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酒開瓶 器 組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整理懶人包

紅酒開瓶 器 組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日)高木教雄寫的 食器之美 和林桂嵐的 挑食的設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SHOP.COM 網路購物商城|獨家代理營養保健食品|比價以及最新 ...也說明:美安購物商城首頁,獨家代理營養保健食品,並有超過1500間夥伴商店,比價最優惠的價格,食衣住行,應有盡有,賺取現金回饋.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新星 和天下文化所出版 。

朝陽科技大學 工業設計系 周文智所指導 黃上聞的 應用不同設計風格元素於蛋糕餐盤之創作設計 (2015),提出紅酒開瓶 器 組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蛋糕、蛋糕盤、形狀適配、設計風格。

而第二篇論文朝陽科技大學 工業設計系 陳建男所指導 曾揮堯的 仿生蜂巢狀結構設計應用 以露營帳篷隔熱效果為例 (2015),提出因為有 仿生科技、蜂巢結構、露營帳篷、品質機能展開的重點而找出了 紅酒開瓶 器 組的解答。

最後網站【2022年】十大葡萄酒開瓶器最新推薦!熱門人氣排行則補充:TAKAWACHI 頂級彈簧兩段式木柄紅酒開瓶器(半木柄盒裝組/ 錫箔切割、啤酒、葡萄酒開瓶三合一). 加寬加厚螺旋鑽刀; 減少木塞斷裂; 箔切割、啤酒、葡萄酒開瓶三合一.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紅酒開瓶 器 組,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食器之美

為了解決紅酒開瓶 器 組的問題,作者(日)高木教雄 這樣論述:

體現日本民藝大師柳宗理「實用之美」的白瓷醬油壺;傳承兩百年的小久慈燒煎茶碗;當代工業設計大師馬克•紐森充滿未來想象的彩色瀝水盤;法國設計鬼才菲利普•斯達克科幻感十足的外星人榨汁器……六十六件設計大師精心打造的食器,既有極簡時尚的西方現代之作,也有古朴溫潤的東方手作好物;將溫暖與自然的元素融入冰冷的工業設計,讓「器物之美」進入日常生活。用得越久,越能感受到它們悠長的韻味。高木教雄,工藝美學家。擔任過雜志編輯。一直以來為Esquire、BRUTUS等多家生活時尚雜志供稿,擅長從科技與設計雙重角度探討食器、家電、鍾表、建築等。 餐桌器皿 ALESSI Marli蝴蝶系列開瓶器 A

laddin AVEO保溫杯0.3L 柳宗理 白瓷醬油壺 白山陶器 M型系列 Holmegaard Future Glass UTATANE 奶油刀 +d(Plus d) 酒器 小久慈燒 茶杯 ARITA nanakura HANA餐盤 iittala Aalto玻璃杯雞尾酒杯 NUSSHA Fiorina漆器木盒 白山陶器 五寸深面碗 東屋 猿山修西式餐盤2 Kai House Solaris水果籃 100% 咲櫻玻璃杯 MoMA設計商店 MoMA壽賀喜屋拉面叉匙 bodum Double Wall雙層玻璃杯 LE CREUSET 紅酒開瓶器 ttyokzk ceramic design s

wing調味料罐 IDEE Marc Newson刀叉匙 iittala Origo系列餐具 山中漆器 一人份櫸木餐具 Wired Beans 終身玻璃杯 亞米•海因×九谷長右衛門 醬油壺(附底盤)烏形花 Georg Jensen Arne Jacobsen湯匙 nendo/靜岡縣茶商工業合作社 保溫茶杯(附濾茶器) 松德硝子 USUHARI酒道具 +d(Plus d) 浮箸標准品 羅布•布蘭特 Crushed Cup KIKIJAPANESQUE MODERN KIKI條紋杯 361°(一度) peel Leopold 濾茶管 廚房用具 ALESSI Juicy Salif外星人榨汁器 Ma

gis Dish Doctor瀝水盤 Mauviel 單柄鍋 武生刀具村 Artus 18 SOU AKADA 研缽組 木屋 近未來柴魚刨刀 黑色 Joseph Joseph NEST 8 UMIC/琢本加奈惠 Ireco(鍋具組) TANITA 數字溫度計 ROSLE 不銹鋼漏勺粗目 野田琺琅 純白系列方形琺琅盒附蓋 OXO 蘿卜刨絲器 kaico 意大利面鍋 KitchenArt 專業量匙 釜定 壽喜燒鍋 AUX 定量黃油切割器TF2 柳宗理 不銹鋼面包刀21cm Iwaki a’’lock耐熱玻璃保鮮盒三個組 Joseph Joseph Y—Grinder ALESSI Todo/起司刨

