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斤等於幾kg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整理懶人包

1斤等於幾kg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陳欣湄寫的 其實你胖得很冤枉:家醫科女醫師教你重啟健康體重基礎閾值,身體自然瘦【限量作者親簽版】 和佐藤萬成的 我要瘦10kg:日本減肥名醫教你最有效的「背部拉筋減肥操」,95%的脂肪完全燃燒消失!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大陸一斤等於幾多克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輕鬆健身去也說明:一公斤等于 多少KG?_百度知道2019年10月27日· 一、现代单位换算. 中国大陆1斤等于500克(g). 香港澳门1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如何 和采實文化所出版 。

國立嘉義大學 生物事業管理學系研究所 王明妤所指導 林士貿的 應用計畫行為理論探討豬農採用環境友善行為之影響因素 (2017),提出1斤等於幾kg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養豬業、政策執行有效性、知覺環境知識、環境友善、計畫行為理論。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臨床醫學研究所 余宏政、劉詩彬、趙福杉所指導 何承勳的 探討男性睪固酮缺乏與第二型糖尿病之關係 (2014),提出因為有 睪固酮缺乏、糖尿病前期、第二型糖尿病、胰島素抗性、大鼠模式的重點而找出了 1斤等於幾kg的解答。

最後網站【例題】公斤與台斤的價格換算| 數學 - 均一教育平台則補充:影片:【例題】公斤與台斤的價格換算,數學> 主題式> 國小> 數與量> 小數> 【六年級】小數的除法。源自於:均一教育平台- 願每個孩子都成為終身學習者,成就自己的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1斤等於幾kg,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其實你胖得很冤枉:家醫科女醫師教你重啟健康體重基礎閾值,身體自然瘦【限量作者親簽版】

為了解決1斤等於幾kg的問題,作者陳欣湄 這樣論述:

肥胖是一種健康警訊,盲目的減重不但成效差,還會復胖! 檢視個人的體質對症治療,不用執著能量守恆,吃好吃滿也能瘦!   你感覺自己吃少動多,體重還是降不下來?   是的話,請檢視勾選以下選項:   ( )你小的時候很瘦,現在才開始逐漸變胖?   ( )你從某個時期開始,體重就直線上升?   ( )你的家人都瘦瘦的,只有你一人特胖?   只要選中一個,就表示你的體重基礎閾值被墊高了。   若不想瘦了身體卻失去健康,這本書可以協助你重啟身體,瘦得健康美!   本書希望傳達正確的知識給每一位想減重的人。體重上升其實只是一個身體的現象,是身體給你的警訊,在節食、健身之前,你得先找出身體失衡的根源,做

出調整,減重之路才會輕鬆,而肥胖背後暗示的身體問題,也才能夠得到真正的解決。   請回想一下,生活周遭真實發生的這兩個例子,到底問題差在哪裡?   A女:微胖、身材肉肉的、意志力超強,堅守能量守恆,隨身攜帶小電子秤和飲食日記,論克計算吃進的熱量,但是她的體重還是持續上升?!   B女:美食主義者,只要是「吃的」都會開心享用,從來不關心一份中薯要消耗330大卡,一份超商便當總熱量895大卡……偏偏身材就是很纖細,細到讓人嫉妒。   由於生活型態和體質的不同,如胰島素阻抗、腸漏症、過敏體質、隨時處在高度壓力下……等狀況,每個人的「體重基礎閾值」都不一樣,所以同一套減重法,別人做有效,你來執

行卻是越減越肥。只要用對方法讓身體恢復平衡,不用挨餓和嚴格鍛鍊,自自然然就能瘦。   獻給感覺自己胖得很冤枉、無辜的你   讓瘦體素增加、飢餓素減少,幫助提升代謝、下降食欲?   這個方法已被證實無法有效治療肥胖!   新的研究顯示,肥胖與荷爾蒙失衡息息相關,尤其是:胰島素、皮質醇、甲狀腺。如果你試過各種減肥法,已經少吃、多動了,還是瘦不下來,那你一定不要錯失打開這本書的機會! 本書特色   ★內附多項「肥胖原因自我檢測」和方便易執行的「微低碳211餐盤」建議,治好你的胖胖病。   ★減重名醫親身試法有效+5000個案見證!教你正確理解自己的「體重基礎閾值」,找出發胖原因,對症治好胖

胖病。 名人推薦   江坤俊 敏盛綜合醫院副院長   宋明樺 減脂瘦身湯權威營養師   陳凝觀 《健康好生活》主持人   許書華 輔大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   鄭凱云 名主播/《健康2.0》主持人   劉博仁 台灣基因營養功能醫學學會理事長   (按姓名筆劃排序)     作者簡介 陳欣湄   減重門診醫師、營養醫學專家   健康節目爭相邀請的專家醫師、插畫家、特約專欄作家   投入醫療工作超過十年的美女醫師,看診之餘也熱愛畫畫,以活潑幽默的塗鴉在網路分享醫院的辛酸點滴及醫療知識,時而幽默風趣,時而寫實動人,獲得廣大讀者歡迎。近年來開始減重門診,幫助肥胖患者找到真正的成因,也累積了

不少成功案例,同時也在臉書開設「陳欣湄醫師減重日記-私密社團」引發極大回響。已出版著作《史上第一本!睡好覺》。   經歷   菁英診所功能營養醫學專家醫師   杏群診所功能營養醫學專家醫師   中山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   前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   前輔大診所家醫科減重門診   學歷   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系書卷獎畢業   美國功能醫學訓練認證   專業資格   中華民國家庭醫學科專科醫師   美國功能醫學ICIFM受訓醫師   台灣肥胖醫學會會員醫師   台灣老人醫學會會員   台灣抗老醫學會會員   專長   睡眠障礙:失眠、焦慮   飲食障礙:厭食、減重   免疫異常

:過敏、自體免疫   預防醫學整合:基因檢測、疾病預防策略   癌症疾病:癌症營養調理、靜脈營養注射   身體不適而無法判定科別者(含內科、婦科、兒科、精神科)   FB粉絲專頁和YT頻道   Facebook「陳欣湄。家醫科女醫師日常」www.facebook.com/VictoriaChen.diary/   YouTube頻道「健康2.0【明欣醫聊事】」   推薦序 最適切的個人化體重控制準則    劉博仁 醫師     推薦序 幫助你在減重的旅程中更加得心應手不卡關    宋明樺 營養師     前 言 肥胖不只是外觀上的問題,更代表著你身體發出的警訊!    

