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睹家暴兒童輔導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整理懶人包

目睹家暴兒童輔導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JanisAbrahmsSpring寫的 教我如何原諒你?【全新增訂版】 和AbigailDean的 少女A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苗栗縣目睹兒童及少年輔導與處遇之性別分析也說明:與. 6 歲以下目睹家庭暴力兒少的性別比略有差異。 表二:年度新轉介評估案-個案年齡與性別統計表. 性別. 年齡. 年度. 1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心靈工坊 和小異出版所出版 。

朝陽科技大學 幼兒保育系 蘇秀枝所指導 施品竹的 司法案件中居家保母與嬰幼兒事故傷害之分析 (2021),提出目睹家暴兒童輔導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居家保母、傷害、嬰幼兒。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屏東大學 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社區諮商與教育碩士在職專班 黃素雲所指導 柯漢雯的 希望取向應用在原住民生涯賦能團體之研究 (2021),提出因為有 希望取向、希望感、原住民就業困境、生涯賦能團體的重點而找出了 目睹家暴兒童輔導的解答。

最後網站她/他只是個孩子?目睹家暴兒童司法表意權誰決定則補充:因為未先知會目睹家暴兒童學校已經知情,並展開輔導,造成其在學校得知被輔導時出現驚訝情緒,以及家暴案件被揭露的困擾,例如被要求到輔導室關懷詢問,而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目睹家暴兒童輔導,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教我如何原諒你?【全新增訂版】

為了解決目睹家暴兒童輔導的問題,作者JanisAbrahmsSpring 這樣論述:

我們不必為自己遭受的傷害負責 但要不要走出傷害,就看我們自己     你是否曾遇過以下處境:   ‧被他人背叛而深陷痛苦,這輩子都不想再跟他做朋友?   ‧曾因他人做錯事而斷絕往來,事後深感遺憾:「如果當初能再給彼此一次機會,或許現在就不會是這樣了!」     在這本書中,提到許多這類的案例:      「約翰和我結婚了四年,我們有個兩歲的兒子。六個月之前,我發現約翰跟他的美髮師外遇,而且讓那個婊子懷孕了。原諒?是多麼的噁心和自私!」     「湯姆和我已經結婚十三年了。我剛剛發現他背著我外遇--原諒是可能的嗎?」     「我是五十四歲

的男人,和我妻子的外甥女外遇。我對自己的譴責無人能及,想取得老婆的原諒該怎麼做?」     每個人都曾被傷害,也傷過人。   懷恨讓人痛苦,我們都猶豫「要不要原諒」。   但怒意尚未消散,怎能輕談寬恕?     本書作者史普林博士是專精於寬恕議題的心理專家,具有四十三年治療師資歷的她,探討人們對「原諒」的預設和迷思,主張「不原諒也沒關係」。     假使你不願活在仇恨的牢籠中,她以認知行為療法的精神提出更好的選擇:釋放怨恨、快樂生活,不需要原諒死不認錯的加害者。而原諒的最高境界「真誠原諒」,則需要雙方一起努力。     史普林博士將原諒分為四種:  

 ①廉價原諒:只求維持和平,輕易赦免對方。   ②拒絕原諒:固守憤怒,絕不原諒。   ③如實接納:釋放怨恨、快樂生活,不需要原諒死不認錯的加害者。   ④真誠原諒:透過真心自省和傾聽互動,雙方達到和解。     史普林博士詳細介紹廉價原諒與拒絕原諒的心理機制、優缺點,接著說明如實接納的十步驟,鼓勵還不想原諒的你送給自己一份療癒的禮物。最後,在真誠原諒一章中,舉出加害者想贏得原諒時必須完成的六項任務,而受傷一方應允原諒時要做到的三項任務。     原諒不是免費的贈品,必須努力去贏得。     全書有豐富的個案故事,涵蓋親子、師生、摯友、夫妻之間的背叛傷痕。在全

新增訂版中,更添加許多案例及療癒的具體建議,讓我們走出冰封的心,把自己的人生找回來。   鄭重推薦     王思涵∣馨思身心精神科診所臨床心理師、台灣存在催眠治療學會理事   王瑞琪∣芸光心理諮商所諮商心理師   林蕙瑛∣台灣婚姻與家庭輔導學會名譽理事長、東吳大學心理系兼任副教授   周志建∣資深心理師、故事療癒作家   胡慧嫚∣作家、薩提爾認證合格心理諮商師   吳東彥∣「創傷、發展與療癒」粉絲專頁創辦人、諮商心理師   謝文宜∣實踐大學家庭與兒童發展學系教授   好評推薦     在我數十年的諮商經驗裡,經常發現:你能「放過」對方,就是放

