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及少年保護通報及處理辦法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整理懶人包

兒童及少年保護通報及處理辦法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鄭正中寫的 少年事件處理法(4版) 和鄭麗珍的 兒童少年保護社會工作實務手冊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兒童及少年保護工作手冊.pdf也說明:兒童及少年保護 通報與分級分類處理. 及調查辦法. 社政機關兒童及少年保護案件通報處. 理、調查及處遇服務作業程序. 「兒童及少年福利法」54 條/. 兒少高風險家庭通報及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書泉 和巨流圖書公司所出版 。

嘉南藥理大學 醫務管理系 張碩芳所指導 林育瑩的 急診護理人員對兒童虐待通報知識、態度及行為-以南部某醫學中心為例 (2019),提出兒童及少年保護通報及處理辦法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急診、兒童虐待、通報。

而第二篇論文東海大學 社會工作學系 曾華源所指導 林亭廷的 社會工作人員專業認同、規範意識、 知覺控制感與責任通報行為之相關性研究 (2014),提出因為有 社會工作人員、專業認同、規範意識、知覺控制感、責任通報行為的重點而找出了 兒童及少年保護通報及處理辦法的解答。

最後網站兒童及少年福利法(民國92 年05 月28 日公布)則補充:政府及公私立機構、團體應協助兒童及少年之父母或. 監護人,維護兒童及. 少年健康,促進其身心健全發展,對於需要保護、救. 助、輔導、治療、早. 期療育、身心障礙重建及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兒童及少年保護通報及處理辦法,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少年事件處理法(4版)

為了解決兒童及少年保護通報及處理辦法的問題,作者鄭正中 這樣論述:

  少年為社會的礎石、民族的幼苗,其身心的健全與否、人格的優劣、學識是否豐富,直接影響民族的盛衰,以及國家的前途,因此在少年成長過程中,積極關懷、培植和保護少年,是我們亟需加強的重點。而少年事件處理法,其立法目的,乃係為保護少年,並矯正少年不良行為,配合實施少年保護事件及少年刑事案件的處理,以期寓懲罰於教化,促使少年更生,增進其安全福祉。此觀少年事件處理法第一條明定:「為保障少年健全之自我成長,調整其成長環境,並矯治其性格,特制定本法。」所以,少年事件處理法不僅可以直接矯正、保護少年,更可間接達到維護人權與防衛社會的目標,值得我們深入探討及研究。

急診護理人員對兒童虐待通報知識、態度及行為-以南部某醫學中心為例

為了解決兒童及少年保護通報及處理辦法的問題,作者林育瑩 這樣論述:

背景:兒童虐待近年來事件頻傳且造成孩童身體傷痛、心理受損甚至有致死情形,身為急診第一線護理人員,有必要瞭解兒童虐待相關知識及敏感度以增加早期發現兒虐,避免孩童繼續遭受虐待。目的:本研究主要探討急診護理人員對兒童虐待通報的認知態度。研究目的一、瞭解急診護理人員對兒童虐待的知識、態度、行為之現況;二、瞭解急診護理人員人口變項對兒虐通報行為之差異,以及其知識、態度、對於通報行為之影響。方法:本研究以南部某醫學中心急診室為研究單位,以編制內在職領有護理師執照護理人員為對象,調查時間自109年2月6日起至109年3月2日採立意取樣方法進行問卷調查,共發出問卷129份,實際回收129份,回收率100%。

研究工具:為採用成大護理系馮瑞鶯教授發展的兒童虐待報告意圖量表(CARIS量表),探討急診護理人員對兒童虐待知識、態度、行為。資料處理以IBM SPSS Statistics 25.0 統計軟體進行迴歸分析、描述性統計、卡方檢定與推論性統計分析資料與處理。結果:知識、態度、行為對兒童虐待通報的認知態度皆有顯著正向關係。統計分析發現年齡、工作年資、護理專業能力分級、是否進修、是否撫養子女及曾接受相關兒虐課程議題對於兒童虐待通報認知態度皆有顯著差異。結論:對於兒童虐待知識態度行為相輔相成,能增加臨床不定時在職教育經驗分享,增強臨床護理人員新知,發揮早期發現及通報的功能。