刀 Vitantonio 小型電烤箱VSO—510 EVA SOLO 抹刀五件組 LE CREUSET 圓形雙耳鐵烤盤 OXO 香草切碎器 SALTER 電動胡椒研磨器7502 柳宗理 不銹鋼霧而水壺 OXO 傾斜設計量杯 Iga—mono 灶先生陶鍋3~4人份 倉田制作所 拔魚刺夾(中) STAUB 圓形鑄鐵小燉鍋 SELECT 100 迷你研缽 Turk 經典平底鍋 Menu 螺旋槳式隔熱墊夾 WEST SIDE 33 雙耳鍋(小) 數年前,經由一位熟識的美食作家引介,我與《料理通信》雜志的總編輯君島佐和子女士在她位於新宿的編輯室曾有過一面之緣。當時為了創刊,編輯室可說

是亂成一團。但盡管如此又是初次見面,君島總編還是安排了一份工作給我。於是,從二00六年的創刊號開始,我以「兼具美觀與實用的餐桌器皿與廚房用具」為主題,每月各挑選兩種餐桌器皿和廚房用具寫成專欄。這次從中精選出六十六種,匯整文字,集結成書,幾乎可以說是重新編寫。書名定為《食器之美》,書中提到的食器都經過了精挑細選。很多作品充滿巧思,我以理工科的視角切入,更能發現其中的幾何之美。期盼本書能夠令各位的日常用餐環境更加美好與便利。非常感謝攝影師石井宏明先生,他的動人照片讓文字更打動人心。同時也要感謝《料理通信》的小倉文先生,為了為我們准備拍攝品,每次都不厭其煩地去和廠商交涉。謹向昕有提供協助的廠商致謝,

不勝感激!

紅酒開瓶 器 組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全聯récolte麗克特Air Oven氣炸鍋值得換購嗎?【PIN命💗開箱】

阿拼家已經有3台氣炸鍋了
這一台是大叔第四台氣炸鍋
到底這一台récolte麗克特Air Oven氣炸鍋
用起來好不好用呢?
阿拼簡易實測給大家看~影片中還有新品甜不辣喔
快看影片~GO~


活動網址:
http://event.pxmart.com.tw/activity/recolte/
-----------------------------------------------------------------------------------
前篇影片推薦
無毒不沾鍋 料理硬殼帶骨食材~超給力 ∣耐刮持久不沾的MELLO碳融鍋【PIN命💗開箱】
https://youtu.be/3Gag6EfrVFQ
-----------------------------------------------------------------------------------
追蹤PinPin即時動態⬇⬇⬇⬇
訂閱PinPin頻道💖https://reurl.cc/pgg7oe
IG💖 https://reurl.cc/VEEK7R
FB💖 https://reurl.cc/833QYX
-----------------------------------------------------------------------------------
拍攝工具⬇⬇⬇⬇
相機:SONY A7C / CANON M50 / DJI OSMO PACKET
鏡頭:SEL2860 / EF-M 15-45
麥克風:RODE VideoMicro
-----------------------------------------------------------------------------------
*此影片非業配,是親身使用過後分享體驗,不代表每個人使用體驗都一樣*
-----------------------------------------------------------------------------------
#全聯換購
#récolte
#氣炸鍋
---------------------------------------
📧合作相關事宜請Mail
[email protected]

應用不同設計風格元素於蛋糕餐盤之創作設計

為了解決紅酒開瓶 器 組的問題,作者黃上聞 這樣論述:

近代西式餐飲文化提升台灣大眾對飲食在味覺、視覺等整體感官上的體驗水準。當西式蛋糕也成為臺灣常見的食品之一時,多數蛋糕業者為求刺激消費,不僅提高蛋糕的精緻度,蛋糕的外觀造形也被製作得更多樣化。然而在餐盤種類眾多的情況下,蛋糕卻少有專用餐盤,使蛋糕業者在餐盤的選購上,向來以非蛋糕專用的餐盤為主,本研究即針對為設計適合蛋糕形狀的餐盤。本創作透過文獻探討及蛋糕與餐盤形狀適配調查研究結果的整理與歸納,分析現今餐盤的不同裝飾(雕飾、圖紋、邊線、深度等)、設計風格(有機設計、極簡主義、後現代主義)、蛋糕與餐盤形狀之間的適配等不同面向的連結,進而歸納出創作的核心價值與創作元素,並進行蛋糕盤的設計。本創作設計

