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公室移動式屏風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整理懶人包

辦公室移動式屏風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盧斯.斯拉維德寫的 微建築:全球53個精采絕倫的小建築.大設計 和岸本章弘等的 POST-OFFICE辦公空間經濟學:75個提案打造新工作型態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甘肃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第十五场)图文实录 - 新浪也說明:省新冠肺炎疫情联防联控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省政府副秘书长梁朝阳, ... 药方的扶正避瘟丸、扶正屏风颗粒、宣肺化浊颗粒、培土益肺颗粒和催汤颗粒5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木馬文化 和漫遊者文化所出版 。

最後網站屏風- 搜尋結果- momo摩天商城_mobile則補充:【客尊屋】免運費/雅舍四片式屏風/屏風/屏風架(屏風/屏風架): $2,990 ... 《ZIP LINK》拉鍊連結/可拆洗/辦公室隔間屏風/OA屏風/隔板/屏風展示板-不含腳座(ZF-120M)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辦公室移動式屏風,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微建築:全球53個精采絕倫的小建築.大設計

為了解決辦公室移動式屏風的問題,作者盧斯.斯拉維德 這樣論述:

  「此書中討論的案例提供讀者無限想像,那介乎建築與非建築、藝術與非藝術的曖昧,正是跨領域整合的最佳表現。」--銘傳建築系助理教授 徐明松   將老舊豬舍直接置入全新木匣,就能變身為融合古今的展覽室?  公園草地上的排水管,竟成了吸引大批顧客搶著登記的旅館房間?  在嚴峻的沙漠中,一隻隻奇形怪狀的「海豹」原來是特殊設計的帳篷?   看完本書,你會相信:建築真的有無限可能!   本書共收錄53則「微建築」(Microarchitecture)的設計案例,並將微建築分為公共領域、社區空間、移動式建築、精簡生活、增建空間五大類型。這些設計案都十分簡單,並非全出於建築師之手,部分設計甚至尚在概念的階段

。大部分的作品都是事先建構到某種程度,再搬運到現場組合起來,講求輕巧、短暫與實用等特性。   到底什麼是「微建築」呢?Ruth Slavid不願以特定的地板面積來定義,他認為微建築就是十分迷你的建物,可能提供單一用途,也可能在出奇狹隘的空間中執行複雜的功能。特點是「單純」,因為唯有避開繁複的設計,建築師才能全面掌控,進而提高完美無憾的可能性。   然而,微建築是位於狹隘空間中,更像藝術品的建築。往往不含隔間,易於從整體角度切入設計,從草圖到實物,不會出現嚴重的意外。它們以小搏大,形成影響力,創造出遠超過其規模所能表現的意趣與風格,重要性也與規模成反比。   狹小的都市空間、不起眼的公廁與候車亭

、森林裡的小屋,甚至是荒漠裡的驛站,處處都能看到令人拍案叫好的絕妙創意。不論你是從事建築設計行業,或是就讀於建築相關科系,亦或單純對於創意建築感興趣,本書都將打破空間的藩籬,為你帶來全新的視野。 本書特色   在這寸土寸金的時代,「微建築」將成為最新流行的微型趨勢!   即使是不起眼的小地方,也能創造出令人驚嘆的大設計。   本書囊括全球53個精采絕倫的創意建築案例,這些建築師或藝術家們突破了空間與成本的種種限制,將天馬行空的創意,付諸於實際的建築形體上。 作者簡介 盧斯.斯拉維德   任職於《建築師期刊》(Architects' Journal)長達15年,擔任副總編輯以及網路編輯。著有《W

ood Architecture》(2005)、《Wood Houses》(2006)等書。 譯者簡介 呂玉嬋   生於台北,藝術碩士。喜愛藝術、電影及旅行。 序言 第一章 公共領域 公共廁所 / 克羅埃西亞杜布洛夫尼 / 法比強尼 廁所間 / 澳洲塔斯馬尼亞州里奇蒙 / 1+2建築師事務所 公車候車亭 / 英國布拉福 / 包曼萊恩斯建築師事務所 遊民設計案 / 澳洲 / 古塞爾建築師事務所 赫爾辛基設計週資訊站 / 芬蘭赫爾辛基 / 赫爾辛基科技大學 觀景台 / 芬蘭赫爾辛基科基亞薩利動物園 / 哈拉 / 小屋木材工坊 海洋公園貝殼架 / 美國加州聖塔莫尼卡 / 泰伊建築師事務所 單車看守

