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霞玻璃門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整理懶人包

銀霞玻璃門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徐亦江寫的 The Sign,等我,在馬里蘭 和安野光雅的 安野光雅寫給大家的七堂繪畫課:繪畫想像力的溯源之旅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家 - Google 圖書結果也說明:窗子上的玻璃也震破了......窗外全是烟. ... “东门一带是没法去的了,也许南门和西门安全点,”张太太说,她是从东门逃出来的,她的房屋被军队占据了,当时梅正在张家玩,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秀威資訊 和漫遊者文化所出版 。

國立宜蘭大學 建築與永續規劃研究所碩士班 何武璋所指導 許詠晴的 新冠肺炎疫情對長照機構空間規劃影響研究 (2021),提出銀霞玻璃門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新冠肺炎、長照機構。

而第二篇論文中原大學 建築研究所 蔣雅君所指導 張舒涵的 戰後基隆委託行空間文化形式之研究(1970s) (2012),提出因為有 基隆、委託行、消費空間、空間文化形式、港口文化的重點而找出了 銀霞玻璃門的解答。

最後網站【大巨光】雙側門片白色烤漆/銀霞玻璃門片/雙門吊櫃 ... - 鮮拾則補充:推薦【大巨光】雙側門片白色烤漆/銀霞玻璃門片/雙門吊櫃(SF01-LP-PG),櫃身為實心發泡板,不鏽鋼緩關鉸鍊,內附層板玻璃一片.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銀霞玻璃門,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The Sign,等我,在馬里蘭

為了解決銀霞玻璃門的問題,作者徐亦江 這樣論述:

  在每個特別的回憶裡,我總是能記得妳當時穿了什麼衣服・・・・・・   真實、虛幻;過去、未來;曾經快樂的、憂傷的事,忽亮忽暗地出現,像錯置在時光隧道裡・・・・・   生命最可貴的是什麼?   在人生的盡頭,會讓你眷戀的是哪個時刻?   哪一塊缺角會讓你遺憾?   如果有那麼一天,你看見那種無法取代的凝視,即使彼此來自不同國度、說著不同語言,請相信,任何阻礙都不要輕言放棄,因為生命終有盡頭,可是「愛」,永不止息! 本書特色   1. 真實愛情故事改編作品,鳳凰文學獎入圍。因為愛情,我們穿越時空,再一次牽起彼此的手。   2. 獻給每一位曾經或現在正困擾於婚姻關係的男男女女,讓我們鼓起

勇氣重新面對破碎的婚姻,追求自己的幸福。 名人推薦   《蘋果日報》前編務副總編輯張曉芳/府城文學獎得主小城綾子/影視編劇江夜生,感動推薦!   「男女間姻緣分合無關對錯,重要在行駛對的方向,才能攜手前行。黃昏裡的花香會淡去,但是請別沮喪,請相信會有人從遠處趕來,讚美妳無處安放的沮喪。」──張曉芳/《蘋果日報》前編務副總編輯   「小說主軸巧妙地安排了古典與現代、中國與美國。在時空的轉換中,自然流暢絲毫不顯突兀的技法毋寧是讓人讚嘆的。」──小城綾子/府城,南瀛,吳濁流文學獎得主   「要有很深很深的緣分,才會將同一條路走了又走,同一個地方去了又去,同一個人見了又見。正如小說裡的姜妍與

丹尼爾,無論變換了多少次時空,更迭了多少次容顏,依舊是山水有相逢,明月時時圓。」──江夜生/影視編劇   作者簡介 徐亦江   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特殊教育碩士   東吳大學歷史暨國貿系雙學士   著作:   《一個律師的文字戰場》(Words at war)秀威資訊   《美國高中在教什麼?》秀威資訊   《美國中學是這樣教孩子的》新華出版社   《美國小學是這樣教孩子的》湖北人民出版社   《美國中學的資優生教育》、《美國學校是這樣教孩子的》、《牽牽小語1》、《牽牽小語2」新苗文化出版   專欄:   信誼基金會《學前教育雜誌》「新知集錦」專欄輯譯   經歷:   文化部1

06年度「改編劇本書」入選   第一屆「鳳凰網路文學獎」入圍   第一屆「海星杯海外紀實文學獎」入選   中時部落格「嚴選優格」   部落格:shoshay.pixnet.net/blog   [推薦序之一]只為與你相遇/張曉芳(《蘋果日報》前編務副總編輯) [推薦序之二]跌入小說的情境裡/小城綾子(府城•南瀛,吳濁流文學獎得主) [推薦序之三]穿越時光縫隙的古老愛情/江夜生(影視編劇)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卷六 [後記]因為盼望,所以等待   推薦序之一 只為與你相遇 張曉芳(《蘋果日報》前編務副總編輯)   「我那麼遠趕來,就想讚美你無處安放的

沮喪」   詩人余秀華這首詩,像煞丹尼爾在姜妍耳邊的囈語。姜妍/丹尼爾、東方/西方兩條平行線,各自有婚姻家庭子女,在古玩店相遇,同時注視著一塊清咸豐「敬姜貽風」匾額,瞬間把關於匾額、嫁箱、木板畫、古董白對椅……所有塵封的記憶一一掀開,牽起不可思議的情緣。   這段深戀有現實生活的困頓,跋山涉水,但冥冥中始終有股力量牽引著彼此,兩人抗拒排山倒海壓力攜手偕老,其實就是想找個心貼著心的另一伴,過著尋常安穩的小日子。最後在馬里蘭州小鎮的老宅裡安頓落腳,令人驚奇的是,老房子剛好跟匾額同年代,這不是命中註定,什麼才是命中註定?   但這不僅是單純動人的愛情故事,也是兩人拋開生活桎梏,勇敢追求自我的詩

