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狀維管束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整理懶人包

國立臺灣大學 園藝暨景觀學系 李國譚、葉德銘所指導 陳思如的 蓮霧果萼端木栓化生理障礙與果實水分生理之研究 (2020),提出環狀維管束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質體外染劑追蹤法、缺鈣生理障礙、日間果徑縮小、線性位移感測器、表面積估算、蒸氣壓差。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嘉義大學 生物資源學系研究所 劉以誠所指導 沈冠宇的 金星蕨科的葉柄解剖構造研究 (2018),提出因為有 解剖、環內皮層帶、葉柄、木栓質層、金星蕨科的重點而找出了 環狀維管束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環狀維管束,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蓮霧果萼端木栓化生理障礙與果實水分生理之研究

為了解決環狀維管束的問題,作者陳思如 這樣論述:

蓮霧(Syzygium samarangenes)為臺灣重要經濟果樹,於屏東沿海地區栽培之蓮霧‘大果’種,常於果實成熟時發生果萼端木栓化(Corky Calyx End, CCE)生理障礙,造成經濟損失。根據田間觀察,CCE好發於較大的果實或大果型的品種,以新梢旺盛植株較嚴重,且果園土壤鈉濃度或電導度值偏高。CCE果實萼片較短而薄、果萼周圍果皮環狀白化,病徵部位果肉維管束褐化及空洞化,果肉薄壁細胞叢狀死亡而遺留空胞。CCE被認為是果實缺鈣相關生理障礙,CCE果實近果蒂端及近果萼端的鈣濃度皆較正常果實低。於好發CCE之蓮霧‘大果’種果園進行噴施鈣肥試驗,探討其對CCE之影響。於CCE好發之20

13年產季,於謝花後至小果套袋前之果串,每週噴施一次0.2%硝酸鈣或0.2%氯化鈣+0.1%硼砂,連續處理4週,成熟果之CCE比率分別為1.1%及1.2%,遠低於對照組之24.0%;噴施0.2%硝酸鈣處理並不影響果重及品質相關特性。2014年之試驗對照組CCE發生率僅0.8%,噴鈣處理果實皆無CCE徵狀,各項品質特性與對照組無顯著差異。探討蓮霧果實發育期間果實內木質部功能衰退樣態與發育期間鈣的累積及成熟果實中鈣濃度分布間的關聯,以了解果萼端鈣的獲得的時機。蓮霧‘大果’種果實的生長為典型的單S形曲線,相對生長速率及果實含水量高峰出現於吊鐘期進入轉色期時(盛花後第28至34天),之後總可溶性固形物

及果皮花青素含量快速增加,同時可滴定酸含量降低。近果萼端果肉木質部功能於相對生長速率高峰時驟降,轉色期後持續降低,至成熟時完全失去功能;鈣濃度於盛花後13天內增加,於相對生長速率高峰(盛花後第28至34天)時驟降,之後至成熟(盛花後第59天)前呈緩慢下降趨勢,然而果實總鈣含量至果實成熟前仍持續增加。成熟果實果皮和果肉鈣濃度皆由果蒂端往果萼端梯度下降,以果萼端果肉的鈣濃度為最低,此部位亦為CCE徵狀起始的區域,顯示果實內鈣濃度與木質部輸導功能變化有關。為探討果實發育期間蒸散速率的變化是否造成木質部輸導阻礙,測試果實不同發育階段表皮蒸散速率之差異。發育中的蓮霧‘大果’種果實表面積可用果徑(D)推估

,果實表面積估計值A=5.13 x D1.71。隨果實由胚仔期發育至成熟期,果實表面積由10.3增加至122.6 cm2,胚仔期至合臍期間,單位表面積蒸散速率由1.33 mg·cm2·h-1降至1.05 mg·cm2·h-1,之後緩慢增加,至果實成熟期為1.71 mg·cm2·h-1。果實轉色期後,果皮蒸散速率並未下降,顯示果皮蒸散作用非造成木質部輸導功能衰退的原因。為了解果實鈣獲得的競爭力,探討果實和植株間的水分關係。蓮霧‘大果’種果實於吊鐘期(盛花後第29-35天)有明顯的日間果徑縮小現象,約於每日1400HR時達到當天果徑最小值,1600HR後果徑開始回升;果徑日間縮小現象於轉色期(盛花

後第36-45天)後逐漸消失。樹冠噴霧處理對於果徑縮小幅度無顯著影響,而果實轉色期以前,若植株新葉旺盛,植株蒸散需求量大可能使果徑縮小更為明顯,應避免培育過多的新梢並應提早適量疏除嫩梢,以避免果實嚴重的暫時性缺水,影響鈣的獲得。

金星蕨科的葉柄解剖構造研究

為了解決環狀維管束的問題,作者沈冠宇 這樣論述:

本研究旨於系統性觀察金星蕨科之葉柄解剖構造,共涵蓋17屬47種,並探討各特徵之特徵狀態變化。本研究記錄5項主要觀察特徵,包括環內皮層帶(Circumendodermal Band)、木栓質層(Suberin Lamella)、纖維(fiber)、空腔(cavity)及氣孔帶(pneumathode)。前人研究指出環內皮層帶為鐵角蕨亞目以及水龍骨亞目重要的共衍徵,為圍繞於維管束內皮層外的環狀細胞壁加厚構造,本研究僅在9屬10種金星蕨科植物發現此項特徵,並多隸屬於金星蕨科基群;而根據細胞壁加厚的程度,環內皮層帶可區分為4種類別:單層三面加厚、單層環形加厚、單層完全加厚和雙層環狀加厚。木栓質層出現

於內皮層外側之平周壁,其細胞壁加厚的組成物質,以及所屬細胞均異於環內皮層帶,本研究共記錄11屬20個物種具備此項特徵,多隸屬於較後衍之類群,且與環內皮層帶為互斥特徵,僅狹基鉤毛蕨、溪邊蕨同時具備兩者。纖維是葉柄中非維管束細胞壁加厚的組織,具有物理性支撐的功能,本研究觀察之纖維皆位於維管束周邊,依照其分布位置,可區分為3種類別:緊鄰維管束向軸側、緊鄰維管束向軸側與遠軸側、與維管束分離。出現於6屬16個物種中,大多為新月蕨屬和小毛蕨屬的物種。空腔出現在海馬狀的維管束之中,通常在海馬狀維管束的卷曲處,為細胞稀疏的區域,於14屬28個物種中記錄到此項特徵。氣孔帶中的細胞大小與其他表皮細胞有明顯不同,這

個區域可貫穿下皮細胞,使表皮細胞與皮層相接,於13屬26個物種中記錄到此項特徵。環內皮層帶與木栓質層兩項特徵可分別對應至金星蕨科譜系中的基群與後衍的類群。木栓質層為以往蕨類植物解剖研究中鮮少提及之特徵,本研究結果顯示其具有系統分類上的意義。探討葉柄解剖特徵之研究,可提供為現生蕨類植物的科屬架構系統分類研究的重要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