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企業 補助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整理懶人包

農企業 補助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彭作奎寫的 誰偷走了農地?:影響每一個人的台灣農業與農地公平正義 和大泉一貫本間正義森川博之山下一仁八田達夫青山浩子的 2025 農業關鍵字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時報出版 和財團法人豐年社附設部所出版 。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資訊管理學系創新與管理碩士在職專班 梁文耀所指導 王哲廸的 民眾對公辦節慶活動願付價格因素之探討-以彰化縣桐花活動為例 (2021),提出農企業 補助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節慶活動、旅遊動機、吸引力、滿意度、願付價格。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會計學系企業高階管理碩士在職專班 邱垂昌所指導 黃梅玲的 結合策略地圖與平衡計分卡協助非營利組織規劃未來經營管理之研究 (2021),提出因為有 平衡計分卡、策略規劃、策略形成、SO計分卡、策略執行、策略地圖的重點而找出了 農企業 補助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農企業 補助,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誰偷走了農地?:影響每一個人的台灣農業與農地公平正義

為了解決農企業 補助的問題,作者彭作奎 這樣論述:

台灣糧食供應危機,多年來所發生的農地亂象, 政治駕凌專業的歷史真相,本書一一揭露!   民國八十九年農發條例修正案通過後,開放農地自由買賣,允許農地農宅興建,有如打開潘朵拉的盒子,造成優良農田大量流失!執政者漠視社會大眾只為眼前個人利益的價值觀,忽略農地流失可能引發的糧食供應危機!   農地總量面積逐年減少,農地利用亂象逐年增多。台灣的農地被濫用、誤用、占用,愈來愈嚴重!台灣的每一塊農地都成為游資炒作的商品,使得台灣的農地價格是全世界最高的國家。台灣的農地和農業還來得及搶救嗎?   近年台灣農地大量流失,被工廠、豪宅、太陽能板占據,這都與政府的農地政策與農糧政策有著密切關係,特別是農

地開放自由買賣以來,很多優良農田快速消失,已成為台灣不能再漠視的重大議題。   在地方政府人力預算不足情況下,維護農地農用形同口號,農地上違法的豪華農舍、工廠林立,嚴重破壞農業經營環境。現在政府推動農業種電,更是帶頭破壞農地的行為,使得農業發展受到嚴重傷害。   務實的思考如何合理的使用農地,農業使用不再以耕作為限,如何發展農業成為可獲利的事業,讓從農者能有一定的收入,才能確保農地的合理使用。產學合作可共創雙贏,農業與科技結合,從產品開發、生產、管理到行銷,都能因科技與資訊的高度發展而有結構性的變革,可創造產業更高的利潤與附加價值。   農業的發展更是與糧食的供應息息相關,台灣是個島國,

當發生天災人禍,或國外進口斷鏈,或發生戰亂,屆時缺糧危機將是嚴峻的考驗。如何防止另一次的農地浩劫,怎麼做才會有台灣農業的未來?書中一一列舉出台灣潛藏的諸多危機,提出諍言,值得社會大眾一起深思。 專文推薦   趙守博│前總統府資政   黃榮村│考試院院長   廖祿立│台灣閱讀文化基金會董事長   陳保基│台大名譽教授   許舒博│中華民國全國商業總會理事長   黃明耀│前農委會水土保持局局長  

農企業 補助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主任委員曹啟鴻今(18)日於台東農改場召開「尼伯特颱風災後復耕復建相關措施說明會」,劉櫂豪委員應邀參加,該會議對於目前尼伯特颱風造成的農損以及後續辦理的復建情形,特向外界做一個說明,釐清農民的一些疑慮,以利後續災損補助及復建的工作加速進行。

劉櫂豪表示,曹啟鴻主委在尼伯特颱風侵台過後,恢復交通的第一時間,在7月9日即陪同林全院長來台東勘災,後續劉櫂豪也持續與主委電話聯繫,溝通災後復建的相關問題,直至目前相關救災工作告一段落,而農民關心的災損補助與協助復耕復建的措施,有些尚未明確,因此特邀請曹啟鴻主委來台東,說明此次尼伯特風災的受損情形及復建措施。