屋 / 荷蘭席凡寧根 / 時尚建築品味建築事務所 露天音樂台 / 英國濱海貝克斯希爾 / 麥克勞夫倫建築事務所 旋轉屏風 / 英國黑潭 / 麥傑斯尼 第二章 社區空間 廣告大樓 / 日本東京 / 克萊.戴森建築師事務所 豬 / 珠舍 / 德國法爾茲 / FNP建築事務所 公園旅館 / 奧地利林茲 / 史特勞斯 帕傑爾遊客中心 / 西澳 / 南澳大學建築系學生 滾球休息室 / 澳洲墨爾本 / 迪馬斯建築師事務所 立爾雅教堂 / 芬蘭奧盧 / 歐伊法建築師事務所 冥思堂 / 荷蘭哈勒默梅爾2002年世界園藝花卉博覽會 / 何蘭德 膠囊鴿舍 / 法國科德里 / 奎絲特 蘇文扭節艇 / 艾貝索特 第三

章 移動式建築 森林藏身罩 / 西班牙 / ex.工作室 保溫翼 / 美國加州莫哈維沙漠 / 亞伯登,哈利根,葛洛夫 混凝土帳棚屋 / 混凝土帳棚科技 沙漠海豹 / 建築展望事務所 紙板屋 / 澳洲雪梨 / 斯塔奇伯里與帕普建築師事務所 安.希篷車驛站 / 美國加州 / 希泰爾 避暑居 / 芬蘭 / MH合作公司 按鈕貨櫃屋 / 美國 / 卡爾金 XS號房 / 美國 / 雪佛 密爾太空站 / 荷蘭烏特列支 / 2012建築事務所 pPod活動戲院 / 英國曼徹斯特 / 瑪格瑪建築事務所 第四章 精簡生活 卡崔娜小屋 / 美國紐奧良 / 庫薩托 微巧住家 / 德國慕尼黑 / 荷頓.茄利.李建築事

務所與赫克+何夫納建設 露營小屋 / 西班牙拉托雷雷拉 / 多倫特 布瑞肯嶺理想小屋 / 美國 / 迪姆 釣魚營 / 美國 / 羅梅洛 微型住宅 / 丹麥 / N55 轉轉屋 / 奧地利 / 萬事如意建築事務所 轉盤屋 / 德國 / 科藍尼與漢斯建設 鐵皮屋頂建築S / 日本神戶 / 遠藤秀平建築研究所 空間盒 / 荷蘭 / 狄雍 / 五建築事務所 林地木屋 / 比利時法蘭德斯南方 / 羅布列希與黛姆建築師事務所 第五章 增建空間 愛默生的三溫暖房 / 美國明尼蘇達州杜魯司 / 薩梅拉建築事務所 三溫暖盒 / 加拿大 / 美洲河狸公司 納涼閣 / 倫敦 / 烏瑪爾+席維斯特建築師事務所 和風庭

閣 / 英國倫敦 / 狄克森 蝴蝶廊 / 美國馬里蘭州貝什斯達 / 本質工作室 庭院小屋 / 西班牙聖米蓋庫魯爾思 / 八十七工作室 彼得潘之家 / 英國蘇佛克 / 桑奈.霍普金斯建築師事務所 睡眠之屋 / 西班牙奧翠里亞斯 / 馬丁尼建築師事務所 夾廊屋 / 加拿大安大略 / 威廉生威廉生建築師事務所 自由精神球屋 / 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省 / 喬得萊 觀景台 / 義大利馬瑞提摩莊 / ex.工作室 懸吊辦公室 / 法國巴黎 / 艾貝索特   為了迎接千禧年的到來,西元2000年美國建築師協會會員票選出「心目中最出色的二十世紀十大建築」,其中名列第四的是瓊斯(E. Fay Jones)所

