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化鎳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整理懶人包

氧化鎳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伊廷鋒,謝穎寫的 鋰離子電池電極材料 和伊廷鋒謝穎的 鋰離子電池電極材料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氧化鎳Nickel(II)oxide - 信忠化工原料也說明:氧化鎳 (Nickel(II)oxide). 其他名稱: 一氧化鎳,氧化亞鎳,綠色氧化鎳,Mononickel oxide,Nickel oxide,Nickel monooxide,Nickel monoxide,Nickelous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崧燁文化 和千華駐科技有限公司所出版 。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應用化學系碩博士班 李積琛所指導 謝育平的 氧化鎳負載於鋯酸稀土金屬氧化物Ln2Zr2O7(Ln= La,Nd,Gd,Ho)對於乙醇氧化蒸氣重組反應之影響 (2021),提出氧化鎳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乙醇氧化蒸氣重組反應、催化劑、氧化鎳、乙醇、載體、氫氣。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環境工程與管理研究所 張添晉所指導 陳薏慈的 鎳資源物質流布分析與高值化循環利用之研究 (2021),提出因為有 鎳、物質流布分析、高值化、循環利用的重點而找出了 氧化鎳的解答。

最後網站再生技術資料庫 - 工業廢棄物清理與資源化資訊網則補充:氧化鎳 可用於陶瓷或電子材料,硫酸鎳可作為表面處理(如電鍍)之原料。 ... 垢,一般熱軋鋼垢約佔鋼品重量的1~1.5%,其主要成分為含鐵氧化物及約3~5%之鎳、鉻金屬。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氧化鎳,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鋰離子電池電極材料

為了解決氧化鎳的問題,作者伊廷鋒,謝穎 這樣論述:

  鋰離子電池因其具有比能量大、自放電小、重量輕和環境友善等優點而成為行動式電子產品的理想電源,也是電動汽車和混合電動汽車的首選電源。因此,鋰離子電池及其相關材料已成為世界各國科研人員的研究熱門議題之一。   鋰離子電池主要由正極材料、負極材料、電解液和電池隔膜四部分組成,其性能主要取决於所用電池內部材料的結構和性能。而電極材料决定着電池的性能,同時也决定電池50%以上的成本。   本書結合作者多年來電化學及化學電源科研與教學經驗,介紹了各類電極材料以及電極的制備方法與結構,着重介紹了高性能鋰離子電池正極的設計與功能調控,包括了:層狀電極材料、尖晶石電極、磷酸鹽正極材料

、矽酸鹽正極材料、碳負極材料、鈦基電極材料以及鈦酸鋰電極材料等多種電極材料的設計與性能。適宜從事電池電極設計與製造的科研及技術人員參考。

氧化鎳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什麼是925銀?銀飾分哪幾種?

一、 純銀:純銀,即為含量接近100%的金屬銀。但由於銀是一種活躍的金屬,容易與空氣中的硫起化學反應,生成硫化銀而使其變黑,因此生活中的「純銀」一般指含量99.9%的白銀或者含量92.5%的925純銀。
二、 苗銀:苗銀本身是指純銀,長久以來苗族地區的重要首飾品和婚嫁用品。但現在說的苗銀都並非純銀,其它主要成分是銅,含銀量不高。其主要特點是苗族地區手工打製作,圖案精美,富有寓意。市面上所見到的苗銀飾品幾乎都沒有銀的成分
三、 藏銀:藏銀是一種名稱,其實是一種合金,在藏族人那裡說來,藏銀其實就是白銅。藏銀是白銅(銅鎳合金)的雅稱,藏銀傳統上的藏銀為百分之三十銀加上百分之七十的銅。因為含銀量還是太低,所以現在市場上已經見不到了,以完全白銅替代。
四、 泰銀:泰銀,概念上就是925純銀,(泰銀是一種做舊復古工藝,含銀量包含92.5%,99%,99.9%,純度高的比較少出現)只是一種特殊工藝的特殊稱呼。又叫「烏銀」,是在銀首飾上把銀、硫的混合物融化,並以玻璃質狀態形成覆蓋層。烏銀覆蓋層疏鬆烏黑,與白銀的光潔銀白形成鮮明對比,產生特殊的視覺效果。由於經過了特殊的仿舊處理,烏銀首飾不僅長期不變色,表面硬度也大大增強。別具一格的質感和色澤,使這種首飾粗獷而古樸。泰銀首飾印記為925或者S925。
五、 足銀:足銀:含銀量千分數不小於990的稱足銀。是含銀的純度為99%的銀首飾。印記為S990。
六、 素銀:92.5%銀+7.5%銅的合金,是國際公認的純銀標準,通常都會鍍白金(銠、18K白色金、銀、鎳、銅、鈀等一種或幾種混合),以防因氧化或硫化變黃變黑,沒有鍍白金的925銀,稱為「素銀」。當然990足銀沒有鍍白金也叫「素銀」
簡單來說
純銀就是含銀量百分之92.5以上,依照國際標準925以上統稱純銀
苗銀、藏銀不是銀;
泰銀是特殊工藝的925純銀;
足銀是含量為99%的純銀首飾;
素銀是沒有電鍍的925或990純銀首飾。