篇,對照兩百年前清末女子巧顏欲迎還拒,壓抑欲望死守匾額的遺憾,姜妍代替巧顏跨越東方西方藩籬讓印記復活,這一次是為自己,而不是高舉家族榮光、貞節虛名,重新做了抉擇。   作者多年來筆耕不輟,擅長以景喻情,以情寫景,穿越古今不顯山水,最令人拍案叫絕的是,過去婚姻的沮喪,以車裡車外三次勾勒一氣呵成,宛如錢鍾書「圍城」巧喻……   兩人交往,志傑約會遲到,騎著機車追公車,像齣鬧劇!在全車人的注視下姜妍被半強迫下車,埋下伏筆。   兩人冷戰,志傑路邊接走女兒,沒等姜妍上車咻地開走,「原來,想下山不一定有台階給妳下。」   兩人離異,讓姜妍終於懂了「下就下吧,每個人上了車後,終歸要下的,也許,早就

該下了,或者,根本就是搭錯車了也說不定。」   丹尼爾自異鄉趕來的情緣,也正好在姜妍下車後展開……   兩人相遇,因為姜妍不會開車而開始。   兩人惦念,進而想為姜妍完成一個學會開車的夢想。「我只是著急地看著妳車內的背影,怎麼還不出來呢?然後妳下車,很快地看我一眼,又低下頭,那樣深受欺負的眼神,讓我心裡一陣陣地痛起來。」   兩人擁抱,在考上駕照後。「她一下車,就看見櫻花樹下的丹尼爾張開雙臂,給了她一個擁抱!粉色花瓣隨風飄落。」   的確,上車下車、車裡車外,男女間姻緣分合無關對錯,重要在行駛對的方向,才能攜手前行。黃昏裡的花香會淡去,但是請別憂傷,請相信會有人從遠處趕來,「讚美妳無

處安放的沮喪」。   希望這本書,能帶給每個車裡車外的人,一點小小的觸動。 推薦序之二 跌入小說的情境裡 小城綾子(府城•南瀛,吳濁流文學獎得主)   夏日午後,斜陽西照,窗外蒜香藤優雅伸展的枝葉映在百葉窗上,風吹葉動,光影迷人。   這樣的一個尋常午後,我在窗前小桌細細品讀長篇小說《The Sign,等我,在馬里蘭》,腦海不禁浮現亦江纖細嬌小的身影和淡淡地、微微害羞的笑容。   認識她,始於多年前部落格全盛時期。   那時大約是二○○六年吧?我們在浩瀚的網海遇見了彼此。   她在美國,我在台灣。   她分享馬里蘭州的異國生活,我則以圖文書寫我所在的南方小鎮。   很巧地,

我們也寫小說。   因著這些共同點,也因著亦江生動精彩的好文筆,我得空總是喜歡鑽進她的格子津津有味地閱讀她的每篇文章,久久忘了「回家」。   我是相信緣分的。在當年如雨後春筍不斷冒出的眾多格子中,兩個分屬不同部落格平台的我們,因被彼此的文章吸引而有了互動。儘管從未見過面,這條文學牽起的情緣卻未曾斷線,一晃悠悠十一年。   所以得知這部長篇小說──《The Sign,等我,在馬里蘭》即將出版時,昔時那些美好的記憶又回來了。   故事由一段前世未了的情緣揭開序幕。   古董店的一塊匾額,穿越清朝來到現代、從中國飄洋過海來到美國,串起了書中主角姜妍和丹尼爾的前世今生。   小說主軸巧妙地

安排了古典與現代、中國與美國。在時空的轉換中,自然流暢絲毫不顯突兀的技法毋寧是讓人讚嘆的。   此外,作者寫情寫景的文字功力也甚是了得,如   「姜妍扶著路邊的木椅,坐下。黃昏攫上她的衣角,染開晚春的夜色。」   「牆上青綠山水的長軸揉進灰黑,成了丹尼爾的眼神,灰綠中夾著橘黃霞彩,像黃昏湖面上的清朦……」   小說的文句,不經意間便沾滿了詩的氣味。   又如寫姜妍在婚姻門裡門外擺盪的心情:   「四周是一片無人的草原,幾隻黑色的牛在低頭吃草,一捆捆捲成滾桶形的乾草,零落地散著,這地方也許從來沒變過,不變的景色總是令人心安,只是現在,她想改變嗎?抽離現在的狀態,投到另一個未知的世界,

好嗎?」   「吵鬧的婚姻之所以還能持續,是因為習慣。習慣於不變的生活、不變的人,即使爭吵,也比未知讓人心安。」   短短幾句,如實道出即使愛已成往事,許多夫妻卻仍維持著婚姻關係的癥結。   小說中也寫出書中主角婚姻無法繼續走下去的痛與無奈:   「有時候,人與人間,需要一個朦朧的地帶做屏障,掀開了,雙方都無所適從。」   「『下車!』志傑大吼!大女兒哭著說:『不要吵了!你們不要吵了!』姜妍忍住氣,下就下吧,每個人上了車後,終歸要下的,也許,早就該下了,或者,根本就是搭錯車了也說不定。」   「十二年的情份,就這樣,在短短的兩個星期內裝箱完畢。感情沒了,分割起身外之物,像是分贓一樣

。」   婚姻走到這一步,淡靜陳述中隱含的無奈不禁教人深深嘆息了。   再如寫姜妍與丹尼爾的前世―巧顏和查爾斯:   「天井處有下人正在清掃庭院,竹帚聲在靜謐的午後掃著規律的音律,巧顏兩手支額,好似聽著聽著,就可以到那個夢境去了。」   「巧顏沒回答,送查爾斯進前廳,關上門,從窗口看見查爾斯在天井處回頭,帶著滿滿的笑,走了,走進塵埃裡……窗台已濕。」   「許我們來生再聚吧!我愛你且深,願上蒼再贈與我們一次機緣,我再不要失去你了!」   前世,舊禮教阻卻了巧顏追尋愛情的腳步,即便獲頒那塊對巧顏來說毫無意義的貞節牌坊,卻是伊人已遠,紅顏已老。   今生,當愛已成往事,姜妍該選擇放手