PART 1 身體比你想的更複雜          體重基礎值的迷思              ˙全身負擔總和     PART 2 能量守恆定律的迷思          太過執著能量守恆定律,小心會越減越辛苦              ˙能量守恆的理論基礎              ˙能量守恆減重,並非每次都有效              錯誤飲食迷思下的矛盾              ˙假說一:暴食,會造成肥胖?              ˙假說二:健康飲食金字塔=健康體態?膽固醇是肥胖的元凶?              ˙假說三:1塊蛋糕的熱量=1碗蔬果沙拉的熱量?         

     ˙1卡路里≠1卡路里              運動減重的真相          ˙純靠運動,對減重並沒有太大效果     PART 3 肥胖是一道數學題:扣除身體的毒物負擔總和          肥胖是身體失衡的警訊              ˙身體毒素的負擔總和,決定你的體重基礎閾值              高壓文明病:現代人肥胖的頭號殺手              ˙壓力帶給身體的影響,恐怕遠超過你的想像!              ˙什麼是「壓力胖」?              ˙千萬別小看壓力這檔事              ˙檢視自己的身體是否潛在壓力傷害?──高皮質

醇與低皮質醇自我檢測              ˙排解壓力的生活處方              肥胖新篇章:胰島素阻抗              ˙如何診斷、自我篩檢是否有胰島素阻抗?              ˙如何解決胰島素阻抗問題?              ˙肥胖是一種荷爾蒙失衡?              ˙胰島素阻抗新概念的革命              ˙胰島素阻抗不只影響血糖,還可能影響你未來的記憶力          無辜的肥胖:甲狀腺低下              ˙如何知道自己的甲狀腺是否出了問題?──甲狀腺低下自我檢測              ˙甲狀腺低下的原因  

           ˙補充營養元素:維生素A、維生素D、礦物質鋅、礦物質硒、礦物質鐵、礦物質碘              ˙透過檢驗指數變化判斷自己有無甲狀腺亢進/低下              萬惡之源始於腸道:腸漏症與過敏食物              ˙肥胖與腸道的關係              ˙揭開腸道與肥胖間的神秘連結:腸漏症──腸漏症狀自我檢測              ˙如何確定自己是否有腸漏症?──必備腸道完整修復的身體數值              ˙準備好修補你的腸漏了嗎?──5R步驟重建腸道              ˙何謂腸漏症?              ˙腸漏其

實是腸道細胞與細胞間的門鎖被打開了              ˙腸漏症引發的肥胖、胰島素阻抗與脂肪肝              肥胖基因:了解你的基因,然後靠後天努力改變它吧!              ˙基因肥胖              ˙種族基因的差異──亞洲人更需要注意體重控制              ˙基因可以靠後天改變的證據              飲食方便下的塑化劑之毒              ˙哪些東西含有塑化劑?          ˙如何避開塑化劑之毒?              減重的最後一哩路:營養食物的魔術              ˙多元食物:彩虹顏色判斷法  

           ˙多用「原型食物」取代「精緻食物」,吃進真正的食物          ˙與肥胖有關的營養元素 後記 調整體重到最原始的狀態,徹底解決肥胖背後的隱憂         推薦序 最適切的個人化體重控制準則   肥胖,在現代飲食精緻化加上少動的氛圍下,已經是全球必須面對的問題,其所造成的共病以及社會成本可說是相當高。肥胖與三高疾病有關,糖尿病患者如果合併肥胖,血管傷害是一條不歸路,非常容易導致腎功能衰退,甚至洗腎的地步。高血脂或是高血壓合併肥胖,腦中風以及心肌梗塞機率也增加。另外,肥胖也與部分癌症增加有關,包括乳癌、子宮內膜癌、卵巢癌、攝護腺癌、大腸直腸癌等相關。

無獨有偶,肥胖還與大腦疾病脫離不了關係,包括憂鬱、血管型失智,甚至是認知功能障礙等等。看到這裡,肥胖的朋友應該會想好好的來減重了吧。可是有那麼容易嗎?的確,減重永遠是熱門話題,因為有許多的不為人知的重點在裡頭。   陳欣湄醫師是我多年的好友,也是我台北菁英診所的醫師好夥伴,這些年來看到她努力的為過重族尋找方法,遍讀各類資料,如今又在百忙之中寫下這本《其實你胖得很冤枉──家醫科女醫師教你重啟健康體重基礎閾值,身體自然瘦》一書。真的是太棒了,許多人真的胖得很冤枉,嘗試了許多方法,結果換來了溜溜球效應,以及越減體脂肪越高的窘境。功能醫學會從腸道、內分泌、壓力荷爾蒙、毒物、過敏等各層面剖析其原因,然

後給予最適切的個人化體重控制準則,這所有的一切在陳醫師這本書當中都會呈現給讀者,相信大家參考這本書之後,可以重新啟動健康體重基礎閾值,然後達到身體自然瘦的終極目標。 劉博仁 醫師∕博士(菁英診所基因營養功能醫學門診營運長、台灣基因營養功能醫學學會理事長) 推薦序 幫助你在減重的旅程中更加得心應手不卡關     隨著時代的變化,外食比例居多不下已經是持續好多年的飲食型態,但是現在外送平台的盛行,加重了外食的方便與活動量的減少,更是引起肥胖的一大問題。   依據2013~2016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我國成人過重及肥胖盛行率(身體質量指數大於等於24)為45.4%。以體脂肪為標準