劉櫂豪說明,此次尼伯特颱風造成農林漁牧的損失約計11億4975萬元,而台東的受損最嚴重,約計8億4051萬元,因此農委會7月9日公告台東縣為農業天然災害現金救助及低利貸款受災區,除作物現金救助外,另辦理產業專案輔導措施,針對台東縣現金救助戶補助種苗及有機質肥料經費:(一) 補助1次新植種苗費,每公頃最高補助5萬元,及有機質肥料每公頃最高9,000元。(二)第2及第3年度若無天然災害,仍申辦每年有機質肥料每公頃9,000元。(三)第2或第3年度,倘又發生天然災害時,仍可依農業天然災害救助辦法申請救助及上開第(一)項補助。另外,低率貸款的部分,果樹(釋迦、火龍果、香蕉等)每公頃75萬元、荖葉(需辦妥專案種植登記)每公頃37.5萬元,貸款利率1.04%,針對農企業或農民團體,貸款利率1.29%,額度從農林漁1000萬元至畜牧5000萬元不等。


劉櫂豪強調由於第一線的公所人力有限,許多農民擔心申請截止日19日前未能完成相關作業,會議中農委會特說明,只要申請截止日前農民前往申請,至於後續的查估、現勘等在非限期範圍,請農民不必擔心。另外,對於蘭嶼、綠島的災後復建,曹啟鴻主委也指示漁業署儘速派員實地瞭解後,並向農委會說明,以茲後續協助辦理。最後,為災後林木補植及綠美化,林務局亦備妥70萬株苗木供民眾、社區、地主透過公所或縣府逕向林管處申請。

民眾對公辦節慶活動願付價格因素之探討-以彰化縣桐花活動為例

為了解決農企業 補助的問題,作者王哲廸 這樣論述:

政府機關舉辦節慶活動以促進地方觀光發展,在全省有13個縣市辦理活動桐花活動,是台灣每年4、5月間盛大的花季,自2002年迄今邁入第20年,彰化縣自2006年開始配合客家委員會辦理桐花祭,今年也進入第17年。未來將轉變型態為社區導覽及小旅行套裝遊程,付費旅遊將是未來的趨勢。所以本研究擬對旅遊動機、吸引力及滿意度對參加活動願付價格之影響,並以參與彰化縣桐花活動的民眾為受訪者,以問卷抽樣調查方式,總共發放734份問卷,當中無效問卷12份,有效問卷722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98.37%,並採用 SPSS 20.0 統計軟體進行分析。 研究結果顯示假設有4項成立、1項部份成立、5項不成立,人口統

計變項對於各變項有顯著差異為部分成立,人口統計變項對於滿意度有顯著差異、人口統計變項對於願付價格有顯著差異、旅遊動機對於滿意度有正向顯著影響、吸引力對於滿意度有正向顯著影響。人口統計變項對於旅遊動機無顯著差異、人口統計變項對於吸引力無顯著差異、旅遊動機對於願付價格無正向顯著影響、吸引力對於願付價格無正向顯著影響、滿意度對於願付價格無正向顯著影響。此外受訪者在願付價格上,小旅行一日遊以101~300元居多,接駁車以0~10元居多,導覽解說以51~100元居多,希望藉由本研究相關結果,提供公部門或觀光業者在訂定價格及策辦活動時妥善規劃,為彰化縣桐花活動創造新榮景,共創公部門、民間團體及遊客互惠的三

贏局面。

2025 農業關鍵字

為了解決農企業 補助的問題,作者大泉一貫本間正義森川博之山下一仁八田達夫青山浩子 這樣論述:

  本書是日本經濟團體聯合會(經團聯)旗下的公共政策智庫——21世紀政策研究所主導的研究會「開創新型態農產業」的研究成果結晶。學者群將原本的報告的內容加以修正增補,再由講談社的現代新書系列出版成書。書中具體且翔實地探討了5年甚至10年後的日本農業樣貌。   長期仰賴農政單位、農協主導的日本農業,目前正逐漸脫胎換骨,農企業也陸續地在日本各地出現。研究會除了走訪日本國內各地實際發展「新型態農業」的農企業,實際走訪荷蘭及丹麥等農業出口大國,針對日本農業的未來,進行了多方的考察與評估。   本書最大的特色,在於作者群從農業政策及現行制度的觀點出發,勾勒出日本未來應邁向的「新型態農業」樣貌。   