出三款適合搭配不同形狀之蛋糕盤(圓形盤搭配圓形蛋糕;正方形盤搭配圓形、扇形、長方形蛋糕;長方形盤搭配長方形蛋糕),分別在造形與結構上做多元的嘗試,讓蛋糕盤在使用時能感受到屬於蛋糕盤的特色及趣味性。最後針對個人創作訪談蛋糕業者,進一步檢討本研究蛋糕盤造形與結構創作的改進。

挑食的設計

為了解決紅酒開瓶 器 組的問題,作者林桂嵐 這樣論述:

  《挑食的設計》專挑飲食相關的設計物為介紹對象,從廚房的鍋刀杓到餐桌的杯盤碗不等,是一本看設計師如何以設計佐味美食的設計書,也是一本看現代家庭如何從設計調和柴米油鹽的家藏書。   本書共十二章,每章挑一類廚具或餐具深入介紹及比較。作者透過在世界各國的親身遊歷,對照自己的成長背景,從東西飲食文化差異的面向切入,展開對該項類設計物非常獨到的個人體驗與觀察見解,以最貼近生活的書寫方式,娓娓道來連結記憶中各階段生活切片裡的挑食設計。   另外,本書每篇章都含「設計師的小題大作」與「設計師的同床異夢」兩單元。前者是闡釋該類項設計物中,有獨特趣味的設計「小」原理或「小」發明者;後者,則介紹該類項中,各

設計師品牌中的經典作品,以及讀者最渴知的設計師的小故事。 作者簡介 林桂嵐   非設計圈出身,卻被設計圈住,就在設計資訊的圈子裡,落地生根。喜用文字寫出「物」的人情世故,也喜歡觀察物的出身文化背景。   是中港台三地的自由撰稿者、Life Style作家,曾為《自由時報》、《商業周刊》、《雅砌》、《設計》、《Elle》、《費加洛》、《名牌Mangazine》、《華航》等媒體撰稿。目前是大陸瑞麗時尚先鋒「以貌取物」專欄作家,同時也是自由展覽策畫者。   著有《設計,不安於室》一書(田園城市出版)。 作者序 挑食的設計 前言  餐桌上的世界觀??西方食器的設計風格簡介 1.獨立精神刀叉,一物

萬用筷子   2.碗祝東西方的生活回憶  3.各自盤算的美食 4.從一粒蛋看世界 5.為生活,添油加醋 6.任好刀千萬剁 7.掀出一鍋子的吵架 8.廚房戰場的小兵 9.水清,人就輕了 10.茶壺裡的慢喝,立可杯的快喝 11.說是非的咖啡杯 1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微醺    後記 人要衣裝,食要包裝 餐桌上的世界觀.西方食器的設計風格簡介   名為「前言」,這篇文章自然不同於之後各篇。在這一本主要以我個人生活角度看飲食器皿的書裡,前言的部分,我希望放大焦聚,從歷史來看這些生活用品,還原這些小物被創造的時空背景,了解它們風格面貌的由來,也看民主

思潮如何影響我們,所及甚至包括日常的用餐習慣。   我沒有野心要談整個設計史,只是挑幾個經典作品來看這百年來設計風格的流變軌跡(這些經典作品,在陸續的內文裡會有更深入的介紹),看百年前的獨創觀念如何繼續影響著我們這一代;而這一代創新的概念又是如何架接先人的成就繼續攀升。   你可以先閱讀此篇,好對設計史有個粗略的認識,或者,你也可以選擇先認識各篇章所介紹的作品後,再探其生世。我希望傳達引介的是,以一種人性化、輕鬆的態度看設計;你可以單純遠觀欣賞,甚至考慮買回家使用,但我最衷心的期望是,在欣賞、使用之餘,你也可以了解手上所拿的餐具、茶杯,聽聽它的故事,回到它的出生年代,看看現代人視為當然的造形,

在當時,是如何的離經叛道! 從工業革命講起   設計的重要,很難一言以蔽之,但現今不論美國、歐洲、日本,或是甫於設計舞台嶄露頭角的韓國,無一不想從設計獲取最大的經濟效益,卻是不爭的事實,工業設計作品在全球經濟市場上所牽涉的面向,也因而越加廣闊、複雜。   相信嗎?從一副刀叉就可看出一個國家的文化、經濟優勢;世局的劇烈變化也可以影響一個國家的餐桌擺設。在皇權時代,就連刀叉筷碗也都有階級之分,王宮貴族和平民百姓所使用的餐具是不一樣的,器皿的選用必須嚴格遵守倫理的規範(像故宮所保存的精美食具文物,就是專為皇帝、貴族使用設計的);直到工業時代,隨著民主思潮崛起,餐具才漸漸平民化、普及化;至於全球化的現