氧化鎳負載於鋯酸稀土金屬氧化物Ln2Zr2O7(Ln= La,Nd,Gd,Ho)對於乙醇氧化蒸氣重組反應之影響

為了解決氧化鎳的問題,作者謝育平 這樣論述:

本研究以Glycine-nitrate Combusion法合成Ln2Zr2O7(LnZO),Ln=La、Nd、Gd、Ho,La2Zr2O7(LZO)、Nd2Zr2O7(NdZO)為燒綠石結構;Gd2Zr2O7(GdZO)、Ho2Zr2O7(HoZO)為螢石結構,使用該法製備的粉體透過2種製程來製作壓碇及注漿2種載體。透過BET測量載體比表面積上,載體前趨物的粉體夠小,則2種製程對於比表面積的影響不大,比表面積大部分以壓碇載體大於注漿載體,數值都介於一個數量級之間。效率測試部分,本研究以氧化鎳為觸媒,含浸在2種壓碇及注漿載體上,個別進行乙醇氧化蒸氣重組反應(OSRE)產氫,在C/O=0.7,

啟動溫度為500°C和GHSV=120,000h-1的條件下,在含浸絕對重量相同的氧化鎳在4種LnZO的壓碇及注漿載體上,2種載體活性表現相似,且在NiO/GdZO有最佳氫氣選擇率121%(0.7),乙醇轉化率為100%(0.5)。活性表現的因素有以下兩種可能:1. 載體的酸鹼特性會影響氣體的吸附表現,在NiO/GdZO上顯示,可以有效地吸附CO,並且促進WGS反應的發生。2. 載體結構有2種,燒綠石以及螢石結構,螢石結構因為金屬陽離子會共同填站在同一位置上,因此有較多的氧空缺生成,強化氣體的吸附,使得活性表現獲得進一步的提升。最佳的觸媒載體組合為NiO/GdZO,在100小時的長

時間活性測試後,氫氣選擇率為88%,乙醇轉化率為100%轉換。

鋰離子電池電極材料

為了解決氧化鎳的問題,作者伊廷鋒謝穎 這樣論述:

  鋰離子電池因其具有比能量大、自放電小、重量輕和環境友善等優點而成為行動式電子產品的理想電源,也是電動汽車和混合電動汽車的首選電源。因此,鋰離子電池及其相關材料已成為世界各國科研人員的研究熱門議題之一。   鋰離子電池主要由正極材料、負極材料、電解液和電池隔膜四部分組成,其性能主要取决於所用電池内部材料的結構和性能。而電極材料决定着電池的性能,同時也决定電池50%以上的成本。   本書結合作者多年來電化學及化學電源科研與教學經驗,介紹了各類電極材料以及電極的制備方法與結構,着重介紹了高性能鋰離子電池正極的設計與功能調控,包括了:層狀電極材料、尖晶石電極、磷酸鹽正極材料、矽酸鹽正極材料、碳

負極材料、鈦基電極材料以及鈦酸鋰電極材料等多種電極材料的設計與性能。適宜從事電池電極設計與製造的科研及技術人員參考。 作者簡介 伊廷鋒   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在電池電極材料方面,至今已發表作者或通訊作者SCI期刊論文102篇,H因子為29,他引2600餘次,影響因子加和超過415,ESI高引論文9篇,先後為Nature Communications、無機化學學報等中外60餘種期刊審稿500餘篇,合作出版《動力電池技術與應用》和《動力電池材料》專著2部。   在教學方面主要從事物理化學、應用電化學、化學電源方面的教學工作。 第1 章 鋰離子電池概述 1.1 鋰離子電池概