,台灣45歲以上的人,無論男女,有超過50%以上都有過重(BMI在 24~27)、甚至是肥胖(BMI大於 27)的問題。   講到肥胖,許多人終其一生都在為了體重、體脂肪在奮鬥,認為減重是一輩子的功課,通常有這樣念頭的人常常在減重、復胖中來來回回、沒完沒了……當然這些錯誤的減重過程也慢慢的把自己的健康燃燒殆盡(代謝率變得非常差),讓每一次的減重效果變得越來越差、內分泌失調等狀況也逐漸出現。 常常在面對這類對象時,都必須花好大一段時間先把代謝導正回來,方能進入正確的減重計畫裡;講到減重,其實一開始並不是訂出你的減重目標,而是必須先了解到自己為什麼會胖,知己知彼才可以百戰百勝。   陳醫師這本

書從一開始就告訴你「檢視個人的體質」,讓你真正了解到人身體奧秘與運作,才可以對症下藥(使用正確方式)瘦得輕鬆又不復胖。本書中有一部分提到減重中「能量攝取的問題」,更是完全說中營養師教導減重者過程中,有許多人非常在意每一餐熱量攝取多少,多一點少一點都會影響到整天的心情,說真的,除非餐餐便利商店,你吃進肚子裡面的每樣食物都有完整的營養標示,不然熱量根本就是一個虛無縹緲的計算……。   此外,書中也提到許多我們意想不到與減重有關的疾病或是議題,一次幫大家破解謎題,內容多元、豐富。我真心推薦這本好書,它會幫助讀者在減重的旅程中更加得心應手不卡關。 宋明樺 營養師(各大談話性與健康節目熱烈邀約的減脂

瘦身湯威營養師、台北市營養師公會兼任居家營養師) 前言 肥胖不只是外觀上的問題,更代表著你身體發出的警訊!   看減重門診不知不覺也好幾年的時間了,最早我的門診模式會使用限制飲食或熱量,去控制病人的體重。最為人知的一種說法就是,若要減掉1公斤的體重,需要消耗7700大卡的熱量。所以如果每天少攝取500大卡,或靠運動多燃燒500大卡,只要持續14天,也就是2週的時間,就有辦法減輕1公斤的體重。   這個說法是十分合理,能量守恆對大多數的人都是有效果的,但不能理解的是,如果能量是守恆的,那為什麼有一些病人明明嚴格控制體重,甚至一天只吃不到1000大卡的熱量,但體重數字卻不動如山的停在那裡?

  為什麼有的人吃不胖,有的人卻越減越肥?   這讓我想到一位微胖的病人,身材肉肉的她,常常讓人誤以為她是個美食主義者。但她其實高度自律於體重控制,用最嚴格的方式、斤斤計較每一份餐點攝取的卡路里,她甚至隨身攜帶一個小電子秤,方便隨時計算熱量,讓每天攝取的卡路里完美的控制在少於自己體重標準之下。偏偏在這樣嚴格的控制中,體重並不盡人意,她微微發胖的外觀還常讓別人以為她是一個不忌口的美食家。   你必須看過她從包包裡拿出隨身攜帶的電子秤,和她記錄每一筆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的小筆記本,才會相信微微發胖的她,其實是個意志力遠高過一般人、高度自律的女子。但為什麼,在這樣高度自律的狀態下,她的體重仍然

持續上升?   我再舉個相反的例子吧!我相信你身邊總是會有幾個人,他們不太忌口的吃著各式各樣的美食,從來不知道一份中薯需要消耗330大卡,一份便利超商的便當總共有895大卡,他總是開心的吃啊、吃啊,甚至吃進了很多你連碰都不敢碰的食物,偏偏身材就是很纖細,細到讓人羨慕。   這兩個不同的例子,到底問題差在哪裡?又為什麼,減重產品跟減重選項琳瑯滿目,但總是找不到一個完美的方式,可以直接讓人變瘦不再復胖?(如果有那種產品上市,你一定要告訴我,我會去買該公司股票!鐵定賺翻了。)   自從我接觸了功能營養醫學,我越來越明白上述的兩個例子的差別,並不在他們減重方式有錯誤,而是在他們「自身的體質」狀況

大不相同。那個吃很多卻身材持續保持纖細的人,因為過往的身體狀況是平衡的,就算偶爾暴食,體重仍會守恆在一個固定的健康範圍上下;但那位高度自律的女子可就相反了,胰島素阻抗、腸漏症、過敏體質、隨時處在高度壓力下……身體自己所設定的「基礎體重」,或許就遠遠高過一般人。(我會在後面解釋「基礎體重說法」,來說明為何有些人體重一直維持在胖的狀態,無論多麼努力減重都看不到顯著的改變,反而像溜溜球那樣越減復胖後增加的體重越是驚人。)   如果你是這輩子只減過一兩次體重的人,而那一兩次都是不小心出國度假過得太開心、太放縱,體重才不小心上升,經過飲食和運動的控制後,體重自然回到原本的基礎值,那這本書恐怕就不太適合

你,因為你的身體是健康平衡的!但若你是把減重當口頭禪,每天都在減重卻越減越胖;或是你從某一刻開始,明明飲食習慣完全沒有改變(甚至吃得更少了),但體重卻像滾雪球般越滾越大,幾乎已經快要不吃東西了,也每天努力到健身房報到,但體重數字仍不動如山的卡在那裡。如果是後面這兩種情況的人,那我會希望你好好的坐下來,打開這本書,看看書裡的內容是否就在講你的問題。   我常跟我的病人說「不要一直把肥胖視為敵人,因為它的出現是要提醒你,你身體的某處正在發生警訊!」讓我們一起翻開這個篇章,正視這個問題吧!   打破對減重認識的僵局   你對減重的認知是什麼?能量守恆定律、運動燃燒脂肪(一般所謂的「少吃多動」)

、消夜不進食、單一飲食減重法。這些方式都可能對,也都可能不對!   為什麼我會說出這麼矛盾的話?或許因為在看了這麼多不同的病人之後,我才逐漸理解人體是一個多麼複雜的系統,要真的克服身體上的贅肉,就必須把你對減重的了解放到最謙虛的位置,重新認識自己。   若要正視肥胖,就不能只在體重秤上看著上下移動的1公斤便開心雀躍或沮喪難過,我們應該更積極樂觀地告訴自己,身體用它自己的方式在表達它面對的潛在問題,所以先別計較那1、2公斤的體重,而要先聆聽身體發出的聲音,當你聽到了、矯正了身體的問題,體重自然就會下降。(你不要以為我在說的是一個神話,我手上有好幾個病人,都在講究完身體的潛在問題後,就輕鬆而自