在少子高齡化趨勢急速深化之下,日本的經濟、社會都面臨了重大的變革,農業也不例外。日本國內飲食相關的市場需求前景看淡,農家因高齡化而無法再從事農務,農地則出現了廢耕地增加,或變更為住宅及太陽能發電用地的情況。這些現象,讓日本農業看似步步邁向夕陽產業,但其實它正一點一滴地在改變。   本書就以這些變革的萌芽為主軸,深入探討日本該如何茁壯成實力堅強的農業出口大國。   增田寬也的《地方消滅》裡描述:日本國內人口集中三大都市圈,其他地區高齡化、少子化加劇,預估2040年日本49.8%市區町村面臨滅絕。其中,日本農業區挑戰特別嚴峻,日本農業後繼無人。   臺灣「地方消滅」的速度也緊追日本。國家發展

委員會推估,2025年臺灣人口達高峰後,成長曲線就會反轉下滑。人口外流、高齡化與少子化的浪潮,加上極端氣候帶來的高溫與旱澇,對臺灣農業、農村、農民會帶來嚴峻挑戰。   「2025年,是臺灣農業轉型關鍵時刻。」轉型成功,臺灣農村將有望像歐洲適宜人居;轉型失敗,可能步上落後國家處境,基礎建設崩壞,垃圾與廢棄物橫流。因此,每一步都得謹慎踏穩。   「社會5.0」概念,將發展物聯網、機器人、人工智慧、大數據……可解決高齡化、少子化、環境與能源等社會課題,農業亦如是。農業隨附在新科技身邊,將華麗變臉,成為全新型態的明星產業。 本書特色   ‧一群關心日本農業學者,針對日本農業經過多年現地採訪所發

表的論文集結。是關切農業發展的第一手資料。   ‧臺灣的主客觀因素都與日本相仿,近年來一樣也受到人口萎縮與國際自由貿易的衝擊,臺灣農業與日本一樣仍有機會。本書即在探究「機會在哪?」   ‧「從心態到政策都要大刀闊斧地改變」,這是作者群的結論,日本經驗則是臺灣「已經發生的未來」。   ‧本書也收錄專章來討論臺灣農業目前的困境,缺工、極端氣候、人口結構改變已經出現在臺灣。   作者簡介 大泉一貫   1949年生,宮城大學榮譽教授、農業經營管理學者,著有《充滿希望的日本農業論》(希望の日本農業論)等書。 本間正義   1951年生,東京大學生命科學研究所教授、農業經濟學者,著有

《現代日本農業的政策形成過程》(現代日本農業の政策過程)等。 森川博之   1965年生,東京大學尖端科技研究中心教授,資訊網絡專家。 山下一仁   1955年生,佳能全球策略研究所研究主幹,農業政策分析專家,著有《是誰摧毀了日本農業?》(日本の農業を破壊したのは誰か)等書。 八田達夫   1943年生,亞洲成長研究所所長,經濟同友會政策分析中心所長,經濟學者,著有《日本的農林水產業》(日本の農林水産業)等書。 青山浩子   農業媒體工作者,著有《打造強而有力的農業》(強い農業をつくる)等書。 編者簡介 21世紀政策研究所   日本經濟團體聯合會(經團聯)旗下的公共政策智

庫。 譯者簡介 張嘉芬   日本法政大學日本文學碩士,現為專職日文翻譯。   擅長不動產、餐飲、長照、經營管理等領域之口、筆譯。   興趣是在日本渡假務農。   譯稿指教:[email protected]   1 邁向農業出口大國之道 日本究竟欠缺什麼? 國土狹小一樣能成為「農業大國」 農業國家的三種類型 「食」與「農」已是密不可分的融合產業 批發市場消失的荷蘭 從「容易種植」到「市場需要」 資訊化是運銷革命的必備條件 丹麥的市場導向農業 最佳品類策略 以「產業聚落」推動農業革命 資訊產業化的園藝 支持農業與食品產業發展的「知識樞紐」 阻礙日本農業發展的因素 邁向農業出口大國之道

與歐洲大相逕庭的日本農協 必須擴增大型農家的理由 法國透過離農政策推動結構改革 日本農業應先以何為目標? 2 自由貿易是良機 國產品與進口品至少還能分庭抗禮的理由 「川普衝擊」殺死了自由貿易? 日本的農業並不弱 國產米和進口米,價差其實並不如關稅數字 日本米的價格約為美國米的2倍 即使零關稅,還是有農家能與外國米抗衡 不必「插秧」的劃時代技術 用ICT來管理整合後的農地 符合日本人口味的小麥,有機會反敗為勝 足與世界抗衡的牛肉 養豬業也能自力救濟開創活路 酪農與乳製品面臨運銷模式重整 競爭力薄弱的甜味作物 確立「中級品牌」是農業起飛的關鍵 物力、人力、技術的整套外銷 將日本農業塑造成亞洲農業

