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端桌面無法連線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整理懶人包

遠端桌面無法連線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殷汶杰寫的 只要一行指令!FFmpeg應用開發完全攻略 和瑞吉斯的 愛因斯坦的辦公室給了誰?:普林斯頓高研院大師群像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Chrome 遠端桌面也說明:不論是要從家中存取公司電腦、在旅遊時查看家用電腦中的檔案,還是與好友或同事分享螢幕畫面,Chrome 遠端桌面都能透過最新網路技術讓你輕鬆連線自己的裝置。 便利好用.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深智數位 和天下文化所出版 。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電機工程學系 魏忠必所指導 姚克昇的 考量節約省水之自動澆灌控制改良設計之研究 (2021),提出遠端桌面無法連線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自動澆灌、可程式控制器、雨水偵測、土壤溼度檢測。

而第二篇論文崑山科技大學 資訊工程研究所 蔡德明所指導 程鈺凱的 電腦閒置資源應用於個人化隨機選擇遠端桌面之系統開發 (2020),提出因為有 單一登入、目錄服務、遠端桌面、安全性連線、異質平台的重點而找出了 遠端桌面無法連線的解答。

最後網站透過Chrome 遠端桌面存取其他電腦則補充:如果無法使用Chrome 遠端桌面,請確認你的防毒軟體允許以下連線要求:. 傳出UDP 流量; 傳入UDP 回應; TCP 通訊埠443 (HTTPS) 的流量; 通訊埠3478 (STUN) 的TCP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遠端桌面無法連線,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只要一行指令!FFmpeg應用開發完全攻略

為了解決遠端桌面無法連線的問題,作者殷汶杰 這樣論述:

  ★FFmpeg 繁體中文全球第 1 本   ★最完整 Know-How 與應用開發完全攻略!     【Video Makers 經常遇到的困難】:   「常常到處找工具網站,整個 PC 中充滿了各種僅支援單一功能的軟體」   「檢舉魔人 —— 常常需要剪接行車記錄器的檔案」   「TikTok 的玩家 —— 常常要修改短影音」   「YouTuber —— 更需要強大的剪片軟體」     ►►►【FFmpeg】就是 Video Makers 的救星!   FFmpeg 一行指令就能做到影音的轉檔、合併、分割、擷取、下載、串流存檔,你沒有看錯,一行指令就可以搞定上面所有的工作!連早期的

YouTube 都靠 FFmpeg,因此你需要一本輕鬆上手的 FFmpeg 指南!     Ch01-06 影音技術的基礎知識   講解影音編碼與解碼標準、媒體容器的封裝格式、網路流媒體協定簡介     Ch07-09 命令列工具 FFmpeg/FFprobe/FFplay 的使用方法   解析命令列工具在建立測試環境、建構測試用例、排查系統 Bug 時常常發揮重要作用 → 掌握 FFmpeg 命令列工具的使用方法,就能在實際工作中有效提升工作效率!     Ch10-15 FFmpegSDK 編解碼的使用方法/封裝與解封裝/媒體資訊編輯   實際的企業影音 project 中,通常呼叫 F

Fmpeg 相關的 API 而非使用命令列工具的方式實現最基本的功能,因此該部分內容具有較強的實踐意義,推薦所有讀者閱讀並多加實踐。本部分的程式碼來自於 FFmpeg官方範例程式碼,由筆者精心改編,穩定性高,且更易於理解。   本書特色     ►►► 從影音原理解析到 FFmpeg 應用開發,邁向影音開發達人之路!   ● 從原理說起,讓你先對影音資料有最完整的認識   ● 了解組成影音的像素/顏色/位元深寬度/解析度/H.264/H.265   ● MP3/AAC/FLV/MP4/AVI/MPEG…等數不完的格式分析介紹    ● 串流媒體網路原理詳解:ISO → TCP/IP → Str

eaming   ● 了解組成影音的取樣率/波長/頻率/位元數/音色   ● FFplay/FFprobe/FFmpeg:一行指令就搞定轉檔、剪接、合併、截圖、編碼   ● CPU/GPU硬解軟解原理以及濾鏡的介紹    ● NGINX 的 RTMP/HLS/HTTP-FLV 串流媒體伺服器   ● 完整的 FFmpeg SDK 在各種語言中的應用及程式範例   ● FFmpeg SDK 完成音訊、影片的編解碼、打包拆包、濾鏡、採樣   ● 範例 code 超值下載:deepmind.com.tw