然的降了8到10公斤。)   對於減重的了解,要說到多年前第一次接減重門診時,那時候的我還是總醫師(總醫師的任務,就是要負責協助醫院處理大大小小雜事、跟面對醫院指派的各種任務「使命必達!」)。當時醫院打算安排醫師來看健康體重控制門診,家醫科自然是最符合這樣期待的科部。坦白說,在這之前我曾經嘗試過一兩次減重,我的作法就是能量守恆、少吃多動,所以我並不認為減重有那麼的難,於是上頭長官交付我這項任務,我也就開心的接受了!   還記得最開始的時候,我研讀了非常多的營養相關書籍,尤其是對熱量算法的部分,我設計了一大堆的表格,要病人填寫他所吃的食物,以便我仔細的計算他的攝取熱量,然而治療效果卻把我的熱

情給澆熄了。   我的第一位病人,是一個體重120公斤的男子,120公斤的體重若以熱量守恆定律來換算,我有把握讓他吃進飽足的熱量也照樣能瘦下來。這個病人專心的跟了我一年多的時間,體重總共只瘦了2公斤!他非常的信任我,但我總覺得沒有辦法對他的體重交代。那是我第一次體驗到,原來減重絕對不是只有熱量控制那麼簡單!   後來離開醫院之後,我沒再特別去開減重門診,只是執行一般的家醫科業務。在機緣巧合下,我的門診病人出現了一些有減重需求的患者,這讓我逐漸發現,當我「同步」在矯正他身體的疾病時,減重似乎變得容易了。我重新燃起對於減重治療的熱情!   我找了各種飲食方式:地中海飲食、阿金飲食、生酮飲食、

得舒飲食,加上「特殊型肥胖」的特別對應策略(後面會詳細說明,我所稱之的「特殊性肥胖體質」),再整合矯正身體潛在疾病。   這些減重的病人後來都漸漸變成我的朋友,他們給我的回饋是,過去認為減重總是會減得面黃肌瘦,但在我的治療下,他們越減健康狀況越好、精神狀況也越來越佳!當我聽到他們的回饋時,我清楚地明瞭自己找對方向了!這就是我要給病人的治療法!   由於我看診時間有限、能看的病人數量也有限(看過我的診的人都知道,我看病人的速度很慢,一個病人花費的時間較久),但我又極度渴望將這樣完整的減重方式傳遞給眾人,於是我沉思許久,腦中重新排列組合整個治療順序,將淺顯易懂、容易執行的策略方法,記錄在本書中

。 翻開這本書的你,之所以想閱讀相關書籍,想必也是對自己的體重持續控制不下來感到疑惑。如果上述說的恰好是你的狀況,請不要懷疑,有耐心地把它看完,相信你一定會有所收穫!     體重基礎值的迷思 國民健康署建議成人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 BMI)應維持在18.5(kg/m2)及24(kg/m2)之間,當BMI值大於24、甚至大於27,我們就稱之為「肥胖」。所謂的BMI值,是使用身高跟體重去做的數學演算結果。另一個決定肥胖的因子叫做腰圍,代謝症候群的診斷裡,其中之一就有提到,若男性的腰圍≧90cm(35吋)、女性腰圍≧80cm(31吋),也稱之為「肥胖」。 你的BMI

值是否落在國健署建議的健康範圍呢? BMI值計算公式:BMI=體重(kg)÷身高平方(m2) 不妨也算一算自己的BMI值是多少吧。 BMI<18.5 kg/m2 體重過輕18.5 ≦BMI<24 kg/m2 健康體重24 kg/m2 ≦BMI<27 kg/m2 體重過重BMI ≧27 kg/m2 肥胖 以上BMI標準不適用於18歲以下者;BMI亦不適用於孕婦及哺乳婦、老年人、運動員。 當然還有其他的診斷標準,例如體脂肪、腰臀比。 但,你有注意到問題了嗎? 我們所有定義肥胖相關的指數,都是利用體重、身體尺寸、脂肪含量來定義肥胖這個問題,由於這些是肥胖的指標性數值,於是一般的民眾在「治療」自己的減

重問題時,當然也就傾向引導自己去調整自己的體重、身體尺寸、脂肪含量。於是商人們開發出了很多的減重方式,像是抽脂、燃脂產品、塑身霜、卡路里控制料理包等。這些解決方案都導向「剷除脂肪」這個明確的目標, 那倘若脂肪一旦「被剷除了」,肥胖這個問題就能獲得解決,那為什麼前仆後繼去抽脂醫美中心抽脂的女孩們,卻仍然一而再再而三地去醫美中心報到?塑身霜、燃脂儀器在減肥市場上也永遠沒有退燒的一天? 這些現象可能代表著一個問題:體重跟脂肪的上升是一種「現象」,而我把這種現象稱為每個人的「體重基礎閾值」。(接下來的這一段你可能很難理解,但請試著去理解它,這將有助於你未來的體重控制。) 全身負擔總和(Total bo

dy burden) 我先舉一個比較常在門診中解釋給過敏患者聽的例子,過敏是現在很常見的問題,但許多嚴重過敏者所經歷的,是越來越惡劣的過敏狀況(白天更嚴重的噴嚏、結膜發炎、晚上讓自己常常睡不好的鼻塞)、跟越來越易誘發過敏的因子。

1斤等於幾kg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近幾年說到#減重 飲食法你腦海中會浮現什麼呢?包括引起許多討論的生酮飲食及低碳飲食在內,愈來愈多不同的減重飲食法出現,也各自擁有擁護者。不過肝膽腸胃科醫師張振榕說,長期採用生酮或低碳飲食法,可能會有罹患脂肪肝的風險。

#生酮飲食 與 #脂肪肝

張振榕醫師說明,生酮飲食的基本原則就是少吃碳水化合物,並多吃肉類及油脂類的食物幫助代謝,短期而言是能夠快速達到減重的效果。但若是長期使用,醫學文獻也發現,血液中的三酸甘油酯、壞膽固醇(低密度膽固醇)會上升。

「雖然短期內是有助於減重,但長期下來可能會讓你血液中的血脂肪產生異常。」張振榕醫師進一步解釋,血脂肪異常就會導致罹患脂肪肝的風險上升。

低碳飲食與脂肪肝

張振榕醫師表示,低碳飲食是希望飲食中碳水化合物的比例降至大約45%以下,甚至更嚴格降至30%以下。施行的頭半年可以很明顯看到體重下降,但也有研究發現,如此的成效通常很難維持超過一年以上。

此外,張振榕醫師也指出,低碳飲食還有另一個比較大的風險。「我們在一些患者身上發現,當他們體重短時間內下降的同時,脂肪肝也變嚴重,甚至產生膽結石。」

有效的減重方法為何?