設計的「刺棘冠教堂」,於1980年竣工。這棟教堂位在阿肯色州幽綠卡溫泉林區,為單一空間,結構單純,以木材為架構,大量的玻璃作外牆,並採可用手搬運的小型建材,所以施工時不需砍掉四周的樹木。1981年,《新聞周刊》以「玄妙」一詞形容它,自此便受到世人的喜愛與欣賞,至今仍被妥善利用。刺棘冠教堂長18.25米,寬7.5米,高達15米,絕佳的比例,讓它與本書列舉的設計案比起來顯得相當寬闊;但若是與多數的教會建築相比,則可冠上「迷你」兩個字。此外,它也具備小品設計所呈現的種種迷人特性。   第一個特點是「單純」。刺棘冠教堂的結構相當精密,目的卻是創造單一的優美空間。唯有避開繁複的設計,建築師才能全面掌控。

無論建築的整體成就何等出色,能被視為完美的卻屈指可數;而且建築師完成大型建築之後,很少會滿意每一項細節。所以如果將規模縮到比刺棘冠教堂還要小,那麼完美無憾的可能性會更大。   對我而言,「微建築」(microarchitecture)是位於狹隘空間中,更像藝術品的建築。往往不含隔間,易於從整體角度切入設計,從草圖到實物,不會出現嚴重的意外。本書中的建築並非全是精雕細琢而成,有些設計甚至故意呈現出將就的粗糙感。不過這些都是經過深思熟慮的,因為單單一個礙眼的小地方,就有可能破壞全盤的構想。有的作品力求留名傳世,有的則盡力達到理想的成效。   儘管刺棘冠教堂比微建築更加寬敞,兩者之間還有其他共同點,

包括運用素材的樂趣。瓊斯特別維護建築的四周環境,而這份對環境的關懷(在1980年是令人欽佩的表現)也屢屢出現在其他設計中。這類建築還有一個共通處,它們以小搏大,形成影響力,創造出遠超過其規模所能表現的意趣與風格,重要性也與規模成反比。   到底什麼是微建築?我一直刻意避免以特定的地板面積來定義。它是十分迷你的建物,可能提供單一用途,也可能在出奇狹隘的空間中執行複雜的功能。一間窄小的房子,小到臥室、浴室和廚房不用時要輪流收起來?這是微建築。僅提供單項功能的小屋子,像是三溫暖房?這也是微建築。裝有推輪的小型音樂台、隨風向轉移的海濱屏風、巨大的托斯坎尼宅邸上暫放的瞭望台?這些全都是微建築。   這些

設計有一項優點,它們往往是在年輕建築師能力所及的領域內。許多建築師從房屋內部汲取經驗,像是裝潢酒吧、商店等場所,卻不會受託處理抵擋雨水、妥善配置管線系統一類的棘手問題。此類工作無法讓建築師得到滿足,因為裝潢大多是一時的,取決於當下的潮流,以及建築結構的限制。   然而,規模小卻完整的設計案帶來了獨立創作的喜悅,不需組織與管理多人團隊的能力,不需諮詢專家顧問,不需滿足複雜計畫的要求。微建築反而如學徒在受訓末期展示成果的簡單工作,以精心傑作證明自己在建築一行起步時的活力。建築師甚至可能靠自己來籌措資金。   擔任教職的建築師荷頓(Richard Horden)熱衷推廣這種建築成就。他當然不是新手(

荷頓出生於1944年),但是持續與學生合作創作,鼓勵他們拓展想像力。自1966年起,他在德國慕尼黑科技大學擔任教授,成立「慕尼黑微建築小組」,依據他和學生共同參與的研究成果,與德國赫克+何夫納建設合作,發展「微巧住家」的設計。這是荷頓一系列趣味設計的第一項,很有可能即將開始量產。   除了規模大小之外,荷頓認為「輕巧」也是微建築的特色之一。2004年12月,他在德國建築雜誌《細節》中提到:「關於這個詞彙,我們的定義是實際上離開地面的建物,僅以最小面積『輕輕接觸地球』。這需要新的分類......我們希望達到此項目的,嘗試以少做多,目標是將建材與能源的使用量降至最低,合併運輸與居所功能,並且讓建物