的典範 3 數位農業的時代 用大數據和雲端技術改變農業 數位農業的時代 運用數據提高生產力 運用ICT找出歉收原因 「健康與食物的關係」也更明確 築起預防糧食損失的防線 「農業共生型」智慧城市 化危機為商機 產官合作,公開所有數據 4 修正農業政策上的錯誤 日本農業必將成長 「日本農產品無法與全球競爭」的謊言 輸贏不是只看「規模」 日本的農地是優質沃土 日本農業保護政策上的重大謬誤 補貼政策的歷史脈絡 美國、歐盟廢除休耕政策的原因 日本也有「直接給付」制度 「高米價」政策究竟誰得利? 日本人飲食習慣的變化 生產者不喜加工和業務用農產品 業態一變,需求也跟著改變 從生產導向到市場導向 農業重

大問題:農業與食品產業的關係疏遠 食品產業紛紛逃往海外 與紐西蘭合作,生乳外銷中國 5 在農業的岩層法規中開創新局 結構改革的關鍵在「國家戰略特區」 結構改革才是成長策略的基礎 日本農業結構改革的歷史脈絡 「岩層法規」為何不退場? 「中央主導」正是國家戰略特區的優勢 比「規制改革會議」時代更迅速 最早在特區鬆綁的法令 農業特區的開路先鋒是兩大都會圈 以「地方創生」為目標的特區來接棒 不向反對論調屈服,帶領農業躋身成長產業 6 日本農業將出現轉變 邁向新型態農業先進國家的發展進程 從「生產過剩→生產調節」轉為「生產過剩→出口外銷」 「新型態農產業」的9種類型 市場導向的機制與「食品鏈農業」

其實也有「先進的」產品導向農業 「食品鏈農業」的五種類型 蔬菜的契約耕作與供貨契約 稻米業界因業務用米供給量不足所產生的變化 稻米契作與食品鏈農業 福原農場的案例 營農銷售公司與食品鏈農業 「農商工」的合作型態 外食餐飲企業、食品加工業者跨足農業與6級產業化 仍在發展中的日本食品鏈農業 躋身成長產業,農業要從運銷改革開始 打造企業易於投入的農業環境 企業投入與農地持有 專欄|開啟嶄新農業 商務模式的先鋒 1 丹麥農業/小小農業大國的祕密 2 金子牧場/期以「健育牛」品牌進軍全球市場 3 inochio集團/提供「新農業」建議方案的綜合輔導業 4 伊賀之里mokumoku手作農場/農業主題樂園

界之王 5 田中農場/不仰賴補助款的稻作生產 6 內田農場/「100%接單生產」的農業 PLUS|2025年,臺灣農業轉捩點 1 農業缺工主因?勞動人口減少才是隱憂 推動數位服務加乘農業 2 人口結構與膳食型態轉變影響糧食供需   調整農業生產結構,避免蔬果過剩並提升雜糧自給率 3 經驗法則遇見「忽冷忽熱」   氣候不可逆,提升農業調適力 4 模擬未來氣候,考驗農業韌性   實測作物產量變化,順應自然為調適策略 5 資源開發,轉為生態調節   導入生態系統服務,檢視永續資源庫存 6 今日農業如何順應極端氣候?   「作物溫度逆境模擬試驗平台」體驗危機,篩選抗逆種原   作者序

  從現在起到2030年,在日本經營農業的農家(販賣型農家1、經營主體2)數量究竟會大減至何種水準?這兩張圖表,是我的研究室團隊所進行的模擬試算結果。在2015年時,原本還有約138萬戶的農家,僅10年後,也就是2025年時,就會縮減近半,降到72萬戶;而在15年後,也就是2030年時,農家數量將銳減至3成以下,也就是減少到僅剩40萬戶。   從事稻作的農家,銳減的速度更是驚人。目前,日本的農家約有69%是稻作農家,但到了2025年,原本約有95.2萬戶的稻作農家,將減少到37.7萬戶;2030年更只剩下10.7萬戶。單就數字上來看,現在的農家,屆時10戶中有9戶都會消失。   這些數

