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種子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整理懶人包

讀書種子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夏君虞寫的 宋學概要 和周佳榮的 錢穆在香港:人文.教育.新史學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華夏出版有限公司 和三聯所出版 。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系 陳逢源所指導 林怡君的 方孝孺之儒學思想研究 (2019),提出讀書種子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方孝孺、儒學、《遜志齋集》。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中央大學 中國文學系 潘美月、楊祖漢所指導 劉學倫的 馬端臨及其《文獻通考‧經籍考》之文獻學研究 (2012),提出因為有 馬端臨、文獻通考、經籍考、文獻學的重點而找出了 讀書種子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讀書種子,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宋學概要

為了解決讀書種子的問題,作者夏君虞 這樣論述:

  《宋學概要》旨在完成一部以宋學內容為主,與黃宗羲先生《宋元學案》並行的宋學著作,以彌補其諸多不足,為後世學者找到研究宋學的門徑和通路。作者宣導讀者不要以復古眼光看宋學,不要以封建產物去看待宋學。

讀書種子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相聚一台]入會:www.togetherradio.net 或者 WhatsApp Apple@+852 6998 3791
======================================================
所有 相聚一台/讀書會/Club 99查詢, WhatsApp Apple@69983791。
======================================================
[Esther養心FUN享]及[Esther種子FUN享],逢星期一/三/五,早上8:00時播放,星期六、日及公眾假期休息,和你分享我的心靈喜悅、生活小貼士。
======================================================
[相聚一台]:www.togetherradio.net
電郵/ [email protected]
Facebook/ 相聚一台
[相聚一台]客戶服務部/活動報名/查詢,請WhatsApp Apple@+852 6998 3791
https://wa.me/85269983791

方孝孺之儒學思想研究

為了解決讀書種子的問題,作者林怡君 這樣論述:

方孝孺是明初重要的思想家、文學家,他的殉節事蹟為人所熟知,其忠義精神為後人所推崇,因此,早期的方孝孺研究,聚焦在其政治思想與殉節精神上。不過,從方孝孺的生平與教育中,可以得知他受到儒學的薰陶;從他的文章中,可以看出他的儒學觀點;從他的事蹟中,能夠看見他對儒學的實踐。在明代儒學史的定位中,方孝孺被歸之為朱學一派,卻少有研究者去深入說明方孝孺對朱熹的哪些學說有進一步地闡揚,而筆者期望透過本論文的分析,得以論證方孝孺在弘揚朱學上的功勞,以及方孝孺在明初儒學發展史上的貢獻與地位。在元代異族統治下,士子或為功利所誘,或是重文輕道,造成士風衰敗,道德卑下,宋代大儒的風範已不復見。明初方孝孺挺身而出,倡導

朱學,並提出由內聖到外王的一套完整學說。在修己論方面,朱熹認為立志為行事之本,要居敬以持志,才能堅定心之所向。方孝孺承繼朱熹思想,強調立志的重要性,並進一步針對當代重文輕道、重利輕義的士風,主張士應立志於道,追求德行的精進,而非以利祿為重、以文學為務。本論文嘗試從「理學觀」、「工夫論」、「治人論」、「道統觀」、「文道論」等五個層面,去剖析方孝孺之儒學思想,試圖架構出方孝孺之儒學思想體系。方孝孺的儒學思想是以「道」為核心,在理學觀方面,他從天道和人道來論述天人關係,並說明人之所當為;在工夫論上,他主張士要志於道並且踐履道;在治人論上,他強調聖王以道治天下,施行仁義禮樂之教;在道統論上,他重視聖聖

相傳的道統譜系,認為儒士肩負傳續、發揚儒道之責;在文道論上,他主張道本文末。此外,方孝孺所展現的節義精神,其實根植於他的理學思想。在本論文中對方孝孺的「致知力行觀」、「正氣說」及「正統論」進行探討,欲藉此論證方孝孺的殉節之舉,其實是對其自身儒學思想的踐履。方孝孺堅守自己的儒學理念,展現個人的儒者情操,也彰顯了理學的意義與價值所在。

錢穆在香港:人文.教育.新史學

為了解決讀書種子的問題,作者周佳榮 這樣論述:

  本書為紀念錢穆誕辰一百二十五周年而作,分為上下兩篇,上篇闡述錢穆在香港辦學的歷程,包括錢穆1949年來港創辦新亞書院的經過、1953年成立新亞研究所,以及1963年香港中文大學創立前後,新亞書院與崇基學院、聯合書院加入的情形。下篇則介紹錢穆執掌新亞書院時,早期新亞師生們的學術履歷與生平事跡。本書主要從人文、教育、新史學的發展為切入角度,介紹錢穆及早期新亞人的生平、付出與貢獻,僅此紀念錢穆對於香港人文學術發展的重要意義。

馬端臨及其《文獻通考‧經籍考》之文獻學研究

為了解決讀書種子的問題,作者劉學倫 這樣論述:

  本論文以《馬端臨及其《文獻通考.經籍考》之文獻學研究》為題,共分作七章,可以分為三大內容,一是馬端臨的部分:論述馬端臨之家世生平、家學淵源、師承關係和交遊。二是《文獻通考》的部分:包括探究《文獻通考》之撰述旨趣、書名釋義、類別性質、出現契機、體制與編排、版本、歸納版本系統和比較版本之間的優劣。三是〈經籍考〉的部分:主要探討〈經籍考〉的單行本、編排體例、撰述之旨趣、收書之數目、按語之研究、〈詩序〉之觀點、〈歷代總敘〉之論述涵意、目錄學思想、文獻徵引、〈經籍考〉與《崇文總目》、《郡齋讀書志》、《直齋書錄解題》的關係。歷來學界對於上述之內容,有些研究並不深入,抑或者尚未關注。筆者以廣泛搜羅文獻

、詳加考證的寫作方式,皆予以論述剖析,探討馬端臨及《文獻通考.經籍考》在學術上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