與產品設計的關係更為緊密適切。」   這種手法造就了具標竿作用的形象設計,比如說可用車子運載的三角小屋、以直升機運載且形如直升機的滑雪屋、出奇窄長而造型優雅的海灘瞭望台,全部都是利用經濟實惠的建材,並依靠科技提供原本由大片截面才能提供的強韌度。在前述文章中,荷頓也寫道:「縮小尺寸可減少用材、建造與運輸的耗能、施工所需的實際物質,以及室內冷暖氣所需的能源。」   唯有法國建築師艾貝索特(Gilles Ebersolt)能讓荷頓的作品相形之下顯得略為重一些。除了幾件較平凡無奇的作品外,他主要致力於自稱為「騰空建築」的設計,這種飄浮建築能讓科學家在地平面以上探索自然世界。荷頓形容自己的設計是「輕輕碰

觸地球」,而艾貝索特的設計則往往「根本不碰到地」(請見第86頁)。有趣的是,他後來轉而設計更腳踏實地的建物,像是為某攝影師的工作室創造額外的空間(請見第208頁)。   為了抵達預定使用的遙遠地區,荷頓與艾貝索特的作品都必須事先建構(起碼部分),並且是可以運送的,這也是微建築的兩項特質。本書中的設計幾乎都是事先建構到某種程度,當中還有好幾件作品是可以搬運的,也就是說能夠在許多不同的地點搭建。   輕便可搬運的建物自然有其規模限制,但事先建構卻不是迷你建築專有的特權,因為現成的小組件可以組合成大建物。工業化國家亟欲防止工地現場出現混亂與無法掌控的狀況,因此這種趨勢越來越盛行,例如英國政府多年來提

倡「現代營造法」的觀念(基本上就是異地預製、現場安裝),也倡導六萬英鎊房屋的概念。2006年更有一場競賽辦得如火如荼,主題就是價格低廉(因此從簡)的住宅設計。   輕便、可移動的住宅,讓人想起漂泊生活,這種情況有兩類,一是為了避難或求職的非自願選擇,一是自願選擇不受約束。   位於加州威尼斯的「活動設計工作室」(OMD),如此形容他們的手法:「OMD重新思考、重新建立建築方法,與陸地上越來越多、越來越擁擠的零亂建築形成對比,我們設計的建築沒有固定地點,四處移動,可以輕巧地放在土地上。」受到義大利建築大師聖塔利亞(Antonio Sant’Elia)未來主義宣言的啟發,OMD信奉同樣的哲學觀:「

我們不再相信磅礡傳世、穩重固定,而以輕巧、短暫與實用等特質取代,豐富我們的感受。」   上述的設計者都是建築師,不過本書的設計案並非全出於建築師之手,由此可見這些設計案十分簡單,而且某些設計尚在概念的階段。微建築與產品設計以及藝術之間有一片灰色地帶,這種情況在某些設計中非常明顯,比方說2005年斯達林(Simon Starling)贏得英國藝術大獎泰納獎的作品--「棚船棚」。斯達林買了一間棚屋,改建成船後,順著萊因河划到巴塞爾,然後再度改造為棚屋。2004年,烏爾文(Erwin Wurm)的「胖胖屋」在巴塞爾藝術博覽會中首度亮相,在傳統的人字形屋頂下,屋子的外牆好像一團胡推亂擠的豬油。   顛

覆棚屋概念的人不只有藝術家。1999年英國格拉斯哥舉辦了「理想小屋展」,邀請不同背景的人來改造基本的庭院小屋,表現出個人的風格,建築師瑞奇(Ian Ritchie)與時尚專家史密斯(Paul Smith)等人皆參與其中。由於這場展覽辦得很成功,2002年魁北克的梅蒂斯民族園藝節又再度利用這個概念,請來十位加拿大籍設計師進行類似的活動。到了2005年,倫敦的維多利亞與亞伯特博物館也跟著仿而效之。   當藝術家與建築師同時存在,必然能達到某種趣味,那是雙方無法獨自創造的。小型設計不見得重量都很輕,但概念卻同樣靈巧。迷你建物可實現多種效果,不過很少表現誇浮或高傲的氣質。本書介紹了林林總總的建築設計,