代,世界各國的餐桌和廚房樣貌,更越來越沒有地域上的差別,甚至大家開始有志一同的嚴肅省思環保問題。   我們將回顧這些小物轟轟烈烈的一生,這百年來的進程,也可以算是一部西方食器風格簡史吧。 ●新藝術(Art Nouveau)(1890-1905) 1. 從喬治.傑生刀叉解讀新藝術(1919)   19世紀中期的統治階層因為害怕工業革命所帶來的變化,會撼動既有的權力、地位,誓死固守傳統,卻還是抵不過新興的資產階級致力於改變的洪流。   現代主義最早萌芽於19世紀末的工業革命時期,設計師對當時工業發展的混亂狀況極為不滿,尤其坊間充斥著大量仿古裝飾包裝的工業產品,在他們看來,既不倫不類,又不符合使用者

的需求。於是有一批設計先驅開始提倡工業革命前的手工藝,進而造成一股風潮,這即是設計史上稱的「工藝美術時期」(Arts and Crafts Movement),其中以英國的威廉.莫里斯(William Morris)為代表(他設計的紡織品至今還在販賣)。   你是否懷疑,這樣的設計主張不是倒退於保守了嗎?其實,這個主張的創新之處在,工藝聯盟所倡導的一個創作概念:建築設計師和工業設計師不再是傳統的工匠,或專為統治階層服務的人,而是具有獨立思考能力的創作者。這就是現今羅浮宮的建築師默默無聞,但戶外金字塔的設計師貝律銘卻能與總統平起平坐的原因。   真正打破傳統設計風格的是,以自然抽象符號為基本元素

的「新藝術」。新藝術風格是1890年代最流行的設計風格,在1900年的巴黎博覽會達到最高峰。受到植物生生不息的生命鼓舞,有韻律的花草線條占滿當時的馬賽克門窗、家具和建築,著名的例子有設計師吉馬德(Hector Guimard)在1900年所設計的法國地鐵站,用鑄鐵和玻璃表現流動的線條;以及坎福特–帝芬尼(Louis Comfort Tiffany)用華麗花草鑲嵌彩色玻璃的設計。他們都是支持新藝術運動的建築設計師。在同樣的背景下,丹麥人喬治.傑生(Georg Jensen)來到法國,也深受新藝術的衝擊,並且將這新的創作觀念帶進北歐的銀器設計。   專事銀器設計前,喬治.傑生是雕塑家,因緣際會下接

受了資助,到法國和義大利旅遊,受當時流行於歐洲的新藝術創作風格啟發,融合了雕刻的藝術表現手法,將大自然元素帶進銀器設計,代表作是「花團錦簇」系列。喬治.傑生以複雜彎曲線條、互相纏繞的花?、枝葉,用鏤空的雕刻表現新藝術拉長的曲線,進而樹立了北歐銀器設計的典雅風格。 ●機械美學(1900-1930) 2. 從TAC No.1茶具看包浩斯(1968)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民主思潮席捲歐洲國家,促進了經濟市場的自由開放,使得物品也更加平民普及化。   當福特汽車開始標準化量產,手工藝產業也過渡到了工業設計的年代,崇尚弧線的新藝術風潮慢慢退燒,1900到1930年間,工業界全面進入機械美學(Machi

ne Aesthetic)時代,機械生產的標準化商品,呈現簡潔的美,人們推崇的是商品的功能性,此時著名的設計師有,功能主義者的建築師如凡–德–羅(Ludwig Mies Van der Rohe)(拜他之賜,我們現在都在玻璃鋼筋摩天大廈裡辦公)等人。不過,現代主義「功能主義」的理想(產品外在的形式必須跟隨內在的功能),卻是在包浩斯時代完成的。   包浩斯(The Bauhaus)是一所由葛羅佩斯(Walter Gropius)創辦的學校,這所學校的最大貢獻在於,將建築設計的功能理論運用在產品設計中,另一個貢獻則是提供完整設計的教學計畫。包浩斯學校堅持,關於設計,學生必須從頭學起,學習木工、金工