值是以近年的農家戶數變遷為基礎,列出在統計上最有可能發生的數值,當然它們都只是預測值,實際的數字變化,應會介於圖表上所呈現的直線和曲線之間。我觀察農業就業人口數的變化、農業人口老化率和新進農民人數的比例,認為實際數字變化應會更趨近圖中的直線。   「農家減少7成,稻作農家減少9成」看到這樣的預測,很多人或許會對於日本農業的未來發展感到悲觀。然而,若再稍加仔細觀察「農家減少」的實際內涵,就可從中看出不同的趨勢變化。   大型農家漸增   我們依每一戶農家的農產品銷售金額,將農家分為「低於1,000萬日幣(小型)」、「1,000日幣~未達5,000萬日幣(中型)」、「5,000萬日幣以上(大

型)」這3類,預估每一類的戶數,以及它們在農家總數中的占比。   5,000萬日幣以上的大型農家,其實多半已像企業組織,與其說是「農家」,稱它們為「經營主體」會來得更貼切。此外,我們又將小型農家分為「低於300萬日幣」和「300萬~1,000萬日幣」,發現小型農家有85%都低於300萬日幣(約合新台幣84萬3,000元)。   若將前面所提到的「農家戶數驟減」這項預測,套用到上述3種規模來看,就會呈現出一個很有意思的事實:小型農家從2015年的125萬戶,驟減到2030年的30萬戶;中型農家也從10萬9,000戶減少到7萬5,000戶;反之,大型農家(經營主體)則由1萬7,000戶增加到約

2萬1,500戶,中型農家當中,銷售金額3,000~5,000萬,也就是接近大型等級的農家,預測戶數也將會增加。   換言之,所謂的農家戶數驟減,事實上減少的是小型、微型的農家,大型農家或經營主體,反而將逐漸增加。   接著,我們再將「小型」、「中型」、「大型」農家(經營主體)的農產品總銷售金額分別在整體銷售金額當中的占比,以圖表0-4來呈現。小型農家的總銷售金額占比,從2015年的26%下降到2030年的1.5%,減少的金額約達2兆2,000億日幣(約新台幣6,182億);另一方面,大型農家(經營主體)的總銷售金額則從41%上升到74%,若以目前的銷售額來換算,約相當於增加6兆5,000

億日幣。屆時農家結構將出現轉變,因小型農家退出市場所造成的損失,用大型農家及經營主體增加的部分來彌補,還綽綽有餘。   日本國內這種「小型農家減少=部分農家大型化」的現象,究竟應該視為危機?還是讓日本農業脫胎換骨的良機呢?其實,這是一個相當重要的關鍵。   讓農業再度躋身成長產業   包括我個人在內,本書作者群的每一位成員,都站在支持後者的立場。更準確地說,我們認為:若能改善過時且弊病叢生的農業政策與制度,依循全球化時代的新趨勢,重新建構經營主體的商業模式,日本的農業必能復甦,並再度躋身成長產業之列。為了扶植日本成為農業出口大國,我們要翻土整地,建立符合自由貿易時代需求的制度;運用大數據

與資通訊(ICT)等最新科技,構築新型態農產業的發展模式,提高農業生產力。為此,學者專家和媒體人從各自關注的領域出發,提供深入淺出的建言,探討農業究竟該從何著手、如何改變,並將內容集結成本書。     本書在結構安排上,第1章談「日本與國外(農業出口大國)的比較(日本缺乏的究竟是什麼)」,第2章分析「自由貿易為何是日本農業的良機」,第3章勾勒「科技改變農業的未來」,第4章論「為什麼日本的農業政策必須調整」,第5章探討「運用國家戰略特區,為日本農業掀起結構改革的遠景」等個別面向的議題,第6章再以「日本農業勢不可免的未來想像(食品鏈農業)」總結。在各章之間另設有專欄,聚焦觀察幾個率先導入嶄新農業型