有的或許立意嚴肅,不過每一件都有趣味可尋,微建築若有用處的話,其中一項優點就是能使人會心一笑。 案例介紹:1.出現在郵票上的單車看守屋。在這個設計案例中,外形與功能完全無關:這是一棟單車看守屋,恰如其分位於最具單車意識的國家-荷蘭,2006年初這個設計甚至出現在郵票上──沒有什麼比出現在郵票上更能代表主流地位。外形像是白色的方底金字塔,從後面看去,神祕難解,正面看則像圖畫書中的城堡,採用包覆鋼鐵結構的石材,還有一排灰色的城垛。這座裝飾性建築有常見的室內元素:辦公室、廁所、廚房、甚至是存放單車安全帽的閣樓,建築頂上則高放著傳統荷蘭房舍的迷你複製品,它還會不定時發出氣聲、閃光與煙霧,彷彿著火似

的。2.睡在排水管裡的公園旅館。「公園旅館」顧名思義是一個位在公園內的旅館,身處奧地利林茲這個平靜高雅的城市裡。這個構想是只提供睡覺的地方,畢竟公園就有廁所、淋浴間,四周咖啡館與餐廳林立,附近更有游泳池。「房間」是由製造商柏格曼捐贈的混凝土排水管,各重9.5公噸,改造工程極盡所能地簡化。上方有小圓孔,提供光線與空氣;以平板作為床墊與睡袋的基底,一側的窄板放了燈,平板底下的空間則當作儲藏用。最重要的是,它用絞鍊安裝了安全木門。房間內部皆以透明漆修飾表層,每一根水管的底牆還有藝術家歐喬亞(Thomas Latzel Ochoa)所畫製的獨特壁飾。房客利用網路訂房後,會收到房門電子鎖的獨有密碼,離開

時只需留下自認恰當的房錢。旅館只預備在夏天開放,因為它的比熱高、吸熱慢,即便在酷熱的氣候也可保持涼爽。要是結果失敗呢?只要把固定門、底板、內部平板的20根螺絲拆下,旅館又能變回一排水管,隨時可以放在地上,發揮原始的功能。3.抵抗沙漠惡劣環境的海豹型帳棚。沙漠環境艱困難耐,白天酷熱,夜間酷寒。最極端的氣溫出現在瀕臨地面的高度,只消往上1米左右,溫度就會變得緩和。「沙漠海豹」正是利用這種熱階梯原理。它是帳棚,形狀卻與標準帳棚相差甚遠,外形類似回力棒,一面可沿地面平放,一面則彎曲往上到2.1米的高度。裝在帳棚頂的風扇在白天吹送涼風,在夜裡送出暖風。這種設計還有個好處:人可以以站姿進入帳棚。白天時,太

陽能裝置會轉動風扇,同時為風扇夜間使用的電池充電。帳棚結構包括兩條鮮黃色的「空氣樑」,這是採用聚氨酯塗料的聚乙烯,充氣之後可構成樑柱。外皮是輕巧的高科技銀布料,白天反射外界的熱氣,夜裡有助於維持棚內熱度。4.「想用什麼,就轉什麼」的轉盤屋。多數房子顯然有大量未有效利用的空間:除了睡眠時間之外,臥室多半閒置不用,而浴室與廚房一天頂多使用幾個小時。在「轉盤屋」中,科藍尼雖然沒有完全消除多餘空間,但是起碼降低了空間浪費。根據構想,屋子的主要區域是起居空間,位於角落的電動控制「旋轉盤」則提供三重功能。晚上睡覺可轉出睡眠區;洗澡時間到了,有浴缸與洗臉盆的浴室區便發揮作用;用餐時間,只需將廚房區轉到適當位

置。這些組件可使用最小的尺寸,因為它們是跟主要起居間「借用」空間,比方說,臥室只有一張在儲藏空間上方騰空的床。除了對科技的仰賴之外,這組建築還有必須克服的明顯缺點。假如停電會發生什麼事情?假如東西卡住了呢?假如它居然不受控制,像法國劇作家費杜的鬧劇呼呼轉個不停呢?我們甚至可以想像女主人將情人塞進臥室,還一面準備餐點,佯裝出家庭和樂的畫面。5.可觀看自然美景的球型樹屋。住在球體的點子令人躍躍欲試。喬得萊細心思量全盤細節,提出對樹木無傷的設計,即使樹幹啪一聲斷了,住戶也能安全無虞。沿著繞旋樹幹的階梯往上爬,通過短吊橋後進入球屋,便能透過玻璃圓窗,往外觀看蔽天的森林或天上的星斗,還有比這更加美妙的嗎