過了自己。──王瑞琪(芸光心理諮商所諮商心理師)     在還沒有療癒好自己的創傷之前,請不要輕言原諒。在寬恕他人之前,請你先寬恕自己。「原諒自己不能原諒」是創傷療癒最重要的關鍵。──周志建(資深心理師)  

目睹家暴兒童輔導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更多新聞與互動請上:公視新聞網 http://news.pts.org.tw
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 http://pnn.pts.org.tw
PNN 粉絲專頁 http://www.facebook.com/pnnpts.fanpage
PNN Youtube頻道 http://www.youtube.com/user/PNNPTS
PNN Justin.tv頻道 http://zh-tw.justin.tv/pnnpts

司法案件中居家保母與嬰幼兒事故傷害之分析

為了解決目睹家暴兒童輔導的問題,作者施品竹 這樣論述:

社會變遷多數婦女走入職場,讓居家保母的需求增加,家長對於保母有更多的要求,但居家保母在家照顧過程中因疏忽或情緒不穩導致不當管教的意外事件,卻沒有因著居家保母系統管理與訓練而停止。因此本研究透過「司法院法學資料檢索系統」的判決書,針對民國100年1月1日至109年5月28日居家保母與嬰幼兒事故傷害之108筆案件進行分析,共有109位受害者與118位被告,其中被告有69位受傷、40位死亡。結果發現本研究受害者當中,男童多於女童;年齡為1歲(含)以下之嬰幼兒的比例最高;過程當中有哭泣的比例較多;案件中有七成是領有保母證照;高中以上的比例佔八成,學歷越高導致嬰幼兒死亡的比例越高;收托月費為2萬(含)

以下之案件最多;托育總時數長達24小時之案件比例最高,與受害者是否死亡存在顯著性關聯,托育時間越長意外傷害越容易發生;而被告照顧嬰幼兒1個月到6個月(含)導致受傷與死亡率較高;案件最多發生於早上9:00-11:59之間,且於室內的臥室的受傷與死亡案件比例較高,其中於睡眠中死亡之案件較多,更要多留意;發生現場有第三個人在場的案件較多;被告收托2位以下嬰幼兒發生事故的機率較高。判決結果118位被告當中共有64位(54.2%)被處有期徒刑,有40位被判刑11個月以下之有徒刑;有13人遭處拘役,遭處50天拘役的比例最多;有28人緩刑,予以緩刑之案件73.1%被判刑11個月以下有期徒刑;有13筆案件有支

付和解金,其最低一萬元,最高金額達四百五十萬元。

少女A

為了解決目睹家暴兒童輔導的問題,作者AbigailDean 這樣論述:

我們必須回去,才能真正逃離。 《控制》之後最強懸疑驚悚。 ――Elle雜誌 「少女A,」她說。 「那個逃跑的女孩。要有誰真能走出來,那肯定是妳。」   很少人知道她的過去。大家認識的她光鮮亮麗,有一份體面的工作。沒有人知道,她就是當年那樁虐童案中第一個逃出來的「少女A」。而她真心以為回憶都只是回憶,直到看見母親在獄中過世的消息。   那個瞬間,她又成了渾身髒臭、營養不良的「少女A」。   從母親入獄到死亡,她從沒去探望。遺囑卻指定她擔任執行人,需將那棟充滿可怖記憶的家和遺產平分給兄弟姊妹。儘管不願,少女A仍去尋找分散各地的手足,告知這個不曉得是幸或不幸的消息。她知道,他們和她一樣

,並不是完全脫離了童年夢魘――少年A現在是名滿教育界的大人物,可是他在當時究竟扮演受害者或加害者,不得而知;少女B婚姻路上磕磕絆絆,最終走上父親的路,全心倚賴信仰;少年B精神崩潰得無可挽回,住進療養院,拚命與心中的狂暴怪物對抗。唯有少女C陪伴少女A,自始至終,從未離開,直到……   ---   本書隨著少女A展開一趟非典型的英雄旅程。她橫越海洋大陸、穿越國界,就如童年偷藏的那本希臘神話。她往來於虛實,過往記憶與現在事件交錯紛雜。她帶著舊日創傷,朝著隱匿著最終真相的屋子一步步靠近。當讀者隨她回到荒林路十一號,屬於少女A的故事、多年來深藏她心中的祕密,才真正得到解放。   真實案件   201