述 1.1.1 鋰離子電池的發展簡史 1.1.2 鋰離子電池的組成及原理 1.1.3 鋰離子電池的優缺點 1.2 鋰離子電池電極材料的安全性 1.2.1 正極材料的安全性 1.2.2 負極材料的安全性 1.3 鋰離子電池電極材料的表徵與測試方法 1.3.1 物理表徵方法 1.3.2 電化學表徵方法 1.3.3 電極材料活化能的計算 1.4 鋰離子電池隔膜 1.4.1 鋰離子電池隔膜的製備方法 1.4.2 鋰離子電池隔膜的結構與性能 1.5 鋰離子電池有機電解液 參考文獻 第2 章 鋰離子電池層狀正極材料 2.1 LiCoO2 電極材料 2.1.1 LiCoO2  電極材料的結構 2.1.2

LiCoO2 電極材料的電化學性能 2.1.3 LiCoO2 的製備方法 2.1.4 LiCoO2 的摻雜 2.1.5 LiCoO2 的表面改性 2.2 LiNiO2 正極材料 2.2.1 LiNiO2 的製備方法 2.2.2 LiNiO2 的摻雜改性 2.3 層狀錳酸鋰(LiMnO2) 2.3.1 層狀錳酸鋰的合成 2.3.2 不同的形貌對層狀錳酸鋰的電化學性能的影響 2.3.3 層狀錳酸鋰的摻雜改性 2.4 三元材料(LiNi1/3Co1/3Mn1/3 O2) 2.4.1 LiNi1/3 Co1/3Mn1/3O2 材料的結構 2.4.2 LiNi1/3 Co1/3Mn1/3O2 材料的合成

2.4.3 不同形貌對LiNi1/3 Co1/3 Mn1/3 O2 材料性能的影響 2.4.4 LiNi1/3 Co1/3Mn1/3O2 材料的摻雜改性 2.4.5 LiNi1/3 Co1/3Mn1/3O2 材料的表面包覆 2.5 富鋰材料 2.5.1 富鋰材料的結構和電化學性能 2.5.2 富鋰材料的充放電機理 2.5.3 富鋰材料的合成 2.5.4 富鋰材料的性能改進 參考文獻 第3 章 尖晶石正極材料 3.1 LiMn2O4 正極材料 3.1.1 LiMn2O4 正極材料的結構與電化學性能 3.1.2 LiMn2O4 正極材料的容量衰減機理 3.1.3 LiMn2O4 正極材料製備方

法 3.1.4 提高LiMn2 O4 正極材料性能的方法 3.2 LiNi0.5Mn1.5O4 3.2.1 LiNi0.5Mn1.5O4 正極材料的結構與性能 3.2.2 LiNi0.5Mn1.5O4 正極材料的失效機製 3.2.3 LiNi0.5Mn1.5O4 正極材料的合成 3.2.4 LiNi0.5Mn1.5O4 正極材料的形貌控製 3.2.5 LiNi0.5Mn1.5O4 正極材料的摻雜 3.2.6 LiNi0.5Mn1.5O4 正極材料的表面包覆 參考文獻 第4 章 磷酸鹽正極材料 4.1 磷酸亞鐵鋰 4.1.1 LiFePO4 的晶體結構 4.1.2 LiFePO4 的充放電機理

4.1.3 LiFePO4 的合成方法 4.1.4 LiFePO4 的摻雜改性 4.2 磷酸錳鋰 4.2.1 LiMnPO4 的結構特性 4.2.2 LiMnPO4 的改性研究 4.3 LiCoPO4 和LiNiPO4 正極材料 4.3.1 LiCoPO4 的結構 4.3.2 LiCoPO4 的製備方法 4.3.3 LiCoPO4 的摻雜改性 4.3.4 LiNiPO4 正極材料 4.4 Li3V2(PO4) 3 正極材料 4.4.1 Li3V2(PO4) 3 的結構特點 4.4.2 Li3V2(PO4) 3 的製備方法 4.4.3 Li3V2(PO4) 3 的摻雜改性 4.4.4 不同形貌