?球屋會隨著微風輕輕搖晃,由於質量輕盈、重心偏低,如果有人在屋內活動,球屋的反應可能會更為劇烈。「愛雲」的直徑是3.2米,以西川雲杉搭蓋,球體是雙重積層材,外層磨光後,鋪上雙層環氧纖維玻璃。球屋加裝絕緣材料,內層表面沿著「經度線」釘裝乙烯基裝潢布料,以木條板遮掩接縫。此外,球屋以鋼索連接到三棵不同的樹木,穩定性強,而大量的鋼索可保證就算有根粗枝斷了,這間可愛的樹屋也不會墜地。「愛雲」屋內的樓板面積相當窄,喬得萊卻裝潢了舒適的擺設,裏面有一張雙人床與頗為寬敞的儲藏空間。木門也是球屋牆面的一部分,可往外打開,猶如通往潛水艇的艙梯。

POST-OFFICE辦公空間經濟學:75個提案打造新工作型態

為了解決辦公室移動式屏風的問題,作者岸本章弘等 這樣論述:

你在上班,還是在坐牢?   隨著衣、食、住各方面的設計逐漸發展進化,接下來便輪到「職」了。我們花了大半輩子工作,現在如此,往後亦是如此。「職」的設計將是這個時代的一大課題。   這本書的目的,便是賦予新時代的工作方式一些設計靈感。——仲隆介(〈工作環境之設計〉《辦公空間經濟學》)   一直以來,所謂「工作」便是坐在辦公桌前做事。然而,隨著資訊網路革命、知識經濟時代來臨,從職務內容、工作方式到公司組織都發生變化,工作本身的目的、意義和可能性,也成了每個人不時捫心自問、試圖找出新答案的課題。   在令人無法喘息的變動與競爭中,每個人的工作都面臨更複雜的挑戰。為了支持想要實現自由且舒適的工作環境的個

人,日本一群建築設計專業人士長期研究辦公型態的演進,交出結合構想與理論的《辦公空間經濟學》。他們認為,要挑戰當前做法愈發不明確的工作,唯有每個工作者展開「職」的設計(Work Design)。   《辦公空間經濟學》結合了建築設計、工業設計、心理學、經濟學、管理學等角度,重新思索工作的型態(style)、空間(space)、工具(tool),整理出75則改造提案,反映出辦公室個性化、機動化、遊戲化、生活化的發展趨勢。每則提案的內容直接以插圖表現,輔以簡潔的解說,其中對工作的豐富想像和幽默感,讓每個人讀來感同身受。   EVERYONE IS A WORK DESIGNER!《辦公空間經濟學》提

醒,我們必須自己發現工作空間,建設工作空間。整頓支援工作品質的「工作環境」,往往是突破工作障礙的關鍵,也將成為比工作更重要的事情。   讓我們改寫辦公空間的既有規則,重新豐富對工作的想像! 作者簡介 岸本章弘 Akihiro Kishimoto   Kokuyo Office研究所主席研究員,《ECIFFO》總編輯,千葉工業大學、京都工藝纖維大學兼任講師。 仲隆介 Ryusuke Naka   京都工藝纖維大學設計經營工學科助教授,並擔任辦公空間學會辦公空間文化論研究部會部會長、日本建築學會辦公空間小委員會主查、日經新辦公空間賞審查員等職務。 中西泰人 Yasuto Nakanishi   

慶應義塾大學環境情報學部助教授。進行有關感性情報處理、實際世界意向介面、行動運算軟體等之研究,並製作空間設計與多媒體藝術作品。 馬場正尊 Masataka Baba   Open A Ltd建築設計事務所創辦人。曾任職著名廣告公司、雜誌編輯與自由撰稿人等,現在擔任設計、執筆、都市計畫諮詢等,著有《R the Transformers∕都市之再利用》(R-book製作委員會、2002年)、《東京R計畫 RE-MAPPING TOKYO》(晶文社、2004年)等。 MIKAN   加茂紀和子、曾我部昌史、竹內昌義、Manuel Tardits等四人與十位工作夥伴所組成之建築設計事務所。   199