?或顧忌世俗眼光,摀著愛情的傷口繼續走下去?   這諸多世間情事,感情糾葛,且待讀者進入書中慢慢咀嚼、回味。   讀亦江的小說,不論是文字或情節,總教人讀著讀著,便跌入了小說中的情境裡,隨之笑與嘆,惆悵與歡喜…… 推薦序之三 穿越時光縫隙的古老愛情 江夜生(影視編劇)   一顆星子隕落後,孤單的宇宙,並不在意那黑暗永恆的小小缺憾;一片秋葉翻墜後,孤佇的喬木,也不明瞭那枯黃脈絡的小小寂寞。萬物之間的萬有引力,人與人之間的情感生滅,若無親身經歷,恐怕無法體會冥冥之中的來情去意。但即便我們嚐遍冷暖滄桑,看盡月圓月缺,恐怕也無法分辨那飄渺緣分裡,暗自芬芳的情愫醍醐。   我與亦江以文會友相

識頗早,初閱此部小說時,望見一段中年之戀的楔子,刻畫在一個「敬姜貽風」的匾額上。只是那匾額已不是匾額,而是一張古色古香的仿古木桌。   我們常常聽到類似的故事:有人經歷過幾次戀愛後,結婚生子、成家立業,此時此刻忽然發覺,自己的生活似乎在哪個環節上出了差池?大多數的人或許就這麼過了一生;少數幸運的人,往往在驀然回首的分秒時刻,才能找到此生真正的靈魂伴侶。   然而那都是錯覺。   面對愛情,我沒有複雜的念頭,總是這麼想的,「一生都能把對方當作對的人而付出的努力,就是愛。」小說的女主角姜妍就是這樣的女性。她付出愛,付出青春,遠渡重洋,在異鄉建立家庭,只為了編織一場中國傳統女性終身追求的夢,一

個小確幸的夢。可惜最終回報她的,只剩婚變,還有丈夫志傑的變心。姜妍並沒有發現,她對志傑的愛,有個注定悲劇的泡沫。   那麼,姜妍不幸嗎?   或許絕大多數人,會認為姜妍是不幸的。但從我個人的角度來看,這世界沒有真正的好與壞,有幸福就會有煩惱,有悲傷就會有快樂,除非我們甚麼都不要,才有可能擺脫二元對立的糾纏。所以我認為,姜妍的不幸,才是走向真實幸福的必經旅程。   小說裡,總是不經意的出現魔幻寫實的時空錯置,中西畫面元素的跳接,總讓人有今夕是何夕的感覺。這種感覺無以名狀,千言萬語,不知從何說起。兩個歷經紅塵顛簸的男女,終於相見了,那份恍如隔世、久別重逢的情緣,在人情澆薄的現代社會裡,越發顯

得珍貴無比。   我是這麼以為的,要有很深很深的緣分,才會將同一條路走了又走,同一個地方去了又去,同一個人見了又見。丹尼爾與姜妍的前世今生,藉由這個流落他鄉的清代匾額,最終還是連接了起來。人與人的相逢與離別,並非是無意義的隨機碰撞,如果沒有深刻的緣分吸引,是不能橫越現實世界的諸多阻礙。   透過這部作品,我更深一層的認識了亦江,彷彿也看見了她的前世今生,特別是姜妍與丹尼爾相遇後,我的腦海裡總是浮現林憶蓮的歌聲:「等你說你愛我,好讓這些日子,沒白白寂寞過」。   兩個孤單的靈魂,劫波度盡,情緣猶在。雖然現實世界的某人離開了,可我深深地相信著,真正有情的人,手裡總是握著一條纏綿的線索,彼此牽

引,永不分離,所謂「情之深,無窮盡,山水有相逢。愛之切,銀難斷,明月時時圓。」或許就是這個道理吧。   正如小說裡的姜妍與丹尼爾,無論變換了多少次時空,更迭了多少次容顏,依舊是山水有相逢,明月時時圓。 後記 因為盼望,所以等待   因為盼望,所以等待   這其實是我的第一部長篇小說,十三年前寫的,起因是一個網路小說獎。   「試看看啊!」他說。   「可是我從沒寫超過一萬字的小說!」   「妳可以的,要對自己有信心。」   「你又看不懂中文小說,怎麼知道我能寫?」   「我對妳有信心啊!」   我斜睨他一眼,這跟父母盲目寵信自己的孩子有啥不同呢?「你真會說話,那我寫什麼呢

?」   「就寫『The Sign』吧,寫我們家那塊中國匾額。」   「我不會編故事啦,不像你們律師很會瞎掰,我只能寫記敘文。」   「瞎掰多簡單啊,隨便胡謅沒人知道哪裡寫錯啊!」   於是,他幫我構思、上網找鴉片戰爭的史實,還印出道光和咸豐的畫像,編出這篇跨越清朝到現代、東方到西方的歷史愛情小說。他幫我寫英文簡介、幫我寫英文作者簡歷,取英文書名,甚至,想幫我在亞馬遜平台上推書,想幫我找記者開推書會・・・・・・他說,這也是他的小說,我得為他賺一台賓士的錢!   我從來不覺得自己有什麼特長,有什麼特別出眾的地方,是個沒臉孔的人。   他說,「我得想辦法教育妳。」   讚美,有一種神

奇的魔力,它會讓你漸漸以為是真的,那些外在的形容詞,不管真假,或者說,無關真假,說實在的,不過就是主觀的認定,是好是壞充其量也只是個人觀感。他以無數的讚美肯定我,最後真的讓我花了十多年修修改改,寫完了這部十萬字的小說。   寫得好嗎?我不確定。但是他喜歡逢人便介紹我是作家,是出過書的作者,他說,我是他的獎盃。   我終究沒得過什麼大獎,有的,只是一些零星的入圍與入選肯定;更遺憾的是,以他為主角的律師故事《Words at War,一個律師的文字戰場》,拖到他走了才問世,雖然很榮幸地入選文化部主辦的「106年改編劇本書推薦」,但是,他卻沒能和我一起翻開第一頁。   生命最可貴的是什麼?在人

