有機會面對大時代人物,譬如希拉蕊(Hillary Rodham Clinton),還有「華人首富」李嘉誠、奇異(GE)集團前執行長傑克˙威爾許(Jack Welch)、Goole執行長艾瑞克.施密特(Eric Schmidt)、「全球最令人景仰的領導者」穆爾蒂(

N.R.NarayanaMurthy)。   在〈成功關鍵,九○%想失敗〉這篇文章中,我寫道,華人首富李嘉誠之所以與眾不同,因為他的思維不同。別人聚焦機會,他聚焦風險。他做決策時總是在思考最壞情況會發生什麼問題,花九○%考慮失敗。他的名言是:「世上並無常勝軍,所以在風平浪靜時,好好計畫未來,仔細研究可能出現的意外及解決辦法。」   威爾許因何能被《財星雜誌》(Fortune)推舉為「二十世紀最傑出的經理人」?在〈當傑克˙威爾許遇上韓非〉這篇,我提到,他的管理重點是花六○%的時間在「發掘、考核、培養人才」,人才是策略的第一個重要步驟,優先於組織架構、策略。他以兩個原則貫穿行事:「第一:管理者

要關心人;第二,獎勵最好的員工。」他的部屬跟他報告時,他總會問:「你有沒有獎勵表現好的人?那些表現最差的有沒有趕快讓他們走?管理者照顧員工不該一視同仁,而是要把重心放在最優秀的人才身上。」   〈另一種革命家〉這篇,是我到印度採訪穆爾蒂的對話,我問他,希望日後人們如何記得他,他回覆:「一個待人公平的人。一個用資料分析得到結論的人。一個心胸開放,樂意接納別人意見的人。一個接受犯錯空間的人。」   人生何其幸運,能與當代最重要的企業家華山論劍。能夠論劍,也是一段改變的旅程。猶記得,三十四歲之前的我很稚嫩,有一次,廣播約訪我評論某一新聞事件,我驚覺自己腦子的貧乏,腦袋像豆腐渣:「看法?沒有。」那

次,接不了球。後來,很感恩之後每週寫專欄的訓練機會。它逼我透過觀察、思考、篩選、沈澱、寫出來,最後接受上百萬人的指點,或褒、或貶。   我沒有系出名門,但是很幸運,在畢生熱情所在的媒體工作,與台灣最優秀的一群媒體人共事。因為熱愛,不太看得見困難,只看到每天都有新鮮事。而今,專欄成書是收攏一件我做了十六年的事,新鮮又開心。然而,如果沒有過去的六百篇,不會有今天的成書。過去的六百篇,是無數工作日的積累,有時在冷冷的冬夜,有時在孤獨的異鄉。然而無論多累,這些年,有一個人總默默地支持我。他總是操心,有時擔心《商業周刊》賣不好,就悄悄地到零售攤買一本。我很迷糊,以前總搞不清楚為何家裡會有不只一本當期的

《商業周刊》,後來才恍然大悟。有了《商業周刊》官網後,他擔心更多,怕我的專欄冷清,每週到官網的「執行長專欄」按讚。他,是我先生。言語不多但讀書甚多的他,簡直就是一座圖書館,文采亦勝我。人生,難能得此鐵粉。   謹以此書,獻給我的頭號粉絲、獻給我的同仁—一群最優秀的媒體工作者。是你們讓我在荒涼中,走出繁華風景。 摘錄一話年少:沒有大學文憑的日子 「人生是一場牌局,拿什麼牌,是命中注定;如何出牌,操之在己。」(Life is like a game of cards. The hand that is dealt you is determinism; the way you play it

is free will.)──印度前總理尼赫魯。 我的人生牌局,始於十八歲拿到的一張牌:一顆鴨蛋。若干年後,總忘不了那個笑不出來的夏天。 我是聯考的失敗者,沒考上大學,因為數學掛蛋。唉,這其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我竟然辦到了。講到此,應該握拳。意思是,我的小學六年、中學六年,十二年的數學總結,一場零分。事實是,從小學三年級開始,我的月考數學分數就赤字,此後就不知道六十分為何物。結果是,程度差,有自知之明,但怎也沒想到會在最重要的一場考試抱一個大鴨蛋。收到分數通知單時,我不可置信:「怎麼可能連一題選擇題都沒猜中!」沒能力也罷,怎麼連一點運氣都沒擠出來。 一個愁雲遮日的夏天,脫下高中制服換上另一

套制服,我的大學夢碎。 我因此自卑、遺憾沒有一張大學文憑。後來在社會上工作的前幾年,當表現不錯時,他人問起哪一所學校畢業,我忘不了對方期待答案是政大新聞系,但我回答是專科生時,對方的尷尬。我也忘不了,剛踏入社會,因為沒有亮麗文憑,想要爭取到一個面試機會的不易。 多年之後,我才懂得十八歲的這顆鴨蛋,真是我這輩子最大的祝福。我有時會假想,那年夏天的劇情若改寫:我考上台大,結局會更好嗎?不會,更慘。本性驕傲的我肯定會變成眼高於頂、不知天高地厚的傢伙,最後,沈沒在人海中鬱鬱不得志。很慶幸,老天讓我的人生,從失敗開始。讓我提早有危機意識:「我是同儕的落後者,但不想一輩子泡在失敗的醬缸。」於是,我從十八歲

後的每一步都如履薄冰,虛心蹲馬步,逆境也鬥志昂然。 愛因斯坦說(Albert Einstein):「每個人都是天才,但如果你用爬樹的能力來斷定一條魚,魚一生都會相信自己是愚蠢的。」( Everybody is a genius, but if you judge a fish by its ability to climb a tree, it will live its whole life believing that it is stup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