8 年 1 月 14 日凌晨,一名渾身是傷、嚴重營養不良的少女破窗而出,用一隻已經被停話的手機,撥了唯一能撥通的號碼 —— 911。警方循線趕到現場,在一間黑暗、充滿惡臭的狹小房間,發現少女的 12 位兄弟姐妹奄奄一息,幾人甚至被鐵鍊拴在床頭。其中七位孩子雖已成年,體型卻跟幼童無異,而最小僅有兩歲。   這樁加州虐童「特平案」爆發後震驚全球,特平夫妻虐兒的手段陸續被公開,例如一年只准孩子洗一次澡、多天才吃一頓飯、晚上不准睡覺、白天施以暴行等,媒體也挖出夫妻倆是如何在鄰居間和社群平台上維持完美家庭的形象,不讓外人發現「恐怖屋」的真實狀況。離譜的案情曾被《法網遊龍:特案組》改編為影集,也成為《少

女 A》的靈感來源。 本書特色   * 售出美國、德國、義大利、西班牙、法國、日本等 30 國版權   * 真實案件啟發靈感   * 電視影集籌拍中,由 HBO 神劇《核爆家園》導演約翰.倫克(Johan Renck)執導 書單入選&好評推薦   推理評論人 冬陽   中興大學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所所長 陳國偉   諮商心理師、《接住墜落的青少年》作者 蔡宜芳   諮商心理師 陳志恆 專文推薦   美麗佳人2021最佳書單   柯夢波丹2021最佳選讀   Grazia雜誌2021最期待書單   《少女A》一書的結構安排令人讚嘆,過去與現在的章節結合得天衣無縫,甚至帶有一種音樂性,

其畫面蘊含的情感更是起伏跌宕。――暢銷推理懸疑作家,傑佛瑞.迪佛   心理描寫敏銳而狡黠,情節設計靈巧又熟練,下筆更足見其天才。――星期日泰晤士報   煽動情緒、文筆精鍊,同時也是真誠而充滿人道關懷與希望的懸疑推理處女作。――衛報   令人讚嘆又心碎的作品。作者以優美筆觸描述了複雜難解的家族羈絆,以及創傷所帶來的強大餘波。讀者必然難以掩卷、難以忘記。――每日鏡報   主角稱得上異常心理學研究中最迷人的案例,這本作品亦然。本書有著高難度的技巧,不但文筆優美,想像力豐富,可讀性更高。更有嚴肅而不時散發不祥意味的調性,其最終成果可說令人過目難忘。――書單雜誌

希望取向應用在原住民生涯賦能團體之研究

為了解決目睹家暴兒童輔導的問題,作者柯漢雯 這樣論述:

  本研究旨在探討以希望取向為理論基礎為原住民實施生涯賦能團體方案能否提升原住民的希望感、生涯效能及職場心理適應,並探析研究者在希望感賦能過程中的省思。本研究採用行動研究法,融合質性及量化分析,研究對象為六位待業中的原住民,進行為期三個月的行動歷程,包含五次的生涯賦能團體。  研究期間,量化分析以「希望量表」進行前後測檢定;質性分析以訪談紀錄、團體記錄、單元學習單、滿意度問卷及觀察資料檢視研究參與者希望感成效,再透過省思日誌反思研究者於行動歷程的個人成長。綜合研究結果統整以下結論:一、原住民參與生涯賦能團體整體滿意度達97.5%,且從團體記錄、觀察記錄及訪談紀錄等資料呈現團體增進希望感,方案

實施具成效。二、量化資料顯示原住民參與者在參與生涯賦能團體後,希望感提升情形達顯著效果。三、由質性資料分析可知六名研究參與者參與方案後,均抱持希望感積極面對就業困境,知覺生涯效能與職場心理適應的正面影響。四、研究者透過生涯賦能方案之實施,為實務工作問題提供解決策略,且妥善因應參與者行動過程遭遇的困難,促進雙向賦能與成長。  最後,研究者依據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提供未來實務工作者及研究者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