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RLING 馬桶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整理懶人包

國立陽明大學 護理學系 穆佩芬所指導 楊惠娟的 癌症青少年的疾病經驗:身體與自我的開展 (2016),提出STERLING 馬桶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癌症、青少年、疾病經驗、身體、自我、民族誌。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葉國樑、曾治乾所指導 唐孝蘭的 國中生節能減碳教學效果之研究~以台北市國中生為例 (2011),提出因為有 國中生、節能減碳、全球暖化的重點而找出了 STERLING 馬桶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STERLING 馬桶,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癌症青少年的疾病經驗:身體與自我的開展

為了解決STERLING 馬桶的問題,作者楊惠娟 這樣論述:

根據衛生福利部的統計資料顯示,癌症在台灣地區為1-14歲兒童少年死亡原因中佔第二位,在15-24歲則為死因的第三位。由於醫療科技的進步與治療方式的改進,罹患癌症青少年被治癒的人數增加,其存活率也相對提升。然而罹患癌症對於青少年來說,其倫理空間不再一如往常,因此,透過探究癌症青少年疾病經驗的豐富意涵,將可增進醫護人員對於癌症青少年的身體經驗和自我建構的理解,作為規劃和執行照護計畫的基礎,以提升醫療的照護品質。本研究目的是要探問癌症青少年在接受化療的歷程中,於其所處的社會文化脈絡下,與其他重要人、物的社會關係互動中,其主觀的疾病經驗與自我的理解。本研究以詮釋民族誌研究法(interpretive

ethnography),透過長期涉入田野之中,以參與觀察和民族誌晤談進行資料的收集,並以Lincoln和Guba的質性研究品質判斷標準,來評價資料的嚴謹度。 本研究共有18位罹患癌症的青少年參與研究,研究對象的平均年齡為14.58歲,性別男女各9人,教育程度以國中生居多。本研究結果揭示青少年在罹患癌症之後,其身體主體面臨疾病處境,從啟動身體的感知,深入感受病情世界的變動所帶來的身體和自我的雙重位移,透過身體主體與病情世界的交融,展現自我存在的樣態。癌症青少年疾病經驗的主軸是「與癌共存的青春期:重塑與面對」,建構此主軸經驗的五個主題是:一、身體界限與意識的動態:這不是我熟悉的身體;二、身

體與醫療的交融:接納人工血管是我身體的一部分;三、身體空間的窄縮與建構:我被隔離了;四、自我的游離與統整;五、自我與他者共同形構的療癒力量。 本研究結果可作為醫護人員照護罹癌青少年的參考,以身體作為論述的基礎來探究癌症青少年的疾病經驗,有助於醫護人員理解青少年病痛身體的主體性與能動性所開展的豐富身體意涵,使醫護人員透過自身的身體感知、同理青少年的病痛體驗,更能了解青少年的照護需求,以提供適切的照護與支持。

國中生節能減碳教學效果之研究~以台北市國中生為例

為了解決STERLING 馬桶的問題,作者唐孝蘭 這樣論述:

本研究旨在發展一套針對國中學生之節能減碳教學介入課程,並探討該介入課程之成效。本研究採取方便取樣(convenience sampling),以台北市北安國中100學年度九年級學生為對象,選取四個班級為實驗組(127人),四個班級為對照組(134人),再以台北市弘道國中100學年度九年級學生,選取四個班級為校外對照組(139人),此外,為瞭解台北市與其他縣市是否有差異性,選取新竹市立育賢國中100學年度九年級四個班級,作為他縣市之校外對照組(119人),實驗組接受本研究設計之節能減碳教學課程,共計八節課。本研究採問卷調查進行前後測,比較四組間的差異,以及教學介入之前後測的不同,並以變異

數分析等方法進行統計分析, 本研究重要結果如下:一、節能減碳教學介入後,能夠增進實驗組節能減碳知識、增強節能減碳正向態度、提升環境敏感度、提高節能減碳之行為意圖,並達到顯著效果。二、實驗組研究對象節能減碳行為意圖,與態度、環境敏感度間,存在不等程度之正相關,表示節能減碳態度越積極、環境敏感度越正向,其節能減碳行為意圖也越強烈。三、實驗組對於節能減碳教學內容、課程喜愛程度及授課教師滿意度,都給予高度正向的肯定。 整體而言,本研究結果顯示「節能減碳教學」介入課程具有不錯的教學成效。因此,建議教育單位可參考運用本研究之介入課程,將節能減碳議題融入現行教科書內容,有系統地推行學校節能減碳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