態的農業經營主體。   重要的是,今後總數不到10萬戶的「中型農家」和「大型農業經營主體」,會支撐起整個日本的農業發展。目前這兩者的農產品年營業額合計約為8兆8,000萬日幣,但它們所創造的商業模式,將可望在未來10、15年內,成長到9兆、10兆日幣的規模。   對「15公頃極限說」存疑   剛才我提到:「若能改善過時且弊病叢生的農業政策與制度,依循全球化時代的新趨勢,重新建構農家的商業模式,日本的農業必能復甦,並再度躋身成長產業之列。」關於這個論點,作者群也想先表明我們的立場。   如前所述,在現今的日本農村當中,銷售額介於5,000萬至1億日幣規模的農業經營主體正逐漸增加,極具商業

概念的經營者也開始在全國各地嶄露頭角。以稻作規模而言,這些經營主體經營的耕地面積約為100公頃,年營收總計約為1億日幣。   離奇的是,在農業領域當中,其實直到最近都還普遍認為這種大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出現,只不過是痴人說夢。   「再怎麼擴大生產規模,稻作能有成本撙節效果的上限就是10公頃,之後就算規模再大,成本都不會下降。因此,即使發揮再多創意巧思,在日本從事稻作經營最理想的規模,應該就是15~20公頃左右了。」   這是某位學者的論述。然而,不僅農業學者,連農政官員和農協1,也就是整個農業界都支持這一套堪稱為「15公頃極限說」的論調。   實際上,在農林水產省2辦理的稻穀生產費用統計

調查當中,將耕地規模低於15公頃者分為7個等級,並仔細計算出了每個等級所需的生產成本;但15公頃以上者,全都歸類在「15公頃以上」這一個等級。即使日本農業的發展性,就潛藏在這些「15公頃以上」的農家,情況亦然。   在日本的農業界當中,還有很多類似這一套「15公頃極限說」的「通俗見解」,立論根據薄弱。例如「不論再怎麼努力,日本農業終究難與美國或澳洲匹敵」、「對於缺乏競爭力的日本農業而言,外銷根本就是一個不可能的選項」、「一旦取消關稅,日本的農業就會瓦解」、「一級產業終將走向凋零的命運」……   以往,農水省官員或農協不時都會抬出諸如此類的論述,以正當化他們所主張的「保護微型農家」這個名目。

部分主張「15公頃極限說」的學者,立場偏向保護小農、維護兼業農家,甚至還有些學者是因為反對以推動自由貿易為宗旨的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TPP),所以才主張這個論述,要用它來當作一項立論根據。   「守護微型農家」、「保護小農」等論調,乍聽之下似乎言之成理,然而,守護微型農家、保護小農等作為,是否真能促進日本農家與農業的成長,進而維護日本的國家利益?   本書要深入探討這個禁忌。   轉「守」為「攻」   日本農業的各項重大變革,正一點一滴地摧毀前面談到的這些通俗見解。   自2013年起,日本政府祭出「攻擊型農林水產業」施政方針,推動

相關的農業政策。這項方針,是要讓農政從「保護農業」轉為「輔導農業躋身成長產業」,以期擴大外銷,並增加法人型態的農業經營。目前政府已著手推動幾項主要課題的因應措施,包括廢止生產調節、農協改革等,在政策執行上的確逐步向前邁進。而當初政府所訂定的關鍵績效指標(KPI)究竟有沒有可能達成呢?現階段看來還需要再加把勁。本書的作者群,或多或少都與「攻擊型農林水產業」的農業政策有些關聯。   過去那種以維持稻米價格、維護兼業農家為主軸的保護型農政,我稱之為「偏重稻作的農政」。對於長期在這個框架下從事農業的人來說,即使聽到「輔導農業躋身成長產業」、「成長型農業」的論述,恐怕也很難理解。在農村裡,那些呼應既往

保護型農政的輿論,至今仍根深柢固,在推動新的農業政策之際,同時必須對抗這些農村輿論,有時甚至還會出現政治上的傾軋角力。   另一方面,本書後續要介紹的這些有別於傳統形象、具備商業概念的人才,在農業領域裡勢必會如雨後春筍般出現,進而成為農村社會的主流。在這樣的轉型過程中,學者錯估農業情勢變化,或甚至趕不上變化的情形,更會一如既往地層出不窮。以往學者認為對農家有益才推行的作法,到頭來反而拖累了農業的發展;昔日學者曾大聲撻伐的事項,到頭來才發現它們其實是對的……諸如此類的現象,仍會不時出現。   現今日本正處於農業大變革的起步階段。此刻,我們須以今後10年、15年內必將發生的事項為根據,來思考未

