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凍食品類衛生標準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整理懶人包

冷凍食品類衛生標準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汪復進,楊文育寫的 HACCP理論與實務(五版)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一般食品類衛生標準 - Betteeam也說明:冷凍食品類 微生物衛生標準-全國法規資料庫. 食品中微生物衛生標準,針對食品中微生物及其毒素或代謝物的限量規定,於107年公告了第一版草案,原定109年開始執行。

國立澎湖科技大學 食品科學系碩士班 陳樺翰所指導 陳思吟的 低壓電漿對魚肉保鮮之探討 (2020),提出冷凍食品類衛生標準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低壓電漿、扁花鰹魚肉、台灣常見之病原菌。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澎湖科技大學 食品科學系碩士班 陳名倫所指導 顏惠敏的 澎湖養殖牡蠣中腸炎弧菌之分離與藍光殺菌效力評估 (2020),提出因為有 腸炎弧菌、藍光、殺菌的重點而找出了 冷凍食品類衛生標準的解答。

最後網站冷凍肉品衛生標準則補充:冷凍 肉品衛生標準情報,本標準依食品衛生管理法第十七條規定訂定之。 第2 條. 本標準適用於禽肉及畜肉,包括生鮮肉類、冷凍生鮮肉類、生鮮雜碎類及冷凍生鮮雜碎類。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冷凍食品類衛生標準,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HACCP理論與實務(五版)

為了解決冷凍食品類衛生標準的問題,作者汪復進,楊文育 這樣論述:

  本書深入淺出介紹HACCP系統,包括食品良好衛生規範 (GHP) 之簡介、實施HACCP之硬體基礎,以及食品良好衛生規範 (GHP) 對於衛生管制、製程與品管、倉儲與運輸管理等方面的要求,並專章說明標準作業程序書之製作及建立HACCP系統之步驟,最後以製茶業、團膳業、食品與餐飲業為例,讓讀者對於執行 HACCP系統之實務有更加具體明確的認識。     本書理論與實務兼顧,不僅是大專院校食品相關科系的重要教科書,對於經營或從事餐飲業、團膳業及製茶及食品製造業者來說,也是提高其餐飲或產品的安全管理時重要的參考書。     本書以修法後之食品相關法規為依據,針對目前世界各國公認最有效的一套食

品與餐飲製造控制的方法──危害分析重要管制點(Hazard Analysis and Critical Control Point, HACCP)系統,做詳細的介紹,讓有心想建立一套自主管理且能對自己產品提供品質保證之業者與在學之莘莘學子,對建立此HACCP系統之原理、執行方法與設計各階管控文件,有一系統且整體性的學習參考資料。     民以食為天,希望透過本書,讓業者得到更有效管控產品安全的方法,也讓消費者充分認識此一能與國際接軌之食品安全並能為消費者飲食衛生安全把關的品質保證制度與標章,使人人都能吃得健康,活出快樂。     第五版依最新資料加以修訂改寫,並加入一章特別說明 HACCP、I

SO22000、FSSC22000 三者之前後關聯性與差異,以饗讀者。

低壓電漿對魚肉保鮮之探討

為了解決冷凍食品類衛生標準的問題,作者陳思吟 這樣論述:

本研究為探討低壓電漿對扁花鰹魚肉污染菌之控制及扁花鰹魚肉保鮮。先以常見魚肉污染菌漬泡生魚肉,提高生魚肉之起始菌量。再使用固定電壓產生之電漿(5kV)處理扁花鰹生魚肉,處理時間為5、7.5、10分鐘,搭配一組未電漿處理的空白組進行實驗測試。菌株的選擇,為選自台灣常見之病原菌,如:腸炎弧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等。針對經過電漿處理後的扁花鰹魚肉,進行微生物分析以及化學分析實驗,在微生物分析實驗中進行三個部分,分別是生菌數實驗、大腸桿菌以及大腸桿菌群實驗,其中生菌數實驗中的腸炎弧菌這組數據,經電漿處理後的菌數無明顯變化以外,其餘的都可以發現扁花鰹魚肉經過電漿處理後,其菌數都有下降的趨勢。而化學

分析實驗的部分,則是分別進行酸鹼值、總揮發性鹽基態氮及保水力三項分析實驗,但可以從實驗數據中發現,以上的三項實驗,扁花鰹魚肉在經過電漿處理前後均沒有顯著性的差異。

澎湖養殖牡蠣中腸炎弧菌之分離與藍光殺菌效力評估

為了解決冷凍食品類衛生標準的問題,作者顏惠敏 這樣論述:

腸炎弧菌主要分布於海水環境中,常見於魚類、牡蠣、蝦等水產品,為引起台灣細菌性食品中毒之主因,本研究為分析澎湖養殖牡蠣中腸炎弧菌之特性,自兩個地點採集7個牡蠣樣品,並自6個樣品中分離鑑定出15株腸炎弧菌。分析所有腸炎弧菌分離菌株後發現皆無tdh和trh致病基因。對分離株進行RAPD及抗生素圖譜分型,分別可將之區分成9及10型。腸炎弧菌分離株中對ampicillin的抗藥性最高,有11株呈抗性,比例達73.3%,其次是gentamicin,有2株呈抗性,比例為13.3%。藍光對於海水中的腸炎弧菌具有殺菌效果,在循環系統裡海水中腸炎弧菌濃度為N×104 CFU/mL時,藍光照射3小時後可將菌數降至

10 CFU/mL以下,降低約3 log CFU/mL,當起始濃度提高至N×105 CFU/mL時,照射3小時後,仍可將菌數降至10 CFU/mL以下,但在照射6小時後,菌數開始有上升的現象,在照射24小時後達到N×103 CFU/mL。當牡蠣置於循環系統中,利用藍光照射3小時後,發現牡犡所含的腸炎弧菌有減少,但並未達到生食標準。牡蠣吞吐頻率與腸炎弧菌生物膜的形成,會影響藍光對於牡蠣淨化系統的殺菌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