的Li3V2(PO4) 3 4.5 焦磷酸鹽正極材料 4.6 氟磷酸鹽正極材料 參考文獻 第5 章 矽酸鹽正極材料 5.1 矽酸鐵鋰 5.1.1 矽酸鐵鋰的結構 5.1.2 矽酸鐵鋰的合成 5.1.3 矽酸鐵鋰的改性 5.2 矽酸錳鋰 5.2.1 矽酸錳鋰的結構 5.2.2 奈米矽酸錳鋰材料的碳包覆 5.2.3 矽酸錳鋰材料的摻雜 5.3 矽酸鈷鋰 參考文獻 第6 章 LiFeSO4F 正極材料 6.1 LiFeSO4F 的結構 6.2 LiFeSO4F 的合成方法 6.2.1 離子熱法 6.2.2 固相法 6.2.3 聚合物介質法 6.2.4 微波溶劑熱法 6.3 LiFeSO4F 的摻

雜改性 6.3.1 LiFeSO4F 的金屬摻雜 6.3.2 LiFeSO4F 的包覆改性 參考文獻 第7 章 碳基、矽基、錫基材料 7.1 碳基材料 7.1.1 石墨 7.1.2 非石墨類 7.1.3 碳奈米材料 7.1.4 石墨烯材料 7.2 矽基材料 7.2.1 矽負極材料的儲鋰機理 7.2.2 矽負極材料奈米化 7.2.3 矽-碳複合材料 7.2.4 其他矽基複合材料 7.3 錫基材料 7.3.1 錫基材料的奈米化 7.3.2 錫-碳複合材料 參考文獻 第8 章 Li4Ti5O12 負極材料 8.1 Li4Ti5O12 的結構及其穩定性 8.1.1 Li4Ti5O12 的結構 8.

1.2 Li4Ti5O12 的穩定性 8.2 Li4Ti5O12 的電化學性能 8.3 Li4Ti5O12 的合成 8.3.1 Li4Ti5O12 的合成方法 8.3.2 Li4Ti5O12 的奈米化及表面形貌控製 8.4 Li4Ti5O12 的摻雜 8.5 Li4Ti5O12 材料的表面改性 8.5.1 Li4Ti5O12 複合材料 8.5.2 Li4Ti5O12 的表面改性 8.6 Li4Ti5O12 材料的氣脹 8.6.1 Li4Ti5O12 材料的產氣機理 8.6.2 抑製Li4Ti5O12 材料氣脹的方法 參考文獻 第9 章 鈦基負極材料 9.1 Li-Ti-O 化合物 9.1.1

LiTi2O4 9.1.2 Li2Ti3O7 9.1.3 Li2Ti6O13 9.2 MLi2Ti6O14(M= 2Na, Sr, Ba) 9.2.1 MLi2Ti6O14(M= 2Na, Sr, Ba) 的結構 9.2.2 MLi2Ti6O14(M= 2Na, Sr, Ba) 的合成方法 9.2.3 MLi2Ti6O14(M= 2Na, Sr, Ba) 的摻雜改性 9.2.4 MLi2Ti6O14(M= 2Na, Sr, Ba) 的包覆改性 9.3 Li2MTi3O8(M= Zn, Cu, Mn) 9.3.1 Li2MTi3O8 9.3.2 Li2MTi3O8 9.3.3 Li2MTi3O

8 9.4 Li-Cr-Ti-O 9.4.1 LiCrTiO4 9.4.2 Li5Cr7Ti6O25 9.5 TiO2 負極材料 參考文獻 第10 章 其他新型負極材料 10.1 過渡金屬氧化物負極材料 10.1.1 四氧化三鈷 10.1.2 氧化鎳 10.1.3 二氧化錳 10.1.4 雙金屬氧化物 10.2 鈮基負極材料 10.2.1 鈮基氧化物負極材料 10.2.2 鈦鈮氧化物(Ti-Nb-O) 10.2.3 其他鈮基氧化物 10.3 磷化物和氮化物負極材料 10.4 硫化物負極材料 10.5 硝酸鹽負極材料 參考文獻 第11 章 鋰離子電池材料的理論設計及其電化學性能的預測 11.