來的農業,而不是再用過去的經驗,去預測農業的未來。   本書書名訂為《2025 農業關鍵字》,就是因為我們對農業懷抱著上述這樣的想法,同時也蘊含了我們對農業的期待。 2017年2月 21世紀政策研究所研究會「開創新型態農產業」 研究主幹  大泉一貫 日本農業缺乏國際競爭力? 日本農業界一直有個既定的說法,認為「日本農業缺乏國際競爭力」。 「日本農產品無法與全球競爭」的謊言 包括農林水產省、農協、農林派議員、大學農學院等業界相關人士,多半都認同這種說法。他們的論調,是「美、澳等國的農業採取大規模種植,價格便宜。日本農業再怎麼比,都不是他們的對手。」 這些農業界人士積極強調「日本的農業很弱小

」的觀念,向各界訴求高關稅等農業保護政策應予以延續。然而,在現今這個人口不斷減少的時代,一味地在日本國內市場裡故步自封,當然無法為農業開創任何新局。和這些人談日本農業在10年、20年後的遠景,也是枉然。 安倍政府在2013年時,針對農林水產品和食品的出口總額定出了政策目標:要將當時僅有5,000億日幣左右的規模,在2020年之前擴大到1兆日幣。然而,這些內容,與第一次安倍內閣在2007年所提出的目標如出一轍,而當時是宣稱要在2013年之前達到1兆日幣的目標。此外,2010年時,民主黨也曾訂立過相同的目標。 以往,農林水產省還不止是訂出了擴大外銷的目標,還以擴大外銷的名義,投入了龐大的預算與人力

。令人遺憾的是,截至2013年為止,日本的農產品出口總額持續呈現不增反降的局面。其實原因很簡單。——因為現在日本的農產品缺乏「價格競爭力」。2014年的出口總額得以回升,是因為日幣走貶的影響;到了2016年時,日幣轉強,使得日本農產品又再次失去了外銷競爭力。 日本既往的農業政策,是對進口農產品課徵高關稅,以固守國內市場。然而,所謂的國內市場,未來將會因為高齡化和人口減少而逐漸萎縮。長此以往,日本農業就只能坐以待斃。若想扭轉這樣的命運,就必須仰賴出口,開拓海外市場。 日本農業究竟能否生存下去,端看它能否轉型為「可供外銷的農業」、「具國際競爭力的產業」。換言之,就是要從鎖國型產業,蛻變成開放型產業

。 輸贏不是只看「規模」 追根究柢,這種「日本農業比美、澳的規模小,成本高,無法與全球競爭(所以要對進口品課徵高關稅來加以保護)」的主張,究竟是否合宜? 若以日本每一戶農家的農地面積為1,那麼歐盟的農家就是6,美國是75,澳洲則是1,309。這樣看來,日本的農地規模的確偏小。而農地規模愈大,營農成本就愈低,這也是不爭的事實。

結合策略地圖與平衡計分卡協助非營利組織規劃未來經營管理之研究

為了解決農企業 補助的問題,作者黃梅玲 這樣論述:

摘要本研究係利用「整合性策略價值管理制度」的「策略形成系統」及「策略執行系統」為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進行策略性規劃之探究性研究。研究方法乃利用深入訪談法與科博館館長進行討論。研究結果顯示科博館的使命為「1.建立自然科學長期發展的基礎,啟發社會大眾對科學之興趣,並協助教育機構達成其教育目標。2.為典藏、研究、展示及教育,收集典型之自然物標本(包括人類學遺物)及其相關資料」。願景為「具有台灣特色的世界一流自然史博物館」,價值觀為「專業、創新、人文」。利用「SO計分卡」檢視其內部優勢與外在機會,導引出符合四大原則的策略主軸為提供顧客導向之多角化配套服務。策略議題為財務面的營收成長、極大化成本效益;顧

客面的營運卓越、服務卓越:內部流程面的營運管理、品牌管理;學習與成長面的營運管理能力、品牌管理能力及研究量能提昇。再依策略性議題訂定策略性目標,以及各項具體化的策略性衡量指標與衡量指標之目標值;再分析為達成目標值之策略性行動方案,進而編列策略性預算及訂定策略性獎酬。透過一系列的策略性規劃,希冀能幫助科博館維持良性營運,永久發展。關鍵字:策略規劃、策略形成、SO計分卡、策略執行、策略地圖、平衡計分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