生的盡頭,會讓你眷戀的是哪個時刻?哪一塊缺角會讓你遺憾?我總是在需要答案的時候求助於他。   我記得那次,大女兒從學校放假回來,說她們的圖書館正在特價賣書,一本美金一元,她買了十本。幾天後他看完女兒的書,抽了其中一本紅皮的薄書說,「這本不錯,妳可以看看。」   書名是「The Five People You Meet in Heaven」我皺了一下眉,「這?天堂?有點・・・・・・好像宗教味很濃耶,我不愛說教的書。」其實想說的是,有點觸霉頭。   「不會喔,妳會喜歡。」女兒和他同聲回答。   我微笑接過,聳聳肩,放上書架。   那是三年前了吧?直到他走了,整理房間時看著滿牆他的書,突然

想起那本他覺得我會喜歡的書,為什麼他覺得我會喜歡?是可以回答我的疑問嗎?即使我不喜歡,至少在看書的過程中,也許可以經歷他體會過的心境?像是有他在我身邊陪伴?這是多麼讓人懷念的回憶啊!於是,我翻開書。   「五個你在天堂會看見的人」,第四位是主角早逝的太太,男角很激動地說:「妳太早走了,讓我失去一切!」   「你雖然失去了所愛,可是你知道嗎?回憶會變成你的伴侶。生命終有盡頭,可是『愛』,永不止息。」   當時候到了,必須往前跟天堂的下一位使者見面時,我跟著書中的男角一同流淚:「可是我不要離開妳,我不要往下走!」   「沒有任何人生是白費的,唯獨花時間在怨嘆孤獨是最大的浪費。」   「天

堂的存在,是讓人了解你的昨天是怎麼回事。」   是了,難怪他曾告訴我:「等我走了,我會想辦法告訴妳這世界到底是怎麼回事?」   又說:「妳知道嗎?基督教不相信有前世和來生。」   我看著他,忍不了激動的情緒,淚水從臉龐滑下,像是想要跟死神至少做點商量:「那?我們以後怎麼再相逢?」   「噓…噓…噓…」他把我擁進懷裡,在我耳邊說,「我們都沒信仰,但是如果天堂願意收我的話,我會在那裏等妳,我必須先走才能等妳啊,不然妳這麼會迷路・・・・・・」   十多年前無意中編造的故事,編造一段女角要男角等她相逢的約定,想不到竟落在自己身上!「等我,在馬里蘭」是一個多麼心痛的請求!   在如此未知的世

界裡,假若有來生,請求上蒼讓我們下回的緣分能長一點吧,請求彼此能記得那些共同擁有過的信物,想起曾經說過的誓言;如果沒有來生,期待他會在身後的世界裡等我,給我那熟悉又溫暖的凝視與擁抱,告訴我,這世界到底是怎麼回事?   生命於我,是一種存在的形式,在這世上,我曾經被這樣愛過,那是一種最欣喜的存在;是的,生命之所以美好,應該是那種曾經被注視過的存在,有人看見你的內心,把你放在心裡,是那種無法取代的凝視,讓你我的生命無憾,繼續心存盼望,期待下一場時空的約定。   回憶,真的變成我最好的伴侶了;僅以此部小說,紀念今生這場美麗的際遇。 【卷一】 [1] Flower Vendor,不大的店面,紮

著幾束花在臨窗的架上;店外停了輛小推車,種著各色玫瑰;中間有個玩具鞦韆,上面坐著一對可愛的小熊。隔壁是家藝品店,有個希臘藝術女神的店名Muse,再過去是家義大利餐廳di Francesco。 這個小鎮前後出了幾個名人,比如寫美國國歌歌詞的律師兼詩人史考基,以及內戰時在自家樓上窗口,揮舞星條旗支持南北統一的女英雄佛瑞琪,老宅牆上還畫著她當年揮旗的樣子。鎮上充滿了跟戰爭有關的故事,姜妍在一排有白柱前廊,前面擺著一隻黑狗雕像的白房子前停下,旁邊一個說明的牌子寫著: 「這隻鐵鑄的狗叫『猜』,主人太愛牠了,依牠的樣子做的。南北戰爭時被南方偷了,打算做子彈用,可是太重了,運不了多遠又被送回來。」 雕像後的

玻璃門上映著姜妍的身影,細細瘦瘦,及肩的直髮,單薄獨行在這樣一個幽靜的北美街頭,這其實是她少女時期的夢想,只是,現在心情乾乾澀澀,彷彿哪裡不對勁似地。 她在美國一晃十年,稱得上朋友的外國人幾乎是零,其實,真正跟老外講過的英文, 居然沒有從前上班時多!那些金髮碧眼、高她一個頭的美國人,對她來說都像是從電影裡跑出來的人物,壓根給人洋娃娃的不真實感。 市中心除了異國餐廳,還有許多古董店,姜妍被一家外觀像倉庫一樣不起眼的古董店吸引,店門口擺著一個白色有綠色虎爪的浴缸。店內沒有天花板,只看到粗大的樑柱,左右穿插撐著屋簷。圓柱形的燈飾,從樑柱上垂掛下來,襯著自挑高的長窗照進來的陽光,氤氳著團團熱氣,混夾著

木頭的陳味,好像走入時光隧道似地。 一進門,就看到角落有個極大的四層黑木桶,上面的提把是墨黑鑄鐵,刻著左右交叉的方格紋,是什麼呢?很像是中國的東西? 姜妍彎下腰看著標籤,喔,「Dowry chest」!原來是古時候用來放嫁妝的,哇!四層三呎見方的黑木櫃,像拜拜用的超大型提籃,可以一層層拿起來展示嫁奩。 真是從中國來的呢!嫁箱上方,有古時的木頭床框,被用來當牆上的裝飾……美麗的事物讓人微笑,姜妍原本抑鬱的心情漸漸好轉。也許,以後應該要常這樣出來走走,轉換一下心境。

新冠肺炎疫情對長照機構空間規劃影響研究

為了解決銀霞玻璃門的問題,作者許詠晴 這樣論述:

根據國內外資料顯示高齡者為感染新冠肺炎後死亡率較高的族群,近年來,高齡者健康的相關探討、長期照護、社會福祉也逐漸成為我國政府積極重視的議題。長照機構的設立是為了提供需要被照護的長者能有安全居住的友善環境。一旦疫情在機構中擴散,機構中住民的居住環境將會受到威脅。  有鑑於此,本研究透過文獻回顧、實地調查與訪談的方式,針對新冠肺炎疫情下長照機構空間改變與使用進行研究,透過紮根理論分析方法,分析長照機構工作者訪談內容後進行評估,研究發現,疫情中長照機構面臨以下問題:一、 機構受現況空間配置影響,隔離房數量不足,應針對各機構規模大小訂定應有之隔離房床數。二、 機構對於院內群聚感染爆發因應政策影響原有

住民居住權益,建議政府應立即採取相關應變措施指引。三、 機構通風環境設備老舊,自然通風條件不良,應針對建築通風換氣量提升室內空氣品質。四、 空間使用機能不足,戶外空間、避難逃生空間堆放雜物影響居住安全,應有效設計規劃機構空間收納需求,並考量逃生、隔離動線。關鍵詞:新冠肺炎、長照機構

安野光雅寫給大家的七堂繪畫課:繪畫想像力的溯源之旅

為了解決銀霞玻璃門的問題,作者安野光雅 這樣論述:

  畫家作畫的時候到底在想些什麼?  畫家是如何培養想像力?  畫出真實感,就能算是好作品嗎?  有了相機之後,為什麼還需要動手畫?   2004年日本NHK電視台人間講座「繪畫與想像力」內容集結  國際級繪本大師安野光雅,親授觀察力和素描力的祕訣   雷驤(國立台北藝術大學藝術管理研究所兼任教授) 專文導讀  幾米(畫家)、鄭明進(美術教育家.插畫家)  徐素霞(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暨美勞教育研究所專任教授)  蘇憲法(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主任、研究所所長) 聯合推薦   以細膩寫實畫風著稱的繪本大師安野光雅,帶領我們進入美的世界的源頭。從知名畫家杜勒、庫爾貝、馬內、梵谷的不凡企

圖與熱情,到安野光雅親身實作的靜物素描、風景畫、自畫像,安野老師以豐富的實例,讓我們體會「繪畫的真實」究竟是什麼,進而發現培養想像力的法門。   本書是國際級繪本大師安野光雅在NHK「人間講座」節目講解「繪畫與想像力」的內容集結。安野光雅不僅回溯繪畫在美術史上的演進,剖析多位大師對寫實傳統的挑戰,更動手示範透視法等基本技術,結合了理論與實作,第一次把觀察力與想像力之間的關係,以及繪畫今日存在的方式講得如此生動清晰。 ※誰適合來上安野光雅老師的繪畫課  對繪畫感興趣的一般大眾  苦於素描功力無法精進的美術/設計/建築系學生  尋找指導繪畫方法的美術老師  希望領略不同繪畫視野的創作者 ※請試試以

下幾個繪畫練習。這些題目看起來很簡單,實際動手時真的如此嗎?  請畫出山的陵線  請畫出木頭的紋路  請畫出用舊的紗布  請畫出各式各樣的臉孔  假設有條繩子,請想像在箱子上用這條繩子綁蝴蝶結的情景並畫出來......   馬上翻開本書第一章,看看安野光雅老師的示範與說明。 作者簡介 安野光雅(Anno Mitumasa)   1926年出生於島根縣津和野町,山口師範學校研究科畢業。1949年前往東京,歷經三鷹市、武藏野市等小學教師,1961年改行為畫家,1968年以《不可思議的畫》(福音館書店)成為繪本作家。   主要著作有《ABC之書》、《五十音》(以上為福音館書店)、《安野光雅畫集》(講

談社)、《安野光雅文集(1 ~ 6)》、《青春的文書體》(以上為筑摩書房)、《狐狸撿到的格林童話(1、2)》、《有繪畫的人生》(以上為岩波書店)等。台灣出版品包括:《壺中的故事》、《奇妙的種子》、《進入數學世界的圖畫書》、《跳蚤市場》、《天動說》、《旅之繪本I II III IV V 》、《童話國的郵便切手》。   安野光雅以畫風細膩寫實著稱,他擅長運用想像力與好奇心,將藝術與科學融為一體,創造出兼具知性與詩意、又充滿童趣的風格。曾獲日本及國際多項大獎肯定,包括波隆納國際兒童圖書展設計大獎、國際安徒生獎等,是現今最受西方重視的日本繪本大師。 譯者簡介 黃友玫   1974年生,畢業於日本愛知縣

立藝術大學,主修設計;作品曾獲選為愛知縣長久手町文化之家舞台布幔。 興趣廣泛,熱愛攝影、服裝及飾品設計;酷嗜手工藝,最近沉迷十字繡不可自拔。現為專職翻譯,譯有藝術大師世紀畫廊叢書(閣林)、《POST-OFFICE 辦公空間經濟學》、《形的解謎》、《不為設計而設計》、《解決100個煩惱的100種設計》(皆為漫遊者文化)等藝術設計相關書籍。 寫於本書之前 自己的想法∕關於蠟筆的回憶∕想像力的培養 1.幻想的課題 似乎很有趣的幾個問題∕想像的島嶼輪廓∕山的陵線 石牆∕木頭的紋路∕用舊的紗布∕各式各樣的臉孔 等高線∕在箱子上用這條繩子綁

蝴蝶結的情景 指甲刀或剪刀、鉗子∕風車∕總結 2.繪畫與真實 畫圖的樂趣∕如照片一般逼真∕寫實主義的時代 教會與美術∕社會與美術∕長出翅膀的天使 庫爾貝的寫實主義∕光與影的道理 繪畫中的真實∕馬奈對傳統評價的質疑∕繪畫的「意義」 構圖是一種結果論∕「事實」與「真實」 從寫實主義到印象派的時代∕技術與創造性 3.透視法的實驗 何謂「透視法」∕日本的透視法∕描繪看不見的世界之能力 Camera的歷史∕攝影與繪畫∕使用杜勒的「取景框」做實驗∕繪製壞掉的低音大喇叭∕描繪風景∕關於「個性」 原始風景∕為何要畫那裡 ●杜勒與遠近法 4.仔細觀察再畫 一.描繪花朵 木莓∕生