、陶瓷、紡織等,因為唯有熟悉這些手工藝的技術後,日後才可能得心應手的運用材質做設計。在校內,老師要求從基本造形著手,無裝飾是包浩斯的風格,因此陶瓷傾向簡潔純白,織品只是幾何圖案。此外,學生還必須在學校工廠學習機器生產,或是與校外的工廠合作學習實務操作。   包浩斯學校的新校舍即是葛羅佩斯所設計。他採用的單純幾何造形和現代化的玻璃帷幕,已是現代建築的典範。而葛羅佩斯接任校長後,接受的設計委託案成品,如吊燈和扶手椅等,也都是簡潔的幾何造形。他生前(1968)最後一個設計委託案TAC一號茶具,雖然線條柔和許多,仍屬包浩斯風格,符合簡潔幾何外形、「造形追隨功能」等原則,整個茶組以圓為主,提把則是像細長

的門把,這些如勾子的零件元素不僅是整體造形的一部份,也極具功能性,例如茶壺上壺蓋的彎勾,可以輕易拉起壺蓋和壺內的過濾器,並不是無用的裝飾,充分表達了包浩斯的精神。 3. 1382桌上用品 完美呈現極簡的現代理念(1931)   在19世紀末的設計師開始用簡潔、抽象和幾何造形表現現代設計。而格雷奇博士的1382瓷器其中是德國簡潔現代主義的代表。   在1928年,在一場柏林優良設計博覽會上,有人問發起人格雷奇(Hermann Gretsch)博士,為什麼沒有瓷器作品參展,格雷奇回答,因為在瓷器領域裡還沒看到稱得上優良的設計作品。這樣的評論傳到當時以瓷器製造聞名的Arzberg公司,Arzber

g的老闆又驚又怒,決定雪恥,於是他邀請說大話的格雷奇為他們設計「優良的瓷器」,經典的1382餐具便誕生了。果然,也普獲好評,甚至有一位評論家給1382極高評價,稱之「實用、樸實,簡潔的風格比膚淺的時尚更具經典意義」。這套餐具完美呈現「少即是多」的理論,在當時創下不錯的銷售成績,至今也還是Arzberg暢銷作品。 ●美國流線時代(1935-1955) 4. 從可口可樂瓶把玩美國流線(1947)   二次世界大戰後,當歐洲各國努力研究將現代主義運用在建築和設計時,美國的工業設計師正在創造新的物質文明。他們致力於將普通日常生活用品設計成吸引人的商品,使得美國的商品在國際市場具有更強的競爭力。這是美國

對現代主義的貢獻??將工業設計商業化、市場化(從iPod的熱賣看來,美國至今仍維持著這種設計競爭力)。   1940年代的美國,速度感和時代感是設計師鍾愛的課題。美國率先在交通工具上做空氣動力實驗,後來更將所發現的有如海豚般的流線形,大量應用在汽車和家用機器設計上。連來美國尋夢的法國設計師羅維(Raymond Loewy),都放下歐洲設計師肩上的理念和主張,只想把產品設計得吸引人,以便創造商品暢銷佳績。他為可口可樂設計了第一台流線造形的自動販賣機,以及至今仍全球熱賣的曲線可樂瓶。   羅維在20世紀30年代開始設計火車、汽車、輪船等交通工具,他將交通工具的流線造形運用在其他產品設計上,小至可口

可樂瓶、香菸包裝設計,大到美國太空總署(NASA)太空艙,無所不包。大受歡迎的程度,使其成為第一個被《時代》雜誌選做封面人物的工業設計師。 ●北歐自然簡潔風格(1935-1955) 5. 湖泊瓶的人文主義(1936)   歷經二次世界大戰,現代主義設計已經完全成型,也走向國際化。戰後,許多國家都想藉設計重塑形象打入國際市場,美國、日本、義大利、德國、英國是其中占出口優勢的國家,北歐也冀望如此。瑞典、丹麥、芬蘭這幾個北歐國家,在了解世界經濟局勢後,也發展出屬於自己本國的設計風格,並且應用在傳統工藝,如玻璃、陶瓷、家具等領域。   這幾個北歐國家細心保護傳統工藝產業,並將之納入工業體系內,同時全面

