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澳天氣預報30天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整理懶人包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 海事資訊科技系 陳昭銘所指導 洪信昌的 臺灣周邊海域波浪之觀測與預報分析 (2021),提出蘇澳天氣預報30天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湧浪、波高、衛星觀測、浮標、WW3 模式。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海洋大學 海洋環境資訊學系 蔡政翰、蔡仁智所指導 歐真妤的 龜山島海域急速成長波浪再分析 (2012),提出因為有 龜山島海域、鋒面、大陸冷高壓、急速成長波浪的重點而找出了 蘇澳天氣預報30天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蘇澳天氣預報30天,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臺灣周邊海域波浪之觀測與預報分析

為了解決蘇澳天氣預報30天的問題,作者洪信昌 這樣論述:

本研究依中央氣象局湧浪定義(週期≥8 秒、湧高≥1.5 公尺),統計中央氣象局 2019 年符合湧浪標準 50 筆以上個案之浮標站,由北而南依序為龍洞、蘇澳、龜山島、花蓮、臺東及蘭嶼等 6 處,經比對 72 小時內 WW3 波浪模式湧浪預報結果顯示,除花蓮整體偏低以外,其餘龍洞、蘇澳、龜山島、臺東及蘭嶼等 5 處之 48 小時內預報與觀測資料的相關係數可達 0.66-0.86,具有適宜預報能力。另相較於觀測湧高平均值,龍洞、蘇澳、花蓮及蘭嶼的預報湧高平均值,具有偏強或偏弱特性,差異約為 10%,而臺東及龜山島預報平均值約偏弱 21-33%。研究顯示 2019 年浮標實測湧浪之個案,6

0.2%肇因於颱風,其餘 39.8%多歸因於東北季風天氣系統。 針對 WW3 波浪模式對臺灣周邊海域波高之預報能力驗證,使用 2020 年 1-12 月 AVISO 衛星觀測示性波高資料為檢驗標準,取 WW3 每日 00Z 第 1 天到第5 天預報結果,與對應時間之衛星觀測波高之月平均值進行比對。研究顯示 WW3預報波高之各月示性波高分布型態與衛星波高之空間分布特性及較大波高之位置具有對應性。全部預報範圍之空間型態相關係數研究結果顯示,預報較佳為 6月及 10-12 月,反映東北季風時期之預報能力為佳。預報能力較差為 4 月及 7-8月,顯示受季節風轉換及颱風影響使預報能力降低。以均方根

誤差(RMSE)而言,第 1 天預報之誤差最大,第 5 天預報之誤差減小,WW3 波高預報誤差隨著預報時間增加而減少。

龜山島海域急速成長波浪再分析

為了解決蘇澳天氣預報30天的問題,作者歐真妤 這樣論述:

本文研究龜山島海域發生之急速成長波浪,資料取自交通部觀光局龜山島資料浮標測站。內文所謂之急速成長波浪係指在時間間距為六小時內的情況下,示性波高成長2倍以上,成長後並達到1.5公尺以上者。黃(2008)已探討過2002年5月至2005年10月之龜山島海域之急速成長波浪,其找出24筆急速成長波浪,但因研究期間僅四年且個案數過少,因此本文重新將龜山島海域再分析,並據上述定義找出龜山島海域2002年5月至2012年12月共249筆急速成長波浪事件。本研究之結果顯示在龜山島249筆急速成長波浪中,其發生時機以冬季34%為主,其次在秋季26%,春季則22%,以夏季18%最少。本研究中亦發現,龜山島海域之

急速成長波浪發生前後風向皆以北至東北為主,尤其在個案開始發生後,其北與東北向的風向比例有增加的趨勢;而週期在個案開始發生前逐漸下降,而在個案開始成長則有逐漸增大的趨勢,個案開始成長後6小時達最高。龜山島海域急速成長波浪個案分析,我們發現冬季及秋季天氣系統以大陸冷高壓南下為主,春季受鋒面通過伴隨大陸冷高壓南下為主,夏季則受颱風外圍環流及熱帶性低氣壓影響為主。另以龜山島海域其個案統計資料與花蓮及蘇澳測站個案統計資料相比,雖同位處於東部海域,但龜山島海域受地形影響,以致其個案平均成長後最大示性波高為2.34公尺且平均波高成長量為1.47公尺,相較花蓮及蘇澳測站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