考量節約省水之自動澆灌控制改良設計之研究

為了解決遠端桌面無法連線的問題,作者姚克昇 這樣論述:

本研究以中部A創新園區澆灌為例,發現雖然有設置智慧型噴灌系統,但植被仍生長不佳,不僅耗費水源,更無法達到自動澆灌成效,本研究將既有的自動澆灌系統,及造成植皮維護不易問題加以改善,經由優化澆灌系統功能,調整可程式控制器邏輯排程、加入氣候判斷條件、雨水偵測及土壤溼度檢測回授,達到閉迴路控制,改善水源浪費與澆灌植被維護不易問題,進行現況與改良後比較,確認改良後澆灌系統提升,達到穩定植被生長及節約用水之目的,並維持自然生態及環境美觀。

愛因斯坦的辦公室給了誰?:普林斯頓高研院大師群像

為了解決遠端桌面無法連線的問題,作者瑞吉斯 這樣論述:

曾經是諾貝爾獎得主雲集的高研院, 有可能培育出下一個愛因斯坦嗎?   獲《紐約時報書評》推選為年度重要科學書   愛因斯坦用相對論,為人類敲開另一扇認識世界的窗。這位物理大師告別人世時,除了留下無限惆悵,也遺下曾經充滿他睿智哲思的辦公室。   這不禁令人好奇,究竟愛因斯坦的辦公室,傳給了誰?   而繼承愛因斯坦辦公室的幸運兒,能否再掀起二十一世紀的知識革命?   這間傳奇辦公室,位於普林斯頓鄉間的高研院。這座研究院曾讓數論大師哥德爾、電腦之父馮諾伊曼、原子彈之父歐本海默等人,聚集在此鑽研新知、窮究宇宙。沒有高研院群雄,人類知識的疆域不知得退幾里路。作者瑞吉斯親訪高研院,記錄大師群像,讓

活生生的歷史躍然紙上。他也開啟了想像:究竟高研院的新一代人才,能否展現大師的光芒? 得獎紀錄   中國時報開卷版一週好書推薦   聯合報讀書人版每週好書推薦   金石堂暢銷書排行榜連續三個月   金石堂年度暢銷書榜TOP 100   國際物理年推薦100本中文物理書 國際媒體好評   《愛因斯坦的辦公室給了誰?》實在讓我讚不絕口,瑞吉斯能擠身一流科學作家之列,絕對當之無愧。──葛登能,《科學美國人》數學專欄作家   真摯的啟發人心,完美的愉悅體驗。──《洛杉磯時報》   碎形、格狀自動機、複雜系統、宇宙泡泡、超弦理論等難解的奧祕,讓瑞吉斯的妙筆一揮,在書中顯得活靈活現。──《紐約時

報書評》   瑞吉斯總是有辦法把最艱澀的科學,轉成最愉悅的閱讀經驗,讓讀者透過字裡行間,一聞柏拉圖夢土的耳語。──《華爾街日報》   《愛因斯坦的辦公室給了誰?》是高研院生動的歷史,記述科學天才如何群聚高等研究院,把人類思想推至極致。──《出版人週刊》   瑞吉斯寫下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由萌芽到茁壯的歷程,著眼於院內大師如何發展絕妙的點子,又如何連繫更大的科學社群;書中科學原理言簡意賅,人情描述引人入勝!──《圖書館雜誌》   作者簡介 瑞吉斯   美國著名暢銷作家,紐約大學哲學博士,曾任霍華德大學哲學副教授。   瑞吉斯擅長描寫人類與科技碰撞後產生的火花,主題包含了科學哲學、