展開建築師、設計師與傳統玻璃、陶瓷公司合作的生產模式,激發並提升商品的設計   水準,奠定了北歐設計的特色??強烈的本土風格和現代設計風格結合得宜。以芬蘭最偉大的現代主義建築大師與工業設計師阿奧托(Aalto Aalto)來說,他的湖泊玻璃器皿,彎曲的弧度呈現一種簡單優雅的詩意,對當時的工藝技術卻是一大考驗;功能並未被侷限的湖泊瓶,可以當花瓶,也可以裝水果、沙拉。阿奧托說:「每天要用的東西,更應該合乎人類的感覺。」這個經典作品的意義使阿奧托被稱為建築和設計的「人文主義者」。   Image: iittala 6. 自由混搭的Teema非正式餐具(1952)   在二次大戰後,德國極簡現代主義仍

保有它的影響力,但在北歐卻被一種柔和、詩意的設計思想代替。在北歐,一來因為工業規模不如美國,所以北歐的設計和傳統工業習習相關,二來因為許多家庭開始用洗碗機,銀製餐具無法耐熱,且經不起清潔劑的洗刷,再加上一般家庭父母都要上班,也無法準備繁複菜色,鋼製材質開始被大量運用在餐具設計上,各種材質的餐具都可以組合套用,這反應了戰後非正式用餐的需求。   弗蘭克(Kaj Franck)是1940年代以來,芬蘭重要的工業設計師。在二次大戰結束後,他為陶瓷和玻璃工廠做設計,在1950、60年代的餐具設計界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弗蘭克同時也是社會主義的宣揚者,他曾說:「設計的最終目的是,以產品服務社會。」他在19

52年,設計可「組合和選用」的非正式用餐餐具,既反應了戰後的物資緊缺,所以價格便宜,又適合新婚夫婦,以「組合和選用」為概念,賦予這套餐具豐富顏色,包括白色、黑色、綠色、黃色等,可任意組合搭配。弗蘭克希望打破一成不變的用餐方式,讓餐具更靈活、輕鬆、貼近現代人生活。 ●太空和普普的消費時代(1955-1975) 7. 在太空漫遊的AJ餐具(1957)   二次世界大戰後,50年代的富裕社會建立了新的消費型態,不但社會瀰漫著樂觀主義,歡樂普普風應運而起,美、蘇的太空競賽也為人們帶來許多浪漫的太空想像。而在此之前的北歐設計,一直與傳統手工藝結合,直到雅各布森(Arne Jacobsen)才開始與現代建

築有連結。   雅各布森出生在哥本哈根,1920年在丹麥皇家藝術學院學習建築,受到現代主義建築師凡–德–羅(Ludwig Mes Van der Rohe)和柯布西耶(Le Corbusier)的功能主義的影響,強調建築設計必須由材料和功能決定,而不是那些裝飾的細節,這也是混凝土和鋼筋、玻璃等材料,成為我們目前居住、辦公的建築物外觀的原因。而最能說明雅各布森設計理念的作品,是哥本哈根的SAS旅館。不只是玻璃帷幕的外觀,就連裡面的家具,如蛋椅、天鵝椅、檯燈和餐具等,都是專為飯店設計的,都有一種精緻雕刻的美感。   雅各布森的AJ扁平餐具將餐具視為雕塑作品,猶如他的建築,沒有多餘裝飾,全由材質表現

。這套餐具曾出現在史坦利?庫柏的科幻電影「2001年太空漫遊」,入選的理由是,它帶給人們未來的想像。這餐具至今看來還是很有未來感。 8. 普普風格的Marimekko罌粟圖案布料(1960)   1955年到1975年是現代主義進展到普普的年代,戰後繁華的一代喜愛的是貓王與平面色彩的年輕圖案,尤其,美國年輕人獨立自主,流行音樂、廣告、漫畫在在影響著他們的生活。就連芬蘭的設計,也在1960年代大吹起普普風,其中又以紡織品的表現最為亮眼。芬蘭著名Marimekko公司設計大量經典紡織布料,使得Marimekko成為60年代生活品味的代名詞,而伊索拉(Maija Isola)的罌粟圖案是最有名的,幾

乎家家戶戶都有伊索拉設計的桌巾和餐巾布。隨著伊索拉作品在歐洲、美國及奧地利等國的展出,更顯示出她對現代紡織品設計的重大影響。   伊索拉在1949年成為Marimekko的織品設計師,她同時也從事平面繪畫創作。她的靈感無所不在,舉凡傳統工藝品、大自然、現代藝術和不斷的旅行。伊索喜歡把各種顏色的小花、用簡單俐落線條或是幾何圖案放滿整個白布,沒有太複雜設計概念,但活潑輕快的色彩搭配正是普普的精神。 9. 關懷弱勢族群的Ergonomi餐具(1978)   正當普普風格的各種設計物品大量生產和消費之際,1970年代初期,已有設計師注意到社會責任問題,他們關懷弱勢族群並致力於保護自然資源,其中尤以瑞典