5年因獲得「NHK長野放送會館建築設計競技」最優秀賞而設立。   以單戶住宅、托兒所、集體住宅、live house之建築設計為主,亦參與家具、產品、展覽之裝置設計等,範圍十分廣泛。 加茂紀和子 Kiwako Kamo   MIKAN創立人之一,ICS College of Arts助教授 ?田洋平 Yohei Shimada   現任MIKAN主任 曾我部昌史 Masashi Sogabe   MIKAN創立人之一,現任東京藝術大學助教授 竹內昌義 Masayoshi Takeuchi   MIKAN創立人之一,現任東北藝術工科大學助教授 Manuel Tardits   MIKAN創立人

之一,現任ICS College of Arts副校長 譯者簡介 黃友玫   1974年生,畢業於日本愛知縣立藝術大學,主修設計;作品曾獲選為愛知縣長久手町文化之家舞台布幔。   興趣廣泛,熱愛攝影、服裝及飾品設計;酷嗜手工藝,最近沉迷十字繡不可自拔。現為專職翻譯,譯有藝術大師世紀畫廊叢書等。 026 關於本書/馬場正尊 030 工作環境之設計/仲隆介 IDEAS 個人規模 PERSONAL SCALE 046 置身於工作場所/馬場正尊 050 攜帶式辦公桌 054 商務列車 058 商務小餐車/商務車廂 066 閱讀中展示椅 070 半夜加班假寐多功能桌 074 雙層辦公桌 076 圓

形辦公桌 078 伸縮活動邊桌 080 升降式辦公桌 082 掃描功能桌 084 摺疊式會議桌 090 個人專屬馬克杯 094 感應式燈光 096 元氣覺察球 098 長耳朵聆聽器 102 智慧型名片 聚會規模 MEETING SCALE 106 腦力激盪的空間/仲 隆介 110 會議集結椅 114 外出會議袋 118 構想收集桌 122 會議發言棍 124 開闔式鍋蓋擴大版 126 任意高度會議椅 130 環抱著岩石開會 134 動物音響椅 136 水族箱會議桌 142 啵啵作響的會議桌 144 料理會議 150 泡腳會議 154 氛圍反映會議室 156 活動日誌會議室 158 數位影音大雜

燴 樓層規模 FLOOR SCALE 162 聚集的空間,表述的空間/岸本章弘 166 吸引力櫃檯 172 移動式咖啡吧 174 會面塗鴉板 178 熱飲區 182 白板廁所 186 便利貼紙牆 190 24小時白板 192 板擦/坐墊式白板/塗鴉桌椅 194 大頭針資訊展示板 200 專案屏風 202 工作紀錄 210 足跡顯示地板 212 專案進度鐘 218 配合變動的蝸牛殼 220 蛇行白板 222 凹凸椅凳 建物規模 BUILDING SCALE 230 思考的心境/MIKAN 234 空間轉換系統 238 積木空間 240 垂直伸縮空間 242 超立體辦公空間 244 明與暗 246

 高低樓層 250 轉動的樓層 252 階梯上的資訊 260 多功能牆面 262 辦公.運動合一巨蛋 266 老闆吊車 268 水族箱立面 270 膠囊辦公室 274 辦公室購物街 276 立體停車.辦公室 278 無所不在辦公室 280 交通連結點 不限規模 SCALELESS 286 Less is More/中西泰人 290 會議卡車/租賃式辦公車 294 路邊辦公筒/閒話白板/長椅護欄/辦公ATM 296 照明椅/公園會議/搖籃鞦韆/路邊辦公攤 298 備忘杯墊/玻璃辦公桌 302 時空管理機 306 主事者偵測儀 308 桌面集結中心 310 尺寸的力量 312

辦公攤位停車場 318 失敗之樹 320 知識循環拍賣 COLUMN 062 001 個人化 086 002 覺察 128 003 地位象徵 138 004 馬斯洛的實驗 146 005 人都喜歡吃 152 006 靈感觸發 170 007 吸引作用 198 008 關聯脈絡 206 009 視覺化 214 010 一起改造辦公空間吧 226 011 互動交流 254 012 約定俗成的辦公空間 258 013 緩衝空間 272 014 辦公空間的設計與都市計畫 282 015 建築形式類推法 314 016 軌跡 322 017 扁平組織 328 【年