人工智慧、生物倫理、奈米科技與科學史,他用獨特的哲學思維重新思考人類科技的演進。《愛因斯坦的辦公室給了誰?》是瑞吉斯初試啼聲之作,他親自造訪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發掘史料、訪談研究員,記錄了院內在二十世紀的輝煌歷史,畫下了這座諾貝爾獎殿堂的動人面貌。   瑞吉斯的作品散見於各大報章雜誌,如《科學美國人》、《紐約時報》、《哈潑雜誌》(Harper's Magazine)、《連線》(Wired)。最新著作為《巨獸:興登堡號的殞落與病態科技的崛起》(Monsters: The Hindenburg Disaster and the Birth of Pathological Technology)。

譯者簡介 邱顯正   成功大學電機系畢業、交通大學光電工程研究所碩士、美國密西根大學超高速雷射光學實驗室研究。曾任國防部統一通信指揮部工程官、大華技術學院講師、中研院原子與分子科學研究所助理。1997年自中華福音神學院道學碩士畢業後,任教會傳道,2000年起加入中華威克理夫翻譯會,從事少數民族聖經翻譯、識字教育、醫療服務及社區營造等工程。另譯有《宇宙波瀾》。 導讀 榆樹後的智慧巨岩 黃宇廷 4 作者序 記錄偉大心智之旅 10 緣起 第1章 科學夢土 16 宇宙的祭司 第2章 物理教宗──愛因斯坦 36 第3章 謎樣人物──哥德爾 66 第4章 碎形之美 100

卓爾不群 第5章 奇才異士──馮諾伊曼 134 第6章 傲世才情──歐本海默 168 優游於天地之間 第7章 放眼宇宙──天文幫 210 第8章 薪火相傳 246 第9章 狂狷不馴     280 終極 第10章 生命遊戲──渥富仁 306 第11章 「理型」的真相──超弦 338 歸宿 第12章 智慧樂園 366 附錄 384 導讀 榆樹後的智慧巨岩 黃宇廷   第一次造訪高研院,是在2008年的一個夏夜。我那時還是研究生,獨自一人從紐約長島搭著火車,輾轉了三條線,要去參加高能理論暑期學校。五個多小時的旅途,最後一段是要搭只有兩節車廂的「Dinky」老火車,它一百多年來忠實

的載著外地學子進普林斯頓鎮。   由於小時候看過《柏拉圖的天空》(本書改版前的書名),在火車上我腦海裡浮出兒時的想像:一位穿西裝打領帶的年輕人,疲憊的斜靠在車廂的窗邊,手中的鋼筆靜靜的落在膝上的筆記本上;他凝視窗外,無視手底下正在擴散的災難。或許他希冀這片段的呆滯能帶來新的啟發,抑或是在一片空白的未來前,他不知如何下筆。   一聲如釋重負的歎氣把我從夢遊中驚醒,我慌張的張羅行李,然後隨著一陣騷動來到了深夜的月台上。月台旁有間叫「WaWa」的不起眼便利商店,窗上貼滿了各種廣告,好像宣告這是鎮上唯一可以交換資訊的地方。讀者若看過 2015年在台灣上映的紀錄片「粒子狂熱」(Particle Fe

ver),或許會對這家小便利店有些印象。那時隨意的瞄了一眼,我就迫不及待的向店後的黑夜走去,殊不知這家小便利店對許多高研院人而言,是深夜裡靈魂的休憩站。   雖然火車站已經位在普林斯頓大學裡,但離高等研究院還是有約四十分鐘步行的距離。只知道大約方向的我,原本打算沿途問路,但從校園裡遇到的學生身上,只能得到了模稜兩可的指引。於是我只好根據出發前下載在印象裡的 Google Map 摸索前進,先沿著一座高爾夫球場的邊際緩緩向上爬,不久就走到普林斯頓大學的研究生宿舍。在黑夜裡的這座哥德式建築,看似燈火通明的城堡,唯獨角落上的巨塔倔強的披著黑衣,在星空下用沉默來標示普林斯頓校園的邊境。   初見高