耳格諾米設計工作室(Ergonomi Design Gruppen)為首。這種設計人的社會道德感,對北歐的公共建築設施和私人設計的影響至今。   耳格諾米專門為殘障人士設計特殊餐刀和家電用品,同時,他們也以設計符合人體工學的廚房用具聞名,就連瑞典政府也資助他們做相關的調查研究工作。耳格諾米工作室有兩位設計師,班克騰(Maria Benckton)和瓊林(Sven-Eric Juhlin),專門為行動不便或是殘障的人士設計裝備或餐具。他們的想法是,提供殘障人士合適的生活用品,增進他們生活的便利性,進而重建他們的尊嚴。當然,這些產品也適用於正常人,殘障人士毋需因為使用『特別』器具而感到被歧視或被特

別對待。   這套在1978年設計的餐具,有可調整角度的湯匙,手把適合手小的人或是兒童,而湯匙上的紅繩則可纏繞在手腕上,幫助握力不佳的人使用;對於手有關節毛病的人,他們也有體貼的設計:把餐具把柄變厚實但輕巧,可減輕手指扭動的疼痛,除了容易握取外,刀叉的叉齒也比一般餐具尖銳,湯匙則比一般深,減輕使用者的施力力道;至於杯子,設計輕巧但杯柱較粗,握取時較穩;而斜成一邊的盤子,在舀取硬食物時,可靠著一邊舀取,並有塑膠墊加強穩固盤底。 ●後現代主義(1970-至今) 10. 後現代建築師群的「絕代風華」企畫(1979)   在20世紀60年代,義大利有一群後現代設計師反對「功能決定形式」的現代設計理念,

他們注重歷史,也重視消費者的喜好,願意按照消費者的意願設計,所以特別注重產品的形狀、色彩及圖案,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蒙蒂尼(Alessandro Mendini,安娜紅酒開瓶器就是他的代表作)。   時又逢1973年的世界石油危機,義大利政府面臨經濟緊縮,以減稅補助的政策,鼓勵一些工廠轉型為設計導向的小公司,當一些大型公司不敵經濟衰退時,這些技術精良、專業化的小型工廠反而因高水準的產品熱賣而得以存活。這些小型設計公司奠定了義大利製造業的基礎,當今著名的家用品牌Alessi即是其中之一。「設計」對這些小型公司來講,非常重要,Alessi甚至以設計為公司最高指導準則,以委託著名設計師設計作品的方式,

來提高公司知名度,無形中也向外傳播設計文化。   這樣的合作模式後來也被其他公司仿效。在Alessi,最經典的是由蒙蒂尼所主導的「絕代風華」(Tea & Coffe Piazza)企畫。蒙蒂尼網羅了11位現代主義建築師,請他們以各自的建築理念和建築語言設計咖啡壺、杯組。這種「微建築」的理念提出,不但使得世人開始注意家用品的設計,也吸引一群藝術家和設計師投身於家具以外的日用品設計。影響所及,甚至吸引了許多世界上建築師投身於工業設計領域,使得義大利設計充滿藝術建築的創造活力。   至於這些建築師到底將咖啡壺、杯組帶往什麼樣的藝術境界?以義大利建築師羅西(Aldo Rossi)為例,他為「絕代風華」

所設計的咖啡壺是,再蓋一個房子。羅西強調建築與城市的統一性,認為建築特徵必須融入城市,因為身處義大利這樣古典的城市,他設計的咖啡組就像有尖頂、圓頂的大小城堡。而另一位講究裝飾色彩、童趣構圖,且富含古典元素的後現代主義建築師格雷夫斯,代表作是狄士尼樂園的天鵝飯店,一個色彩豐富、裝飾誇張、生動有趣的建築,有拱型和長方形建築線條,與他常用的貝殼和天鵝等古典元素。他的「絕代風華」咖啡壺,也是四方以圓柱組成的外表,再運用他擅長的色彩,使得整個咖啡組看起來趣味盎然。繼德國包浩斯風格後,義大利現代設計師開始強調個人主義。 11. 明星設計師的柳橙機(1990)   在20世紀的80和90年代,「設計」有了新