物學者的素描∕結香∕辛夷∕野地的花 野生茶花與?桲∕電影《?桲的陽光》∕繪畫的兩種立場 「馬德里寫實主義」∕靜物畫與寫實主義 二.描寫腳踏車 構造、機械裝置、動作∕描繪蒸氣火車 不知道構造的時候∕依記憶描繪 以薰衣草的畫為例∕從寫生到裝飾 5.自畫像的實驗 繪製自畫像∕肖像畫與自畫像∕第一次畫自畫像 寺田寅彥的自畫像∕似顏繪∕在蒙馬特當模特兒 嘗試錯誤∕再畫一次自畫像∕塑成銅像 終於成為自畫像 6.梵谷的存在 前往津德爾特∕跳舞的紅鞋∕回到雙親身邊——魯恩 產業革命∕點描派∕遇見浮世繪∕巴黎的畫室 南法的陽光——亞耳∕共同生活的難題∕聖雷米的療養院 《奧文斯的教堂》∕《有烏鴉的麥田》∕梵谷

的熱情 7.想像力與孩提時代 描繪「沒看過」的世界∕創造性與繆思∕臨摹與創作 Illustration∕Fine Art∕走自己的路∕如果是這樣... 從安迪生與宮澤賢治的作品來看∕孩童與想像力 前言 寫在本書之前 自己的想法   「畫家作畫的時候到底在想些什麼」——不知讀者是否想過這樣的問題?每一位畫家想的事情不會都相同,所以本書就變成探討我這個畫家在想些什麼。這樣的內容很容易落入自我辯解的窠臼,這一點還希望各位多多包涵。   我從小就喜歡畫畫,在成長的過程中一直想要成為一位畫家。即使戰爭期間顏料不易取得,我也向畫看板的要油漆或使用食用色素等,想盡辦法畫圖,可說是沒有一天不畫畫的。問問

那些成為畫家的人,大多從小就喜歡塗塗抹抹,即使不是,許多人也是從小就立志成為畫家。   許多人雖然不會彈奏任何樂器,卻很喜歡音樂,同樣的情形,即使自己不是畫家,也有許多人喜愛繪畫。這樣的人在談論音樂或敘述對畫作的感受時,是用自己的話說出來,和能夠談論自己對於文學作品的好惡,或更深入探討作品的人並無不同。   如此說來,無論棒球或賽馬,它們的愛好者都有自己的想法。這個「自己的想法」非常重要,即便是錯誤的想法、或理論上出現矛盾,只要不是剽竊而來的就好。   一談到政治問題或社會現象,越來越多人不再只靠自己的感性,反而毫無批判地迎合電視或廣播上的說法,這樣的聲音已經變成輿論,而且有愈來愈普遍的趨勢。

像是「life line」、「泡沫經濟崩解了」之類從來沒有人說過的詞彙,現在卻是人人朗朗上口。   從上述列舉的例子回顧我自己過往的經驗,我對賽馬的喜好勝過政治、對棒球的喜好又勝過賽馬,喜歡音樂勝過文學、喜歡繪畫又勝過音樂,這些好惡產生的順序,可以這樣回溯到孩提時代。若回到亂塗鴉的歲月,幾乎每個人的經驗中都曾經萌發繪畫的嫩芽,尤其是「喜歡繪畫」的感性,之後可能演變出好奇心、注意力、想像力以及創造力,甚至延伸出對物理、生物、醫學的興趣,我是這樣相信的。 「喜歡繪畫」的小孩,並不一定要成為畫家。 關於蠟筆的回憶   我出生的地方,是島根縣津和野町。每一位到訪這個小鎮的人,都說「真是美麗的地方,他就

是出生於這樣美麗的小鎮,才成為畫家的」。的確,美麗的故鄉令我感到自豪,但並不是每一個住在津和野的人都是畫家,所以我無法輕易認同這些話。但是可以確定的是,這個讓我著迷、玩耍嬉戲的地方,就是我人生開始之處。津和野可說是我立志作畫的起點。雖然我不知道為何開始畫畫,總之我小時候就是喜歡畫畫。   某年夏天,我在夕陽炎熱的光照下,拿著蠟筆在木板牆上塗了一個又一個圓,就好像是畫在熱熱的平底鍋上,蠟筆融化、互相混合在一起,變成了漂亮的圖案。我感到很興奮,還記得幾乎把所有的蠟筆都畫完了。蠟筆是用蠟凝固顏料的一種畫具。在沒有思考、光是在紙上隨便亂塗就讓我很開心的時代,這件在木板牆上塗鴉的事,到現在記憶猶新,還好

那時沒有被爸爸發現。 想像力的培養   一般人認為圖畫得好,就是畫得「像照片一樣寫實,這是繪畫的終點」。這樣老師就會給好成績,原本無法估量的繪畫價值,孩子好像是用「像不像」來斷定。   寫實的畫作,是描寫眼睛看得到的事物的結果,但仔細想想,也有許多畫是描繪眼睛看不見的事物。我認為,描繪看不見的東西,才是畫畫的意義。   例如畫不畫得出「鼠小僧次郎吉」(傳說或小說中的怪盜、義賊),光靠寫實的練習是無法畫出來的。又如《伊索寓言》中的狐狸或貍貓,某些說話或動作的場景,也不是簡單就畫得出來的。還有一些是我自己無法與之相提並論的,如古代的鳥羽僧正《鳥獸戲畫》、近代的前田青?《西遊記》等等。   比較起來

,想要學習描繪看得見的東西,或對此加以指導還比較有頭緒;雖然也不容易,但只要下工夫就可以作得到。但要問起如何指導描繪看不見的東西,就讓人感到困惑,因為好像沒有什麼方法可以指導這件事。   那麼我又是如何畫出看不見的東西呢?如何想像眼睛無法看見的世界?思考這個問題時,我發現,所謂的繪畫是著力於想像力這種沒有know-how的世界。對我而言,我的想像力是如何培養出來的,應該是源自孩提時代,除此之外沒有其他可能。   至於要如何培養想像力,則是一大難題。藉著這個機會我回到津和野,再回味一次和我的想像力有關的地方。我想拿我自己作實驗,思考關於想像力的培養。除了津和野,還有奈良的明日香村,另外最近有機會