兒童少年保護社會工作實務手冊

為了解決兒童及少年保護通報及處理辦法的問題,作者鄭麗珍 這樣論述:

家庭,始終是每位孩子的依歸, 但若是失去原有的家庭功能時,孩子們又該如何是好? 我們又該如何界定「不當對待」?    現今社會一再強調「尊重專業」,而國內法令賦予社工員強制介入的權力,當孩子們身陷困難而失去話語權時,正是有賴社工員的專業評估,進而決定如何協助、 服務案主。於此,本書由臺灣社會工作人員專業協會網羅十三位相關專業人士,以兼具學術與實務的經驗,從兒少保護的起源開始書寫,之中特別著重社工員處遇兒 少案件的法令、流程、方法等,對於在處遇過程中,會遇到何種挑戰、倫理議題,也作出回應。希望藉由此書,一方面解開社工員面對個案的困難,一方面提升社工 員的專業能力,並使社會大眾更加重視

兒少保護的議題。

社會工作人員專業認同、規範意識、 知覺控制感與責任通報行為之相關性研究

為了解決兒童及少年保護通報及處理辦法的問題,作者林亭廷 這樣論述:

責任通報制度是用於保護兒少免於不當對待的一種法律規範,社會工作人員即為當中的責任通報人之一。然而,影響社會工作人員通報行為的因素眾多,除了個人背景之外,還包含組織概況、對社工專業的認同度、督導與同事的影響,以及社會工作人員自覺能否控制通報後的結果。故本研究旨在探討社會工作人員專業認同、規範意識、知覺控制感與責任通報行為之相關性。 研究對象上,針對私部門之少年中心與安置單位的社會工作人員進行普查,與各縣市窗口電話聯繫,經同意後再寄發問卷。本研究共寄出183份問卷,回收131份問卷,回收率達73.22%,其中無效問卷有1份,有效問卷130份。問卷回收後,經統計分析,研究結果如下:一

、個人背景資料上,社會工作人員平均年齡為30.06歲,以沒有宗教信仰、無子女、未婚占大多數;社會工作專業上,大部分的最高學歷為大學、沒有社會 工作師證照者占多數、社會工作平均年資為3.5年、兒童及少年相關社會工作平均年資為3年、平均接受教育訓練的次數約為7次;組織概況上,社會工作人員服務之單位,平均成立年數為17.12年、服務單位社會工作人數(不含督導),平均為4人。二、社會工作人員在專業認同上,以專業投入的程度最高,其次為專業職責、專業意識。三、社會工作人員在規範意識上,以依循資訊規範的程度為最高,順從規範的程度次之。四、社會工作人員在知覺控制感上,以獲得督導工具支持的程度最高,其次為督導情

感支持,具有控制信念的比例最低。五、社會工作人員以沒有通報經驗為最多,其次為有3次含以上的通報經驗;應通報,而未通報經驗上,以沒有該經驗為最多,其次為有1次經驗。通報類型上,以通報性侵害為最多。六、不同社會工作人員,在專業認同、規範意識、知覺控制感與通報行為上呈現差異。七、專業投入與通報經驗呈現正相關;順從規範、資訊規範、控制信念與通報經驗上呈現負相關;專業意識與應通報,而未通報經驗呈現負相關。八、社會工作人員個人背景、專業認同、規範意識、知覺控制感,可解釋通報行為。 根據研究發現,提出以下建議:一、針對不同背景的社會工作人員,提供符合個別需求的教育訓練。二、依據組織需求,設計兒少保護督

導制度。三、廣納責任通報制度之建議、限制,作為日後通報法規增修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