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田常見雜草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整理懶人包

農田常見雜草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楊秀珠,黃莉欣,許如君,陳秋男寫的 害物整合管理原理 和馮莉,陳國奇(主編)的 南方農田雜草原色圖譜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當代採集:野化城市,雜草是我們的好朋友 - 眼底城事也說明:多年前的單車環島,受到農田裡雜草的啟發,成立「雜草稍慢Weed Day」學習 ... 雜草的生命力旺盛,常見於生態演替的先鋒期,是一塊剛被擾動的土地上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五南 和廣東科技出版社所出版 。

大仁科技大學 環境與職業安全衛生系環境管理碩士班 曾麗荷所指導 董雅芳的 農務作業人員安全衛生危害之研究 (2020),提出農田常見雜草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農務作業人員、農業危害、安全衛生、肌肉骨骼不適。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嘉義大學 生化科技學系研究所 廖慧芬所指導 墜欣柔的 麻竹筍殼水萃取液作為雜草生長抑制劑的潛力 (2020),提出因為有 相剋作用、相剋物質、麻竹、雜草、除草劑的重點而找出了 農田常見雜草的解答。

最後網站農田雜草介紹~牛筋草(高雄區農業改良場)則補充:在常見的農田雜草中,大概誰都不能忽略「牛筋草」(Eleusine indica (L.) Gaertn.)這個再普遍不過的植物了,它廣泛分佈在台灣各個地區,從平地到低海拔山區,農田、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農田常見雜草,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害物整合管理原理

為了解決農田常見雜草的問題,作者楊秀珠,黃莉欣,許如君,陳秋男 這樣論述:

  臺灣自1990年代開始積極推展作物整合管理,但因農藥價格便宜、容易使用,造成農民愈來愈依賴農藥而難以推展;然長期使用農藥引發許多不良影響,如危害非目標生物、農藥殘留影響食安、水源與土壤汙染等,農藥減量議題不斷被提倡,而整合管理被視為解決的良方之一。為有效進行害物整合管理(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簡稱IPM),害物發生前的預防及害物(病蟲草等)診斷為首要技術,再配合合適的防除措施,適時有效降低害物發生,而將不同防除技術整合應用,秉持預防勝於治療的精神,當可達事半功倍之效。     本書探討害物整合管理的相關原理,共分為十四章,編排邏輯由淺入深、清楚明瞭。首先

幫助讀者建立害物整合管理的大略架構,而後一一說明害物的定義與起源、重要害蟲種類及為害特徵、重要感染性病害之種類與病徵、重要雜草種類與影響、非感染性病害(生理症)之種類與發生、非藥劑防治技術及藥劑防治技術、害物整合管理基本概念、蟲害管理與防治技術、病害管理、雜草管理、害物整合管理之效益評估等。期望能促進害物整合管理在各式農業作物的應用,永續經營農業,讓更多人能感受它的益處。

農務作業人員安全衛生危害之研究

為了解決農田常見雜草的問題,作者董雅芳 這樣論述:

農業是國家重要的產業,因戶外作業環境特殊,因此農業是最危險的行業之一。本研究目的欲探討國內農業環境可能存在的安全衛生危害因子並提出改善建議。本研究採用橫斷式問卷調查,研究對象為屏東地區的農戶,以隨意訪談方式完成74戶問卷。問卷內容除了一般基本資料外,尚包括物理性、化學性、生物性、人因性四大危害因子以及職業安全危害因子之調查。研究發現,農業勞動人口年齡以51-60歲居多(佔45.9%)呈現農村老化現象。有40.4%農民表示使用除草機後有振動引起的手指麻木、刺痛之自覺症狀,進一步分析發現除草時間低於30分鐘之農民,則不會有手指麻木等症狀(p = 0.0024)。農民噴灑農藥時,大多數農民不會挑選

正確的防護具,噴灑農藥後有40.7%的農民皮膚會發癢;在農地執行作業時昆蟲叮咬是農民最常見的生物性危害;健康自覺不適症狀以肌肉骨骼不適最多(62.2%);在職業災害部分,一年內曾發生滑倒跌倒有18人(24.3%),其次是割傷切傷17人,且切割傷多數是因剪刀所造成。為降低農務人員職業災害,建議加強其危害辨識能力、農藥使用知識、選擇正確的防護具,另為有效減少肌肉骨骼傷害風險,應避免長時間維持固定姿勢及善用器具,使用振動農機具時建議縮短作業時間及佩戴耳塞等防護具,並建議農務人員定期進行各項健康檢查。

南方農田雜草原色圖譜

為了解決農田常見雜草的問題,作者馮莉,陳國奇(主編) 這樣論述:

掌握農田常見雜草的主要識別方法與識別特征對於廣大農業生產者和一線植保科技工作者科學地選用除草劑進行農田雜草的有效防除和進行作物安全高效生產具有重要意義。本書基於作者多年來在廣東地區開展的農田雜草調查與研究,采集了302種常見雜草的照片,並參照《中國植物志》《中國雜草志》《廣東植物志》《中國外來入侵生物》等經典工具書,結合作者的植物分類學知識編撰而成,同時結合每種雜草在南方農田中發生與為害的情況對其進行了分級,特別是對近年來在南方地區外來入侵雜草擴散侵入農田發生為害的趨勢越來越嚴重,書中將其中的外來入侵雜草其用字母「A」(Alieninvasiveweed)特別標出,以便持續

監測其未來發生與為害的趨勢。

麻竹筍殼水萃取液作為雜草生長抑制劑的潛力

為了解決農田常見雜草的問題,作者墜欣柔 這樣論述:

台灣的農藥使用量在全球名列前茅,包含使用範圍不限於農田的除草劑,且相比其他種類的農藥,市面上除草劑的生物性製劑替代品相對稀少,農民沒有太多除草劑以外的選項。若能利用植物的相剋作用,以植物本身含有的相剋物質作為除草劑,則可增加對人體與環境友善的除草劑選項。故本研究是以台灣常見的麻竹(Dendrocalamus latiflorus)竹筍殼作為生物性除草劑實驗材料,測試其對於玉米種子 (Zea mays L.)、雜草馬蹄金(Dichondra micrantha Urban)與百慕達草(Cynodon dactylon)種子是否有抑制效果,以及其抑制效果在土壤環境中是否依然有效,並測試其抗氧化能

力、多酚含量與細胞毒性。結果證實麻竹筍殼水萃取液 (Culm sheath extract, CSE) 對於玉米種子、馬蹄金與百慕達草種子分別可達到 52.9、58.3 與100.0% 抑制發芽率,具有明顯抑制效果,但在土壤環境中抑制效果與對照組相比並沒有達到明顯差距,CSE的總多酚含量 2.9 ± 0.2 mg GAE/mL 與前人研究的竹屑萃取物相差不遠,但CSE的抗氧化性 IC50為 26.0 mg/mL,低於竹屑萃取物的 59.2 ± 3.3 μg/mL,推測可能是由於竹筍殼與竹莖中所含成分的組成不同,這可能造成兩者對於植株抑制效果的差異。另外麻竹筍殼水萃取液對大鼠巨噬細胞 Raw26

4.7 cells的細胞抑制存活IC50為 30.3 mg/mL,對比農藥急毒性規定,顯示其為相當安全的低毒性物質。實驗結果證實了麻竹筍殼具有作為雜草生長抑制劑材料的潛質,若要開發為正式產品,對於產品的保存性、穩定性等仍需進一步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