每日熱量估算

張振榕醫師說,最流行、也最被醫學界所接受的減重法是:卡路里減重法。一個月能減少7700大卡,體重就能少1公斤。「所以只要適度的控制每日的熱量,就能夠達到緩慢且有效的減重目標。」

張振榕醫師也分享簡易的熱量計算公式:體重(kg)x30-500,這就是為了減重每天應該攝取的熱量,他一般也都會建議自己的患者以此估算。「等於把每天要吃的熱量減少500大卡。」

運動不可少

除了注意攝取熱量外,適度運動也是必要的。張振榕醫師說,一般會建議遵照下列處方,就可以幫助肝臟減少脂肪,還能下降血液中的三酸甘油酯,並減少體重。

建議運動處方

每天運動30分鐘
每周至少5次
(也就是每周運動至少150分鐘)

此外,張振榕醫師也說,有研究發現,運動不一定要連續30分鐘才有效。一天分次做,一次做10∼15分鐘,整天加起來有30分鐘其實也能達到效果。

「如果真的很忙,或沒有那麼好的體力做長時間的運動,或許可以採取類似少量多餐的方式。」張振榕醫師表示,每天短時間的運動
累積,長久下來對體重控制還是相當有幫助。

更多精采內容請見早安健康12月號《名醫的餐桌》,全台各大超商書店熱賣中,早安健康嚴選商城免運特惠中!
https://shop.everydayhealth.com.tw/product_detail.php?product_sn=1496

【預防脂肪肝影片報你知】

逆轉脂肪肝!比健走、喝咖啡更簡單有效的方法是…
https://youtu.be/gBnmzmAoqZ8

半數人口都有!這樣做遠離脂肪肝【張振榕醫師/破解健康密碼】
https://youtu.be/0VGxB--yp9w

醋蒜防脂肪肝、防癌,還能遠離三高!
https://youtu.be/JfaaF1efz4M

【相關文章】

他每天做這件事,4個月瘦逾10公斤、脂肪肝消失
https://www.everydayhealth.com.tw/article/9210

咖啡新喝法!加這3種食材,改善肝臟功能更燃脂
https://www.everydayhealth.com.tw/article/8708

預防脂肪肝變肝癌,靠減重根治脂肪肝
https://www.everydayhealth.com.tw/article/6634

----------------------------------------------------------------------------------
早安健康網站:
https://www.everydayhealth.com.tw/
早安健康FB:
https://www.facebook.com/Everydayhealth.Taiwan
早安健康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c/EverydayhealthTw

應用計畫行為理論探討豬農採用環境友善行為之影響因素

為了解決1斤等於幾kg的問題,作者林士貿 這樣論述:

近幾年來環境友善已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世界各國更制定規範以及獎勵措施,期望在享受科技所帶來的成果時,也能兼顧永續性,因為現代化的生產方式對生態環境造成了污染。其中,農業所生產出來的農、畜產品、廢棄物、糞尿等,最終都會影響到人類本身、影響到下一代。台灣養豬業占了農業總產值將近10%,豬肉更是國人攝取動物性蛋白質之重要來源,根據統計,2016年台灣人平均每人每年消費豬肉35.6公斤,可見豬肉及養豬業對於台灣人而言是非常重要的。隨著時代演變,國內環境意識提高,對於養豬業的廢水排放、藥物使用、環境控管等要求逐漸提高,養豬業者因此面臨挑戰,傳統的養豬模式已經不適用了,其中,廢水排放影響居民最甚,愈來愈

多養豬場因為被居民抗議而被迫停業,養豬業者被迫需要重新規劃既有資源並擬定友善環境的策略。本研究問卷發放對象是養豬業者,企圖探討豬農對於政府政策之反應如何,共取得233份有效問卷。本研究經文獻探討後,延伸計畫行為理論,其中構念有六個: 政策執行有效性、知覺環境知識、態度、主觀規範、知覺行為控制、行為意圖。研究結果顯示,知覺環境知識對於態度有正向影響;政策執行有效性對主觀規範有正向影響;態度、主觀規範、知覺行為控制皆對行為意圖有正向影響。藉此提供給養豬業者以及政府機關做為參考,在符合放流水管制標準下又能達到環境友善,以達永續經營。

我要瘦10kg:日本減肥名醫教你最有效的「背部拉筋減肥操」,95%的脂肪完全燃燒消失!

為了解決1斤等於幾kg的問題,作者佐藤萬成 這樣論述:

人會胖,90%都是「背部肌力」太差!日本瘦身名醫研發「背部拉筋減肥操」,有效燃燒脂肪,不流汗、不禁吃,照樣瘦10公斤。 ◆超過2000人見證的瘦身奇蹟!───   曾經為了減肥,試過吃香蕉、餓肚子等方法嗎?受苦受難,卻還是復胖?為了想要穿上美美的禮服,進行魔鬼式的減重計畫,反而引起各種病痛,導致免疫力下降……。為了變瘦,每一餐與卡路里斤斤計較,只知道少吃一點,卻忘了「燃燒脂肪」才是真正可以瘦的方法嗎?   其實不必這麼辛苦,減肥是可以愉快輕鬆的,日本減肥名醫佐藤醫師根據過去的減重指導經驗,用歷年科學數據,獨家研發完全符合科學理性的「背部拉筋減肥法」,讓你不必禁食,也不用激烈運動,更不必花費

