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色小花灌木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整理懶人包

紫色小花灌木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馬克平(主編)寫的 中國常見植物野外識別手冊:祁連山冊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最新21世纪生活百科手册·生存手册 - Google 圖書結果也說明:淡黄绿色覆瓦状花;分布于草地、灌木丛和沙地之中。根可以生吃, ... 齿形叶,顶端簇生复伞形花序,黄色小花。 ... 8绒毛麦寄生匍生,整株外被多毛,小花淡紫色玫瑰状; ...

國立臺灣大學 園藝暨景觀學系 葉德銘所指導 徐駿逸的 鼠尾草屬植物之花器生物學、生殖系統與種間雜交 (2014),提出紫色小花灌木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雜交能力、胚發育、花粉、傳粉機制、聚乙二醇。

最後網站45种蓝色花开的乔灌木、藤本和水生植物 - Weibo則補充:花萼钟状,长约3毫米,花冠蓝紫色,长约1厘米,花期5-10月。花后及时修剪,可连续开花。 习性:穗花牡荆喜光,耐寒冷,亦耐热,耐干旱瘠薄,生长势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紫色小花灌木,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中國常見植物野外識別手冊:祁連山冊

為了解決紫色小花灌木的問題,作者馬克平(主編) 這樣論述:

本書介紹了祁連山區常見維管植物80科296屬569種(包括8亞種、14變種、1變型),約占祁連山區維管植物種類的44%。植物種類的選擇上除了考慮 常見之外,還選擇了一些具有本區特色的植物。在中國植物區系中,祁連山植物區系屬於泛北極植物區、青藏高原植物亞區唐古特地區,是該地區區系向東北延伸的部分,與甘肅中部、西南部的興隆山、馬銜山、蓮花山、太子山和甘南高原以及青海省東部和北部的植物區系組成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因此本手冊收錄的植物對於這 些地區的常見植物識別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祁連山地理位置特殊,是中國第一、二級階梯、內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內流區和外流區、草原景觀和荒漠景觀、青藏高寒氣候區和西北干旱

半干旱區的分界線。祁連山孕育了河西走廊石羊河、黑河和疏勒河三大水系及其多條內陸河流,是河西走廊的生命線。祁連山東段植物種類較多,西段分布的喬木和灌木較少。另外,受山地氣候垂直變化的影響,植被類型也出現相應的垂直變化,自下而上依次呈現出草原化荒漠植被、山地草原、山地森林草原、高山灌叢草甸和高山墊狀植被。本書所記載的每種植物均配有花果期(蕨類植物為孢子期)的圖例,植物圖片均為作者在祁連山及周邊地區拍攝,在一些植物介紹時附有1~2種形態相似的物種。這里的「相似」指的是花、果、葉等形態學上的相似,並非親緣關系上的相近。希望本書能為您在祁連山及其鄰近地區旅行帶來更多的快樂,讓您通過此書認識更多的植物,更

希望您能提出您的寶貴意見和建議,以便我們及時改正。馮虎元,男,博士, 蘭州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甘肅省植物學會常務副理事長。發表論文100余篇,主編專着和教材3部,獲教育部自然科學獎一等獎1項,甘肅省科 技進步獎一等獎1項,甘肅省自然科學獎二等獎1項和三等獎1項。2007年入選獲教育部新世紀人才計划,2010年入選甘肅省領軍人才,2013年獲得寶 鋼優秀教師獎。主要從事環境微生物、植物資源和植物與微生物相互關系的研究和教學工作。潘建斌,男,碩士,蘭州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實驗師。參與《植 物生物學實驗》、生物學野外綜合實習等本科生實驗課程的教學。主要從事環境植物學和菌根生物學方面的研究,

發表研究論文10余篇,主編專着1部。研究生階 段曾主持交叉學科青年基金一項,現參與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研究。長期從事西北地區的生物多樣性調查,對西北地區的高等植物較為熟悉。 木本植物 葉針狀或鱗片狀 單葉 復葉藤本植物草本植物 花黃色(含淡黃色) 輻射對稱 花瓣四 花瓣五 花瓣六 花瓣多數 兩側對稱 蝶形 唇形 有距 蘭形或其他形狀 小而多 組成穗狀花序 組成頭狀花序 花白色 輻射對稱 花瓣二 花瓣四 花瓣五 花瓣六 花瓣多數 兩側對稱 蝶

形 唇形 有距 小而多 組成穗狀花序 組成頭狀花序 花紫色(含紫紅色、淡紫色、粉紅色或藍色) 輻射對稱 花瓣四 花瓣五 花瓣六 花瓣多數 兩側對稱 蝶形 唇形 有距 蘭形或其他形狀 小而多 組成穗狀花序 組成頭狀花序 花紅色(含橙紅色) 輻射對稱 花瓣四 花瓣六 兩側對稱 蝶形 小而多 組成穗狀花序 花綠色或花被不明顯 輻射對稱 花瓣五 花瓣六 兩側對稱 蘭形或其他形狀 小而多 組成穗狀花 組

成頭狀花序 花小,花被不明顯蕨類植物植株禾草狀中文名索引學名(拉丁名)索引后記

鼠尾草屬植物之花器生物學、生殖系統與種間雜交

為了解決紫色小花灌木的問題,作者徐駿逸 這樣論述:

  鼠尾草屬(Salvia L.)約有900多種物種,含括一、二或多年生草本或灌木,約有140個栽培種,但僅有少數鼠尾草有商業生產或應用於景觀,可藉由種間雜交育成鼠尾草新品種。本研究以紅花鼠尾草(S. coccinea Juss. ex Murr.)、本屬少見黃花且為臺灣特有之黃花鼠尾草[S. nipponica Miq. var. formosana (Hayata) Kudo]、長蕊鼠尾草(S. patens Cav.)及一串紅(S. splendens Sell. ex Roem. & Schult)為材料,觀察花器構造、傳粉機制與花粉離體萌發。進行自交及雜交,觀察花粉管生長、小堅果及

其內部發育,以瞭解本屬物種間之雜交能力。另調查種間雜交後代之性狀,供後續種間雜交選育參考。  紅花鼠尾草‘Snow Nymph’花朵之可育藥室距柱頭近,雄蕊無槓桿運動功能。黃花鼠尾草為典型槓桿狀雄蕊,可育藥室位於上唇瓣內,不育之藥隔下臂阻擋傳粉者取食花蜜。一串紅‘Vista Red’具可育藥室距柱頭近及遠之花朵,雄蕊無槓桿運動功能。紅花鼠尾草‘Snow Nymph’及一串紅‘Vista Red’於無傳粉者環境下可自花結實,而黃花鼠尾草則須傳粉者幫忙傳粉,此三種鼠尾草均無自交不親合性。  於含0.1%酪蛋白水解物之修改過Brewbaker和Kwack培養基中,添加蔗糖及聚乙二醇-3350 (po

lyethylene glycol-3350, PEG)可改善本屬植物花粉萌發及花粉管生長情形。紅花鼠尾草‘Snow Nymph’花粉適合添加5%-10%蔗糖+30% PEG;黃花鼠尾草花粉適合添加10%蔗糖+20% PEG;而一串紅‘Vista Red’花粉適合添加0%蔗糖+30% PEG或10%蔗糖+20% PEG,‘Vista White’花粉適合添加0%-15%蔗糖+30% PEG或10%蔗糖+20% PEG。本屬植物花粉適合之培養基滲透潛勢為-2.45 MPa至 -1.42 MPa。蔗糖有利花粉萌發但並非萌發之必要成分。  以含10%蔗糖+20% PEG之培養基培養花粉,紅花鼠尾草‘

Snow Nymph’及一串紅‘Vista White’於開花後1天之花粉有最佳萌發率,黃花鼠尾草於開花當天有最佳萌發率,而一串紅‘Vista Red’於開花後1天至開花後2天有最佳萌發率。紅花鼠尾草‘Snow Nymph’、黃花鼠尾草及一串紅‘Vista Red’於花朵開放當天柱頭即可接受花粉,無雄蕊先熟現象。  觀察本屬種間雜交花粉管生長情形,以紅花鼠尾草‘Snow Nymph’、黃花鼠尾草或一串紅‘Vista Red’為種子親(♀),與紅花鼠尾草‘Snow Nymph’ (♂)、黃花鼠尾草(♂)、長蕊鼠尾草‘Blue Angel’及一串紅‘Vista Red’ (♂)雜交,除紅花鼠尾草‘

Snow Nymph’之花粉管無法穿入黃花鼠尾草之柱頭,及長蕊鼠尾草‘Blue Angel’之花粉管於授粉後2天才見於黃花鼠尾草之花柱末端外,其餘組合皆可於授粉後1天在花柱末端觀察到有花粉管螢光。種間雜交組合中,僅紅花鼠尾草‘Coral Nymph’ (♀)或‘Snow Nymph’ (♀)與一串紅‘Vista Red’ (♂)或‘Vista White’ (♂)雜交可得成熟種子;以黃花鼠尾草(♀)與長蕊鼠尾草‘Blue Angel’ (♂)或與一串紅‘Vista Red’ (♂)雜交之小堅果未膨大;多數雜交小堅果均僅部分膨大,本屬種間雜交多有受精後障礙。  黃花鼠尾草之雌配子體受特化珠被細胞

包圍,其自交後胚及胚乳發育較雌配子體無特化珠被細胞包圍之一串紅及紅花鼠尾草慢。若種間雜交胚及胚乳敗育,則小堅果於授粉後8-16天基部褐化及/或皺縮。雜交組合中僅有以紅花鼠尾草‘Coral Nymph’或‘Snow Nymph’為種子親(♀),與一串紅‘Vista Red’ (♂)雜交可得近成熟雜交胚,與黃花鼠尾草(♂)雜交之雜交胚可發育達球胚至心臟胚早期。以一串紅‘Vista Red’為種子親(♀),與紅花鼠尾草‘Coral Nymph’ (♂)或‘Snow Nymph’ (♂)雜交僅得發育達魚雷期之雜交胚,與黃花鼠尾草(♂)雜交者,於授粉後4天胚及胚乳已敗育。  紅花鼠尾草(♀)與一串紅(♂

)雜交之小苗具生長弱勢現象,本研究中僅有紅花鼠尾草‘Snow Nymph’ × 一串紅‘Vista Red’及紅花鼠尾草‘Snow Nymph’ × 一串紅‘Vista White’生長至開花階段。二種間雜交組合後代具新植株外觀及花序形態,花朵性狀多介於兩親本之間,且每輪小花數較一串紅多。雜交後代之萼片帶有灰橘、紅或紫色,花冠為橘紅色,此外,紅花鼠尾草‘Snow Nymph’ × 一串紅‘Vista White’之花瓣具白色斑塊。雜交組合後代之花粉具多形性且稔性低,經自交或與親本回交均無法結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