研院   高等研究院就在黑塔旁一排榆樹的後面了。我還記得那時行李下的滾輪嘎嘎作響,催促著我心裡的焦躁,一方面擔心太晚我會拿不到宿舍的鑰匙,另一方面擔心這噪音會擾醒一間間躲在樹林裡的老木屋。就在心中該跑快點或走慢點的爭論瀕臨臨界點時,眼前豁然開朗,一片巨大的草原向天邊展開。草原中間有兩排楓樹,之間點綴著一隻隻好像想要分散你惺忪視線的螢火蟲,以防你注意到靜靜座落在遠端的福德大樓。就在那入口處的警衛室裡,有一件等待我的小信封。   福德大樓是高等研究院創始時的主要建築,也是附近樹林裡唯一晚上不眠的燈火。它的樓上是一座很老的圖書館,沿用著老式填書卡借書的系統。很多時候在這些書卡上,你可以找到一些大

師的借書紀錄,看到他們也曾和你一樣生澀的查閱基本教科書,有時候你會不禁猜想,他們借這本書時是被什麼問題困擾,好奇他是否就在這些平凡無奇的字句與公式間,看出下一個問題的雛形。傳統的延續,即是給我們機會參與某一種傳承,我一直覺得高研院的借書卡,是這種論調的最佳範例。   往後的幾年間,我以訪客或成員的身分前前後後待了三年,中間歷經了許多自己在研究上,以及人生上的轉變;但不變的是,每一次看到晚上燈火通明的福德大樓,心裡就會升起泰然的安心,知道不論是什麼時候或什麼狀況,裡面總有某一樣東西靜靜等著自己。   今天的高研院在某些方面,和書裡的描述有不少落差。最鮮明的差異就是年輕人在高研院裡扮演的重要角

色。在自然科學院裡,每年都大約會有四十名的博士後研究人員任職,分屬天文物理、高能物理以及系統生物三個領域。這些多半二十來歲,在各自領域已經頗有名聲的學者,他們的辦公室面對面的緊密座落在只有兩層樓的彭博大樓(Bloomberg Hall)內。   在高研院的一天,通常約上午十到十一點開始,這裡所謂的開始,是開始討論。事實上在自然科學院裡,白天的活動除了午餐和研討會外,大部分的活動就是一群一群的人,聚集在不同角落的黑板前討論。黑板在自然科學院裡基本上和牆壁是同義詞,除了每間辦公室外,所有公共區域只要有足夠的空間,黑板漆就會毫不猶豫的由地面延伸到天花板將它占滿。下午三點是下午茶時間,這些討論就會移

師到已備好咖啡、茶以及各式餅乾水果的福德大樓。準備要在辦公室待到晚上的人,就會趁這個時間搜刮儲糧,所以從每個人手中抓了多少餅乾,你就可約略猜到他今天晚上會待到多晚。   如果是在溫暖的春天,人們會自動聚向福德大樓前的湖邊。但即便是澈寒的冬天,也是會有幾位不耐室內暖氣的靈魂,向湖後的森林走去,重溯當年狄拉克用斧頭闢出來的林道。   人才交織的樂曲   約略在晚上六點,研究院裡的氣氛開始慵懶的轉向。這時候熱絡的討論聲開始漸漸歇息,老教授抱著他們晚上的作業回去,而已經和大家成為老朋友的清潔人員,也準備開始他們的第二份工作。這個時候,就輪到高研院裡的年輕人開始正式上工了,把白天討論出的臆測,用紙