到歐洲,遇到巴黎蒙馬特的似顏繪畫家,還有位於奧維爾(Auvers-sur-Oise)的梵谷之墓,都在本書中一一介紹。 圖說 「鼠小僧次郎吉」《安野光雅畫集》(講談社) 推薦序 開向田野的美術教室 文∕雷驤(國立台北藝術大學藝術管理研究所兼任教授)   漫遊者文化編輯部寄來此書譯稿的時候,我懷著十分的興味。作者安野光雅是日本(甚至世界)知名的插畫家,日本讀者早已熟知他的畫風、畫歷等等。而安野氏每年都在旅行中,將世界各地的美景透過刊印畫冊帶到我們面前,他也擅寫繪畫方面的散文,出版品之豐令人不敢置信。   我自己也長期從事類似的旅行繪畫,不能不對安野這位前輩的成績有所認識,特別是,自從司馬遼太郎書

寫的《台灣紀行》早經迻譯中文發行之後。文豪司馬遼太郎的「紀行系列」的「世界街道散步」,皆由安野光雅擔當插繪,在《台灣紀行》一書中,讓我驚嘆安野光雅的寫生圖景,確乎描出了台灣風貌的精髓。他那種淡雅瀟灑、簡潔提煉的個人風格,卻又那麼貼近現實的表現出來,我以為,即使本籍畫家也鮮少有人能夠企及。我閱看過取材台灣的法國畫家的漫畫、與美國畫家的水彩畫,作品都不免夾帶他們母國的文化視角,讓吾人心中產生某種程度的拒斥感。   難道台灣在地理人文上先天就有日本的影響麼?想起來也並非如此,台灣的地景確是獨一無二的。   那麼當安野光雅的目光停留在西歐、中國等地街道上的時候,描畫結果是否也獲得各國人的認同呢? 由這

樣一位寫實性的畫家,來談「想像」和「幻想」的主題,本身就是件有趣的事。   除了《台灣紀行》的譯本之外,青林也以中文出版過安野光雅的《旅之繪本》數冊,中文讀者或許對他也不是那麼陌生的。   我起初曾擔憂《安野光雅寫給大家的七堂繪畫課》這本書的敘事法與編排形式。漫遊者文化原只提供我譯本的文字部分,後來得知編輯部正在重新設計開本、安排圖片,我想讀者看到成書時將很容易理解作者的示範與引例,一切閱讀的參照也就迎刃而解了。   讀者如果閱看過安野的後記,便知曉此書之輯成與一般書寫程序不同:因為是NHK製作的「人間講座」節目,事先,主述者安野有了主題的文稿,然後在進行拍攝的現場,主述者必然依當時情狀的觸動

,而「不斷提到稿本上沒有寫到的事情」——這些敘述全部由速記專家依錄影逐字記載,最後由另一位寫手:「歸納原稿的字句與現場談話而成」。 這是一冊不斷擴充與精煉的書寫過程。   至此,我們當知道:此書的敘事應包括理念的闡述、現場操作的說明,以及個人經歷與歷史的回溯等等,基本上它乃是一個講座節目的「文字版」這件事。   算起來,已經年屆八十歲的老畫伯,為了寫一本讓普通人理解的繪畫入門書,思索著各種生動豐富的介面,俾使讀者進入繪畫的世界。譬如追溯自己的童年故鄉;前往庫爾貝與梵谷的生涯之地;為了探索自畫像的祕密,而低調的躲在蒙馬特一角的咖啡館,悄悄的做了街頭肖像畫家的模特兒……這許多由旅行而得以完成的章節

,讓人閱讀時有「旅記見聞」的親切感,彷彿尾隨作者的腳步一樣。當安野光雅踏上梵谷的出生地與死亡地時,那種暮年卻仍全然童真的內心激盪,給予我前所未有的強烈感動。我想從這種感悟當中,讀者們也能一步踏入繪畫的世界裡……   不過涉及美術史的描述,安野不乏選擇上的睿智——他不先不後的從關鍵的庫爾貝與馬奈切入。他列舉的畫家生平,皆都以文化史與社會演進的觀點而論的。   關於書中舉出的繪畫「實驗」,安野依據中世紀插圖,複製了杜勒的「取景框」裝置——一種類似中國書法「九宮格」的方框,透過定點的觀測,把3D的實景搬移到2D的畫面上來,這樣實證了「透視法」的奧祕。書上揭載了一隻低音喇叭和一片風景,以使用「取景框」

來畫,以及「裸眼」描畫的兩種結果。   很巧,這樣的「實驗」,我也曾在美術講座中作過。記得在中部一所啟聰學校的落地玻璃門上,以奇異筆描出戶外風景,那群聾生當看到泊停道旁的汽車,果然依透視法的規則一輛輛縮小下去時,那種驚喜的聲音…… 那麼究竟安野要告訴我們的關於繪畫中的「幻想與想像」是什麼呢?以他的話來說:   「以為憑想像來畫,要怎麼畫都可以,但在想像的世界中若沒有遵循自然的法則,就會削弱它的存在感。」   因此,「石膏素描的練習,與其說在技術上有實際功效,不如說是『走自己的路』所需要的裝備,不知讀者以為如何?」   關於「石膏素描」的話,我不很贊同(如將之替換為「素描力」則佳),安野光雅強調

「合乎自然法則的想像」這一立場,與他自己的畫風可說是毫無矛盾之處呢。   整體而論,譯者黃友玫的文筆流暢而細緻,原作者行文彷彿「面對面閒聊」的調性,也把握得恰到好處。至於日本語文習慣裡的曖昧與隱指性,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也許很難理解其確意。例如以下這一段:「是否應畫得像照片比較好」的結論,安野光雅的說法如下: * 並非「像照片一樣所以不好」 * 也不是「不要畫得像照片一樣」 * 而是畫得不像照片也不壞   答案似乎存在這三段論述的辨證之中,也就是說,任何一項都不能單獨代表他真正的意思,如果是習慣於接受直白的讀者,就困惑了。 這裡顯見作為譯文者努力以赴的情形。   順帶想到:我們的PBS(公視)什麼