任何金錢就能成功瘦身,時間短而且人人可做,在日本已幫助超過2000的人成功瘦身!每天早午晚1分鐘,就能瘦10公斤。 ◆全世界最簡單的運動---「背部拉筋減肥操」,動作簡單才能持久!───   如果你各種瘦身法都試過,肚子還是像游泳圈;如果你是「代謝症候群」一族,你需要的是「簡單、持久、便利」的瘦身法,而不是複雜難學的瘦身運動。「背部拉筋減肥操」是任何人都會做的簡單動作! ◆「伸展背部」,為什麼就能瘦?───   人會胖、會生病,90%都是因為自律神經失調所引起。背部的肌力變差,「基礎代謝量」也會降低,導致體內脂肪不易燃燒,體態也就愈來愈胖。   因此,只要經常活動背部的「豎脊肌」,鍛鍊更多能消

耗熱量的肌肉,即可以大量分泌能分解體脂肪的「生長激素」。一旦伸展豎脊肌就能刺激「褐色脂肪細胞」,促進脂肪燃燒,發揮瘦身效果。不僅脊椎變挺直,身體也會恢復活力與健康。   伸展背部就等於伸展脊椎,脊椎有好幾個自律神經節分布,而「背部拉筋操」正是可以解除頸部及背部的壓迫感,促使自律神經「恢復正常」的運動。 ◆ 只要學會五招簡單運動!啟動瘦身開關───   減肥痛苦嗎?一點也不!你可以讓減肥變成最愉快的事。早午晚只要1分鐘,抑制食慾、輕鬆甩肥腰、減脂肪!五招!啟動瘦身開關,永遠健康年輕!   1.起床背部拉筋操  2.掌心相對背部拉筋操  3.十指交扣背部拉筋操  4.坐姿背部拉筋操  5.腹式胸式

呼吸 ◆胖了好久都廋不下來,原來,只要做「背部拉筋」運動就會瘦!──   *【三個月瘦10kg的真實案例】──平均一個月瘦3kg   66歲的B小姐瘦身前體重82 kg、腰圍47吋,已經胖到無法翻身的她,只是早午晚各做1分鐘的的「背部拉筋減肥操」,三個月之後,體重居然降至72 kg、腰圍也瘦到40吋。(瘦下10kg、腰圍減7吋)。再一年之後,體重降至59 kg、腰圍變到37吋,簡直判若兩人。另外,她還獲得這些附加價值:   * 肩膀不再酸痛,身體變輕盈。  * 憂鬱症改善,終於擺脫抗憂鬱藥物。  * 脫離「大胃王」稱號,食慾變小了。  *【三個月瘦12kg的真實案例】──平均一個月瘦4kg  

 46歲的C先生減肥前是96 kg、腰圍43吋,可說是標準的代謝症候群肥胖者,整脊、昂貴的瘦身器材等各種方法都嘗試過,但每個方法卻持續不到10天就放棄。最後,他半信半疑的進行「背部拉筋減肥操」,三個月之後,體重降至84 kg、腰圍減至39吋(減掉12公斤、腰圍少了4吋),再一年之後,體重是74 kg、腰圍35吋。完全恢復到以前的好身材,健康檢查的結果也有很大的改變。   *體脂肪與血糖指數大幅降低。  *困擾多年的腰痛問題消失,膝蓋也不再疼痛。  *燃燒鮪魚肚脂肪,皮帶洞往後縮了3個。 【除了瘦,更贏回健康】───   *曾經胖到快危急生命的N先生,每天只做3分鐘的「背部拉筋減肥法」,一年後從

120 kg減至100kg,瘦下20公斤、腰圍減了7吋,感冒、濕疹的狀況也明顯改善,身體也不再有疲倦感。   *雖然已經很注意飲食,但連喝個水都會胖的O先生,嘗試「背部拉筋減肥操」三個月,結果腰圍成功瘦下5吋,過去曾試過多種方法仍然無法成功瘦身,這是第一個讓他看到成效的方法。   *D先生曾灑下大把銀子購買瘦身器材,不但沒瘦成,肌膚還出現低溫燙傷的症狀,遵照醫生指示每天早午晚做1分鐘的「背部減肥操」,三個月後體重減掉14公斤,腰圍瘦下了4吋,肚子縮小的他,終於可以輕鬆的轉身及活動了。 這本書,告訴你3件事: (一)想減肥,別斤斤計較卡路里──   「背部拉筋減肥法」的效果驚人,看完本書你對過去

減肥的錯誤觀念將會大大改變。減肥痛苦嗎?一點也不,你可以讓減肥變成最愉快的事! *水腫只是身體看起來比較腫一點,喝點薏仁湯就可以消腫了吧?──不一定!   【正確】──身體水腫不只會讓人覺得胖,更慘的是屯積體內的水分會讓身體更受寒,於是更容易發胖,要改善水腫,必須先從鍛鍊背部筋肉,提高體溫開始作起。 *消耗的卡路里多於攝取的卡路里,理論上就不會變胖。──並不是!   【正確】──想減肥,你的敵人是體脂肪,不是卡路里,如何促進脂肪燃燒,才是減肥的真義。 *想瘦身,只要餓了就喝水來增加飽腹感就好了吧?──大錯特錯!   【正確】──「喝水」能維持生存狀態,但不是變瘦的方法。 (二)「運動背部」,才

能終結肥胖,贏回健康──   「肥胖」只是通知你要開始生病的警告!「背部拉筋操」能啟動人體自癒力,調整自律神經功能,改善疾病疼痛!痛風、感冒頭痛、全身無力、濕疹、骨盆歪斜、憂鬱症、懼冷症、血液滯流、新陳代謝低、便秘、消化不良、腰痠背痛、容易疲勞、大腦遲鈍、記憶力退化…等,都跟肥胖息息相關!這些看起來沒什麼,可是卻不時困擾著你的小毛病,90%都可以靠「背部拉筋操」改善!由於動作簡單,所以才能持之以恆。 (三)只要早午晚各1分鐘,不一定要流汗才能瘦──   只要每天早、午、晚在餐前做1分鐘的背部拉筋減肥操,搭配正確又徹底的腹式呼吸及胸式呼吸,就可提升基礎代謝量,讓體脂肪減少、解除胸悶、改善暈眩毛病