筆或程式去測試,將黑板上還沒擦掉的論述,用解析的式子建構出嚴謹的論證。晚上的高研院是一種奇妙的生態,走廊上的聲音是由不同人的工作習性所交織出的小調。我還記得有一年,每天晚上走廊上可聽到謝丹(現任職於哈佛大學)播放的美式足球轉播,山崎雅人(現任職於東京大學)用力敲寫黑板,拉馬林金(Loganayagam Ramalingam,現任職於ICTS)徘徊於走廊上清唱家鄉老歌,以及何頌(現任職於中國科學院理論所)在辦公室裡與人朗聲討論。   能夠吸引、並且聘用這些博士後人員,事實上是高等研究院很重要的資產。不論是美國或是世界各地的研究機構,由於經費來源主要是政府單位,以致於招聘人才時,都是以既定的研究

方向或題目做為考量。高等研究院由於經費來源有大約百分之七十是私人基金,因此招聘人才的時候,反而沒有既定的研究題目,只以他是否已經(或是有能力)在自己的領域裡開拓新方向做為考量。因此在研究院工作時,遇到任何困難往往只需踏出自己的辦公室,你所需要的指引就在走廊上的某一扇門後。   相反的,高研院成員唯一的責任就是要找到自己的方向。高等研究院一路傳承下來的精神,或許就是深信人類有能力享有絕對的學術自由,並且承擔自由所帶來的責任。這也反映在很多時候我在高研院聽到的研究成果,是當事人不打算發表的;因為一方面他並不覺得有非發表不可的重要性,但更重要的是,發表文章並不是他做研究的目的。因此我常跟人說,物理

學家的能力是跟他有多少未發表的成果成正比的。   我在高研院的日子裡,有幸遇見各式各樣的頂尖學者。他們的研究習性可以說是南轅北轍,有的朝九晚五,桌上擺著整整齊齊的論文以及計算紙;有的偶爾睡辦公室、偶爾長期消失,桌上除了一排排的可樂罐什麼都沒有,但他們的共通點是無可言喻的誠懇。或許當你每天追尋的是知識上的真相時,誠實就成為你唯一流暢的語言。   在我成為院內成員那一年的迎新晚宴上,現任高研院院長戴克拉夫(Robbert Dijkgraaf),說了一個老先生帶小女孩在林子裡找到千年智慧巨石的故事。細節我不是記得很清楚,但最後那老先生從石頭上敲下了一塊小石子,給了那小女生要她帶回去。戴克拉夫以此

勉勵我們,希望我們最後都能把高等研究院的精神,像這小石子般帶回我們各自的家鄉。我不是很確定是否有帶回來什麼,但我可以告訴你的是,我親眼看過那顆巨石,而它就在那排榆樹後等你。     (本文作者為國立台灣大學物理系專任助理教授) 作者序 記錄偉大心智之旅   83年秋,我為了製作雜誌的專題報導,第一次踏入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在抵達校園之前,僅對高研院的聲譽略有耳聞,知道愛因斯坦以及大數學家哥德爾(Kurt Gödel),在此地為科學奉獻了大半生的心血。就和其他對科學有興趣的門外漢一樣,以愛因斯坦舊辦公室為場景,於愛氏死後不久的1955年4月拍攝完成的那些照片,在我年輕歲月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

。它們在各種傳記文學中出現過,也在以二十世紀科學為題材的書上露過臉,都為世人所熟知。其中一張,正中央掛著寫滿了方程式的黑板,旁邊有一張轉向一側的空椅子,可能是愛氏最後一次起身離座時的準確位置。書架上隨意排列著書冊。尤其看到愛氏凌亂的桌面,更令人難以忘懷,紙張、期刊、草稿、墨水、菸斗、菸盒子⋯⋯散發出一股宇宙大業未竟全功的遺憾。我很好奇,在一片凌亂的背後,隱藏的是怎樣不為人知的宇宙奧祕。   記憶中還有另外一位科學家的照片,是在院內的數學圖書館拍攝的,照片上面是一位骨瘦如柴的人,幾乎全白的頭髮上斜掛著一綹黑髮;乍看之下,還以為是摩和克族(Mohawk)印第安人;而他臉上的表情,更加強了這種戲劇