表】辦公空間之變遷 338 執筆者略歷 工作環境之設計 仲隆介工作品質與時間分配如果可能,我想提升自己的工作品質,因為它耗費我人生的許多寶貴時間;但我又不能茍同這世間蔓延的「追求效率」的工作型態,這到底是為什麼?想提升工作品質的欲望,在個人和組織雙方面都根深蒂固地存在著;但是同一個欲望對個人來說是指「自我實現」,對組織來說是「追求生產性」,理由大大不同。當然商務世界也就是組織所推動的「追求效率」的工作型態,並不一定會帶來個人所追求的人生。這種組織與個人間價值觀的差異,使得工作者有「把工作做完」的傾向,而不是「完成工作」。在這裏我要稍微討論一下「追求效率」的工作型態背後的時間感覺。根據專門

研究「勞動」的哲學家今村仁司氏的論證 ,現在我們所熟悉的時間感覺,是近代才有的產物。古人所理解的時間是「圓環時間」,創造出人類勞動的節奏;像一天或四季不斷循環,時間也是循環的。農業時代的人們,所擁有的時間感覺就是這種「圓環時間」。隨著近代化的過程,「圓環時間」也變成了「直線時間」,價值觀也轉變成往前進的一直線,產生了「趕快」的概念,由速度決定一切。從重複同樣的事到往前進的直線型時間感覺,一但習慣之後,自然對直線的盡頭、也就是未來產生關心。這種未來意識,使得舊不如新,結果便是產生預測未來、計畫未來的價值觀,包括現今我們所熟悉的追求效率、未來志向、企劃型價值觀等等。原來,現代的我們對工作的價值觀,

和這個直線型的時間感覺有密不可分的關係;而許多人會排斥效率至上的工作方式,就是因為長期以來圓環時間已在我們的DNA裡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記,它在反抗初生不久的直線時間。隨著少子化與高齡化的社會變遷,造成勞動人口的減少,甚至出現被稱為「NEET族」(Not in Employment, Education or Training)、不願有固定工作的年輕人,形成新的社會問題。雖然將多種年輕人問題都以「NEET族」一概而論的方式稍嫌淺薄,這暫且不談,到底從何時開始「勞動」變成理所當然的事?若不工作就被冠上遊手好閒的臭名,又是何時開始的呢?實際上,僅僅是近代的一百多年而已;從人類漫長的歷史來看,是最近才發

生的事。在這之前,只有當想做的時候、有必要的時候,才做必要的工作,我覺得這樣就夠了。即便如此,雖然僅是短暫的一百多年,時代的變遷竟然扭轉了我們的觀念,像緊箍咒一樣束縛我們。在強調往前進的直線型時間感覺當中,「休息」似乎是一種負面的價值;只能容許為了往前進的休息,沒有未來的休息都不被允許。「什麼都不做,怎樣也贏不過有工作」──我們對工作的價值觀,竟是建立在短短一百多年歷史的直線時間上,是否該檢討我們受它支配得太過?畢竟現在已經不是一直線往前進般的單純時代,應該從現在開始就開始思考,心無旁騖地、直直往前衝到臨界點時可能會產生哪些現象。為了避免誤解,我在這裡要補充一點,我並不是要將懶惰正當化,而是呼

籲不要因為重視前進而犧牲了工作品質。我認為重視時間,不如重視工作質量。某位有名的建築師曾說:「我設計的建築品質低落時,預算不夠不能成為理由,但時間不夠絕對是理由。」希望有朝一日,踏實地享受工作並創造高品質工作,能成為新的社會結構。日本有位代表性建築家名叫林昌二,他曾說要用未來的一百年,重新挽回近代化的一百年。我不反對他的意見,我很贊成這樣的想法,問題是要怎麼挽回。與其和直線時間所創造的工作價值觀反方向地往回走,不如參考德勒茲 的理論,分散各個方向發展來得有效。我也不是說要全盤否定直線時間所創造的工作價值觀,而是一點一點地偏離,往各種方向輕鬆發展比較有意思。這麼說下來有點抽象,重點在於為了改變只

重視效率的現狀,個人可採取自己喜歡的方式工作;重視每個人多樣性的作法,創造屬於自己的工作方式很重要。在重視效率的結構中被迫工作,慢慢把目標轉換成照自己的方式創造高品質工作,相信將可以孕育出嶄新且豐富的價值觀與社會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