、安定自律神經、重新找回健康。本書以真人示範動作及呼吸法,搭配全彩圖片及詳細文字呈現,簡單動作搭配清楚圖說,瘦身效果自然能事半功倍! 作者簡介 日本減肥名醫 佐藤萬成   1964年出生,新潟大學醫學系畢業。進入新潟大學第三內科就職後,於新潟大學醫學研究所修業完成。2000年,於新潟市創立「佐藤內科.青山診所」。於診所內設置減重門診,進行肥胖症治療。2004年,接下明倫短期大學客座教授一職。從事地區醫療工作之餘,致力提倡「慢老慢死」理念,開始執筆寫作生涯。著作有《鼓吹慢老慢死 擁有免疫能力便能防止老化》等。 譯者簡介 黃瓊仙   輔仁大學日文系畢業。熱愛文字工作的專職譯者,喜歡挑戰各種類型的譯

著。   譯作有《拉肚子不是小毛病》(采實文化)、《人生必修的10堂生死課》(采實文化)、《德利特醫生的馬車》、《教室裡的啪啦啪啦神》《龍臥亭幻想》《櫃子裡的千代子》《媒體小舖-不可思議的英文單字》《掌握亞洲大錢潮》、《前進中國,掌握未來》、《刺激消費,我是主角》、《最新國際金融基本架構入門》、《圖解0-6歲教養百科》、《0.01的視力看世界》等。正朝譯作作品高度超越101大樓的目標邁進。   e-mail:[email protected]

探討男性睪固酮缺乏與第二型糖尿病之關係

為了解決1斤等於幾kg的問題,作者何承勳 這樣論述:

背景 許多研究已經證實男性睪固酮缺乏與第二型糖尿病之間有密切的關係。臨床上可以觀察到兩者常有共病的關係,例如睪固酮低下或攝護腺癌患者接受雄激素剝奪治療。睪固酮缺乏與第二型糖尿病都對男性的健康有顯著的負面影響:它們都會造成勃起功能障礙,也都被證明是心血管疾病和死亡的獨立危險因子。然而目前對於他們共病的機轉仍然沒有完全了解。目前的證據顯示,兩者可能互為因果,或者一些其他的因素,例如肥胖或性激素結合球蛋白,也能在兩者的關係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過去相關的臨床研究,主要研究的對象是已經診斷為第二型糖尿病的患者,其中大部分正在接受糖尿病的治療。糖尿病前期是一種血清葡萄糖濃度已經上升,卻未達到糖尿病的

診斷標準的狀態。在許多研究中,它已被認為是心血管疾病和腎臟疾病的風險因子,這讓我們也想研究糖尿病前期的男性是否也有較高的睪固酮低下的風險,釐清這個問題有助於了解:(一)澄清睪固酮缺乏在第二型糖尿病的發展中的角色; (二)辨識適合睪固酮替代療法的潛在對象,並進行下研究針對這些患者給予睪固酮補充是否可以減少其演進至第二型糖尿病的機會,或預防心血管疾病。 另一方面,文獻上極少討論治療第二型糖尿病是否可逆轉睪固酮缺乏的狀況。根據統計,約有四分之一的糖尿病患者是屬於未診斷與未治療的,這個族群的血清睪固酮濃度很少被報導過,研究這群病人的血清睪固酮濃度有助於進一步闡明睪固酮缺乏與胰島素抵抗之間的因果關係。

最後,用於研究睪固酮缺乏與葡萄糖耐受不良之間的關係的動物模型尚未被建立。雖然大鼠或小鼠是最廣泛被應用於各個醫學研究領域的動物模型,但是以往關於睪固酮缺乏之大小鼠的代謝特徵的研究結果是相互矛盾的。因此,我們的研究也評估閹割雄性大鼠是否適合作為研究睪固酮缺乏與葡萄糖耐受不良和代謝症候群相關研究的動物模型。研究方法臨床研究:不同階段第二型糖尿病男性患者睪固酮缺乏的盛行率及危險因子這是一個橫斷面的研究。我們從臺灣大學附設醫院健康管理中心的資料庫收集資料,收集1,306位於2009年接受性激素檢測的男性。所有研究對象均完成一份自填的問卷,用來收集他們的基本資料和病史,所有研究對象均經內科醫師看診,且做一

次詳細的身體檢查。每個研究對象均接受兩次血液採集:第一個樣本是禁食一夜後在早上8點和10點之間收集,用來測定空腹血糖、男性賀爾蒙和其他血清生化資料;第二個樣本是收集午餐後兩小時的血液,用來測量的餐後血糖值。總睪固酮與性激素結合球蛋白的濃度由化學發光微粒子免疫分析進行測定,並利用Vermeulen公式計算出游離睪固酮。總睪固酮低下的定義為總睪固酮水準小於300毫微克/分升,和游離睪固酮低下的定義為小於6毫微克/分升。糖尿病的標準為:(一)病人有之前已診斷出糖尿病(已知糖尿病患者),或(二)血糖變數達到糖尿病標準(新診斷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大於等於126毫克/分升,餐後2小時的血糖大於等於200

毫克/分升,或糖化血紅蛋白大於等於6.5% (Association 2012)。糖尿病前期的診斷標準需滿足以下條件:(一)空腹血糖100-125毫克/分升,(二)餐後2小時的血糖140-199毫克/分升,或(三)糖化血紅蛋白5.7% - 6.4%。藉由上述資料,我們將所有1,306按血糖及過去疾病史將其分類為正常血糖耐受性、糖尿病前期、新診斷糖尿病、已知糖尿病等各組,我們比較各組的血清睪固酮濃度及睪固酮低下之盛行率,並使用邏輯回歸分析,校正年齡、身高體重指數、腰圍、代謝症候群等可能的干擾因子。基礎研究:評估去勢大鼠是否可以用於睪固酮缺乏與葡萄糖耐受不良相關的研究 本實驗採用成年雄性Spra

gue Dawley(SD)大鼠(週齡10-12週;體重300到350公克)。將大鼠隨機分組(每組約6-8隻):假手術對照組、去勢組、去勢後注射低劑量睪固酮組 (每週注射丙酸睪固酮,每公斤0.5毫克)、中劑量組 (每週注射,每公斤2毫克)和高劑量組 (每週注射,每公斤8毫克)。所有的大鼠餵食標準飲食。每隻大鼠的葡萄糖耐受性試驗共進行兩次,分別在第8週和16週。首先大鼠隔夜禁食16個小時,試驗從上午8時開始葡萄糖耐受性試驗,在時間0分鐘以及在15,30,60,90,和120分鐘分別採血進行測量。繪製每個時間點的血糖濃度圖,以及計算各組大鼠血糖濃度曲線下的面積(AUC)。另外在0和15分鐘採集兩個