效果:怒目圓睜的瞪著照相機,好像在對攝影師說:「滾回你的老巢!」。他就是哥德爾。   記錄大師的事蹟   對我而言,愛因斯坦和哥德爾是當代科學界數一數二的天才,而兩個人竟然同一時間,在同一地點—紐澤西州的普林斯頓共事,實在是有點玄。到底他們二人是如何因緣際會,同時來到高等研究院的?當時這間研究院是何等光景?兩位科學巨擘在此究竟做了些什麼事?愛因斯坦和哥德爾過世以後,此地又發生了什麼變化呢?   不過,無論如何,我倒是未曾懷疑高等研究院的了不起。事實俱在,幾乎所有二十世紀物理界和數學界赫赫有名的大師,或早或晚均造訪過此地,包括十四位諾貝爾獎得主,像波耳(N. Bohr)、狄拉克(P. A.

M. Dirac)、包立(W. Pauli)、拉比(I. I. Rabi )、葛爾曼(M. Gell-Mann)、楊振寧以及李政道。1980年,高研院出版了一本書,稱為《學者名錄》(A Community of Scholars),書中記載了該院成立最初十五年間,到訪及從事各項研究的專家事蹟。這部巨著厚達五百餘頁,二十世紀頂尖科學家的名字,幾乎無一遺漏。   人文學家也在受邀之列,但是數目遠遜於科學家,名氣也較不響亮,其中唯一的例外是詩人艾略特(T. S. Eliot)。艾略特以降,高研院就沒有再支持過文學或文學評論方面的研究,轉而集中於社會科學和歷史方面。但是這方面的成果有限,高研院成立

迄今達五十多年,文史方面的進展顯然無法與科學方面的成就相比。能夠進入高等研究院的科學家,均是在物理界有革命性貢獻的一時之選,他們的努力已使人類智識趨近或許是最完整的理論階段,從量子力學的一線曙光,進到大一統理論的邊緣—萬有理論(Theory of Everything)。其中花費的時間,恰好約是人一生的光陰。高等研究院的歷史,就是這群科學家的故事,也就是本書所要介紹的內容。   偉大心智   全部算起來,高研院的科學家為數還真不少,這相當可以理解。畢竟,他們的目標是任何群體所能建立的目標中,最大、最難的一個。他們差不多是想⋯⋯大小通吃,要明白並解釋一切的自然現象。他們要知道宇宙本體為何是現

在的面貌,為什麼這樣運行。高研院的存在,似乎正是要誇耀人類偉大的心智,而此目標需要的是一群桀驁不馴、自信能有所貢獻的人。本書則是筆者小小的嘗試,帶你一窺學術堂奧,以及其中一些人在生活和工作上的雪泥鴻爪。   ——瑞吉斯  1986年12月5日於馬里蘭州長老堡 「你正在寫一本有關本院的書?好,那或許你可以告訴我⋯⋯」塔布斯(Rob Tubbs)說道。塔布斯是高研院的短期訪問學者,是超越數論(transcendental number theory)領域的青年數學家。結束訪談後,他隨手把辦公室的門帶上並上鎖,與我一起步出辦公室。 「我們很多人皆對此傳聞耳熟能詳,就是愛氏辭世以後,他們就將

其辦公室原封不動的保存著,一直到現在,是⋯⋯是真的嗎?」 嗯!這是個好問題。每個人第一次踏入高研院,都會很自然的做此假設。愛因斯坦就是在這兒渡過了二十幾個寒暑⋯⋯愛因斯坦,有史以來最偉大的科學家,唯一一位老少皆知,家喻戶曉的科學家,任誰都能脫口說出他的大名;這樣的人,他的辦公室難道不值得保存嗎?⋯⋯就連他的腦子都一樣,此刻正懸浮在一罐甲醛溶液中,置於密蘇里州威斯頓市哈維(Thomas Harvey)醫生的辦公室內。當然他們應該把愛氏的辦公室關閉,甚至原封不動的永久保存下來,就像一個凍結時間的膠囊,否則的話,簡直就是對他的人格、成就的一種⋯⋯褻瀆、冒犯、汙辱。畢竟,有誰夠資格在那兒工作?誰能套上