的意義。設計代表一種個性和品味的象徵,設計師和商品連在一塊,設計師的商品不同於一般的商品。   在20世紀全球市場運作下,設計和設計師的概念日益普及。歐洲、美國、日本等國都在設計文化中獲得巨大的利益,而設計師的社會地位也相對越來越高,等同於藝術家、建築師;同時,設計與廣告、行銷的關係也越來越緊密。以堪稱當代明星設計師的史塔克來說,他的外星人榨柳橙器是曝光率最高的設計商品,雖然實用性不大,卻是Alessi歷久不衰的長銷商品。   史塔克是個性外向的設計師,不同於其他躲在幕後的設計師,史塔克能面對媒體大談設計理念,因此也是當代曝光率最高的設計師。史塔克專注於日常生活小物的設計,以將平常生活中的平凡

事物變有趣為目標。這個名為Juicy Salif的全球暢銷榨柳橙器,即展現了他的超凡創造力。許多人購買這台機器,不因它的機能,而是它的科幻外表,這是許多人喜歡擺在廚房的經典榨柳橙器。 綠色設計的OZ冰箱(1994-1998)   在20世紀,越來越多設計師感悟到生態設計的重要,也把它考慮在設計中。   綠色設計是指設計師開始關心人與自然的生態平衡,開始注意設計的過程中是否能減少對環境的破壞,亦即是所謂的3R(Reduce、Recycle、Reuse)原則,減少對物質和能源的消耗,希望所設計商品能再回收或再利用。   帕澤塔(Roberto Pezzetta)的OZ 冰箱就是強調由100%可回收

的材料製造而成。   帕澤塔是一位自學的設計師,他的OZ冰箱不只是符合歐洲環保的最高標準,冰箱的外形也時尚有趣,突破了長方壁櫥的外觀,取而代之的是柔和、彎曲的曲線,因此適合擺在室內任合一個角落;連冰箱裡面也是流暢的曲線,門內分三層,方便於收納食物。OZ冰箱可謂是未來綠色設計代表。   未來設計和經濟力量越來越緊密,許多過去設計師奠定的風格,至今仍被許運用??德國包浩斯的簡單、北歐尊重工藝的人文氣質、義大利的奔放藝術性、美國的科技商業化、日本的人性化體貼。每個設計風格的奠定都不是偶然,都隨著全球社會和經濟發展,影響著全世界,連餐桌上餐具和廚房用具也必須為全球環境盡義務。工業革命帶動民主革命,民主

主義使得中產階級興起,女權運動繼之。當女人成為職業婦女,家庭關係改變,餐桌風貌也隨之改變,現代碗盤設計還必須配合微波爐、洗碗機,以簡便女人在廚房的工作。同時,隨著民智的提升,工業產品背後的社會責任省思,益形重要,瑞典工業設計以人體工學角度關心弱勢族群的生活問題,即增修了設計來自人性的定律範圍。

仿生蜂巢狀結構設計應用 以露營帳篷隔熱效果為例

為了解決紅酒開瓶 器 組的問題,作者曾揮堯 這樣論述:

自古以來,人類對於蜜蜂的勤勞以及蜂巢的巧妙,無不讚揚有加。從生物學的亞里斯多德 (Aristotle),以及近代的博物學家達爾文 (Darwin) 都曾留下讚美的語句。達爾文稱讚蜂巢為「在已知的本能建構中,是最令人驚奇的成就」。蜂巢不論是在勞動力上或蜂蠟的使用上,都符合經濟原則,是趨近於完美的。而向大自然造物學習其優點,學習後發展,正是人類進步的一大動力。本章從仿生設計的觀點探討,蜂巢狀結構是如何形成,原理是如何應用在我們的生活當中,物理結構如何被廣泛的應用於包裝業,航空業、家具及營建業。再根據蜂巢狀結構的物理特性與優點,將其應用在露營帳篷之需求上,在透過分析蜂巢狀結構特性於產品設計及發展概

況,匯整露營帳篷普遍存在的問題,例如帳篷保暖以及隔熱效能,以及產生問題的原因,瞭解露營帳篷的需求要素,針對露營帳篷保暖的問題,以品質機能展開(Quality Function Deployment,QFD)為輔助方法,配合所收集的使用者資料,有系統地將使用者需求轉換為設計參考指標,將這些資訊整合於產品設計中,明確指出產品改良目標,以開發符合使用者需求的兼顧保暖及隔熱性、輕巧耐用的露營帳篷。最後產品利用SWOT交叉分析產品結構之優勢和劣勢,改善品質屋之矩陣結構關係,乃至於設計目標與方針的訂定合理化,來協助應用蜂巢狀結構於產品設計,以強化品質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