血液樣本,作為空腹和葡萄糖誘導之後的胰島素濃度分析。大鼠在第16週做完腹腔葡萄糖耐受性試驗後立即犧牲,切除胰臟和部分的內臟脂肪,將胰臟附近的脂肪去除後秤重,將胰臟進一步分為三個部分:頭段、中段、尾段。所有的組織(胰腺和內臟脂肪)進行石蠟包埋,且切下5 µm厚的切片用蘇木精和伊紅染色。部分的胰臟利用胰島素的抗體去染β細胞,這些切片用來進行脂肪細胞的尺寸的測量、胰臟形態檢查、β-測量細胞量。結果臨床研究:不同階段第二型糖尿病男性患者睪固酮缺乏的盛行率及危險因子 1306位的男性受試者中,有577(44.1%)位是血糖正常、543(41.5%)位是糖尿病前期、186(14.4%)位是糖尿病。糖尿病

前期的男性,在調整年齡後總睪固酮低下的勝算比為1.87(95%信賴區間[CI]:1.38-2.54),而糖尿病患者的勝算比為2.38(95%信賴區間:1.57-3.60)。糖尿病前期之男性的勝算比,在進一步校正身體質量指數、腰圍、代謝症候群組成的因子和代謝症候群的多變數分析下仍然顯著,在調整代謝症候群之後,其總睪固酮低下的勝算比為1.49(95%信賴區間:1.08-2.06),幾乎等於糖尿病患者的勝算比1.50。 在診斷為糖尿病的186位患者中,有81位為新診斷的糖尿病患者,105位為已知糖尿病患者。已知糖尿病患者的年齡較大,有較高的舒張壓和更高的空腹血糖濃度。兩組的總睪固酮的中間值為(358

[ 155 ] ng/dl vs 363 [ 154 ] ng/dl,P = 0.68),游離睪固酮的中間值為(7.2 [ 2.5 ] ng/dl vs 7.4 [ 2.4 ] ng/dl,P = 0.84),性激素結合球蛋白的中間值為(27.3 [ 22.3 ] nmol/L和28.7 [ 14.9 ] nmol/L,P = 0.46),兩組間沒有顯著的差異。在新診斷和已知第2型糖尿病組,其總睪固酮低下的患病率分別為28.4%和26.7%,游離睪固酮低下的患病率分別為21%和19%。新診斷和已知的第2型糖尿病總睪固酮低下的危險因子類似,包括糖化血紅蛋白≥7%、性激素結合球蛋白<20 nmo

l / L、BMI≥27公斤/米2、腰圍≥90釐米、三酸甘油酯≥150毫克/分升、尿酸≥7毫克/分升,與代謝症候群。相較於PSA小於1毫微克/毫升,PSA≥2.5毫微克/毫升為保護因子。基礎研究:評估去勢大鼠是否可以用於睪固酮缺乏與葡萄糖耐受不良相關的研究 睪丸切除術導致血清中睪固酮幾乎消失,大鼠在去勢兩周後,血清睪固酮都低於10毫微克/分升,與假手術對照組相比,低或高劑量睪固酮的補充組,在第8和16週,其大鼠有顯著較低或高睪固酮濃度。初始體重各組之間是相似的,但之後去勢大鼠相較於假手術對照組相比,體重明顯變輕。對去勢大鼠補充睪固酮後體重增加,超過去勢大鼠,但低於假手術對照組。去勢大鼠和補充

睪固酮組的脂肪細胞大小顯著低於假手術對照組。第8周時,葡萄糖耐受性試驗的各組血糖曲線下面積表現無顯著差異。到第16周,去勢大鼠的血糖曲線下面積比較發現,去勢及去勢後補充低劑量睪固酮組的血糖曲線下面積顯著大於假手術對照組及補充中或高劑量的睪固酮組。在第8週與16週,無論是空腹或葡萄糖誘導的胰島素濃度皆與血清裡的睪固酮的趨勢相關,去勢大鼠比起假手術對照組有顯著較低的空腹和葡萄糖誘導的胰島素水準。無論是假手術對照組,去勢睪固酮或補充睪固酮狀態,皆不影響胰腺形態。結論 糖尿病前期會增加其總睪固酮低下的風險。此風險在調整身體質量指數後、腰圍、代謝症候群的組成因子或代謝症候群後仍然顯著。調整代謝症候群後

,糖尿病前期的男性族群,其總睪固酮低下的風險與糖尿病患者的風險幾乎相等,我們的研究顯示,糖尿病前期的男性也應要有常規的睪固酮檢測。新診斷第二型糖尿病的男性患者,其血清睪固酮濃度與睪固酮低下的盛行率,與已知第二型糖尿病的患者相似。在已診斷糖尿病的患者,糖化血色素與血清睪固酮呈現負相關。新診斷和已知第二型糖尿病男性患者總睪固酮低下之危險因子包括較高的糖化血色素、較低的性激素結合球蛋白、肥胖、高尿酸血症、高血糖症與代謝症候群;另外,上升的攝護腺特異抗原會降低睪固酮缺乏的風險。 基礎研究方面,我們的研究顯示,在經過十六週由去勢所引發睪固酮缺乏的狀態下,雄性大鼠的體重會降低,會有空腹血糖異常與葡萄糖耐

受不良的情況,這些血糖的變化起因於胰島素分泌減少所導致。反觀人類男性在缺乏雄激素的影響下,會導致肥胖,且因為胰島素敏感性降低而導致葡萄糖耐受性不良。當雄性大鼠被應用於睪固酮和代謝之間的研究時,應該將這些物種間的生理差異列入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