時候也能製作出值得以紙本形式流傳的節目,成為我們共有的文化智慧累積呢? 似乎很有趣的幾個問題我想,會拿起本書的讀者,應該都是喜歡繪畫的人吧!我在這本書裡想討論的,不是關於「如何作畫」這類問題,而是類似於我親身實驗,來探討作畫的過程中思考了什麼。因此,請大家暫時忘記以往學到的繪畫。為了使大家回到剛開始學畫的心情,我設計了幾個問題,請大家當成作業嘗試看看。換句話說,如果有間「幻想的繪畫學校」,提出了這樣一份試題,將會很有趣。如果有人無法完成這些作業,並不表示失去作畫的資格。這些都是畫畫的人總有一天會遇到的問題,是讓自己考考自己的作業。這些試題看起來很簡單,作起來卻很難也說不定。因為是作業,所以

大家可以自由參考其他資料,畫好的東西也不一定要給別人看;就當作是測試自己的能力,畫第一張時先不要參考資料,嘗試自己畫畫看。你可以對自己說,只要畫出第一張,接下來看什麼資料都可以。無論如何都畫不出來時,那就沒辦法了。這些試題沒有正確解答,請自己打分數、自己尋找答案。在此要先聲明,我沒有時間為大家打分數,這一點請多包涵。在以下的問題當中,實際讓津和野高中的學生們做的是「島嶼」和「繩索」,雖然產生了非常有趣的作品,但一個問題就花了將近一個鐘頭。下面共有十個問題,請大家找時間做做看。【要準備的東西】鉛筆、畫圖紙、明信片、橡皮擦、筆(圓珠筆,適合畫細線)、黑墨水(分為水性、油性,請注意,水性的黑墨水遇到

水會暈開,可選擇漫畫用的黑墨水,具有耐水性)。【問題1】請畫出想像的島嶼輪廓什麼樣的島嶼都可以,只要畫出它的輪廓線即可,也可以畫出上面的道路或山的高低等。試試看,畫的時候島嶼尺寸不要超過明信片大小。首先,請先想像一座島嶼。或許你無法一開始就掌握全貌,也可以一邊畫一邊想像。我在自己畫的《ABC之書》(福音館書店)中,畫了史第文生(Robert Louis Stevenson)小說《金銀島》中所提到的地圖。真實的島嶼輪廓看起來反而像假的,因此我全部遵循自然界的道理來畫。因為護岸工程的緣故,現在維持自然原貌的海岸線已經非常稀少了。乍看之下,這樣的形狀好像是虛構的、沒有規則,但自然的形狀有它自己的含意

存在。這和抽象畫的「形」(form)也有異曲同工之處。好像會畫、卻又畫不出來的時候,我想大家就會發現自然形狀的奧妙了。【問題2】請想像畫出山的陵線什麼樣的山都可以,請想像畫出山的陵線。山的陵線和島嶼的輪廓線一樣,都是自然的形狀。我想讓大家體驗,就算是畫出了一座山,接下來要畫出重疊的山形就沒那麼簡單了。如果覺得很難,可以將憑想像畫出的山切割下來予以重疊,看看山重疊排列的感覺。我曾畫過一張津和野的山景(I-2),不是靠想像,而是寫生作品。如果想要捕捉自然的形狀,重疊的山是很好的模型。光是一座山的陵線,要用想像畫出大自然的線條就已經不容易,何況是好幾條陵線重疊,就更加困難了。這項作業只要畫陵線就好,

不知大家有沒有注意到,這麼一來就出現和抽象繪畫無法區別的意義?下面這張圖是我最近到中國長江時所畫的峽谷素描,就算是我,光憑想像也畫不出來這樣的畫吧!聽說美國的原住民將山的陵線視為樂譜來歌唱,真是絕妙的文化啊!描繪山陵的時候,和唱出山的樂譜很像。這次出外景時我畫了好幾張津和野的鄉景寫生。

戰後基隆委託行空間文化形式之研究(1970s)

為了解決銀霞玻璃門的問題,作者張舒涵 這樣論述:

委託行,曾為台灣戰後30年間重要的消費空間類型,為他人將舶來品委託於店內寄賣,或是客人委託店家出國尋找舶來品,它不但成為異國消費商品展銷的重要場域,同時也在流通過程中轉介予消費者西方流行事物之文化想像,可說是一個嫁接在地與現代化生活想像的重要中介空間,此空間所提供的商品故事與夢幻櫥窗所建構的,其實是一種「移植的現代性」,不止於此,委託行更是盛裝動盪年代的共同記憶與文化融合的場所,而剝解此消費空間類型如何在歷史脈絡中被逐步建構,將有助於理解戰後消費空間形成的時空樣貌。 戰後,物資缺乏的年代,官方實施戒嚴有意識的控制物資進口,進口商品在市場上供不足需的情況下,委託行為求集貨方便與港口運

輸體系綁在一起,形成一種無法脫鉤的鏈結關係,委託行就此誕生於基隆。本研究將在集貨與港口運輸的鏈結關係上進行委託行空間分布發展之研究,即探討各時期因政經關係的不同,商家如何透過船員與美軍等各式走私突破戒嚴網絡找尋進口商品的機會,影響委託行的分佈,展現地方的生命力。 除此之外,委託行透過現代性櫥窗直白的陳列舶來品,以聊天的方式建立主顧客的情誼、對商品的認同、對自己的認同。筆者透過測繪、訪談將委託行的空間特色整合出其空間形式,並反應空間中之社會活動的文化意涵。其中陳列時尚的樣板:老闆娘,創造戰後摩登文化的空間表徵,成為主導商品認同的舵手,使委託行成為建構認同的製造工廠,間接展現了基隆的港口海洋文

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