他的鞋子(像灰姑娘的鞋子)?誰又敢坐在同一間辦公室,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假如他知道這間辦公室就是愛因斯坦以前工作的聖地? 「愛因斯坦的辦公室究竟在哪裡呢?」塔布斯疑惑的問道。 曠世奇才 愛因斯坦未進高等研究院前,早已經是風靡全球的人物了。1919年,當天文學家證實了他的預測,光線會受太陽的重力偏折時,舉世為他如痴如狂。新生兒命名、香菸品牌都用上愛氏的名字。倫敦智慧女神(London Palladium)劇場邀請他去參與演出三週,酬勞隨便他開。兩位德國教授合作拍製了「相對論影片」在大西洋兩岸同時放映。愛氏拜訪英國生物學家霍登(J. B. S. Haldane),並於他家中過夜時,霍登的女兒才看了

此人一眼,即暈死過去。新聞界更將愛氏的理論,捧為人類思想史上最偉大的成就,而愛氏本人則為有史以來最傑出、最優秀的人。 畢竟,他真是新秩序的發言人。光有重量、空間是彎的、宇宙有四維空間。人們愛死他了,雖然對他講的東西毫無概念,可是又有什麼關係?他是這些理論的創始者,真正懂得的人,是眾人的英雄,新的彌賽亞,第一位真正的飽學之士,是廣闊無邊物理宇宙的最高元帥。

電腦閒置資源應用於個人化隨機選擇遠端桌面之系統開發

為了解決遠端桌面無法連線的問題,作者程鈺凱 這樣論述:

本論文研製之電腦閒置資源應用於個人化隨機選擇遠端桌面之系統開發,基於電腦教室之遠端取得個人專屬桌面,透過遠端桌面取得個人工作的環境。在 2019 年台灣正式進入108課綱的時代後,延長基本教育年限,也增添多元修課的課綱。許多多元課程都需要用到電腦教室,但電腦教室通常沒有學生專屬的座位或者是電腦,導致每次上課可能操作電腦已經不同,因此軟體環境都有些許不同,同時也有連續課程的資料不連貫問題。因此若能有個人的專屬工作環境能讓學生使用,便能有效改善這些問題。本研究主要藉由一台帳號管理伺服器,透過目錄服務 389 Directory Service 加上 SAMBA 網路檔案系統,再搭配教室內 Win

dows 作業系統中的遠端桌面服務,增加電腦教室之電腦於非上課期間的使用機會。並製作一套管理機制,讓學生可以正確順利地使用取得個人的遠端工作環境。透過本研究開發之連線機制,在 Windows 作業系統下,無須輸入額外的連線資訊,僅須雙擊連線軟體後,即可取得遠端桌面。為提高連線的安全性,該連線軟體透過跨平台編譯軟體編譯為 EXE 檔,該檔案無法被直接檢視。連線機制會隨機產生連線埠口,並針對用戶端的網路位址新增防火牆規則,藉此提升安全性。本研究經過測試比較後,直接使用教室內的電腦遠端桌面,能有效的使用電腦中的 GPU ,獲得 OpenGL 的渲染加速;在人工智慧的訓練方面,也可以使用 GPU 幫忙

加速模型的建立,減少運算的時間;經過壓力測試,100Mbps 的頻寬下連線數量到8台為止都還是順暢的。而在頻寬為1Gbps的情況下,教室內的42台電腦將可全數流暢使用,因此改善頻寬的總量,可有效提升連線數量。本研究最大的貢獻,在於目錄服務不同軟體間的帳號轉移,並加上遠端桌面技術,增加教學環境的多功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