1 鋰離子電池材料的熱力學穩定性 11.1.1 電池材料相對於元素相的熱力學穩定性 11.1.2 電池材料相對於氧化物的熱力學穩定性 11.2 電極材料的力學穩定性及失穩機製 11.2.1 LixMPO4(M= Fe、Mn; x = 0、1) 材料的力學性質 11.2.2 LixMPO4(M= Fe、Mn;x = 0、1) 材料的電子結構及力學失穩機製 11.3 Li2-xMO3 電極材料的晶格釋氧問題及其氧化還原機理 11.3.1 Li2-xMO3 電極材料的晶格釋氧問題 11.3.2 Li2-xMO3 電極材料的氧化還原機理 11.4 鋰離子電池材料的電化學性能的理論預測 11.4.1 電

極材料的理論電壓及儲鋰機製 11.4.2 電極材料的表面形貌的預測及表面效應 11.4.3 鋰離子擴散動力學及倍率性能 參考文獻   序   鋰離子電池因其具有比能量大、自放電小、重量輕和環境友善等優點而成為行動式電子產品的理想電源,也是電動汽車和混合電動汽車的首選電源。因此,鋰離子電池及其相關材料已成為世界各國科研人員的研究熱門議題之一。鋰離子電池主要由正極材料、負極材料、電解液和電池隔膜四部分組成,其性能主要取决於所用電池内部材料的結構和性能。正極材料是鋰離子電池的核心,也是區别多種鋰離子電池的依據,占電池成本的40%以上;負極材料相對來説市場較為成熟,成本所占比例在10%左右。正

極材料由於其價格偏高、比容量偏低而成為制約鋰離子電池被大規模推廣應用的瓶頸。雖然鋰離子電池的保護電路已經比較成熟,但對於電池而言,要真正保證安全,電極材料的選擇十分關鍵。一般來説,和負極材料相比,正極材料的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低,並且也是引發動力鋰離子電池安全隱患的主要原因。   目前市場中消費類產業化鋰離子電池產品的負極材料均採用石墨類碳基材料。但是碳基負極材料由於嵌鋰電位接近金屬鋰,在電池使用過程中,隨着不斷的充放電,鋰離子易在碳負極上發生沉積,並生成針狀鋰枝晶,進而刺破隔膜導致電池内部短路而造成安全事故或存在潜在危險。因此,正、負極材料的選擇和質量直接决定鋰離子電池的性能、價格及其安全性

。廉價、高性能的電極材料的研究一直是鋰離子電池行業發展的重點。   為了推動鋰離子電池行業的發展,幫助大專院校、企業院所的研發,我們編著了《鋰離子電池電極材料》一書。全書包括11 章,主要介紹了鋰離子電池各類正極材料和負極材料的製備方法、結構、電化學性能的調控以及第一性原理計算在鋰離子電池電極材料中的應用。編著者已有十多年從事電化學與化學電源的教學、科研的豐富經驗,有鋰離子電池電極材料的結構設計和性能調控及生產第一線的大量實踐經歷,根據自身的體會以及參考了大量國内外相關文獻,進行了本書的編寫。第1~5、7~10 章由伊廷鋒編寫,第6、11 章由謝穎、伊廷鋒編寫。全書由伊廷鋒定稿。對給予本書啓

示和參考的文獻作者予以致謝。並特别感謝舒杰副教授為本書提供了大量數據和圖片。   鋰離子電池電極材料的涉及面廣,又正處於蓬勃發展之中,編著者水平有限,難免掛一漏萬,不妥之處敬請專家和讀者來信來函批評指正。

鎳資源物質流布分析與高值化循環利用之研究

為了解決氧化鎳的問題,作者陳薏慈 這樣論述:

鎳具抗腐蝕、抗氧化及催化性,廣泛應用於電鍍及合金,然由於全球為達成淨零排放及碳中和目標,各國開始致力於發展電動車,使電動車電池中鎳需求大增。我國缺乏天然鎳礦,故大多向國外進口,而為確保產業所需鎳關鍵物料得以穩定供應,本研究針對鎳資源進行物質流布分析,並探討其循環現況及進行產業鏈與循環高值化分析,以掌握我國鎳之實際流動情形,並作為我國鎳資源循環發展之參考依據。 本研究採用文獻分析與特定物質流布分析法,並透過蒐集政府及產業資訊,針對本研究之含鎳產品包括鎳氫電池、鋰電池、印刷電路板及多層陶瓷電容器,調查我國2020年鎳物質之流向及流量。根據本研究結果顯示,本研究所界定之鎳物質於2020年總進

口量為18,485,272公斤;總出口量為90,734,597公斤;總製造量為46,265,836公斤;總銷售量為46,347,877公斤;總廢棄量為52,601,056公斤,而若可將全數含鎳廢棄物循環再利用,推估出高值化潛勢約為7億7千萬元,然於鎳需求大幅增加且供應不穩定之趨勢下,應加速鎳資源高值化循環利用發展,以確保鎳資源於未來供應無虞。